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教育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1.55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5篇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

一、課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學內容應調整為必修三和中國地理,高二下期上選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國地理的內容比世界地理更少,這樣安排還可以緩解上期時間緊迫而下期時間又太寬鬆的情況。在順序安排上建議先上區域地理,後上必修三或選修五,充分發揮區域地理“平台”的作用。

二、區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台”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麼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並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麼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大學聯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範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徵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繫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建議老師們以第一個區域為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採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徵。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域特徵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徵,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徵等等。

三、必修三教學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塊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並運用到一定區域的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説“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內容都冠以“以XX區域為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並不拘泥於副標題所限的地區,而是以此為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案例擴展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案例擴展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教材內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侷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台。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説明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域的區域特徵要有比較清楚的瞭解。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新課程的實施,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課標的情況下可以出現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現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學中教師都曾經遇到過,但由於這兩個模塊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習,教師在教學處理上還相對容易。但由於“必修3”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圍繞不同的案例進行,各種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在編寫思路及選擇案例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捨上則更顯困難。

4.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為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瞭解。所以我剛才建議高二上期安排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並且先上中國地理,後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為例,分析??”來進行範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並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藉助教材中精選的示範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通過一個或一組實例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實例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類型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如:人教版中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現或與此相關的例子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無需對此類型所有的案例都拿來講解,只需要精選其中的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上升到學會總結分析相似類型案例的方法這一高度上來。

比如通過對“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在分析資源調配時,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對於資源分佈不均與需求的差異,在教學中就需要從地質、自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要實現雙贏,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分析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形成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於分析同類型的案例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

(3)配合練習,重點在於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閲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三山夾兩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運動區,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區。加上面積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氣候具有晝夜和季節温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的特點。例如許多地方最大的氣温日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在具有乾旱沙漠氣候特徵的吐魯番,年平均氣温日較差為十四點八度,最大氣温日較差曾達五十度。

1。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據新疆地理條件的特點,你認為新疆可以發展哪些特色農業生產?並説明原因。

4。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通過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的分析,請你歸納出分析某一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法。

這道題的考查並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對於學生來説,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地區、新案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並沒有專門學習過新疆農業發展的內容,但該案例並沒有考查區域中記憶性的內容。學生要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在前面兩個模塊中學習的地理原理,並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欄目,一些活動欄目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案例的呈現。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內容的精心組織,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運用已有的方法儲備來解決新的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呈現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選的案例來實現這一目標。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2

所謂反思,就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沒有反思,就沒有未來。前蘇聯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方面的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顯然這些記錄對我們教師而言無疑是無價之寶,他可促使教師從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不足,為今後的教學積累經驗,避免再次造成不足及錯誤。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是重複,而更應該是教師從更廣闊的社會,教育層面及倫理自我意識的覺醒,將教師置身於地理教學的整個情境之中。針對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進行反思,本人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對傳統教學觀念的反思

很長一個時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沒有創新意識,固原守本,傳授知識的形式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教師誇誇其談,吐沫橫飛,在教學過程中扮演了主角。及時傳授方法不當或知識傳授上有錯誤,也不接受學生的`意見或建議,課堂上霸氣十足,唯我獨尊,更不用説給學生創新思維,開展想象的空間了,嚴重遏制了學生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教師首先要對自身的教育觀念進行積極的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是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時的注入新鮮血液,並以此來知道自己的教學實踐。

例如前些年,有一次我在講解“地球的公轉和季節變化”時,指出“北半球每年的六月二十二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北迴歸線(23.5度N的緯線)上,此時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大約有十五個小時左右,而夜晚的時間最短,大約為九個小時左右,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因此夏季北半球的氣温最高”時,有一名學生忽地站起來説:“地球公轉的角度和速度都沒有改變,我認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晝夜時間長短都應該是一樣的。”我當時十分生氣地對他説:“不知道就不要瞎説,別調皮搗亂耽誤大家時間。”結果這個同學翻着白眼很不服氣地坐了下去。從這以後,此學生再無提問的激情。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次失敗的教學插曲。對於有經驗的教師來説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解決,還可以重申北半球6-8月份正午太陽高度最高這一角度來加以澄清。

2對問題設計的反思

一個問題的設計,直接影響對知識理解的程度。設計問題,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出發點,要立意明確,要以能開發學生的智力為根本,要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目的。再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中,往往出現的教學效果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偏差的現象,事後分析原因得知,根本原因在於實施教學設計時忽略了對教學設計時,忽略了對教學設計的時間反思。因此,我們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時間是否步調一致,合情合理,這樣才能及時地加以調整,從而不斷地探索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從而優化教學結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在講授“地圖上的比例尺”時,為了便於學生的理解比例尺大大小與內容的詳略,範圍的大小有直接關係,首先設置問題,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後並回答:(1)要繪製地圖內容相同的鎮中學和全鎮兩幅地圖。哪幅地圖內容詳細?哪幅簡略?(2)兩幅地圖比例尺的大小如何選擇比較適宜?學生們用較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最後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對於我們教師而言,反思還體現在諸多方面。如對學生個體情況的反思,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反思等等。只有反思,才能比較鑑別,才能查漏補缺,也才能得到教學成果的提升,但願我們能經常地進行反思,正視以往教學過程的成與敗,才能更謹慎地走好前面的路。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3

早在正式授課的第二節以後,我就陷入了一種學生的反應和生活常識層面跟不上我的思路的矛盾境界。每次上課前都花很多時間去修改、調整思路和實例,希望能有所改變,然而總是事與願違,上完課後都覺得效果很不好。由於自己把教學看得很重,遲遲未有定調的上課方式與日漸消疲的學生情緒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總是糾結與此導致的心情不佳直接反映到備課、教學的低效,反過來更加劇了這種不安感。日子在這樣燥鬱的氛圍中一天天過去。

