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解決問題》評課稿15篇(優)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7W

《解決問題》評課稿1

××月××日,聽了常老師執教的《用數學解決問題》。常老師聯繫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採用動手操作,舉例等方法,順利地為學生建立了表象,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確式子的由來,教學效果良好。

《解決問題》評課稿15篇(優)

一、常老師能夠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形象認知占主導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常老師首先應用課件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問題情境,明白怎麼列出式子,然後利用學生動手擺學具,舉例等方法,更加讓學生明白加法是把兩個數量合併在一起,減法是去掉一部分,以建立表象為基礎,學生掌握很好。

二、作為一年級學生,能夠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合作擺學具,明白題意,列出正確算式,確實令人吃驚,這可以反應出常老師的平時的引導有方。

三、獎勵有效,有價值。課堂教學中,常老師利用獎勵星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她的激勵不是學生輕而易舉就能獲得,要通過學生的動腦思考,正確解答才能得到,顯出星星的價值,更激發學生積極動腦的興趣。

四、常老師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低段學生習慣的形成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常老師從細微的習慣培養抓起,注意傾聽的習慣,大聲回答問題的習慣,正確的坐姿等等,常老師善於運用兒童化語言,以和藹的語氣提示學生的習慣,如沐春風,感覺特別親切,學生的表現當然令人咂舌。

《解決問題》評課稿2

這次優質課活動中,我聽了麻曉菊老師設計的《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複習課》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受益匪淺。

這節《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複習課》是一堂實效性強的、結構完整的複習課。體現了複習課的特點,以練為主。練習的設計具有啟發性和思維的價值。練習題也非常具有層次性,從基礎練習到拔高練習,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作用性,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這節課中,麻老師結合已學知識內容設計練習題,選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體現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徵。練習內容包括: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知道單位“1”求對應量,以及求單位“1”的量等等。讓學生根據兩條信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説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後,得出解題方法;知識讓學生自己疏理;規律讓學生自己尋找;錯誤讓學生自己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突出瞭解題思路的'開放性,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係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中,着力實現師生的民主與平等關係,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縱觀整個教學過程,讓同學們以小組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問題,為學生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活動時間與思維空間;給學生提問題及質疑問難的時間與機會。學生在複習中動手、動口、動腦、多實踐、多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檢查、自測、自評、查漏補缺、質疑問難,針對各自的學習缺陷,進行温習補救,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3、體現了以練為主。

整節課練習形式多樣,題型設計科學性,知識對比訓練紮實,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進行練習,體會數學知識的前後聯繫。麻老師設計的這些練習題都是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規律,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增加優化訓練,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複習效率。

《解決問題》評課稿3

今天聽了陳老師的《用乘法兩步解決問題》一課,體會如下:

1、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在本節課課中,陳老師圍繞着教學目標,創設了一系列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比如例題中的團體隊形問題、練習中的晨跑問題等,學習材料充滿了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根據這些材料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嚐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不僅使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而且在數學與生活實際問題之間築起了一座暢通的橋樑。

2、多樣化的解決策略。

在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陳老師始終讓學生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並在多種方法的尋找中,加強學生的説理能力,讓學生説説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別表示什麼,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

3、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

本節課的練習即跑步問題由淺入深,創設的問題情境具有靈活性、多變性。學生根據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選擇、去優化,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這樣教學不僅給學生萌發求異思維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而且也使學生切實地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

4、注意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課堂上以小組活動為主體,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民主和學習氛圍。每個問題的提出,先是由學生獨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討,最後再小組合作解決。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別人交流的能力。

《解決問題》評課稿4

《用同數連加解決問題》是在學生掌握瞭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學習了一些基本解題策略的基礎上,進一步安排學生學習同數連加解決實際問題。這對於學生來説,有一定難度,也更具有挑戰性。這需要學生充分理解題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題目的理解,並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聽了張老師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例題圖出示以後,讓學生充分觀察情境圖,並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問題後,讓學生嘗試自己列式。列式後,由學生質疑:“3個同學”這個條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嗎?這個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動形式多樣化。在例題出示以後,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例題中題目中的意思,張老師讓學生動手實踐,用小棒擺一擺圖中的信息。讓學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動的方法去感悟題意,也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在練習環節中,張老師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練習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3、注重算法多樣化。如何解決“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個小星星?”這個問題,方法是不一樣的,可以列綜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學生沒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導學生去思考,該如何填寫表格。算完後,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哪種方法更簡便。

