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語文評課稿15篇(優秀)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3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語文評課稿15篇(優秀)

語文評課稿1

我聽了劉老師的《音樂之都維也納》,覺得有許多地方上得很好,值得我學習、借鑑。

1、在導入課文後,談老師讓學生齊讀第一節,並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然後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説一説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説的,這樣提綱挈領地抓住了本課的目標,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總的印象,然後分別從:古典音樂的搖籃、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一天也離不開音樂、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2、教學評價用語的適時運用,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在導入課文時,老師在學生説了維也納是個優美的地方,且用了許多成語,老師及時評價“你詞語寶庫裏的詞語可真多呀!”、當老師讓學生跟着音樂讀課文,但音樂放不出來時,學生讀完了課文,老師巧妙地説:“沒有音樂的伴奏,你也讀得很好!”“你的朗讀,使音樂飄得更遠了”,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3、我認為老師設計的學生質疑問難這一個環節世界的比較好。學生不僅能夠提出問題還能夠讓學生去解決問題,很不錯。

4、在教學中教師在品詞析句這一塊做的不錯,教師在處理難理解的句子中能夠通過詞的理解,從而去理解句子。

不過我認為也有幾點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1、本節課設計的容量太大,無法很好的完成,在教學中只能去重就輕。

2、我認為在質疑問難這一快教師還是沒有放開,學生只是侷限於教師設計的範圍內。

3、學生的朗讀做的不到位,整堂課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很少,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教師應該多進行一些朗讀訓練。

4、學生的説話能力的培養做的不夠,個別學生不能夠説完整的話。

語文評課稿2

文言文閲讀是一塊硬骨頭,需要慢慢啃,反覆練。考試技巧的訓練,高三文言文複習肯定要進行,但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有針對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訓練,才有效果。對翻譯題,許多師生也很重視,但結果不妙。

李冬慧老師對文言文複習,提出以下幾點想法:

一、突出複習重點,強化翻譯訓練。文言文翻譯題是一種綜合性考查,它涉及到的文言文常見語言知識(或現象)包括實詞的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常見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等。把翻譯作為文言文複習重點,能以點帶面,突出重點,這是符合學生實際的。做翻譯訓練時,應注意

(1)重視朗讀。利用早讀時間,有計劃地讓學生多課本上的文言文,適當地讀一些課外的篇目,如《史記》、《古文觀止》中的篇目,多讀能強化語感。

(2)重視筆頭翻譯。筆頭翻譯講究表達的規範性,講究表達嚴謹語言流暢,而口頭翻譯往往忽視這方面的要求。筆頭翻譯可以放在課前5分鐘進行。

(3)重視文言文常見的語言現象的反覆梳理。命題者選擇文言文翻譯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選擇那些帶有重要的文言現象的句子,並且將這些重要的文言現象列為大學聯考閲卷的採分點。做翻譯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文言現象,並要求學生在答題時把它們很好地體現出來。每次答題後,應要求學生自覺歸納總結,以求強化。

(4)重視培養聯繫語境推斷句意的'能力。有的學生在做題時,會因為眼前的一片樹葉而擋住一片森林,會因為一兩個難詞難句而不能快速順利地理解全文的意思。訓練時,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句段篇的關係,使他們能結合上下文推斷句子意思。

二、精講多練,強化解題要領。強調老師的“講”要精,要及時。講,要抓住要害,讓學生明白失分原因。在學生明確了文言文考什麼、怎麼考,複習什麼、如何複習,做什麼題、如何做後,設法讓學生多練。

三、強化文言文的解題要領。閲讀文言文時,首先要整體把握文意,對個別難詞難句,不要糾纏,做個標記,暫且放過。其次要善於藉助語境,藉助題干與選項,揣摩文意,在答題時,可以先做第4小題,再做前面的實詞虛詞題和信息篩選題。至於,做實詞詞義判斷題時常用的代入法、語境脈絡、字音字形、語法位置、成語比較法等判斷法,做虛詞題時常用的詞性、位置、意義、語氣、搭配等判斷法,做信息篩選題時常用的排除法,做文章內容的分析與概括題時常用的命題思路的判斷方法等等。

