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邊城》讀書筆記精選1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62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讀書筆記精選15篇

《邊城》讀書筆記1

清瑩的河水擺動着,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説着,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象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裏有秀麗的山水,醇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於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説,這裏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説着景與情。

十五六風的女孩的心思最為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為優秀的青年,繼承着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為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茨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伕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彷彿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

《邊城》讀書筆記2

讀了一遍《邊城》,首先是疑惑,翠翠——一個漁家女孩,喜歡上了當地的大户,而因害羞不曾理解對方的親事,而對方家的老大老二都喜歡她,老大之後死了,老二就對她不懷好感,所以一向等到翠翠的爺爺死去都未曾結婚,而處於一向的等待中……

這是什麼杯具喜劇就當是杯具,那《紅樓夢》還有揭示封建統治的罪惡的主旨呢,而這《邊城》寫得太單調了,也就是農村中發生的一些平凡事,天天都能看得見,有什麼寫頭呢

想不出來,又不高興再去另選書目寫讀後感了,僅有認真琢磨,幸好我讀過沈從文先生的書,書面上就寫着:“對我自我作品,我比價喜歡的還是那些描述我家鄉水邊人的哀樂故事。所以我被稱為鄉土作家。”——作者自述。對了,就是它,“鄉土作家”,再聯繫其書,果覺有一股鄉土氣息流出。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這就是純粹的鄉村景象。

然而,在物質禮貌飛速發展的今日,還談什麼自然的鄉村景象,談什麼美麗的綠水青山,恐怕僅有在什麼景區才能看到這一派景象吧,然而不能體會出,景區是自然嗎怕是沾了不少人的手的骯髒的修改。

如今,還到哪裏去體會這書中所描繪的美景呢僅有再回到書中來體會。這或許便是沈從文先生的明智之處,或許他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就已經預測到今日的環境危機,的確,當今的環境危機十分嚴重。

先不要提城市中的被污染得稱為“黑龍江”的河了,也不必提那些被遊人扔得滿面垃圾的湖了,就連農村裏的原先極為清澈美麗的而今被人們倒垃圾而導致河邊的莊稼沒法長,小時候,我與夥伴們還能在河邊打水瓢、釣魚、折蘆葦,而今,遍地的垃圾遮蓋了蘆葦,污水侵入了小河,我們僅有遠遠站着觀看,回憶童年的遊戲,而長輩們説他們小時候還能在河裏游泳,這可與當今所謂的游泳池大不一樣,原先的河流是天然的、毫無雜物的,小河清澈見底,甚至能下水摸魚,而今的游泳池是死水一潭,毫無生機,人們只能在水裏扎扎猛子,來個仰遊,哪如先前的自然、默契、清爽,那水裏沾滿了人們手裏污濁的科技氣息,那水的藍與海的藍完全不一樣,那説不準就是奪取人們性命的東西。教師也以往跟我們説過,住在黃果樹瀑布上游的人們經常伐木造林,導致黃果樹瀑布斷流,遊人來時沒有水,而當國家的大人物來時就會發水,是水庫流出的,那由人們控制的黃果樹瀑布還會和先前一樣讓人感到一片和諧嗎科技的發展也使自然受到破壞。

撇下河流污染問題不談,植物破壞也同樣嚴重,城市中土生土長的植物被破壞,就到外地搬運樹苗,而搬運來的花草就放在街上,人們隨心所欲地將它擺放,什麼國慶,什麼春節,它放在街上,如同籠裏的鳥兒,早已與大自然隔離了,更如一個賣藝的。而那些路邊的樹苗也被人們修改得整整齊齊,一點都不自然,人們利用他們的智慧,遏制了植物的本性,扼殺了自然的自然。如今人們甚至想征服自然,人本是由自然產生,而今竟忘本。

環境污染還不止這些,還有大氣污染,漫天盡是黑煙,農村中的炊煙能和自然和諧相處,而城市中的汽車尾氣不能。更另人費解的是,儘管相關工作人員認識到了這一現象,那書裏所揭示的污染現象還少嗎恐怕這些書都能堆起一座小山了,而他們視若無睹,河流污染何時停過,僅在河邊做了些花樣;植物破壞何時停過,僅在路邊弄了些如同路燈一樣的玩意兒;大氣污染何時停過,僅在路邊植下了一些工具罷了,治標不治本。

