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小故事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3.22W
歷史小故事1

曾子殺豬

歷史小故事15篇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説:“我不過是跟孩子鬧着玩的。”曾子説:“和孩子是不可説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説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裏很貧窮,常常衣食無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説:“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着説:“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着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裏,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歷史小故事2

武則天當朝,遭到唐朝宗室和元老們的反對。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謀反,他讓駱賓王設法拉攏中書令裴炎作內應。駱賓王便編了一首童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殿上坐”,教京都和裴炎家鄉的孩子們傳唱。

裴炎聽到後,不明白童謠的意思,便去問駱賓王。駱賓王解釋説:“緋衣合起來是個‘裴’字,兩片火是‘炎’字,殿上坐是南面稱王;這就是説你裴炎要南面稱王了。”兩人最後談得投機,裴炎就答應作內應。

為了機密起見,裴炎給徐敬業寫了一封密信。但是這封密信被武則天的人查獲。他們打開一看,上面只有兩個字:“青鵝”。

朝中的官員們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呈給武則天看,武則天一看,便解釋説:“青者,十二月,鵝字乃‘我自與’三字組成。

這就是相約在十二月起兵,裴炎自會在朝中作內應的意思。”於是武則天殺了裴炎,並派李孝逸追擊徐敬業。徐敬業的部將

王那相殺掉徐敬業的頭,降順了武則天。

徐敬業的反謀,遂被平息。

歷史小故事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歷史小故事》,這本書裏有許多成語的小故事,也有名人的小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白小時侯的這麼一個故事:

朝代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侯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一天,李白沒有上學,在街上玩。暖和的陽光、快樂的鳥兒使李白感歎不已,“這麼好的天氣,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在一個茅屋前坐着個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針。”“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可以磨成針呢?”老婆婆又説:“只要我下的工夫比別人深,沒有什麼做不到!”。老婆婆的話,使李白很慚愧,於是李白回去以後再也沒有逃過學,學習也很用功,最後終於成了詩仙。

是啊!如果老婆婆今天磨,明天磨,後天磨,天天都磨,總有一天這根棍子粗的鐵杵最終都會被磨成細細的針。而且不能半途而廢,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下最大工夫把這件事情做好來。想到李白,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媽媽叫我看作文書,我坐了半天,等媽媽回來後,一看,我一點都沒讀。所以,我要像李白學習,什麼事都要堅持到底!

歷史小故事4

諸葛亮激將説孫權

曹操征服荊州,劉薔慌忙逃奔夏口。諸葛亮看到事情危急,便去東吳求救於孫權。

當時,孫權兵聚柴桑,對曹操的進兵是戰是降一直猶豫 不決,想觀望曹劉的勝敗之後再作決定;諸葛亮見到孫權説:“天下犬亂未已,將軍您起兵據有江東,劉備亦在漢南收拾民眾,與曹操共爭天下,逐鹿中原。現在, 曹操巳基本平復北方之亂,遂而甫下破了荊州,威震四海。致使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將軍您當此緊急關頭應該慎重從事,量力而行。如果您認為吳越之 眾足以與曹操的中原抗衡,不如早與曹操斷絕,布兵相拒,如果您認為不能與曹操相抗,何不棄甲罷兵,歸降曹操呢?現在,您外表上説服從曹操,內心中卻在猶豫 不決,事情危急而不果斷,恐怕大禍即將臨頭了。”孫權説,“按你的説法,劉備為何不歸降曹操呢?”諸葛亮知道孫權本不想投降,而恐戰而不勝失去江東,便以 激將法對孫權説:“田橫是齊國的壯士,他都能夠守義而不降受辱,何況劉備是皇室後裔呢?劉備英才蓋世,眾人仰慕,賢人智士之歸依他,猶如百川之人大海。如 果他的大事不濟,只能説是天意使然了,他怎麼能夠歸降曹操呢?”激將法果然奏效,孫權聽後憤然説:“我誓不能以東吳之地,10萬之眾受制於人,與曹操相戰 這就決定了。”雖然如此,孫權心中仍存疑慮,他説:“劉備新敗之後,能否渡過此次大難呢?”諸葛亮看到孫權大計已定,便趁熱打鐵説,“劉備雖然新遭長阪之 敗,但戰士歸還者及關羽所率的水軍仍不下萬人,荊州劉琦的江夏士兵也不下萬人。曹操的士兵遠來疲憊,聽説追劉備時,一日一夜行軍300餘里,這就是所謂的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是兵法上的大忌。而且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附於曹操,不過是迫於兵威,不是真正的心服。所以,如果您能派猛將領兵數萬 與劉備協同作戰,擊敗曹操是必然之事。曹軍失敗必然北還,如此則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強大起來,天下鼎足三分的格局便形成了。成敗之機,在於今日。希望將軍您 早下決心。”諸葛亮一番激將法後再以明確的分析安慰孫權,使孫權聽後大為高興,因為戰勝曹操,自己的東吳便無累卵之危了。他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等人 領兵3萬,與劉備併力而戰曹軍,果然大敗曹軍於赤壁。

