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2.82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着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後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像片中真實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不足之處

也許是本身對古詩教學底氣不足,所以課上還是有點緊張,在引導學生體會草的精神這一環節費了點勁。課下,我經過反思,發現在講解古詩的時候,應該讓學生把整首古詩的意思串聯一下,這樣有利於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也就為下面體會草的精神做了鋪墊。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發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之情”的詩。教學的重點在於讓學生在領悟詩意的同時,學習並感受詩人用以寄託強烈情感的方式。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個“吟”字做足文章

教學中,我提醒同學們“吟”是一種古典詩歌的形式,但同時也表示着一定的具體意義,即為“説”。那麼,石灰究竟想説些什麼呢?同學們很快通過自己淺顯易懂的語言理解並説出了詩句的意思。

作者以石灰自居,並非覺得好玩,而是想通過石灰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那麼如何讓孩子去理解和感受這層意思呢?課堂上,我問同學們:“石灰説了這麼多勇士般的豪言壯語,他的心裏又會怎麼對自己説呢?”以期通過這樣的教學思考環節來鼓勵同學們向思維的更深處漫溯,走近詩人的內心,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讀了《墨梅》這首詩,我不由產生了一個疑問,這洗硯池真的是王冕家的池子嗎?怎樣能從墨梅身上體會到作者的情操和胸襟呢?以學生的認知水平能體會到嗎?於是我上網搜尋了關於王冕的資料及王冕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原來“洗硯池”是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説“吾家”。而且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並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於是在課上質疑時,我就和學生講了“洗硯池”的典故,學生聽得興味盎然。在談到作者的品格時,看到學生一臉茫然,於是我給同學們講了王冕的一些生平事蹟,學生這才真正從“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中體味到了作者那種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可見,教師只有在備課時深入解讀文本,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充分利用課外資源,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才能真正豐滿課堂。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江雪》這首詩,描繪出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讀之毛骨悚然,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並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讚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通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鬥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後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越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努力在體現以下幾個理念:

一、積極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規範》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議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置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上,我讓學生“猜一猜”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其實就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只不過換了“猜一猜”這種説法,學習就不顯得那麼壓抑和繁重了。

根據註釋學習古詩是學生自身通過觀察發現的,這樣的發現比教師告訴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詩詩句的意思,是在個體充沛獨立考慮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先有自身的觀點,再進行討論交流,才有話好説,有理可辯,不至於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閲讀感受和體驗。

借用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小燕子”了。由此可見,閲讀更多的是主觀行為,這與閲讀對象的年齡、閲歷、經歷等都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繫。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鬱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流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

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假如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着相當大的距離。終究還是小朋友。

因此教師只是點到為止,學生從自身動身談體會,不追求唯一的結論,也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學生的生長,對於這首詩意境的體會將不時發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恆魅力!

三、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規範》要求“在閲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身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和在課外閲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資料”。積累語言資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貯存,這些資料貯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發生綜合效應,極有利於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課前,我讓學生説描繪冬天的詞語;課中引導學生説“千()萬()”的成語;教完教材中的古詩,再補充《規範》要求背誦的詩文。這樣的課堂容量學生完全能夠接受,而且掌握起來也比較輕鬆自如。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幹“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説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翻開23課,靜靜看着,發現兩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許多內在的聯繫:它們都是寫西湖的,一個是疾風驟雨下的西湖,瞬息萬變;一個是豔陽下的西湖,濃彩豔麗。兩首詩為我們營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將我們拉到了西湖邊,在濃郁的西湖文化裏感受西湖,品味詩詞,可謂詩情畫意。於是決定將這兩首古詩相結合教學、品析。

在釋題之後,我讓學生先看圖,比較兩幅圖的不同,學生很快發現了差異,瞭解到詩人同樣寫西湖,一個寫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現詩人的讚賞之意;另一個則寫出了蓮葉荷花一望無際和亭亭玉立的形態,紅綠相映,寫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現了詩人的熱愛之情。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勇於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鼓勵學生積累相關的詩詞,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便會漸漸地厚重起來。於是,“一片秋雲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湘妃雨後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便成為學生的積累拓展。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本課是唐代詩人寫的兩首描寫大自然美景的詩。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杜甫的《絕句》,對仗工整,樸實自然,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為我們展現了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同時,詩人愉悦的心情也藴含於寫景之中。

地學習本課時,讓學生通過反覆的吟誦,感受到這兩首詩歌不同的旋律與優美的意境。當學生感受到兩位巨匠描繪的意境而陶陶然時,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們提出再吟誦“李杜”其他詩歌的要求,利用“積累運用”中的兩首古詩,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的人物背景。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這次學的古詩《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寫春天的詩,其中《草》學生已經都會背誦了,我把古詩的教學重點放在《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充滿童趣的古詩時。