李冬慧老師提出的以上建議中肯,實在,可操作行強,也為後面文言文的複習開了好頭,確實值得我們借鑑。

語文評課稿3

確切地説,《勇氣》這本繪本讀物,個人以為適合2年級以上的任何年級段,聽着張老師執教的《勇氣》,一些思考在筆端流瀉。小記於此,聊作回憶。

一、原來繪本可以這樣教

繪本,在我們眼裏是幾分鐘就可以讀完的書本,對於我們來説,很容易讀,但是有些繪本我們卻是似懂非懂,更有一些小角落的圖深藏玄機,不指明我們還真是琢磨不透。如何把簡單的繪本教成一節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讀懂、學會?如何把深藏玄機充滿奧妙的繪本讓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生懂得更多,學得更多?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

聽了張老師的課,一條很清晰的線呈現在眼前。

師生合作欣賞讀→帶着思考學生合作讀(此環節在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同時聯繫生活實際,提升其自身的情感價值)→將書讀成篇(就這一繪本,張老師引領學生將整本的繪本讀成了一首詩,這點為下一個學生創造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降低了學生的寫作難度,避免了學生產生對原本陌生的繪本創作的畏懼心理)→創作繪本,讓繪本走進學生心靈

整節課,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學生的精彩,張老師只是在串着學生的一個又一個回答,在學生的思維間遊走,用他幽默的語言給整個課堂添加了許多情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張老師用這節課很好地詮釋了這點。

如果説,論教師的主導,我想更多的'是在第一環節,那就是師生共讀,欣賞讀同一本繪本《勇氣》。讓我們繼續第二個話題。

二、巧用資源點,輕鬆讀繪本。

1、繪本有一個特點——懸念。

很容易找到一個切口,製造懸念,引起讀者興趣,同時因鮮豔的插圖而勾起了往下讀的慾望。這一點張老師也用力,而且用得很巧,用得多樣。如:“勇氣是一個人在黑夜裏查看房間動靜。”抓“黑夜”特點,利用屏幕空白,製作課堂變奏,引發興趣點。先出示一幅圖,繼而猜文字等手段,讓課堂充滿了情趣。

2、教師引得得法,促得有效。

在讀到“勇氣是精彩的偵探小説不翻看最後面的部分。”教師補了一句:“有時候忍住也是一種勇氣。”看似不經意,但對於對勇氣的理解卻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學生也能夠在這個不經意間明白懂得了這句話的意思。

曾看到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説:幽默的人是用知識堆起來的。我想張老師的幽默正體現了她教學的睿智,學識的厚實。值得我好好品味學習!

語文評課稿4

執教《西地平線上》,抓住三次落日來賞析,突出了落日的特徵、作者的感受以及幾個典故的作用。應該説這節課體現了課文的特點,落實了重難點。而且,在反思中也説了,結合單元寫作要求“寫難狀之景如在眼前”來教學,所以也突現了語言發展目標的達成。

 一、抓住文眼組織問題。

《西》的文眼是“世間有大美”。我們完全可以在“美”上做文章,進行提問。例如,“作者寫西地平線上的什麼美?”“落日美在哪裏?”“文中寫到的這些人物又美在哪裏?”當然,這些問題是逐步提出的。因為,如果我們用心地挖掘教材,這篇文章表面寫自然的雄壯美,深層方面是表現歷史人文的悲壯美。

設問“落日是怎樣的'特徵?”“作者從落日中得到哪些感受?”“如何理解約翰.克里斯朵夫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等等。其實,這些問題也抓住了自然美和歷史人物的美。但問題顯得比較零散,由於缺少過渡,有些問題的提出比較突兀,學生也感覺很突然。於是,一種自然流暢的閲讀和欣賞中斷了。

 二、具體設問引導學生。

在引導學生重點研習第二次落日之後,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從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段中,任選其一,找一兩處觸動你的句子或語段品讀並加以賞析。”這個問題提出之後,本來比較活躍的課堂一下冷清寂靜了。後來學生的發言也少了,有些發言也不着邊際。這個問題看似比較自由開放,但同時又大了點,讓學生無處下手,也令老師尷尬“失望”。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具體點——“從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段中,任選其一,體會落日之美,賞析作者的感受,並談談自己的感悟。”這個問題雖不開放,卻很實在,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又能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真正讓語文課有“語文味”。

 三、由淺入深觀照文本。

三次落日之中的美是不同的,美的內涵也是由淺入深的:第一次落日是一種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湧動;第二次落日則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聖、悲劇感;第三次落日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歷史裏竟有那麼多讓人驚駭的故事。我們在賞析的時候可以按文章順序由淺入深地賞析,這符合認知的規律,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語文評課稿5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着濃濃的童真童趣。全詩共5節,由第一節領啟,通過“我”對夏天姐姐“想變點兒什麼”的答問,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一步一步鋪陳孩子的遐想,鋪排出一系列想變的事物,落腳在變成大大的荷葉上。詩歌藴含豐富,重在寫“變”,於“變”中展示了大自然之美——雨滴是透明的,小河是清凌凌的;蝴蝶翩翩起舞,蟈蟈高聲歌唱;星星眨眼,新月生輝;荷葉的亭亭翠蓋,上承雨點,下護小魚,處處一派清新可愛的景象……於“變”中展示了兒童豐富的想象,課文結尾的省略號更是啟開了想象的閘門。語言淺近明快,親切生動,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精美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展開合理想象,有利於理解詩意。

