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集合]《吶喊》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26K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吶喊》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集合]《吶喊》讀後感15篇

《吶喊》讀後感1

暑假的時候,業餘時間看了魯迅寫的《吶喊》,挺感動的。

《吶喊》中的《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藥》這篇文章講的是老帥兒子飽受消費之苦的故事。為了救兒子,老栓決定出高價買“人血饅頭”,希望能治好兒子的病。老栓帶着自己錯誤的執念,在茶館裏辛辛苦苦,就是為了得到這種蘸了人血的“長生不老藥”,合成饅頭給兒子吃,但最終老栓因為太封建迷信而耽誤了兒子的治療,兒子終於病死了。老栓體現了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卻又懵懂無知。這場悲劇的結局反映了舊社會統治下人們思想的落後和愚昧。

另一篇《孔乙己》,也向我們展示了封建階級統治下的悲哀。小説描寫孔乙己不斷參加科舉考試,期待科舉考試改變他的命運,但他不勤奮生活,自我安慰,生活貧困。人們不斷嘲笑他,整天開玩笑。終於有一天,孔乙己被抓了,他因為太激動而火了。通過孔乙己荒誕悲涼的人生軌跡,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悲哀。

看了《吶喊》,才知道舊社會很多人都是被封建迷信和落後毒害的,在封建愚昧的統治下,人害人害己。佩服魯迅以筆為武器,批判當時落後的思想和愚昧的行為,喚醒許多人沉睡的思想,人們用與封建社會的鬥爭來換取社會的進步。

如今,我們有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不斷吸收新知識和新思想,與社會進步。但是生活中還是有一些愚昧落後的現象。比如很多人因為缺乏條件或者缺乏學習和進步而沒有機會接觸先進的文化和教育,以至於還保留着以前的封建迷信,保留着很多陋習,崇尚讀書無用論。那些孩子往往不學習或者中途輟學,所以他們的生活沒有太大變化。以後要多做,包括教育和傳統,分清傳統和封建的區別。

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不僅要過得好,還要儘可能地幫助別人過得好,一起進步。

《吶喊》讀後感2

思匯於筆尖,有些勉強,沉浸勞累,無路可退,只好默默承受應有的疲憊……

眼漸乏力,筆下的字跡,已失本形,雖難以交印,卻是難得的真切,寫時不會有心機,不會有大腦,只是單純地讓一天的疲憊發泄出來,不帶有任何彩墨永遠是那黑黑的字體,白白的紙張,黑入白海,白不失,入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潔白,記錄着的回憶,也不失白芒,更不染有黑色的污垢,或許沒有什麼比過它真潔起碼……,忍不禁歎笑。

時間的滴答,滴滴答答,平凡的眼光來看待,不過是有着用不完的電的鬧鐘,吵個不停,我們看來,便像場悲劇,時間的弧射折曲,總會等到再也無法延續的一刻罷了罷了,能抓住,無悔吧……

這個世界,真的很大,大到已無法耐心來聽聽我們的心聲,是的`,如果我們變成回憶,也算比無為存在有意義、有價值,那麼,我們甘願退出這場生命,人海孤獨的旅行若我可以,我願變成回憶……

心之所向,思之所往,向的不是高貴與名利,往的也非勾心鬥角的空氣。,一心一意,只向人情冷暖、天空迷失的星星,堅信他們會再次展亮看着腳下時刻為一條方向奮鬥的我們,閃閃地吟唱,這樣便足矣,面對多暗的夜空,多悶的茫月,多醜的心機,我們依然無悔,永遠堅信着,它們定會雨過天晴,再發月明,重回温情而不需一絲空隙,它們不需要……

我寫不出你的點滴,你周邊的景象,因為我沒有去,畢竟堆積如山的債務,還需按時親完,或許,我可以寫出對你的關心,對你的評判,對你真心的拉扯……

一直尋求着機會,能有一天白髮披肩之時,蹣跚拉着你的衣角,走往山海堤頭,看晚霞落盡,或許,還能有你我的身影……

《吶喊》讀後感3

一朵朵花瓣,一縷縷香氣,組成了一座花園,它就是《朝花夕拾》。翻開書本,似乎真有一絲香氣撲鼻而來。讀完這本書,我不禁對魯迅先生產生了一種敬佩之情:他是這樣的大膽,敢於批判,勇於反對,看似讚美的句子實際上是在辛辣地嘲諷,見解獨特,開創了我國白話小説的先河,不愧是偉大的文學家。