而今,我們僅有到沈從文先生的書中去泛舟河上,漫步林中,聞聞那古老的氣息。

《邊城》讀書筆記3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着一户人家。獨門獨院裏,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裏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是個灑脱大方,喜歡交朋結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樣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老二的氣質則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説話,秀拔出羣,叫儺送。小城裏的人提起他們三人的名字,沒有不豎大拇指的。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先儺送一步託媒人提了親。兄弟兩人都決定把話挑明瞭,於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訴了弟弟,説這愛是兩年前就已經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話聽下去,且告訴哥哥,他愛翠翠也是兩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實吃了一驚……

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爺爺自然是曉得孫女的心事,卻願讓她自己做主。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弟弟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大老唱的,大老講實情講出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後他聽説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碼頭的船總順順也忘不了兒子死的原因,所以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老船伕操心着孫女的心事,後終於耐不住去問,儺送卻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責老船伕,自己下桃源去了。船總順順也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畢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説起什麼。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爺爺説,翠翠莫怕,翠翠説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牀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着儺送的歸來。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邊城》讀書筆記4

翠翠是個在風日裏長養着,從小與七十多歲的祖父和一隻黃狗相依為命的女孩。她的童年裏只有爺爺與渡船的記憶,這一個水靈的女孩在水邊生長着,在水上發生着自己的故事。老船伕是個盡職的渡船人,無論天晴天雨,必守在船頭。

在兩年前的端陽,翠翠原本與祖父約好一起進城去看划船比賽,可不曾料想卻與祖父失散,留下自己等到天黑之際仍不見祖父。在乾着急的時候遇見了二老儺送,這是故事發生中的第一個誤會。翠翠誤以為二老是語氣輕佻的兩個水手中的一個,以為對方讓她上妓女所在樓層想要欺侮她。因此一開始説話就有點衝,還罵了二老。這個誤會使二老注意到了這個女孩。也使女孩愧疚,內心不安而對二老有了特殊的情感。翠翠回家後整整沉默了一晚,將二老悄悄地種在了心裏。

第二個誤會是老船伕跟翠翠説媒的時候,翠翠誤以為是二老,在滿心羞澀的時候,老船伕卻説出是大老的時候,翠翠是不作聲,心中卻有股想哭的衝動。老船伕誤以為翠翠跟大老是合適的一對,就讓大老去選擇“車路”或者“馬路”來取悦翠翠,但這一開始給了希望給大老最後卻讓大老很失望的做法卻為後文悲劇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大老因為知道二老也鍾情於翠翠,又自覺比不上二老時,就決定從茶峒離開,駕家中那隻新油船下駛,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在這種鬱悶的心情之下,即使是水鴨子的大老也被淹壞了。第三個誤會也在文中出現了,作為大老父親的順順和二老即便知道老船伕想要撮合二老和翠翠的事,但那個死去的大老卻用一個淒涼的印象,鑲嵌在了這兩父子的心中,因此兩父子對老船伕的種種試探與撮合行為都視若無睹,有意躲避。仿若人之常情般,即便知道大老的死與老船伕並沒有直接關係,但心裏卻始終有個大疙瘩,認定是老船伕的拿嬌與不爽快間接造就了這一慘劇。因此對老船伕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冷漠與隔離感給老船伕帶來了莫大的壓力,多次想要解釋,想要與二老父子兩拉近一下關係,卻始終未得機會。最終成了老船伕的一大心事,像一個巨大的石頭一樣壓着他而無法釋懷的心事,他憂心忡忡的心事。最後老船伕在這憂慮與抑鬱中死去了,留下了無依無靠的翠翠。

翠翠與二老間緣分由誤會開啟,同時姻緣也在誤會中被無情的扼殺了。兩人互生的情愫無法在這樣的誤會與情境中得到發展。愛情仿若不單單是兩個人的事情,在感情的過程中可以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很多無法為人所左右的因素,不管你樂意與否,事情自顧自地往前發展着,徒留下個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懸念。我想,即便二老回來,在這種種的誤會中,二老與翠翠也無法心無芥蒂的相愛。這是兩個有緣無分的可憐之人,卻是世上千千萬萬對愛無可奈何的男女青年中的一對而已。

