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呼蘭河傳》讀後感(必備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76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讀後感(必備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呼蘭河傳,講述了20世紀初作者的童年。

首先講了呼蘭河傳的冬天,以寒冷的環境描寫了一系列的事,主要寫我和祖父在祖父的菜園裏愉快地玩耍的快樂也是“我”在童年裏永遠也無法忘記的記憶。雖然祖父的身體老了,但他還是有一顆童心,這也應該是“我”為什麼在祖父和祖母之間更喜歡祖父的原因了吧!並且祖父也非常喜歡跟小孩子玩,經常小孩子一來,祖父就把他們的帽子藏起來,但總是藏一個地方,就像跟他們約定好了一樣。“我”就放在這,你們來拿。

而這也是整本書中最温暖的回憶。

呼蘭河傳是一個非常信鬼神的地方,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等等都體現了人們的迷信。

跳大神,大神是治病的,她們會穿着一些不尋常的衣服。而且他們會把招牌弄得非常舊,就會體現她一年跳的次數多,生意就會更興隆,賺的錢也更多。

放河燈,七月十五日,呼蘭河上會放河燈。這是為了讓死了的冤魂怨鬼從地獄裏脱生。

四月十八日娘娘廟大會,人們會去呼蘭河附近的兩座廟拜祭,表達了人們對神的尊重。

小城中的人們,大部分都是看客,他們愚昧無知,冷酷無情,對生命漠視,這就是呼蘭河的人才。

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就是被他們活活整死的,讓我們看到了人性醜惡,封建的思想以及喪失的良知啊!讀此,我感到十分悲哀,為小團圓媳婦而悲哀,也為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而悲哀。

萬幸,在馮歪嘴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後,一個人獨自帶着兩個孩子,生活雖然很艱難,但他沒有放棄,該幹嘛幹嘛,面對生活的困難的時候,他沒有屈服,雖然他的眼裏常含淚水,但當他看到自己的兩個孩子正在慢慢長大,他就立刻把那含着淚水的眼睛笑了起來。

沒錯,只要有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們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我相信,這也許是作者的期望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2

看完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留下了無限的思考。《呼蘭河傳》講了蕭紅小時候和祖父的故事,這本書的語言並不華麗,但樸素的語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樣動人。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有了一個疼愛她的祖父。祖父帶着他在菜園裏,摘黃瓜、澆水,給她點燈籠,讓蕭紅玩得不亦樂乎。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祖父給蕭紅點燈籠了,蕭紅在房間中翻箱倒櫃,找出了一個陳舊的、落滿灰塵的燈籠,祖父細心地把燈籠擦拭乾淨,點上蠟燭,給蕭紅玩,直到壞了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卻有着驚人的耐心和寬容。首先,蕭紅翻箱倒櫃,家裏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長見了都要大罵。其次,蕭紅找到了一個破舊的燈籠,一般的家長一定沒有耐心擦乾淨,點上蠟燭給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蕭紅把燈籠打壞了,祖父沒有把她臭罵一頓,居然還笑眯眯的。正因為有了這樣一位慈祥的'祖父,蕭紅才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有了一個不平凡的村子。這個村子裏有一個作惡多端的大泥坑,這泥坑經常弄翻馬車,淹死人、牲畜,還阻擋了許多人的前進道路。有了這個泥坑,村裏裏頓時熱鬧非凡,翻了馬車抬馬車,人掉下去了救人,擋住了人從旁邊的牆上面爬過去。沒有一個人覺得累,更沒有一個人要把這個“無惡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這個坑,村子就恢復了冷清,變得寂寞,大家沒事可幹,失去了抬車的樂趣……當然了,這個泥坑也給村裏人帶來了“福利”,當牲畜淹死的時候,許多人都去搶豬肉吃,殺豬的撿了回去,就會以半價賣出去。在艱苦的鄉村生活中,處處閃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輝。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有了許多人陪她玩耍。馮歪嘴子啊,她們家的廚師啊,都是她的“尋樂工具”,團圓媳婦只有十幾歲,她很樂意陪着蕭紅玩,樂此不疲,但她最終命運多舛。

