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小故事(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02W
歷史小故事1

齊莊公要到郊外去打獵,正準備上馬車,發現車輪前有一隻蟲子舉起前臂,要同車輪搏鬥。

歷史小故事(15篇)

“這是什麼蟲呀?”齊莊公問趕車人。

趕車人回答説:“這種蟲叫螳螂,它總以為自漢芾骱Γ恢狼敖恢籃笸耍衷諞德植罰媸遣蛔粵苛Α”説完準備趕車前進,把那隻螳螂軋死。

“慢着!”齊莊公制止了趕車人,“這蟲子是個勇士啊!如果它是個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就命令把車子退回去,給那隻螳螂讓路。

後來,齊國的士兵們聽説了這件事,就議論説:“國王連勇敢的蟲子都那麼尊重,更何況勇敢的人了。”從那以後,齊國的士兵打起仗來,都勇猛無比。

哲理點撥:要影響別人,行動比説教更有效。

歷史小故事2

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説:“何不各自説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説:“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淵説:“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説:“願意聽您的志向。”孔子説:“(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原文: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歷史小故事3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着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牀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一樣對待你。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三個關於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的小故事吧:

古時候牛皋向一位老大爺吼叫着問路,這位老大爺不但沒給他指路,還罵他是個“冒失鬼”。過了一會兒,岳飛也來到這裏,他先離鐙下馬,然後很有禮貌地施禮並問路,這位老大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給他指路。

一個女青年下公共汽車,她的長裙拖在車廂的踏板上,被後面的國小生踩了一下,女青年看見了,國小生連忙抬腳,向女青年道歉,女青年並沒和他計較,反而説了聲“沒關係”,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糾紛避免了。

朱師傅為周總理理髮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在周總理的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還安慰他。

歷史小故事4

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着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候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裏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候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是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複習。

原文: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歷史小故事5

孔明一紙救江東

當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後,就準備再次興兵進犯江東。但是,他又擔心西涼州的鎮東將軍馬騰,會乘機襲取空虛的許都。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涼州,以 朝廷的名義給馬騰加以徵南將軍的頭銜,命令他隨軍討伐孫權。於是,馬騰帶領次子馬休、馬鐵及5000西涼兵卒應召來到許昌城下。不久,西涼兵被曹操消滅, 馬騰父子三人也慘遭殺害。此後,曹操自認為解除了後顧之憂,即時起兵30萬,直撲江東。江東聞報之後,立即讓魯肅派使者西上荊州,向劉備求援。諸葛亮看罷 江東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對劉備説:“既不用動江南之兵,也不用動荊州之兵,我自有妙計使曹操不敢進兵東南。”他讓使者帶回江東的信中説:“如果曹軍南 犯,劉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諸葛亮告訴劉備説:“曹操平生最擔心的就是西涼之兵。現在曹操殺了馬騰,馬騰長子馬超仍然統領着西涼之眾,曹操的殺父之仇定使 馬超刻骨切齒。主公只要修書一封,派人結援馬超,讓馬超興兵入關。這樣一來,曹操豈能兵犯江東?”劉備聞言大喜,立即修書,派使者投送西涼的馬超。

馬超聽説父親和兩個弟弟遇害的消息後,放聲大哭,悲倫倒地。他咬牙切齒,痛罵曹賊。正在此時,劉備的使者持書趕到。馬超拆書一看:劉備在信中除了大罵曹 操之外,還回憶了昔日與馬騰同受漢帝密詔、誓誅曹賊的往事和舊情。指出,現在曹操與馬超又結下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深仇。他建議馬超率西涼之兵以攻曹之 右,他統荊、襄之眾以遏曹之前。認為此舉不但曹操可擒、奸黨可滅、大仇可報,而且漢室可以復興。馬超看罷,立即揮淚覆信,打發使者先回,隨後便點起西涼兵 馬。正準備進發時,西涼太守韓遂使人請馬超相見。原來韓遂與馬騰是結義兄弟,韓遂與馬超以叔侄相稱。韓遂告訴馬超:曹操派人送來書信,以封西涼侯為誘餌, 讓韓遂擒拿馬超。韓遂還向馬超表示:既為叔侄,不忍加害,願意與馬超一起聯軍進擊曹操,以報仇雪恨。韓遂殺掉曹操的使者,又徵調手下8部兵馬,合自己與馬 超共計10部,20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長安。曹操得到關中警報以後,遂放棄南下攻擊孫權的計劃,專力對付關中的馬超、韓遂之軍。諸葛亮一封書信就輕而易 舉地制止了曹軍的南下,救了孫權的大駕。

