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名人故事集合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9.57K

歷史名人故事1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詞》

歷史名人故事集合15篇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着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着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着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衞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裏,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歷史名人故事2

孫子死後,過了100多年又出了一個孫臏。孫臏出生在阿城和那城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子孫。孫臏曾經和龐涓一道拜當時有名的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龐涓學成出師,來到魏國,得到了魏惠王的信任,當上了魏國的將軍。但是龐涓非常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深怕有一天孫臏超過或戰勝自己,就祕密派人把孫膠找來。孫臏雖然得到老師的真傳,學得精妙的兵法,但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師兄會對自己不利,因此高高興興地到了魏國。龐涓熱情地歡迎師弟的到來,接風洗塵之後,師兄弟一番長談。龐涓瞭解到孫擯果然高明,自己所學遠遠不及,非常嫉妒。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龐涓便設下毒計,找了個罪名砍掉了孫臏兩隻腳,並且在他臉上刺了字,還把他囚禁起來,不讓別人知道。

齊國的使臣來到魏國,孫臏得知,覺得脱離魏國的時機來了。他偷偷地拜見了齊國使者,詳細地向他講述了白己的情況及在魏國的遭遇,並且請求使者把自己帶回齊國。因為孫臏是齊國人,齊國使臣聽完他的講述,十分同情。在交談中,這位使者還發現孫臏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奇人,便決定帶他到齊國去。通過精心的策劃和周密的佈置,孫臏終於離開了魏國,也擺脱了龐涓的控制與迫害。孫臏到了齊國以後,在將軍田忌手下當門客,田忌非常賞識他。

田忌經常和齊國的貴族公子們賽馬,而且下非常大的賭約。孫臏發現那些馬的腳力都差不多,而那些馬又可以分為上、中、下3個等級。比賽的時候,一般是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於是,孫膠就對田忌説:“將軍您儘管下大的賭約,我保證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了他的話,就和齊王以及其他的貴族公子們比賽,而且下了一千兩黃金的賭約。快到比賽的時候,孫膠對田忌説:“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他們的中等馬,再用您的中等馬對他們的下等馬。”3次比賽結束以後,田忌的馬輸了一場,贏了兩場,結果贏得了齊王一千兩黃金的賭約。田忌看到孫臏有過人的才能,就把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請教兵法,聽後十分滿意,就讓他擔任軍師。

後來,魏國攻打趙國,龐涓統領大軍直逼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急忙派人向齊國求救。接到趙國的求救信後,齊威王打算任用孫臏為主將,讓他帶領軍隊去援救趙國。孫腆沒有答應齊威王,他推辭説:“我孫臏是一個受過酷刑的人,不適合擔任部隊的主將。”齊威王就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孫臏因為被挖掉膝蓋,不能行走,只能坐在一輛有帳篷的車裏面,暗中替田忌出謀劃策。一接到命令,田忌就想要帶着齊國的軍隊,直奔趙國,孫膠勸阻他説:“想要解開亂成一團,纏成一片的絲線,不能夠生拉硬拽。想勸解兩個正在打架的人,不能也捲進去和他們打在一起。要扼住爭鬥者的要害,爭鬥者因形勢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開。現在魏國和趙國兩國正在交戰,那麼魏國全部的精鋭部隊必然在趙國全力進攻,而留在魏國國內的,肯定只是一些老弱病殘。將軍您不如率領齊國軍隊,馬上向魏國都城進攻,佔據魏國的交通要道,攻打魏國空虛的地方。到時候,魏國軍隊就只能放棄攻打趙國,撤回魏國,以求自保。這樣的話,我們一下子就解救了趙國被圍困的危險,又可以輕鬆破敵。”這個策略極其高明,田忌聽了,十分讚賞,馬上傳令下去,吩咐按照孫臏的計策辦。齊國大軍掉轉方向,向魏國進軍,直搗魏國都城。魏國告急,魏王立即派人傳令,讓正在攻打趙國的魏軍回師。魏軍統帥龐涓得到消息,馬上放棄攻打趙國,撤回魏國。為了解救國都的危機,魏軍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田忌和孫臏探知魏軍的行動,便留下一支部隊繼續進攻,選派精鋭部隊在桂陵設下埋伏。桂陵是魏軍從趙國回到國都的必經之路。當人困馬乏的魏國軍隊到達桂陵的時候,正好鑽進了孫殯設下的埋伏圈,幾乎全軍覆沒,魏國的大將軍龐捐也成了孫膜的俘虜。

