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吶喊讀後感通用(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7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吶喊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吶喊讀後感通用(15篇)

吶喊讀後感1

想帶孩子們讀經典,上次讀了《城南舊事》,學生閲讀興趣濃厚,感悟很深,這次帶他們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吶喊》。

《朝花夕拾·吶喊》分為兩部分,《朝花夕拾》是魯迅創作的以回憶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生活為主的散文集。它是關於魯迅生平史實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可能從中看到早年魯迅的完整形象。《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的所作的短篇小説的結集,青年時的魯迅充滿壯志,希望中國能擺脱舊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但遭受的挫折卻令他逐漸感到絕望和寂寞。

《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和一羣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文中塑造了愚昧、無知、欺弱怕強的阿Q和趙太爺,正是封建統治下國民的縮影。作者把阿Q的得意癥結歸究於"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從而滋生了一批愚昧、無知、妄自尊大的國民。當時的國民,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所奴役,一旦得勢,便恃強凌弱;一旦捱打,便用"精神勝利法"來療傷。魯迅先生不愧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其以筆為刃,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話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地揭露和批判。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冷峻"外表下的魯迅,卻又散發着人性的靈光,如《阿長與《山海經》中的女傭人阿長,讓人感到濃濃的暖意。文中先抑後揚,首先交待阿長長得過於肥胖,睡態不佳,並謀害我了隱鼠導致我對她的厭惡。但大字不識的她為給我買《山海經》卻費盡了周折。由此而使我對她充滿了敬意。阿長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婦女。善良、苦命、愚昧,但對魯迅卻給予了深深的愛。文中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吶喊》交待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緣故及作者創作的心路歷程,即通過文字來喚醒麻木的人們,挽救沉睡的祖國,字裏行間體現了作者的孤寂、彷徨、覺醒、奮起。

吶喊讀後感2

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説明了這些小説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在學生時代都已經非常熟悉的。例如《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小酒店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

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那從在西瓜地上帶着銀項圈的小英雄,到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的閏土,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無一不體現了當時人們的麻木無知,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革命烈士,這一切的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亦秋瑾)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後感3

所謂回憶者,雖説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這部小説的來由。”

——《吶喊》

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無由的產生的一種陌生,那種陌生感是寒冷的。帶着這樣的感覺,我開啟了品讀《吶喊》這部小説的征程。

從《一件小事》 、《狂人日記》 、《故鄉》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韻味,相反我對要讀懂這本書的意念越發強。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慘的人生,同時也看到了造成這悲慘人生背後那黑暗的社會,我開始慢慢懂得魯迅先生為什麼要棄醫從文,能夠治好國民的皮肉之傷是完全不足夠的,只有填滿了那內心的空白,人們才會覺醒,才會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歡,可以使人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

與家人團聚必然是歡,妻離子散可以使憂,但是我覺得用“苦”或者是“悲”字來形容就更加好了。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造就了這樣淒涼的文章理所當然,祥林嫂的慘死街頭,孔乙己的悲慘,外加國民的愚昧無知,營造了這樣淒涼的氛圍,從而產生了《吶喊》這部小説。

有時,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吶喊,將這種不滿發泄出來,寫到書本中,但是這畢竟只是內心的暗示。有人説,時間可以使人忘卻那內心的傷痛,開始的強烈感覺會隨着時間的遷移而變得淡了,最後淡的讓你已經忘卻了曾經有過這樣的傷痛。然而,我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感覺就如同魯迅先生書中説描述的那樣“所謂回憶者,雖説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回憶就是這麼強烈,因為內心深處的'強烈呼喚,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吶喊。

今日的吶喊與昨日的《吶喊》這部小説唯一的區別就是,面對的人,所處的社會,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這些不同並不能阻隔兩者的聯繫,這便讓我想到了一首詩《如果》,可是生命中並沒有如果,有的只有無盡的吶喊與彷徨。

吶喊讀後感4

書是一葉扁舟,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書是動人心絃的歌曲,讓人如痴如醉;書是一雙翅膀,帶你領略萬千的世界。在寒假裏,我讀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説合集,其中收錄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藥》等十四篇小説。這些小説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風貌,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在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魯迅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智慧才幹,是我們的驕傲!