《邊城》讀書筆記5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了沈從文,之前在腦海中,記憶深處似乎有過這個人的出現。不過印象甚是模糊,似乎有聽過他,似乎又沒有。《邊城》這一文章好像有在身邊出現,不過這也只是好像,總得來説,沈從文先生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能機於巧合吧,《邊城》一文選入了高中生必讀的書籍,這是我和沈從文先生的第一次邂逅。一次面對面的,美麗的邂逅。

人們看了這文章的都説,《邊城》寫的很美,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每一段,都是那麼的優美,動人。但是《邊城》給我們的,卻絕不僅僅是“優美”,它給我們帶來了太多太多了,那種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那種理想的人生模式,那種種深邃的文字,滲透出的,是種種的無奈,人性的美,她在哪裏?人性的魅力,她又在哪裏?

打開《邊城》這本小書,開始我與她那美麗的偶遇。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是文章的第一段,不得不説,每一個字都是精華。文章一開始,就把我帶入了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裏。這是一座沉默的邊城,沉默到人們的夢想只能隨着那淡淡的歌聲,那緩緩的小溪,那淺淺的犬吠,那深深的白塔,縈繞在這座沉默的邊城裏。那個老人,那個女孩的夢呀,她如今在何方?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小溪,一條靜靜的小溪,它緩緩流淌。山路十八彎,它也跟着蜿蜒盤桓,這種輕輕的淡淡的文字,讓我一下嗅到邊城那淡淡清清的芳香,那種不加任何修飾的美。自然,淳樸,這方土地有着它獨特迷人的樸素。

“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皆張着耳朵,聽祖父説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着迎親送女的曲子。”閒適的生活,靜靜的聽着那微微的風聲。迎着細風,看着驕陽,那暖暖的陽光靜靜的灑在臉上。耳邊,祖父在那津津有味的咀嚼着戰爭的故事。那竹子做成的小豎笛,別有韻味。那悠揚的曲子,能否在心頭盪漾?這種閒適的,淡然的生活,在沈從文先生筆下,又是顯得那麼的美好,寧靜。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我十分的喜歡並慢慢欣賞着這句話--“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看了這句話,總有着一種説不出來的滋味,如此簡潔的一句話,竟有着如此奇妙的感染力,刻畫力。城牆就像條長蛇,一條禁錮靈魂的長蛇,它吞噬了人們的夢想,束縛了人們的行動。那座城牆呀,厚厚的,無邊的。它存在,存在在一個沒有夢魘的地方。它毀滅,毀滅了一對又一對心靈的羽翅。這邊長蛇,

蜿蜒在這座沉默的小山城中,顯得又是那麼的悽婉蒼涼。我不知道,那個老人,那個女孩的夢想。我只知道,那句句簡潔而又富有刻畫力的文字,出自沈從文先生的筆觸。句句讓人若有所思,發人深省。

“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麼妥貼,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不得不説,沈從文先生筆下淡淡的小山城在此時,又是多麼的美妙動人,先生筆下的湖濱四季,是多麼的平和美好。水中游魚,山中細竹,家中桃杏都是春天裏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夏季中那紫花布衣褲,在夏天的日光中又是格外的奪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是秋冬時節在懸崖上的房屋具有的獨特特色。先生彈指筆觸間滑動的景色,是我們學習的又一盞絢麗的指示燈呀。

通篇讀完整篇文章,深知翠翠和以撐渡船為生的祖父在那遙遠的山城裏相依為命。還有那當地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也就是大老和二老同時愛上美麗温柔的女孩兒翠翠。但是,翠翠那純真的心裏喜歡的是二老。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天保很不幸的死去,讓翠翠和二老的婚事無奈中耽擱了下來。年邁質樸的老祖父因為孫女的婚事而過於擔憂,在一個風雨之夜雷聲將息時離開了人世。在這一切晴天霹靂般的變故面前,翠翠並沒有選擇倒下,而是繼承着爺爺的渡船事業,守候着二老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文章結尾的最後一句話。先生選擇了這樣的一個結局,既不給人希望,也不給人失望。這個結尾是無奈的,最後的結尾居然不是堅定的充滿着滿滿的希望,而是一個渺茫的不可期的“希望”。或許這樣也好,畢竟大佬和二老之間,愛的選擇是多麼的難以抉擇。更何況是大佬的意外死去,祖父的去世。選擇了會失去一個,沒有選擇會失去兩個,不過話又説回來了,無論是怎麼去選擇,都會有所傷害。還不如同時放棄,讓他們有自己的選擇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美好的自由。