聽了同年級組石老師對本課的第一課時教學,感覺在如下方面做得很好:

一、字詞教學“實”

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是字詞教學,所以整堂課字詞教學始終貫徹其中,課一開始就複習詞語,教學三個生字“柄”、“眨”、“傘”,並在其中滲透字理知識。在整體教學過程中,石老師注意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字詞教學,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如:抓住了詩歌中多處出現的“( )的( )”,這是本首詩歌的一個語言特色。學習詞語時,石老師就出示了:“透明的雨滴 清凌凌的小河 眨眼的星星 彎彎的新月 大大的荷葉 小小的.荷塘”這樣一些詞組,讓學生準確地讀一讀,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教學環節中石老師抓住這些讓學生感悟、想像、朗讀。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師讓孩子們觀察畫面,並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一陣風吹來,小雨滴在綠葉上滾來滾去,感覺怎麼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後指導朗讀,學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對“清凌凌的小河”的理解,石老師沒有直接用語言表述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通過看圖描繪河水給自己的感覺,從而順其自然理解了詞意,並讀出了感受。

二、創設情境“美”

在本課教學中,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石老師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切體驗,情境的創設能充分地再現詩文優美的意境,使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語言去表現美。在全班展示交流時,通過欣賞雨滴、小河、荷葉等圖片感受“透明、清凌凌、穿梭”等詞語的意思;通過播放蟈蟈叫聲感受蟈蟈快樂的心情;通過播放夜空彎彎的新月和眨眼的星星動畫,感受夜空的美麗迷人;通過配樂創設朗讀意境,渲染課堂氣氛。在教學生字時,石老師還利用了放大鏡,讓學生將生字的重點筆畫看清,記牢。

三、評價形式“多”

教學評價作為現代教育教學管理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機制,是保證教育教學系統正常運行,促進教育教學系統不斷優化的重要手段,在整個教育教學系統中具有導向、改進、判斷、激勵等多種功能,發揮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老師將評價貫穿在課的始終。從個人到小組再到全班,從課堂的教學的組織到學生回答內容的對錯精彩-----有時是一個眼神,有時是一個手勢,當然更多的是語言,“你很會思考”“你的朗讀很自然”“你們小組的學習不僅有序而且有效”“展示交流的加2分,認真傾聽的加1分”等。評價形式豐富多樣,評價語言精彩而有激勵性,很好的調控了整堂課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熱情此起彼伏。

美中不足的是,設計的課容量大,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如能有的放矢,放慢節奏,突出解決幾個重點,課堂效果會更好。

語文評課稿6

聽了温嶠國小楊吉瑞老師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級下期《月光曲》的閲讀教學,感受頗深。教師在課堂上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特點,體現了年段教學特點,深刻領悟編者的意圖,進行了恰當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下面就本節課的過程,談幾點看法:

一、本節課教學重點突出。教者緊緊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樂曲,第九自然段貝多芬記性創作《月光曲》兩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通過自讀自悟、彙報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深入解讀文本,充分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理解《月光曲子》的內容。

二、教者進行了比較成功的教學引導,促進了文本對話。例如:教學第3自然段,在學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後,教師“難怪……”的一連串排比式的追問句,讓學生對兄弟倆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貝多芬稱盲姑娘為‘您’”之後,追問學生:你在“激動”時會怎樣?(學生聯想到自己,還想到運動員激動時會繞場致意等)很自然過渡到“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即興創作樂曲”,這就使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驗,溝通了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再如:後面追問“人們到底在流傳什麼?”緊扣文章的.主題,編者的意圖,流傳的是貝多芬的精神。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引導,加強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促進了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文本對話。

三、教者注意了引領學生靜心默讀、動情誦讀,體現了語文課的“讀”味。學生讀的形式較多,有自讀、試讀、抽讀、評讀、齊讀等。品讀時注意了不斷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如為了體會兄妹倆對話時的清官,教者設問:“你能猜測兄妹倆説話的神態嗎?”“他們在想些什麼?”為了讓學生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教者設問:“聽了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怎麼想?”等。