直到我開始放棄教學,選擇重新聽課,在一節指導老師傳統教學課堂和一節實習同事的日常黑板教學課堂之後,突然頓悟了一般:原來課堂氣氛成這樣就已經可以了。現實中每個老師的課堂大多數都是比較平淡的,有人講話、有人開小差、也有人發呆,但這應該才是最正常的課堂狀態。之前的我過於追求全神貫注似的愉快氛圍,一旦哪一點有所欠缺便會放大無數倍的自我責備,然後舊問題未解決新問題又接踵而至。

突然想開之後的一切都默默的變得順暢起來,像是注入了新鮮活力般每天都精力旺盛,心情愉快。而備課也竟然變得簡單起來。最重要的是,開開心心上課的我也帶動着每個班級的課堂氛圍變得十分活躍。之前的一切問題在我對教學的態度改觀後竟然如此輕鬆的逐個解決了。覺得很是神奇,同時又倍感欣喜。

但是在兩節課後,我還是發現了新的問題。這問題來自於我的學習習慣。我總是習慣把課本的.內容按自己的思路圖形化或流程化,再按照自認較為順暢的邏輯思維連接起來,相當於用自己的話將知識重新模塊化後再輸出。這使我對知識的理解及記憶有更好的把控,但缺點在於,這種方式較為脱離課本,一旦中途卡殼或是什麼原因會存在遺漏重點的問題;而且順序不遵照書本,對於一些基礎差又不抄筆記的學生來説複習會比較困難。

可由於這種思維性的講解我認為會更符合國中生的思維方式,因此不太捨得改用傳統順序教學法。後來發現,只要提前設計好筆記的版式,按照大綱的順序往下走,各節點再採用分散式導圖教學就能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加上更便於記憶的思維性講解。在實驗了一節課之後,效果反響還不錯。而且後面的知識可以按照前一章的框架進行備課,即省時又高效。

經過這階段的經歷與思考,一直説態度決定成敗,這次開始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有的時候,擺正心態,輕鬆應對比什麼都重要。當你調整到本初狀態,期望值合適的時候,往往回饋會變得更加賞心悦目。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4

通過培訓我們認識到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育的一種手段,正在改變着我們的傳統教育。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導致了一場教育教學和課堂教學新的革命。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將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學中的影響和課堂帶來的影響變化是毋庸置疑的。我從以下幾點對培訓培訓中及自己實踐課堂的一點感受:

一、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一)對教育方式的影響。

過去的教學方式以教師中心,知識的傳遞主要靠教師的講授,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被動狀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難以適應知識時代要求。在新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注入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拓寬了時空的概念,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學軟件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清晰化、形象化、豐富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二)對教育信息的影響。

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逐漸普及,拓寬了學生的知識來源。信息時代的學生,不僅能從書本獲取知識,從家庭、社會、學校在內的本土文化環境中汲取知識,還可以通過衞星電視、國際互聯網,從跨文化、跨時空的電子信息資源中獲取知識。

(三)、對教學方法的影響。

(1)教師的“講”變為“導”。“教”師應該變為“導”師。信息時代,任何一個人都必須不斷的更新知識,以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即使是對着十來歲的國小生,也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懂得多。因此,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課應該變為嚮導式的引導。教師在介紹了基本的知識以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與探索活動。

(2)學生的“聽”變為“學”。信息時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創造性。信息時代,教科書與教師不是僅有的知識來源,學生除了從課堂上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運用學習的技能,從豐富的學習資源中探索與汲取知識。這種建立在學生興趣與自覺性上的學習,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將會更加深刻、鞏固。

(四)教師的角色有了新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個人獲取必要知識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短,教師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個性、品格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及時清除心理障礙,指導學生養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知識的講解者、傳遞者,變成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指導者、促進者。還有一部分教師將由直接教學轉為間接教學,由幕前轉為幕後,成為教育軟件的編制者、管理者、服務者。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職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傳統教學過程僅注重教育者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僅把課堂上的活動看做是教學;而信息化教學過程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動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他們不但關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更要關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搜索,加工,整理和創造教育信息;他們面對的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生,而且包括網絡空間中的.學生;他們不僅指導課堂上學生的行為,也要指導課堂外學生學習活動等。

二、信息技術給課堂教學帶來的變化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給學生帶來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加強:

(一)課堂上學生可以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問題。

在教師作為教學指導的前提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去發現問題,制定研究問題的方向。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進行學習,從自身內部產生動機(即內部動機),不同於傳統教學過程中由於競爭的存在而產生的外部動機。讓學生可以主動地去學習,在自我的學習中不斷髮現問題,形成強烈的解決問題的心理需求,不像過去只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不參與問題產生的過程,只是機械地尋找問題的答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鬆,更為有效。

(二)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隨時進行自我評估。

在一般的教學課件中會給出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後,可以根據所給出的教學目標與自己的反饋結果(即自身的學習結果)相比較,找出差距、並且由自己或在教師的幫助下分析差距產生的原因。通過自己主動查找差距,對存在問題及時糾正,會使學生對自己的要求更為嚴格,更加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學生作為當事人對自己問題產生的原因會更為清楚。

(三)在課堂上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充分的交流。

在缺少教師的指導時,學生之間的交流會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共同進步。俗話説:“人多力量大”,一位學生對某些問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綜合多數學生的觀點與看法,每位學生都會從中學到幾倍的知識。學生之間還可以相互勉勵;同時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不能少,在網絡知識龐雜的時代,有些學生的自制力較差,需要教師的經常予以指導和幫助,引領學習的方向。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的的確確對教育領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改進了傳統教育中不合適宜的方面,將更新更為人們所接受的教育教學形式帶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互聯網上用户人數已達4億之多,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時空限制,為教師擺脱了繁忙的教學任務,為學習者擺脱了機械的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效率、主動性和能動性。為了在新的信息技術環境中更好的發展,我們必須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教育的信息化!

