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活着》有感(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96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活着》有感(15篇)

讀《活着》有感1

最近在讀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很受啟發,故書錄於此“身居亂世之中,重新審視“活法”。

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為此,不屈不撓地工作、勤勤懇懇地管理、我們的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就是這樣確確實實地存在着。

聽説在拉丁語中有句諺語,“完成工作勿如完成工作的人”,人格的形成也是通過工作的完成而實現的。也就是説,哲學產生於辛勤的汗水中,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磨鍊。

如何才能使人生過的美好,收穫更幸福的果實,我用下面的方程式進行回答: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

人生活工作的結果是由這三個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積,絕不是“加法”。

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人生?

稻盛先生創建“京瓷”時只有27歲,一個新生的弱小的企業,資金、設備、客户等資源都不足,處於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之中,同行業中有強大的競爭對手,自己又不懂經營,缺乏經驗。像一隻小船航行於大海之中,隨時可能被風浪吞沒。企業究竟能不能生存發展,怎樣做企業才能順利發展,怎樣做才能避免企業破產,避免員工因失業而流落街頭,怎樣做才能對得起信任自己、慷慨解囊的股東們,稻盛先生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苦苦思索這一類問題,卻找不到答案。

此時,稻盛先生讀到了安岡正篤寫的《命運和立命》一書,就是解説400多年前中國明代袁了凡所寫《陰騭錄》的一本書。書中的故事和道理讓稻盛先生恍然大悟,這就是決定每個人人生的所謂“命運和因果報應的法則”。

人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歷程中,有許多東西似乎確是命中註定的。究竟是自然決定的,還是上帝決定的,誰也説不清,但每個人都揹負着各自與生俱來的命運,降生到這個世界,這一點似乎很難否定。而且除了個人的命運之外,還有家庭的命運,我們所在的組織和地區的命運,以至國家的命運,地球的命運等等。而個人的命運就根植於這種種更大範圍的命運之上。

拿稻盛自己來説,出身貧困;小時候正逢戰爭,家屋被美軍的飛機炸燬;國小畢業兩次沒考上理想的國中;13歲時染上肺結核,差點喪命;考大阪大學又落第;畢業時還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進了一家公司,又是連續10虧本、連工資也不能如期發放的企業。這些都不是稻盛自己的願望決定的,它們都屬於命運的範疇。但是命運不是宿命,因為決定人生的除了命運的法則之外,還有一條更重要的法則,就是:“善因生善果,惡因得惡果”的“因果報應的法則”。這條法則可由每個人自己掌控。

稻盛先生畢業於理工科大學,從事技術開發和企業管理工作,信奉科學合理的思考方式,長期來對科學無法解釋的“因果報應法則”內心很難認同。同時,不公正的社會現實好像也説明“因果報應法則”並不靈驗。再則,由於命運要素的干擾,使“因果報應法則”並不像一加一等於二那樣簡單明白。當某人命運不濟時,他想些、做些好事並沒馬上獲得好報;而有的人想了、做了壞事並沒立即得到惡報,因為他命運暫處強勢。就是説原因和結果之間往往有一個時間差。當稻盛先生苦悶彷徨時,袁了凡的故事給了他一種啟示,“原來如此,人生原來是這樣的。前面有什麼樣的命運在等待自己,雖然不清楚,但是,在難以捉摸的命運的安排下,遭遇各種事情的時候,我們卻可以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這種態度來度過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嗎。”

稻盛先生通過對各種社會現象以及對自己親身實踐的反覆深入的思考,不僅相信了“命運和因果法則”,而且認為這才是人生、社會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則。稻盛先生説:“命運乃經紗,因果法則乃緯紗,兩者交織而成的布就是人生。”稻盛先生認為,只要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人生一定會出現轉機,甚至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走向。

盛田説了句很重要的話:心態決定命運。這是盛田辦一輩子企業,最有感觸的一句話。

領導力決定於心態,進而心態要從環境分析中找到信心和力量,從而反過來催生領導力。

我們塗裝科從組建至現在已三年有餘,期間也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坎坷,我也聽到了許多牢騷和對企業的不滿。究其原因,就是人生觀的問題。通過學習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很受啟發,人活在世上,無論遭受災難還是遇上幸運,都應該以感恩之心給予接納。我們該企業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有時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企業。要知道是企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個人能力的平台,企業遇到困難我們要勇於面對,更加的努力工作,是企業早日擺脱困境。我想這是我們正確的活法。20xx年對我們塗裝來説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一年,期間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將會以一顆感恩的心努力工作,勤懇工作,回報公司對我們的厚愛。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我們期待着20xx年有一個美好的始終。