在這麼多的小説中,要説我最喜歡的,莫過於《狂人日記》了。

《狂人日記》講的是一個“狂人”的故事,他覺得誰都要吃了他,殺害他:出門發現趙貴翁的眼色很怪,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自己就覺得他們要謀害他;女人打她兒子説:“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他覺得女人想咬死他;無意間聽到狼子村佃户對大哥説,他們村裏一個大惡人被大家打死了,幾個人挖出他的心肝來炒着吃,看到大哥不住的點頭,便想到了“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越來越相信大哥和他們一夥要來吃自己;大哥帶來的醫生叫他多休息,他認為醫生要把他養肥,可以多吃點肉;後來又覺得妹妹是被大哥殺害的。最後,他鼓起勇氣發出吶喊:“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其實,我覺得文中的“狂人”,就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害怕和抵抗他們人吃人的慣例。

所謂的.人吃人,也就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殘害、壓抑人性,具有吃人的性質。當然,在古代也常有人吃人肉的事。可見封建社會有多麼可怕。記得那個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地上,帶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作者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點頭哈腰的。將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展露無遺。

可見魯迅先生多麼的不容易,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已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只為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這就是不屈的中華精神!

吶喊讀後感5

魯迅,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魯迅棄醫從文,為的是不僅僅拯救人類的身體,更重要的是思想,他用獨特的語言,闡述自我的觀點;用犀利的文字,刺痛了一代又一代後人的心;用諷刺的手法,對封建下了封殺令,他的一切,都將成為經典,我個人十分喜歡魯迅,實話是,我更喜歡他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我能看到千姿百態的人生與各種各樣的情感,我能感受到魯迅那一雙熾熱的眼睛,以及那渴望世人甦醒的心,這是多麼強烈的感情。

在吶喊裏,我以開始就上書隱了,當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的感覺就爆發出來,這題目也許是作者以及世人心中最深處的呼喚,吶喊吧,讓心也熾熱起來!

吶喊是魯迅短片小説的精粹,它包含了好幾篇小説,每篇小説都從不一樣的角度反映了封建時代的殘酷。

我深刻的感受到了魯迅的感情,從荷中,我看到了世人的愚昧無知,他們用鮮血澆灌饅頭,卻以它為神聖的東西,為了治病,不惜用他人的鮮血,多麼令人髮指;從狂人日記裏,我看到的是一副又一副的險惡的心腸,人們生活在吃人的世界,每個人都如同野獸一般,虎視眈眈,看到的盡是舊社會的麻木不仁,殘忍無情;從阿Q正傳中,我看到一個墮落的可憐的人兒,即自欺欺人地把自我當爺爺,別人是孫子,被人打到吐血,卻不知悔改,雖然之後穿的`衣冠楚楚,大搖大擺,卻是當賊頭偷別人錢得到的,多麼令人歎息,無奈;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一個墮落的書生,被封建科舉殘害得如此可悲、可歎、可憐又可恨,他的迂腐,自命清高以及自高自大成為他最終的失敗的原因,可是在另一方面,我做產生對他的同情,但也有善良,誠實的一面,但已經被封建科舉制磨得面目全非了,在太多的故事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瞭解,更是一種教育,一種教訓。

書能夠使我們更加成熟,而好的書更能夠開我們自身的素質,魯迅的文章,成為我精神上的一頓大餐,我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讀過吶喊,我對文學更加感興趣了,我恨不得天天泡書裏,遨遊在書的海洋,汲取知識的甘霖。

總之,在學習的道路上,我會以勤奮為友、書籍為伴、;艱苦為師、認真為母、堅持不懈地學習,讀吶喊後,我會吶喊地,大聲説:“我將向書發出吶喊,我會努力加油!”