此計名出自戰國時期孫臏“圍魏救趙”的故事。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對來勢兇猛的強敵, 一味硬碰,無異於以卵擊石,所以應採用分流的辦法:或者打擊其薄弱的部位,或者是繞到敵人的背後打擊它。如此一來,敵人就不得不放棄原來的目標。這是一種 轉化敵我雙方地位的迂迴策略。“圍魏救趙”之計的奧祕所在,是不要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致力於抓住對方的要害和薄弱環節,把強敵分散、調動 開再打。也就是避高就下、避實擊虛、避強攻弱、避鋭擊衰的戰術。

歷史小故事6

《堯舜讓位》

傳説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

堯年紀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

堯説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説:“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很合適。”

堯嚴肅地説:“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讙兜(音huāudōu)的説:“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

堯搖搖頭説:“共工能説會道,表面恭謹,心裏另是一套。

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

堯點點頭説:“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蹟詳細説説?”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説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説,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着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着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裏,跟瞽叟説:“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説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牀邊彈琴呢。象心裏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説:“哎,我多麼想念您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説:“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蹟,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幹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讓”(禪音shàn)。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歷史小故事7

在一處以魏蜀吳三國元素為主題的遺址公園裏有一個工藝品店,工藝品店裏陳列了大量的三國人物陶俑。看管這家店的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爺爺,他是該遺址公園裏三國曆史文化研究會終身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他在這裏工作已有六十年的時間了,這些活靈活現的小陶俑大都是他的作品。帝王將相,販夫走卒,穿着打扮,日常器皿,製作的無不惟妙惟肖,形容逼真。文官有文官的儒雅、智慧和風度,武將有武將的勇猛、剛烈和威勢。

有一天,當老爺爺在望着自己的作品沉思時,這些陶俑突然復活了,變成了一個個完全還原三國人物全貌的小精靈。

其中有一個陶俑叫夏侯傑的首先站出來説到:“老爺爺!您可得給我做主呀!”

老爺爺先是一驚,然後他看見其他的陶俑都是有説有笑地向他作揖失禮,還有的像古代人跪拜皇帝一樣正式地雙膝跪倒,倒頭便拜,之後,這些精靈們都各自成羣結隊地議論起來,有的雙手攏在胸前站立,有的神情肅然地坐着。關張趙馬黃諸葛聚在一起,典於許徐夏侯荀彧等聚在一起,劉曹孫站在一起,黃程魯周陸坐在一起,鳳雛水鏡崔州平站在一起,大喬小喬貂蟬站在一起,張苞關興關平周倉站在一起,華佗王允站在一起,董卓十常侍站在一起,呂布劉表劉璋張魯站在一起,袁紹袁術公孫瓚孔融陳琳站在一起,赤兔馬,絕影馬,的盧馬也復活了,站在一起···看到這般景象,老爺爺感到欣慰極了,心想,行!是這個姿勢!很標準!很到位!完全是這個味兒!

“哦?你不是夏侯傑嗎?三國時曹魏那邊的一位將軍,也曾立過赫赫戰功,曹操對你也多有賞賜,有何冤屈呀?”老爺爺問道。

“老爺爺,我的冤屈可大了,三國演義上説,我是被張飛的吼聲‘我乃燕人張翼德也!’嚇的口吐白沫而死,那純粹是羅貫中的胡編濫造呀!我運籌帷幄、排兵佈陣的將兵之才與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的赫赫戰功,三國演義這本書上壓根兒就隻字未提。都知道曹孟德一生唯才是舉、疑心重重,試想,能在他手下帶兵,沒有兩下子怎麼能行?”

“是的,這樣子確實是不對的,你好歹也是一將軍,怎麼能被一句話嚇死,這像是訛傳的。”

“這就是訛傳。”

