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弟子規》有感【熱】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62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弟子規》有感【熱】

讀《弟子規》有感1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在七年級上學期學習的一本古代文學典籍一《弟子歸》,短短的一千多字,給我的印象卻特別深刻。它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每幾個字中就藴含着深刻哲理,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這些深刻的哲理,做一個孝順母、敦厚善良、誠實守信、勤奮好學的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弟子規》全文共分八個小節。第一節是總述全文內容,後七個小節分別向我們講述如何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

第二小節《入則孝》告訴我們要善待父母,要在心中和行動上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孝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時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時也要通報一聲,以免讓父母掛念,這樣簡單的小事情,然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我深深的反思。

《出則弟》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謙虛禮讓,《謹》是指我們在言行上要謹慎,養成好的習慣。正如這句話"冠必正,鈕必結"這是最起碼應該做到的小事,我們不必像子路那樣為了帽子而死,只要做到起碼的端正就可以了。

《信》告訴我們要言而有信,信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做到誠實守信,説好話,不説謊話,才能不斷走向成功,光誠實守信還不夠,還要平等博愛,與他人友好相處。"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在現實生活中,不要和別人斤斤計較,給人家要多一點,拿人家要少一點,這樣才會與別人友好相處。

有了好的德行,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就要好好學習知識,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卻與之相反,只講究知識,不講究品德,結果培養出一批有才無德的年輕人,這是最應該注意的。

學習文學典籍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它會陶冶我們的情操,鍛鍊我們的意志,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讓我們在古典文學的薰陶下做好人,行好事,説好話,爭做聖賢之人。

讀《弟子規》有感2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從小就喜歡背的一本書,名叫《弟子規》。以前我很小,不知道書裏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現在,我已經能領會其中深意了。它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記得最深刻的兩句話是“父母命,行勿懶”和“出必告,反必面”。記得二年級時的一天,媽媽説了很多遍讓我把垃圾倒掉,可是因為家住六樓,所以我不想去。媽媽很生氣,她説:“知道‘父母命,行勿懶’是什麼意思嗎?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應該幫媽媽做點什麼?”就這樣,我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乖乖地倒了垃圾,倒完之後媽媽還表揚了我。漸漸地,我會主動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媽媽覺得我真的長大了。

記得還有一次,那是去年暑假,我剛做完作業,想出去玩又擔心媽媽不同意,於是偷偷地跑了出去,中午也沒有回家吃飯,直到下午肚子餓的時候才回家,到家後被媽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媽媽説:“出門時一定要告訴父母什麼時候回來,你這樣做對嗎?害得媽媽在家擔心了一天。”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明白了“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

現在,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先想一想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而這也是《弟子規》教會我的。

讀《弟子規》有感3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説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4

暑假裏,我按照老師的推薦,在爸爸媽媽的指導下,學習了國學文章《弟子規》,雖然還有一些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從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通過自己的理解,明白了很多道理。

“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第一段。教育,首先是教做人,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現在我們雖然也有品德課,卻只是背書、考試,之後就什麼也沒有了,我們還是應該要多多學習做人的道理。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説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主要告訴我們對於父母的呼喚,我們要及時答應,對於父母的吩咐,不能遲遲不去行動。

如此良句,還有很多很多,總之,通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5

小時候,媽媽教我背《弟子規》,那時候的我就像順口溜那樣一下子就背出來了,但裏面的意思,我卻不懂。上國小了,老師教我們背《弟子規》,還耐心的給我們講意思,那時的我,似懂非懂。上六年級了,我自己鑽研《弟子規》,這時的我,不僅背得熟,還懂得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流傳,眾所認的“最有價值的書”,它們是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是一些光輝的、就有永恆價值的精品。書可以讓我們陶製性情,涵養氣質,培養人格智能有着;替移默化的作用。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無知的兒童,變得知道尊敬長輩,老師,關愛小朋友……

《弟子規》裏面的每一句話都使我受益匪淺。而感受最善的則是出則悌這一篇章。其中“兄道友,弟道恭,”給我的感受最深。原來,我經常和弟弟搶電視,搶零食,搶玩具,經常鬧得不可開交。而讀了《弟子規》後,我就做什麼事都讓着弟弟,而弟弟也對我十分尊重。

記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時,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弟弟又哭又鬧的説他要看動畫片,我不想給他,為什麼都要讓着他呢?可轉念一想,《弟子規》裏面謙讓比自己小的孩子,於是,我説:“給,你看吧!”弟弟興高采烈地拿着遙控器,臉上突然從陰轉晴了。還巴結的説:“姐姐真好,姐姐真好!”我心想:原來謙讓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而“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讓我得到了家人們的誇獎和讚賞,也讓我養成了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原來我不管是吃飯還是做別的事,只想着自己,可看了《弟子規》後,我在做各種事的時候,都讓這長輩,和小輩,它們都誇我懂事了,長大了,成為了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為別人着想的大女孩兒了。

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弟子規》這本書正是證實了這句話。讓人類的品性在道德中昇華,讓生命變得更具有價值!