吶喊讀後感6

這次出差的帶上了餘華的《在細雨中呼喊》。

最早讀餘華的書是在大學時候了,《許三觀賣血記》和《活着》,書中的語言平淡地講述,如同講述一件完全與自己無關、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但讀完以後,那種無可奈何的悲涼卻能讓我的內心震撼。

《在細雨中呼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段:“現在眼前經常會出現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並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裏。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夥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後,並且改變着我們的模樣。

……

他一旦脱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前行。孫光明將會看着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我看到了這樣的真實場景:生者將死者埋葬以後,死者便永遠躺在那裏,而生者繼續走動。這真實的場景是時間給予依然浪跡在現實裏的人的暗示。”

這一段關於時間和人生的.思考,出現於弟弟孫光明死時。

時間裹挾着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變,滄海也能變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時間。也可以説,世事未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

餘華在書中這段關於時間和生命的思考,也帶給我很多啟示,書中對回憶的描寫讓人叫絕。回憶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決然不可能是整個事件的再現,我們只能記得帶給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比如,某個場景,某種味道、某種心情,通過這些,我們漸漸回憶起事件的全貌。這本書就通過這樣一些線索,敍述了主人公對童年的回憶,看起來特別真實。

餘華的書有個特點,不對個人感受進行描寫,但卻能讓人回味無窮,悲劇到最後剩下的不再是憤怒、悲傷這些情緒,只有深入骨髓的無奈,對世事的索然無味和麻木。這樣的書讓我看了比看耽美的虐文難受一百倍,耽美的虐文看了只讓我心中一時糾結、難受,但這樣的書看過一遍,不管時隔多久,回想起來那種深刻的無奈仍能準確無誤地擊中我,無法動彈。

那麼下一部餘華的書《兄弟》,我看我還是等等再看吧……

吶喊讀後感7

魯迅的所有的作品中,《吶喊》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也許是因為這本書當中的大多數文章都是學過的,因此讓我覺得熟悉。也有可能是因為魯迅的別的書我都沒一本喜歡的,再幹脆一點説,要麼是看不懂,要麼就是覺得“悶”!悶的不想讀,比如像《阿Q正傳》,我也只是草草翻了兩頁。言歸正傳,説説《吶喊》吧,《吶喊》中的作品都沒有對人物生活經歷的敍述,人物的性格也都是從特定的事件以及一些生活片段中所體現出來的。比如説閏土,作者並沒有寫他具體的生活情況,只是從他的一些外貌描寫和語言,神態描寫。以及母親對他生活的'一些敍述上就可以看出他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再加上自己兒時的一些回憶與現實場景的強烈反差表現出來。

再來,便是那整天只會“之乎者也”的窮酸秀才孔乙己!哈哈,這個人物給我的印象可以説是最為深刻的啦。本來,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老實人,可遺憾的是,他卻深受那應遭天打雷劈的科舉制度的毒害,放在咱們現代來説他就是個滿口“火星文”,別的什麼都不會的傻瓜,註定要成為所有人的笑料。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卻讓我覺得他是那麼的可憐。為生活所迫,他只能去幹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為生,還要冒着生命的危險,最後終於是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到現在為止,我似乎怎麼也忘不了孔乙己最後一次去咸亨酒店喝酒時,他被別人嘲笑因為幹了偷竊的事而被別人打斷了腿,卻依然固執的説:“跌斷,跌,跌...。”在眾人嘲笑聲中,坐在蒲包上用手慢慢“走”出去!看到這裏,鼻子竟然有些微酸。

當然,經典人物肯定不止這兩個,還有像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自己的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那滾燙的鮮血竟然被無知的民眾當成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哼!多麼的諷刺啊!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的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民眾帶來的都是些什麼?是麻木,愚昧,無知,甚至失去了人的本性!

毛澤東在拜讀了魯迅的文章後説了這麼一段話:“魯迅是從正在潰敗的封建社會中出來的,朝着他所經歷過來的腐敗的社會進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潑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筆,畫出黑暗勢力的鬼臉,畫出了醜惡的帝國主義的鬼臉,他簡直是一個高等的畫家。他近年來站在無產階級與民族解放的立場,為真理與自由而鬥爭。”在這裏,不難看出毛澤東對魯迅的高度評價,“畫家”這個名詞用的好,一幅畫如果畫的好,那便是無聲的語言。魯迅用他的那支畫筆”默默的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最驚心動魄的畫!