旁邊上的幾個陶俑又都説話了,周瑜説他不是被氣死的,他那是被毒箭射傷而死,卻被書家歪曲為氣死,純屬小説家胡言亂語;楊修説在小説裏和在現代人的印象裏,他楊修是志大才疏、不識大體,逞能過了頭,能死的,這一點並沒有錯,難道都不怪曹孟德嗎?是他疑心太重,才錯殺忠良的呀,在我被曹孟德處死的時候,小説家最起碼應該渲染一下悲劇氣氛,弄得上至饕餮老人下至毛頭孺子的普羅大眾都把我的死當成一個千古笑柄,看那關公的死,諸葛亮的死,華佗的死,都是風風光光的,唯獨我,死都死得不值錢,這也太不公平了;袁術反倒沒有埋怨什麼,他自己承認他確實是被餓死的;白髮蒼蒼的王朗可就滿腹牢騷了,他激動地辯駁着,差點兒都要哭出來了,他説,好歹自己也是漢末老臣,難道沒有一絲雅量嗎?我即便再沒有一點兒涵養,諸葛亮再怎麼會説,我這麼個在漢末巨大政治風浪中折騰了大幾十年的久經江湖的一代巨儒,怎會被短短的幾句話給活活罵死?大家夥兒都在指着諸葛亮的鼻子説三道四,説的意思大致不外乎三點,一是過度地美化他的千古智者這一形象,什麼三顧茅廬、博望坡用兵、什麼火燒新野、什麼祭東風、什麼草船借箭、什麼空城退司馬、什麼諸葛粧神···大家都知道純系子虛烏有,大概只有躬耕於南陽是真的,劉備白帝城向他託孤是真的,前出師表是真的。二是諸葛亮並非真正的軍事天才,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雄才大略,而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患得患失的小本經營,要不然蜀國為什麼沒能最終北定中原克復漢室呢?無非是能組織兵將們平時怎樣操練兵馬而已,他的強項是在籠絡人心和國家經濟治理上,至於攻殺戰守、用兵如神,那都是沒影的事兒,説實在的,他的軍事才能遠不及曹操。三是諸葛亮怎麼會神機妙算?真是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怎麼他就算不到晉國司馬家要一統天下?還怎麼要硬撐着跟劉備幹。怎麼就算不到劉備的兒子是個孬種?諸葛亮也很不好意思地表示,他確實不像小説上吹的那樣神乎其神,要真是那樣神,就不會讓關羽有麥城之敗,讓劉備有火燒連營之辱,就不會落得個揮淚斬馬謖、命喪五丈原的下場。他還説連他自己都想不明白,為什麼他身上積聚的矛盾是那麼多:既然是自古第一人龍,那為什麼就只是甘願作為一個輔政者呢,愚忠本身不也是一種愚嗎?既然能夠料定天下要一分為三,那又何必硬要和曹魏作戰呢?都説他是被累死的,可是他自己辯駁説他不是真正被累死的,而是自始至終就強加在他身上的被遠遠超出事實的好名聲給生生壓死的!不一會兒,吵着要發言的陶俑越來越多,劉備也要説話,關雲長也要説話,張飛瞪着豹子眼也要説話,司馬懿也要説話,董卓呂布都要説話,連貂蟬也出來吵吵,老爺子一會兒聽這個説,一會兒又聽那個吵,一時間不知道聽誰的好了,結果場面亂作一團亂麻,越想把誰的話聽清楚,就越是聽不清楚,結果弄得就像是在亂七八糟的大街,誰的話也聽不清了,若不是老頭耳朵有時候聽不見,恐怕光這聒吵聲都要把他逼瘋。

他和和氣氣地對大家擺了擺手説道:“各位請肅靜,慢慢聽我説。各位説的話我聽到了,各位的心情我也都理解,雖然你們説的各不相同,但出發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人們為了過分誇張強調某些人的英明和神武把你們當作了炮灰,你們的好名聲被損毀了,是不是這樣?”

“是的!是的!”陶俑們個個掙的都是臉紅脖子粗,一邊互相吵着一邊爭着對老爺爺説道,“爺爺不愧是三國曆史研究專家,那你今天就給我們大家評評理,為我們洗刷不白之冤,我們受夠了不被人們理解的滋味兒!你也重新寫一部三國演義,為我們正正名,要不然,我們的靈魂永世都不得安生啊!如果您老人家真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重新為我們索回顏面,我們可就有了第二次生命,哪像我們?現在的我們死都死得窩窩囊囊。”

“大家都先別那麼激動,即便是歷史故事改編的,可小説畢竟只是小説,不能也不可能去完全還原歷史事實,小説首先是故事,是極其通俗的讀物,其寫作意圖是表達作者某種主觀意願,情節的展開、人物的命運都要忠實於這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每個人物角色的理解關鍵得看什麼人從什麼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當不得真。再説了,不管怎樣,哪個人物都有兩面,三國裏面你們都很重要,即使有些誤傳,你們不要放在心上,時間和廣大人民羣眾終究會還你們清白的。歷史自有公論,我們只管做好自己就好了。”

聽了爺爺的一番話,大多數陶俑都似乎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大徹大悟,只有曹孟德還顫慄着站到一塊巖石上動情地吟誦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吟誦着吟誦着不禁大聲痛哭起來:“我的這幫不孝曹氏子孫呀,是你們讓我一手締造的大好基業毀於一旦,正應了我的那句話,若沒有我曹操,不知這亂世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三國後中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魏晉南北朝的長達三百年的分裂時期。”