我們再也體驗不到蕭紅的童年生活了,但書中字裏行間流露的人性的至純至美,仍然使我的內心暖暖的。

讀了《呼蘭河傳》,讀了一個悽美的故事,讀出了童年的珍貴。

《呼蘭河傳》讀後感3

一天買了本《呼蘭河傳》,到家就讀了起來。其實初讀《呼蘭河傳》,我並不怎樣喜歡,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隨手就丟到一旁了。當我重新翻那本《呼蘭河傳》,細細品味,才發覺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調,平靜的敍述,黯淡的畫面,這就是作者筆下的小城呼蘭河,它並不繁華。在那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和腐敗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杯具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就讓我感慨萬分:在東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們和家畜常常會遭受到災難。人們説拆牆的有,説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多麼愚昧的人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向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裏面人物的杯具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小團圓媳婦剛來胡家的時候只有十二歲,正因長得較高,怕別人説她謊報年齡,便説是十四歲,但儘管如此,人們還説她有意隱瞞。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們便説她大大咧咧,一點沒有媳婦的樣貌。不久她的婆婆時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説是能夠讓她更懂事聽話;還認為她身上有病有鬼,於是用盡了各種迷信法:請"雲遊"抽貼、請人來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終,小團圓媳婦被無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緒歡快起來是在祖父出場後。從作者——一個四五歲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隨祖父在後園盡情玩耍。鋤草、抓蝴蝶、吃烤鴨、缸帽遮雨……皆描述得妙趣橫生,意興盎然。這一幕幕,作者都用詼諧幽默充滿童趣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我竟不自覺地我拿自我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來,讀了《呼蘭河傳》,覺得作者的童年是美麗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我童年的愉悦與幸運。

讀這本書時,愉悦伴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與黑暗,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但,這是無法逃避的歷史,讓咱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好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4

最近,我看了《呼蘭河傳》,感受頗深。

《呼蘭河傳》是被稱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化洛神”“中國四大才女”——蕭紅所寫。這本書主要講了蕭紅五歲的事,介紹人們的風俗,字裏行間感到當時人們的愚蠢和迷信。

比如有一章,蕭紅的鄰居娶回一個12歲的團圓媳婦,那一家人對她又打又罵,她婆婆對她更是殘忍至極。結果,打出病來,夜裏突然從牀上坐起,眼裏含着淚。她被打時,一直説她回家,她婆婆問家在哪,她卻哭而不答,老胡家很怕她是妖怪附體。因為她婆婆過於迷信,就請人給她抽命,令我感到很疑惑,命還能抽嗎?可當時的人很迷信,就以為抽個命得了病可以好,人死了能再活過來似的。於是就請了一個名叫“雲遊道士”來抽,抽命其實很簡單,有四個包,其中紅色和黃色是好的',藍色和綠色是差的。她婆婆小心地抽一個,一看是藍色的,心想:完了。這時“雲遊道士”説:“若不好花五吊錢可再抽一次。”婆婆連抽幾次都不好,只好請真人過來趕鬼。

於是“雲遊道士”又是念咒,又是燒香,一會對天指手畫腳,一會對團圓媳婦瞪眼,其實這人一個都不會,這些動作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

最後,他胡亂説了一些配方,就帶着200多吊錢樂呵呵的溜了。

可想而知,團圓媳婦的病越來越重,在夜深人靜時無聲無息的離開了人世。

看了這個故事,我火冒三丈,當時的人到底有多蠢啊,這個騙子説得一切都是假的,你們難道聽不出來嗎?你們怎麼能信呢,一個12歲的孩子就這麼被活生生的害死了啊!她經得起這種虐待嗎?唉……沒有文化真的很可怕。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我們不能相信迷信,不能像老胡家,花了200多吊錢,不僅沒有把團圓媳婦的病治好,還把她害死了,他們寧願花200多吊錢去請個騙子,也不願花一二十吊線去看醫生,這就叫——偷雞不成蝕把米。迷信害死人!