吶喊讀後感8

魯迅先生他所寫的小説,我的感觸最大的是,他就是寫的自己。今天我也寫寫自己。

香灰,就是給菩薩點香燃盡之後的粉狀物。極容易造成肺病。就是這麼一種東西,我記得小時候就曾經見過我我母親,在生病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就曾經泡水服過。當然後來病是好了。當時,我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香灰真起了什麼作用。後來出來讀書之後,有次回家,我我母親也有拿出過這麼一小包東西,她告訴我這是求菩薩時得的,但是我我母親説她稍微喝點,你就不要喝了。我當時跟我我母親説不要喝這種東西,但是我我母親還是堅持抿了一小口。

前段時間,我我母親身體一直不適,她跟我提的第一個事情就是,她已經去醫院掛過水了,可是還是沒有好,還要再掛一段時間的水。後來我帶她去醫院做了個比較全面的身體檢查,她很質疑那個醫院,連藥都不配,身體麼又不見好,這些醫生到底會不會看病。

後來我媽的一個小姨,那時候兄弟姊妹多,我叫她外婆的這個小姨不辭辛勞特地從南京打聽,幫忙着介紹了一個蘇州的專家醫生,她家的一個親戚也跟我媽差不多的情況的,身體好多了。而我呢,也為此專門打了這位外婆電話瞭解了這位醫生,跟我媽檢查出來的症狀其實是毫無關係的另一病症的.專家。我就一直推着拖着。最終也是不了了之。估計我媽會嘀咕,她不嘀咕,這些親朋好友也不會饒了我。

這期間,偶然有一次,她跟我提了我阿姨給她買了一些營養保健品,説是效果非常好,建議我媽,也就是她姐姐也應該用用。營養的保健品真心貴的啊。

做兒子的實在不想像魯迅先生他那樣質押衣服首飾換錢買藥。不曉得如何跟我母親大人開口,就如當年不知道該怎樣勸解我母親不要喝那香灰泡水一般。我對母親的感受想法,就好像魯迅先生他當時暗地裏笑話閏土拿了香爐和灶台一樣。

在瞭解了我母親的比較確切的病況後,我跟我我母親説了幾點想法,都59歲了,不要上班了,至少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第二呢,多鍛鍊鍛鍊;最重要呢,從飲食上去改變一下。大半年過去了,上個月我媽打我電話,説想去廠裏上班了。我也支持,畢竟一個人呆在家裏也會覺着悶。

前兩天,她很開心的説着,她在新廠裏面,大家之間都非常談得來。談得來就好。

吶喊讀後感9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讀後感《《吶喊》讀後感》。《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鬥吧!

吶喊讀後感10

在靜寂的沉重中有種熱烈,使人灼痛,以至於吶喊,而喊出口的言辭,卻不能完全的表達心聲,或者即使字字血淚,旁人卻不能完全領會,於吶喊者而言,聲嘶力竭後的孤獨,是令人愈發清醒的疼痛。

小時候不知道,為何要學魯迅的文章,還都是重點篇目,只是乖乖聽老師講,記下考點,考個不錯的成績。中學,還寫了篇為阿Q平反,得到90分的作文。如今,幽居斗室的我,再次翻看魯迅的雜文和小説,反省自己無知的同時,也體會到一些魯迅挑燈夜讀時的孤獨。

可是,徒有孤獨的外形,沒有孤獨的實質,也做不得學問。魯迅的孤獨,實質是罕有的清醒。是那個時代,在四面樹敵後的絕地,以一人之筆,對數眾之敵的無懼,是為國為民前途命運的大義。是自嘲過“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後,“橫眉冷對千夫指”“卻向刀叢覓小詩”的凜然正氣。

挖掘小人物靈魂的無聊鄙陋,可笑可恨如阿Q;戳破窮酸文人的面子,可笑可悲如孔乙己,暴露出其乏力無助和世人的無情勢力;可憐如祥林嫂,可歎如成年閏土,病中的狂人,被騙的華老栓,伸長脖頸圍觀的冷漠看客……一張張生動面孔,裹着灰敗的色彩,從無聲的角落走向吶喊的`前台。他們就是我們的縮影,他們身上,有無數個我們的特徵。

