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名著讀後感【精】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名著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著讀後感【精】

名著讀後感1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為理想雖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沒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麗的鏡中花。而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們常把學習形容為在書山上攀登,在學海中遨遊。事實上,知識的積累是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

我們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我們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從而給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除了要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要勤於動筆,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這對於我們提高寫作水平,也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還可以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也可以做一些記號。這就是評註筆記。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喜歡閲讀一目瞭然的書的人是懶惰的人,只有閲讀那些需要自己反覆思考才能明白的書的人,才是真正讀書的人。我喜歡閲讀艱深的著作。在閲讀中我強調想象和聯想。再抽象的理論表述,在進行思辨理解的同時,我把它還原成日常生活的圖景。有些只需要現成的聯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構造。我一直認為,無法進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認為理解抽象概念,這個概念在他那裏也已經是一個死的東西了,既沒有聯結能力,也沒有生成能力。

閲讀是抽象的,關於命運的感受是具體的。在抽象閲讀和現實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觀念的命運。我們生長在這麼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現成的非個人化的觀念里長大。許多教育和觀念已經深入到生理反應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圍。人不能揪住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在自圓其説的內部突圍中,惟一的途徑是自覺引入差異。遇到能夠證明自己感受和觀點的事物固然高興,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興。我很少單純地閲讀一本書,或者一種觀點。我總會同時將觀點不同的許多書放在一起讀。我越信服某種觀點或某本書,我越要尋找不同的書來辯論。

讀書,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純潔。可以説:“是讀書是我開始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開始讓我明白了一個教師的偉大,明白了教育人的樂趣。相信在以後幾年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的讀書,用讀書來充實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名著讀後感2

晨星閃閃,歡迎黎明。林間,羣鳥爭鳴,天將拂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葱蘢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早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束縛戰役成功後的第一個黎明的形貌。這一片生氣希望勃勃的景象是有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巖,才有本日的幸福生存。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存,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木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巖》,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明白,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剛強的人! 晨星閃閃,歡迎黎明。 林間,羣鳥爭鳴,天將拂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葱蘢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早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束縛戰役成功後的第一個黎明的形貌。這一片生氣希望勃勃的景象是有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巖,才有本日的幸福生存。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存,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木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巖》,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明白,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剛強的人!

這個寒假我讀了第一本反動小説《紅巖》,我一直是用敬畏的心態來讀這本書。封面上的那兩個打字“紅巖”,似乎是用義士的鮮血染紅的,一瞥見它們,我的心就沸騰了。這本書講述了重慶地下黨和百姓黨妥協的故事,成功塑造了華子良、許雲峯、江姐、宋振中、成鋼、成瑤、劉思揚、雙槍老婦人等好漢抽象。小蘿蔔頭宋振中照舊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就參加了共產黨,但是厥後全家都被殺光了。劉思揚出身豪門卻參加共產黨,這種熱情為黨的精神,值得各人學習。而最讓人感動的就是江姐,她的抽象深深地樹立在了我的心中。

在渣滓洞中,無論鞭笞棒打,無論竹刺針扎,無論“十指連心”,她都咬緊牙關,終以淺笑面臨着各人,明淨的藍色旗袍上不沾一點浮沉,似乎告訴各人:咬緊牙關,不要泄漏機密,相信黨總是會成功的。她總是毅然地説:毒刑鞭撻是太小的考驗,竹籤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做的。失敗膏黃土,成功濟蒼三四

晨星閃閃,歡迎黎明。林間,羣鳥爭鳴,天將拂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葱蘢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早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束縛戰役成功後的第一個黎明的形貌。這一片生氣希望勃勃的景象是有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巖,才有本日的幸福生存。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存,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木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巖》,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明白,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剛強的人!

懷着—股洶湧的屏蔽內容讀完了全書,輕輕合上,望着“林海雪原”四個字,似乎是由熾熱的血所凝成的,渲染封面上的皚皚白雪,顯得越發地豔,越發紅了。在那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一位位親切和藹的束縛軍戰士,為着自己的抱負,更為着故國的偉大奇蹟——屏蔽內容奇蹟,在深山老林中奮鬥的身影。此時的雪似乎已同他們的笑顏與靈魂,融為聖潔的一體。

名著讀後感3

書是流消的血液,書是靈動的生命,書是無盡的源泉。在書中行走,我感到的是智慧,是幸福,是釋放,是温馨的寧靜,是激烈的舞動……

許多人都讀過書,都説:書能讓人增長智慧。對此,我的回答是:“是的,書可以告訴你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每當你讀完一本書時,就像挖掘出了一片財富;書就像你最忠誠的朋友,每天它都默默無聞的陪伴着你,給予你知識,給予你快樂,,更重要的是,它能帶給你智慧和生活中的啟示。”