4、注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在拓展思維的環節,張老師讓學生兩人一個小組,合作用小棒拼幾個相同的圖形,然後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不拘泥於一般題型的練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

《解決問題》評課稿5

今天上了分數除法解決問題的第一課時,這是第二次任老師聽我的課,相比於兩年前的青澀,自己在對一節課的把握能力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作為新教師,還是缺乏對一節課重難點的理解與把握能力,從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還需要多多磨練自己,多聽課、多上課,多聽聽有經驗老師的建議與意見,讓自己在聽課、上課、評課中不斷成長。

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一句“你們知道在我們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是什麼嘛?”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同時,緊緊抓住新知的生長點展開教學,並由此引入新課,使學生明確新舊知識的聯繫,為後繼學習做好鋪墊。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讓學生們同桌合作想一想、議一議、説一説,在發揮合作學習優勢的同時,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在小結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進一步明晰了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繫,引導學生從變中抓不變,從不變中找變,加深學生對“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之後我將例1的第二小題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在鞏固新知的同時再次訓練學生尋找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的環節中,我從易到難、層層遞進,旨在強化思路,鞏固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任老師在評課中首先肯定了我原本的教學設計,但在具體每一個環節的落實上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1.在新授部分講解的條理不夠清晰,似乎面面俱到都提到了,但顯得有點亂,學生們聽了之後可能還是一知半解。應從複習舊知中提煉出數量關係“體重×2/3=水分重量(成人),體重×4/5=水分重量(兒童)”,使學生明確數量關係的確定性,然後從條件中分析已知與未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小結部分尋找異同不夠突出重點,在突出數量關係不變的基礎上應着重分析用乘法解決和用除法解決的區別——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不同,使學生明確兩類題的不同之處,真正掌握解題思路。

3.在尋找數量關係的環節中可引導學生劃出關鍵語句,學生已有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的基礎,據此列出數量關係應該不難。另外,在數量關係上應強調分率與分率對應量之間的對應關係。既可使學生真正理解數量關係,同時也為學習稍複雜的分數除法解決問題埋下伏筆。

4.課堂中應給予學生更多説的機會,而不是教師主導,留給學生的只是傾聽。在探究新知部分,同桌討論完之後可引導學生自己整理思路、尋找方法、小結異同。在練習1中可讓學生任意選擇一題同桌互説,這樣既可解決課堂時間不夠的問題,又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有説的機會。

任老師建議我再去重上這一課,但鑑於另外幾個班都已上完這部分內容,因此我修改了自己原本的教案,在某些環節中詳細註明了細節活動。作為新教師,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我要抓住每一次這樣的機會,在這樣的活動中感受自己的不足,讓自己在不斷地磨練中逐漸成長!

《解決問題》評課稿6

今天下午,特級教師朱xx工作室走進xx國小,開展教學研討活動。衞老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中,學生爭相展示自己的想法,踴躍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這一課給我的啟示頗多。

學生在學習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時,已經能夠根據給定的兩個已知條件提出一步計算的問題,具備了學習“從條件向問題推理”的思想基礎。

衞老師的課堂從一包棒棒糖開始,這是給課中表現好的孩子的獎品。別以為這只是一個獎品,這裏它也引發了一個數學問題,“猜一猜裏面有多少根?”頓時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有各的猜測。當衞老師再給了一個提示,“比他猜的24根少2根”時,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説出了答案。生活中的例子給了孩子們無窮的求知慾,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輕鬆愉悦的課堂就從這裏開始了。

例題引導學生從條件想起,初步獲得從條件向問題推理的體會。

小猴第一天摘30個桃,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個?第五天呢?學生讀題以後,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個條件上面。教師學生深入思考,充分説説對這個條件的理解,把比較概括的已知條件儘量説具體、説詳細。

出於對已知條件“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的充分理解,多數學生就會形成自己的解題主張,很自然地依次計算第二天、第三天……各摘多少個桃。這些想法,不是教材或別人告訴學生的,而是他們根據條件向問題推理的結果,是分析數量關係的結果。衞老師適時引導孩子討論:説一説先根據()和(),求出(),再根據()和()求出(),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學會自己分析問題。

衞老師提供了教材中的兩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填表或列式計算求出答案,同時也鼓勵孩子們能用自己的第三種解決這個問題。

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交流解題的體會,是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策略不可缺少的環節。“從條件想起,向問題一步步靠攏”應該是所有學生的共識。讓孩子們體會自己是從條件“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得出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感受像這樣思考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

鞏固練習安排的實際問題,都是應用本課教學的思考策略,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適應從條件向所求問題的推理。