歷史名人故事3

姜尚

因為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説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説。不過説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中國有句老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誇張了。不過我記得在那裏看過,説姜尚72歲被拜為國師,可信度就高些。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

重耳

為了避難,43歲的晉文公開始過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説是顛簸流離,嚐盡了苦難。這位在外輾轉19年才得以回國,隨即稱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L謀殺重耳,勃L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倖逃走,開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歲)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後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在曹國的時候,曹共公聽説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一個國君也居然喜歡看希奇)。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前628年(69歲)冬天,晉文公逝世。

黃忠

黃忠在三國裏亮相的時間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輕時可能有點小名氣,但確實老了之後跟着劉備後才出名的,特別是定軍山一戰,斬掉名將夏侯淵威震天下,後來能被劉備封為後將軍也可能和這一戰有很大的關係。

黃忠年輕時一直為荊州劉表效力,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與劉表侄子劉磐一起駐守長沙攸縣(今湖南株州攸縣,即虎紋老家)公元208年,曹操佔領荊州,臨時任命他為裨將軍,任駐守原地,歸屬於長沙太守韓玄。公元209年,劉備攻打荊州各郡,佔領了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等地,黃忠投降劉備。公元211年(64歲)黃忠跟隨劉備入川,征戰益州,表現突出,勇冠三軍。平定益州後劉備封其為討虜將軍。公元219年(72歲),劉備進擊漢中定軍山,黃忠一戰斬殺魏國身經百戰的守將夏侯淵,曹軍慘敗,黃忠自此聲名大震。後黃忠升為徵西將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重用黃忠為後將軍,公元220年,黃忠病逝,享年73歲追諡為剛侯。

包青天

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那年,老包鍘了不認前妻的駙馬陳士美,皇上懷恨,借個名兒便把包公削職為民。就這,皇上還不解恨。當天,皇上把大太監和小太監召到皇宮,耳朵咬耳朵商議一陣。末了,兩個太監對皇上如此這般一説,説得皇上點頭微笑,吩咐照辦,事成大大有賞。

包公削了職,京城大棧小店,都受了皇家囑咐,不準留包公過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當日動身。包公為官清正,如今兩袖清風,僱不起車馬,由老家人包興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後面安步當車,卻沒有料到太監跟在後面盯梢哩。

時當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沒有多遠,便汗流浹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幾桶。這會兒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熱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這裏前不巴村,後不着店,既無池,也無井,只有一塊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開了黃黃的花,西瓜兒結的溜圓。包公咂咂嘴,周圍又沒人,為了解渴,就摘下個西瓜,放在膝蓋上,用拳頭“嘭嘭”兩下砸開,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們一氣吃了兩個大瓜。兩個像鬼樣的太監早看在眼裏,大太監對小太監説:

“古來君子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還能算是清官嗎?逮他去見皇上!”

正要動手,卻見包公正掏出幾個銅錢,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兩個太監無可奈何地擺擺手:

“吃瓜給錢,那有啥説的。”

傍晚,包公棲息在小鎮一家小客棧,兩個太監也盯着跟進去。包公囊資不豐,就叫了素菜米飯。哪知這客棧小,米不是上熟,一碗裏盡是稻穀;包公只得邊吃邊撿,一桌枴子上堆的盡是穀粒。這又讓兩個太監給看在眼裏,小太監對大太監説:

“糟蹋糧食遭雷打,捉他去,好為皇上出氣!”