我曾看過《莎士比亞》、《名人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傲慢與偏見》等,凡是隻要是有趣的書我都非常樂意去閲讀。有人説“沒讀過三國的,不是男人;沒讀過紅樓的,不是女人”。但在我認為紅樓不是還不是我能讀懂的,在我眼裏紅樓夢,是枯燥的,是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是耐人尋味的。我覺得就算是大學生也不一定會讀懂呢!我的夢想是能出口成章,在沒有註解的情況下也能讀懂文言文。讀書能錘鍊自己的語言技巧,提高語言的感召力、説服力、鼓動力,拓寬自己的語言內涵,增強語言的親和力、凝聚力、向師力,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再現語言趣味性、靈活性、厚重性。當我們掌握了巧妙的語言技巧,打開了自己的視野後,可以品味出每一本書的真諦。

人的一生如此短暫能被記錄和流傳下來無疑是很不朽的功績。像我們這樣過着自己簡單樸素生活的人,有機會接近了解高尚的靈魂是多麼有意義的事。當寂寞又不想説話時我習慣擁有一本人物傳記。虔誠地去傾聽,以一顆謙虛的心,因為有很多經歷值得慢慢想象體會和學習。在《名人傳》中我可以仔細聆羅曼.羅蘭述説音樂家貝多芬,雕塑家、繪畫家、詩人兼建築師米開朗琪羅,小説家托爾斯泰,雖然各有自己的園地,但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的故事。

海倫.凱勒以一顆不屈不撓的心創造了奇蹟。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她講述着嚮往光明的願望,她渴望着,她渴望着能有三天的光明,她想在這明亮的三天中看到讓她的生命變得有價值的人,想看到光的變幻莫測和日出,想探索與研究。以一個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夠有三天的時間看到世界,將會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幫助過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藝術世界。

書中那真摯動人的情感,傾刻間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像花瓣綻放在温暖的春陽中一般。書,充實着,快樂着,振奮着,青春的本色在書香的温潤中閃光,炫彩,歌唱。

名著讀後感4

最近我有幸地拜讀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作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教育學説,既強調了教育的顯示功能,又關住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他的理論和實踐,應該成為中國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敬業精神讓人感動,我也為之折服。

在讀到《教學合一》這節時,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簡而言之,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閲讀,細細品味,聯繫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的課堂設計應適合本班學情,根據學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那麼這樣學生就會樂學了。教師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外,確實還需要不斷的學習,用豐厚的知識去充實自己,不是有句話“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嗎?”

《學生的精神》中提到三點:

(一)學生求學必須具有科學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會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應付環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説説我自己的感受。現在的學生正如陶公所説容易“自滿”,自己剛剛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定的領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實踐做題時,卻無從下手。學生對學習缺少一定的目標,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到學校來接受教育是為了什麼。每當找學生談話時,我便會問“你準備讀完幹什麼?”學生的回答:“不知道。”他們從來很少會想過我以後的路該怎麼走?會是什麼樣?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上不想下功夫,更不願意吃苦,對於周圍的環境學生很少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歸納在外界的環境上。例如,學生作業未完成,當問其原因時,學生回答無非這幾種“我不知道什麼時候交作業?”“我不會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題?”“我忘記交作業啦!”“課代表交作業時沒告訴我!”諸如此類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人無可奈何,更多的時候我在問自己:“我們的學生到底是怎麼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變成這樣?”

回首這些年的教學,我在不斷的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學會去轉變角色了,你現在已經是一名教師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師範生的第一變——孫悟空,也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説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中就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名著讀後感5

1.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名叫《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真情故事》的書,其中我感悟最深的,是一篇叫《一碗餛飩》的故事。

這篇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女孩,她常和媽媽吵架。一天她又和媽媽吵架,一氣之下,她轉身向外跑去。女孩不知不覺走到一個麪攤前,麪攤的老婆婆看見了她,問:“孩子,你要吃麪嗎?”女孩答道:“是的,可是我沒有錢。”“我請你吃。”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女孩剛吃了幾口就哭了,她説:“我們不認識,你卻對我這麼好,願意煮餛飩給我吃,可是我媽媽,我和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趕了出來。”老婆婆聽了,説:“孩子,你想想看,我只不過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這麼感激我,你媽媽煮了十幾年的飯給你吃,你卻和她吵架!”女孩愣住了,飛快向家跑去……

讀完之後,我的眼眶濕潤了,就是如此如此簡單的哲理,卻有這樣令人流淚感人的故事!

是啊!有時候,我們會對別人給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頸,卻對親人一輩子的恩情“視而不見”。

2.最近,我讀了《一碗餛飩》這篇文章。內容主要講了一位母親和一個雙目失明的女兒一起生活,她們家裏非常貧窮,過年的時候,鄰居送給她們一碗餛飩。母親讓女兒吃餛飩,而自己卻喝女兒吃剩下的餛飩湯。女兒問媽媽餛飩好吃嗎?母親騙她説餛飩很香,為了不使女兒懷疑,她還故意吃出聲音來。看到這兒,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這是多麼感人的故事啊!這是多麼偉大的母愛啊!從這位母親身上,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們也把全部的愛給了我。

從只會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們喃喃學語叫出第一聲爸媽,到第一次踩着小腳丫跌跌撞撞地走路。第一次揹着書包走向學校,第一次拿回考試成績,第一次離開父母……也許你從沒注意到在這無數次的第一次中,在這漫長的成長道路上,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傾注了多少愛。