四、注意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自讀自悟、全班彙報交流,教師的設問注重了珍重學生的感受,如“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節課中,教者的評價顯得較蒼白,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導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學生同桌分角色讀兄妹倆的對話中,教者的評價是:你的表情很平淡。這樣的評價,給學生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只要表情好了,朗讀就成功了;朗讀能力等於表情豐富。在抽學生回答問題時,教者的語言就一個字:“説”,且臉上沒有微笑,給學生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缺少人文關懷,學生回答後,教者沒有及時給予評價,沒有用自己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智慧,因而學生的朗讀質量就不夠高,情感體驗也不夠深,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也就更少

同時,咬文嚼字也顯不足,還要加強文本對話。例如:文中的“純熟”“清幽”“陶醉”(這些雖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識),這些詞語都能加深對文章主題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綜上,一堂好的語文課:要咬文嚼字,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激發情感;聯繫實際體驗,溝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讀,內化並昇華情鹹。只有這樣才能紮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文評課稿7

夏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整節課夏老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夏老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這時,夏老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夏老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着夏老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夏老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夏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夏老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為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夏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夏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

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閲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夏老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説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歎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説,你能在他説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夏老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夏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為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

比如,開課伊始,夏老師説: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夏老師又説: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夏老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為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夏老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夏老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裏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躺在牀上,心裏會惦念着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着香味時,夏老師問:此時,你心裏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夏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説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説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夏老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説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説“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夏老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為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夏老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説句話。

夏雨有痕,夏老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着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語文評課稿8

今天聽了李**老師執教的《卡羅納》一課,李老師上課沉穩的態度,耐心的講解,透徹的分析,巧妙的引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導入巧妙,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課始,李老師從你認為誰親導入,引出媽媽,從《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的歌詞中領悟有媽媽的好,然後從“有個孩子寫了8頁的信……這個男孩是誰呢?”引出文中的小作者卡羅納,然後讓學生熱情的叫他,莊重的叫他。將學生的注意力放入課文,將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

二、教師教給了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李老師提了問題“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思考後,全班交流中,李老師問大家是通過什麼方法概括課文內容的,學生説了“起因、經過、結果”等,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買下了伏筆,使學生思考問題有了目標。這點值得我學習。

三、課堂設計為習作打下了基礎。李老師課堂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卡羅納這麼傷心的時候,他得到了誰的關愛?找出充滿關愛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同時備註了(同桌交流,注意重點從人物的神態、動作方面談你的感受。)這樣,目標明確,方法明確,學生能抓住重點來理解。不僅如此,教師還將這方法運用到學生的習作中,課後作業中教師要求學生寫一件自己身上發生的難忘的(傷心的……)事寫下來,要求抓住神態、動作來寫。學以致用,相信學生一定能寫好。

語文評課稿9

《搭石》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四年級第六組的一篇課文。本組課文圍繞“愛”編排,捧讀文本,我們會感受到一種鄉間的清新與一份鄉民純樸的情感,《搭石》這篇課文通過質樸感性的筆觸把我們帶入了鄉間人們秋涼擺搭石,路人修搭石,人們協有序走搭石,相互謙讓過搭石的一幕幕畫面,體現了人們純樸、勤懇、老幼相敬的可貴品質和一心為他人着想的美好的情感。教者從課文的整體入手,採用了“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研讀課文,體驗文本的價值,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切入課題。

課伊始,殷老師便用一幅美麗的搭石圖,一曲優美的鋼琴曲,配以教師美美的詩意語文,把孩子帶入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這個小山村是作家劉章爺爺的家鄉,他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那裏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鬱鬱葱葱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憶起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麗的搭石。”)幾句簡短的話,搭石已在聽課老師和學生心中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文本的興趣。

二、細讀課文,找尋畫面,體驗文本。

這一環節,殷老師讓學生通過細細讀文,想象畫面,讓生歸納出了五個畫面,(擺、固、走、讓、背過)通過這五個畫面,讓學生進入文本,去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在這裏教師還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合作展開學習,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師善於與孩子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學生選項擇自己喜歡的的畫面去學習、交流,體現了教學的選擇度。