習題中有一題涉及到生活中球的反彈,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每次彈起的高度總是落下高度的一半”這句話,衞老師精心設計了視頻進行演示,讓孩子們的理解更直觀,更具體。根據演示,孩子們可以依次填出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高度。生動的多媒體演示恰到好處,讓孩子們數學的學習不再抽象。

小猴鋪地磚的習題是對孩子們思維的`提升。有170塊地磚和50千克水泥,白地磚有8行,每行15塊,花地磚比白地磚少70塊。求花地磚的塊數。孩子們需要自己選擇有用的條件來解決問題。這題有兩種思路,既可以先求出白地磚的塊數,再根據“花地磚比白地磚少70塊”求出花地磚的塊數;也可以先求出白地磚塊數,再根據“有170塊地磚”來求出花地磚的塊數。從條件向問題推理的過程,是對問題情境裏的數學信息進行“再加工”的過程。孩子們能夠把比較複雜的問題化簡,找到問題情境裏有直接聯繫的已知條件,並利用它們得出新的數量。

以上我只簡單地説了衞老師的課堂安排讓我深思,更還有精心製作的課件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老師的教態自然親切,和孩子的配合密切,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思考,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等,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解決問題》評課稿7

聽課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每聽一節課都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今天聽了葉老師的解決問題讓我受益匪淺。我先從學.習課堂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一、 温故環節。葉老師通過讓學生分男女背7、8的乘法口訣。開火車做口算題,複習舊知,為講授新課做好鋪墊。

二、 知新環節。葉老師做的非常的好,先讓學生自己收集數學信息,然後讓學生提出用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解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三、 習.練環節。葉教師講練結合,由易到難,層層提高,練習題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在一起,擴大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提出和解決與自己直接相關的實際問題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 唯一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緊張,沒有梳理這一環節。

下面談談我的`感受1、在口算環節,教師把口算規則説在前,讓學生明白規則再去回答問題,課堂秩序較好。2.在講例題時教師讓學生自己觀察發現哪些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3.在講第一個例題時教師講完後,我覺得老師把算式寫在黑板上較好。

這節課給我的反思是,要很好的組織教學,首先備課一定要充分,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那樣上課時你心裏就有底,不慌亂,有計劃有步驟。其次,要有有秩序課堂紀律要具備。上課時要靈活變通。有些知識點學生一會兒就掌握了,有些學生掌握需要反覆強調。而這些重點跟備課時有時會有一定的出入。你覺得難的,學生説不定一會兒就掌握了,你覺得簡單的,學生説不定掌握得很慢。

《解決問題》評課稿8

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曹衝稱象的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瞭解替換的策略不僅能解決數學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願望與信心。教學例1時,出示問題後,讓學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與“720毫升果汁倒入1個大杯和6個小杯”進行對比,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從而感受到假設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接着讓學生根據提供給他們提綱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充分交流後,讓學生上台用“大杯”替換成“小杯”或“小杯”替換“大杯”的過程,同時説説怎樣求各種杯子的容量並獨立完成解題過程。這樣,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經歷了整個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也增加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在教學例1後增加了如下練習:課件出示學生經常看到的達能餅乾的廣告,在廣告中得到了8塊達能餅乾的鈣含量相當於1杯牛奶的鈣含量這一數學信息,由此引入練習題,小明早晨吃了12塊餅乾和一杯牛奶的鈣含量是500毫克,求每塊餅乾的鈣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鈣含量大約是多少毫克?這樣,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思維頓時也活躍了起來,再加上有例1的解決問題的經驗,很快地想到用“一杯牛奶”替換“8塊餅乾”的解題策略,這樣,成功地解決了問題,提高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層次內容之間有效的聯繫與綜合,將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個整體的認識。在教學設計時,對幾個重要環節成功處理後,我深深感受到最大的難題是處理好各個板塊之間的銜接。板書也非常的清晰,並且把幾種替換的問題進行了比較,讓學生看的更清晰,因為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所以學生獨立解決的問題不多,如果練習多些的話,會更好。

《解決問題》評課稿9

聽了孔老師執教本節課,感慨頗多。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餘數的除法,特別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尤為重要,所以王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覆強調餘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為什麼?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紮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餘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王老師卻把本節內容巧妙的與找規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為有餘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説,數學系統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為依託,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繫,孔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二、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課內容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儘管如此,王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後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後,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答案,然後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嚐到成功的喜悦,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裏,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解決問題》評課稿10