劉備新敗之後窮困不堪,只好求救於孫權。孫權正在狐疑,如按一般的辦法求救,孫權害怕曹軍的氣勢,未必敢作出出兵的決定,而諸葛亮以激將法遊説孫權,激起孫權的豪氣膽略;正是他的手段高明所在。

歷史小故事5

穆公非常喜歡馬,曾不惜重金,蒐羅了幾匹名馬養在宮中。有一天,一名負責養馬的侍從神情慌張地跑來報告説,一匹白色的駿馬不見了。秦穆公聽了,立刻跟着跑到馬廄去查看,只見半根韁繩還拴在馬槽上,一定是這匹剛烈的馬掙脱了韁繩跑掉的。

秦穆公急得不得了,親自帶人去尋找,沿着路上若隱若現的蹤跡,一直追蹤到了一座山谷裏。不久他們便聽到了熱鬧的人聲,原來一羣山民正圍在一堆篝火旁,從火上燒烤着馬肉。秦穆公一眼就看見了草叢裏白色的馬皮,那正是他丟失的駿馬。

“這是我的馬啊!”他驚呼道。那些正吃着馬肉的山民都站了起來,驚恐地看着秦穆公和他身後的武士,不知道眼前面臨的將是怎樣的處罰。

可是轉眼間,秦穆公的臉上便恢復了平靜,他笑着説:“吃了駿馬的肉而不立刻喝酒,會傷害你們的身體。”

於是,他吩咐侍從們去到皇宮中取來幾罈好酒,讓那些山民們喝下,這才轉身走了。他的背影后面,留下一片疑惑的目光。

一 年以後,秦國和晉國爆發了韓原之戰。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秦軍陷入了晉兵的包圍,秦穆公乘坐的戰車也深陷其中,敵軍的長槍都擊中了他的鎧甲。危在旦夕之 時,突然一支隊伍吶喊着殺入重圍,他們拼死戰鬥,殺得晉兵暈頭轉向,一時有些不知所措。秦軍趁機反攻,一舉擊潰晉軍,並且俘獲了晉惠公。

事後,秦穆公召見那支趕來救援的奇兵,詢問他們説:“我不記得曾經有恩於你們,為什麼要冒死相救呢?”

那些人笑着説:“我們就是那些殺了您的駿馬,卻還得到您賜的美酒的人啊!”

只因為當初沒有隻看重自己的一己之利,而是理解並寬容別人的過失,讓秦穆公收穫了意外的驚喜。在歷史上,一個人的雄才大略,從來不是因為他自己有戰無不勝的神力,而是有包容天下的心胸。秦穆公正是憑此而稱霸春秋。所以也正印證了那句“胸懷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這句話。

歷史小故事6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牀,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牀,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牀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牀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高山流水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在龜山腳下,月湖側畔。相傳在20xx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音樂大師俞伯牙路經漢陽江口,夜泊江岸。當晚雨過天晴,明月高懸,景色清新,伯牙撫琴抒懷,調寄高山流水,引來樵夫鍾子期。子期作過樂尹,善知音律,聽罷情不自盡地讚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江河”。

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興。兩人相約半年來此相會。第二年,子期不幸病逝。伯牙悲痛欲絕,來到子期墓前,重彈“高山流水”舊曲,痛失知音,遂將七絃琴摔碎,長歌當哭,吟詩一首:“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這就是流傳千古的“摔琴謝知音”的傳説故事。古琴台是後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

  黃泉見母

春秋時,鄭武公的夫人姜氏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姜氏在睡夢中生下的,醒來後嚇了一大跳,因此就起名為寤生。二兒子段長得一表人才,又武藝高強,姜夫人很喜歡段,不愛寤生,她一直勸武公立段為世子,武公沒有答應,仍立寤生為世子,只給段一個叫共的小城,姜氏很不高興,卻又無可奈何。