我們都知道,父母給予我們的是最偉大、最無私的愛。他們傾其所有來培育我們,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好,起早摸黑地奔波,絲毫不顧及自己的勞苦和艱辛。細細思量,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凝聚着父母的辛勞和對我們的付出。僅僅用“偉大”、“無私”這樣的詞彙已經形容不出這種恩情的深厚。

記得以前,母親常告訴我,在我一生下來的時候,體質就非常的弱,一不小心就要感冒。而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如果感冒了是非常危險的。有一次,我不知怎麼地又感冒了,又是咳嗽,又是發燒,最後休克了。我爸爸當時急得不得了,抱着我趕到醫院,卻急得連醫生辦公室都找不到,只能大叫:“醫生在哪裏?醫生在哪裏?快來救救我的孩子!”經過醫生的搶救,我的燒總算退了,我躺在醫院的病牀上掛着鹽水,而爸爸就坐在我的牀頭,用手握住我扎着針的那隻手,連飯也顧不得吃,整整一天一夜。我的病慢慢好了起來,而爸爸卻累得滿臉的憔悴,滿眼的血絲。在這十幾年中,只要我的身體稍有不適,爸爸媽媽就非常着急。

父母為了給我們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那麼辛苦,那麼努力。為了能夠讓我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他們付出的又何止是物質方面,還有金錢也買不來的心血和青春。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讓我們行動起來,點點滴滴,感恩父母。

名著讀後感6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前夕,佐治亞州種植園主的女兒郝思嘉,聽説心上人衞希禮即將與別人結婚,一氣之下嫁給了自己不愛的查理。後來查理參軍,不到兩個月就在軍營裏病故了。1864年,北軍包圍亞特蘭大,郝思嘉在白瑞德船長的幫助下逃回老家。可是老家田園荒蕪,遭人洗劫,親人相繼病逝。思嘉為了籌到農莊的地產税,不惜勾引妹妹的未婚夫甘扶瀾,“嫁”給了300美元。她後來差點被人xx,甘扶瀾、衞希禮等人前去報仇,結果差點丟了命,多虧白瑞德相救,但甘扶瀾還是被打死了。第三次婚姻,思嘉嫁給了有錢的白瑞德。兩人雖過着奢侈無憂的生活,可她仍然忘不了衞希禮。直到女兒出生思嘉都依舊沒有忘記衞希禮。女兒死後,愛她的媚蘭也因小產死去了。媚蘭死去的那一瞬間,思嘉恍然大悟,衞希禮既不愛她,又懦弱無能,無法在社會中生存;而白瑞德才是真正愛她的人,對她百般寵愛,為她不顧自己的生死,甚至為了不讓她傷心,救了她的老情人……但此時,白瑞德已離她而去。郝思嘉決心要挽回瑞德,因為此時她依然年輕美麗,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愛。

起初我讀這本書時,我認為郝思嘉是個敢於追求的女子,後來看到她貪婪虛榮、為了錢不擇手段時,我對她的好感蕩然無存。當感情與金錢利益衝突時,她毅然選擇了金錢,為此甚至把終生幸福當兒戲。但讀到她用雙手挽回農場,用斤斤計較賺來的錢換來自己與朋友們的生存時,我眼眶濕了。或許她的“不擇手段”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都是為了生存。確實如此,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大家庭,也保不住祖輩留下來的基業。她為了自己和朋友在社會中生存,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不過正是因為她認為婚姻是一場交易,所以當真愛來臨時,她沒有珍惜,只顧追求那隻會給她痛苦的衞希禮,只顧得利用白瑞德的愛作為自保和賺錢的工具。當她想要珍惜時,愛已不復存在。郝思嘉用雙手和婚姻換來了生存和財富,卻丟失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倔強的郝思嘉是美國戰後精神的象徵。她愛土地,並像土地一樣承受苦難,飽含激情……這使我聯想到了“愛國”兩個字。《飄》中其實藴含了美國那種自強不息、默默反抗的愛國精神。郝思嘉的愛國精神是“陰柔”的,堅定不屈。而中國的愛國精神則是“陽剛”的,體現的是像黃繼光、董存瑞那樣的勇於為國犧牲。若是我們既擁有中國的愛國精神,又擁有美國的愛國精神,剛柔結合;在國家和諧的時候,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做社會的包袱;在國家困苦的時候,自強自愛,支持國家;在國家動亂時,試着幫助國家分憂,共同打擊惡勢力;在國家戰亂時,全力打擊敵人,做好國家的精神後盾……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昌盛繁榮、日漸強大!若是人人都如此愛國,那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來吧!讓我們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成為一個同郝思嘉一類的愛國之人!

名著讀後感7

看啊!那一幅意境唯美的畫:一條小船,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如仙境般的景,真美!

一艘穿越了世界的盡頭,駛向那片未知的海域。船頭上高掛着一面旗幟,雖然飽經風雨的侵蝕卻依舊鮮豔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着如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永不言敗。這是作者海明威所寫的《老人與海》所帶給我的震撼。

《老人與海》這個故事描述了古巴老漁夫在連續八十四天都沒有捕到一條魚的窘迫情況下,而毅然決定向那未知大海深處航行,釣魚,而且獨自一人探索着,並沒有那個天真的小男孩,那雙寶石般的眼睛啊,像大海一樣的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小男孩是那樣的充滿活力,那樣的陽光帥氣,那樣單純善良!小男孩好似春風帶回了老人年輕時的青春,讓老人找回了意氣風發時的自我!