正説着,又見包公抓起穀粒,一粒一粒放在嘴裏嗑去稻殼,吃了米粒,真是“盤中之餐,一粒未廢”。這有啥説的,雞蛋裏挑骨頭也挑不出來,大太監與小太監,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就快到淮河邊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兩個太監還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於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個計策:大小太監連夜從小路草行露宿,趕到包公前面,在淮河邊上坐等,單等包公一到,他們一個拉腿,把包公推到一堆髒東西上。他們以為這樣,包公準會到淮河裏去洗手,淮河裏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個沾污河水的罪名。這真是啥壞點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髒後,歎口氣爬起來,正想到河裏去洗,瞥眼一看,河邊小媳婦、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這一洗手,不壞了人家吃用水嗎?於是包公走到河邊,用乾淨的左手掬水含到嘴裏,然後又離開水邊,到坡上吐出水來沖洗。兩個太監看着,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難有雙的鐵清官,就跟他一萬年,也找不到他的髒點。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回覆皇命。

這事一傳出來,老百姓就説:

毒不過皇上,奸不過太監,清不過包公。

歷史名人故事4

元忠執火入墓耀門楣

北齊時期,有一個叫李元忠的人。當是他還是一介白衣,一天晚上,他突然做了一怪夢。夢見他執火炬進入了父親的墓穴。醒來之後,他感到不吉利,於是,就找到恩師,求他解夢。老師聞聽之後,言道:“此乃是大吉之兆,你執火炬進入你父親的墓穴,此景此情不正是説‘光照先人’嘛?”果然,事後李元忠在仕途之路上,平步青雲,官運亨通。

歷史名人故事5

江西撫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負籍遠遊,曾挑着書箱行李,從家鄉臨川,來到宜黃鹿崗薌林書院求學。在名師杜子野先生指導下,他勤奮苦讀,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閲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因此,才思橫溢,後來名聞天下。於是他拿着書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會有生花筆嗎?

杜子野正色道:當然有啊!事實上有的筆頭會長花,有的筆頭不會長,只是我們的肉眼難以分辨罷了。

王安石見杜子野先生如此認真,便道:那麼先生能給我一支生花筆嗎?

於是,杜子野拿來一大捆毛筆,對王安石説:這裏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筆,究竟是哪一枝,連我也辨不清楚,還是你自己尋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學生眼淺,請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鬍鬚,沉思片刻,嚴肅地説:你只有用每枝筆去寫文章,寫禿一支再換一支,如此一直寫下去,定能從中尋得生花筆。除此,沒有別的辦法了。

從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導,每日苦讀詩書,勤練文章,足足寫禿了五百枝毛筆。可是這些筆寫出來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説還沒有從中找到生花筆。他有些泄氣,於是又去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麼還沒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筆呢?

杜子野沒有説什麼,飽蘸墨汁,揮筆寫了鍥而不捨四個大字送給他。

又過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給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筆都寫禿了,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寫了一篇《策論》,突然,他覺得文思潮湧,行筆如雲,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一揮而就。他高興得直跳了起來,大聲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筆了!

從此,王安石用這枝生花筆學習寫字,接着鄉試、會試連連及第。以後又用這枝筆寫了許多改革時弊、安邦治國的好文章,被後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歷史名人故事6

近期我讀了《中國歷史故事》中《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後,心潮像連綿起伏的波濤,久久不能平靜。故事記敍了清朝道光年間,英國商人把大量鴉片販賣到中國牟取暴利,嚴重摧殘了中國人民的健康。面對經濟受損、人民受害,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並查處與英國商人勾結的貪官。林則徐到了廣州後,在當地正直官員的幫助下,查處了與英國煙販勾結的貪官污吏,並收繳了英國煙販的鴉片,統一在虎門進行了銷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

回首歷史,我們倍感驕傲。雖然罪惡的侵略者在硝煙運動後不久就發動了鴉片戰爭,但中國人始終沒有放棄堅持自己的民族氣節,奮勇抗擊侵略者,最後侵略者像被衝進大海的鴉片一樣被趕出了中國。

展望未來,我們信心滿懷。中華兒女正在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實現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我們也一定要以像林則徐這樣赤膽忠心的英雄為榜樣,好好學習,肩負起振興中華的神聖使命。

