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7.19K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下課鈴聲響了,我漲紅着臉走出教室,心臟在胸膛裏狂歡,真害怕它會抑制不住興奮,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躍而出,眼睛在走廊裏左右搜尋,想趕緊捕捉一個熟悉的影子,將一腔的激動與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種的種子發芽了,開花了,這聲音是那樣歡快和喜悦,這色彩是那樣的鮮豔和美麗。

雖然沒有老師聽課,雖然課文是那樣的普通和自然,雖然課前並沒有做過多的準備,教學設計也是那樣的簡單明瞭,可是我分明看到學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楓葉激情而又美麗。今天,我們學的是《古詩兩首》:前一首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生字也比較多的《贈劉景文》,後一首是學生熟悉的《山行》。為了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採取了先易後難,由熟悉到陌生,質疑──理解──想象──朗讀──背誦相結合的教學處理。這樣的設計,我課前還有一點擔心: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能行嗎?可是課後我卻拍着腦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兒童!請看學生對兩首古詩的感受:

《山行》

師:現在你就是大詩杜牧,請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老師很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反饋:

黃李科:我看到了彎彎曲曲的小路。(教師隨機引導點撥石徑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楓葉,好像着火了一樣,映得我的臉都紅了!

馬韻:我好象聽到有幾隻小鳥在楓林裏唱歌。

蔣辰浩:我好象聽到霜打在楓葉上,楓葉更紅了!

張??:我坐在那裏看楓葉,看得都不想回來了,這楓葉比二月裏的花還要漂亮。(教師隨機點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贈劉景文》

師:如果你是蘇軾,好朋友就要離開了,你會對他説些什麼?做些什麼呢?(閉眼聽老師朗誦想象)。

葉澤凱:我看到劉景文要走了,又衝上去,和他緊緊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説一定要回來看我!

餘安安:我拿來了一壺酒,與劉景文兩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邊喝一邊哭,不知道該説什麼!

駱王維: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劉景文的馬車漸漸遠去都要看不到了,我還在那裏向他招手。

我對兩首古詩的教學流程安排是一樣的,只不過《山行》扶得多一些,《贈劉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兩個片段是兩首古詩中聽老師朗誦,通過想象體驗意境的環節,我摘錄了部分孩子的發言,有的孩子想象還要豐富,只可惜課堂上沒有將它錄下來,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反思的材料。這堂課學生在讀課題理解質疑,根據問題自讀課文這兩個環節,也上的比較成功,只不過在想象體會這一環節掀起的浪潮更高,學生的發言更精彩。説實話,這些孩子的發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幾個孩子的思維能力甚至達到了四五年級的水平。在興奮之餘,靜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吧:

一、培養的結果

這學期開學的時候,我就發現孩子在相互進行朗讀評價的時候,語言是非常單調的,不是他讀得很流利就是讀得很響亮,或者就是指出哪個字錯了、漏了,多了這樣讀書評價既沒有樂趣,又浪費了寶貴的課堂資源。於是,我試圖去改變這一現象,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與豐富學生的評價語言相結合,並將其作為了本學期班級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剛開始的時候,我經常進行範評聽了某某同學的朗讀,我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聽出來了,他的哪句話讀得特別好,聽着聽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麼!這樣説多了,學生自然就會模仿起來了。後來我增加了自己範讀學生評價的訓練,一個多月下來學生的想象説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聽到了最美的種子長大開花的聲音了。

二、注重平時語言的積累

一年級的時候我就開始帶着學生背誦《古詩七十首》,雖然他們當時背誦的時候對古詩的意思並不知道,背起來比較困難。但當古詩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的背誦變得輕鬆了,同時古詩中的一些精華也漸漸地為學生所吸收。比如,今天餘安安的發言我明顯地嗅到了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覺,還有駱王維的發言中那濃濃的李白情緒孤帆遠影碧空盡,維見長江天際流。

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了這美麗的週末,讓我看到了培養的力量!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

《望廬山瀑布》是蘇教版國小第六冊選編的一首李白的詩。本詩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教材選編這首唐詩的主要意圖,一是豐富學生古詩的積累,從唐詩的音韻和諧、用詞精煉中受到薰陶感染,培養語感;二是通過理解詩歌內容,瞭解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那麼,根據唐詩音韻和諧、用詞精煉的特點,我認為為了貫徹落實課標倡導的新學習方法,可以採用分步朗讀、逐漸深入的方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讀,讀準字音