一個老人在那汪洋大海里航行,老人的堅持不懈促使他釣到了一條比他漁船還長兩尺,重一千多磅營養過剩的馬林魚王,這絕對是一個驚人的發現。老漁夫在大海上與那隻兇猛的馬林魚王搏鬥了整整三天三夜。在這三天三夜中老人多少次給自己鼓勁,又多少次給自己安慰。那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夾雜在大海的咆哮聲中,迴響在我的耳畔,流傳千古的佳句;一句“但願那孩子在這裏”又讓人忘記了這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孤身一人與敵人馬哈林魚王的殊死搏鬥,能不算是英勇絕倫嗎?

三天,整整72個小時,4320分鐘,259200秒,老人多麼頑強的意志,也正是在那份高貴的自信下,老人終於將馬林魚殺死。不幸的是在歸途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在茫茫大海中,老人把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去與鯊魚搏鬥。儘管馬林魚的魚肉一次次被鯊魚帶走,但他還是用盡自己的一切反擊,無論是魚叉、小刀,還是短棍、繩索,都足以讓老人搏鬥一番。這種勇氣讓我佩服,讓我的'心靈為之震動。

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曾説過:“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不錯,人性是強大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向自我的極限挑戰,超越不自我!

老人最後空手而歸,幸運地“凱旋”——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但是老人卻是真正的勝利者!他對於整個大海而言是微乎其微的,渺小的,但對於整個人性來説卻是偉大!。老人打贏了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他打敗的不僅僅是那條大馬林魚,那幾條大鯊魚,而是生命中的坎坷與挫折。這位老人都能以頑強自信的心迎接挑戰,我們作為年靑人又能説什麼呢?那我們何必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自怨自艾,因為沒找到工作而自暴自棄,因為不被人賞識而自甘墮落呢?那我們應該慚愧了。對於這些我們應該勇敢的面對,從這些困難上跨過去!超越極限!盡力而為還不夠!

人的一生無止盡的追求,漫長而又艱難。對於人生的困難,我們應該向老人那樣:永不言敗!不斷挑戰。奇蹟總會發生,因為上天總是眷顧着那敢於奮鬥的人。無謂的超越,積極的奮鬥。合上書,閉上眼,心靈感到輕盈,靈魂有一種昇華,腦海裏又一次浮現出一幅遼闊而又壯美的畫面:一片浩瀚的大海,天地間只有一條船,船上有一位永遠打不敗的老人……

名著讀後感8

我出生在江南,一片富饒的土地上。一直以來,黃土高原那片貧瘠的土地對我來説好像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樣,令人捉摸不透,直到我讀了《平凡的世界》,才瞭解了那片神祕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勤勞的人們。

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是在學校圖書館裏,我對它的第一印象並不是很好,厚厚的三本大部頭,往裏翻全是密密麻麻的螞蟻般的小字,讓人頭暈目眩,連作者取的名字都這麼“平凡”,這一定是一本平凡無味的小説,13歲的我這麼對自己説。

然而,我最終還是翻開了它,因為母親的逼迫。意料之外的是,我愛上了這本看似枯燥無味的書,迷上了書中的主人公,那個平凡的孫少安。他無聲無息地在黃土高原上勞作着,淡淡的高原黃賦予了他質樸的秉性。他為了供弟妹們上學,年僅13歲便輟了學,和父親一起支撐着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沒日沒夜地在地裏鋤地、拔草,維持着自己和家人那微薄的家業,只憑自己雙手把泥一擔一擔挑來做磚,一點一點地製成了一個凝結了他畢生心血的燒磚廠。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孫少安的燒磚廠卻因為一個技術不過關的工程師毀於一旦。然而,生活的重擔並沒有壓垮他。正當他的生活,他的事業稍微有了點起色時,一直在他背後默默支持着他的妻子被查身患絕症,他悲痛欲絕,但生活仍要繼續,他又一次向生活抬起頭。一次又一次的歷練,讓他變得堅毅,正是這份堅毅,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和他不平凡的結局。

母親讀國小時,我的外祖父也是開磚窯廠的,他剛剛創業的那一陣子活很多,又苦又累,外祖父外祖母都親自上陣,挑泥、和泥、燒磚、記賬……一樣一樣,都得幹。許是工作太辛苦,在最忙的時候,外祖母病倒了,這病一生就生了好幾年,磚窯廠又少了一個勞動力,不僅如此,正在磚窯廠辦得如日中天的時候,政府來人説,由於土地缺乏,磚窯廠必須關閉。這時候,外祖父家裏的積蓄,本就已經十分微薄,家中還有母親和舅舅有書要讀,有飯要吃,外祖母又病了,唯一的收入來源——磚窯廠也不得不關閉,好像一切都已經窮途末路。

可外祖父沒有放棄,心靈手巧的他又換了一條路,開一家木料加工廠(外祖父以前是木匠),可是,自己那微薄的積蓄遠遠不足啟動這個項目。於是,外祖父向親戚、朋友、鄰居……一切可以借錢的人,他都借了,總算,他如願以償地開成了一個木料加工廠,外祖父不辭辛勞、不知疲憊、不分日夜,終於,他還清了債務,還為自己拼搏來了一個小康之家!