讀《弟子規》有感6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你一定和我第一次讀它時的感受一樣,感到迷惑不解,不過,沒關係!你先看彩圖,在讀譯文,你的好奇心就油然而生了,然後,再跟着拼音把它們讀出來,一次、兩次,保證你愛不釋手,它就是《千字文弟子規》。

  《千字文弟子規》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兒童文化課本,適應各種年齡人誦讀,它不僅有注音、註釋,還有譯文和故事,讓我在學習中還可以瞭解到與此相關的典故,而且配有彩圖,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千字文》裏,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意思是:“不要總談別人的短處,不要總誇自己的長處。幫人要誠實可信,一言一行經得起檢驗,,心胸要寬闊,氣量要大度得讓人難以測量”。這兩句和我們學習過的《陶鑵和鐵鑵》的意義相近,都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有惜時的“尺璧非寶,寸陰是竟”。讀起來朗朗上口。我常常學着古人吟詩的模樣後背着雙手,搖頭晃腦地把它讀出來,然後在媽媽的詢問下把它們的意思説出來,必定會贏來一片稱讚,這時我忙引用《弟子規》中“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來表達我學習的目的。

  如果説《千字文》是用一千個不重複的字,巧妙地記錄了天文、地理、歷史、教育等知識,那麼《弟子規》更是形象地規範了我們學生的行為。

  你看“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則警”.教我們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而“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則教會我們讀書的方法和用學到的知識親身去實踐,不要華而不實。“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是我在學習中深得體會的一句。它彷彿一位和藹的老師,面帶笑容地告訴我:“讀書學習,時間要安排得多一些,但是仍然要抓緊用功。只要功夫到了,困惑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面對這樣一位“老師”。我焦躁的心能夠平靜地面對難題了。

  《千字文弟子規》不愧為我的良師。有了它,我希望自己“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你信嗎?

讀《弟子規》有感7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在博克圖上幼兒園時學的。當時只會背,卻不知道背的到底是什麼。

到海拉爾上了國小後,學校還讓背,老師也講,媽媽也説,漸漸的我有點懂了。以前,我對爸爸媽媽的批評總是學習大熊貓,左耳朵聽,右耳朵冒。在明白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後,我有了很大轉變。記得有一次,我做數學作業,把“7x8=56”,誤寫成“7x8=54”,媽媽發現後,狠狠地批評了我,説我做作業心不在焉,太馬虎了,並罰我再做十道數學題。看媽媽發那麼大的火,我有點委屈,可就在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上面那句話的意思,該聽媽媽的話,按媽媽要求的去做。

於是我沒有像以前一樣,跟媽媽頂嘴,而是很快地完成了加罰的十道題。當我捧着題給媽媽看時,媽媽流着淚笑了。今後,我要像《弟子規》裏説的那樣,聽長輩和老師的話,更加愛他們,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8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麼意思。今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後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幹什麼嘛。”媽媽説:“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後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裏幹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遊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説:“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後悔。尤其是有看見後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説“父母叫我們,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於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現在,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9

古人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説到做到,一言九鼎,一諾千金。

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承諾,誠信待人,只有這樣,方能讓人人和諧相處,社會才能變得更加美好。誠信,是一泓理解的清泉;誠信,是愉快合作的前提;誠信,是我們心中永恆的美德。

大家都聽過“曾子殺豬”的故事吧,曾子的妻子騙兒子辦完事後就殺豬吃,但她未履約。曾子知道後,就信守承諾把豬殺了給兒子吃,而贏得了後人的好評。

宋慶齡奶奶小時候也很信守承諾,她為了教好朋友編花籃,而放棄了去大伯家玩的機會。在家等待許久,但好朋友沒來。宋慶齡奶奶卻一點也不後悔,因為她遵守了承諾。

海爾集團的董事長張瑞敏痛下決心,讓員工把質量不合格的冰箱砸爛,他這一壯舉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和信譽意識,從而贏得了市場和效益,把海爾從單一的品牌……這些誠信的典範舉不勝舉,閃爍着熠熠生輝,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幫榜樣。

讀者一個個關於誠信的經典故事,我不由得聯想到了自己。有一個週六,我約好和好朋友一起上街買東西,可是我因為臨時有事去不了了,又忘記打電話,害得她在我們約定好的地方苦苦等了一下午。

過了幾天,我基本忘記了這件事,可好朋友卻銘記在心。她打來電話,對我説了狠話,我本想跟她道歉,她扔來一句“你怎麼可以這樣不講信用,‘朋友’在你心中還有什麼意義,我們絕交!”