讀了這本書,我對書中的人物感受最深的是阿長。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粗俗的勞動婦女,但她很熱心腸,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沒有心機,像所有人一樣希望自己一生平安。我很喜歡阿長,她會講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她很和藹,很大方。還有衍太太,我也是對她印象深刻。魯迅先生對衍太太的描寫表面上是讚美,實質上卻是嘲諷和不滿。衍太太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婦人,這種人是最令人們厭惡的。

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百草園中的歡樂遊戲和美麗景色令我向往羨慕,在三味書屋裏的枯燥學習和沒有自由又使我對他們產生了同情。那時候的孩子們只能死讀書,我們這一代相比起他們,是幸福多了的。

這本書中最引起我的共鳴的文章是《五猖會》。魯迅先生在小時候那麼嚮往五猖會,父親卻要求他背書,使他一點也不快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相同的經歷,魯迅先生真切地道出了我們的心聲,我認為家長們真應該看看這篇文章,看看我們孩子的心聲,反省反省自己。

魯迅先生從自己親歷的生活感受中讚美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封建舊俗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諷刺和批判,對愛國知識分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給予深深同情並充滿憤慨,對胸懷博大的異國老師,則充滿敬佩之情。在過去的日子裏,我們偉大的祖國,有着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樑的我們,怎能不努力呢?

讓我們一同拾起魯迅先生記憶中的花瓣,瞭解舊中國的弊端,併為了中國更加強大而奮鬥!

《吶喊》讀後感4

這個寒假,我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這本書是現代小説的經典之作。這本書收錄了魯迅從1918年到1925年創作的小説。這些作品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種種社會矛盾,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之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變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動的便是《兔和貓》了。它告訴我生命是不應該被漠視的!儘管在這個世界上,弱肉強食,生存發展,是達不破的規律,似乎我們也不應該對那些處於艱難競爭中的生命發出厚此薄彼的議論。但是看管了弱者的小事,強者的勝利,卻會讓人變得麻木,冷漠。尤其是當你漠視生命被侵蝕時,可曾想過,當整個世界都無視生命時,那該是如何可怕的境地。

人皆有惻隱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難,目睹着慘狀,同樣也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孔子説,君子跑庖廚,享受美味的`同時,躲避開殘忍的場景,其實只不過是既成人時間的遊戲規則,有逃避內心刺痛的最滑頭的手段。

然而,魯迅卻不,他既不想跑,也不願妥協,而且還要從這不能中找出一條路來。有誰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卻又時間最柔軟的心腸。在魯迅身上有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決,但她內心深處卻是一刻捨身飼虎的此信。這是一個仁者所具備的。

《吶喊·彷徨》中還提到了幸福,那麼什麼是幸福,幸福,其實是一種思想狀態,一種心理滿足感。也就是説,只要你心裏滿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飯,也是幸福;否則的話,即使是錦衣玉食,也體會不到幸福。

物質上的充裕與否,想來都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幸福只能到你的心裏去尋找。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幸福就在你的身邊。怨天尤人着,是永遠也品嚐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在多的感覺也無法用口水來散發,望大家去看《吶喊·彷徨》這部書。

《吶喊》讀後感5

讀完了魯迅學生的小説《兔和貓》,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造物主既然造出了生物,卻又為何將它們造得太濫,毀得太濫?動物的生命如此一文不值?”聽到了嗎,這是魯迅學生在吶喊,在喚起人們對生命的注重,常言道:“雁過留聲”。既然雁飛過也會留下聲音,那為何一個小生命的離去沒能留下一點痕跡呢?興許是長班們打掃得太乾淨,太徹底了吧?