在我心中,外祖父一直是那個慈眉善目、無所不能、心靈手巧的老人。現在,他和外祖母雖然把木料加工廠辦得紅紅火火,卻依然只是住在一個外祖父親手搭的小木屋裏,穿着穿了好多年的舊衣服,用着用了好多年的碗,在那個滿是蜘蛛網的舊木屋裏住了整整15年!他們這樣節儉,對我卻總是有求必應。這個腰板挺直的老人,是我的外祖父!

孫少安是平凡的,外祖父也同樣平凡,人們都是那麼平凡,但就是這些平凡的人們,平凡地生活着,平凡地勞作着,才造就了這個不平凡的世界!平凡而不平庸,這就是生活的最高真諦。

名著讀後感9

世界教育名著《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是一本風靡歐美的家庭教育“聖經”。書中斯賓塞先生用樸實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們證明教育是一件快樂的事。生動而具體地向人們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親、一位偉大的英國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仔細地敍述了小斯賓塞的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歷程。這些都對我們教育者給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導作用。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思想就像一塊寶石,經過歲月和時光的打磨後,更加光彩奪目,它因為揭示了教育的規律和兒童心智發展的規律,而使無數的孩子和家庭受益。也正因為如此,許多教育學家和科學家們把斯賓塞尊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牛頓”、“現代的亞里士多德”,説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鋒”、“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父母和老師聆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稱讚他為“教育史上的一座紀念碑”。學習他的教育思想,一定對我們今天的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父母進行專門的教育”!這是一個世紀以前這個歐洲富有智慧的哲人對後人的忠告。讓我們記住他的教誨吧。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這是一本對世界上許多家庭和學校都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著作,作者斯賓塞博士客觀地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快樂教育的原則和方法,為父母探索教育孩子的道路點亮了一盞明燈。在這本書裏,斯賓塞博士告訴父母: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效果最好,父母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長的自然規律,誘導孩子的興趣發展,鼓勵孩子進行自我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發揮父愛的積極作用,幫助孩子樹立快樂的心態和學習方式。

其實,每一個家庭都應該讀一讀《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師益友,時刻幫助你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質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長。

我深深地被斯賓塞富於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為他奇妙的開創性的教育方法所吸引。真正的有成效的“快樂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觀念;只有“快樂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求知慾、創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樂應該是學習的真諦,是人生的真諦。我不時為自己在日常教育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過失而慚愧,也為自己偶爾的一些與斯賓塞的方法相同的成功教育方法而高興。

對於知識的學習,斯賓塞談到:痛苦的功課使人感到知識討厭,而愉快的功課會使知識吸引人。那些在恐嚇和懲罰中得到知識的人們,日後很可能不繼續鑽研;而那些以愉快的發現獲得知識的人們,不只是因為知識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許多快意和成功的體驗將促使他們終身進行自我教育,這不就是教育的真諦嗎?我相信每一個有責任心的老師都如我一樣,希望自己的課堂成為愉快的課堂,希望自己的學生快樂學習並學有所成,這也將成為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很羨慕斯賓塞先生,因為他説他可以完全按自己快樂教育的方法來教學,而我們卻有着種.種束縛。但不管怎樣,我期待着能以斯賓塞快樂教育的精髓,努力學習做一個快樂的教育者,帶着孩子們去“享受學習的快樂”。

名著讀後感10

今年暑假期間,我拜讀了《優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收益匪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協助每一位閲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着一次重新理解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閲讀中,發現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但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協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瞭如何使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協助教師整合各種經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理解,明智地使用於實踐,改善教學。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絕大部分時候理應着眼於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羣體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羣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協助營造適宜於特殊學生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集體,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通過廣泛的閲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有助於充分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為厚實的文化底藴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薰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説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

名著讀後感11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讀好書,是我們必須要做到的。閲讀經典名著,更是能提高我們自身的修養與氣質,而我國的四大名著更是經典中的經典,也是我們必讀的書目。在這個暑假,我就閲讀了其中之一的《水滸傳》,並品悟了其中的內涵。

《水滸傳》中,有許多英雄好漢的故事,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就是主人公。我比較熟悉的人物有宋江、吳用、武松等等,他們有的武藝高超,有的足智多謀。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粗魯莽撞而又正直善良的李逵。説到李逵,大家的第一反應也許會想到他的別名,“黑旋風”,“鐵牛”。人如其名,李逵武功高強,卻是有勇無謀。下面就讓我來講講他的故事。