(四)在課堂中通過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創新教育氛圍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之源,“樂學”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充分體現,是掌握知識的最初開始,“樂學”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地位從被動走上主動,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等和靠,而是變學為思,變學為悟,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把大量的生動的豐富多彩的文字、圖表、圖形、圖象、動畫、聲音、電影、錄像等以電子化和形聲化的特點,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視、聽並舉,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對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加大課堂的知識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對於啟迪思維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等有深遠的意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學生的學習會覺得很輕鬆、愉快,掌握知識會很快,記憶效率也會很高。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可以以新穎的手段和高超的技術,解決很多難題,它不僅能提供動感豐富的圖像、圖形、文字,還能使課堂變為遊戲天地,生動、直觀、形象,改變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宗旨》這一部分內容時,應用對媒體教學軟件,並在屏幕上顯示我國外交成就和外交行動,視頻文字資料讓學生感受領悟我國的外交,誘發學生愉快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興趣。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創新教育的氛圍。

總之,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實現教學,使教學變得容易、愉快、省時、牢固、富有成效。它可以創設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把圖形、影像、動畫、聲音、文字等信息進行合成、鏈接,把枯燥無味的教學形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體現在教學活動中,通過以景激趣,創境激情,引動激動,導訓激活,啟思激悟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動中學、動中練、動中習得語言技能,把學習當成一種愉悦的體驗和感受,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讓我們努力去研究這門技術真正的用途、內涵,用好它,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使我們能利用好這門技術培養出走在社會發展前列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服務。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5

教育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的學習和發展、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促進了師生改變學習方式,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1.信息技術改變了知識的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

造紙術讓知識有了方便攜帶的良好載體,人類突破口語的束縛,用文字將信息加以廣泛傳播;印刷術極大提高了書面信息的複製效率並降低成本,擴大了信息交流傳遞的容量和範圍,讓人類知識的廣泛傳播成為可能。信息技術同時改變了知識的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人類知識的傳播突破了時空和容量限制,還突破了語言文字種類的限制,知識的傳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2.教育信息化改變了知識的獲取與利用方式,知識已經不必也不能都記憶在人類的大腦中。

隨着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信息與知識急劇增長,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知識創新頻率不斷加快,傳統的圖書傳播載體和閲讀記憶獲取模式已經不能夠應對當前知識激增的狀況,必須採用信息技術革新知識生成、傳播、呈現和利用的方式。隨着雲計算與大數據管理、移動互聯與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與普及應用,知識就在手頭成為現實,知識已經不必也不能都記憶在人類的大腦中,外部海量存儲的知識隨需可得,關鍵是要掌握獲取與利用的方式。

3.教育信息化改變了個人知識的自組織模式,引發了團體知識的社會組織模式的.變革。

隨着知識載體從以往的單一書本形式轉化為多媒體知識包,知識的組織形式從以往的線性排列轉向超文本結構,個人知識的存儲也由單一的內存(大腦)擴展到外存(在線知識庫),傳統的知識構建模式和組織模式已不能適應如此巨大的變革。充分發揮人類的聯想機制,改變人們的認知方式和知識構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識分享的社交網絡,通過學習者積極參與知識建構、交流與共享,推動社會化的知識組織與共享模式,促進學習者的個性發展與集體智慧的增長。

4.擁有信息技術能力成為信息社會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一項基本技能。

信息時代需要“數字公民”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擁有信息技術能力成為信息社會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一項基本技能,培養能夠適應數字化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公民已經成為國際教育界的共識目標。信息素養包括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儲、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於信息技術的知識建構、協作交流能力等。面對數字化浪潮,只有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學習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切實掌握信息素養,才能夠在複雜的生存環境中獲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説,學會學習的能力是21世紀數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5.教育信息化改變了教育活動的時空結構與教育形態。

教育信息化讓人人能夠隨時、隨地、隨需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已經不必拘泥於教室、實驗室等場所,也不必師生拘泥於師生面對面的形式,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動的時空結構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教育信息化改變了信息資源在社會中的分佈形態和人們對它的擁有關係,使得人人可以享有優質資源和學習機會,使教師和學生擁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大大推進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學習型社會的發展進程。

6.教育信息化創新了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教育信息化推動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改變傳統的教與學行為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對培養信息時代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質量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7.教育信息化深刻地影響了教育模式與教育關係。

信息社會的知識與知識、知識和知識人、知識人與知識人的關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必將引起教育模式的變革,傳統的應試教育、灌輸教育模式受到挑戰,當前的考試製度也將因為不符合知識生產力的發展而被揚棄,注重團隊合作、重視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將因其符合信息時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發展。教育模式的變革將引起教育關係的變化,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同伴之間的教育關係都將因信息化的到來而創新發展。另外,信息化對於學校的管理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優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學校治理結構,也將促使新型教育關係的產生。

20xx年10月10日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6

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多月了,我又參照地理課程標準重新回顧了這段時間的地理教學。這段時間的地理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創設了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地理課的開展緊扣“學議導練”模式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就如何提高教師在課堂中的“講”的有效性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課堂上能發揮地理學科的聯繫生活特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地理課堂。國中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地理知識十分的多。如“太陽為什麼東昇西落啊”、“為何冬季白天時間短”、“濰坊夏季為什麼吹東南風”等等,我們能夠適時引用,能夠很大程度上增進他們對於某些地理知識的.理解。比如學到温帶季風氣候的時候,學生不明白東南季風與西北季風的區別,適時引用生活中他們對夏季風和冬季風的感受,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地理教師在講的過程中,應該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能夠關注差異,善待錯誤

