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沉思錄》讀後感7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沉思錄》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沉思錄》讀後感7篇

《沉思錄》讀後感1

《沉思錄》成書於公元2世紀,作者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它是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兼及自然哲學。這是一本奧勒留寫給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因為是寫給自己的,所以詞句凝練,情感真誠。

《沉思錄》的內容由小段敍述組成,彼此獨立,偶有關聯,更像一本格言集。從讀者的角度看,書中充滿了自我標榜和説教,如第一卷第一句,“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了和藹待人之道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意思就是,“做人要懂得和藹待人,控制情緒。”看起來平凡無奇,似乎已經説濫了,但是作者的君王身份使這句話頓時成了至高的真理,熠熠生輝,充滿了聖賢的智慧。

同樣的話,為什麼從不同的.人口裏説出來,價值會有天壤之別呢?那是因為語言的含義遠遠超越了呈現它的文字本身。馬可·奧勒留是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這本《沉思錄》凝結了他半生的實踐,背後是一個哲學家的深刻思考,一個偉人的成長曆程。同樣的文字也可以通過任何一個識字的人鸚鵡學舌念出。只有經過了實踐檢驗的才是真理。説話的人不能身體力行,聽話的人就不能認真對待。

書中有許多具有生活指導意義的警句,如:“為了未來,不要消耗你的思想在別人身上,除非是共同的利益引你這麼做。因為費盡心機地探討他人的事情,細細回味別人的言談、幻想和用意,揣測別人的目的與動機……這一切不過是使你忘掉自己,使你背離自身的指導原則而漫無目的的奔突闖蕩。”一個戎馬倥傯的皇帝和一個八卦勢利的平民面對着同樣的困惑,智慧是相通的。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斯多葛派哲學家。和書中眾多平實無奇的格言一樣,他對哲學的貢獻不在於創造,而在於實踐和總結。他在書中多次陳述理性和神性對一個人獲得幸福的重要性。當代人的教育資源遠勝於1800多年前的馬可·奧勒留,但大多數人並不懂得怎樣運用知識指導自己過一種高貴的人生,多麼令人惋惜!多少才智沒有用在正道,卻用來引誘人們墮入庸俗或卑劣。我們可以輕易讀到這本《沉思錄》,卻不容易通過實踐汲取其中的智慧。至少我們可以從翻開本書開始,一睹一個高尚的人是怎樣看待生活的。

《沉思錄》讀後感2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書中涵蓋了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諧等調和各種矛盾的人所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錄》讀後感。要用一篇讀後感去描述這樣的一本思想鉅作,則略帶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的背景下,則又釋然了。奧勒留作為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麼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鬥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為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為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為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為《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為“偶像們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們列出了他通過奚心觀察,虛心地學習和發揚家人、良師、益友身上可貴的品質和閃光的精神,這不由地讓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無獨有偶,奧勒留在卷二中開篇寫到“一日之始就對自己説:我將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但我不可能遷怒於他們,或者憎恨他們,讀後感《《沉思錄》讀後感》。否則就是自尋煩惱。”作為一國之君,能夠如此謙遜地學而不厭,不斷地錘鍊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謂“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寬闊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和看清別人的.人,才能夠使自己的內心獲得真正的平靜和安寧。正如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我想正是對這一理念的最好詮釋。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而今身為天之驕子的我們是否應該秉承先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沉靜看待過去,思索着探討現在及未來。

《沉思錄》讀後感3

《沉思錄》的作者是馬可·奧勒留,被譽為“帝王哲學家”。作為古羅馬帝國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學派斯多葛學派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時坦率真誠便贏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後便成為了皇帝的後嗣,最終與維勒斯共享皇權,但是顯然後者不如奧勒留名垂千古。

馬可·奧勒留在位的二十餘年,羅馬帝國正處於一個衰亡崩潰的時代,戰亂頻繁、災害不斷更為加劇了這一趨勢。即使他夙興夜寐,堅定不已地工作,也無法挽救一個病入膏肓的帝國。面對一個時代的.悲劇,他大多數時間不是呆在羅馬,而是在邊疆或行省的軍營裏。《沉思錄》也就是他寫給自己的書,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寫給讀者的“我……”。由此,他對於人生、宇宙與帝國的思考也摻雜了斯多葛學派的特色,面對亂世,更希冀個人的品德來獲得自我撫慰。