讀《活着》有感2

已經過了六點,煩躁的下午慢慢墜入淒涼的夜晚。天空抹上了他神祕的一面,月光透過窗簾的縫隙鑽進房內,照亮了悲傷的一角。

打開紗窗,任風無情的侵襲,那角的悲傷也隨之翻動。走近它,一縷淡香迎面而來。書本上刻有宋體的《在苦難中有尊嚴地活着》,是莫言的,頓時心靈似尋到了莫大的慰藉,一道來自天堂的光芒射向於我。

飽覽之後,大致講述的是莫言兒時的生活經歷。苦難是那時生活的寫照,而艱難則是代言詞。儘管如此,莫言這一代名家就是從這出發的。莫爸那時被人誣陷,莫媽又舊病復發,無錢醫治。艱難的生活,無一不壓迫着莫言。而莫言並不為此擔心,而更加重視母親,因為村裏已有好多個婦女因受不了苦難的折磨,都自尋短劍了。怕自己的母親也如此。莫言就每天下工回來都故意放高聲音來喚母親,生怕自己母親一個想不開,做出傻事來 。終於,一次下工回來,不曾望見母親的幼小莫言就跪在地上放聲大嚎,朦朧眼眸中,忽看見母親,母親問其故,莫言不答,莫媽知道兒子心裏想什麼,就爽朗地説:“孩子,放心吧,閻王不叫,我是不會去的!”就這樣,一場無聲鬧劇結束了。

本文還講述了莫言因為飢餓而合一羣孩子圍在一塊兒學狗叫,目的僅為了口糧。回家後,不免引來莫爸莫爺的批評:“嘴巴就是一個過道,吃啥子都一樣,何必為了吃食而學狗叫,做人應當有骨氣!”

是啊,做人應當有骨氣,在苦難﹑不如意中,要隱忍,要樂觀向上,要有骨氣的奮進﹑上進。

不能在這麼悲觀消沉下去了。我的志氣都死到哪裏去了。我要努力,不能被苦難所大倒,我要以樂觀的心態看待問題,應懷着積極上進的思想去解決問題,不能讓我在這麼墮落下去了。

一陣清風拂面,懶散已從我的字典裏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努力。當我再次面對苦難的時候,我已攜着不卑不亢、從容優雅的心態去接受一切,當然,我不會就此罷手,而會比以前更加努力,積極

晚風漸拂去我一天的疲憊,望向窗外。夜靜謐着,皎潔月光撒了一地,灰濛濛的天空中繁星點綴。路旁,秋末冬初的風拍打着樟葉,夾雜着幾聲撩人的犬吠,我愜意地合起了書。

只有恰當的人,在恰當的時間,捧起恰當的書,才會如花朵般綻放,擦出細碎的芬芳。想這文與我的偶見,也是一種塵緣吧,遠離荒寒、喧囂、浮躁,我懂得了不卑不亢、從容優雅的面對一切。

讀《活着》有感3

前幾天,我去雙河的一所學校找我姑父,經過姑父的體育辦公室時,恰好看到兩本摞在一起的書,我走了過去,拿起書來看了看,名字叫做《活着就是幸福》。我想起還要去找姑父,所以把書放下轉身就走了。找到我姑父時,他卻説還有事要做,讓我過幾小時再來,我想起了那本書,轉身往姑父的辦公室走去。

我翻開了書的第一頁,驚奇的發現,副主編竟然有十多個!當我翻到前言時,我又一次驚住,前言有三四頁,而且每一個編導都發表了自己的話語。

這本書到底講的什麼?我翻開第一篇文章,津津有味的閲讀起來。

在那時候,時間好像過的非常慢,姑父在學校的事情還沒有辦完,我卻把一本書快看完了。

讀完這本《活着就是幸福》,我發現它很有價值,很值得讓人去看。

我在那時真正體會到了活着是多麼幸福。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生命,那還有什麼高興的呢?活着,是多麼好,有朋友,有家人,能打乒乓球,能跑步,能學習,能交流……沒錯,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蹟。在我們的生活裏,有快樂,有悲哀,有時激動,有時後悔,我們的健全的肢體讓我們想做什麼就能做到,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生命,地上小小的螞蟻,天上飛翔的鳥類,可愛的寵物,鮮花,小草,大樹!