李逵曾因殺死小衙內躲在柴進家中,後來柴進得知,在高唐州居住的叔叔柴皇城,被知府高廉的老婆兄弟殷天錫來要佔花園,高唐州新任知州高廉是東京高太尉的叔伯兄弟,他倚仗着他哥哥的勢要,在當地無所不為,而他的妻舅,也就是殷天錫,又倚仗他姐夫高廉的權勢在此間橫行害人,又看柴皇城的花園水亭甚好,要強行搶去,柴皇城不肯,便傷人奪去,罪惡至極,柴皇城也因此嘔了一口氣,卧病在牀,早晚性命不保,有遺言需要吩咐,柴進要去看望。李逵也知道了這件事,要和柴進一起去。二人見到了病在牀上的柴皇城,在説完遺言後就去世了,柴進痛哭,李逵也氣憤不已。三日後,殷天錫又來,與柴進爭吵起來,李逵見狀,衝出來打死了殷天錫,柴進只能叫苦,讓李逵回梁山泊,而自己則被關進了牢裏。由此可以看出,李逵雖然是一個仗義直率的人,但是衝動魯莽,不分情形,總讓別人為他承擔罪責。李逵回到梁山,求救梁山眾好漢解救柴進,好漢們率領五千軍兵前往高唐州與高廉的三百神兵對抗,好漢個個英勇無敵,但高廉拿出了一口寶劍,擊退了梁山眾人。後來戴宗帶着李逵前去了二仙山找公孫勝化解此危難,一路上李逵規規矩矩,從中也可以看出李逵對自己所做之事的反省與慚愧,幾經波折後,在機緣巧合之下,終於得知了公孫勝的住處。引出公孫勝後,三人又上山找羅真人,但他卻不願讓公孫勝下山,李逵沉不住氣,在夜裏摸上山來劈死羅真人和一個道童。第二日上山,卻見羅真人未死,李逵很吃驚。羅真人責罰他,讓他去受了些苦難,李逵回來後,怕了羅真人,與戴宗、公孫勝一同上路,不敢怠慢,由此可見,李逵也是一個有敬畏之心的人。得了公孫勝的幫助,梁山眾人終於殺死了高廉,之後李逵探入黑洞,救出了重傷的柴進。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李逵是一個有勇無謀,衝動魯莽但正義凜然的人,不僅如此,他也是一個孝順,重情重義的人。李逵知道宋江搬宋公到梁山後,也要回家搬母。回到家,他騙盲了的母親説自己當了官,要接她去過好日子,誰知李逵的哥哥回來,揭穿了李逵,並找人捉拿李逵,而李逵只是留下了一錠大銀給他就走了,他也沒有去追李逵。因此,我認為李逵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後來,李逵的母親在李逵離開時被老虎吃掉了,李逵一怒之下把四虎全部打死,為母報仇。可見李逵對母親的重視與孝順。

瞭解了李逵的這兩個故事,想必大家對李逵已經有了一點印象了。但是,我們不能學習李逵的魯莽衝動,而是要學習他的孝敬長輩與重情重義。當然,梁山好漢並不只有李逵,其他的好漢也是各有各的傳奇,各有各的經典。

名著讀後感12

很多人將《紅樓夢》評價為一部含笑的悲劇,那時的我對於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太深的感觸,只是有些好奇,於是我便懷着這份想要探究真相的好奇,走進了《紅樓夢》。

“含笑的悲劇”是兩面的。在曹雪芹筆下,很多人似乎都是“兩面派”,賈府也不例外。看似繁華高貴的府邸之下,卻是複雜的人情世故、勾心鬥角和封建社會中的黑暗。在這樣一個大家族中,孕育着不同性格的人們,他們的一顰一笑都能夠引人深思。

寶釵是在外人眼中端莊大方、為人和善、飽讀詩書的大家小姐,她不像黛玉那般小家子氣,也沒有湘雲、寶琴那樣活潑開朗。她更像是一個將一切事物都看得透徹,寵辱不驚又很有主見的人,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她從來不發脾氣,不喜歡涉及是非,不喜歡爭風出頭更是懂得明哲保身的處事道理。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她沒有黛玉那麼真實,沒有個性,她會相信金玉良緣,會勸説寶玉走仕途經濟,會在金釧兒死時讓王夫人打發他家人些銀子便可。這樣圓滑、冷漠的她,真的像別人所説的那麼好嗎?

相比於寶釵,“斤斤計較”、“為人刻薄”、“嘴巴比刀子還快”應該是賈府中很多人對黛玉的看法。她會因為因為最後一個挑選珠花而不滿,會因為湘雲的一句玩笑話而置氣。由於自小寄人籬下,她在賈府中步步留心,處處在意。但和賈府中的那些世故、冷峻的人相比,她有着難能可貴的真實。她有一顆對真善美的消失充滿惋惜的心靈,會為零落的花瓣而哭泣。的確,黛玉是孤僻的,但我想,那應該是靈魂的孤獨,她的天真、純粹生錯了時代,那個花柳繁華的大觀園不會容許這麼幹淨的人存在。在賈府中,恐怕只有寶玉與她是知音,他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看到了勾心鬥角的罪惡,看到了為富不仁,可他們卻也要依靠這樣的榮華富貴來生存,無可避免的矛盾。