三、以點帶面,加強對詞語的理解。

在教學中,老師始終注重對生字、詞語和重點句子的學習和指導,特別是指導理解“脱鞋綰褲”、“協調有序”、“人影綽綽”、“清波漾漾”和“相背而行”這五個詞語,所採用的方法語文味兒十足。比如老師問:“如果沒有搭石人們怎麼辦?”學生馬上説:“人們就要‘脱鞋綰褲’。”老師順勢就進入學習詞語的環節,先讓學生解釋一下“綰”是什麼意思,再讓學生想象了人們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還組成了幾個句式整齊的,像詩歌一樣的句子:“如果沒有搭石,人們出工就必須(脱鞋綰褲);人們收工就必須(脱鞋綰褲),人們趕集就必須(脱鞋綰褲);人們訪友就必須(脱鞋綰褲)。”學生對“脱鞋綰褲”的意思和走過小溪的艱辛就有了瞭解。一次次的引説練讀,學生已經牢固地掌握了這個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學“協調有序”這個詞語時,就讓學生自己説説是什麼意思,然後用一句“讓我們進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讓孩子們進入了當時的人們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們行走的協調有序。

學習“人影綽綽”、“清波漾漾”這兩個詞語時,不僅讓學生看圖理解,而且還指導讀,通過一看,一想,一讀,美麗的畫卷便躍然於學生的腦海之間。最後在教“相背而行”“伏”字時,老師又是通過讓學生表演的形式來理解,很形象,老師無需過多的解釋,學生便在這種形象直觀的表演中理解了詞意。老師就是這樣有層次,有梯度,又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學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動中不知不覺積累,感悟運用了新知,紮實有效地落實了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能力得以提高。

四、以讀帶練,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情感。

殷老師的課從始至終貫穿着“美”,一是畫面美,二是心靈美。“美”是《搭石》這篇文章的.靈魂。怎樣才能讓學生感悟到美,那就是一遍遍地讀。理解字詞是為了更好地讀,而讀是為了更好的感悟。新課標強調: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重要、最經常的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讀。這一點殷老師在課堂中把握得很好。朗朗的讀書聲貫穿了整個課堂。尤其是課文的第三小節,讀的形式很靈活。如:老師的範讀,學生的自由讀,編成小詩品讀,配樂讀,老師引讀等,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加深了對美的感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當學生真正讀出了情感,品出了味道,對藴含的內在美“鄉親們無私奉獻,一心為他人着想”的美德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厚實的功底,樸實無華的教學特色,殷老師將人文性與工具性完美地統一起來,“簡約而不簡單”,通過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語文教學的美,讓人受益無窮。

語文評課稿10

聽了郭老師一堂聲情並茂的語文課,我感觸頗多,受益匪淺:

一、豐富激情的的教學語言,與學生交流的平和語氣,使其親和力在課堂上得以彰顯。

二、精彩巧妙的課件設計與課文內容合理整合,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畫面,直接去感知大松樹和小松樹的位置、大小和高矮關係。使形象的思維和抽象的思維相結合,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師生互動,學生為主,教師訓練為主。重點抓住三處體會課文:小松樹的`話、風伯伯的話和最後的“慚愧”。通過範讀,指名讀,表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去體會、去感悟其中的哲理。

四、抓住契機,課外延伸,進行思想教育和説話訓練。

風伯伯的話,以及大松樹的淡定與寬容,使得驕傲又得意的小松樹“慚愧”不已。教育孩子們要知錯就改。並及時利用對話的方式進行訓練。

五、建議:

1.朗讀風伯伯的話不是温柔,應是温和或者語重心長。

2.理解大松樹的話時略顯倉促,答案應該讓學生揭示。

3.最後的發散訓練似乎不應着重於感恩,應該抓住“慚愧”,在“知錯就改”方面,聯繫實際進行教育和説話訓練。

語文評課稿11

2月25日,我們語文組的何潔和王盼盼兩位老師在2月23日下午接到通知要同課異構《春雨的色彩》,兩位老師欣然接受。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兩位老師還是竭盡所能,精心準備,給我們展示了兩節風格迥異的同課異構課,從課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位老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何老師語言流暢,親和力強,與小朋友交流得非常愉快;王老師一筆漂亮的粉筆字令人歎服。

儘管兩位老師風采各異,各有千秋,但由於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課堂上還是存在着這樣那樣的不足,在這裏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何老師課一開始,就用謎語引入課題,非常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但引入後問了一個問題:春天的雨叫什麼雨?得到學生的回答“春雨”後,就趕緊圍繞課題詢問了“春雨的顏色”,這裏指向性太明顯了,以至於學生都把課文中的答案説了出來。其實這裏教師可以有前一個問題拓展進行詞語積累:那麼夏天的雨叫什麼?秋天呢?冬天呢?幫助學生一點一滴地豐富詞彙。