講究教學的實效性,不能不提到數學課堂中兩個非常有價值的要素:學生間的差異和學生的錯誤。

我們常常把某些學生看成是“差學生”,對他們的要求就是在課堂上不搗亂就好。其實有些時候,適時的將一些簡單的問題交給“差學生”去解答,再給以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提高,起碼會將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認真的鞏固。正視學生之間的差別,注重整體,提升能力才是我們作為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教師要善待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有些錯誤是有共性的,學生也許會因這些錯誤而增進對知識的瞭解和認識。比如學習歐洲氣候,在問到歐洲氣候海洋性明顯的原因時,七班姜永琪回答時將北大西洋暖流劃分到了“海陸因素”,其他同學補充時能夠指出錯誤但解釋不了原因。碰到這這種出了國中教學範圍的問題,作為地理教師就要合理把握形象解釋。如果就此放過,會讓學生對這一環節的知識點留下猜疑。不利於整體知識的掌控。

三、重視整理,形成網絡

地理新教材非常注意根據知識結構的特點進行編排,但是,教材是以靜態的序列呈現的,不可能充分滿足知識學習的結構化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的授課必須根據知識的理解,對教材進行加工,形成一個流暢的知識網絡。比如,第七章第三節西亞部分。教材上給出了四個板塊,牽扯到了位置範圍、資源、產業和宗教這幾個方面,相互之間過渡困難。我查閲了一些資料,利用西亞地區的戰爭頻發這一現象,讓學生查找原因,將西亞的知識進行統籌,構成一個整體網絡。學生的學習激情明顯高了很多。

總之,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教師如何有效地講才能讓學生更高效地學才是教學的生命。我們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於平日的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後實踐,在實踐後反思,在反思後改進,在改進後再學習。如此地潛心鑽研與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7

又到學年的尾聲,回顧這段時間,經歷了學業水平測試,而後又專注於地理選科的教學,其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形成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方式。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值得我思考的現實問題。通過反覆思考,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入手:

一、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採用啟發式教學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閲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有助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繫。因此,教學中,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閲讀圖片,進而進行視頻欣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文字、動畫、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好動” 把學生從“靜”中平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複習亞洲地形和河流時,可以嘗試給學生播放歌曲《亞洲雄風》,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複雜的氣候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圖片欣賞,再與古詩詞和歌曲相結合,不僅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引導學生做到了學科間的融會貫通。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獲得提高,才能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8

“氣象災害及其防禦”一課的引入,我採用問題引入法。我先問學生:“你們看電視裏的天氣預報主要關心什麼要素?”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説最關心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有的説最關注是晴天還是陰雨天,是大雨還是小雨;有的則説最關心風大不大等等。我接着問:“你為什麼最關心這項指標?你知道什麼樣的天氣屬於災害性天氣(或氣象災害)嗎?”這時多數學生沉默了,有個男生説:“氣温太高或太低,風力太大,降水太大或很長時間都不降水,這些都是災害性天氣。”我充分肯定了他的觀點:他實際上是把天氣要素出現異常極端值的現象概括為氣象災害,分析的思路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之所以關注天氣預報中的晴雨冷熱,説明它們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十分密切,如果它們出現異常,當然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是,我們還應從國民經濟生產的角度去思考同樣的問題,即這些天氣要素異常極端值的出現會對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等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對此,人類應該如何應對呢?本節課就是讓同學們一起共同探討什麼是氣象災害?它們有何危害?人們應如何防禦?

開始學習颱風時,我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從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氣流運動形式與形成的天氣現象等方面比較氣旋與颱風,再結合99年14級颱風下面襲擊廈門時自己的所見所聞討論颱風的危害,並以列表的方式歸納出颱風對生產生活產生了哪些災害及其應對措施。同學們興趣盎然,討論熱烈。大約七八分鐘後,開始小組彙報,各組對“颱風從本質上講就是氣旋,它是一個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這個結論沒有異議,但對台風的危害的歸納卻有不同説法,多數小組彙報時即將課文中的相關敍述加以要點化,如,“拔樹倒屋、掀翻巨輪、破壞建築物和通信設施、淹沒農田村鎮、破壞海堤等”,也有的小組談到“破壞網箱養殖和灘塗養殖,摧毀路橋,摧毀漁船,造成停水停電,海上航運被迫停止,颳倒廣告牌傷人”等等。在談到應對措施時,同學們談到了許多當年廈門市平指導市民採取的措施。我這樣啟發:我們能否將颱風的危害先粗略地概括為風災、洪災及其引發的瘟疫等三個方面,再將三個方面的災害加以細化,這樣就有了一個思維的框架。接着我要求同學們在課後完成兩項作業,一是根據大家討論的'結果,每位同學改寫或補充教材中的相關文字;二是書面回答1。“颱風能發源於赤道洋麪嗎?為什麼?”2。“温帶地區會受颱風的影響嗎?”

由於降水形成的原因在前面已經學過,這裏我只是提出兩個問題供學生思考:一是除了颱風外,還有哪些情況會引起暴雨?二是採取哪些措施可以減輕因暴雨而引發的洪澇災害?這些措施對減緩旱災和颱風災害有何作用?(用電子幻燈展示)我讓同學們帶着這兩個問題閲讀課文“暴雨洪澇”和“乾旱”。同學們很快看出“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和分洪區等”工程措施和“加強土地管理、建立預警系統、擬定應急預案、實行防災保險”等非工程措施對減輕颱風災害、暴雨洪澇災害、旱災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問:“還有沒有其他措施?”有學生回答:“植樹造林可以涵養水源,減輕水土流失,減少河道淤塞,對於防澇防旱都很重要”。“非常好,這是一項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同學們可把它補充到課文中去”我興奮地加以肯定。這時,我發表了自己對教材關於“如何應對乾旱”的論述的“不満”:對於乾旱,我認為應從水源的“供”與“求”兩方面考慮。從“供”的方面看,由於長期不降水,表土乾涸,土地龜裂,農作物嚴重抽水,因此必須植樹造林、修建水利工程、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行水源的季節性調配或跨流域調水,以解燃眉之急;從“求”的方面看,要在不降低農業生產效益的前提下,設法減少農業的需水量,即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選種耐旱作物,改進耕作制度,改善灌溉技術,以緩解水源的“供求矛盾”。此外,建立預警系統、擬定應急預案、實行防災保險等也是重要措施。