鄭武公死後,寤生即位,就是鄭莊公。姜夫人就開始和段密謀要篡權。大臣都勸莊公早點動手,莊公因為母親和弟弟的陰謀沒有明顯暴露,就遲遲不動手。

一天,莊公假裝外出,姜夫人和段以為有了機會,就公開叛亂,結果被莊公一網打盡。段畏罪|自殺。莊公讓人把姜夫人和段密謀的信件交給姜夫人,説:“不到黃泉,永不相見!”姜夫人也覺得沒有臉見兒子,就搬到潁地去住。

當時,有一個叫潁考叔的人,知道了這件事情後,就帶上幾個貓頭鷹的頭去見莊公。

兩人見面後,莊公問:“你手裏拿的是什麼鳥的頭?”考叔説:“這鳥叫貓頭鷹,長大後就吃了哺養自己的母親,是不孝之鳥,所以我專門殺這種鳥。”莊公就揀了幾塊好肉包起來,放在袖中。莊公覺得奇怪,問:“你這是幹什麼?”考叔説:“我家裏窮,平常沒什麼好吃的孝敬老母親,所以每次有了好吃的,我就拿一些給母親,讓她老人家能儘量高興。”莊公一聽,長歎一聲,説:“你雖然貧窮,卻有母親,我雖貴為國君,卻沒有母親!”考叔明知故問:“您母親姜夫人不是身體很好嗎?”莊公停了一會兒,就把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對考叔説了。潁考叔聽了以後,説:“如果您顧慮黃泉見母的誓,我倒有一個辦法。”莊公連忙問:“先生你説怎麼辦?”考叔説:“您找一個地下有泉水的地方一直往下挖,挖到有了泉水後,就在泉水旁邊蓋一個地下室,然後把您母親接到地下室,您不就可以與母親相見了嗎?”

鄭莊公聽了大喜,馬上就讓潁考叔帶人去辦。等挖到泉水,地下室蓋成後,潁考叔把姜夫人接到地下室,然後就派人去通知鄭莊公。鄭莊公急忙來到洞邊,沿着梯子走進地下室,泉水沽沽地流着,莊公一見姜夫人,一頭跪倒在地,説:“兒寤生不孝順,請母親恕罪!”

姜夫人連忙扶起兒子,説:“都怪當忍受的我糊塗,與你沒關係。”説完,母子倆抱頭痛哭,然後,莊公扶着母親走上地面,親自趕車把母親接到宮裏。

姜夫人與鄭莊母子團聚,十分感激潁考叔,就封他為大夫。

歷史小故事7

朱元璋當了明朝的開國皇帝,謂“明太祖”。有一次,他把浦江人鄭濂召到京城金陵(今南京)。這鄭濂是個普通人,因為他自祖上開始到他這輩,朱元璋當了明朝的開國皇帝,謂“明太祖”。有一次,他把浦江人鄭濂召到京城金陵(今南京)。這鄭濂是個普通人,因為他自祖上開始到他這輩,十世同居,子孫不分家。這是挺不容易的,鄭濂便因此而遠近聞名了。

明太祖問他:“你家裏現在有多少口人呀?”

鄭濂答道:“有一千多口。”明太祖非常感慨地説:“一千多口人不分家,在一起住、一起吃,是世上所罕見的,你這真是天下第一家呀!”隨後,給了他豐厚的賞賜,讓他回去了。

他們的談話被馬皇后在隔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朱元璋雖説當了皇上,可是對這位元配夫人還是懼怕三分。回到後室,馬皇后對朱元璋説:“陛下可得小心鄭濂這個人呀!”

朱元璋不明白她的意思,馬皇后説:“當初陛下靠自己一個人打天下,得了江山;他這一家子一千多口人,要是奪咱們的天下,還不容易嗎?”

皇后的“提醒”讓朱元璋大吃一驚,出了一身冷汗,非常後悔把鄭濂放走。他馬上又一次召見鄭濂。

鄭濂琢磨着皇帝這樣急迫地召見他,不會是好事,猜想皇上是不是聽了什麼人的話要加害於他。朱元璋見了他不動聲色,先摸底,問:“你一個人能號令全族,有什麼妙法嗎?”