爺爺忙勸他説“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頃刻興亡過手,前人田地後人收,説什麼龍爭虎鬥。鬥來鬥去不都還是什麼也帶不走嗎?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短短的三國才多長時間吶,掐頭去尾虛算一下,不過六十年而已,這在朝夕不止的時間洪流中只是一個瞬間,不要再妄自歎息了,知足吧,大家都當你是一代梟雄和一代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你的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等也千古傳誦,現收編在中學語文課本里,就單論這個,閣下也該知足的了。”

曹操似乎聽懂了,表情平靜了許多,可仍舊是一言不發,沒有搭理老爺爺一句話,轉身慢慢地揹着手轉身走進陶俑羣,邊走邊唱着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唱完就定格了,不知在什麼時候,他的二兒子,七步詩的創作者曹植,不知什麼時候就跟在了他的父親身後,口中若無其事地吟誦着“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誦着頌着,慢慢地和他父親一起入了定。這時,其他陶俑們早已重新定格下來,就像從來沒有復活過一般。

歷史小故事8

《匈奴人稱漢帝》

在李雄在成都稱王的同一年(公元304年),北方的匈奴貴族劉淵也反晉獨立,自稱漢王。

自從西漢末年起,有一部分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邊遠郡縣,他們和漢族人相處久了,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匈奴貴族認為上代多次跟漢朝和親,是漢朝皇室的親戚,後來就改用漢皇帝的姓——劉。曹操統一北方後,把匈奴三萬個部落分為五個部,每個部都設部帥,匈奴貴族劉豹是其中一部的部帥。

劉淵是劉豹的兒子,從小讀了許多漢族人的書,力氣大,武藝高,能夠拉三百斤重的大弓。劉豹死後,劉淵繼承他父親的職位。後來,在西晉的成都王司馬穎(八王之一)部下當將軍,留在鄴城,專管五部匈奴軍隊。

八王混戰開始後,匈奴部落裏一些貴族們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北)開會商量。有個老年貴族説:“我們匈奴從漢朝開始跟漢人結為兄弟。經過魏、晉兩個朝代,匈奴單于後代雖然有封號,卻沒有自己的尺寸土地,跟一般百姓沒有什麼兩樣。現在晉朝發生內亂,自相殘殺。這正是我們匈奴人恢復地位的好時機啊!”

大家都覺得他的主意對,叫誰來帶頭呢?大家一議論,認為劉淵有才能,威望高,推他當單于挺合適。

貴族們派個使者到鄴城,把大夥兒的意思告訴劉淵,請他回來。劉淵很高興,就藉口要回匈奴葬自己的父親,向司馬穎請假。司馬穎不同意,劉淵只好讓使者先回去,並且要五部匈奴集結兵力,向南移動。

後來,晉朝的幷州刺史司馬騰、將軍王浚聯絡鮮卑貴族攻打司馬穎,司馬穎失敗了,逃往洛陽。劉淵向司馬穎要求回去帶匈奴兵馬來助戰,司馬穎才讓他走了。

公元304年,劉淵回到左國城,大夥兒擁戴他做大單于。他集中了五萬人馬,親自率領南下,幫助晉軍攻打鮮卑兵。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趁這個機會把晉朝滅掉,反倒去幫助晉軍呢?

劉淵説:“要滅掉晉朝,還不是像摧枯拉朽一樣容易,但是晉朝的百姓未必會向着我們。我看漢朝立國的年代最長,在百姓中影響大。我們的上代又是漢朝皇室的兄弟。現在漢朝亡了,我們用繼承漢朝的名義,也許可以得民心。”

大家聽了,覺得是一個好主意。劉淵就宣佈自己是漢王。

劉淵稱漢王后,很快攻下了上黨、太原、河東、平原等幾個郡,勢力越來越大。一些勢力比較小的各族反晉力量也都來歸附劉淵。

公元308年,劉淵稱漢帝。第二年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集中兵力進攻洛陽。洛陽的老百姓雖然恨透腐朽的西晉王朝,但是也不願受匈奴貴族的統治。所以劉淵兩次進攻,都遭到洛陽軍民的猛烈抵抗,不得不退兵。

那時候,八王中最後的一個王——東海王司馬越還在和一批大臣互相仇殺。晉朝留下的一點點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後來劉淵死去,他兒子劉聰接替做漢國皇帝,又派大將劉曜、石勒進攻洛陽。洛陽的軍民奮勇抵抗,但是畢竟寡不敵眾。公元311年,洛陽城終於被攻陷,晉懷帝做了俘虜。

劉聰進洛陽後,殺了大批晉朝的官員和百姓,有一次,劉聰舉行宴會,讓晉懷帝穿着奴僕穿的青衣給大家斟酒。一些晉朝的遺臣看了,禁不住失聲痛哭。劉聰看晉朝遺臣還對懷帝這樣有感情,一發狠,就把懷帝殺了。