這兒乾淨得像連什麼事都沒發生過。闊佬們的馬車照舊在路上行得飛快,誰又會為剛才的一條小生命浪費本人的寶貴時間呢?難道人們真的到了漠視別人生命的地步嗎?請細心聽聽學生這沉重的歎氣:“誰知道曾有一個生命葬送在這裏呢?”小兔、小狗、鴿子————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它們那可愛的容貌不時在眼前閃現,一堆毛、一灘血——一幕幕血淋淋的鏡頭交替出如今我的面前,久久不能抹去。在學生看來,鴿子、小狗、蒼蠅,以及他筆下的小兔子、鴨子、黑猴,乃至宇宙萬物都是生命,不只和人的生命一樣,有着它們獨立的價值,且他們的生存與死亡,歡樂與苦楚都和人們息息相干。學生因此把他對生命的關愛由人擴展到所有生物。從文章的字裏行間,無不透顯露學生對弱小的生命、年幼的生命身上傾注的無盡的愛。安徒生爺爺説,每一條生命走到止境後,天上就會多一顆星星。

是啊,每一條生命都有本人最終的歸宿,每一條生命都將會是一顆閃亮的明星。造物主賦予大天然的所有生物,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價值。你看,花兒的展顏,皺縮了人們憂鬱的心;動物的陪伴,慰藉了多少顆孤寂的`心……愛惜每一個生命,包括咱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和一切的小動物。恃強凌弱不是小人所為,不要以為生命存在着天生的貧賤,造物主對於每一份生命給予的都是異樣的關心,而每一個生命之間都應惺惺相惜,這才是一條真正鮮活閃亮的生命!珍視生命吧,讓諧和的歌聲在咱們頭上響起,讓咱們和大天然的所有生物諧和相處,像魯迅學生那樣珍視小動物們,讓咱們對每一條生命問候:你們,好嗎?

《吶喊》讀後感6

暑假期間,閒暇之際,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頗有感觸。

《吶喊》中的《藥》給我留下深刻的映像。《藥》這篇文章講述的是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為了救兒子,老栓決定花高價錢買“人血饅頭”給兒子吃,希望能治好兒子的病。老栓秉着自己的錯誤的執念,在茶館賣力工作,只為了得到這個“仙丹”似的蘸着人血合成饅頭給兒子吃,可是最後,老栓因為自己過於封建迷信的`思想耽擱了兒子治療,兒子最後還是病死了。老栓體現了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但是又是愚昧無知的。這個悲劇的結局則反映了舊社會統治下,人們思想的落後,愚昧無知。

而另一篇文《孔乙己》也為我們呈現封建階級統治之下的悲哀。小説描寫了孔乙己不斷參加科舉考試,期待科舉改變命運,但在生活上卻不勤快,自我安慰,生活窮困潦倒,人們對他嘲笑不斷,終日戲謔。終於有一天孔乙己中了,一口老痰卡住,過於激動興奮得了瘋病。通過孔乙己可笑可悲的一生軌跡,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悲哀。

看了《吶喊》,我才明白當時舊社會的封建迷信和落後毒害了很多人,人們在封建愚昧無知的思想統治下害人害己。敬佩魯迅先生用筆為武器,批判當時的落後的思想和無知行為,喚醒了許多人沉睡的思想,人們與封建社會鬥爭,才換來社會的進步。

如今,我們擁有良好的就學環境,不斷的汲取新的知識新的觀點,和社會一起進步。但是生活中仍舊出現一些愚昧落後的現象,比如,許多人因為條件不足或者不想學習進步,接觸不到先進的文化教育,以至於仍保留着以前的封建迷信,保留許多陋習,推崇讀書無用論,那些孩子們經常不讀書或者半途輟學,所以他們的生活卻沒有多大改變。以後,我們要做的還有更多,包括教育和傳統,分辨傳統和封建的區別。

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除了要好好的活着,還要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好好活着,我們要一起進步。