歷史名人故事7

故事一:遠交近攻的範睢

範睢是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後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李斯評價他時指出:“昭王得範睢,強公室,枉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他從小就學縱橫術(相當於現代的外交學),但是家境貧寒,於是投奔魏國中大夫須賈,做他的門客,可以説是英雄末路,一直鬱郁不得志。

有一次,須賈奉魏王之命使齊通好,范雎作為隨從一齊出使。當時正值襄王即位,齊國日益強盛之時。由於魏曾參加燕國大將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攻打過齊國,並逼死了齊緡王。魏王害怕齊國的報復,讓須賈來緩和兩國的緊張空氣。誰知須賈是個懦弱無能之輩,在齊王的嚴厲質問下啞口無言。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范雎挺身而出。嚴正指出,齊緡王驕暴無厭,五國同仇,豈獨魏國?今大王光武蓋世,應思重振桓威之餘烈,如果斤斤計較齊緡王時的恩恩怨怨,但知責人而不知己過。恐怕又要重蹈齊緡王的覆轍了。一番話後,齊王怒氣平消。非常佩服范雎的才能,特賜他十斤黃金和牛酒。范雎向須賈報告了此事,須賈命他退還黃金,只留下牛酒。須賈為人心胸狹隘,嫉賢妒能。回國後向國相魏齊誣告范雎“持魏國陰事告齊”。

魏齊大怒,命人將范雎打得折肋掉齒,還把他放在廁所中,任賓客便溺其上。奄奄一息的范雎受盡了侮辱,但他宏圖未展不想這樣死去。他買通了看守,謊稱已經死去,逃出了地獄。藏匿於民間,化名為張祿。不久又逃到了秦國。

當時的秦國,經過幾位秦王的慘淡經營國力雄踞其他國家之上。但是,秦昭王主政時期,一些因素限制了秦國的發展。國內,後黨勢力很大,君權遭到控制;還有權臣當道。對外,秦國沒有一個有效的兼併統一方略,所以常常勞而無功。範睢很明智地看出問題所在,他感覺到機會來了。於是上書秦王:“聖明的君主善於洞察事情的成敗,對國家有利的就實行,對國家有害的就捨棄,有疑惑的就稍加試驗,即使舜和禹復生也不能改變這種方略。”並且自信的毛遂自薦,願為秦王效犬馬之勞。

秦昭王並非昏庸之輩。只是苦於無才能之士輔佐,看見範睢之書,當然召見。範睢進入宮門故意走只有秦王能進的道路,宦官與之爭執,他故意説:“秦國哪有什麼大王?只有太后、權臣罷了!”一句話觸動秦昭王的痛處。昭王於是引範睢密談。範睢單刀直入:“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於奸臣之態,居於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終身迷惑,無與昭奸。”點明秦昭王的處境。接着,獻出遠交近攻的計策,在秦國兼併戰爭取得勝利之後,範睢又勸秦王大權獨攬,於是廢太后、逐權臣,範睢因此順利做了秦國的丞相,開始施展他的全部謀略。

對外,為達到兼併六國的目的,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對齊、楚等距秦較遠的國家先行交好,穩住他們不干預秦攻打鄰近諸國之事。魏、韓兩國地處中原,有如天下之樞紐,離秦又近,應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韓臣服,則北可懾趙、南能伐楚,最後再攻齊。這樣由近及遠,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擴張,好比蠶食桑葉一樣,必能統一天下。昭王39年(前268年),昭王用範睢謀,派兵伐魏,攻佔懷(今河南武陟西南)。兩年後又攻佔邢丘(今河南温縣東)。昭王42年(前265年),範睢又為昭王謀劃攻打韓國,首先攻佔地處韓國咽喉的滎陽,將韓斷為三截,致使韓處於危亡之中,不得不聽命於秦。經過一系列征戰,秦國勢越來越強,各國無不震動。