可是,為什麼有人總不珍惜上天賜予我們這般美好的生命呢?

那些人,他們沉迷在虛擬的網絡世界,用真錢來買一些虛擬的東西,更可惡的是,他們整天都在虛擬網絡世界裏遊蕩,我,想送這些還在虛擬網絡世界裏玩的人一句話:幼稚的人,他才天天呆在虛擬世界,用錢來玩遊戲!

我們的地球創造了生命的奇蹟,除了我們,外星上還有沒有生命?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我們美好的生活!

讀《活着》有感4

《活着》這本書之前一度被某音炒的很火。我也不是跟風去讀某本書,我只喜歡看我感興趣的,隨着自己的心來。

這本書我看了很久,之前看了一半,就停下來了一段時間,昨天突然想起又翻開來看,覺得內容特別吸引我,所幸我就花了點時間把它看完了。

看完之後,我深深的歎息,活在那樣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在自面前逝世自己卻無能為力,還要親手將他們一個個埋葬。福貴活着是那樣的艱辛,從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福貴的無奈,以至於到老年時能那樣輕描淡寫的揭開曾經不忍直視令人痛苦萬分的回憶。裏有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福貴的一生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哀,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我現在心情很苦澀,不知道該怎樣表達,只是覺得活着真的很辛苦,就必須要揹負和承受很多東西,在痛苦裏不斷的堅強重生。

不知道在每個親人團聚,和每個人夜深人靜的時候福貴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時會是怎樣的心情,會不會淚流滿面,痛苦萬分?還是已經很淡然?經歷那麼多的苦楚會不會心和神經已經痛到麻木,回想曾經只會眼神發怵?還是會在逝去的時候回想一生然後平靜的閉上眼睛離開這個世界?

心情真的很複雜,也很凌亂,但是真的很心疼福貴——徐福貴。

讀《活着》有感5

那天下午,我在書架前反覆看,希望找到一本書,洗一洗我那被塵世喧囂弄得灰濛濛的心靈。當我看到這本書——《活着》時,就感到一種力量——“活着”,那是一種怎樣震撼人心的衝擊力啊!作者以其豐富的人生閲歷和真摯的情感帶領我們去探索人——他是怎樣一步步走來,又是怎樣一步步走去。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氣急攻心而死,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部隊抓去當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並釋放了。當福貴再回到家鄉,母親早已故去,女兒鳳霞也在一次高燒後成了聾啞人,家裏一貧如洗。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使得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後,在大躍進運動中,福貴的妻子家珍因為飢餓患了軟骨病。縣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福貴的兒子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才開始漸次上演。女兒鳳霞產後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難橫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意外被撐死。親人一個個相繼離他而去,每讀一頁,都不禁讓人雙眼濕潤,淚水迷濛,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悲劇將生命裏難能可貴的温情扯得粉碎。最後,孤苦伶丁的福貴買了一頭老水牛,給它取名叫“福貴”,和“福貴”相依為命,平靜地活着……

福貴在一系列常人難以想象的沉重打擊之後仍然能夠繼續忍受痛苦,堅強的生活,用一切方法鼓勵自己,而沒有向命運低頭。不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有千般難萬般難,卻最終能夠適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向困難退縮呢?

生命是令人感動的。

福貴在生存的最底線掙扎的時候,仍是萬分善良地總能想到辦法寬慰自己。“只要人活得開心,就不怕窮。”“想來想去,這都是命。”“再苦也要熬下去。”他甚至不惜用苦難安慰受傷而疲憊至極的心靈,哪怕在親人一個個故去後還想着,也好,所有的親人都是我親自安葬的,都葬在祖墳邊,也不再有什麼牽掛了。善良與忍受,是傳統,也是本能!

生命是偉大的。

生命是雪山之巔千年積雪融成的溪水,載着渾厚的積澱卻始終歡樂地發源,流向遠方。不因為歷史的沉重而背有包袱,不因為面前的艱險而有所停頓,婉轉着傾瀉而下,尋找本位的歸屬,知道投入大海的懷抱。

生命如此偉大而美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珍視她呢?