《吶喊》讀後感7

早上下樓去小區門口取菜。雨絲夾在風中,吹拂在臉龐,依然是淡淡的涼意,驀然抬頭,發現幾株垂柳不知何時竟已是淺淺的綠,若是往年,這該是在草坪上奔跑着放風箏的時節了吧,撒下一路的歡笑和陰霾。突然想到了詩人雪萊的一句經典:“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可是,春天在哪裏呢?有些開始想念上課的鈴聲,想念課間孩子們的歡笑聲,想念安靜的課堂,想念辦公室裏坐着,面對一堆作業本,甚至連孩子們胡亂寫的'答案,都成了開心的事情。或許,我想念的是那些每天都發生的真切的事情,是可以不用每天帶着口罩的小心翼翼,可以和朋友相聚暢談,可以大口大口的呼吸,可以沿着小河邊的林蔭道跑上半個小時……口罩背後的靜默,是最好的作戰方式。

前段時間,我所處的街道被稱為杭州的重災區,接二連三的確診,全都在我所處的街道。整個杭州基本都解禁了,卻唯獨我們這裏各個道路全部封閉,小區進出各種證,各種檢查。只是因為有的人不拿當回事,明明知道自己和武漢的人員有接觸,明明知道自己發燒了,卻通過吃了退燒藥來逃避過檢查,卻到處各種溜達,超市逛逛,社區走走,馬路上晃晃……這些人和看殺人,看華老栓的人血饅頭有什麼區別嗎?我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的人並不是一個兩個,小區裏,小區外也有很多散步不戴口罩的人,和愚昧的阿Q有何區別呢?總是抱着僥倖的心裏,誰也不知道誰是那個萬一。

那段時間內心有些恐慌,不敢離家門半步,看着窗外的大太陽,心裏憋屈的不行,我最喜歡太陽,看到太陽就想洗衣服,看到太陽就想搞衞生,看到太陽就想曬被子……賊一樣打開門,左右瞅瞅沒人,趕緊跳進電梯,到了頂樓天台,發現沒人,高興的像個孩子一樣,隔着口罩的歡呼,雖然有些委屈,卻也滿足了。

我不喜歡無病呻吟的矯情,人,只有在經歷難以克服的苦難之後,才能真正的對萬物存在深刻的認識。

《吶喊》讀後感8

奇思妙想——點不着的打火機對當今社會來説,煙,是個罪大惡極的傢伙。

點上他那惱人的小腦袋後,那令人作惡的煙味撲鼻而來,灰黑色的煙霧裊裊,薰得人們睜不開眼睛,難聞的“香煙”味,讓你不敢呼吸。那時,真的好想把那罪惡滔天的煙給掐掉,讓他永生化為灰燼。但是,煙是掐不滅的,煙火可以不斷地燃燒,罪惡可以不斷地延續,隨處可以看到惱人的煙火,隨時可以聞到那燻人的煙味。而真正製造出煙味的真兇卻是人類,而真正導致人類吸煙的`,確是抵抗不了的煙癮!

據20xx年統計,中國現有吸煙者人數超過3.5億!全球每10支香煙中就有3支是在中國消費的!多年來,中國煙草一直保持了七個“世界第一”:煙葉種植面積第一;煙葉收購量第一;捲煙產量第一;捲煙消費量第一;吸煙人數世界第一;煙草利税第一;死於吸煙相關疾病人數第一,這卻是我們不想要的第一。進入20xx年以來,中國每年死於吸煙相關疾病約100萬人,是全球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讀到這種種數據,是我不寒而慄!可怕的是,吸煙者不僅會傷害到自己的生命,還會影響到其他呼吸到煙味的人的生命,而且死亡率不見得比吸煙者低!

駭人的數據在我眼前回放,那惱人的香煙,好像再次點燃,使我心煩意亂。翻來覆去在牀上打着滾,毫無睡意,心事重重。突然,有一個靈感之光竄入腦袋。要是能發明個點不着打火機,該多好啊!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打火機,卻失去了它本身的職責,打不出火、點不着煙了,但是為了人們立出了更大的功勞!這樣,那些得了煙癮的人們,妄想再抽上煙了!多次嘗試都抽不上一根煙,會使煙民們厭倦抽煙,戒掉煙癮!