對內,昭王又按範睢的謀劃,實行“固幹削枝”的政策,堅決剝奪親貴手中之大權,於41年(前266年)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養老。拜範睢為丞相,封為應侯。接着又把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驅逐到關外,將宣太后安置於深宮,不準再幹預朝政。通過這些變革,消除了內部隱患,使權力集中於以秦昭王為首的中央手中,政權更加鞏固。

秦國在懾服魏、韓和整頓內政後,開始把攻擊矛頭指向趙國。秦昭王47年(前260年),昭王派大將王齕率兵伐趙。趙大將廉頗經驗豐富,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深溝高壘,拒不出戰(參見長平之戰)。王齕圍攻4個多月不下,糧草不濟,派人向昭王告急。範睢用反間之計,派人潛入趙都邯鄲用重金收買了一些大臣,散佈廉頗年老怯戰、秦國最怕趙奢之子趙括出戰的流言。趙王中計,起用毫無作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廉頗任主帥。秦昭王又按範睢之計,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連夜祕密趕往長平。不久,白起大敗趙括,消滅趙軍45萬,趙括死於亂軍之中。經長平之戰,趙國一蹶不起,秦國則更加強大。

長平之戰後,秦軍遂圍邯鄲。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48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範睢説:“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現在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範睢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範睢結下仇怨。後白起被迫自殺。

範睢推薦鄭安平為將,攻打趙國,結果被趙軍所圍,率二萬人降趙。範睢請罪,秦國的法令,“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秦昭王恐因此事傷害到範睢,於是下令國中“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而且還大大賞賜了範睢。

作了丞相的範睢,與以前的落魄相比真是揚眉吐氣了。一次,魏國中大夫須賈去秦國求和。範睢悄悄換上破衣服,到客館去見須賈。須賈見到範睢大吃一驚:“你還活着啊!”他上下打量範睢道:“沒料到你一寒如此!”不久須賈到了宰相府,才明白範睢的高貴身份。這就是“一寒如此”典故的由來。後來,範睢大宴各國使臣,惟獨給須賈桌前一堆草料,讓他強行吞吃。並且警告説:“為我告魏王,急持魏齊人頭來!不然的話,我將屠大梁(魏國首都)。”最後範睢仍念須賈尚有贈“綈袍”的故人情義,就寬恕了他,放他回國。魏齊聽説後,連夜逃亡,但諸侯國攝於秦國威嚴,不敢收留,魏齊走投無路,終於拔劍自刎。

范雎的一系列功績,使他日益得到昭王的寵信,在秦國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但由於其坎坷的經歷和個人性格,也暴露出一些缺點。如位極人臣後對須賈和魏齊的報復,體現出他睚眥必報的性格,這與他早年所蒙受的無辜迫害有一定聯繫。而嫉殺白起,則是純粹的嫉賢妒能了,這一缺陷,導致了在范雎執政後期秦在軍事上的一系列失利。後來,在一位叫蔡澤的縱橫家的開導下,範睢激流勇退,晉見秦王,盛讚蔡澤之能,“臣不如也”,薦其代已為相。范雎遂於昭王52年稱病遜去相位,不久善死於封地應。

歷史名人故事8

陝西曆史名人故事1:大禹治水立奇功

“龍門”位於黃河中游韓城境內,傳説禹用神斧劈開龍門山,疏通了河道,使洪水歸入大海。後代人稱頌禹治水的攻功績,尊稱他是“大禹”,又稱龍門為“禹門”。龍門寬80米,形如閘口,扼黃河咽喉,水流急湍,洶湧澎湃,正如詩人所描述的“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也便有了“鯉魚躍龍門”的美麗神話傳説

陝西曆史名人故事2:“趙氏孤兒”重仁義

春秋時期韓城屬於晉國,程嬰是韓城人。當時程嬰、公孫杵臼、韓厥三位義士救孤、保孤、藏孤的事件就發生在韓城。現保存有三義墓和省級保護單位九郎廟(救郎廟)。元代劇作家紀君祥根據這一題材,創作了《趙氏孤兒》一劇。18世紀就有德、法等國把它翻譯到國外,至今仍有上演。因此,《趙氏孤兒》也就成了最早被介紹到西方的中國名劇。