既然我們沒有理由逃避生命中的苦難,那麼就奮起努力吧!珍愛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

所以珍愛生命吧,讓生命放出光彩!

我堅信;長歌懷采薇,明天會更美。

讀《活着》有感6

前幾天,偶爾的一次書協的交流會上,我有機會看了餘華寫的小説《活着》,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位老人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徐福貴出生富貴,但卻是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逛花樓、賭博等事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窮光蛋,但期間他人生中做的最對的就是娶了一個同樣出生在富貴家庭的老婆,但是她卻不會嫌棄徐福貴的無能,還一個人扛下苦難生活的一切。看完了主人公一聲的苦樂哀愁,內心總有説不出的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問自己: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總的來看,徐福貴從地主到赤貧,最應該恨的人便是他自己,原本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都沒有用,他活着就必須重新接受這個無能的自己,就如他的孃親所説:“人活着,快樂就好,窮也不怕”或者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

自從變成了低等的佃户,生活成了改變一個人最好的藥,為了活着,為了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貴終於努力勞作,不再是從前的荒唐,活着似乎也就有了目標,即使再窮,一家人和和樂樂的一起過日子,其實日子再苦再累,心裏卻是踏實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養殖各種的牲畜,但是悲劇也開始從這裏開始,各種人生的不幸,經過了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在一起,日子清平但安穩就好。

直到最後兒子有慶死了,老婆病重,各種的打擊徐福貴差點活不下去,但是跟着他受盡苦難的老婆需要他活下去,於是他撐着活下去了。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這句話真的很對,一個人的日子有多長,誰都不知道,活着,好好的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面前,也許不能不感歎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盡頭知道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讀《活着》有感7

我是一口氣讀完這篇小説的,因為它實在很吸引人,儘管結局不是美麗的,沒有苦盡甘來,但是,我似乎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故事的主人翁福貴老漢,這位“臉上的皺紋積滿了陽光和泥土”的老農,本來家境富裕,賭博使他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隨之倒黴的事接連發生:被抓去當壯丁,加入隊伍,共產黨勝利後,他自由了,回到了老家,等待他的卻是艱難的現實:鬧饑荒,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為搶救校長,兒子因被抽血過多而子因被抽血過多而夭折,女兒因分娩難產過世,妻子也因長期抱病離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傷事故致死,外孫子吃豆子時被噎死,一個個親人相繼死去。只有福貴老漢,在歷經磨難和創傷之後,頑強而達觀地活了下來,在垂暮之年仍和自己喜愛的老牛在田間辛勤耕作,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這讓我們想到了一個問題: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

為了親人?朋友?享受和快樂?不,不是的,不應該僅僅如此。福貴老漢到最後一個親人也沒有了,只有一頭老牛做伴,生活根本也談不上什麼享受,可他不是也活了下來嗎?

“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這句發自老漢肺腑的話便足以回答,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總是美麗的,儘管活着的時候常有許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卻無疑是一種幸福。死亡猶如飄零的枯葉,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夢想,再也無法散發鮮活的清香,而活着還可以感受温馨的陽光,編織各種絢麗的夢幻。

然而當今世界,人們物質生活越發豐富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在享受優越的生活的同時,卻倍感空虛無聊,因為因為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生命?與福貴老漢相比,他飽經滄桑,最後仍然活得很快活自在,儘管他並沒有優越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很大的反差嗎?

我們活在這世上,很多夢想也不一定能夠成真,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好好活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做一顆亮晶晶的星星何嘗不可。只要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活出了自己的價值,生命同樣絢麗奪目。福貴老人雖然年輕時嫖賭逍遙,但是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仍然堅持活下去,快樂地活下去,這便已經活出了價值。何況平凡人的天地不也是有一番絕美的風景嗎?五畝地,幾口人一起幹活,累是累,但不也是非常快樂嗎?平凡簡單,未必不好。福貴年輕時敗盡家產,可因福貴當上地主的龍二最後不也連命都丟了嗎?起碼福貴還保了一條命。有時候,我們還真應該放棄榮華富貴,好好去享受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物質上的充裕。現在,有許許多多的青少年,因為家境的富裕不懂得什麼是吃苦,什麼是生命,如何過才有意義,還真應該讓他們過一過福貴老漢的一生,讓他們體會體會。不懂得活着的美麗,活着的價值,活着能有什麼意思?等到死亡真正臨近時,才對生命愈加留戀,就已經晚了。

可是有很多人會説:“難道就非得像福貴老漢一樣過日子才有意義嗎?”