與鳳姐的精明潑辣不同,探春似乎更有政治家的風範,口齒伶俐、倔強自尊,是個有遠見、有抱負、有作為的女子,她的言行舉止無不飛揚着一股英爽剛毅之氣。同樣是庶出,探春並不像迎春那樣老實懦弱、毫無原則、任人欺負。在書中眾多女性人物中,只有探春滿心想着離開這個腐朽沒落的家庭,要到外面去立一番事業。“孰謂蓮社之雄才,獨需鬚眉?直以東山之雅會,讓餘脂粉!” 可見在探春心中認為男性可以做到的事情女性也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她的想法與迎春“多少男人都不行,何況我哉?”的消極想法大相徑庭。

但就是這樣一個心比天高的她,也都這一份敏感和自卑。由於庶出的身份,她在賈府的境地十分尷尬:一方面,她是賈府的姑娘,有富貴的生活;另一方面,她又是最讓人看不起的姨娘所生,為世人所輕。她對於趙姨娘的種種行為氣憤至極,在檢抄大觀園時打了王善保家的。她時時刻刻都在維護自己不容侵犯的自尊,與此同時,她內心的自卑感也恰好表露出來了。

曹雪芹用文字描繪出了她們兩面的性格,也以此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她們的故事就此落幕,我緩緩的合上書,想要把萬千思緒沉澱。含笑的悲劇?的確如此。

名著讀後感13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它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描述了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起義的殘酷鎮壓,揭露了他們之間各種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激烈鬥爭。反映了當時人民遭受的種種苦難,以及他們對反對分裂,要求統一的願望。

這本書語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波瀾曲折。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錯綜複雜的事件和近200個人物刻劃得完整嚴密。在描寫戰爭方面,構思宏偉、手法多樣,彷彿是我們耳聞目睹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在人物塑造上,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和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着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處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這本書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

比如:“過五關斬六將”讀來使人感到驚心動魄。

關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一打聽到兄長劉備的下落,準備去尋找。曹操得知關於要走的消息,遲遲不肯接見關羽,關羽便寫信給曹操。

一天,關羽保護着二位嫂嫂,帶着二十多人衝出北門,向北方進發。曹操聞訊帶着諸將前來送行,又送關羽一件戰袍,關羽謝過就走了。

臨近洛陽,守將孟坦掄起雙刀來阻攔,打了不過三個回合,孟坦詐敗,拍馬逃走,引誘關羽前來追趕。另一個守將韓福在暗處,想趁關羽不注意,用暗箭射死關羽。誰知關羽馬快,一下子就追上了孟坦,一刀砍於馬下。關羽一行歷經艱險感到了第五關——黃河渡口關隘,又殺死了守關大將秦琪。

在古城關羽見到了張飛,兄弟兩人哭着訴説分手後的情況。後來劉備也趕來古城,分手多時的三兄弟終於又相見。

再如“三國歸一”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三國歸一以後魏、蜀、吳三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魏國,掌握實權的曹爽和司馬懿勾心鬥角。曹爽專權,後來司馬懿發動軍變殺死曹爽三族。魏國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不久司馬昭派兵大舉進攻漢中,要消滅蜀國。蜀國在公元263年被魏軍攻破,劉禪當了俘虜,蜀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就篡奪了魏國的地位建立了晉朝。孫權死後,十歲的孫亮繼位,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鋪佐。孫皓很想奪取晉國的囊陽,他派將士屯兵江口,伺機進擊。司馬炎得到消息,派杜預為大都督,率兵伐吳。孫皓被困城中。晉軍水陸並進,直攻到石頭城下。吳軍敗退,孫皓困守城中。晉軍發動進攻,人人爭先,殺聲震天。勢不可擋,終於攻入城內。孫皓被晉軍活捉,送到洛陽,見司馬炎就要磕頭。三國分立的局面結束了,國家進入了統一,歷史又揭開了一頁新的篇章。

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説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流傳廣泛,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着難以估量的影響。值得我們少年兒童利用時間去閲讀。

名著讀後感14

嘀……現在是北京時間二十三點整……”聽着自動報時鐘裏傳來的聲音,我仍是睡意全無,一個鯉魚打挺,坐了起來,手中的《螢窗小語》仍然緊握在手中。這幾天,《螢窗小語》一直陪伴着我,它就像是一位忠實的朋友,在我耳邊低語,與我輕輕對話;它又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人,與我講敍生命的真諦。品讀《螢窗小語》中的每一篇文章,就像是在享用一道道風味獨特的小吃,讓人回味無窮。而其中的《勾踐與蘇秦》更是給了我太多的感悟。

毛蟲羨慕美麗而輕盈的蝴蝶,它沒有猶豫不決而是馬上行行動,織起一張網,把自己緊緊包裹,逐步改進、緩緩蜕變,重新裝扮一翻,長出了一雙美麗的羽翼。勾踐失意,並未頹喪,而是卧薪嚐膽,終於東山再起。我想,若是毛蟲總是在等待觀望,若是勾踐總是在消沉沮喪,毛蟲怎會長出美麗的翅膀,勾踐又怎會洗辱復國天不負?