陝西曆史名人故事3:“卜子夏”西河設教

卜子夏,春秋末期衞國人,為孔子後期弟子。子夏居河西(今陝西韓城,廣收門徒。由於子夏教衍西河名氣很大,韓城少粱成為當時聞名遐邇的“教育中心”,西河一帶成為當時文人學士薈萃和交流學術的聖地,為西河文化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陝西曆史名人故事4:司馬遷功冠華夏

司馬遷,西漢夏陽人(今韓城嵬東鄉高門原)人,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歷術家,世譽“史聖”。他胸懷大志,剛正不阿,忍辱負重,用16年時間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編撰工作,對中國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陝西曆史名人故事5:王傑仁禮澤鄉鄰

王傑是清乾隆時廟後村人,乾隆時中狀元,也是有清一代西北地區唯一的一位狀元,官至乾嘉兩朝宰相。在朝40年,歷任宰相14年,告老還鄉時嘉慶皇帝贈詩匾送行,其中“直到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便是對王傑的最高評價民間有一個故事,説王傑的侄子與鄰居為牆根之事發生糾紛,其侄寫信求助於王傑,王傑回信到:“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居沒想到王狀元在京任官,尚且如此謙讓,頗為感動,情願自訟,也讓三尺牆根,這六尺空地成了先民通行的小道,百姓叫“仁義巷”(此項今仍在,位於古城文廟巷南緊鄰)。此事傳開後,韓城禮讓之風大興。

歷史名人故事9

1、趙雲最懂職場做人法則

三國曆史名人中最會做人、最應該讓在職場打拼的白領們學習的是劉備手下的大將———趙雲。“趙雲最懂職場之道,比關羽張飛要強得多。”對於趙雲的“左右逢源”、會做人,網友也表示要好好學習。網友阿怪説:“劉備馬跳潭溪趙雲保駕,長阪坡七進七出救出幼主阿斗,江上奪子諸葛亮撤兵斷後不損一兵一卒,趙雲自出世以來幾乎沒有輸過一仗,堪稱職場風雲人物,而且人家趙雲可不像關羽那樣高傲、也不像張飛那樣魯莽,人家可是玩腦子的,他為人處世之周道太令人佩服了。”

2、曹操是職場老闆的“榜樣”

從當領導的角度,三國裏的曹操應該是職場中人學習的榜樣,“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就應該有曹操的能耐。”魏國之所以能夠做大,不僅與曹操的胸懷與能力有密切的關聯,更為重要的是曹操的用人策略。網友佳林表示:“我是一家媒體公司的部門主任,手下的人可以説各有所長,都在某些方面超過我,我以前管理起來總覺得不敢下手,但是看了新《三國》,我發現曹操手下的人也都比他強,但是他就能夠把那些強人都為自己所用。”

3、孫權:民企“富二代”

職場上的“富二代”幸運還是不幸,冷暖自知。父輩捨命奪得市場份額,交予孫權這個產品研發、行銷的門外漢,多少有些強人所難。所幸用人得當,身邊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能人護駕,總算是保住江山。

4、周瑜:常務副總經理

所謂常務,那就是大大小小的事兒齊上陣,全拿下。巔峯時刻定格於赤壁之戰的周瑜,身為孫劉聯軍的前敵總指揮,除運營能力外,還另闢蹊徑,尋求江東特色。

5、關羽:銷售主管

銷售主管的成敗,並非惟業績是瞻。於榮光飾演的關羽,極具“過五關、斬六將”的特質.比起銷售業績,他的名字更是一種信譽的保證:所謂一諾千金,既是他個人的特質,更是商業屢試不爽之道。

6、貂蟬:商業女間諜

職場上爾虞我詐,總有美貌與智慧兼具的商業間諜完成使命。陳好飾演的貂蟬雖因形象氣質問題受到詬病,但不可否認,貂蟬在暗流湧動的商戰中,潛伏於敵軍陣營,以美色、膽識將一對幹父子玩弄於股掌之上,並順利完成既定任務。