鄭濂答道:“沒有什麼妙法,若説有,也只是一條,那就是不聽老婆的話。”

朱元璋先是一怔,接着哈哈大笑,放鄭濂走了。

歷史小故事8

宋代大書畫家米芾,與蘇軾一樣,也是中國古代賞石界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米芾喜歡奇石,簡直到了如醉如痴、如癲如狂的地步,故有“米癲”的戲稱。而“米芾拜石”的故事,則是對其癲狂的一個最好的印證。

米芾整日醉心於品石、賞石,以至於好幾次遭到貶官,一生宦途失意。一次,他新任無為州堅軍,初入州署,發現院內立着一塊大石,形狀十分奇特,心中不禁大喜:“此足以當吾拜。”於是,他立刻整好衣冠拜之。此後,他還稱這塊大石為“石丈”。過不了久,他又聽説河岸有一塊奇石,“狀奇醜”,便命令衙役將其移至州署院內。米芾見到此石,大為驚奇,一時得意忘形,讓僕人取過官袍、官笏,設席跪拜於地,念念有辭地感歎:“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這一段“米芾拜石”的故事,成為後世不少畫家的創作題材,更是他們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無為州距靈璧石的產地不遠。米芾借近水樓台之機,廣為蒐集奇石,樂此不疲,還將所集之石一一冠以美名。米芾的上司楊次公聽説他在州署嗜石成癖,唯恐他弄石廢事,就去整言相勸。米芾面對着楊次公,從左袖中取出一塊奇石,只見“峯巒洞穴皆具,色極清潤”。不料,楊次公連一眼都不看。

米芾又取出一塊奇石,只見“疊嶂層巒,奇巧更勝”。楊次公去看,米菲在無奈之中,又從袖中取出一塊奇石,只見那是“盡天畫神鏤之巧”的神品。這時候,米芾再不顧楊次公有何反映,彷彿受了委屈似的問道:“如此石,安得不愛?”此刻的楊次公,也好像被突然驚醒一樣,大聲喊道“非獨公愛,我也愛之!”説罷,從米芾的手中順勢奪過這一塊奇石,連頭也不回,馬上登車而去。

楊次公奪石,是沒收它以下屬“改邪歸正”,還是由於個人愛好而收藏起來?這件事情的最後結局,大家都不清楚。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米芾並未因為楊次公的告誡而停止藏石的舉動。

米芾一生都痴迷於奇石。

歷史小故事9

他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但他狂熱地喜愛詩歌。

他的第一本詩集印了l000冊,但很可惜,一本都沒賣掉。他只好把這些詩集全都送了人。當時已功成名就的美國著名詩人郎費羅、洛威爾和霍姆斯等人,對這本小冊子根本不屑一顧,而大詩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丟進了火爐裏。因為在他們眼中,一個木匠的兒子,根本就不配寫詩。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罵聲,像寒冬的北風一樣襲來,他的心頓時凍成了冰塊。就在他幾近絕望時,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詩人的回信,那人對他的詩集大加讚揚,並説:“我認為它是美國至今所能貢獻的最了不起的聰明才智的精華。”

這真誠的誇獎和讚譽,使他猶如在瀕死的邊緣,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從此堅定了自己寫詩的信念。多年後,他成為英國甚至全世界公認的偉大詩人,他惟一的詩集也成了美國乃至人類詩歌史上的經典。

他就是華爾特·惠特曼,那部詩集的名字叫《草葉集》。而當年那位寫信對他予以讚美和鼓勵的詩人,乃是當時英國文壇的名宿愛默生。

凡俗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行走,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千萬不能被批評的唾沫淹沒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鎖萌動的激情,因為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無邊無際,但總有一盞燈火能為你點燃,為你驅散心靈上的陰霾,給你温暖,給你慰藉,給你信心和勇氣,哪怕,那僅僅是一點微光。

歷史小故事10

公元581年(大約),後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蕭氏出生於後樑國都江陵。但由於當地的習俗認為,凡是二月出生的女孩,皆為克父之相,所以蕭巋只好將這個女兒交給堂弟蕭岌收養,可沒多久,蕭岌過世,蕭氏又被轉送到她的舅舅張軻家。

