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實用)讀後感的作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2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讀後感的作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一片葉子落下來》是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是一本充滿哲理的繪本。作者是美國的利奧巴斯卡利亞。這本書與眾不同,它的圖畫不是畫成的,多數是一些精美的照片。通過照片配以文字講故事,給人以真實感。

扉頁上寫着——奉獻給經歷過生離死別的孩子,奉獻給對這種事無法解釋的大人。所以我認為適合每一個願意思考生命的人來閲讀。生命是一個永恆而沉重的話題,尤其是生命與死亡的問題,許多先哲們對此有過深入的思考和論述。本書的作者通過一片葉子生長、死亡的過程深入淺出地揭示着生命的意義:一片葉子生在春天,長於夏天,在秋天絢爛,於冬季走向死亡……,葉子的一生不就是我們人的一生嗎?從這本書中,可以讓我們讀出很多,悟出很多。

首先,在葉子身上,展示了個體生命的不同精彩。“我們每一片葉子都是不同的,我們的體驗各不相同,我們面對太陽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們投下的影子各不相同。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有不同顏色呢?”以教育者的眼光來審視這些話語,是不是可以認可孩子們的各不相同和各自特點。“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是的,讓我們寬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快樂成長。文中更精彩的是關於生命死亡的描述。是的,每個生命都必會死亡,都將迎來“沒有明天的一天”,而且這一天隨時會到來,自古“黃泉路上無老少”嘛!

無論是誰當他初次意識到只有一個人生這個令人傷心的事實時,必定會產生一種幻滅感。是的,我有刻骨銘心的體會,我記得也許就是在八九歲的年紀吧,當我突然間意識到自己終有一死時,死亡問題就困擾着我,小心眼裏滿是恐懼,雖説兒時的遊戲隨時會沖淡這一想法,但是一旦安靜下來,內心感覺陣陣的刺痛,那種茶不思,飯不香,覺不濃的日子真是一種煎熬,整個人陷入一種迷茫。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心頭,一個人生太少了,貪戀着這個世界,一個人生怎麼夠用?可惜的.是當時沒有人與我溝通,我不知有沒有人在我那樣的年齡有過同樣的感受。讓我們讀一讀書中對死亡的態度——“萬物都會死。不管是大是小,是強是弱。我們先完成我們的任務,我們經歷日曬月照,風吹雨打。

我們學會跳舞,歡笑。最後我們死去。”“春天變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變成秋天,你也不害怕,這些都是自然的變化,那麼你為什麼要害怕這個死的季節呢?”是的,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它和成長一樣自然。既然我們都會死去,那麼活着還有沒有價值?活着是為了什麼?本書也作出了巧妙的回答:“為了享受太陽和月亮,為了一起過那麼長一段快樂時光。這是為了把影子投給老人和孩子。為了讓秋天變得繽紛,為了看到四季……

”多麼美好、精彩的人生啊!生命何其短暫,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美好,是我們的權利!讀了這本書,不禁掩卷沉思:我們這樣思考死亡的話題,有何意義呢?從某種意義上説,人生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不過是過眼煙雲,彼此並無實質的區別,當我們這樣想時,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我們眷戀人生,執着人生,同時我們也要收拾好行裝,隨時準備和人生告別。有了這樣的悲觀墊底,實際上是一種超脱。

誠實地説,現在,我仍是恐懼死亡的,害怕生命的消失,擔心與親人永久分離。但是,一個人只要認真地思考過死亡,就能洞察人生的全部,就會擁有豁達的胸懷,明白正是因為有了死,生命才有更深的意義。 六年級:小氣鬼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我媽媽經常對我説:“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那是因為我非常粗心。每次做應用題時,我總是因為那麼一點兒計算錯誤而不能全對,每次媽媽這麼説,我都不以為然。心想:不就是計算錯誤嗎?又不是不會做,沒什麼大不了,以後細心就是了。今天,我讀了《挖掘孩子潛能的101個勤學故事》裏有一篇叫《騙人的教授》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才知道粗心的危害。

這個故事講了在一所大學裏有一個方教授,他講課不但風趣幽默,講課水平也是一流的。有一次,他要上課了,學生們奇怪的是他拿了三個瓶子。他一一介紹説:“這個瓶子裝的是煤油,這個是酒精,這是醋酸。”他便在3個瓶子中取一點兒放在一個空瓶中。用中指蘸了一點品嚐了一下,臉上露出陶醉的笑容。學生看着直流口水,連忙一個接一個地用手去蘸着品嚐,大家都表現出一副痛苦的樣子。這時方教授説:“看你們的樣子就知道你們沒有細心觀察我。我是用中指蘸的,你們是用食指蘸的。”以後,學生們再也不粗心了。