晉懷帝死後,在長安的晉國官員擁立懷帝的侄兒司馬鄴繼承皇位,這就是晉愍(音mǐn)帝。

公元316年,劉聰攻下長安。晉愍帝也遭到了懷帝同樣的命運,在受盡侮辱後被殺。西晉王朝維持了五十二年,終於滅亡。

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的各族人民(主要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紛紛起義,他們中間的上層分子乘機起兵,像李雄、劉淵一樣建立政權,前前後後一共出現十六個割據政權,歷史上稱為“十六國”(舊稱五胡十六國,胡是古時候對少數民族的泛稱)

歷史小故事9

曹操和袁紹是誰,就算不怎麼讀三國的人應該都知道。此二人大軍閥大英豪,在當時是局動盪之時,手握重兵,有資格稱霸的人。就這麼兩個人,也有不願意輕易得罪,甚至還願意接受評點的人,此人就是許劭許子將。

許劭是當時名士,同時也是東漢末年著名的人物評論家,“月旦評”便是由他和從兄許靖創辦。何謂“月旦評”?即每月選取當時人物,進行一次評比。看到這兒,想必大家應該能理解為什麼曹操和袁紹都不願意得罪許劭了吧。

許劭就好比是評委老師,如果從他這兒得到了不好的評價,對於袁紹和曹操的發展都會不利。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會少了很多人才願意為他們效力。

喜歡曹操,或者對曹操有所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曹操有一句評價“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評價,就是出自許劭之口。

許劭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名聲大顯,受到大家的敬重。他對當時人物的評比,大家也比較信服。

曹操還沒有得志的時候,曾經專門置辦了豐厚的禮品拜訪許劭。曹操謙虛的請求許劭為他談相,許劭最開始是拒絕的。等到第二次曹操前去,許劭才終於開口説:“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袁紹出生名門,是當時的公族豪俠。袁紹從濮陽令離職回家,一路上車馬徒眾,十分豪華。過別界兒的時候,袁紹根本不擔心自己是否太過張揚。但是等到了汝南境內之時,情況就不一樣了。

袁紹將跟隨的賓客打發走,行事也低調起來。當時有人疑惑,於是就問袁紹為何如此。袁紹回答説:“我這樣的車馬裝束,難道可以讓許子將看見嗎?”

就連袁紹都擔心自己在許劭心中的印象,因此捨去豪華車馬,只乘一輛車子回家。

許劭雖然名聲很大,但是卻並不在朝堂上彰顯。當初楊彪擔任司空的時候,曾經下令徵召許劭。許劭對此拒絕,不應詔。有人勸説許劭做官,許劭回答:“現在小人得志,王室將亂,我想去淮南東海避難,這樣來保全家中老幼。”

可見許劭對時局看的十分清楚,後來與家人南遷到廣陵郡避難,天下大亂之時,也應了許劭當初所言。

許劭到廣陵郡,受到徐州刺史陶謙的厚待。但是許劭卻感到不安,認為陶謙雖然表面上禮遇他,但是內心卻並不真的如此想。

於是就到曲阿投靠了揚州刺史劉繇,建安元年劉繇被孫策擊敗,許劭與其一同逃到豫章。最後許劭在豫章去世,享年四十一歲。

歷史小故事10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裏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裏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着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着書本,在洞前映着光來讀書。

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上京趕考時,順道登華山一遊。華山上有一座神廟,廟神華嶽三娘是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女,自從被王母派遣到華山後,一直過着孤獨寂寞的生活。這天,她正在廟中吟歌曼舞,消磨時光,突然發現一個書生跨進了廟門。她急忙登上蓮花寶座,化為一尊塑像。走進大殿的劉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孃的塑像俊麗、温柔、安閒,劉向被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該多幸福啊!可惜這只是一尊沒有情感知覺的雕像。劉向懷着深深的遺憾,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取出筆墨,深情地在牆上抒寫了自己對三孃的愛慕之情。

三娘默默地看着這一切,心中不禁百感交集。面前這個書生多麼英俊倜儻,文采斐然,他對自己滿懷深情,而自己又何嘗不被他深深吸引,又何嘗不愛戀他呢?可是,一個是上界仙女,一個是下方凡人,又哪能締結姻緣呢?目送悵悵離去又依依不捨的劉向,三娘再也不能平靜了。她沉吟再三,終於決定不顧天條禁令,要與劉向結為夫妻。於是,三娘便化為一民間女子,追上劉向,向他道出了真情,從而二人兩情依依,結為伉儷,恩愛無比。劉向考期將臨,三娘已有孕在身,依依惜別之時,劉向贈給三娘一塊祖傳沉香,説日後生子可以“沉香”為名。二人十里相送,難捨難分。