本課時內容是青島版教材二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初步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簡單問題,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並初步能根據具體情況合理使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聽過王老師執教本節課,感慨頗多。

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聽課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數學教材,看到課本上例題是:17位同學參加野營訓練,每3人需要一頂帳篷,需要搭幾頂帳篷?通過解答本題,學習“進一法”,至於“去尾法”課本上沒有例題單獨介紹,而在課後習題中卻出現了。鑑於這種情況,王老師考慮到“去尾法”和“進一法”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知識,所以專門設計了本節課,以所設計的內容為依託,學習“進一法”、“去尾法”,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中提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服務於生活,要讓學生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王老師別出心裁的設計本節課,很能體現新課標的總體要求。

二、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餘數的除法,特別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尤為重要,所以王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覆強調餘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為什麼?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紮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餘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王老師卻把本節內容巧妙的與找規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為有餘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説,數學系統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為依託,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繫,王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三、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1、以遊戲為依託。

課前遊戲既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能較大程度的激發兒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愛上數學。王老師課前用伸手指數數,讓學生猜數老師伸手指這一遊戲,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給學生留下了懸念,而且還把學習的'內容滲透到遊戲中,真可謂一舉兩得。

2、課堂上找準學生的興奮點

數學課是枯燥的。如何使數學課變得生動、讓學生喜歡是我們每位數學老師的追求。其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為依託就是一種較好的辦法。所以王老師在課堂上用北京奧運福娃這種學生喜歡的卡通圖貫穿課堂的始終,激活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探究的積極主動。

四、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課內容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儘管如此,王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後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後,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答案,然後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嚐到成功的喜悦,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裏,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五、加強對比與聯繫,使生透徹理解。

更加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學習完“去尾法”和“進一法”之後,王老師還引導學生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繫和區別。

總之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如果是雞蛋裏面挑骨頭,我認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講解“去尾法”時用課後練習中的一道習題“如果你拿10元錢買3元一塊的橡皮,能買幾塊?”效果會更好。而課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個福娃玩具,每5個裝滿一盒來銷售,最多裝滿幾盒可以銷售?學生會認為剩下的一個雖然裝不滿一盒,但也可以裝在盒裏單個來銷售,賣的便宜點。如果用買橡皮的的習題做例子,更便於學生理解,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學生人人都有這方面的經驗。

2、新課探究中,配上動畫演示效果會更好。

本節課內容有一定難度,如果課堂上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介紹 “進一法”和“去尾法” 用動畫演示一下,效果會更好。

3、課後練習小組合作效果更好。

最後練習中讓學生兩人一組舉出生活中見到的 “進一法”和“去尾法”實例,不如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讓優等生先説,學困生聽後再説,這樣學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餘地,也能參與其中,從而使課堂真正做到面向課堂全體學生。

《解決問題》評課稿11

《解決問題》這節課,重點是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加法的含義,另一方面為發現和解決稍複雜的問題打下基礎。在本節課中,楊老師做得比較好的'幾個方面是:

1、首先複習20以內進位加法,為本節課解決實際問題掃清計算障礙。

2、以啦啦隊表演為教學情境,引出數學問題,再以“看圖你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將解決問題的思路稍做引領,同時讓學生自主發現要解決“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選擇的信息可以有所不同,但不能混淆有效的條件。

3、在解決問題後,指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回顧反思:以“兩種算式有什麼不同”使學生明確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列的算式也不同;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兩個算式都用加法計算”,加深對加法的認識;再以“一起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使學生進一步理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本節課可以改進的地方有:楊老師上課的時候激情還可以再足些,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由於新設備的使用,多數孩子上課比較頑皮,導致整理紀律渙散,多數孩子未能有效地參與學習中去。如果能及時調控好課堂紀律,多表揚優秀孩子,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孩子,我想本節課上課效果會更好。

《解決問題》評課稿12

今天上午聽了校級研究課盧**老師的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感觸很深。

無論是盧老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踴躍發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體備課中,很多老師都提到了盧老師類似的優點,這裏不再多説,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聽完這堂課後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首先,我認為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我們要用一一列舉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給學生的'幾道例題:如用18跟柵欄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法?訂閲3種書籍的不同訂法……都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 這一點盧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着盧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時間去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説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在教學例2時,訂閲3種書籍有幾種方法呢?盧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結果讓人驚喜,大部分孩子解決起來毫無困難,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已經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數字來代替書籍的名字來列舉。這種方式簡潔明瞭,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動腦思考的結果,不得不讓在場聽課的老師為之驚歎。看來放手讓孩子去做,有時確實能夠獲得意外的驚喜。聽到這裏,我不禁要問,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號來列舉的方法,那書上介紹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講或者略講呢?