他是羅馬皇帝,也作為這一哲學學派的一個代表,另一個著名代表是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兩個人的出身與社會地位極為懸殊,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擁有共同的一個生活狀態。從書中隱約透露出來的,對於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極為繁重具體的描述,但是對於一個時代來説,並不足夠。

這本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尤其是積極進取的年輕人來説,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這裏面強調的是個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並把這個作為磨礪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話,也可以嘗試運用你的觀察與理智去教化他人。當然,這種處事方式需要極大的剋制與自持。因而,他更適應一些需要時刻謹慎與保守主義傾向的人羣,可以提供個人一個自我反省與避免犯錯的參照。而且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層面也適用於國家層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種世界主義的包容心態,也確實值得後世借鑑。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戲,終究有謝幕退場。這就是人的命運,不管準備好與否,都該為後來人騰出地方。或許從這個角度來説,這本書提供我們的人生思考是極其有益的:幸福在於做好你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這也是福柯所説的“生活美學”與“自由實踐”。換言之,運用你的理性與道德智慧,追求一種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錄》讀後感4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我今天有幸讀到了這本書給了自己一些人生啟發。

《沉思錄》可以説是一部自我對話錄,一個人的自剖之語,一部私人日記。多年來他的帝國一直動盪不安,危機四伏,甚至可以説兵荒馬亂,加上軍隊的內訌,他的年輪幾乎是在戰車下轉動的,他的身體也十分疲憊。儘管所到之處,人們都在高呼“皇帝萬歲!”但皇帝本人卻深知來日不多,一種壯士一去不復還的預感徘徊在他心頭。不過他早已作好隨時放棄生命的充分準備。作者利用四方征戰與政事辛勞之間的片暇,記錄下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為後世在人生向度上開啟了別樣的風景。遠古與當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進取終難替代內部心靈的安頓。今天,當工具理性與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時,我們更有必要從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尋找精神的故園。

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脱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作者對自己説:我將遇見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們染有這些品性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是我作為知道善惡性質,知道前者美,後者醜的人。作為知道做錯了事的人的本性是與我相似。

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説得一樣,人畢竟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也知道善惡美醜。但有人卻偏偏選擇了從惡。作者説:不論我是什麼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體、呼吸和支配部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用這段時間來清除靈感上的陰霾,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脱。

我們每天都要進行反思,我們每天做了什麼。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消失,而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時間也是非常短暫的。我們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我們剩下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在衰老之前,我們應該要保持理智。

讀了《沉思錄》我深深感到了古人的智慧,范仲淹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沉思錄》讀後感5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脱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脱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一、適者生存。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國小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説: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三、寡慾多福。慾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包圍。為了慾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慾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鬆,活得精彩。

四、辯證思考。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沉思錄》的確是一本能讓人思考的書,還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還在思考。我終於明白了温總理為什麼把這本書放在牀頭,為什麼讀了不下100遍。《沉思錄》讓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圍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讀一遍就可以領悟的,我也要加強自身學習,多讀,多想,多實踐,讓《沉思錄》真正的帶給我成長。

《沉思錄》讀後感6

17歲那年,在語文課外讀本里讀到,“屬於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於靈魂的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爭,一個過客的旅居,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於這般潔淨、高貴的文字。開始尋找他的書,我忘記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擁有了一本,後來隨我去西安、青島的途中,和一整箱其他的書一併丟失。後來買到了如上的版本,何懷宏在1988年從Geroge Long 英譯轉譯過來的,他的譯本已經給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這本後再無讀過其他譯者版本。

六年間,我多次,反覆地讀《沉思錄》,但始終沒能寫點什麼。少女時期所能體會到,是一種語言本身的寬廣魔力,而並非真諦本身。也許恰如譯者前言裏認為,斯多亞學派對於年輕人來説,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漸成長所自我培養的判斷力,讓我每次重讀都覺得珍貴、又能開始學會主動去思考。