其實不是的。人生在世,誰都想過上好日子。不過,所謂的好日子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幸福是一種感覺,跟物質的多少是毫不相干的,很多時候,物質的鏽蝕反倒讓人失去了體檢幸福的觸覺。所謂“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説的正是這個道理。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到處都是存在的陽光,關鍵是要去感知這個世界的豐富,感知世間的美好。那麼如何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呢?我的理解是:只要你真正創造了自己的價值,那麼你的人生便無撼了。而價值分兩種,一種是自我價值,一種是社會價值,福貴老人更多地是創造了個人價值,對幫不幫解放軍,還是有些由於,可是他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的價值,面對平日好心的隊長如今落魄地無米下鍋,他還是狠下心來把僅有的米分了些給隊長,這是值得肯定的。不過,社會價值是占主導地位的,只有多實現社會價值,人生才能真正地充實,有意義。可是像福貴老人一樣也不要緊,最最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讀《活着》有感8

今早的陽光難得明媚温暖,在接連數週的陰霾之後,最近迷上清晨散步的我終於不必戴着口罩出門了。眼見晨空萬里,柔光萬道,路旁的樹苗初現新芽,春風輕撫臉頰,陽光灑在樹枝的縫隙,流落在瀝青的馬路上,披散在清晨的樓宇間,亮得令人目眩卻又滿懷愉悦。走在鵝聲陣陣的心海湖邊,我意識到這是冬後難得的好天氣,積聚已久的心緒驟然開朗,或許,“我也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很久沒有親手提筆長文,拿起筆的感覺似有若無地熟悉。這時的我,可以全然不顧周圍的花開花落,權且受用這難得的濃濃春光了。偶然的'機會,我在大學聯考之後買來《活着》,既因為早對它的前世今生如雷貫耳,又冥冥中覺得它的故事會帶給我前所未有的觸動和震撼。不料卻將它擱置半年有餘,直到一個學期草草收場、寒假將盡之時,我才憶起對它的情結,於是取來拜讀。

那是個冷肅的晴天,我用了六個小時將它通覽一遍,讀罷多時不能忘懷,不免開始靜思。

寒假我曾去看過幾次外婆,她的房子就在我們搬家前的舊宅旁邊,每次去看她都要坐半個小時的公交,而每次下了車,我走在那些日復一日走了八年的小路上,似乎見到了那個往來穿梭求學、嬉戲的少年,不免又想起那時的寒暑假,家裏總會在下午三點準時迎來滿屋的明亮——式微的陽光射進二樓的家,又從客廳的地板反射到餐廳的天花板上,這時年幼的我或躺在沙發上,或坐在餐桌旁,盡情享受這一“奇觀”的温暖和明淨。而每到這個時候外婆都會準時淘一鍋米,再麻利地從冰箱裏拿出魚、肉、蛋、菜,開始準備晚飯,臨了,還會照例讓我打電話問父親晚上有沒有應酬,最後終於伏在北面的陽台窗户上,對我那即將下班歸來的母親望眼欲穿。

而今天,這樣的情景再不會有,有的只是我乘着一樣的陽光去不一樣的房子看她,陪她躺在牀上神聊海吹,再匆匆離開。我像趕着老牛的福貴,悠悠地向路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早年的福貴醉心賭場,落得傾家蕩產、老父歸天,悔恨之中的他與賢妻家珍頑強過活,熟料生逢亂世,一路坎坷……幾經起落,留得蒼老之軀和一頭老牛,在耕耘中安度餘生。

我曾一路順風順水,堪稱幸運,蒙父母獨寵和師友偏愛,自然,順境中的我得到了些許難得的經歷和感悟,也同樣收穫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讚美之詞。所幸近半年以來,我品到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滋味。