劉向在京城一舉中榜,被任命為揚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馬上任之時,華嶽三娘卻遭難了。原來,這時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在天宮大辦蟠桃會,各路神仙均來赴會祝壽,可是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脱染病而留在華山。誰知,真情被三孃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二郎神勃然大怒,責怪妹妹私嫁凡人,觸犯天條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懲罰。三娘一身正氣,毫不畏懼,況且她隨身還有一件王母贈的寶物——寶蓮燈,此物是三孃的鎮山之寶,無論哪路妖魔,哪方神仙,只要寶蓮燈大放異彩,都會被震懾稱服,束手就擒的。二郎神自知不敵,就令自己的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際,偷盜而出。這樣,可憐的三娘就被二郎神壓在華山下的黑雲洞中。三娘在暗無天日的洞中生下了兒子沉香,為防不測,她偷偷懇求夜叉,將兒子送到揚州,留在其父劉向身邊。

沉香長大了,漸漸懂事了,知道了母親被壓在華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親三娘。他把想法對父親説了,無奈劉向也只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歎氣搖頭。於是沉香便獨自離家,去找母親。他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了華山。可是母親在哪裏呢?這個只有八歲的孩子,不知所措,放聲大哭起來。淒厲痛苦的哭喊聲,在空谷迴盪,驚動了路過此地的霹靂大仙。好心的大仙,問明情由,深為善良的三娘和受苦的孩子鳴不平,可是也無可奈何。於是他將沉香帶回自己的住所。沉香在大仙的指點下,刻苦認真的學習,漸漸學會了六韜三略、百般武藝、七十三變。十六歲生日那天,沉香向師-父辭行,要去華山救母。大仙稱他有志氣,並贈給他一柄萱花開山神斧。

沉香騰雲駕霧,來到華山黑雲洞前。他大聲呼喚孃親,聲聲穿透重重巖層,傳入三娘耳中。三娘不由心情激盪,百感在心。她知兒子已長大成人,一片孝心來救自己,激動不已,就將沉香喚到洞前。三娘自知哥哥二郎神神通廣大,當年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也敗在他手中;沉香又年幼,況且二郎神還盜去了寶蓮燈,兒子哪能是他對手呢?所以,三娘叫沉香去向舅舅求情。

沉香飛身來到二郎廟,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誰知二郎神鐵石心腸,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兩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覺得二郎神欺人太甚,便掄起神斧,與他打起來。兩人云裏霧裏,刀來斧往,山裏水裏,變龍變魚;從天上殺到地上,再從人間殺迴天宮;直殺得山搖地動,江翻海搗,天昏地暗。這件事驚動了太白金星,派了四位大仙去看個究竟。四仙姑在雲端裏看了一陣,覺得二郎神身為舅舅,如此兇狠地對待一個孩子,太無情無義了。於是相互使了眼色,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鬥越勇,越戰戰神,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寶蓮燈也落入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飛回華山,舉起萱花開山神斧,奮力猛劈。只聽得“轟隆滷一聲巨響,地動山搖,華山裂開了。沉香急忙找到黑雲洞,救出了母親。整整十六年,受盡了苦難的三娘才重見天日,她與兒子緊緊抱在一起,百感交集,淚流滿面。

後來,二郎神也向三娘、沉香認了錯;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職。從此,三娘、劉向和他們的英雄兒子沉香全家團圓,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啦。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户姓孟的人家,種了—棵瓜,瓜秧順着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看,裏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做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倆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人修長城。有—個叫範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裏跑了出來。他跑得口乾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裏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堵垣牆。原來這垣牆裏是孟家的後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着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着—個人,她和丫環剛喊,範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説:“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命吧!”

孟姜女—看,“範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範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範喜良—五—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

範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倆口見他—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為婿。跟女兒—商量,女兒也同意。給範喜良—提,範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慌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着。老倆口—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説:“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夥衙役,沒容分説,就生拉硬扯地把範公子給抓走了!

