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蘇州園林》評課稿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4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那要怎麼寫好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州園林》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州園林》評課稿

《蘇州園林》評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12號選手,今天上午窗外瑟瑟寒風,窗內絲絲暖意,懷着期待的心情聽完我隊選手講授的《蘇州園林》第二課時,下面請允許我代表我們團隊作如下評課:

亮 點:

葉聖陶老先生説“説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説話,説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正如葉老所説,這節課整體來看,充滿了八年級學生初次學習説明文所需的樂趣。

1.導學設計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美。這節課以蘇州園林的總特徵“美”為線索貫穿始終,對此設計了四關,即“發現建築之美”,“賞析語言之美”,“欣賞園林之美”,“我與葉老比美

”。前兩關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本文的結構美和語言美, 後兩關重點訓練了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這四關一結合,充分體現了技術與藝術的碰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導學形式激勵機制的自如美。為了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彌補説明文內容枯燥性的不足,本節課設計了蘇州園林“文字一日遊”的主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闖關的形式。第一關發現建築之美,第二關賞析語言之美,這時利用視頻小憩片刻,向最後一關發起挑戰和衝刺,出色的完成最後一關完成景點介紹詞拿到門票,最後可獲獎勵。這是一套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有效的課堂激勵機制,事實證明,它是成功的。

3.課堂向生活的延伸美。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為社會是個大課堂,生活是本無字書。這節課的亮點之一就是讓學生結合課文本身,運用描寫和説明的表達方式設計蘇州園林的門票。既直擊會考題型訓練,又使得課堂的點向社會生活的面延伸,這樣學生將課內習得的知識和方法,在實踐中鞏固加深,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4.課堂教學的細節美。

這節課有很多處細節可圈可點。

(1)我們組的授課教師用“務必”和“總是”兩個詞點示了下一題中建築美的幾個方面,完 成了課堂教學的`無縫銜接。

(2)課堂中的兩分鐘視頻是我們團隊精心製作,不僅視覺效果良好,而且用得恰到好處,對 於我們生於北方長在北方的人來説,江南的景色只是在一些文章中見過,通過這段視頻讓學生既欣賞了

具有南方代表性的蘇州園林的美,

又為後面的設計門票奠定了基礎。

(3)板書設計得有創意,緊扣本節課主題,凝練概括。

5. 課堂語言的親切美。語言有温度,字詞知冷暖。這節課上老師的課堂語言也是一大亮點,如“你很自信,自信是成功的開始”,“傾聽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不足:

再完美的玉璧也有瑕疵,儘管我們在備課過程中深思熟慮,反覆錘鍊,也架不住現場直播的課堂藝術留下遺憾。

課前預設:

1.課堂缺少質疑,沒有質疑的課堂,應該是有缺憾的課堂,要給學生留出質疑的空間,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大膽的質疑。

2.缺少朗讀,語文是包含語言和文學的學科,因此語文課必須滲入足夠的朗讀。本節課在鑑賞語言美的這個環節中,沒有充分的朗讀,致使該環節執行時缺少依託。

《蘇州園林》評課稿2

名師聊課,太絕了!王君老師評盧望軍老師的《蘇州園林》王君聊課(83):查一查自己課堂中的“乾貨”有多少?——評望軍老師的《蘇州園林》

終於騰出一點兒時間,説一説望軍老師的《蘇州園林》。

這些年來,結識了一批非常有才華的80後教師。望軍是其中的一位。今年整理《青春之語文課譜》等書,要找幾位優秀的一線教師作序,就請了望軍妹妹。一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那麼有才氣,那麼有韌勁,實在是我讓喜歡且敬佩的。望軍老師的博客,隔一段兒我一定會去學習。而且,總能學到很多。

前段時間,望軍掛出了她上《蘇州園林》的課堂實錄。我學習了,覺得她讀教材還沒有讀進去,課比較一般。比起她其他的課,不算好課。本想説實話。可是看到博文後面全是讚美之辭,想想便算了。上課艱難,我是知道的。近一年來整理幾本新書,更有感觸。我教了20年,課也上了幾千上萬節了吧,一盤點,比較讓自己滿意的課,各種各樣的加起來,也沒有超過100節。能夠做到望軍這個地步,已經不易。年輕人,還是多鼓勵的好。可是後來又知道,她第一次到外地去上課,也按照這個思路上。似乎自我感覺還頗好。於是後悔了。如果知道她要上公開課,我會早些説實話。不説實話,實在是不厚道。想到當年在一片叫好聲中,七槐子老師直言我的幾堂課“太花哨,基本上不算好課”等等,當時我也急,不接受。五六年後慢慢明白先生説的是對的。我覺得,還是應該向先生學習,不要一味唱讚歌才好。