我想:確實小毛病並不小,飛機會因為失去一顆螺絲釘而不能飛翔;電腦會因為一點小故障而拒絕運行。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粗心大意,不注重細節造成的。其實,不管是考試還是平時的'作業,我們都要用細心的態度來對待,做學問,做研究,更是馬虎不得。這個道理很淺顯,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的。做事粗心大意,是很多人都有的壞毛病,有些時候這些毛病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可有時會導致致命的危險。

今天,你可能是因為粗心,考試少得了一分;明天,你可能因為粗心,讓國家損失億萬財富!記住,小毛病並不小。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如果一本教育方面的書能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有深刻的實際的影響,那麼這樣的書一定是一本好書。我認為《我的作文教學主張》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在本書中,作者以樸實但充滿智慧的語言,提出了九大革命性的作文教學主張,它們是:“興趣”重於“技能”;“生活”重於“生成”;“發現”重於“觀察”;“講評”重於“指導”;“多改”重於“多寫”;“真實”重於“虛構”;“文心”重於“文字”;“課外”重於“課內”;“寫作”重於“閲讀”。

可以説,他提出的每一個主張都讓我深有觸動。

觸動之一:“講評”重於“指導”。管老師對作前指導的看法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他説:在我看來,百分之九十九的“指導”都是好心辦壞事。讀的時候我就在想:這樣説來,對作文難道就一概不指導了嗎?指導況且寫出歪瓜裂棗的文章,不指導的文章長什麼樣,我都不敢想。再往下讀:寫作沒有自由,世上將失去無數優秀的作家,也將失去無數優秀的作品。寫作,要那多的“裹腳布”幹什麼!是啊,想想我們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如果不是發自內心要表達的,是外力強加給你的,你能寫出活生生的好文章來嗎?學生的每日故事是我最想看的,因為這是他們真實的生活,讀着他們的故事我也好像走進了他們豐富的童年世界,喜怒衰樂,這樣的文章有人指導嗎?再想想每個單元的單元作文,讀起來千篇一律,原來是我指導造的孽啊。學生作文前,套用林語堂的説法,老師的話應該“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寧要真實的貧窮,也不要虛假的繁榮;寧要不完美的真實,也不要虛假的完美,這是對待一切問題應該秉有的求真態度。作前指導,你還沒見到學生的作文呢,你還沒給病人把脈呢,也沒給病人做化驗,想當然地給病人吃藥,這是什麼邏輯?殺人不見血的庸醫的邏輯。丟了“作前指導”,寫作最需要的,不是技巧,不是知道,是自由,是自在,是自我。重視“作後講評”吧,它“綠色無公害”,它順應學生的寫作步伐,學生需要什麼幫助,就給予什麼幫助。偏偏,嘿,偏偏作後的“講評”在作文教學界,一直被置於可有可無的位置!關鍵是怎樣操作講評,每個人的都講評嗎,這在50多人的大班可是一個不太實際的問題。也許讀書讀出來了問題才會進一步思考。且往下看:國小生寫好了作文,老師用心研讀學生的作文,“指”出哪句寫得好,句子就該這麼寫:那段寫得好,段落就該這麼寫;那篇的`結構好,結構就該這麼處理,作文就該這麼寫。“指”出哪裏有問題,什麼問題,號召沒有這些問題的同學,一起來幫助解決。潛存這些問題的同學,由此也獲得了潛在的教益。那就是實實在在的“指導”。老師認認真真研讀學生的作文,由學生的作文現頭,引出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的作文訓練點,這就是實實在在原“指導”。

學生在前面一路自由歡快地小跑,老師在後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地方,告訴學生,停下,慢慢走欣賞啊。學生摔了個跟頭,老師後面喊,停,有人受傷,原地休息,包紮一下,調整一下。後者,就是以“講評”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學。收穫:本學期作文在還沒學之前就讓學生把單元作文寫好,教師系統看完,從中找出精彩之處,叫學生看,學生之間互改,不足之處讓大家幫忙改正。作前不指導,作後重點講評。這一章節寫得最好,把操作講評課的方法寫得很明白,易於效仿,但須反覆琢磨,怎樣才能和自己班情況有機結合。在這一章節的最後,管老師説:唯一的遺憾,作後講評太累。這次備好的課,下一屆帶班派不上“現買現賣”的用場。但,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儘管多麼遙遠、多麼艱難,作後講評,就是那顆遙遠的星星,我正搭着搖搖欲墜的梯子,擦那顆灰暗的星。

觸動之二:“多改”重於“多寫”