這—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盂姜女很放心不下,就—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直奔正北走,穿過—道道的山、越過—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失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天,她問—位打柴的白髮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説:“在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歷史小故事11

宋代大書畫家米芾,與蘇軾一樣,也是中國古代賞石界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米芾喜歡奇石,簡直到了如醉如痴、如癲如狂的地步,故有“米癲”的戲稱。而“米芾拜石”的故事,則是對其癲狂的一個最好的印證。

米芾整日醉心於品石、賞石,以至於好幾次遭到貶官,一生宦途失意。一次,他新任無為州堅軍,初入州署,發現院內立着一塊大石,形狀十分奇特,心中不禁大喜:“此足以當吾拜。”於是,他立刻整好衣冠拜之。此後,他還稱這塊大石為“石丈”。過不了久,他又聽説河岸有一塊奇石,“狀奇醜”,便命令衙役將其移至州署院內。米芾見到此石,大為驚奇,一時得意忘形,讓僕人取過官袍、官笏,設席跪拜於地,念念有辭地感歎:“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這一段“米芾拜石”的故事,成為後世不少畫家的創作題材,更是他們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無為州距靈璧石的產地不遠。米芾借近水樓台之機,廣為蒐集奇石,樂此不疲,還將所集之石一一冠以美名。米芾的.上司楊次公聽説他在州署嗜石成癖,唯恐他弄石廢事,就去整言相勸。米芾面對着楊次公,從左袖中取出一塊奇石,只見“峯巒洞穴皆具,色極清潤”。不料,楊次公連一眼都不看。

米芾又取出一塊奇石,只見“疊嶂層巒,奇巧更勝”。楊次公去看,米菲在無奈之中,又從袖中取出一塊奇石,只見那是“盡天畫神鏤之巧”的神品。這時候,米芾再不顧楊次公有何反映,彷彿受了委屈似的問道:“如此石,安得不愛?”此刻的楊次公,也好像被突然驚醒一樣,大聲喊道“非獨公愛,我也愛之!”説罷,從米芾的手中順勢奪過這一塊奇石,連頭也不回,馬上登車而去。

楊次公奪石,是沒收它以下屬“改邪歸正”,還是由於個人愛好而收藏起來?這件事情的最後結局,大家都不清楚。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米芾並未因為楊次公的告誡而停止藏石的舉動。

米芾一生都痴迷於奇石。

歷史小故事12

魯迅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享譽世界文壇,在文學上有着不可動搖的地位。那麼作為平凡人的魯迅又有着什麼樣的故事呢?

1.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髮店理髮。理髮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着簡樸,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髮時就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髮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髮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髮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髮,理髮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着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髮。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髮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理髮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麼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髮師聽了大窘。

2.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説:“有人説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捲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捲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愛書情結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節衣縮食,購置了多冊書本。他平時很愛護圖書,看書前總是先洗手,書髒了就小心翼翼地弄乾淨。他自己還準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一本破舊的書,經他整理後,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時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人,若有別人借書,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

4.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一次,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為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覆:“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呵呵!

5.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裏嚼着,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6.煙罐驅貓

魯迅晚年來到上海專事寫作,50多歲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靜更深魯迅在寫作,外面的貓不停地叫,屢屢打斷他寫作的思路,魯迅隨即拿起手邊的五十支裝鐵皮的香煙罐,對着可惡的貓一一發射。

7.戲弄特務

有一次,魯迅在上海的街頭蹓躂,身後總跟着一小特務盯梢。當然這對魯迅來説是常有的事。魯迅故意將他當成乞丐,坦然地轉過身去遞過一塊銀元:“買飯吃吧。”

歷史小故事13

孫中山領導推翻清朝政權的革命中,哥哥孫眉功不可沒。為了弟弟的宏圖偉業,孫眉不僅傾其家產予以資助,還發揮自己廣闊的人脈,奔走呼號,尋求更多人的支持。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當時,許多人憑藉各自的背景,挖空心思地撈取一官半職,孫眉也未能免俗。在他眼裏,弟弟就是當今“皇帝”,做哥哥的不説封王賞地,怎麼也該混個“二品頂戴”。於是,他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給了蔡元培等大員,當即得到他們的認可,並聯名向孫中山推舉他為廣東都督。

孫中山接到推薦函,電覆蔡元培:“唯才是舉,切不可任人唯親。”孫眉得知弟弟的態度,立刻奔赴南京興師問罪。孫中山耐心地勸説:“哥哥雖然於革命有功,但當廣東都督確實不合適。”孫眉勃然大怒,説:“阿文你是大總統,我是你哥,比總統還大,區區一個廣東都督怎麼就幹不了?”孫中山一個勁地賠笑,好容易才把他打發走。

後來,孫中山回到故鄉,孫眉見了他,怒氣仍未消減,訓斥道:“你當了大總統,卻六親不認,害得我現在還得在鄉官手下混事……”孫中山大笑,説:“你是我大哥,家裏的事,全是你説了算,總統也得聽你的。國家的事,哥哥可不能隨便,即使是鄉官,也是你的父母官,你得聽他們的。”