所以,對望軍妹妹這樣有前途的年輕人,就直言了。

望軍的《蘇州園林》,基本步驟大概是這幾個:

1、學字詞。

2、看園林視頻,説感受。

3、概説蘇州園林,跟葉聖陶學習佈局謀篇。

(1)在書上畫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串聯中心句概括説明文的主要內容

(3)歸納這篇説明文“總分總”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的説明順序。

(4)引用原文告訴學生為什麼要這麼散淡地結尾。

4、細説《蘇州園林》,跟葉聖陶學習説明文的説明方法。

(1)介紹“三步到位法”。老師做出示範。

(2)給出分析説明方法的模式。讓學生練習。

(3)小結《蘇州園林》是説明文的標本。

5、評説《蘇州園林》,從蘇州園林看中式審美。

(1)讀文本中把園林和繪畫藝術結合起來的句子,想想蘇州園林體現了怎麼樣的審美觀。

(2)結合描寫圓明園、趙州橋、破山寺的句子,幫助學生思考中式審美觀。

(3)結合上課學校的圖片,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中式審美觀。

(4)討論:城市為什麼需要園林。

(5)深情朗誦自己的散文詩《願為——致蘇州園林》結課。

這個課,思路很清晰,板塊很鮮明,教的內容很充實飽滿,體現出了老師的文化積澱。如果僅從一般的要求來評價,算一堂合格的課。

但如果稍微提高一點點要求,這個課,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為什麼呢?我用一句老話來作比喻:看看這個課的“乾貨”有多少?“乾貨”多且恰當,就是好課。“乾貨”少或者不恰當,就是平庸的課或者是教學內容有問題的課。

什麼是“乾貨”?我不好下定義。大概意思就是,我們開發出了最能夠讓學生欣賞到學習到的關於“這一個特定的文本”的特色教學內容。定義不好下,我舉例從反面來説,哪些東西不能算一堂課的“乾貨”呢?

比如在望軍的課中:

最炫的第五部分“從蘇州園林看中式審美”不屬於“乾貨”。這是拓展內容。這個部分,可要可不要。説可要,是它和“中式審美”不能説完全沒有關係。説可不要,是因為要以一篇短小的説明文來跟學生討論“中式審美”這樣宏大的話題,顯得突兀。即使不突兀,這也不是,起碼不主要是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師的創造性解讀用還是不用,不可一概而論,要看課堂的主體部分教師對於《蘇州園林》這個文本自身的處理力度。如果力度夠大,專研夠深,後面的拓展點到為止,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但如果對文本本身開掘力度不夠,停留在較低的處理層面上,那後面的拓展越多越炫,這個課就越是“病課”。

為了好診斷,研究所有的課,我們都可以把相對獨立的“拓展部分”先拿掉,看看“乾貨”的比例。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理性地審視一堂課。而不是像現在,課風越來越浮,很多年輕老師甚至都懶得看課堂的主體內容,只看拓展。越寬越好,越深越好,越高越好。名言滿天飛,文史哲一起上,大家都在外圍使勁用力,而文本,卻被有意無意忽略了。

接着説,望軍老師的第四部分“跟葉聖陶學説明方法”也不算“乾貨”。我看望軍的原來的教學實錄,這部分是想讓學生學習“語言”,但實際上沒有學習語言,她讓學生學習的是説明方法。她自己大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上公開課時候就直接改為“學習説明方法”了。學説明方法和學語言是兩個概念,望軍已經有了這樣的直覺,非常可貴。但她最後確定的“語言內容”還是説明方法,實在有點兒可惜。

如果要求低一點兒,教説明方法也可以,沒有大問題。畢竟現在説明文的知識體系很不完善。但如何教,卻是大問題。不同的教法,決定着你的教學內容是不是“乾貨”。望軍老師的教法,是給出模板,讓學生去尋找,去學習。比如:

投影:

分析説明方法的作用——“三步跨欄法”

1、指出説明方法

2、分析説明效果

3、概説對象特徵

這句段話採用了下定義的説明方法,簡明科學地説明了。

這句段話採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具體真切地説明了。

這句段話採用了作比較的説明方法,鮮明生動地説明了。

這句段話採用了打比方的説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説明了。

這句段話採用了分類別的説明方法,條理清楚地説明了。

這句段話採用了畫圖表的説明方法,直觀形象地説明了。

這句段話採用了列數字的説明方法,準確具體地説明了。

這句段話採用了引資料的説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説明了。

這句段話採用了摹狀貌的説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説明了。

這句段話採用了作詮釋的説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説明了。

這種教法,是我比較反對的。為什麼呢?因為這種模板本身就很“傻”很“呆”很應試。全中國的語文老師都知道,中國孩子就是這樣被我們教傻教得越來越沒有創造力的。幹嘛作比較的作用就必須要用“鮮明生動”,舉例子就不“鮮明生動”呢?根本經不起追問。我完全理解老師們的苦心。大家是覺得,這樣的訓練“紮實”“保險”,學生能在考試時得分。殊不知,其危害也同樣的大。我建議,如果老師確實要想進行規範化訓練,也可以,“三步到位法”可以講,老師也可以做示範。具體操作時,可以活泛一點兒,“鮮明生動”一類的詞語也可以列出來,讓學生根據情況自己挑選,總比死套模板好吧。

我基本算走遍了全國,發現中國的孩子沒有不會用“形象生動”這兩個詞語的。到處亂套,用得歡得很,但很少會結合文字具體分析。穿靴戴帽的教法已經害了不止一輩中國孩子了,我們還是行行好吧。不教都比教好。

這樣教説明方法,怎麼教,還是低層次的教,屬於“搬運知識再現知識”一類,教的不屬於“乾貨”。所以望軍在實錄中説這個階段“教學效果”特別好,連最差的學生都動起來了。當然囉,因為基本上沒有新知識新能力訓練的進入,學生不太思考就能夠回答,氣氛自然好。但這是假好。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只是複習了一下説明方法的知識,並無其他收穫。

怎麼才算教的是“乾貨”呢?那就需要望軍再往前走一步,去研究一下這個文本《蘇州園林》在説明方法上的獨特之處。泛泛地練不如聚焦地捶打,幫助學生學到更具體的'東西。“説明方法”不是葉聖陶的創造,葉聖陶如何使用“説明方法”才是他的創造。好的語文課,就是要去發現這個奧妙,引導學生破解這個奧妙。這叫做“創造出新知識”,這才有勁兒,得勁兒呢。當然,這種要求就稍微高些了。

繼續看其他的。看視頻説感受,算“乾貨”嗎?不算。這個部分起碼也還是可要可不要的。或者説,視頻放的地方不太對。學生還沒有進入文本,視頻就來了。我們上課,不是要學生去找自己對蘇州園林的感受,而是去找“葉聖陶如何表達自己對蘇州園林的感受”。你琢磨一下這句話,琢磨透了,就懂了。視頻的適當點綴我完全不反對,但一定要放對地方。

再看,字詞學習,算乾貨嗎?也不算。這屬於平面知識。屬於教的低層次內容。抓基礎抓落實是對的。但對於一堂課而言,特別是中學階段的課,字詞教學是開胃菜,是調料,不是大菜。

再看,最後的那首詩是“乾貨”嗎?這是望軍老師上公開課時再加上的,以前沒有。我很佩服望軍的才情。現在能夠寫詩的老師恐怕也不多了。詩好歸詩好,只是,放在這堂課的末尾,我還是覺得有畫蛇添足之嫌。蘇州園林是説明文,説明文主要還是引導學生理性地思考一些科學知識,用一首很煽情的詩歌來結尾,我覺得不太搭。如果學的是如《絕版的周莊》之類的抒情散文,倒還可以。

總之,看過來看過去,就只有第三部分“跟葉聖陶學佈局謀篇還算“乾貨”。因為《蘇州園林》的總分總的格局是很有特色的。屬於“這一篇”説明文,值得教。只是,我覺得這部分望軍的教也值得斟酌。是不是教得“緩慢”了一點兒呢?因為她設計了“導學案”。導學案是個危險的東西。弄不好就是浪費時間。找中心句等等導學案上全有。又不算什麼艱深的內容(我在自己很差的那一個班上,當場默讀課文,當場找,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總分特點、對應關係、主次安排,可見不算難點)。學生導學案上搞一回,又到課堂上來搞一回,就有點兒假了。導學案也不是不能搞,要搞,課堂上就更需要老師拿出高於導學案的再創造。否則,照案宣科,那不是做做樣子耽擱學生的時間嗎?