我的這番分析旨在給學生一個分析問題的示範,即從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辯證地去分析問題,而且頭腦中一定要有一個知識結構,不能簡單地“硬背”教科書上的結論。

關於寒潮,我先複習了冷鋒系統,強調強冷鋒之後往往形成大範圍的劇烈降温、大風、雨雪和凍害現象。再要求學生仿照台風危害的歸納方法,邊讀教材邊歸類整理寒潮的危害,並思考我國南北方農業生產可分別採取哪些防寒措施。

課後作業:

1、繼續完成本節課內未完成的整理歸納工作。

2、上網查找還有哪些教材中未介紹的氣象災害。

3、上網查找氣象災害的應對措施。

課後反思:

本節課是按照“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來設計的,堅持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從學生所熟悉的天氣預報切入氣象災害的主題,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指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思考地理問題,在明確討論主題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自由發言,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交流,並設計了一個發動全體同學共同修善教科書的活動,以此激勵學生樹立自信、挑戰權威,同時暗示學生教材不是不可逾越的真理,也不是學習內容的全部,只是學習的媒介。通過討論,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科學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而促進合作學習,通過自讀教材,歸類整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教師富有邏輯性的分析講解,向學生作了一個科學思維和規範表達的示範,以期使學生將這種思維方式和表述方法遷移到解決其他的地理問題上去。

本節課總體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小組討論時雖然已經明確了討論的主題,但在實際討論中,仍有一些同學在談到廈門那次強颱風所造成的危害及其防禦措施時,大談自己親身感受的細節,甚至跑題了。自由發言階段,由於是不須舉手的自由發言,有幾個同學一直説,有些想説的同學沒機會説。另外,儘管我已經強調後面發言的同學不要重複前面同學的觀點,但卻無濟於事,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帶着問題自讀教材整理歸類階段,也有一些同學不會歸類或不動手整理,只是在書上劃線。問他為什麼,回答是隻要將來背住劃線部分就可應付考試了。可見學生對學會學習是學習的重要目標沒有清醒的認識。看來下次要結合考試來説明學會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因為試題的答案是難以在教材中找到現成答案的,而且為了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科學化和表述問題的規範化,在考試評分標準的制定中,除了知識點佔分值外,知識要點的結構邏輯性也要佔一定的分值。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9

時光飛逝,轉眼就到了期中,實習也有一段時間了,漸漸地對上好一節課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先從教學設計説起。地理課堂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異常關鍵。教學設計首先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明確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重、難點,領會其思想理念顯得尤為重要。不要受以前的思維束縛,要與時俱進。還應注意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三維目標的確定。以上就是教學設計這個環節應多加註意的。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地理課也是這樣。良好的導入,能夠引人入勝,激發學習興趣,把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教學上,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導入應儘可能貼近生活,這也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導入還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導入環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牽強附會,為了導入而導入。還有導入的時間不要過長。課堂教學導入要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拉近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儘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一堂完整的課不僅應當有引人入勝的開頭,豐滿翔實的展開,還應有發人深省、餘味悠長或知識昇華的結課。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定要對本堂課進行回顧總結,並突出重、難點,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昇華與遷移。

對於整個教學,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並不斷地去實踐。作為一名教師,站在講台上就一定要自信,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還要樹立良好的形象,着裝大方,符合規範。另外,不要有小動作,教態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要科學性、專業性,儘量使用專業術語,簡潔明瞭。切記口頭語。聲音要洪亮、清晰,有節奏,語氣分明。教學過程要再現知識的學習過程,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關注學生的邏輯起點。突出重、難點。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過渡要自然流暢。教學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不斷引導。“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問題的設計也很關鍵。課堂教學提問應避免 “無效提問”,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提問的時機也應進行很好的把握,問題要具有啟發性、思考性。並且必要時還要進行導答。提出問題後要留出時間讓同學們思考。另一方面,老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尊重學生,還要鼓勵學生儘量做出完整的回答。學生回答後要及時做出適當的評價,而不是簡單地説“很好,請坐”。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環節要合理有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多關注學生,與學生要有一定的眼神交流,別低着頭只顧講課。教學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只是發揮引導的作用。另外,多媒體課件方面,PPT上文字要精練,忌密密麻麻的全是文字,PPT顏色的搭配要符合學生的色彩習慣,文字與背景的色彩對比度要大,確保文字能清晰可見。

以上是我實習兩個月以來的地理教學反思,我會繼續加油不斷探索,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0

巴爾喀什湖地處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東部。在世界眾多的湖泊中,它因湖水一半為鹹一半是淡而獨具特色。

巴爾喀什湖是一東西長南北窄的狹長形湖泊。湖泊中部有一半島,半島以北的湖峽(寬約3.5千米),把湖面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半部廣而淺,寬27千米——74千米,水深不超過11米,有伊犁河、卡拉塔爾河、阿克蘇河、阿亞克茲河等河注入,湖水淡而清。東半部窄且深,寬10千米——20千米,水深25米,鹽度較高。兩湖之間有一狹窄的水道相連。