魯迅清醒的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民族是什麼樣,他沒有告訴我們未來在何方,如何改進,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用冷峻的語言撕裂鐵屋中民族睡夢的假面,露出噩夢的猙獰鬼臉,促其速醒。而驚醒後無路可走的悲哀,讓魯迅懷着莫大的悲痛與無限的勇氣説出,或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未曾體會過這種孤獨的人,無論在那個時代,還是在如今,只是享受生活的温馨愜意,隨波逐流,不知居安思危,一旦危機四伏陷入絕地,或崩潰,或毀滅,或投誠,或者,才能如魯迅般,走向孤獨的深處,決然戰鬥。

翻翻魯迅的雜文集,看看過去文人之間的筆伐,交鋒,就知道那個時代的魯迅,真的是個猛士,於狂歌浩熱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

沉睡者百年後依舊沉睡,而魯迅孤獨的吶喊,已穿透世紀,在今天仍舊振聾發聵,警醒世人,刺痛一些人的神經,為一些所謂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

吶喊讀後感11

左手執一杯香茗,右手捧着書卷,我坐在桌前細細地品讀着《吶喊》。

《吶喊》,在那個黑暗陳腐的年代就如同平地驚雷一般,喚醒了神志早已麻木的中國人,使得黑暗的舊社會有了反抗的力量,《吶喊》就像是戰爭中激勵將士奮進的衝鋒角,就像是一劑咖啡,向沉睡者源源不盡地灌輸着鬥志與精力,讓沉睡者覺醒,讓勇士們振奮前進

魯迅原本從事的行業是醫學,但是那在民不聊生、陳腐黑暗的年代,為了麻麻木弱的中國人,使得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手術刀,而是提起了拯救國人,喚醒他們靈魂深處良知的筆,用他獨特的寫作手法來揭示疾病的根源,來根治人們的瘧疾。

看着魯迅寫的'《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對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雜糅一體,用人物自語的方式“暴露家庭制度和禮教的弊端”,狂人出身於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了他對社會的恐怖心理,而這一切的一切,僅僅只是因為受家庭封建制度和禮教的迫害造成的嗎?其實不見得如此,因這種封建制度並不是僅出於這個家庭,而是源自於整個社會,源自整個社會的本質。

當中國處於盛唐時期之時,一走出國門,迎來的都是崇敬羨慕的目光,似如唐玄奘便是其中之一,外國人一聽説是中國來的,都會讚歎道:“您是從東土大唐遠道而來的高僧啊!”語氣中包含了無盡的崇拜與嚮往,不像前些年有一支中國旅遊隊去日本,導遊怕旅遊的人大聲喧譁,在其他國家人的面前麼了中國人的臉,因此都不敢發給他們頂帽,還老是提醒他們在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譁,不要擁擠,插隊,就連上廁所都提醒人們要注意公共衞生。可見中國人在老外的眼中是多麼的不堪一擊。是啊,面對着中國的日益狀大,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是人們的精神文明卻沒有跟得上世界的潮流,就像是少了一隻腳的巨人是無法屹立在世界的頂端,無法從眾多的國家中脱穎而出!

作為新時代青少年的我們,應該要多學學魯迅先生寫吶喊時的那種精神,我們要繼承祖先們深厚的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封建精神文明社會的大旗,努力學習,為發揚祖國文明而奮鬥,讓中國人不再是外國人嘲諷的實際材料,我們即使是少了一隻腳的巨人,但我們一樣可以屹立在世界的頂端!