先生這樣寫也從側面突出了,人世愛情的種種無奈,淒涼,無助。是啊,這種愛情故事也常在當今社會發生呀。處理不好,麻煩接踵而至。畢竟兩全其美實在太少,這就是種無奈;或許吧,一旦邁入錯的一步,現實的殘酷會讓你欲罷不能,這就是種淒涼;面對這,不如説是面對自己,束手無策時,這就是種無助。

不得不説,我們是時候面對現實了。現實的殘酷,讓人感到困窘,變得庸俗。何不以自我直面現實,畢竟灰姑娘的愛情故事不是總是發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劇倒是常常上演。現實的生活中,人人更多的是冷酷、自私、貪婪,誰都不願意去承認,也不敢去承認。此乃不敢面對“醜陋”的自己。茶桐人民給人的淳樸清新,是別人難以達到的。純粹的自我,在現在很難去挖掘感受。個人利益永遠高於天的今天,現代人始始終終面臨着兩個難處,迴歸自然已經變得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

人生呀,究竟要怎麼去彌補你的殘缺,面臨兩難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定位自己。被命運扼住喉嚨的我們,還能否放開死神的手?此時,人生煥然就像一場夢。一場遙不可及的夢。悵然無所助的人們,你們願意去等待那漫漫無期的夢想嗎?如果願意,那我們就攜起雙手,共同努力去撐起這條小舟,爭渡爭渡,能否驚起那一灘鷗鷺?

我想,也許“明天”會來。

《邊城》讀書筆記6

每一樣事物似乎都有屬於自己的標籤。春有花開,夏有蟬鳴,秋有果香,冬有雪飄。季節如此,人亦然。

説到巴金我們會想到《家》,説到老舍我們會想到《駱駝祥子》,那説到沈從文呢,您是否想起一個温暖的名字《邊城》?從某個角度看,《邊城》就是沈從文的標籤。

作者以湘西的小鄉村為線索,描繪了一幅民風淳樸的風情畫,在這幅畫面裏,描繪了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簡單幸福的生活,描繪着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深情地謳歌着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純真的友愛之情的讚美,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湘西人的善良,淳樸。

《邊城》所寫的故事簡單。老人年逾七十,身體很硬朗;翠翠十五歲,初識感情之事,爺孫倆相依為命。他們和所有邊城人一樣,熱情、淳樸、善良。懂事的翠翠在端午節賽龍舟時邂逅了船長的二少爺儺送,心底也因此次偶遇而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儺送和他的哥哥天保幾乎是同時喜歡上美麗淳樸的翠翠。結果命運弄人,天保與弟弟互道心曲後,就駕船遠航不幸遇難。弟弟也因哥哥的死對渡船老人產生誤會,後來下桃源遠走了。渡船老人也在一次暴風雨中死去,只留下翠翠一個人,還好有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才讓孤苦伶仃的翠翠有了依靠,後來,她依然擺渡,守着渡口痴痴地等待着沒有歸期的儺送……

《邊城》裏的景是美的,美在景色的純淨。“有一所小溪,溪邊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有二十丈,河牀為大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這個小城有一種靜謐美。就連老人死後的天空作者都描寫的那麼美好,“翠翠開了大門,到外面站了一會兒,耳聽到各處是蟲聲,天上月色極好,星星前進在天空裏,非常沉靜温柔。” 這是個健康,自然,優美的的世界。

《邊城》裏的情是美的,美在它的真,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老人對外孫女翠翠的愛是醇厚的。他不只是作為外公愛着翠翠,他還承擔了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不只是關心着翠翠的衣食住行,還得操心翠翠的感情歸宿。他與翠翠之間的親情,讀着感覺温暖,卻又有着淡淡的憂傷;天保與弟弟儺送在面對同一個愛的對象時展現的手足情;天保與儺送對翠翠的愛情;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關懷……無一處不展示着那份難得的真情。

《邊城》的一切都讓人感覺到温暖,但是文字裏也浸透着作者很深的悲劇感。善良的老人死了,仗義的天保溺亡,深愛着翠翠的儺送出走……沈從文説:“事實上卻等於把我那小小地方近兩個世紀以來形成的歷史發展和悲劇結局加以概括性的記錄。凡事都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若宿命的必然。

其實關於《邊城》我們可想的還很多。作者為什麼安排擺渡老人和白塔一起“死去”?作者為什麼要坍塌的白塔修復?那個把翠翠的心帶走的老二會回來嗎?