3、例3是道關於投鏢的問題。標靶上有3種情況,10環,8環和6環。投2次得到的總環數會有幾種情況?在這裏,盧老師和學生一起探討了4種情況:一、兩次投中的環數相同。二、兩次投中的環數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兩次都未投中。我個人認為分為四類不太恰當,應該分成三類較清楚,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完全可以合二為一,其實説的就是兩次都投中的情況,只不過在這個前提下再細分為兩類而已。這樣分類講起來可能才更加清楚點。

4、投標的結果出現了重複。如8+8=16,10+6=16,這兩種情況儘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講清楚。為了防止學生的答案寫的不清楚,在答時也應建議學生將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這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以上是我聽完課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還望批評指正,共同學習!

《解決問題》評課稿13

今天上午聽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用加減混合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課,受益匪淺。我認為這節課是成功的,有待我們學習和借鑑。雷老師雖已年過五旬,但他不服老的敬業精神,以及課堂上獨特的教學風格為所有的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凸顯數學學習的生活化;還注意研究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體現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從整體上看,他們都完成了教學任務,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我認為本節課以下幾方面處理得好:

一、課前複習練習。

對二年級學生來説非常有必要,而且要長抓不懈。

二、用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教學。

通過創設情境“美術興趣小組作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整節課始終使學生置身於情景之中,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

三、教師注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例5時,教師注重了三個環節的教學。

1、在“知道了什麼?”環節教師重在使學生明確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個問題是“美術數興趣小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時明確兩個數學信息:女生有14名,男生比女生少5人”。

2、在“怎樣解答?”環節中,第一個問題是舊知,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數量關係的分析解決問題較為容易。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是教學的重點,關鍵要教學兩點:一是引導學生理解“美術興趣小組一共有多少人”的含義,即就是求美術小組男生和女生合在一起是多少人;二是要通過分析,會將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或結論作為解決第二個問題的`信息。同時還應注意,學生用“14—5+14=23(人)”解決第二個問題,也予以肯定。

3、在“解答正確嗎?”環節,教師重在梳理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再解決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的結論是解決第二個問題的信息等。

在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情境圖,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策略與方法進行相應的梳理,引導學生學會連貫地思考,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養成反思的習慣,同時使學生充分感受加、減法計算和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四、注重知識的拓展。

通過4道鞏固練習,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勵他們大膽的講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並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並在鼓勵學生想法、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發展。

總之,雷老師這節課思路清晰,數學語言簡練,很具有感染力,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同時,他教態親切自然,注重課堂中的評價語,師生關係融洽,老師上得輕鬆,學生學得專注,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

《解決問題》評課稿14

5月5日聽了一年級曲曉豔老師的《解決問題》一課,解決問題教學在教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嗎,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

本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教師注重解決問題一般步驟的滲透。

教師在出示問題情境後,引領學生“知道了什麼”來梳理題目信息説,然後“怎麼解答”最後重視學生的`檢驗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檢查。檢查是個很好的習慣,解決問題的檢查過程和一般的計算等題有所不同,它既是對自己做題過程認真與否的檢查,更重要的是對解題思路的反思,既可以順向根據解題步驟再思考一遍,又可以根據結果逆向思考。

2、教師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活動。

學生年齡小,思考問題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本節課曲老師用微課來講解搭配的方法,然後用學具讓學生操作。

3、注重學生自主交流能力

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時,老師讓學生之間互相配合,一人擺,一人説想法,學生思路得到了溝通,達成一致。

《解決問題》評課稿15

《解決問題》一課,我認為這節課還是比較不錯的,教師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凸顯數學學習的生活化。從整體上看,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整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態自然,課堂教學效果較好。

老師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能明顯的看到老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朋友,使學生覺得老師的課堂很輕鬆、自然。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吳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時,利用低年級學生喜歡做遊戲的特點,創設了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老師在這節課上,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在導入新課後讓學生仔細觀察主題圖,看看會有什麼發現,進而獲得數學信息,然後再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整節課上,教師評價形式豐富多樣。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充滿被關懷、被鼓勵的願望,對於學生而言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尤為重要。課堂上,教師能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進行言語激勵,還通過畫星星、獎勵小貼畫等進行形象化的榮譽激勵,這樣一來,能讓學生感受到自我的價值,體驗成功的喜悦,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張豐寶:本節課,老師能引導孩子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實例反覆練習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了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