7、孫尚香:公關經理

職場上,少不了一些攀親帶故的。林心如飾演的孫尚香屬於這樣。身為孫權的妹妹,地位尊貴自不待言,後嫁給劉備,就成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最終諸葛亮將計就計,劉備得以逃離孫權、周瑜的控制。

歷史名人故事10

蔣琬夢血淋牛頭

火燒赤壁之後,蔣琬以州書佐的身份隨劉備入蜀,初為廣都(縣)長,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他夢見門外有隻鮮血淋淋的牛頭,驚醒之後心中十分惶恐。後來,他聽説趙直解夢之術高超便立刻將他接到家中,讓其為自己解夢。

趙直聽後看了看蔣琬,見其表情煩憂,隨即笑着説:“不必過慮,此為大喜之兆啊,你要當高官了,將至三公之位!”蔣琬疑惑,便問何以見得,趙直解釋説:“夫見血者,事之分明也。事之分明者,立可見也。牛頭鼻頭者,皆公字之象也。東家必當至公。”蔣琬聽後終得以心安。事後,蔣琬果真被任為什邡令,後又升為大司馬,位居三公之列。

歷史名人故事11

圖騰神話:大理白話地區神話傳説

圖騰神話

大理遍地皆石,有“石國”之稱,由於白族先民居於蒼山洱海之間,對奇石、怪石有神祕感,便出現了一些有關巨石的神話,有一篇《石頭當本主》的神話説:

洱海大漲水,從海東衝過來一塊茂石,有櫃子那麼大,石面凸凹不平,別村的人抬不動它,唯獨星座的人去抬,輕易地就把它抬回村中,人們視為神靈,便奉為本主。

大陽神話

太陽神話反映了白族先民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太陽神》就是其中的一篇:

很久以前,太陽被天狼咬住了,天空烏雲密佈,地上又黑又冷,樹木枯死了,望而卻步稼也不長了。閣洞旁村有個青年阿光,冒着危險,翻山越嶺找到了太陽神,太陽神用箭射跑了天狼,驅散了烏雲,天上又出現了光芒四射的太陽。

九隆神話

出於古哀牢國,即今哀牢山一帶,這篇神話説: 有一婦人名沙壺,因到江邊捕魚,觸沉水而懷孕,生下十個兒子。後沉木化為龍作人言問“我的兒子何在”?九子驚走,獨幼子不去,背龍而坐,因而取名九隆。九隆長大後,雄桀出眾被推為王。當時有一婦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個女兒,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子孫繁衍,散居溪谷。九隆死後,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到了唐代初期細奴邏的父親自哀牢避難到蒙舍川,耕於巍 山之麓,當地白國王將女兒嫁給細奴邏並讓位於他,這便是流傳民間的開國神話。

觀音的神話

大理神話中有關觀音的最多,其中以制服羅剎一事為人民喜聞樂道,至今不衰,因為它反映了正必勝邪的信念。這個神話講的是:

遠古的大理壩子,是一片汪洋,羅剎統治着這塊土地。觀音為了使山頭上的人民有耕種之地,向羅剎借一塊只有白狗跳三跳、 袈裟披一被的丁點之地,羅剎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並立了契約,刻在赤文島上。誰知袈裟被一技,從蒼山腳坡退誨水十多裏;白狗跳三跳,從上關跳到下關,把羅剎的地盤全佔了。羅剎懊悔不及, 想要逃跑,觀音用手一指,上陽溪旁邊忽然出現了一座瓊樓玉宇, 羅剎剛一進去,從山上滾下兩塊巨石,就把羅剎永遠關在裏面了。 從此,大理人民便有了耕犁之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 另外,一些觀音的傳説如《負石阻兵》,《於黃鱔變真龍》,《平定海東》 等,都寄託着白族人民善良而又美好的願望,激發人民去思考、去鬥爭、去追求。

歷史名人故事12

1、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釋義:嘴上甜,心裏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2、風聲鶴唳(苻堅)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釋義: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3、泰山北斗(韓愈)

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4、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5、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釋義:比喻陰謀已敗露。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釋義:揹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9、卧薪嚐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揭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釋義: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釋義: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幹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後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着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19、怒髮衝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釋義: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着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釋義: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規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釋義: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釋義: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着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6、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7、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讚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28、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29、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30、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温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歷史名人故事13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被所有人公認的一個小笨蛋,笨到同學們見到他就議論紛紛,笨到老師也覺得他無可救藥了。可是呢,愛因斯坦去具有了常人所沒有的意志力,那,就是“勤奮”!