為什麼巴爾喀什湖東鹹西淡呢?巴爾喀什湖地處中亞腹地,氣候極度乾燥,蒸發旺盛,本應形成內陸鹹水湖泊。但是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該湖與眾不同的特色。首先,發源於天山山脈的伊犁河自東向西注入巴爾喀什湖的西半部,提供了該湖75%——80%的入水量,加之其它較大河流的注入,使得西半部湖水,平均含鹽量僅為1.48%。而湖泊的東半部卻沒有大河注入,僅有數條小河注入,其蒸發量大大超過河水補給的數量,平均含鹽量高達10.4%。這是造成巴爾喀什湖東西兩半部鹹淡明顯不同的根本原因。其次,巴爾喀什湖是一個東西狹長的湖泊。東西長約600千米,南北最窄處只有十幾千米。這就影響了湖水水體的交換,東部的鹹水和西部的淡水間無法很好的'互相交流。這是巴爾喀什湖水東西兩半部不同的又一個原因。

世界上的湖泊,各有風采。如神祕莫測的死海,湖泊之最的裏海,富藏石油的馬拉開波湖等等。巴爾喀什湖以鹹淡各半的湖水向世人展示了其奇異的獨有魅力。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1

修訂版的課程標準中,闡述了地理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我們地理課程的價值功能,更加重要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徵,從地理的視角來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從而提升生活的品位和精神的體驗的層次。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對地理教學價值與功能的總括評價,回答了地理教學“教什麼”和“學什麼”的問題。

現在的地理教材,先使學生對整個世界和中國有整體的感知,再學習分區地理,是總——分的思維過程,然後把各個分區進行比較,分析其聯繫和不同,這些分析的過程,需要有縝密的思維方式,這些東西,也是隱藏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之下的。

我們教地理,要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身外還有一個廣闊的天地,要讓學生把自己的發展空間儘量的擴展,儘管大多數學生並沒有機會走到學過的地方去,但是要讓他們想到,有些事,並不一定要在一個地方,用一種方式去解決。

地理教學對世界觀的形成有着關鍵的作用,但這並不是要求他必須記住地理課堂上學習的每一點知識,而是讓他能夠時刻認識到自己處在一個交流日益密切的社會裏。“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但要擴大自己的.心,卻需要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正像修訂版課標裏説的:“從地理的視角來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從而提升生活的品位和精神的體驗的層次。”

修改後的地理課程標準,對地理學科的性質作出了定義:兼有自然學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區域性、綜合性、生活性、思想性、實踐性。

我們教地理,要讓學生融入到自己之外的天地,對社會的一些現象進行思考,讓學生對一個合理的世界有所期望,而不是僅僅只看到自己周圍的一小塊。一個只注意到自己周圍的人,並不是我們的教育要塑造的人,讓學生,這些將來的主人,對外界有所需求,有所貢獻,有所欣慰,也有所不滿,培養一批能思考的人,這應是我們這些教師的終極任務。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2

1、教學中的術語的運用:地理教學中,在表述方面不僅要求語言精煉,而且在教學中掌握地理術語的使用,這一堂課中,講述地圖上方向的辨別,因此在課程講述中,儘量使用方位詞,而少使用上下左右的語句,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方位的情景;七年級地理還沒有學習座標,學生對座標的理解較難,所以課堂上,指向標就是指向標,不是座標,語言表述,教學用詞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教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教學中還應該注意敬語的使用,是對學生的尊重。

2、起引導作用的板書:板書在教學中必不可少,四十分鐘,學生不可能達到每分鐘都高度集中,都有精神不集中的時候,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會突然間反應不過來,課堂的進度到哪裏了,或者説現在學習的是哪個內容,而板書就可以起到引導,提醒的作用。是一堂課知識的框架,知識的`結構,有引導,總結的作用。

3、教學輔助作用的課件製作:多媒體不是黑板,它起到的作用應該是黑板不能夠完成的,教學合理利用多媒體,發揮出多媒體的優勢,例如:動態的過程展示,視頻的播放,不同地圖的對比分析,地圖中重點的表達、強調等;同時課件製作中,要有邏輯性,比如地圖三要素中,一定要把三要素體現出來,例如:(1)、方向;(2)、比例尺、(3)、圖例和註記,這樣有總結的作用,學生學完就能感到地圖有三個基本的要素。

4、教學環節的設計:引入,去一個新的學校,利用學校新環境的資源來作為引入的話題,可以激起學生的關注度,引入的語句精煉,並且要起到課堂提綱的作用,讓學生在一聽引入話題就能夠一目瞭然地知道本堂課應該學習什麼;課堂教學環節中,各部分知識點的時間把握要分配得當,把握清楚;教學過程中的過度語言,過度情景一定要自然得體,體現出知識點間的聯繫是自然的,必然的;課堂結束的時候,佈置作業才算得上是一堂完整的課堂。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3

信息技術課程由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但發生了質的飛躍,已經由單純的技能訓練上升為全面的信息素養的培養,需要信息技術教師在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具體心得有以下兩點:

一、營造有利於學生主動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

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要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環境,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在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於創新。

二、合理選用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首先,可以學習、借鑑其他科目的成功經驗,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採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驗等方法,做到兼容幷蓄、取長補短。其次,可以吸收國內外信息技術教學的成功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繫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因此,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任務”的特定含義,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濫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應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繫,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以便學生踏着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4

1.必須掌握的知識

要成為一名地理教育專家所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包括:

①關於社會、政治、經濟和環境的廣泛多樣的問題;

②理解關於地理學教學方法的不同思想體系和基本原理;

③理解課堂教學和野外實踐中地理教與學的多種方法;④制定有效的課程安排,以講授特定國家或地區地理學的技能;

⑤評價地理教育各方面有效性的能力,包括課程計劃、教學方法、課程單元和教學資料,以及學生學習狀況的診斷和評估;

⑥激勵積極生活態度的各種方法。

通過繼續教育、個人的研究和閲讀以及與同事的討論,獲得這些知識和能力是貫穿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全過程的有意識的主動行為。