如果真是那樣,那麼走在大街上,撲鼻而來的是玫瑰的芳香,看見的是大自然的綠色,踩在腳下的,決不會是煙頭……如果真是那樣,該多好……

《吶喊》讀後感9

當我讀完這本小説集,閉目回想,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藥》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似乎都躍然紙上,在我腦袋中久久不忘,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哀傷和憐惜就這樣深深的觸動着我的心。

《狂人日記》是《吶喊》這本小説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現實的世界裏,瘋言瘋語未必可信,吃人的説法似乎是無稽之談。但是於魯迅先生筆下,狂人的眼中,社會的寫照就是如此。仁義道德漫天,但卻是欲蓋彌彰,吃人的本質才是現實,人或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沒有誰是真正乾淨的。而我想,魯迅先生的筆下,想表達的更多是對國家衰落,民族萎靡,世人墮落的無奈和憤怒,這正是魯迅先生怒其不爭的典型作品。而魯迅先生也正是以筆吶喊,試圖喚醒民族振興,民族未來。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代表是《阿Q正傳》。啊Q是當時社會中病態之人,他只是舊中國的貧苦農民。但他卻是千千萬萬人的寫照,質樸而又愚蠢,蔑視權勢卻又欺壓弱小,他們身上帶有濃厚的精神勝利法意識,自欺欺人是他們身上最讓人可悲的,明知錯誤卻更加麻木愚昧,一味的沉溺於奴隸般的生活之中,這正是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最好表達。

沒有華麗的語言,結局似乎都是大家不願看到的悲劇,但無疑《吶喊》一書是吸引人的,在這裏,有魯迅先生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有魯迅先生如春雷般反對封建制度的呼喊,有魯迅先生對於中華民族深深的熱愛。因為是大愛,所以動人,因為是民族之愛,所以震撼人心。

《吶喊》讀後感10

大片大片染紅的雲彩,是太陽最後耀眼的光芒;被勁風吹得旋飛的落葉,是大樹釋放的最後的力量;草原上衰老的野狼,在響徹原野的嚎叫中閉上了雙眼……吶喊,是生命中的最底音!忙碌的我們穿梭在教室、食堂,或是已經麻木,或許自己已經彷徨,晚自習回家匆忙的抽出時間去聽自己喜歡的音樂,耳機卻不在給心靈帶來震撼。好想好想,趴在陽台,大聲地吶喊,寂靜的夜,迷離的星空,忽閃的星光,呼嘯的風聲,還有爸媽已經睡着,心中醖釀的吶喊漸漸逝去。疲憊的爬進温暖的小窩,關上燈,是靜謐的夜,嘴角有一絲微笑,終於,充實的閉上了眼,期待着嶄新的明天。

天已漸漸變寒,騎着車子,哈一口氣,眼鏡便有了霧氣。早晨,上班一族很匆忙,車燈照着流動的乳白色的霧氣,但看到晨練的老人,伴着舒緩的音樂,靜靜的閉眼打着太極,硬朗的身子,突然有一陣感動,感動着老人的泰然自若的生活,感動着他們已經沉澱的心境,感動着他們面對歲月的淡定與坦然。

或許大喊有利於健康,每天早晨都會聽到一位老爺爺在運河畔邊走邊喊,那是怎樣的吶喊聲啊!伴着附近教堂的鐘聲,儘管那一聲聲的吶喊沒有鐘聲的雄渾,沒有路邊店裏放的流行音樂有強烈的節奏感,或許在呼嘯的寒風中顯得微不足道,但那沙啞的聲音,依然穿透層層的霧氣,震顫着每一個人的心。這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是一個暮年的老人與生命的'較量,是夕陽西下時最絢麗的紅色,啥呀震顫的生命之音迴響在耳旁。默默中感動,給予了我力量。

於是,今天,我一人爬上了附近的石山上,站在最高處,風吹樹葉的聲音呼嘯在耳旁,圍巾飄向遠方,我深吸一口氣,朝向遠方,吶喊,儘管強勁的風聲湮沒了我的吶喊,但我的心已不再孤獨,我知道,它已融入了自然。蕭索的暮秋,被勁風吹黃吹枯又旋飛的落葉,漫天飛舞,我知道,它們並不孤寂,因為他們生於自然,最終歸向自然。

我拾起一片落葉,記住今天的吶喊,不再遺憾!