隨後何老師就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反饋時把課文所有的認讀字都展示在了課件中,指名讀,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齊讀,方法很多,但由於識字量太大,學生雖然當時會了,但進入課文後,就又生疏了,所以像這樣集中識字在一年級,我們不提倡,識字需要有環境,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就算要識字,也要有規律地進行。比如這一課,前鼻音的字比較多,這節我就只認前鼻音的,這樣學起來紮實,學生的任務也明顯減輕,學起來也能輕鬆些。

這節課,何老師帶領學生幾次讀文中小鳥的對話,教師的意圖是有感情地讀,但由於前期鋪墊工作做得不夠,所以學生在還沒有讀順的前提下,要跨到有感情朗讀,顯然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

而王老師的識字教學則與何老師截然相反,她全部採用分散識字,一邊識字,一邊進行詞語拓展,詞語學得紮實有效,但由於至始至終採用分散識字,課堂的`教學流程就顯得不流暢,有點拖沓。

另外王老師由於第一次與鎮校小朋友接觸,孩子們與她比較陌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才能調動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呢,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可以準備一些小紅花,也可以找一些動畫片中的人名來激勵他,如學生問題回答地出色,教師就表揚他:你真是聰明的喜羊羊。而整節課下來,學生一直不肯舉手,連讀課文之類的事情也無人問津,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悶。

這節課的一個亮點是課文新授結束後的一個片段拓展,讓學生温故知新,可見這節課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動足了腦筋。

語文評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在評課之前我想首先感謝學校組織開展的本次聽評課活動,給了我一個向同校老師學習的機會。其次感謝付老師,今天向我們呈現了一節精彩的示範課,在這節課上讓我學習的地方很多。

現就個人看法談以下幾點:

一、教材分析

付老師今天執教的《春雨的色彩》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文章語言優美,富有詩意。今天付老師講授的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重在讀通課文,認識生字。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重在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培養學生有主動積累詞語的意識。

二、課堂亮點

1、注重細節,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付老師強調學生“輕輕地翻開課本”,“注意讀書的坐姿”,學生邊讀書教師邊矯正學生坐姿,為學生整理紅領巾,用鼓勵的語言激勵學生向榜樣看齊。這些方面無不體現一位細心的教師,如春風化雨般的將養成教育貫穿在整個課堂。

2、課堂導入生動活潑,一首《春雨沙沙》配上優美的畫面將學生帶入到一個美好的情境,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3、課堂思路清晰,環節緊奏。從導入新課、複習舊課、學習新課、詞語積累、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拓展延伸安排課堂教學。每一個環節各有側重點。

4、新授課中,採用多種方式讀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意思,本節課採用了多種讀法,有自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分角色表演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讀。將“讀”貫穿課堂始終。

三、需要探討的問題

1、在體會“落”、“淋”、“灑”、“滴”這幾個字時,讓學生用動作體會感覺還不太明顯,是否可以配上對比對比鮮明的畫面。春雨和夏雨的對比是否更能感受春雨的細、小、輕、柔。

2、讀課文時教師強調了一個問題“誰來當小法官説一説誰説的有道理”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誰説的`有道理?”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本節課探究的內容,更不能作為本節課的重點。付老師教學時問題提出了,後面這個問題也沒有再談起。在教學時不是本課探究的重點,是否就儘量不要提相關的問題。

3、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回答問題完整性的培養。本節課老師提出問題後,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只關注了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卻忽略了學生回答的是否完整,比如:老師問“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學生答“五顏六色”,在此,應該強調“春雨是五顏六色的”,從細節處培養學生的課堂回答問題時表達的完整性。

整堂課付老師教態親切自然,語言清晰流暢,課堂環節緊奏,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節很好的示範課。

以上觀點僅個人看法,談的不對之處請付老師見諒,請各位老師予以指正。

語文評課稿13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首先感謝市教研室給我們基層的語文教師提供了這樣一個高層次、最實用的學習機會。

説是“高層次”,本次執教的教師都是語文教研員,他們都是我們市內語文界頗有影響的語文學科帶頭人,他們的課堂教學代表了了我們連雲港市語文教學的最高水平。説是“最實用”,因為執教的教研員都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指導者,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者,是平時語文考試的命題人,更是語文會考的命題成員庫的人員。他們的語文教學代表了他們對語文教學的思考,通過這樣的聽課,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語文新課程標準,通過他們對語文課堂知識的把握,瞭解我市語文考試的新動向。這對於我們基層的語文教師來説是“最實用”。