綜上所述,望軍的這個課,內容豐富,也有亮點,看着好看,上出來也比較熱鬧,但“乾貨”不多,所以是個合格但很一般的課。我實誠地告訴望軍説她還需要重新專研教材,重新去尋找“這一篇”的魅力。她還徘徊在文本之外呢。《蘇州園林》作為一篇説明文,為什麼好,她沒有想明白。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見解,一家之言,從另外一個角度給望軍提些建議。不一定對的。有些苛嚴了。我覺得望軍是個好苗子,值得這樣的苛嚴。所以,就寫出來,給望軍添堵了。深深致歉。

這課我也上,但也談不上多成功。整理出來,再交流吧。上課是很難的。把説明文上好更難。我的朋友麥子説“語文,不過如此”。我很羨慕她的聰明和瀟灑。我的感覺恰恰相反,語文,是非常難的,這就是我的真實感受。

《蘇州園林》評課稿3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篇經典的範文,是給學生進行學習的優秀範文。歷來的人們的觀點都認為這是一篇結構精巧嚴謹的典範説明文。所以一般執教者在進行教學時,也默認了這樣一種規律,先定位為説明文,然後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層次,在瞭解一下説明方法,説明特徵,説明順序等,接着賞析一下文中的修辭或者寫得比較優美的地方。

而李老師執照的這一課,先出示學習目標:三個目標分別是

理清結構層次;

辨析説明方法;

體會説明語言。

讓學生開門見山,就瞭解本課學習要點。再進行自學釋疑,整體感知文章。

在自學的基礎上了解文章介紹了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再現了它的畫意美,顯示了設計者和工匠們的智慧和我國園林藝術的高超。説明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的地位。

然後在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學生有一定體會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理清層次,並通過點題、合作探究的方式來探討和領會蘇州園林的特點、討論説明的方法、體會説明文語言的準確,嚴謹。據此,學生可以領會到,蘇州園林的美是經過精心安排而又不損自然的美。“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眼前總是”強調了蘇州園林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學生們從自己的眼光提出和解決《蘇州園林》一課分項説明了亭台軒榭的佈局特點在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給人置身山間的真實感;高低屈曲的自然感;花草樹木的映襯着眼在畫意;近景遠景具有層次的美等等,儘管學生的角度並不是完美,但一定程度上理解課文的意境。

聽了這節課,我個人認為:本課教學考慮了整體設計,從自學釋疑,總體感知到劃分層次,賞析課文等多種角度來引導學生學習説明文;體現了教者的教學基本功較為紮實,課堂中善於啟發學生,重視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理解課文;並在課堂上讓學生來品味,讀讀句子,説説方法,談談體會,共同探討,體會來達到理解説明的方法和賞析説明文的語言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體會和學習的。

聽了《蘇州園林》這一課中,我有兩點想法和各位探討,一是在我們課堂中,如何進一步解放我們教者,能不能在出示學習目標後,讓各個小組分組進一步分解學習目標,讓分解後的學習目標再讓小組為單位,一步步的落實目標,進一步突出學生主體性。二是課文從圖畫美來闡述蘇州園林的完美,在介紹着設計者的設計精巧等角度來説明。

我們能不能從蘇州園林的本身是私家園林,是歷代文人墨客或退隱官員(仕人退隱,寄情山林)而建造的藝術園林這一文化內涵。突出園林的安靜閒適,突出中國古代先賢創設優美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藝術,因此更多地融合了諸多中國傳統審美理論和藝術理論的高度來賞析蘇州歷代仕人的追求,體會他們的內心情感和古蘇州特質---水鄉風光、粉牆黛瓦、貧民百姓,樸實無華的外表下,追求的是建築精緻、環境和諧、內心平靜、關注細節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