時代今非昔比,童子尚且年少,我自然沒有像福貴一般起落陡急。父親的關照雖然喋喋不休,但總會在關鍵時刻吐字如金。送我報到的晚上,一句“總覺得你還沒準備好”與我彼時心境若合一契——暑假忙於與母校魚傳尺素,不免情難自抑。報到之後的一學期,我經歷了大方向的迴轉,終究邁上兩手抓的道路,但最初父親的話似乎應驗了一整學期——寒假的我自知負氣,從未有過的鎩羽而歸令我整日不知所為。末了,父親在春節前夕給了我一場狂轟濫炸,震得我大夢方醒。

冬去春來,我依然活在父母不可多得的關切之下,而福貴這個角色在大起大落間享受着有慶帶來的片刻驕傲,品味着二喜賦予的些微欣慰,卻始終經受着家破人亡的切膚之痛。痛罷多年之後,笑談風月的同時,我想他或許也已明白,世間的人生路有如一場艱苦的修行,而快樂只是驛站,但世人仍然活出異彩紛呈的絢爛。餘華説:“人是為了活着而活着”,福貴在當年的選擇中押上了身家,堵了一生,輸光了家財,卻在龍二的死中僥倖,在艱苦的日子抗爭。魯迅説:“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

《活着》早已被我送給一位老同學,因為我那時便已相信:冬去春來。

讀《活着》有感9

《活着》這本書是我覺得在同齡人裏面是共同閲讀最多的一本,同時的也是各階段的老師推薦閲讀最多的一本,大概是因為比較容易讀懂吧。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是16年高一時,也是老師推薦的。

讀完這本書到現在也差不多五年了,大學老師上課過程中提到這本書,我能驕傲的説自己讀過,可是好好想一想我讀過以後還記得什麼,有啥感想,瞬間就覺得自己像是沒讀過一樣。就只是記得裏面有一個老人和一頭牛,還有一個片段是有飛機從天上天上扔下餅來有很多人去搶那個餅,可是為什麼會去搶餅這些疑問我完全不知道。我甚至覺得以前或許只是為了老師讓讀書而去讀書,沒有真正讀懂這本書,所以才一點記憶都沒有;所以現在我又重新讀了一遍。

再讀這本書時首先感到的就是語言平淡樸素、通俗易懂;其次就是故事情節吸引人讓人讀了就停不下來;最後也就是自己對主人公的這一生能夠有所感悟,也更加理解活着。

主人公富貴本來身在的是富貴家庭,也算得上是富二代了,可是他年輕的時候染上賭博,拼上家產後喪父,好心幫忙被抓當壯丁,經歷過戰爭的洗禮,認識了志同道合的兄弟,回鄉又面臨喪母,本以為生活就算窮苦,妻子兒女還在,家產還可以拼搏,可老天就喜歡開玩笑。兒子有慶好心救人,被無良醫生吸血過度身亡。福貴再一次向生活低頭,女兒鳳霞的出嫁、懷孕為這個家帶來了希望和生機。生活有了盼頭,福貴的笑容多了,腰也好了,可老天看不過去,只想讓福貴孤獨終老。再次送走了生子的女兒鳳霞,妻子家珍,以及被窮苦生活壓垮的女婿二喜。至少還留有外孫苦根,相依為命,窮壓垮了一代又一代人,村子裏的人越來越少了,許久沒吃過飽飯的苦根,因吃撐也離開了福貴。

答應外孫的牛第二年買了,也叫“福貴”,兩個福貴為了活着而活着,明明是活着,卻是一場又一場的生死別離。

福貴這一生真的是經歷的太多了,他最後才能那麼平淡地去向路人敍述自己的這一生。最佩服的還是他經歷了那麼多次生離死別,卻還能頑強的活着。

讀《活着》有感10

人總是不能從心底接納無常。目睹他人興盛時,輕謔以對,自詡看破世事;自己繁華時,卻痴想世事永恆,人事亙古。我們總是洞悉了別人的無常,又蔑視了自身的幻滅。

當不期而遇的災厄在歲月山河的流轉中接踵而至後,我亦不能肯定自己依舊如你一般堅毅地活着。

福貴,我終不能如你,視無常為如常。

如繁花般華妍而生的生命會在夏風拂盡、淒雨拍打之後枯萎、凋零。我所熟識的福貴便是被無情命運弔詭地挑中的這類人。他如織錦般姝麗而生,卻化作被烈火包裹、燃盡的殘灰。華胄終化灰。

讀《活着》有感11

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讀了餘華的《活着》。在沒有讀關於這本書的任何梗概的情況下,讀完了這本書。

面對這樣的一個悲傷的故事,我沒有像想象中那樣淚濕滿面,而是舒了一口氣,終於結束了。閲讀的整個過程中心情都很壓抑,喘不過氣,好像是我已經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一個陰暗潮濕的天坑中爬到了出口,耀眼的、温暖的陽光灑在身上的那一瞬間,我還沒來得及回以微笑,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拍到了谷底……世界很陰暗,看不到希望。我眼前的一切都是黑白的,就連房間的燈亮都微弱的快要看不見了!