《呼蘭河傳》讀後感5

俗話説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充分體現了讀書的益處,書雖不是萬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從書中汲取到許多知識,學到不少的東西進而開拓我們的視野。因此,我們需要多讀書。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閲讀《呼蘭河傳》時產生的感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圖書的世界吧!

《呼蘭河傳》講述了作家蕭紅幼年居住在呼蘭河時經歷或者目睹的各種事情,順帶展示出了呼蘭河地區的風土人情。從文中一些事件的敍述可以看出那裏的人熱情、喜歡幫助他人。此外,還有那裏的大泥坑,那裏的田地等等都被蕭紅在書中描繪出。可以説凡是作家看到的`感知到的,都能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地勾畫出。

在書中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祖父的園子》,因為裏面充滿了美好、歡樂和温暖。祖父的園子非常美麗,擁有各種昆蟲如蝴蝶、蜻蜓、螞蚱等和各種各樣的植物蔬菜,我雖然不能親眼所見,但通過文字已經可以想到這園子的美景了。除了景色的美好之外,更讓我難忘的是蕭紅童年時祖父的陪伴以及他們相處時的種種歡樂場面,因為這些足以令我感受到親情的温暖,也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了,想起他對我的好了。

不難看出,祖父的這個園子中埋藏着蕭紅生命裏一個無形寶藏,而這個寶藏就是快樂的童年。試想一下,假如你正在那園子裏嬉戲,該是多麼地快樂啊!五彩繽紛的蝴蝶繞着你飛,玩累了還可以隨手摘一根黃瓜吃。呀,這樣的生活真是美好!遺憾的是,這個園子只存在於蕭紅的筆下,現實中並沒有,真的是太可惜了。

書可以記事並且記載無限的內容,只要你願意讀就可以知道無數的事情,感受到許多不同的東西,通過閲讀《呼蘭河傳》,我知道了一個叫呼蘭河的小城以及那裏的民風民俗,還有一個充滿美好的祖父的園子,收穫豐富,感受也頗豐。以上就是我對書中內容的一些感想。

《呼蘭河傳》讀後感6

我讀了《課本作家帶你讀》的系列叢書後,我最喜歡蕭紅的一篇文章,叫《玫瑰花》,它選自《呼蘭河傳》。文章裏的祖孫趣事,讓我不禁深受感動。他們的深厚感情,讓我想起了我和我的姥爺的.快樂時光。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祖父是一個不善言辭,但很愛小孩子,常逗孩子們開心的老人。他愛笑,愛作者,但常又被祖母罵,孫女為了祖父不被祖母責罵,拉着他到後花園裏,又是奔跑又是上樹,祖父逗她開心,她也會對祖父惡作劇,他們在一起很開心、快樂、無憂無慮。祖父、作者、後花園,這三樣缺一不可,構成了作者美好、快樂的童年。

這篇文章讀起來輕鬆、快樂,心情頓時被感染。讀到作者快樂我也跟着開心起來,彷彿我就站在後花園邊上,看着他們,不由自主地也跟着笑起來。我很羨慕作者有一塊自由自在的天地,有一位慈祥、有趣的姥爺,可以讓我肆意奔跑、玩耍。而我也慶幸自己也有一個既有趣又很愛我的姥爺,每當想到這裏,心裏都暖暖的,是幸福的。