走進邊城,重拾那遠逝的夢,去追尋夢裏那書,那景,那情。

《邊城》讀書筆記7

這個假期,我欣賞閲讀了《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沈從文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從文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從文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從文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從文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着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從文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從文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託人提親),後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 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裏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人

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翠翠的母親,因為終究無法和相愛的人走到一起而選擇了死亡,選擇了逃避,選擇了結束一切,真的很可惜。其實,我覺得愛情並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愛一個人也並不是非要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要他過得快樂,我想這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愛情是脆弱的,有些時候,相愛不如相知,任何愛情,一旦表白,一旦擁有,其結果往往是將愛情活生生地淡化,甚至扼殺。或許是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吧,對於自己的幸福,翠翠也同樣選擇了等待,選擇了讓命運來決定一切,翠翠愛上了儺送,但這種愛並不外化為強烈的行為,而表現為朦朧的、隱祕的內心波動。她聽着爺爺吹蘆管,夢見了象徵愛情的虎耳草,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不禁心都被軟了。等待永遠都是漫長的,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等待的結果也並一定會是你想要的,時間會把一切帶走,卻還是會留下一些痕跡,一些回憶,或許時間會改變些什麼,但是我想真正的愛情是永恆的。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

《邊城》讀書筆記8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説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説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温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温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書筆記9

淺淺淡淡的茶香在茶峒這個小山城裏安靜的飄蕩,深深淺淺的溪水被長長短短的竹篙劃過,漾出一段質樸曲折的故事。

《邊城》講的就是少女翠翠與擺渡人爺爺相依相守、命運變遷的經歷。

翠翠是一個率真活潑的女孩,是一個快樂的湘女,是一個活脱脱的自然之子,就像碧山岨的溪水一樣清澈透明。漸漸地,水面上映出了瑩瑩的燈光,映出了連綿的羣山,映出了皎潔的明月。她的心思便也如溪水一般起了波瀾。從一個熱鬧的端午節開始,她的愛恨喜憂就與碼頭大老“天保”,二老“儺送”緊緊地牽絆在了一起。

兄弟倆同時愛上了翠翠,要為翠翠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爺爺深知自己年事已高,不能長久的陪伴照顧她,所以想在兩人之間選出一位值得託付的人,把翠翠嫁給他。

正當翠翠猶豫不決的時候,碼頭傳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大老溺水而死!二老間接對對這個老船伕產生生了怨恨,翠翠的婚事告吹。

老船伕看着翠翠沒有出路的未來五內鬱結,在一個大雨傾盆的的夜裏撒手人寰。翠翠悲痛欲絕,她只好接手了爺爺擺渡的工作。在漫長的歲月裏,獨自一人來往在青山綠水中。只是在藍天碧水間,縹緲夢鄉中依然回憶起那個讓自己牽掛的年輕人儺送和她慈祥的爺爺。

讀完這個故事,好像剛從小山城中走出來,之前做了一個古樸綿長的夢。

這段愛情故事沒有像金庸筆下那麼蕩氣迴腸,也沒有像瓊瑤筆下那麼唯美纏綿,而是用樸素無飾的話語帶着千迴百轉的惆悵向我們娓娓道來。

輕歎一口氣,內心對翠翠的命運走向有無限感慨。

翠翠,親人很少。

媽媽在生下她之後和軍官私奔,她只有和爺爺共同生活。在這十四年中,她就像一隻無憂無慮的小鳥,整天都在自由的歌唱。因為她擁有的東西很少,所以總是格外珍惜。唯獨在意爺爺年紀漸漸大了,她害怕爺爺死去,留下她孤零零的一個人。

翠翠,害羞猶豫。

爺爺為她的婚事舉棋不定,她卻遲遲不肯向爺爺説明,她心儀的對象就是二老“儺送”,害大老和二老捉摸不透,最終婚事告吹。

翠翠,孤獨可憐。

爺爺死了,在這世上,沒有託付的她像一根隨風飄飛的羽毛,無着無落,孤苦伶仃。

似乎從開始看起來,就註定是一個不那麼圓滿的故事。爺爺年事已高註定要離去,只是翠翠那還沒成長起來的心,沒有足夠的堅強承擔親人離去的.痛楚,也沒有足夠的果斷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她成長的時間趕不上死神帶走爺爺的步伐,留給她的只有無邊的寂寞和孤獨的等待。