也就在蕭氏出生的那一年,原來北周的大臣楊堅在妻子獨孤伽羅的支持下,逼使九歲北周靜帝“禪讓”,並隨之開創了隋朝。之後,隋朝經過八年奮戰,終於統一了中原。在征戰過程中,楊堅的二兒子楊廣可謂功績顯赫。為了表彰他,楊堅不但給他加官進爵,同時還下詔為他徵婚,讓當時天下名門世家,將家中尚未出嫁的女兒的生辰八字統統呈報上來。最後,術士們看到了當時只有九歲的蕭氏八字,就這樣,蕭氏也理所當然地成了晉王楊廣的妻子。

但由於當時蕭氏年紀太小,再者,楊廣還駐守在離京城建康(南京)有一段距離的揚州。所以當蕭氏被接入宮後並沒有馬上完婚,而是交由皇后獨孤伽羅照管。

公元594年,隋文帝楊堅夫婦經過商量決定,乘楊廣入京述職時,為他倆舉行成婚慶典。新婚之夜,25歲的楊廣愜意地將13歲的蕭氏緊緊地擁在懷中,楊廣的心知道,此時他擁抱的可不止是一個美人兒,同時還擁抱了無窮的希望。因為那些術士,曾神祕兮兮地向楊廣透露過,這個女子將來肯定能母儀天下。既然蕭氏能母儀天下,那麼作為她的老公,自然也就是未來的皇上了。

公元604年,覬覦皇位已久的楊廣終於登上皇位。理所當然,此時已經24歲的蕭氏也果真印證了術士們説她“母儀天下”的預言。令蕭皇后始料不及的是,楊廣自從當了皇帝后,就再也不如以前那般寵愛她了,而是整日生活在聲色犬馬之中。

儘管蕭皇后是一個知書達禮的人,但面對着極度寂寞時光也倍感痛苦,終於在海山殿的護衞校尉宇文化及引誘下有了出軌行為。窺視皇位已久的宇文化及,為了永久得到蕭氏,堂堂正正地把她收入內室,公元618年,率領禁軍造反,並在皇宮中將暴虐的楊廣給勒死。

幹掉楊廣後,已是38歲的蕭氏便成了宇文化及的偏室。但很快宇文化及的狂妄行為,便得到了報應。當時,隋朝貝州(今山東武城)漳南鎮原里長竇建德在中原一帶率領農民起義,建立了夏國,定都樂壽(河北獻縣境內)。在與竇建德一次次的戰鬥中,宇文化及節節敗退,最終只好帶着蕭氏退守魏縣,並自立為許帝,同時改稱蕭氏為淑妃。然而,魏縣不久又被攻破,字文化及倉惶退往聊城,竇建德又繼續率軍一路追擊,最後攻下聊城,並將其殺死。

竇建德殺掉宇文化及後,不但收繳了宇文化及的所有財產,同時被蕭氏高貴的氣質所深深迷住,並馬上收她為妾。從此只是痴戀於蕭氏美色的他,早已忘記了當初逐鹿中原的政治野心。而此時,處於北方的突厥人勢力卻迅猛地發展起來,大有直逼中原之勢。

公元619年,原來因為和親而遠嫁給突厥啟民可汗的.義成公主,打聽到嫂子蕭皇后的下落。於是,義成公主請求啟民可汗派使者來到樂壽,要求迎接嫂子蕭皇后到突厥居住。儘管竇建德內心極不樂意,無奈當時的他,不敢與突厥人正面對抗,所以最後也只好乖乖地將蕭皇后交給來使。

蕭氏來到突厥後,啟民可汗在初次看見這個天生麗質的美女時,便被其身上散發出來的魅力所迷倒。當天夜裏,蕭氏在蒙古包中也由隋朝的皇后,許帝的淑妃,竇建德的偏室,一下子變成了番王的愛妃。公元620年,老番王逝世,皇位由他的兒子頡利繼承。按照突厥人習俗,老番王的所有妻妾也理所當然地由新可汗接手,可憐的蕭氏也隨之變成了新可汗頡利的王妃。從此,她在草原上度過了長達10年的時光。

公元630年,唐朝大將李靖終於打敗突厥,並將已是40多歲的蕭皇后重新接回中原。回到大唐後,李世民在初次看到這位表嬸(李世民的父親李淵與楊廣是姨表兄弟)時,便被她雍容華貴的氣質所迷住。於是,李世民竟然顧不得彼此年齡的懸殊與外人的指手畫腳,馬上封蕭氏為昭容(皇妃封號)。就這樣,這位飽經離亂的隋朝皇后,又正式成為大唐天子的妃子。公元647年,67歲的蕭氏終於走完了其風情萬種的一生。