學生作文,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來的”“文章不厭百回改”,修改對於寫作的重要性,老師們“知道”也只停留於“知道”。切中要害,老師會改還不行,關鍵的是得讓習作者本人會改,要讓他們知道改哪,如何改,這個是最難的。學生寫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卻都是在低水平重複,寫得再多,也白搭。要讓每一次的寫作,都到達寫作的極限區域,進入寫作的潛能區域。“改”,幾乎是進入的唯一途徑。我在疑問了:這樣的改有時間嗎?學生還有這樣那樣的作業,且別説別的,光是語文基礎知識就已經佔走了多少時間啊。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前幾日,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家》是一部能充分體現巴金先生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説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這部作品 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文章的主人公——覺新,是巴金先生花費了很多筆墨才描繪出來的。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有着很大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覺新做為長房長孫,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着家人的擺佈。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將這一切過錯都推給覺新,似乎也太殘忍了。他如果不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他如果不是長房長孫,他的人生還會是這樣嗎?可是,他就出生在這樣所謂的“富貴之家”,又偏偏是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

寫到這兒,我已經開始不討厭他了。相反的是,我好像開始同情他。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還值得一提的是,全文到處閃耀着青春的氣息。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而後,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脱了這個家。也許他會變的不富有,但等待他的將會是屬於他的天空。在那兒,沒有任何封建禮教的壓迫,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心。 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與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腐朽勢力的激烈鬥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魯迅是懷着一腔赤誠從東京到仙台,他不願整日面對那些迂腐的同胞,成了第一個仙台的中國留學生,食不果腹也好,至少這裏沒有讓他為了別人的身份而感到恥辱的人。

他認為他能快活着學成,回國,治病救人,可人心又是何其難醫?影片裏的中國人看着同胞慘遭屠殺是麻木的,中國是一個只有需求沒有追求的'國家,魯迅才反應過來。他認為人健康了,就能擺脱“東亞病夫”的帽子,可他縱然千般能耐,醫出的也是一具具被自私與懦弱架空的健壯皮囊,被敵國當作戰利品論功行賞。若説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種子,中國人是花果,那魯迅也只能修修花葉,最終那果實還要被別人踐踏摘來,他就是再如何努力,也動搖不了根深蒂固的種子半分。放棄自己熱衷很久的事情是很難的,可魯迅還是因為一部影片便棄醫從文了。

他知道他學醫是為醫人,那麼此時從文,是要醫國,可僅憑魯迅一人想改換朝夕太難,也許少他一人也沒什麼,他清楚這點,可還是想勉力一試,萬一他的哪部作品就成了中華民眾覺醒的轉折點了呢?再不然,縱使中國最後敗了,他也能讓後世知道。不是所有中國人,都甘做亡國奴,也有瘦弱的“東亞病夫”會僅憑“華夏”這飄渺了五千餘年的信仰而肝腦塗地在所不惜。他放下了手術刀,提起了筆桿,繼續在焦土上戰鬥。他一直期盼着,讓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影片裏國人麻木不仁的臉被染上些色彩,即使是悲哀的也無妨,起碼中國,終於要甦醒了。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都説,少年智則國志,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祖國,是少年的家,是大人的家,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家。沒錯,祖國正是由少年所依託的,少年的明天正是祖國的明天。有三個字伴着少年一起長大,那就是真善美。

求真,偉大的教育家陶行先生主張讀書求學,教育我們第一要務就是求真。每一個人都要做一個有真學問,真能力的人才能有更大的收穫。每個人只有做一個真誠,不説謊話的人,才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回報社會。

善,是永遠的美德。小小的問候,動作,都是一個小小的善舉,這一個小小的善舉就可以讓社會變得更美好,更温暖,更和諧。我們要存善心,養善念,行善事,做善人。

美,好習慣成就美好人生。沒錯,這句話説得十分正確,正如陳鶴琴先生説的那樣:”習慣養的好 ,終生受益;習慣養不好,眾生受累。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通往失敗的大門。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養成的,每一個好習慣都是用堅持換來的,我們不可能輕而易舉的得到好習慣。

讓我們每天提高一點,每月進步一點,每年優秀一點!科學教人求真。人文叫人向善。生活叫人尚美。同學們,讓我們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進行中。書寫真善美的壯麗篇章。少年,向上!!!