我的姥爺雖然瘦瘦的,卻很乾練,他做什麼都特別麻利,雖然他有時脾氣很急,但他對我卻是滿滿的愛。在我小的時候,他總愛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任由我拍着他的頭,哪怕拍疼了他也開心地笑着。姥爺脾氣急,有時會發火,有一次,他正衝着媽媽發火,氣得火冒三丈,在門外都能聽見他喊着説話。可是,我一進門,他立刻不吭聲了,雖然看上去還很生氣,但對我説話時卻低聲了很多,還問我要不要吃東西。姥爺對我的愛是無聲的,冬天他怕我冷,為了方便接送我上學,買了一輛三輪車,卻故意説是為了自己方便。還有,無論我做了什麼,他從來都不會大聲地訓斥我。

我常聽大人説:“隔輩親”,應該就是這樣吧。蕭紅在祖父的愛中渡過了快樂的童年,而我也在姥爺的愛中茁壯成長。我愛他,就像他愛我一樣,世界上最珍貴的就是親情,我會永遠珍惜這份難得的感情。

《呼蘭河傳》讀後感7

《呼蘭河傳》是寂寞的。

蕭紅也是。

蕭紅的《呼蘭河傳》記錄她童年時的歷程,一個小女孩,解事頗早,她的身邊有外祖父,後花園老胡家的團圓媳婦、馮歪嘴子……她理解一切,又不理解一切。她似乎是有許多夥伴的,但她依然感到寂寞,因而我們也覺得寂寞。

當我看到尾聲時,心好像被什麼捆住了,前面,蕭紅正寫馮歪嘴子的孩子,似乎意猶未盡,似乎還有好多好多故事未寫。但到這裏,戛然而止,回到了現在。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聽説有二伯死了”“老廚子就是活着年紀也不小了”。尾聲不是華麗的,也不是總結,讀起來,讓人感到滄桑,好像蕭紅在伸手想抓住什麼,卻又來不及而產生的歎息。這不是別的,這是寂寞啊!

寂寞是什麼?是孤單嗎?不是的。寂寞不是身邊無一人陪伴你而感到的失落。相反,是身邊有很多人,卻沒有一個與你心境相通。你想説點什麼,卻又無一人能與你溝通。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縱然有許許多多的鄰居,但她不能與他們達成共識。她的鄰居都是受着舊傳統意識的束縛,而她不甘。她渴望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裏尋求一絲生機。寂寞的心靈是恐怖的.,但蕭紅並不完全寂寞,她在後花園捕蜂捉蝶時,她無憂無慮地快樂着,當小團圓媳婦來到了胡家時,她便不寂寞了,因為團圓媳婦和她一樣,不甘於傳統意識的束縛,她抗爭着,但她還是被龐大的、黑暗的傳統意識壓倒了。於是,蕭紅的心又重回寂寞,一直到她死去。一直到她死去,她的寂寞,不僅在她的身體裏流的,還在她所處的社會中肆虐黑暗的統治,令人麻術,戰亂不斷的年代裏有的與沒有的,灰飛煙飛。臨終前,她虛弱地説:“我將與藍天碧海共處,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至死都不忘要尋求光明。她心中的“藍天碧海”是新中國的誕生,舊中國的湮滅,她帶着寂寞而去。她用她的一生啟示人們拯救心靈,拯救社會。

茅盾説,《呼蘭河傳》是一首敍事的詩,因為它帶着詩的悽美;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因為它反映出了呼蘭河的風情;是一串悽婉的歌謠,因為它永遠被傳誦着。我們誦着這首詩,賞着這幅畫,聽着這串歌,走進呼蘭河,走進蕭紅,走近寂寞。

《呼蘭河傳》讀後感8

《呼蘭河傳》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滿心酸、血淚,記載了一個荒涼時代的史書。在那片寒冷寂靜的東北大地上,童年時代的作者見證了無數形形色色的鬧劇。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魯迅先生評價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樣,蕭紅也生活在那一個動盪的時代,那個充滿封建迷信的時代,那個芸芸眾生麻木不仁的時代。但她沒有屈服,沒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筆書寫了她的悲憤,將其化為了《呼蘭河傳》。她以一個兒童的視角,敍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隱喻了人們認為“善良”的舉動背後的真相,強而有力地寫出了那個時代的可悲。