上課開始,我先給學生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春天來了,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一個住在鄉村的孩子剛剛起牀,推開家門,就看見一隻黃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鮮豔的太陽花上休息的時候抓住它。可是再怎麼輕手輕腳,那隻機靈的蝴蝶還是一拍翅膀飛走了,沿着鄉間的小路,直飛進黃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叢裏,哪裏還能發現蝴蝶的蹤跡?大家想,這時,這個小男孩的心情會怎樣?”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説:“他一定很生氣。”有的説:“他氣壞了。”有的説:“他大哭起來,因為油菜花是黃色的,蝴蝶也是黃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擺出一副神祕的樣子,對他們的答案均無情地給予否定,順勢説:“請看圖,這個孩子發現蝴蝶突然不見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開心,很興奮。這是為什麼呢?”學生們一頭霧水,一個勁兒地搖頭。我連忙再趁熱打鐵:“大家認真讀讀古詩,再好好欣賞插圖,就明白了。老師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們能告訴我嗎?”學生開始認真讀古詩,看插圖。才不過幾分鐘,一隻只可愛的小手就已高高舉起,爭着發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對這首詩有了很大的樂趣,於是我讓他們進行古詩改文,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説得挺不錯,最後讓他們寫寫,既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對於詩歌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

本課的兩首古詩《鋤禾》和《憫農》均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鋤禾》描寫了農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糧食的來之不易。《憫農》寫了農民雖然辛勤勞作,但仍免不了餓死的悲慘遭遇。表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這兩首詩,孩子們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課堂上,我在朗讀方面主要引導學生如何讀出感情在,如何讀出節奏來。因此,我先讓學生了解五言詩的特點,然後劃分停頓,找出重音,並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練習朗讀。學生讀得都挺有感覺,而且一些學生搖頭晃腦的,挺像小詩人的。

關於古詩的意思,我沒有進行繁瑣的講解,主要讓學生觀察課本插圖來理解。由於我們的孩子身處農村,經常會看到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辛勤勞作的身影,因此,更能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學完《鋤禾》,我適時地創設情境:吃午飯時,小弟弟看見賣羊肉串的來了,就要把米飯倒掉,買羊肉串吃。爺爺勸阻他説:“你沒學過‘xx’這句詩嗎?可不能浪費啊!”學習《憫農》這首古詩,學生提出了質疑,為什麼農民豐收了卻還是要餓死呢?於是,我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講了剝削者的殘酷與醜陋,講了苛捐雜税以及人吃人的不平等現象。孩子們聽了都很同情那時的農民,痛恨那些地主惡霸、貪污的官吏。課末,我還補充了《江上漁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燒》,通過讓學生誦讀這些詩歌,學生的感受會更加深刻,也更加會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8

網絡已經成為教師獲取課程資源最常用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網絡中下載與詩歌內容相符合的圖片,首先從直覺上讓學生知道詩歌所描述的一些內容,同時,引領學生從形象思維的角度,明白詩歌中提及的地點、人物、時間以及相關的人文背景,從而帶着一些“前在知識”進入到文本的閲讀中。

如:我在教學《乞巧》一詩時,從網上下載了許多古時女子對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的相關圖片,讓學生説説看到這些畫面之後的感覺和想法,從而從直觀上感受古時人們對七夕節的重視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9

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麼?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説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説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説,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説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説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説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説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0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着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後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像片中真實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不足之處

也許是本身對古詩教學底氣不足,所以課上還是有點緊張,在引導學生體會草的精神這一環節費了點勁。課下,我經過反思,發現在講解古詩的時候,應該讓學生把整首古詩的意思串聯一下,這樣有利於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也就為下面體會草的精神做了鋪墊。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1

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教學中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

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

《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就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之後,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説一説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後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敍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説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我想這種差異是很難消除的,只要每個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學習也參照了上面一首詩的學習方法,在自學的基礎上質疑、解疑,理解了詩意。然後重點抓住一二兩行詩句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色,書面寫下來。這樣的教學比較靈活,學生也能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3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藉助課前蒐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如,“元二”:姓元,在家裏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使”:出使,身帶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長安以西,西北邊疆地區,俗稱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説説你看到了詩中的哪些畫面。學生你説一個,他説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説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內心世界。