讀後感的作文 篇7

讀完《彩色的翅膀》這篇課文,讓我感受到戰士們崇高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這篇文章是寫小高與戰士們紮根海島,戰士們在田裏撒下幾粒西瓜子,西瓜子靠着蝴蝶的花粉,慢慢地長成了海島第一個西瓜。彩色的翅膀代表了小昆蟲,小昆蟲在海島上安居樂業,讓海島更加充滿生機。

當我讀到“戰士們都笑着,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地端詳着、輕輕地聞着、慢慢地咬着,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的時候,讓我感受到戰士們雖然只吃幾片薄薄的西瓜片,就足夠表達出戰士們紮根海島,就是想讓祖國變得更加美麗,更加美好。

多麼值得敬佩的戰士們,為了祖國寧願自己紮根在海島上,也要使祖國變得更加美好。那一片片薄薄的西瓜片,他們是怎樣嘗的啊。就幾片片薄薄的西瓜片能嚐出什麼味道?戰士們用自己的辛苦換來了幾片薄薄的西瓜片,無論我們怎樣品嚐也不能品嚐出他們那種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崇高品德。而我們呢?在現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還不珍惜幸福時光,回想起來,我們應該向老一輩的.戰士們學習。

平時,我天天吃飯的時候,都要在碗裏留下幾粒米粒,不想吃的菜就揹着爸爸媽媽倒到垃圾筒裏去。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靠着老一輩戰士的付出而換來的,我們要珍惜這一幸福生活。

讀後感的作文 篇8

學了《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我深有感觸。小村莊的人們為了眼前的“不錯”的生活,肆意地砍伐樹木,幾乎把樹都砍光了,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了大面積的植被變成了裸露的'土地。原本美麗的小村莊就這樣被洪水給捲走了。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環境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珍惜它們。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它不僅能阻擋風沙,淨化空氣,防止泥土流失,還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氣體,放出同樣多的氧氣。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話,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見,植物對人類是多麼重要。可是有些人卻還不知道這些,他們到處亂丟垃圾,踐踏草坪……長此下去,我真不敢想象我們的家園會變成什麼樣子!

作為國小生們,作為祖國新一代的接班人,我們除了平時努力學習以外還應該從小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節約一滴水一度電,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使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麗,生活更加美好!作文

讀後感的作文 篇9

我以前學了一篇課文,題目叫《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學完這一課後,我有很多感想。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小作者小時候,爸爸帶她登上了高高的塔頂。望向一條條川流不息的馬路。父親教導女兒:如果做事情感到這個辦法行不通的話,就換另一種方法用用。後來,作者在事業方面遇到了兩個難題,最終都找到了一條出路。

上完這堂課後,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我在做一道數學題時,就只停留在一種方法上,爸爸過來一點撥。哦!我怎麼就想不到,還有另一種解法。生活也是這樣,多少發明家也是試驗多少次才成功的呀!

我還想到了一個關於“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故事。有兩個孩子,一個喜愛彈琴,想當音樂家。一個喜愛繪畫,想當美術家。但不幸的是,愛好繪畫的眼睛瞎了,喜愛彈琴的耳朵聾了。但經過一位老人的指點,愛好繪畫的'改為學彈琴,喜愛彈琴的改為學繪畫。最後,兩個人都成了有成就的人。

畫的改為學彈琴,喜愛彈琴的改為學繪畫。最後,兩個人都成了有成就的人。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假如你發現這條路不能達到目的地的話,還可以思考選擇另一條路走。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困難,我是放棄,還是繼續向終點前進。我都應該明智地另謀出路,説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現在眼前的是一片新天地呢。成功往往屬於那些永不放棄的人。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令我受用不荊,

讀後感的作文 篇10

今天,今天我們上課學習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覺得獲益匪淺。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我們:要好好充分使用你的感官,要像明天你就會變成盲人一樣;還感受到了海倫·凱勒的堅忍不拔的精神。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海倫·凱勒假設自己有三天的光明:第一天她要把對她感到值得活下去的人都叫來,還要把家裏的瑣碎簡單的事物都看一遍,還要看書;第二天,她要通過藝術去探索人類的靈魂;第三天,她要看看當前的日常世界,要觀光全城。

讀完此文章後,我明白了: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造物者給予的一切、要珍惜你的'感官,要珍惜你身邊的一切……

讀了這篇文章:我想到了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蔣小蘭,她肢體殘疾,17歲時因患系統性紅斑狼瘡,導致雙側股骨壞死,右手食指截肢。病魔纏身的她,用坦然與堅強超越了生命的殘缺。20多年來,通過自學,掌握了過硬的手工編織本領:鈎針、棒針技術名聞全球。20xx年和20xx年奪得了鈎針項目冠軍,還奪得鈎針、手工編織兩枚金牌,還榮獲“三八旗手”、“全球技術能手”等稱號。

看,別人是殘疾人,而我們是健康人,殘疾人都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能做的更好呢?如果把他們與我們相比,我們實在太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