書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長工,他為這個宅子辛苦了大半輩子,卻沒有得到一分工錢。直到年邁時他仍被父親毒打,卻始終不曾還手。他喜歡和天空的雀子説話,也喜歡和大黃狗談天,他對被奴役的命運毫無覺悟。他對弱者毫不同情,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筆下的東北“阿Q”。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呼蘭河就是荒涼的代表,人人麻木無知,這不僅是呼蘭河的寫照,更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在那個時代,人們是為活着而活着,有的甚至是為了死去而活着;在那個時代,平凡的人也被當作是異類來看待,被折騰得死去活來;在那個時代,周圍只有看客,他們麻木地看着別人的命運,麻木地看着自己的人生。“他們看不見什麼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了。”

這本書極盡所能地批判着封建迷信的思想,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敲響警鐘。它懷着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變,期望文化的復興。

蕭紅雖然早已停留在了那個時代,但是她的精神傳達給了千千萬萬的青年人們。我們作為時代的新鮮血液,更應該為祖國未來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呼蘭河傳》讀後感9

時間一去,就在也不復返了,直到人們長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時光,回憶起童年的趣事。《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或許也覺得童年時光寶貴,於是寫了這本關於作者童年的散文《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主要講了作者童年和祖父在後院裏玩耍的情景和跟家人逛廟會,看團圓媳婦等温暖人心的事情。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像發現“寶藏”似的發現又小又黑的儲存室的時候,瞧見了沒有見過或是更好玩的東西,銅環、木刀、竹尺、觀音粉。過了一段時間,作者蕭紅得到了一個小鋸,她用它毀壞東西,椅子上鋸一鋸,炕沿上鋸一鋸,後來她把自己心愛的木刀也鋸壞了。作者時時刻刻都把小鋸帶在身邊,連吃飯的時候,也要用小鋸鋸饅頭。

從這以後,祖父祖母常常説作者蕭紅,但她不聽他們的話,仍然是該拿就拿,讓祖母回憶起了很多往事。

童年,本該是快樂的,可是有些人總是悲觀的心態去面對童年,面對生活,總是説自己“苦啊,真苦啊!一點兒自由都沒有。”之類的話,這樣怎能不苦呢?你能像人家蕭紅一樣,把自己童年歡樂時光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下來嗎?你能讓別人知道你的童年心情悲傷或愉快嗎?如果你不能,那麼你沒有資格喊苦!

我的外婆是一個很好的“隔代訴苦”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們一家正在吃晚飯,趁爸媽沒注意,外婆又開始跟我訴苦了。誰知道她一説話,爸媽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她的'身上。“柳亦馨啊,我跟你説,你看我們那個時候多苦啊!我在家裏是最大的一個,太婆去山上砍柴、採茶葉,我一個人在家裏帶七八個小孩,太婆回來看我沒照顧好他們,就打我嘞……”外婆後面説的話,我一句都沒聽進去,只是在剛才那會兒,外婆一邊説,一邊用手指着我的鼻了尖兒,臉上露出帶孩子的自豪和被打的悲傷神情。“你那什麼時代現在什麼時代了呀,真是的。”一旁的媽媽又出來幫我抱怨着,“不對不對,人的童年總有樂趣的嘛,你看人家蕭紅寫了整整一本童年趣事呢!帶孩子也得到了帶孩子的方法和樂趣,捱打也受到了教訓,所以童年不僅有樂趣,而且還有意義。”我一錘定音般的定下了結論,使爸媽都無話可説。

童年雖然過得很快,但是童年的趣事和深刻的道理總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呼蘭河傳》是一本蕭紅寫她過去故鄉的書。茅盾曾説過:“《呼蘭河傳》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作者講述的那個呼蘭河時代,好像離我們有一些遙遠,但作者卻用自己的文字把我們帶回了那個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鄉。