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時鋪墊做得不足,以致學生對兩人離別的情感體會平面化了,並沒有立體起來。渭城和安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充滿生機,一個滿目荒涼;一個春意盎然,一個卻黃沙滿天;一個隨處都可聽到濃濃的故鄉話,見到可親的親人,一個卻舉目無親。可是課堂中我雖然做了一些對安西資料的補充,但是仍然沒有在學生的腦海裏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學生不能體會出元二與王維的離別其實是一種生離死別,王維對友人的情感是留戀、牽掛、擔憂、祝福的複雜情緒。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篇古詩詞的文章,古詩一直以來都是較為難上的篇章,一方面因為文章簡小精悍,很多一年級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於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文上的枯燥乏味,所以我試着用情景導入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另一個難點便是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古詩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奇葩瑰寶,作為華夏文明的繼承和發展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學好這些優秀的詩篇,所以在朗讀的時候應該儘量地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感情,並帶着這種感情去領悟古詩的精華。配以課文中原有的插圖,學生能進一步瞭解和領悟到詩人的內心感受,再加以範讀指導,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並沒有符合一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他們的回答總是與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遠,於是整個課堂變成了以我為主而學生為輔的畫面,他們總是在聽我講,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讀古詩,而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注意他們的水平,不可提出過分高的要求。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

下課鈴聲響了,我漲紅着臉走出教室,心臟在胸膛裏狂歡,真害怕它會抑制不住興奮,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躍而出,眼睛在走廊裏左右搜尋,想趕緊捕捉一個熟悉的影子,將一腔的激動與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種的種子發芽了,開花了,這聲音是那樣歡快和喜悦,這色彩是那樣的鮮豔和美麗。

雖然沒有老師聽課,雖然課文是那樣的普通和自然,雖然課前並沒有做過多的準備,教學設計也是那樣的簡單明瞭,可是我分明看到學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楓葉激情而又美麗。今天,我們學的是《古詩兩首》:前一首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生字也比較多的《贈劉景文》,後一首是學生熟悉的《山行》。為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採取了先易後難,由熟悉到陌生,質疑──理解──想象──朗讀──背誦相結合的教學處理。這樣的設計,我課前還有一點擔心: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能行嗎?可是課後我卻拍着腦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兒童!請看學生對兩首古詩的感受:

《山行》

師:現在你就是大詩杜牧,請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老師很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反饋:

黃李科:我看到了彎彎曲曲的小路。(教師隨機引導點撥石徑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楓葉,好像着火了一樣,映得我的臉都紅了!

馬韻:我好象聽到有幾隻小鳥在楓林裏唱歌。

蔣辰浩:我好象聽到霜打在楓葉上,楓葉更紅了!

張垚:我坐在那裏看楓葉,看得都不想回來了,這楓葉比二月裏的花還要漂亮。(教師隨機點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贈劉景文》

師:如果你是蘇軾,好朋友就要離開了,你會對他説些什麼?做些什麼呢?(閉眼聽老師朗誦想象)。

葉澤凱:我看到劉景文要走了,又衝上去,和他緊緊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説一定要回來看我!

餘安安:我拿來了一壺酒,與劉景文兩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邊喝一邊哭,不知道該説什麼!

駱王維: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劉景文的馬車漸漸遠去都要看不到了,我還在那裏向他招手。

我對兩首古詩的教學流程安排是一樣的,只不過《山行》扶得多一些,《贈劉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兩個片段是兩首古詩中聽老師朗誦,通過想象體驗意境的環節,我摘錄了部分孩子的發言,有的孩子想象還要豐富,只可惜課堂上沒有將它錄下來,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反思的材料。這堂課學生在讀課題理解質疑,根據問題自讀課文這兩個環節,也上的比較成功,只不過在想象體會這一環節掀起的浪潮更高,學生的發言更精彩。説實話,這些孩子的發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幾個孩子的思維能力甚至達到了四五年級的水平。在興奮之餘,靜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吧:

一、培養的結果

這學期開學的時候,我就發現孩子在相互進行朗讀評價的時候,語言是非常單調的,不是他讀得很流利就是讀得很響亮,或者就是指出哪個字錯了、漏了,多了這樣讀書評價既沒有樂趣,又浪費了寶貴的課堂資源。於是,我試圖去改變這一現象,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與豐富學生的評價語言相結合,並將其作為了本學期班級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剛開始的時候,我經常進行範評聽了某某同學的朗讀,我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聽出來了,他的哪句話讀得特別好,聽着聽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麼!這樣説多了,學生自然就會模仿起來了。後來我增加了自己範讀學生評價的訓練,一個多月下來學生的想象説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聽到了最美的種子長大開花的聲音了。

二、注重平時語言的積累

一年級的時候我就開始帶着學生背誦《古詩七十首》,雖然他們當時背誦的時候對古詩的意思並不知道,背起來比較困難。但當古詩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的背誦變得輕鬆了,同時古詩中的一些精華也漸漸地為學生所吸收。比如,今天餘安安的發言我明顯地嗅到了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覺,還有駱王維的發言中那濃濃的李白情緒孤帆遠影碧空盡,維見長江天際流。

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了這美麗的週末,讓我看到了培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