福貴,在親手毀了自己錦衣玉食的富貴生活後,沒有從此一蹶不振,沒有破罐子破摔,反而明白了什麼是生活。他虧欠自己的妻子,心裏愧疚,因而想要加倍的對她好,彌補從前對她犯下的錯誤。其實,這部小説中,主人公的命運是很悲慘的,一個人揹負着所有家人的愛艱難的活着。福貴的生活質量可能比不上我們普通人,可是他的得到的愛是我一直羨慕的。他的妻子,兒子,女兒都對他寄予了含蓄內斂而深沉厚重的愛。我羨慕福貴和家珍之間的愛,他們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時刻為對方着想。我羨慕鳳霞和二喜之間的愛,他們情投意合,你儂我儂,對對方的關心體現在細微之處。我羨慕福貴和有慶之前的愛,深切內斂不表露的愛,相愛相殺。

也許正是因為作者將他們之間的愛描寫的太美好,以至於當福貴遭遇接二連三地打擊時顯得命運更加悲慘。正因為看見過陽光有多温暖,才顯得冰雨格外寒冷。體驗過生活有多麼美好,才更能感覺到命運有多悲慘!一起踏上漫漫人生路的人有很多,兜兜轉轉,那些陪伴在左右的人走着走着就離開了,只剩下最後一個人長久地活着。夕陽下,老人與牛的背影是孤獨的,滄桑的,也是絕望的……

讀《活着》有感12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讀這句話,似懂非懂。

這本書很好看,使我花了一晚上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讀完了,讀的時候,並未打算一個晚上就讀完,讀完後就讓我聯想到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所講的苦難。

男主人公福貴似乎一生都活在苦難中,只有在一開始享受了幾天富貴日子。從敗光家產,到氣死父親,妻兒被接走,明明是準備去城裏請大夫為母親看病,卻被人捉去拉大炮,好不容易逃回來,發現母親死了,女兒聾了啞了,好不容易將女兒拉扯大了,兒子卻被抽血抽過多而死,難得為女兒找了個好婆家,不久卻難產而死,妻子不久也死了,女婿被水泥板壓死,小孫子被豆子撐死。最終和一頭老牛相守相依至今。

即使這樣,但他們沒有放棄,沒有放棄活下去,是他面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深深打動了我,是他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深深震憾了我。福貴是不幸的,但他並未用死亡結束他的不幸,而是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不幸,換來了晚年的安穩與從容。

我相信,即使現在再苦再累,只要堅持下去,終有一天,世界會給你回報的,就如史鐵生,在20歲雙腿癱瘓時,如果他選擇放棄生命,也許就沒有我現在所認識的史鐵生。

一切已然,必屬本然,必然與當然。

讀《活着》有感13

最早接觸《活着》這部作品是跟着外公外婆看由此改編的電視劇。那時的我,年齡尚小,卻被這部劇吸引了,並且為它哭過很多次。後來看了一遍小説,與電視劇有些出入,但傳達的主要內涵並無變化。

近來,在健健那裏又看到了《活着》這本書,便借來又重温了一遍。小説主人公富貴年輕時是地主兒子,用今天的話來講算是一個"富二代".因賭博輸掉了全部的家當,淪為一個貧窮的農民,在歷經自己的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孫子相繼離世的悲痛後,富貴頑強地活了下來,感悟了一個人活着的意義。