在手工課上,別的小朋友都交了一個個精美的手工作品,可他卻交了一個工藝粗糙的的小木凳子,大家都笑話他。老師也諷刺他:“我看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東西了!”可是愛因斯坦卻拿出了兩個比這個更加糟糕的小凳子,這時,老師和同學們驚呆了,也由此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這是愛因斯坦的成長過程中一次小小的勤奮,他的收穫是得到了同學和老師對他新的看法;長大了以後,愛因斯坦更加勤奮了,他的成就也就更大了——他得到了諾貝爾獎、以及許多數都數不清的獎項。

歷史名人故事14

康熙甲寅五年,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平涼起兵反叛。叛亂被平息後,王輔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過,王輔臣知道,這一次,康熙皇帝不會饒了他。於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個莫須有的事由,與媳婦幹了一仗,並高調宣佈休了她。等老丈人來,王輔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邊,叮囑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趕緊領着女兒遠走高飛。

拿出手中的所有銀子來,分成若干份。然後召集所有的將卒僕役,説,你們死心塌地地跟了我這麼長時間,槍林彈雨,風霜雨露,辛苦了,這些銀子,你們各自領一份,趕緊逃命去。但,無論去哪裏,千萬不要説從前跟過我。

他看到一個盛魚的銀碗。想,給誰呢?正好看到一個送茶的童子。問,娶妻了嗎。童子搖頭。王輔臣取銀碗送與童子,説,回去賣了,娶媳婦去吧,不要再回來了。

這樣,王輔臣的手下僅餘數人,召來,與之共飲,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輔臣哭了。他説,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與其死在劊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嚴地自殺。但是,我想過了,無論用刀自剄,上吊自殺,還是喝藥而死,都會留下自殺的痕跡。這樣,就會連累到你們,以及本省的經略大人以及督撫大人。

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他想要説什麼。

王輔臣説,我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爛醉之後,綁上我的手足,用紙蓋在我的臉上,然後,含涼水在嘴裏,以水噴面,即刻便死。這種死法,看起來,像得病暴死一樣。這樣,你們去報官,就不會連累你們了。

我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

話説有一個叫蔡三的老頭,患重病,將死。但苟延殘喘,就是不嚥氣。他每天嘴裏唸叨的,是一個人的名字。誰呢?欠他錢的一個人。這個人家境悽惶,老的老,殘的殘,病的病,真正是一貧如洗。他怕這個人還不了他的錢。

欠錢的人聽説後,跑到蔡三的病牀前,當着他全家的面,説,蔡叔,欠你的賬,我記着呢,等有錢了,一定還你。

蔡三當面説不急不急,但心裏總是放不下。有時候,病得昏昏迷迷,嘴裏還是不斷念叨着這件事。

欠錢的人急了,磕頭下跪,四處籌借,總算把錢湊夠了。他趕緊跑去還給了蔡三。蔡三雖病態懨懨的,表現出一臉的不高興,嘮叨説,難道我還在乎你這些個錢。等着欠錢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兒子把錢藏在米櫃裏。

然後,一抿嘴,死了。

王輔臣是清朝一代名將,驍勇善戰,卻也反反覆覆,起起落落,爭議頗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這一切,讓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義與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個人,活一輩子,心胸不過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沒做出件蕩氣迴腸的漂亮事。

歷史名人故事15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衞新軍都虞侯。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衞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説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衞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任務。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薰陶,十分愛做軍事遊戲。楊業常對人説:“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鍊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衞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衞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宗寶,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衞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蹟不斷走入傳説、故事、戲曲舞台和影視劇創作。

Tags: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