在故鄉中,小蕭紅最親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這個“吃人”的世界裏,小蕭紅寧願依偎在祖父身邊聽那些講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願去觸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這不僅襯托出了祖父的温暖,也拉出了一個大的無情的背景。

文中講到:“我總是能不分晝夜地聽到團圓媳婦的哭聲”。團圓媳婦也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人,她年紀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卻總是被婆婆打罵,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請來大神,又是用各種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裏塞。這不但沒把病治好,還把團圓媳婦嚇得天天做噩夢,也招來了街坊鄰居來看笑話。他們把這當成是好看的大戲,你一言我一語地評價着。在我們看來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個時代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卻從未感覺到他們正在慢慢地毀了一個人。

這個地方的深處,好似住着一個“吃人”的怪獸,但可悲的是,人們都喜歡它。

村中有一個大坑,卻沒有一個人願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點錢。可卻有多少小孩,包括雞鴨羊這些牲畜,用這種方式無意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會發生的意外,這多麼令人惋惜和無奈。

如今,我們再遠觀那個時代,那個遠去的呼蘭河,很遙遠、很陌生,又很無奈。

這本書有一個神奇的魔力,儘管有時間的差距,但那種黑暗時代給人帶來的來自心底的衝擊,卻是那麼真切又深刻。蕭紅揭露了麻木的人性,這種感覺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記。

在我們如今的時代,沒有迷信的團圓媳婦的婆婆,沒有圍觀人的無情,沒有路上沒人填平的坑。可是那隻“吃人”的怪獸還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適應了當下的社會。

所以,我們面對曾經遠去的呼蘭河,站在這個新的時代裏,一定要堅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認定是對的事。

去奮鬥吧,奔跑在這個可以實現夢想的時代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冰心説:“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落士比亞説:“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桂甫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也認為,書就像調味劑,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當我關上這本書時,心中早已有了這種感慨。它就是—《呼蘭河傳》。

書如其名,作者蕭紅以回憶自己與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鄉呼蘭河城所發生的事來寫的。整本書一共有七個章節,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第三章的一段對話:

等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着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問我:“這是什麼?”

我説:“穀子”。

祖父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説:“是的”。

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説:“你不信,我到屋裏拿來你看。”

我跑到屋裏拿了鳥籠上的一束穀穗,遠遠地拋給祖父了,説:“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説:“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不禁笑話作者連狗尾草和穀子分不清。過了一會,笑夠了,又想起自己小時候何嘗不是這樣呢?不知不覺,從發呆變成回憶,從回憶變成身臨其境,這種感覺似乎像極了作者回憶時的樣子。

書中有濃濃的親情,有美麗的“火燒雲”,有作者的`家鄉——呼蘭河城,城裏有荒涼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這些,看似沒有關聯,實際上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合起來卻是作者對鄉親鄰居、親朋好友的思念,對家鄉的想念,更是對年少時的一份回憶。

作者最後一句話説的很對——“書中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但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卻都充滿了回憶”。

是呀!難怪作家葉文玲《我的“長生果”》中的一句話:“作文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還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呼蘭河傳》是一首敍事詩,一幅多彩的山水畫和一串悲傷的歌謠。灰色的基調,平靜的敍述和暗淡的畫面.帶我去了呼蘭河——號的一個小鎮。

作者蕭紅向我們展示了小城市的人們屈服於傳統、迷信、無知、麻木甚至殘忍。作者無情地鞭打他們,但也同情他們。

書的開頭解釋道,東二道街的大泥坑是戲劇的舞台。汽車翻倒了,馬卡住了,豬窒息了。所以人們忙着抬車和馬。有人説要拆牆,有人説要種樹,但沒人説要填坑。也可以看出這些人是多麼無知和固執。他們不知道如何順應社會和命運。這是小城鎮人民的悲哀和當時的社會現狀。作者抨擊他們沒有改變現狀,同情他們有限的思想。