《吶喊》讀後感11

無意中,翻看開了那本塵封已久的魯迅的《吶喊》,其中的《阿Q正傳》讓我再次回味到兒時讀它的那份驚喜,品味着此時的感悟與感動。

阿Q是魯迅塑造的經典形象,我曾經問自己為何如今文人筆下沒有如此生動的形象誕生?究起原因,是社會造人。那個封建時代是封建思想頑固、地主當道、軍閥統治的時代,未莊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莊,阿Q是一個弱者,他受到這些地主惡霸的欺壓,阿Q的“假洋鬼子”與“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絕對不是阿Q 所獨有,這是時代產物。再如阿Q帶給我們那幾場讓我們苦笑難言的戲:看殺革命黨人、調戲靜修庵的小尼姑、鬧戀愛以及投身革命x隊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質面前上演的,也並不是某個人願意就能改變的。

但凡看過《阿Q正傳》的人都認為他是悲哀至極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趙大爺、趙白眼、小D和靜修庵裏那條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擊折磨不必多説,最最可悲的是阿Q竟有一套讓人哭笑不得的取勝法寶,即阿Q所採取的“精神勝利法”。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學,甚至於説是在封建壓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學。

我們總是會帶着笑來讀《阿Q正傳》的,彷彿可憐的.阿Q從被創造出來就一直被大家笑着。然而這笑並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帶着諷刺、帶着輕蔑或許是帶着同情與憐憫的笑。他的精神勝利法,戀愛價值觀,他的幸災樂禍往往是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賞。

可以説阿Q是一個當時社會中的一個小角色、一個弱小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一個為他着想的人,是一個封建亂世時的代言人。而任何時代都會有弱者,作為一個新社會的現代人,我們從阿Q的遭遇中更加應該去反思、去行動、真正扛起關愛身邊的弱者的責任。

《吶喊》讀後感12

記得小時候曾因一個偶然機會讀過《狂人日記》,只是那是見識比現在還要淺薄,只是懷疑小説中描繪的這樣一個畸形的世界真的存在嗎?

“人吃人“應該是倫理道德所最不能容忍之事,難以想象的是這確有發生,然我不做深究,看官自明。魯迅先生以第一人稱視角帶我們進入那時那地的情景,周圍一羣人都在打着吃你的主意,真想起來不禁寒毛豎起。

”青面獠牙的笑“、”他們的牙齒,吃人的傢伙“,甚至狗都成了合謀;”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這樣荒誕的語句,卻是主人公驚嚇之餘的真實心理。人人上躥下跳地尋機會吃人,又忌憚被人吃,又是那種環境下眾人皆有的矛盾心理。解開這死結也容易,只要人人改過即可,可如同魯迅筆下刻畫種種劣根性,被傳統拖累而積重難返。

反觀現實,雖沒有這般恐怖,但人人都陷入了一種不信任的危機。我父母一輩還在鄉下體驗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生活,我輩已不知道坦誠相待為何物了,我為我自己而悲哀。

《一件小事》是書中篇幅最少的一篇,題為”小事“,而作者卻説它帶來的記憶要比那些耳聽來的國家大事更刻骨銘心。”小事“的共同特點是感受起來歷歷在目,而流於文字則似乎不值得一寫,我還是推薦去閲讀原文,沒有魯迅先生的功底我就不復述了。

我曾看過一個一分鐘短片,講述的是美國人的一個實驗。在匹薩店裏裝成流浪漢問客人要食物而全部遭到拒絕;贈與門外一名真正流浪漢一份披薩,他卻願意同實驗者一起分享。這個故事和《一件小事》有着相似點。往往擁有更少的`、更深處底層的人,他們卻顯得更高大,在一個”笑貧不笑娼”的世風背景下,這些高大的背影還能給善良的人們一點堅持下去的勇氣。

當全世界都在喊着“世風日下”的時候才是光明的時候,當耳邊充斥着像《吶喊》一樣的的聲音時,那才是黎明前的黑暗,而當人們習慣異象而保持沉默時,那才是真的無所希望。

《吶喊》讀後感13

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我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時期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寫了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為新文化運動吶喊。”魯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儘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己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為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為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儘管,那個社會是不會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出的勇敢挑戰,是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槍。