由於忙於會務安排,我聽了今天三節課中的兩節,在這兩節課中,我最大的感覺是受到了“心靈的震憾”。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四點收穫:

第一、老師生動的講。語文課要上出語文的味道,老師的“講”是至關重要的,老師在課堂上要講語言、講文學、講寫作,而不是去講思想道德、講國際風雲等等。今天的課堂上,兩位老師都的“講”都很生動。

東海縣教研室張法莊老師的課堂上,注重情感氛圍的營造,教師情感表達細膩,語言有文采,深深的打動着課堂裏的每一個學生。其中一位女生和教師進行對話時,感動的淚流滿面,這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樣打動學生心靈的課堂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生動的語文課。

新浦區教研員張永春老師在課堂上語言幽默,和學生對話的過程中,始終面帶微笑,教學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教師睿智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如坐春風,這樣的也是我所説的生動的語文課。再有營養的飯食要好吃才能下嚥,才能有助於身體健康。不好吃的飯菜不會打動人們的胃口的。所以語文課堂首先要生動。

第二、學生高聲的讀。讀書是感悟語文的重要途徑,出聲朗讀更是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兩位教研員的課堂上,我們都多次聽到了學生飽含感情的讀書聲,教師還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人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悟的思想,讓學生在自己的閲讀體驗中尋找獨特的感悟。

東海縣教研室張法莊老師在課堂上注重朗讀、齊讀、散讀,不拘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很快的融入文本的氛圍裏。新浦區教研員張永春老師也把學生的朗讀運用的恰如其分,達到了“讀”的.目的。

第三、學生思考的“深”。授課教師通過問題的預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比如張法莊老師讓學生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詞語,並圍繞所找到的句子進行深入挖掘,啟發學生多元思維。張永春老師抓住重點段落進行反覆誦讀,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賞析文本,讓學生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樣的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上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敍述了。

第四、學生練的“實”。也許有的老師説:今天的語文課上沒看到教師出什麼題目給學生做啊,怎麼能説練的“實”呢?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對新課程觀照下的語文測試練習的一種誤讀,在傳統的語文考試中,總是把“知識點”作為考試訓練的重點,但是,今天這樣的觀點已經過時了,我們的語文訓練必須從“知識點”轉到“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的訓練上,這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關鍵,也是今天語文考試的要點。

在兩個老師的課堂上,我們都看到了他們特別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讓學生站起來説話,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時還有專門的書面表達,比如張永春老師就專門讓學生把自己對課文感悟寫出來,這樣的訓練是針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訓練,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們通常的知識點訓練,這是我們要深入領會的。

除了收穫,還有幾點疑問提出來向專家請教,並和同仁一起交流。

第一、語文課堂上要不要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我聽了兩位教研員的語文課上都沒有運用任何的教學輔助手段,這是不是向我們基層語文教師傳達一種導向?如果是,是不是和今天我們的優質資源進課堂有矛盾呢?

第二、教師該如何評價學生的課堂行為?今天聽的一節課上,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後,我發現授課教師多次簡單的評價是“不對”、“你思考的不全面”、“我的意思你沒聽懂”等類似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是否值得商榷?

第三、課堂上,提問的面不是過於狹窄?我大概數了一下兩位教研員提問的學生,80%以上都集中在前三排,特別是第一排,似乎每個學生都被提問了,有的還有三四次機會,第三排以後的學生基本沒有交流的機會,這可能和今天聽課的人很多,教師無法走動有關係,但這裏是不是還需要擴大提問的面,讓參與的學生更多呢?

好了,我就説這麼多,説的不對的地方請專家、同仁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語文評課稿1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感謝中心學校為老師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平台。每一次活動都會有收穫。我個人認為活動中注重過程享受,不在乎結果名次。懷着激動的心情,帶着對語文教學的熱愛,對幾位教師的精心準備説聲“謝謝”。聽完幾堂語文教師的課來不及系統的整理。對於評課,見仁見智,眾説紛紜,我談點個人的認識,首先我向幾位老師學習,你們的課是我鎮紮實開展教研活動的一個縮影,你們的課各具特色。從聽課情況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教師角色轉變。

1、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陶行知説:“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從幾節課看,老師們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即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課堂上老師們不斷地運用自己的方法鼓舞、喚醒。學生自主地學習,老師恰當點拔。教育最偉大的技巧是知所啟發。老師們在一次次反覆地、耐心地、期待地啟發下,孩子學得快樂,學得真實。包老師課堂上的激趣導入,趣味表演理解等都較好詮釋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