歷史小故事11

一次,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前往上林苑。他們登臨虎圈(等於皇家動物園),漢文帝詢問書冊上登記園中飼養的動物有多少種類、每類有多少、牲畜繁殖、存活情況如何等,一連問了十幾個有關的事項。上林尉左顧右盼,一個都答不上來。看管虎圈嗇夫在一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問題,答得極其周全。漢文帝對上林尉説:“你是怎麼當官的?沒本事就不要當!”然後就打算把他免職,再提升那個虎圈嗇夫來當上林尉。

張釋之在皇帝問話時,一言未發,但對這個僕從在皇帝面前誇誇其談,多方表現自己的作風已經不太滿意了。現在皇帝居然要他寫詔書罷免原來的上林尉,而由這個官卑卻伶牙俐齒的嗇夫來接任,他認為不妥。張釋之上前説:“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文帝説:“是長者啊!”又再一次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説:“是個長者。”張釋之説:“既然皇帝也認為絳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都是有德有才的治國能臣,可是這兩個人都曾在回答您的提問時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尤其是周勃,皇上不久前還親自問他全國一年判案多少?錢財收支多少?周勃也回答不出來,皇上並沒有罷他的官,還認為他是德高望重的長者能臣。

歷史小故事12

齊莊公要到郊外去打獵,正準備上馬車,發現車輪前有一隻蟲子舉起前臂,要同車輪搏鬥。

“這是什麼蟲呀?”齊莊公問趕車人。

趕車人回答説:“這種蟲叫螳螂,它總以為自漢芾骱Γ恢狼敖恢籃笸耍衷諞德植罰媸遣蛔粵苛Α”説完準備趕車前進,把那隻螳螂軋死。

“慢着!”齊莊公制止了趕車人,“這蟲子是個勇士啊!如果它是個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就命令把車子退回去,給那隻螳螂讓路。

後來,齊國的士兵們聽説了這件事,就議論説:“國王連勇敢的蟲子都那麼尊重,更何況勇敢的人了。”從那以後,齊國的士兵打起仗來,都勇猛無比。

哲理點撥:要影響別人,行動比説教更有效。

歷史小故事13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其它文章所反映出來的多種知識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讀,才能從書中飲其甘霖瓊漿、嘗其佳餚鮮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識得到增補。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從富有邏輯性的論辯文章中不斷地認清真理和謬誤,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和假惡醜,這對培養學生觀察、認識、分析事物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從記載着無數科學知識的書籍中接受歷史上無數生活經驗的結晶、豐富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智力,發展其想象能力。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通過古今中外無數著名作家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文學知識,吸收他們清新、優美、犀利、辛辣等各種風格的語言特色,使學生從一首詩歌、一篇散文、一則寓言、一部遊記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而這種美育,則對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純正無私等、高尚的品德情操,起着非凡的作用。

古語説:“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癰’,癰、聾、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崐……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甚者觀蛟龍。”由此可見,學生作文,往往也是以博讀見效,以寡讀見拙。現今那些已躋身於“小作者羣”的典型學生,不都是由勤奮讀書始,而走進文學殿堂的嗎?擴大學生的閲讀量,不能不崐作為一個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既然博覽羣書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這多年,作教師的難道不懂得?應該説,懂是懂得的,然而,要帶領學生做到這點,可就難矣哉。

當今有的學校,人們的眼睛往往盯在“升學率”上,師生們的眼睛往往盯在大學聯考題上。一紙試卷,“狹路相逢”,許多人不由不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實用。他發一頁題簽,他劃書上多少道習題;他不完成作業不準上課,他不完成作業請來家長。這樣一來,學生別談博覽,就是看一眼課外書籍,也是奢求了。那麼博覽羣書有再多的好處,也遠水難解近渴,顧不得了。

以上現象若不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寫起文章來,思路何以開閲?想象的雙翼何以振奮?言辭何以豐富?有的同學連對某些常識熟語都感到新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致使有的學生難免孤陋寡聞,少見多怪。在這種情況下,能寫出好文章來,豈不是咄咄怪事?