最令我為之感動的是富貴的女人家珍,在家境富裕的時候,富貴整天在縣裏吃喝嫖賭,對懷有身孕的家珍拳打腳踢。家道中落以後,家珍並未離開富貴,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抱着剛滿半個月兒子回到了富貴貧窮的茅屋裏。富貴好幾次説家珍是個好女人,娶到他是他這輩子的福氣。他遺憾沒有讓她過過一天好日子,但我想家珍是幸福的,因為日子雖不如以前的富裕,但富貴的心卻落到了她的身上。在家珍臨終前,她對富貴説:"若有下輩子,我還嫁給你。"他們是不幸的,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擁有一切,幸福也許跟錢沒有關係,只要一家人的心是在一起的,那麼憑藉自身的努力,在困苦中也能品味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能不能相偎相依。若能,怎麼樣都是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淪落到中下貧民,又接二連三送走了自己身邊的親人,先是兒子因給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身亡,接着女兒難產死亡、妻子也終於熬不過身體因病而逝去,最後女婿與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着去了。這個過程便是富貴的一生,其中反映出當下時代農民的苦難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好像沒有缺席。所以餘華先生在敍述這個故事時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既由富貴在暮年之時在田埂上向一位年輕人講敍他的一生。餘華説:如果採用第三人稱則有可能使這樣一種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了。在夕陽斜照的田埂上敍説他的苦難人生,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麼你去看看他平和的敍述,你便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後在他趕着牛兒離去的時候,感受到他平靜的幸福。人性的光輝與温暖就在這裏彰顯。

讀《活着》有感14

這天讀了一篇文章叫《好好活着就是愛母親》,感覺與這標題一樣,於是也把它當題目來發表感想了。

年輕的詩人在自己25歲生日的那天在火車底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時,他的母親正在炊煙熬了一鍋紅米粥,正為遠在北京的他祝福着。他是査海生。一個國家,可以失去一個詩人。而一個母親,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是的,畢竟是自己懷了十個月,經過艱苦的過程才換希望的誕生,哪個母親不把畢生精力都灌注在孩子身上?説不愛孩子,那只是個藉口,然而他就這樣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就是對母親的不孝,是對母親一種心靈上的精神上的折磨!

天下間的母親都好簡單,只要孩子好好活着,健健康康,就是最大的回報。現在的年輕人老是説要賺好多錢讓母親過上好生活,要給母親買這個買那個,讓她過後現代的生活,也許母親真的不需要天天有人接送,吃高檔菜,住高檔房子,她可能甚至會覺得你這樣會把她與要好的朋友鄰居隔絕,她甚至覺得這樣一幢大房子反而困住了她。她可能希望你可以賺好多錢,但不一定都花在自己身上。也許她就這樣靜靜看着你,就夠了。

密集的,輕盈的雨水與雨絲表達了對大地深沉的愛意和温柔呢喃,那麼一個孩子對母親,如何表達最深的愛呢?不是輕輕一吻,不是一件合身的衣服,不是精緻的胸針,而是好好活着。因為“再也沒有一個健康美好的生命,讓孕育了生命的母親更幸福了”因為你的好好活着,才能給母親一個吻,才能給她買一件合身的衣服,才能親手給她別上精緻的胸針,我媽媽常説:“有身體才有一切。”漸漸我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了,愛母親,就要好好活着。

讀《活着》有感15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主人召喚着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從始至終,只是以這樣一種淡然來描繪一個只能在人的內心裏波瀾壯闊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將殘酷的現實從美好的幻想中剝離出來。這也許太不人道了,在閲讀中無聲地恐懼着,像是聽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靜和緩慢中,漸漸停止。然而正是這樣的冰冷殘酷,才讓對於生命的思考慢慢滲透進人的內心。

所謂活着,不過是一種孤零零的姿態,僅僅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對於活着本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追尋,所有的夢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虛誕。對此我曾不解,作為一個還算樂觀的樂觀主義者,我還是崇尚着一種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來讓我們對所有的追尋產生畏縮,並且以一種長者的姿態告訴我們奮力鬥爭的無力和脆弱?

顯然,他雖冷漠,卻不是欣賞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只是想告訴我們,這是現實,美好和痛苦都是現實的一部分,只不過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們容易感知罷了。

甚至是樂觀的,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他們活着的力量,正是來源於這種忍受,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我想,忍受確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過程,是人生最具體而頻繁的活動,但這並不是一個帶貶義的詞彙,一個人的精神快樂與否,並不是在於忍受了多少,而是在於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平淡地敍述活着的過程,具體的忍受經歷,和精神的層面。讀後感·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以及在以後活着的日子裏將感悟到什麼,選擇什麼命運,是完全由我們自己主宰的。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告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見。

Tags:有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