2、師生相互尊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蘇霍姆林斯基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是學生的朋友,今天的幾位老師將尊重學生做得淋漓盡致。

二、教師們的語文意識。

1、以讀為本。幾節課,我們聽得到朗朗的讀書聲,有學生默讀時的沉思。這就是語文課以讀為主,有老師範讀,齊讀,指名讀,讀的時間充足。

2、解讀文本,吃透教材。作為一名教師,要真正上好一節課,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當作一般讀者去閲讀教材,“鑽進去”,“潛心會文本”,“披文以入情”,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找準語言訓練的重點。

3、教師言行和激情。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你的話語是學生學習的旗幟,你的形象和體態語都會是學生模仿的對象。黎靜老師年輕,但給學生親切,教師上課有激情,語言也很有特點。

4、上出語文特色。語文課主要是聽、説、讀、寫。這是雙方的,一是老師的聽説讀寫,老師以引導、示範、評價為主;一是學生的聽説讀寫,學生以訓練、鞏固、評價為主。各環節之間能做到水到渠成,絲絲入扣,不着痕跡地突破課文的重、難點。

我們的活動重在交流,我藉此機會談點自己的認識,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1、備課時備學生,作精心準備。課堂四十分鐘要的是效率,所以,要在構建高效課堂上做學問。學生已經知道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不明白的不講。學生課堂上能做的老師不做;學生課堂上能説的老師不説;學生課堂上能寫的老師不寫。

2、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的指導。國小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3、尊重個性,因材施教。陶行知説:“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課堂上對學生要因人而異,不能一個要求,對學困生給予更多能夠得着的機會。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讓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多一點語文意識,多留心,多揣摩,多感悟,在語文教學中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方法,越來越精彩。

語文評課稿15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節很有個性,極為精彩的好課。王老師的課堂教學讓學生也讓我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

首先,在教什麼的問題上,王老師對重難點的把握準確到位。她抓住了山水遊記借景抒情的特點,抓住情感的內核,以“雪”為突破口,抓住“雪”這一物象的特質,引領學生深入文本,逐漸理解了“雪中人”“雪中事”“雪中情”,敏鋭而又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價值內核。

其次,王老師很注重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這樣一種學以致用的勾連與適度發散,既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又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更有利於學生語言的積累,更給學生一種積極的學法暗示:新舊知識是要融會貫通的。

再次,我很欽佩王老師極高的綜合素質。比如她對文本解讀的深刻領悟,以情切入,牽一髮而動全局的匠心設計,還有入情入境的“説功”,這些剛才學員們都已經談到。但我還要補充的.一點,就是教師的激情投入與態勢語言的運用,比如在講解“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時,對“痕”“點”“芥”“粒”的講解都配合着相應而又適切的動作,既讓學生加深理解,又感染並打動着學生。

另外,我還想借這個機會和王老師以及在座的老師們探討文言文教學的一些策略。在説課中,王老師把教學預設的過程與方法定位於“在串講中落實字詞句的意思”,我們也看到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王老師確實始終以串講為主,但是,“落實字詞句”這一目標並沒有凸顯。我認為串講固然有其優勢,特別是像王老師這樣能説而又説得好的老師,但整節課給我的整體感受是見“文”不見“言”,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文章”甚至“文化”,而少見語言和文字。語言文字應該是語文課堂的基點,發展學生的語言是語文課的根,對聽説讀寫能力的培養則是發展學生語言的最重要手段,但這節課,我相信學生確實收穫了知識,但似乎不見能力的提升。這又讓我想起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課堂,在那樣的課堂上,老師們只是忙着落實通假字、一詞多義、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翻譯,翻譯完了,給文章貼上主旨的標籤,課堂的學習也結束了。這樣的課堂,顯然是見“言”而不見“文”——漠視文本的核心價值與靈魂,而把她肢解為毫無生命力的詞句解析。

反觀這兩種課堂,各有其弊端,如何在兩極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我一直思考並努力突破的難點。今天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將我的嘗試跟大家做個簡單的交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修正。

我對自己文言文的課堂定位為“文”“言”並舉,知能同構。具體的操作是以讀為手段達成各項目標:初讀,掃清障礙,讀準讀順;再讀,整體感知,梳理文脈;研讀,落實詞句,探究主旨;美讀,讀出理解,讀出感情。在有目的分層次的讀的過程中,以讀代講,以讀明義,以讀悟理,力求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既落實“言”,又凸顯“文”,既有知識的建構,又有能力的提升。但這樣的課堂是不是會平了一點?

Tags:評課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