《邊城》讀書筆記10

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

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讀書筆記11

今天在圖書館裏讀完了沈從文的《邊城》,好久沒有象今天這樣沉浸在書中了。覺得上了大學以後就一直很忙,每天不是看電視就是上網,習慣於從網上獲取我們需要的信息,習慣於使用百度Google那種快捷的方式查找信息,每天看書的時間也的確少的很,即使看的也不過是英語或者專業知識相關的書籍,也少了那份看“閒書”的心情。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真的需要自己好好的靜下心來認認真真的看一本書,好好的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浮躁捋一下。

但是今天看了《邊城》以後真的被小城美麗而憂愁的故事感染了,《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

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裏,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為結束:

“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邊城》讀書筆記12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無意中提到什麼時會紅臉了。時間在成長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負點兒責。她歡喜看撲粉滿臉的新嫁娘,歡喜説到關於新嫁娘的故事,歡喜把野花戴到頭上去,還歡喜聽人唱歌。茶峒人的歌聲,纏綿處她已領略得出。她有時彷彿孤獨了一點,愛坐在巖石上去,向天空一起雲一顆星凝眸。祖父若問:“翠翠,想什麼?”她便帶着點兒害羞情緒,輕輕的説:“在看水鴨子打架!”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着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老船伕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有人過渡時,便略彎着腰,兩手緣引了竹纜,把船橫渡過小溪。有時疲倦了,躺在臨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皆溜刷在行,從不誤事。有時又和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和祖父一同動手,船將近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皆張着耳朵,聽祖父説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着迎親送女的曲子。過渡人來了,老船伕放下了竹管,獨自跟到船邊去,橫溪渡人,在巖上的一個,見船開動時,於是鋭聲喊着:

“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

爺爺到溪中央便很快樂的唱起來,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空氣裏,溪中彷彿也熱鬧了一些。

《邊城》讀書筆記13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邊城》讀書筆記14

合上書頁,總覺有一絲難以言表的哀怨纏綿悱惻,不知這是否是最壞的結局。沒有人是錯的,沒有善是多餘的,沒有行為是可以非議的。如果非要説是什麼造成了這個悲劇,那麼也只得説是一個靈魂所能承載的並不多。

爺爺是經歷過翠翠母親的事情的,他不想翠翠重蹈覆轍。但是翠翠愛的是二老,又不好拒絕大老,面對愛情的稚嫩的心還無法直面這奇妙又陌生的感覺,又怎好作出決定。爺爺無奈,也只好畏畏縮縮,含混不清,終是在大老的死的襯托下變成了誤會。但是他可否意識到,愛情由心而生,由心而漸進,又豈是用含混的催促與冒失的安排可以促成的呢?

説到磨坊,二老認為自己究竟是要渡船的。不過先是老的為人彎彎曲曲,不索利,便認為害死了大老,成了一個心結。再是翠翠的躲閃,再加家裏來自磨坊的壓力,將他置於一個左右為難的境地。最後也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逃避這迷霧般的前途和矛盾的愛情。但是他可否明白大老為何悄然離去?

大老為了忘卻而去,他明白自己的歌喉也許永遠也無法像二老一樣使翠翠在睡夢裏把靈魂輕輕浮起,那就姑且放下它吧,把這個機會留給二老,對儺送好,對翠翠也好。順順也已放下,大老既已死了,翠翠爺爺也故去了,那就了了這樁恩怨吧。楊馬兵已經釋然,就讓那翠翠的母親隨那當兵的去了吧。

人生太短,人心太小,容不下太多悲涼。對於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無可挽回的,就讓它們去吧。生命中還有太多的美好等待着我們,解下負擔,把人生過成那晚的夢。在命運的玩笑下,釋然是最好的解嘲。如果爺爺放下不堪回首的往事,大概二老就不會離開?當有一天那個人終於放下,這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

浮生若夢,安可自尋憂愁?

《邊城》讀書筆記15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説當散文來寫,意境十分美。

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必須的象徵好處,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我沒有辦法看得太透。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這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於本人的好處,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情緒……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

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應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就應是圓滿完美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期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向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