書中有一個孩子曾經掉進泥坑,是學校校長的兒子。人們認為是因為學校建在龍王廟裏,與龍王相撞,才懲罰了人們。所以即使有些人也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去上學。可以看出,當人們最需要接受教育、最需要敞開心扉的時候,卻過分迷信、不重視教育,這説明人們屈從於傳統,愚昧無知。他們也寫下了他們可憐和悲傷的想法。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夫家族的重聚媳婦。她只是一個12歲的女孩,應該是最活潑的,但在一個無辜的年齡,她已經是一個妻子,被婆婆虐待,掛了三個月,只是為了讓她服從。可以説,生不如死,就像一個囚犯。甚至在她生病後,人們用各種民間療法和偉大的神來虐待她,甚至讓她在沸水中洗澡和暈倒一次。儘管她很窮,但沒有人願意幫助她。最後,他悲慘地死去了。但是她的婆婆只愛她自己的錢。作者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們的迷信、無知、麻木和殘忍。他還對媳婦團聚表示同情,並批評當時的'社會風氣極其惡劣。

事實上,小城市的生活並不糟糕,但它們只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創造出來的。

團圓媳婦、王小姐、馮偉最的悲劇都是封建迷信和冷漠造成的。呼蘭河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呼蘭河傳》以灰色的基調、平靜的敍述和暗淡的畫面描繪了當時的黑暗社會。它以通俗的故事來批判封建倫理、社會風氣、麻木不仁的人性。它讓人一口氣又一口氣,這種情緒久久不能抑制。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生命如秋葉般一吹即逝,雖着有華麗的金裝,卻一碰即落,脆弱不堪。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一個貧苦的小城,每個生命的消失都不值一提。

“我”的家鄉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城一一呼蘭河。她家在一個大庭院中。在這裏,有人死了便是死了,即便活着也如同死了般。連小城中的生活都是反反覆覆、枯燥乏味的。每隔幾月就會舉行一次“精神盛舉”——祭拜鬼神,熱鬧也不過是過度迷信引起罷了。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生都只是平平坦坦地過去了。

亂世的熱鬧來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曾有一個生命成為了亮點,卻慘忍地熄滅了。

生命是頑強的,但又是脆弱的。年僅十二的小生命,卻逃不過婆婆的毒手。小團圓媳婦被婆婆虐待,不幾天便得了重病,迷信的婆婆用了各種辦法治病。跳大神的大神説要用開水燙才能好,婆婆迷信便依了,她被開水燙時許多人圍觀,無一人阻攔,不久後她就死了。在她重病時依然對“我”笑,最後在眾人眼前死去。

馮歪嘴子也是極慘的一位,他一直生活在人們的流言蜚語下。在人們口中,他並非什麼好東西,其實他善良、大方。在後來的生活裏,他與王姑娘在一起了,生了兩個兒子,然而在生下第二個兒子後,王姑娘死了。人們的亂罵與王姑娘的去世讓他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在結尾,他看到兒子,又找到了活的希望。

呼蘭河城的人們,比石頭還冷漠,比惡魔還惡毒,甚至視生命如塵土,他們苟且地活着。在生活的壓迫下,他們早已忘卻了生命的價值,變得不堪入目,憐憫之心也早已化成了虛榮心。在小説中,有一句話直接體現出了他們生活的艱苦及無奈,一羣窮人來到扎彩鋪説:“人活着還不如死了好。”

生命本該是無價的,是頑強的.,是多彩的,但再怎樣也避不開社會的黑暗。小説的背景都是黑暗的,無時無刻都散發着化不開的悲涼感。在“我”的童年中,只有祖父能給予温暖。讀的過程中,也有與祖父一同在後花園戲耍時才能感受到色彩,如同黑暗中零碎的光亮,似明非明,被黑暗籠罩。