就這樣,孫眉最終沒有出任廣東都督。此後,他一心一意地經商,生意一度非常紅火。因為孫中山的廉正,歷史上或許少了一位平庸的官員,卻多了一位成功的商人。

歷史小故事14

解釋

主要的意思是説揹着荊條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賠禮認錯。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戰國時,趙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上大夫藺相如,還有一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廉頗。有一年,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相會。酒宴上,秦王請趙王彈瑟。趙王彈了一曲。

作陪的藺相如心想,必須為趙王爭回面子,於是捧起一個缸,走到秦王面前説:“大王擅長秦樂,請大王一擊,以相娛樂。”在藺相如的強逼下,秦王勉強在缸上擊了一下。秦國的大臣氣得大叫:“請趙國割讓出十五座城作為向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高喊:“請秦國把首都咸陽作為向趙王的獻禮!”秦國始終沒能佔到半點便宜。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説:“我出生入死,立了許多戰功,而藺相如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給我遇見,我一定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聽説以後處處忍讓,上朝的日子故意裝病在家,以免與廉頗引起爭執。

有一天,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的馬車迎面駛來,他吩咐僕人把車子調轉方向,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説他太膽小了,藺相如一笑,問大家:“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大家異口同聲地説:“那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國當眾呵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只是我想到,強秦不敢侵趙,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鬥起來,敵人就要來鑽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

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很慚愧,於是光着脊背,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歷史小故事15

齊景公是在春秋時期比較奇葩的一位君主,因為他在任期間,沒有做什麼正經事,整天遊手好閒,沉迷酒色,跟他的哥哥齊莊公如出一轍,都是一個不守君道的君主,但是奇怪的是當時的齊國在眾多諸侯國之中國力仍然是很強的,可謂主昏於上,政清於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齊景公,出生年月不詳,公元前547年正式即位執政,姜姓,呂氏,名杵臼,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的名字很奇怪,不僅是齊景公,春秋時期的人物的名字都很奇怪,比如説齊景公的名字杵臼,是先秦時期經常會看到的名字。這個時期的很多人的名都是杵臼,陳宜公名杵臼,齊景公名杵臼,宋昭公也名杵臼。杵臼,就是杵和臼,杵的意思就是衝擊,而臼的意思是承接,意用來舂穀子。《周易。繫辭下》曾記載: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世本》曰:雍父作杵臼。杵和臼連用的情況,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一種習慣。我們還會經常見到與之類似的名字,例如:宜臼。周平王名宜臼,晉靖侯也名宜臼。

齊景公並不是齊靈公的嫡長子,他能夠登上王位,多虧了他的哥哥齊莊公。熟悉歷史的人會知道,齊莊公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好色之徒,他看上了大臣崔杼的妻子,並且給崔杼戴了綠帽子,而綠帽子這個稱呼就是由齊莊公來的,齊莊公因為好色死在了自己大臣崔杼的手上,崔杼為了保全整個家族,決定擁立齊莊公的弟弟杵臼為國君,這便是齊景公。齊景公的登基之路看似很順暢,而他的整個執政期間,雖然個人沒有什麼作為,卻能夠使得齊國越發強大起來,危機四伏的春秋時期,齊國能夠在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齊國的強盛,除了依託齊國延續到這一代的運氣以外,他手下擁有大臣崔杼、慶封、晏嬰、司馬穰苴等賢才。同時,齊景公又是一個擁有矛盾人格的君主,他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讓人不得不驚訝齊景公的管理能力。不僅他的即位之路走得順暢,讓人嫉妒的是,他還是個高顏值的美男子。史料記載他:容貌嬌美,有羽人之姿。渾身長滿了羽毛,在今天看來,古人的想象力真是奇怪,放在古代羽化是一種美的象徵,由此可見齊景公在別人的眼裏,他就是一種美的化身。

丁丑,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是為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齊景公雖然幸運地繼承了哥哥齊莊公的君位,但是大權還沒在握,他新即位手裏根本就沒多少實權。朝政中崔杼大權在握,與慶封共同執政,齊景公沒有什麼黨羽,在慶封、崔杼的勢力下,形同傀儡,唯命是從。齊景公上台後,齊國經歷了長達16年的內亂,齊景公自己摸索,大量任用賢才,晏子、田穰苴等能臣都為他所用,又善於納諫,政治經驗日益豐富,逐漸帶領齊國發展起來,此時齊國的內亂終於暫時告一段落。

而齊國在他執政的前期,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就是由於齊景公有這種遠大的政治抱負,景公上台後十分勤奮,兢兢業業,愛民如子。以晏嬰為相,田穰苴為大司馬,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富國強兵,齊國國勢漸漸恢復。

Tags: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