2.熟練歸納處理信息和做大多數人不能做的事情

地理教育專傢俱有歸納處理下列信息的能力:①構建地理學的概念、原理和規則;②地理學者通常在考察一個地區環境問題時提出並解答問題的決策過程;③進行地理考察所具備的自然、社會和認知科學範疇的知識與技能;④影響人們進行地理考察並影響其最終評價結論的感知覺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廣泛內容。這種熟練歸納處理信息的能力,是通過在地理學和教育學這兩個領域進行有意識的研究學習、並掌握二個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而獲得的。同時,獲得這種能力,必須兼有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借鑑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並加以改進、以適應地理教學研究,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全面掌握地理學科的知識。例如:將政治學的有關概念引入地理教育,用於解釋環境衝突問題以及將心理學中關於感知研究的理論方法用於地理教育,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念和態度的培養。

3.平穩、流暢而有效的行動

獲得作為地理教育專家所應掌握的知識,包括具備熟練歸納處理信息的能力,這能夠從教師的行為中得到反映。這種平穩、流暢而有效的行為,體現在地理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下列關鍵問題:

①教學中所要描述的地理現象是什麼?

②這種現象分佈在特定地區的什麼地方?

③這種現象、模式或關係所產生的環境影響是什麼?

④怎樣改善這種環境形勢或問題?

對地理問題進行這樣的邏輯處理,將增進教學的流暢性和有效性。遵循這種方法,將改進那種僅僅複述數據資料、事實材料以及對地理環境進行一般性描述的地理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決策活動,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所有這些推理分析的方法,都強調引導地理質疑。通過這種方法,教師能夠熟練地確定學習研究和解答某些地理問題所應具備的特定的視角,從而制定課程單元計劃。例如:對於“城市是否是適於居住的好地方”這一問題,地理教師能夠流暢地解答課程問題,因為他們能夠組織教學信息並通過口頭、文字、圖表、數字和自然形式表達出來。所以,這樣的教師,能夠決定什麼時候更適於用文字描述、地圖、會談、統計數據表、野外考察活動、流行歌曲或曲線圖等不同形式,將有關環境災害的有效地理信息表達出來。

4.處理問題防止誤解的謀略

如上所述,地理教師通過強調社會和環境問題,以及通過一組特殊的關鍵問題,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活動。通過作出解答這些問題的決策過程,地理教師將適於根據學生的能力、技能以及居住地區的環境特徵來安排教學活動。地理教師要通過下列途徑以具備處理問題防止誤解的“謀略”:獲得(尤其是在野外考察活動中)管理的技能,對學生的能力、價值觀念以及學生對待生活的態度的評估判斷;學校工作中尤其是和課程發展與評價相關的`合作計劃的經驗;通過與同行交流以及繼續教育中獲得的體驗。關於“謀略”的概念,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有着不同的解釋,進而影響具體的實踐範疇。例如:有些國家提倡提問質疑的學習方法,而有些國家則未必這樣同樣的道理,使得地理教育中存在種種誤解。一個國家所批評的可能是另一個國家所提倡的。

例如:計算機輔助教學用於地理教學,英國地理教師認為是一種建設性的構想,而在無法負擔微機的有些國家則是不現實的。然而有經驗的地理教師,已經意識到這類問題,並且對這類問題有其自己的解決方法。討論地理教學運用遙感技術資料的問題時,一個非洲國家的地理教師對我説過:“現在我們沒有教這類知識,因為這是一種新技術而學校無錢購買有關資料。然而我已經看到了這一新技術的價值及其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的潛力。十餘年後當我們有能力在地理教學中運用遙感資料的時候,我將運用有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國家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中實現運用這一技術。”從而顯示出其遠見卓識。

5.觸及基本問題的能力

地理教育專家能夠從原始資料和相關問題中,剔除無意義的信息,觸及地理教育的基本問題。需要他們考慮的基本問題包括:①地理學中哪些內容是必須學習的?②怎樣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③怎樣才能知道哪些內容是已經學過了的?④怎樣才能使得哪些在地理課中學到或重新定義的概念、技能、原理或觀念有實用價值?對於這樣一些問題,地理教師和大多數教師一樣,很容易在理論上泛泛而談,同時卻並沒有搞清楚對地理教學來説,究竟是什麼問題以及問題的要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地理教育專家則能夠理解這類問題的本質。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模擬方法。專家們知道這種方法在教學中的優缺點,能夠評價現有的地理模擬方法並有能力設計出運用於地理教育的模擬方法。他們對這類問題的清醒認識以及對解決問題潛在方法的理解,使其成為地理教師繼續教育中的當然的指導者。

6.將地理教育問題進行分組和分類的能力

地理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可能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其中有些問題與地理教學有關,有些問題則與指導學生學習地理的教育經驗有關。有經驗的教師能夠根據上述問題分類方法,將問題加以整理分類並根據他們已經掌握的處理各類問題的方法,解決各種問題。對地理教師來説,有些問題則進一步涉及教學方法、課程計劃、繼續教育、技能培養和應用研究等方面。有經驗的教師,能夠明確他們的問題屬於哪一範疇,並具有一系列方法去處理這些問題。例如:一位地理教師向專家請教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的問題。要解答這一問題,專家必須搞清楚學校的教學政策,學生的水平能力,他們已經具有的地理知識,可能提供的教學資源,教師關於地理教育的哲理態度以及學生對具體學習單元的感知認識等一系列問題,通常在獲得這些相關信息後,專家才能提出關於教學風格的具體建議,併為實施應用這一教學風格,提出適宜的課程計劃,以更確切地闡述有關建議。