沒有目標與理想的生命,就如同空氣般的存在,黯淡無光,毫無意義。如今的生活,有理想的人、琳琅滿目的城市、良好的教育,生命已不再只是塵土,已是如浩瀚海洋般的存在。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打開《呼蘭河傳》,灰暗的色彩,平靜的敍述,把我們帶到了20世紀初的呼蘭城。

走進小城,在灰色的天空下,人們日復一日平靜地生活着,春去,秋來,循環往復。唯一飄出笑聲的地方,就是作者跟祖父在一起玩耍的後院。作者的童年生活快樂,卻也寂寞,從祖父這裏她獲得裏唯一的家庭温暖,祖父對作者無微不至的關愛,是作者心底最温暖最美好的回憶。除此之外,在《呼蘭河傳》中,作者通過所見所聞,描寫了呼蘭人的聖湖和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

小城種的人們,大部分都是看客,他們愚昧無知,冷酷無情,對生命漠視。

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見人一點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大漠大樣的,兩個眼睛骨碌骨碌地轉”……這一切都表明了這個女孩子並不像謹小慎微的團圓媳婦。於是,婆婆開始“好心”地教導才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了。卻沒想到出了事,小團圓媳婦“病”了。然後,“熱心”的各位鄰居帶來了各種偏方,請胡仙、跳大神、鬧神鬧鬼、畫符、用開水燙……一一試過後,小團圓媳婦終於不再反抗,不再天天笑呵呵的了。她死了,終於“回家”了。

讓人毛骨悚然的治病過程,就是在各個“熱心腸”的鄰居的圍觀下完成的,人命在他們眼裏算什麼!也許還比不上幾塊豆腐。這是什麼樣的吃人規矩!這就是打得小團圓媳婦丟了半條命的規矩,這就是呼蘭人守着的老祖宗留下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它吃掉了小團圓媳婦的生命,更吃掉了千千萬萬呼蘭人的心。他們像是沒有知覺一樣,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真是可惡,可歎!

萬幸,在馮歪嘴子身上,我們看到了些許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後,一個人獨自帶着兩個孩子,生活雖是艱辛,但他並沒有放棄,他“改擔水,擔水,該拉磨,拉磨”。馮歪嘴子堅強地過着自己的日子,“他雖然也常常滿滿含着眼淚,但是他一看見他的大兒子會拉着小毛驢飲水了,他就立刻那含着眼淚的眼睛笑了起來”。是啊,哪怕生活再苦再難,只要有希望,一切就都會好起來的。而這,我想也是作者蕭紅的期待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最近,我懷着沉重的心情讀完《呼蘭河傳》,小説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悲劇。小説中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是團圓媳婦,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人觸目驚心。

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户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她拼命的幹活,卻經常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甚至在她生病時,將她在熱水裏燙了三次,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這樣夭折了。

看完這本書我真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感到痛心疾首,我彷彿看到了小團圓媳婦在熱水中的`掙扎,彷彿看到了婆婆抽貼時的滿臉心疼,又看到了雲遊真人拿着那些所謂的驅魔道具在那兒折騰。在那個年代裏,團圓媳婦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他們的無知殘害了小團圓媳婦,與其説團圓媳婦是被燙死的,還不如説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個時候的社會完全都是灰色的,那時的人可能真的很善良,但小説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殘忍、麻木、愚昧和無知,是對生命的冷漠。他們只是因為活着而活着,為了死去而死去,製造了一個又一個悲劇。

合上小説,我的心緒回到現實,環顧四周,十分慶幸,我們已經遠離那個生命被蔑視、被踐踏的舊社會。汶川、玉樹抗震救災的整個過程集中體現了一種以人為本的倫理關懷和尊重生命的價值理性。温總理站在地震廢墟上振臂高呼:“當前最重要的是救人!”的聲音,至今還回蕩在我們心中。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愈發強烈地追求自身社會權利,追求正義,平等與公正,愈來愈懂得尊重生命,努力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