“你聽我説……”話剛説了一半,只聽見電話那頭傳來“嘟嘟”的聲音,我緩緩地放下電話,傷心透頂,沒想到事情會是那麼嚴重,一件小小的事,我卻因為沒有誠信失去了一個好朋友。這是上天對我的懲罰,我以後再也不會不講信用了。

魯迅説過:“誠信乃為人之本也!”誠信比金錢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榮譽更具有時效性。學習因誠信而進步,工作因誠信而成功,人生因誠信而精彩,社會因誠信而和諧。

讓我們用心靈呼喚誠信,讓我們的生命以誠信為基石。誠信如此矜貴,我們應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誠信的種子播於心中,把這份誠信傳播下去。

讀《弟子規》有感10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藴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

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藴!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

讀《弟子規》有感11

這幾天,我通過讀《弟子規》感受很深,書中提到: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首孝悌”中的一個“孝”字,我感覺,對於我們來説是很重要的。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總是在忙碌的追求自己的目標,對房子、車子的追求熱衷竟讓我們忘記了在家裏惦記着我們的父母。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廣告:老人一人在家,兒女告訴家裏的老人要回家吃飯,老人準備了一桌菜,耐心地等待子女們的到來,可是老人左等右等,都等到睡着了,最後,兒女們都電話電話告訴老人回不來了。老人很失望很無奈地説了句:你們都忙。

隨着我們漸漸長大,父母不在年輕,他們的希望只是子女能多多陪陪他們,多關心關心他們,爸爸媽媽就會顯得異常激動、開心,可是他們的激動、開心並不是因為你給他們買了多少小禮物。身為學生的我們,平時除了向父母要錢,也不能為爸媽幫助做些家務活。如果我們平時放學回家,能幫助家裏做些家務,好好的學習做作業或是説一句笑話逗他們開心,不需要父母你監督我,管着我,也許父母會很高興,我就成為了父母心目中的好女兒了。

讀《弟子規》有感12

《弟子規》是一本凝聚了中華美德的書,“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每天為我們操勞、奔波。如今他們銀白的髮絲,無情地佔據了他們的頭髮;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在他們臉上築成一條條橫溝;手上長滿了老繭,變得粗糙。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我們怎能不知感恩回報呢?

回憶小時候,從只會在襁褓中哭泣,到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住宿,我們都經歷過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光着腳丫子在地上學走路,體會着父母細心的指導,第一次哭着在學校上課,內心卻想着父母來陪伴我們;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望着父母欣喜的笑容……這無數個第一次,也許已經被我們慢慢地淡忘了,但是在父母的腦海裏卻無法抹拭。無數個第一次,父母悄聲無息地在其中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愛。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遇到挫折時,是誰鼓勵我們,給予我們信心?遇到傷心事時,是誰安慰我們,讓我們振作起來?遇到難題時,是誰幫助我們,使我們度過難關?是父母,是一生都在為我們操勞的父母,是連瑣事也會為我們擔心的父母,是投入了無數愛在我們身上的父母。

父母的心,有時嚴厲如法官、有時温暖如太陽、有時慈愛如大地;父母的心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愛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汗水是為了我們。因此,我們應該付出自己的孝心,孝順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現在不盡一份孝心,一份能力,那麼等到晚了,後悔就來不急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是父母工作累了,為他們端上一杯温開水;孝,是放學歸來,親暱地説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孝,是每天空閒之時,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孝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只有付諸我們的行動,才能報答我們的父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天空,因為有了白雲的裝扮,才顯得靜穆安祥;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為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温馨。而孝是綻放在親情裏的一枝最美的花。讓只會索取的我們,付出行動報答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感受我們熾熱的心。

讀《弟子規》有感13

“弟子規,聖人訓……”這富有韻味的詩句,又在耳邊迴響。這本書中的內容我也早已熟記於心了。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如:要有規矩,有禮貌,守信用,孝敬父母,尊老愛幼……