在看到別人取得優秀成績的時候,我們總是在一味的羨慕,有的感歎:“啊,他成績怎麼那麼好呢?”有的沮喪:“唉,我要是像他一樣該多好啊,可我怎麼能比得上他呢?”我們總是在仰慕他人,總是不停的懷疑自己,卻唯獨沒有邁出實現夢想的第一步,那就是——行動。

寫到這兒,我不禁又想起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蜀國的邊遠地方,有二個僧人。一貧一富。窮的和尚有一天對富裕的和尚説:“我想到南海的普陀山去,怎樣?”那有錢的和尚説:“你靠什麼去呢?”貧和尚説:“我有一瓶一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説:“好多年以前我就打算買一隻船沿江而下,到現在還沒買成。你靠什麼去呢!”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高高興興地回來了,並且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不禁慚愧地低下了頭。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説一尺不如行一寸,只有勇於嘗試,邁出行動的步伐才能走向夢想的彼岸。

試想,如果沒有行動,我們怎麼會有百年奧運的華麗綻放?如果沒有行動,我們怎麼會有神七飛天的榮耀豪情?如果沒有行動,我們又怎麼會眾志成城,戰勝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巋然屹立讓世界刮目?因為申雪和趙宏博行動起來,所以他們才夢圓温歌華;因為眾多的志願者行動起來,所以我們的西部才充滿了希望;因為黨和政府行動起來,所以被困的礦工才重獲生命!

朋友們,既然我們不是大雄,沒有小叮噹和時光機預測未來,那我們就行動起來,去試一試吧。你或許會説,那我失敗了怎麼辦,別人會嘲笑我的。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那些嘲笑別人的人其實是在嘲笑自己嗎?他們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只能永遠的遙望着“成功”,只能用乾巴巴的笑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

朋友們,如果沒有行動,再美麗的夢想,也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草尖上的露水,瓦楞上的薄霜。那麼,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吧,讓行動為我們的人生插上蝴蝶般美麗的翅膀,在人生的百花叢中翩翩飛舞!

名著讀後感15

出於對狗的喜愛,我曾閲讀過許多關於狗的小説,但最具震撼力的,當屬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這部《野性的呼喚》。

故事開始於美國南部一個大法官家中,我們的主人翁巴克是一條養尊處優的貴族狗,在主人的莊園裏悠然自得地生活了4年。不幸的事發生在秋季,莊園的園丁把它販賣到冰天雪地的北方。在販賣途中,它被囚禁,捱餓,最後被棍棒殘忍地毒打後,巴克屈服了,它被引入了原始法則的統治天地,它本性中所潛在的野性也一步步地被喚醒。

到了北方的巴克,不再是南方莊園裏悠閒的貴族狗了,它懂得了“棍棒與犬牙的法則”,在這混亂和騷動的地方,沒有任何仁義道德可言,它見識了似狼搏鬥的狗打架,它必須每天賣命地幹活,它已經適應了北方殘酷的生存環境,習慣了弱肉強食的生活,為了當上了領頭犬,它殺掉了絲毛犬,與主人耍心眼,鬥戰術,贏得勝利。後來它遇到了它的新主人索恩蹲,並與新主人建立了超乎尋常的感情,在新主人被屠殺後,暴怒的巴克大開殺戮,最後逃向了荒原之中,蜕變成了一隻真正的野獸,並當上了狼羣首領。

適者生存,這是個恆古不變的道理。俗話説的好:“環境改變命運”——巴克是原是一隻文明犬,但當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它為了生存,殘忍地完成了蜕變。他有着極強的適應能力,瞭解叢林法則,能將本性的野性發揮到極致來求得生存。野性,可能是一種殘忍地東西,但也是一種單純的東西,它可以讓一隻文明狗去殘忍地殺戮;也可以讓一隻血腥的狗,對一個人無比忠誠,無比深愛,與一個人建立深厚的友誼,但這種野性,至始至終都歸於環境的改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90時年代的野貓是捉老鼠的,它們身手敏捷,常常為了爭搶一隻老鼠而自相殘殺,這是為什麼?因為那時的貓沒有吃的,只能自食其力;而現在的野貓卻變得懶散不堪,它們無視老鼠的存在,在滿是食物的垃圾桶裏翻找着自己的食物,貓只會不勞而獲,從而老鼠也變多了,便猖狂了。

環境是一個可以改變命運的東西,一個人在好的環境下學習和在差的環境下學習也是截然不同的,巴克也是如此,以前的他如同温室的花朵,悠閒的貴族狗,而在環境惡劣的北方,他的野性,他的殺戮,使原來尊貴血統的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我們需要學習的巴克地自我磨練的精神,我們作為一名中學生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從一株温室裏的花朵成長為可以經受住風雨考驗的蒼天大樹,甚至能夠為別人遮風擋雨,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書中所講的叢林法則是動物求生的本能,是惡劣的環境所造成的,但而在當今的文明社會裏,人與人需要的是信任和關愛,我們需要建立的是和諧的社會關係,社會環境,做文明人,做文明事,也就正如人所説的:“環境改變命運”,讓每個人都生活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那麼,黑暗的一面就會抹滅,人性的光輝會照亮大地,照亮心靈。

Tags:讀後感 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