7.適應各種工作環境的能力

地理教師應該能夠在不同教育制度中的不同教學環境中完成教學工作。作為專家的地理教師,必須掌握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樣,他們應該掌握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和製圖能力的方法策略。作為專家的教師,已經具備多種教學技能,具備地理學和諸多相關領域的知識。當他們在所熟悉的環境中遇到突發問題或處於不熟悉的環境中,作為專家的教師們,能夠運用他們內在的知識技能,適應新的形勢,並且能夠為尋求幫助的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設性的方法。這種顧問的角色,在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過程中尤為重要。因為專家們能夠為普通教師樹立典範應付他們所面臨的挑戰。

培養地理教育中的專業知識

要成為一名地理教育專家,需要分三個階段去培養地理教育的專業素養:

①認知階段。通過教學指導或觀摩其他教師的教學工作,學會在特定環境中必須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②聯想階段。將在第一階段中獲得的體驗加以實踐直至能夠準確、流暢和有效地加以運用;

③自主階段。通過足夠的實踐,使那些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可以“不加思考”地運用到實踐中去。

在認知階段,地理教師必須學會:講授這門學科的適宜的方法;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所應理解掌握的有關概念和技能;課程發展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瞭解學生、理解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知道教學中可運用資料的選擇。這一階段在教師職前教育培訓時期就已經開始並在其職業發展過程中繼續進行。顯然,職前培訓階段,更主要的任務是構建專業知識的理論基礎,因而需要在繼續教育過程中承擔特定的工作,包括大學畢業後的教育學習,各種在職工作的體驗,大量正規的資料閲讀和與同事進行非正式的討論。這些工作對於專家來説,也並未中止而是恰恰相反,這一階段將貫穿其整個職業生涯。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完善他們對於地理教育的理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當地理教師將其所掌握的各種基礎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也就開始了聯想階段。這些實踐經歷包括:實際的地理教學活動,學校及地區的課程發展與規劃活動等等。當他們可以講授高年級課程時,他們的教育實踐地位、準確性和熟練性就得以確認了。進而他們成為學校地理協調員,應邀領導在職培訓工作,通過教學實踐和參加多種課程發展計劃工作其不斷增強的工作有效性和流暢性得以體現出來。

當地理教師能夠隨時將其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各種不同的教育環境之中,也就達到了自主階段。在這一階段,這些教師能夠針對特定的地理學和教育問題,作出有效的決策。例如:如果一個教師,計劃在一個工業區,組織一次實踐考察活動,調查該地區經濟發展慣性的影響,作為專家的教師,必須能夠提出適當的中心問題以進行調查:如該地區工業發展歷程、交通線路的變化、以及實施實地調查的有效方法(如制訂訪問調查安排表,影視錄像資料和樣本蒐集等),以用於後繼分析。一旦地理教師被確認達到了自主階段,他們將成為普通教師的指導者,這種領導地位突出表現在應邀作學術會議發言報告、領導研討會和研究小組工作等,這些形式實際上是在培養地理教育的潛在的專家。然而要達到自主階段,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實踐並獲得多種經驗。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5

作為一名新教師,大學畢業走上三尺講台,在從事高二地理教學中,在不斷的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我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此做一個階段性的教學反思,認識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求教與學的突破點,在學習、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形成適合龍湖學生的教學模式,塑造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師。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知識跨度大,實際應用強,尤其是必修三區域地理的內容,高中地理區域性與綜合性的結合體。而文綜大學聯考的各科目中,對於文科生來説,地理又是一門難度較大的科目,需要學生在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理解地理過程,分析地理現象,逐步深入,逐步深入進行地理學科的學習。而作為一名教師,則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思考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課上積極引導學生探索地理知識,課下做好跟蹤和地理知識點的落實,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好解題方法,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為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針對本學期區域地理的學科特徵,為了抓好教學,本着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課前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督促學生及時完成作業並複習,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我具體主要是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提高教學質量,上好每一堂課。為了上好課,我課前做了下面的工作:

1、今年是我走上講台的第二年,為了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我堅持課前閲讀《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地理教育》等書籍。在備課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鑽研新課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如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

2、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二、重視課堂管理。

做為一名教師,我十分清楚課堂管理的重要性。我深知,有了一個科學的課堂管理,那教學就等於成功了一半。為此,我十分重視課堂管理,40分鐘的課堂着重提高質量。一般我一進課堂,就以自身飽滿的情緒影響全體學生,使學生們也能以飽滿的,高漲的情緒來上的我課,然後抓緊學生精力最集中的時間把本節課的重點學習完,把難點剖析清楚。接下來學生的精力開始渙散了,課堂秩序有些不穩定了,這時我來個地理小故事或小幽默,改變一下課堂氣氛,待學生精力又集中時,及時把重點,難點鞏固。至於簡單易懂的知識,我一般是讓學生相互討論來完成,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效果也不錯。

三、虛心學習,提升自身的課堂教學能力。

一個教師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學生們的健康成長。每週四次到中原校區聽王老師的.課,更好地把握重難點;多次的聽學校各位老師的公開課,讓我有了學習觀摩的機會,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多次的組內教研活動,讓我有了檢查自己的時機;要“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評好每一堂課;反思好每一堂課”成了我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途徑。

四、教學中注重培養、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地理核心素養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如: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資源觀和人口觀等。比如在講到“西藏是我國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時,以課本中的地圖為素材,進行探究,並對課本知識進行了拓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地理讀圖分析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又如:在講到“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時,着重教育學生:要珍惜和節約使用水資源,要保護水資源,以利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樹立學生科學的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五、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中學的學生愛動、好玩,有些學生缺乏自控能力。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對學生微微笑,説説笑,或者説説他的優點。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以上是最近的工作總結,在這學期的工作中感受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高二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組合,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所以提醒自己今後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人無完人,隨着我教學工作時間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多的不足之處,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總結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