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詩句是:“父母教,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貴,須順承”這幾句話。這是書中“入則孝”的一部分,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等了好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就應該快點去做,不能拖延或推辭。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一定要恭敬地聽,不能頂撞父母,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應當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這幾句詩通過四個不同場景,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必須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體諒父母,不能和父母頂嘴,不能讓父母傷心。

想到這兒,我不禁有點兒羞愧了。雖然這些詩句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但是我在生活中卻並不是這樣做的,平時爸爸媽媽呼喚我,我要麼就等他們喊了好多聲後才不耐煩地答應,要麼就假裝沒聽見不迴應他們。他們若是要我做什麼事情,我一定會百般推辭,如果實在推辭不了,我就答應一聲然後遲遲不去做。當父母苦口婆心地開導我時,我總是嫌他們嘮叨,不耐煩地聽那滔滔不絕的嘮叨聲,可又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把他們的話當耳旁風。爸爸媽媽批評我時,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解,絕口不承認我做錯了什麼事情。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深深地感觸到自己以前太不懂事了,認為自己不應該那樣對待生我養我的爸爸媽媽。今後,我一定要做一個聽話、懂事、勤勞的好孩子。為父母分忱解難,不能再讓他們給我操心。

讀《弟子規》有感14

在放假期間,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任務,就是熟讀《弟子規》。其實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挺乏味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我真的看不懂。第二,是書中沒有相應的註解,很難讀懂其中的內容,於是我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我姐姐,姐姐讓我先靜下心來,幫我一句句的解讀,通過姐姐的幫忙,我漸漸的對這本書有了興趣,我大概的瞭解了其中包含的內容,這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説。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全書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孝悌".這簡單的三個字,藴含了豐富的道理和內容。不管是父母,還是師長還是兄長,我們都應該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孝敬。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這些大自然的現象,不就是在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嗎。假設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對自己的家人都不愛,我們又能指望他做成什麼大事呢?何談愛國呢?何談愛社會呢?從小愛到大愛,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行為軌跡。“首孝悌”可以説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回想自己的過去,對父母總是態度不好,也許那句話説得很對,對越親近的人我們越會忽視對方的感受,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慢慢的改正,成為父母的依靠。

其中書中"衣貴潔,不貴華"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我本身就不是追求華貴的人,不愛攀比,希望自己的內心過得舒服就可以,人與人之間比得越多了就越不幸福了,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貴重、奢華,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本來就是父母的負擔,如果還要要求穿着華麗的衣服,實在是沒有必要,學生還是學習、學業為重。

"過能改,歸於無",對於我們自己所犯的錯誤,要勇敢的承擔,這樣才能更好的改正,如果對自己的錯誤不放在認知的態度上,我相信是很難改的,知錯能改的才是好孩子啊。

還有書中的"不如人,當自勵"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加油,不要盲目的自卑,而是要自我激勵,這樣才能更好的進步,就像是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了,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分析自己所存在的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認真的讀書,給自己以鼓勵,相信未來一定是會更好的。

《弟子規》這本書,我還會細細的品讀,不急不躁。通過閲讀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思維更加的寬廣了,思考問題的方向也可以從多方面思考了。

讀《弟子規》有感15

“對飲食 ,勿揀擇”。這裏就講到飲食不可以挑剔,因為均衡的營養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小孩從小就挑剔食物,孩子的發育就很難保持均衡。尤其現在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有一些習慣更差的,他會在菜餚裏頭翻來翻去,挑來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會在裏頭專門挾他喜歡吃的,這是很不好的。

而“食適可,勿過則”,也就是説從小對孩子的飲食,我們要告誡她要節制。不能説今天飯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飯菜不好吃,或不喜歡吃,就少吃或不吃。孩子從小養成定時定量不挑食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健康成長,身體抵抗力才會增強。

秦夢迪小時候,大概是六歲以前,在飲食上就有這樣的毛病,吃飯幾乎不吃饃,吃菜本來就少,若是菜不可口乾脆就一口不吃,所以前兩年身體很差,特別是三、四季度,幾乎每個月都會生病,並且一生病就得到醫院輸液,記得六歲那年十月份,斷斷續續輸液輸了三星期,急得我直上火。近兩年來,隨着她飲食習慣的改善和調整,平時上醫院的次數少多了。這裏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定要讓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零食、多喝白開水。

Tags:弟子規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