吶喊讀後感12

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説,我的感觸最大的是,他就是寫的自己。今天我也寫寫自己。

香灰,就是給菩薩點香燃盡之後的粉狀物。極容易造成肺病。就是這麼一種東西,我記得小時候就曾經見過我媽媽,在生病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就曾經泡水服過。當然後來病是好了。當時,我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香灰真起了什麼作用。後來出來讀書之後,有次回家,我媽媽也有拿出過這麼一小包東西,她告訴我這是求菩薩時得的,但是我媽媽説她稍微喝點,你就不要喝了。我當時跟我媽媽説不要喝這種東西,但是我媽媽還是堅持抿了一小口。

前段時間,我媽媽身體一直不適,她跟我提的第一個事情就是,她已經去醫院掛過水了,可是還是沒有好,還要再掛一段時間的水。後來我帶她去醫院做了個比較全面的身體檢查,她很質疑那個醫院,連藥都不配,身體麼又不見好,這些醫生到底會不會看病。

後來我媽的一個小姨,那時候兄弟姊妹多,我叫她外婆的這個小姨不辭辛勞特地從南京打聽,幫忙着介紹了一個蘇州的專家醫生,她家的一個親戚也跟我媽差不多的情況的,身體好多了。而我呢,也為此專門打了這位外婆電話瞭解了這位醫生,跟我媽檢查出來的症狀其實是毫無關係的另一病症的專家。我就一直推着拖着。最終也是不了了之。估計我媽會嘀咕,她不嘀咕,這些親朋好友也不會饒了我。

這期間,偶然有一次,她跟我提了我阿姨給她買了一些營養保健品,説是效果非常好,建議我媽,也就是她姐姐也應該用用。營養的`保健品真心貴的啊。

做兒子的實在不想像魯迅先生那樣質押衣服首飾換錢買藥。不曉得如何跟媽媽大人開口,就如當年不知道該怎樣勸解媽媽不要喝那香灰泡水一般。我對媽媽的感受想法,就好像魯迅先生當時暗地裏笑話閏土拿了香爐和灶台一樣。

在瞭解了媽媽的比較確切的病況後,我跟我媽媽説了幾點想法,都59歲了,不要上班了,至少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第二呢,多鍛鍊鍛鍊;最重要呢,從飲食上去改變一下。大半年過去了,上個月我媽打我電話,説想去廠裏上班了。我也支持,畢竟一個人呆在家裏也會覺着悶。

前兩天,她很開心的説着,她在新廠裏面,大家之間都非常談得來。談得來就好。

吶喊讀後感13

從國中我們就開始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近段時間按重温了《吶喊》這部小説集,中學階段我們學過裏面的《孔乙己》,《朝花夕拾》、《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篇目,當時也就為了應付學習而讀一下,根本沒體會到其中的含義,現在仔細一讀,才知道魯迅先生吶喊的真諦。

《吶喊》給我們描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他希望人們振作起來,希望清醒的中國人民能夠喚醒麻木的其他民眾,故而以吶喊為名。

《吶喊》都是以貧苦大眾為主人公,而且不同的篇目樹立的形象也不一樣,都是當時社會中的典型,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乙己》一篇,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鋭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説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説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敍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需要;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重要。

魯迅先生小説裏的主人公形象在我們的社會不復存在,也讓先生的遺願得以實現。我們這一代要繼續努力,更好的建設祖國,把中國變成民主富強的世界大國。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回來的吶喊讀後感啦,希望大家會喜歡!如果喜歡小編整理的這篇文章的話,就分享給你們的小夥伴們吧!歡迎繼續關注我們網站()的後續更新,謝謝大家!

吶喊讀後感14

如果説餘華的小説以前只能是影響我,那麼現在已經左右我了,不折不扣。

我是在逾近20歲才看了這本書,我發覺我竟然無法一口氣讀完它,我只能讀讀想想停停,以至於忘掉了主角是他還是我。

我終究是沒有那樣的時運,生活在那個年代,有那樣的祖父,父親和繼父,母親,哥哥和弟弟。生活與他們每個人來説,都未嘗不是一種劫難,我曾以為在細雨中呼喊的是個人,最後明白,吶喊的是時代,是生命,是貧窮,是魂靈。

