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2015關於山東國學小名士觀後感600字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23K

國學小名士》觀後感_篇一

2015關於山東國學小名士觀後感600字

由於沒有從一開始看《國學小名士青少年經典誦讀大賽》,我便從網上搜找出來了,便開始看了起來。

首先是主持人宋磊介紹蒞臨本次大賽的幾位重量級評審石玲、劉悦坦、魏新、楊波、董姝。緊接着,選手們個個登場:一號選手王夢憶、二號選手孫榮憶、三號選手任家豪、四號選手周子靖、五號選手於皓凡。他們的介紹各不相同,都富有詩意。而且,他們的形象也是彬彬有禮、不拘小節。

進行第一輪比賽:我愛記詩詞。規則為:根據大屏幕顯示的關鍵詞,選手依次背誦包含關鍵詞的古典詩詞、名句。每次答題限時五秒,答錯即出局,依照出局順序,5位選手分別得到5分、10分、15分、20分、25分,本環節共兩回合。關鍵詞為“風雨”,選手們滾瓜爛熟、倒背如流的好記性呈現在我眼前。可不幸出現了,一號選手王夢億因重複了而沒有及時作答,Out。緊接着,三號選手任家豪也因為這個原因Out。剩下的3位選手出拼搏着。然而,五號選手暫時想不出來,也被out。只剩下2位選手了,二號選手差一點沒有答上,但還是作答了,但4號選手重複作答,out了。第一輪堅持到最後的是二號選手孫榮憶!

之後,石玲老師給五位選手解釋了“風雨”的意思,評委董姝非常欣賞二號選手,因為她在差一點點就被Out的時刻中回答了,她的心理素質不是一般的好。

下一組關鍵詞:江湖。先Out的是三號選手任家豪,然後是一號選手王夢憶out,再然後是五號選手out,又剩下兩個人了。最後,四號選手失敗,二號選手獲勝。

第二輪:名家對對碰。

一號選手開始作答,然後答對了。接着,三號選手也答對了,可是五號選手卻不幸的out了,四、二號選手也不幸out。

第三輪:美德大考驗。

“漢寶”哥哥介紹完之後,五名小選手與導演一塊吃飯,在這個房間裏有不少“眼線”,究竟哪個小選手會禮讓出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呢?

考研開始,還沒入座,周子靖、孫榮憶就表現出互相謙讓的舉動。然後,於皓凡子大家都坐定以後,主動給每一個同學倒上一杯水。大蝦端上來後,王夢憶發現只有五隻大蝦,而有六個人。周子靖與孫榮憶相後謙讓,之後大家都開始謙讓了。之後,開始分雞蛋,五個人開始謙讓,侯磊導演表揚了他們。吃飯結束後,每個人的碗裏都有剩菜。最終,大家總結了一下今天的表現,自己要努力去改正缺點。

《國學小名士》給了我很多道理,比如我們要節約糧食、要注意餐桌上的禮儀、懂得謙讓......而且,我們要多記一些古詩詞、名言名句等等,要遵守着中華傳統美德,不能只説,要去做,繼承着中華的傳統美德,做一個美德好少年!

《國學小名士》觀後感_篇二

今天,我觀看了《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大賽》。

開場的第一句話我頗有感觸:“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國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接續國學新火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比賽中7號選手侯朝捷的多情薄情詩,12號馮浩然短小精悍的詩句,像如“苦情重訴、愁情怕訴、生為同室親”,兩人的發揮流暢、自然,留給我的印象最深。

看完決賽,我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國學是中國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藴,作為中國人應該以此為傲。

讓我們走進國學,與古代聖賢為友,讓民族文化源遠流長。

《國學小名士》觀後感_篇三

頓挫抑揚的詩韻,優美又帶有靈性的'詩句,悠久而又璀璨的國學文化。這是讓我們後人為之感歎,欽佩不已。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詩分別出現了兩個重要的字日,月。國學文化博大精深,裏面記載了許多關於日和月的詩句和詞。古人們總是借皎皎月光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關於月亮的詩句總是透着悲傷,淒涼的情感。

我很喜歡描寫月亮的詩句,因為這樣的詩句會讓我身臨其境,去體會作者的心情。

《國學小名士》這個節目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增長了許多見識,還真正理解了古詩中的詩句所表現的意境。

其中有一項環節是“美德大考驗”,我很喜歡,在我的理解中,即使沒有文化,也要有正能量。知識量再大也不能温暖人心,可是,正能量多起來卻可以把冷卻的心温暖的融化掉,這是一種多麼神奇的力量啊!

在“美德大考驗”裏,有些選手沒有通過“美德大考驗”,卻靠自己真心的懺悔和積累的國學知識, 以及口齒清晰的表達能力贏得了老師們的心。可有一些選手通過了“美德大考驗”卻因為表達能力不好,而且又沒有使用一些國學知識,這個問題讓評委老師們起了爭議。

我感覺不管怎樣,只要做好自己,認真回答問題,保持自然狀態就好,就像我們平常考試一樣。

以後,我們一定要做一個美德好少年,學習國學中的知識,弘揚國學璀璨耀眼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