我是一個常常會過度焦慮的人,總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許之下發展,對於過去也時常會突然上泛起無法抑制的悔恨。“一個人沒有的東西,有什麼人能從他奪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遠離對未來所有事情的焦慮,因為那些事情即使發生了,不發生,我也會照樣用我對待目前時的.理性,在那一日對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會在時光裏消逝,你的記憶會消失,別人記憶中的你也將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熱誠地從身邊人們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去熱愛勞作,瞭解自己的質料和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遠想着最好的東西,偏愛最好的事物,給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關心,不沉溺他人強烈的感情……從十七歲以來,兩千年這位在馬背上的古羅馬皇帝,我一直在他顛簸戰場時寫就的文字裏尋找解脱。

我深信一個孩子的成長,一定需要一個充滿智慧、擁有開放心態的成人。而命運讓我缺失了,我很慶幸自己能在17歲的語文讀本里知道馬可·奧勒留,在一本小説合集裏讀到加繆的雅尼娜,從而初次知曉了自己的質料和內心激流,在書店的角落看到了呂坤的《呻吟語》,我為那種文字,傳達千年、百年的緣分所感動。所以,這條人生道路我沒有走錯,並且一直也熱烈地開放自己的心,去尋找其他能發自內心喜愛、信賴的一切。

《沉思錄》讀後感7

當脱離質料的外衣的時候,沉思所形成的形式,而那生命本身的目的,又是多麼地遙不可及。一點生命的微光,又究竟在漫長的歲月中佔了幾何。光陰的一瞬對於個人來説也許便是全部,但卻在永恆的時間長河中微不足道。遠古的聖人已經離去,他的名望在一代代的傳頌中也將被時間慢慢消磨直至徹底消散於天地之間。人所生活的一隅不過是無盡的時間中的一隙,無盡的空間中的一粒,那麼所追求的慾望,快樂又是多麼的渺小阿。

但除卻質料與形式這種所依附的東西,什麼是真正的本我呢?是理性,是一切存在的根本目的。無理性的個體為有理性的個體而存在,有理性的個體為有理性的個體而相互存在。讓理性支配我們的生命而不是那誘人的快樂,快樂是短暫的,而理性則如同原子的存在一般永恆。瞽叟即使從來沒有見過太陽,他也能夠通過理性去感受陽光的質性。

聽從理性的支配,既然萬事萬物永恆處於變動之中,那麼又怎麼會為了變化而傷心或憤懣以至於使得我的本性被埋沒呢?就在不久之前我也還只是一堆原子與元素,而不久之後我又會回到這種狀態,那我還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呢?在神性的流溢之下,支配的理性,宇宙的本性,皆在這一片秩序之中。又或者説命運女神從未垂青,正如布蘭詩歌中O FORTUNA所唱誦一般,陰晴圓缺,變化無常,但個人的道德,正義,與理性,在命運女神的注視下,在生命之燭的映照中,在分給個人的不可估量的永恆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中,不要忘記,這是人的真正的本性。既然火光不會在蠟燭熄滅前消失,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在生命之火中為這些高尚的情操而保有呢?

縱然萬物皆是塵埃與泡影,在神性的流溢之下,在這短暫的話劇之中,是否能夠滿意地退場了呢?

藉助光芒看見至善的真理,個體的本性是整體本性的流溢,那又何必追求個體的.快樂?快樂不是善,在真理的火炬中,是一切形成的原則。即使靈魂無法看見,那麼我是否看見了神呢?那路邊的一顆草,一粒石頭是神嗎?我正在面對着的計算機是神嗎?神與我同在嗎?神是絕對真理的持有者嗎?亦或是它就是絕對真理的本身?

注重理性的要求並去實踐它。運用這些規則以使自己免於苦惱。況且我們已經有了理性的健全的靈魂,那為什麼我們還會爭吵不休呢?

失去的是現在的,未來的也是現在的,長與短在永恆的尺度下沒有意義。現在是唯一能被奪走的東西。變化是宇宙的真理。

Tags:讀後感 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