所以我發覺我的生活和我想的事,我所寫的東西,未免都太過狹隘了,如果是可以選擇,我到希望我的'童年也是貧窮、落魄、顛沛流離,其實除此之外,我委實是想不出還有什麼不同的,我一樣的渴望友情,一樣對一切美的事物充滿着渴望,對一切醜的、淪落的東西失望透頂、唏噓不已。然而正是因為貧窮和時代的滑稽,才能真正的讓我們直面孤獨,是的,就如同那個等待小夥子來爬牀的寡婦一樣的孤獨。至少於我,和他有過同樣的孤獨,所以每每讀到我也有的場景,我只能合上書,默默的回想着,甚至對餘華虔誠的戰慄着,現實盡是如此,醜陋不已,卻毫無消極。

總是有那麼樣的一些醜陋,是相對於教條而言的。

其實,那並非正的醜陋,只能算作是不偉大而已,自然不必讚揚,但是更無須批判。

現在來看,我知道我是根本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我只能透過已有的感慨,念頭,經歷,和朦朧的臆斷來揣測每個人的意圖,我越來越覺得我是能理解父親的,比如他爬寡婦的牀,那般的對待祖父。而數年的教育使得我不能原諒他,或者自己不能讓自己原諒他,他即便醜陋滑稽,也終究不是他本身的醜陋。

在細雨中呼喊,有人説是在將童年,但意義卻早已超越了童年的範疇,裏面的每個人都是主角,我喜歡每個人物,我也向往那樣的環境。

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們所有人都不肯離去,在細雨中呼喊,內容不一,表情各異,有的在訴説,在抱怨,在咆哮,在啜泣,儘管如此,主角也該是微笑的吧,再多的不幸、貧窮,可是,他確是有着完美的生活。

吶喊讀後感15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讓我再次想起《記念劉和珍君》中先生的憤慨。不知道書店是以怎樣的情緒,在銷售排行榜首上寫下“吶喊”二字的,至少對於我來説,這是一種驕傲。儘管它只是一本老書,儘管它的定價遠低於同類書籍,儘管驕傲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吶喊》被擱在一個不起眼的書櫃上,倒給人一種超凡脱俗的感覺。我留意地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認真地閲讀起來。雖然讀了《吶喊》已不是一遍兩遍了,但它每次帶給我的震撼卻總是有增無減,彷彿每一次閲讀都是與先生心靈的交流。嬉笑怒罵、悲歡離合,雖然置身於外,卻又深入其間;雖已永遠成了舊的故事,卻永遠能給世人新的啟迪,這大概就是《吶喊》之因此被稱為經典的原因吧!

合上書,突然想到先生離開我們已七十多個年頭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靈,假設看到當今文壇的風氣,看到他的舊作在某一書店重登榜首,會做何感想:是焦急地吶喊,是失望地彷徨,還是點上一支煙,應對眼前叢生的雜草,冷靜地思考?

其實,我們的作家們,不,書販子們,你們才真的就應好好反思自己,在這七十多年的歲月中,你們都做了些什麼!看看中國文壇在你們的帶領下成了什麼樣!當國外的科幻小説、言情小説大舉入侵中國文壇的時候,你們是隨波逐流,還是急流勇進?當博客、論壇使文學大眾化的時候,你們是繼續高昂起頭顱,還是捲起褲腳混水摸魚?當各大榜單被那些快餐文化佔據的時候,你們是否想過還擊?當文壇商業化的時候,你們創作時想的是榮譽,還是鈔票?當文壇娛樂化的時候,你們是否有過自我定位:作家,還是名人?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燈光下,他點起一支煙,吞吐着憂慮和感傷。他時而思索,時而疾書,他在用筆和敵人戰鬥,他在用心為中國文壇、為迷惘的國人吶喊!

當年先生棄醫從文,為的'是根除國人麻木愚昧的封建惡疾,而如今我們是不是就應重拾醫術,抓一帖良藥,專治見錢眼開、崇洋媚外的頑症?

離開書店的時候,又看到了那張排行榜,驕傲已經退去,更多的是擔憂:“吶喊“的大旗將由誰來扛?這時,幾個“紅領巾”人手一本《吶喊》走出了書店。想必是老師推薦他們買的吧,《吶喊》登上榜首的功勞多半要落在他們的頭上。回首,卻看到更多的孩子在“暢銷書”、“口袋書”海洋中迷失方向。也許,沒被快餐文化污染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