而《孔乙己》則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治的毒害下,他只會滿口“之乎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樑上君子,並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憐的他,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儘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這麼走下去。“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是啊,他的債誰幫他來還呢?封建社會欠下的債,又有誰幫它去還呢?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吶喊》所包含的,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的小説,他們都引人深思。魯迅就是懷着“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心情寫下了這些文章,描寫出一段段社會風貌,塑造出一個個人物,展現出一種性格。

《吶喊》讀後感14

故鄉的水土,親情的温暖,是生長在我們的血脈裏,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離開故鄉的生命猶如一株被移植的樹木,日日呼吸着異鄉的空氣,夜夜思念的卻是那久已別離的故鄉、從未淡去的親情。

小時候,腦子裏從沒有過故鄉是什麼的存在,有的就只是一些模糊的不能再模糊的記憶了,只是有個很清楚的意思告訴我,故鄉里有我的親人。只有離開它後才懂得。噢!原來我的故鄉很漂亮,有着比城市更清新的空氣,更湛藍的天空,和夜裏無數閃爍着耀眼光芒的星星;故鄉的空氣中不時吹過一陣柔和的風,悄悄地走到耳邊,輕輕地對你説“你好嗎”……還有暖暖的,給人有種家的感覺。

作者對於“故鄉”的概念都聽由父親在冬天的晚上一遍又一遍地述説在長城以外的故事凝聚而成故鄉的風光。“靠着父親所述説的祖先們的'故事,靠着在一些雜誌上被我們和驚喜地發現的大漠風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聖祖大祭,我一點一滴的聚集取來……”從未見過故鄉的“我”憑着想象拼湊着自己“可愛的故鄉”。“我”拼湊的不只是對故鄉的想念,還有一份説不出的温暖。

我自己對故鄉這個“古怪”的詞態度説不上是討厭,也説不上喜歡。對自己小時的故鄉也只是些沒有根的回憶,飄飄渺渺,像空氣籠罩在每個人的身上一樣,不知道哪裏的靈敏,感覺到了空氣的存在,卻怎麼也看不見它在哪裏。還有些也只是依偎在爸爸媽媽身上,聽他們講講小時的趣事……可故鄉的血脈依然藏在一個對故鄉沒有熱情的我的身上,瞧,原來故鄉——我的家,無論發生什麼事,它對我們的那份情懷也是一直緊繫於身。雖然我並不是身在故土的懷抱裏,但天空都是系在一起的呀,而我的心也與那“從未見過的故鄉”緊緊連在一起。

《吶喊》讀後感15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讀起來非常有感覺,他的文字是一種經典,值得一讀。

《吶喊自序》主要講了四個問題:第一個是家道中落的魯迅不得不外出求學以至於接觸了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第二個是在求學路上,以治病求人為主要目的的魯迅看到了一個講述日俄戰爭的短片,一箇中國人被綁起來,一羣中國人看熱鬧,得出了一個結論:凡是愚若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第三個問題,他們搞了一個叫《新生》的雜誌,但是最後失敗了,感受到沒有人表揚和鼓勵的寂寞,或許是他後來投稿《新青年》的主要原因。第四個問題,和希望有關,要給人以希望,希望是很重要的。

我覺得對於一個家道中落的人來説,前後的對比應該是很痛苦的吧。都説錢財乃身外之物,當你孑然一身的時候,你看看有沒有人會來管你。

魯迅先生和孫中山先生都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從精神層面研究國人的性格,梁啟超先生也提到過啟發民智。但是中國人愛看熱鬧似乎是一種天性,別人遭殃,和自己無關,正是這一種思想觀念,讓人感受到了人世間的冷漠與哀傷。

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如果一個人無論他做什麼,都沒有人來給他肯定或者否定的意見,他肯定會寂寞吧。

談到希望,我想分享一個我的小故事:今年暑假打暑假工,左手手臂被傳送帶絞傷,骨頭斷了,神經受損,我本來是很低落的。正是在醫生所描繪的希望之下,我一步步重拾信心,現在已經好多了。一個人如果看不到希望,不知道會做出什麼樣的可怕的事來。

讀一本書,有一點感受,有一點進步,不也是很快樂嗎?好好讀書,好好做人,總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