元代程端禮所云“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宋代蘇軾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等,直到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同志的“讀了再寫,寫了再讀”等名言,無不切中閲讀和寫作關係。學生是未來的主人,他們的成長需要營養的滋補。我們要帶領學生蕩起雙槳,去遨遊書海,使學生嘗讀書破萬卷之甘苦,享“下筆如有神”之樂趣,能切實提高寫作能力,多多寫出言之有物、論之有據、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來。

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時間是最慢的;在做事的人,時間是最快的;它可以無窮地擴展,也可以無限的分割;沒有它,什麼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後世紀念的,它卻令人忘懷;偉大的,卻使它們永垂不朽。

歷史小故事14

齊景公是在春秋時期比較奇葩的一位君主,因為他在任期間,沒有做什麼正經事,整天遊手好閒,沉迷酒色,跟他的哥哥齊莊公如出一轍,都是一個不守君道的君主,但是奇怪的是當時的齊國在眾多諸侯國之中國力仍然是很強的,可謂主昏於上,政清於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齊景公,出生年月不詳,公元前547年正式即位執政,姜姓,呂氏,名杵臼,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的名字很奇怪,不僅是齊景公,春秋時期的人物的名字都很奇怪,比如説齊景公的名字杵臼,是先秦時期經常會看到的名字。這個時期的很多人的名都是杵臼,陳宜公名杵臼,齊景公名杵臼,宋昭公也名杵臼。杵臼,就是杵和臼,杵的意思就是衝擊,而臼的意思是承接,意用來舂穀子。《周易。繫辭下》曾記載: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世本》曰:雍父作杵臼。杵和臼連用的情況,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一種習慣。我們還會經常見到與之類似的名字,例如:宜臼。周平王名宜臼,晉靖侯也名宜臼。

齊景公並不是齊靈公的嫡長子,他能夠登上王位,多虧了他的哥哥齊莊公。熟悉歷史的人會知道,齊莊公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好色之徒,他看上了大臣崔杼的妻子,並且給崔杼戴了綠帽子,而綠帽子這個稱呼就是由齊莊公來的,齊莊公因為好色死在了自己大臣崔杼的手上,崔杼為了保全整個家族,決定擁立齊莊公的弟弟杵臼為國君,這便是齊景公。齊景公的登基之路看似很順暢,而他的整個執政期間,雖然個人沒有什麼作為,卻能夠使得齊國越發強大起來,危機四伏的春秋時期,齊國能夠在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齊國的強盛,除了依託齊國延續到這一代的運氣以外,他手下擁有大臣崔杼、慶封、晏嬰、司馬穰苴等賢才。同時,齊景公又是一個擁有矛盾人格的君主,他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讓人不得不驚訝齊景公的管理能力。不僅他的即位之路走得順暢,讓人嫉妒的是,他還是個高顏值的美男子。史料記載他:容貌嬌美,有羽人之姿。渾身長滿了羽毛,在今天看來,古人的想象力真是奇怪,放在古代羽化是一種美的象徵,由此可見齊景公在別人的眼裏,他就是一種美的化身。

丁丑,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是為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齊景公雖然幸運地繼承了哥哥齊莊公的君位,但是大權還沒在握,他新即位手裏根本就沒多少實權。朝政中崔杼大權在握,與慶封共同執政,齊景公沒有什麼黨羽,在慶封、崔杼的勢力下,形同傀儡,唯命是從。齊景公上台後,齊國經歷了長達16年的內亂,齊景公自己摸索,大量任用賢才,晏子、田穰苴等能臣都為他所用,又善於納諫,政治經驗日益豐富,逐漸帶領齊國發展起來,此時齊國的內亂終於暫時告一段落。

而齊國在他執政的前期,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就是由於齊景公有這種遠大的政治抱負,景公上台後十分勤奮,兢兢業業,愛民如子。以晏嬰為相,田穰苴為大司馬,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富國強兵,齊國國勢漸漸恢復。

歷史小故事15

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説,楚國遍地是人傑,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麼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説,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説,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後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後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鬥下去!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於是以禮相待,並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雖然晉楚城濮之戰時的真實情況是:晉國對於楚國的行軍迅速不及準備戰陣,為了避免失敗,晉軍不得不後撤,以每天退一舍計,等於是退了三舍。鑑於有些軍吏表示異議,晉大夫狐偃對晉軍説:這是大王先前允諾了要用來報答楚王的。對此,後世多信以為真,人們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還是用“退避三舍”來比喻對人讓步或有所迴避,以避免衝突。

Tags: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