本詩雖然生字不多,但應提醒學生要讀準押韻的字。本詩押韻的字是煙川天,它們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後鼻音。另外,落字讀Luò,不要讀Lào、Là,銀河的銀讀Yín,不要讀成Yíng。可先讓學生聽錄音,然後自己練習輕聲讀,再抽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辨析、鑑賞、糾正。這樣的安排,符合兒童好表現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了民主、輕鬆、互動的學習氛圍。

二讀,理解詞句

1、學生逐字逐句地自瀆,聯繫上下文邊讀邊理解詞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過看註釋,解決。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釋疑解難。這樣做體現了課標中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要求。

2、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詞語卡片,讓學生進行搶答,對以下有特色的詞語,教師要進行追問,引導學生體會本詩用詞精妙的特點,培養語感:

①、為什麼作者要説瀑布是掛在山前?(一個掛字更能體現長久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形象表現出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②、第三句中飛流的飛用的好不好?為什麼?(用得好。因為這個飛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瀑布的急流飛奔。)從直下這一詞中可以體會到什麼?(體會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飛奔而下。)

③、最後一句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現出作者對瀑布壯觀的驚歎,因而產生了神奇、誇張的想象。)

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3、抽學生説説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讀懂了詩句的基礎上,就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1 學生自由讀,在讀中揣摩怎樣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怎樣表現詩句的情感。

2、展開交流,説説自己是怎樣讀以及為什麼要這樣讀。教師相機引導:全詩描繪了瀑布飛流直瀉的壯觀景象,要讀出磅礴的氣勢。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繪出雲霧在日光照耀下不斷升騰,在香爐峯盤旋繚繞的動態,要重讀。第二行的遙字寫出詩人遠望的立足點,掛字極為生動形象,要略為重讀。這兩句要用欣賞的語氣,要讀得舒緩。第三行讀時要略帶誇張的語氣,聲調要從舒緩轉為高亢,最後一行要放慢速度,讀出遐想無限,回味無窮的感受。然後教師範讀,鼓勵學生進行評議、挑戰,形成師生互動的民主氛圍。

3. 學生採用各種形式反覆朗讀,進一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 放錄音,欣賞配樂朗讀,深化感受。

四讀,拓展延伸

1、小聲讀本詩,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2、出示拓展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完成其中一至二題:

①、根據詩的描繪和自己的想象寫一篇導遊詞,向大家介紹廬山瀑布的美景。

②、蒐集有關廬山瀑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給大家看。

③、將詩中描繪的美景畫下來。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在古詩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先讓學生讀,那麼應該讀到什麼程度才行呢?要讀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才行。那要怎樣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呢?這就是古詩教學中重點討論的問題了。我們應該先讓學生了解古詩的背景和古詩所寫的意思以及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此來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想法和想説的話及當時的思想。

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首先,我讓學生了解了古詩的題目,然後再讓學生通過古詩中字詞的意思瞭解了每一句古詩的意思。並想象古詩中所描繪的依依分別的情景。然後我就告訴學生這一首古詩的大體背景:李白與孟浩然在這裏談古論今已經好長時間了,而且彼此在一起談得很投機,彼此作為好朋友真是難捨難分。可是孟浩然卻必須有事要離開這裏到揚州去,於是兩個人不得不分開,那麼,兩個人分別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呢?學生説:應該用難捨難分的語氣、用依依不捨的語氣、用想留下孟浩然但又不能不讓他走而歎氣的語氣……學生們就能夠把思維拓展出去了。

這樣讓學生再去讀學生就能夠有一定的語氣了,於是再加上課件的範讀和渲染,學生再跟着朗誦。就這樣多種方式讓學生體驗古詩所包含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夠了解古詩的意思 再體會感情再範領讀的方式,讓課堂達到了最高潮,也使學生能夠忘我的表演朗讀,從而引出他們分別時會説些什麼。學生就暢所欲言,很有的説了。

總之,我們就想盡辦法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去學,學生能夠***的學習,才能夠***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從而為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古詩詞的教學一直用這樣的模式:誦讀詩歌——理解字詞句的意思——感悟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了,孩子們的預習也準備得十分充分,課堂交流的時候,也很熱烈,詩歌的節奏,詩歌中字詞的意思,對詩句的理解,同學們都是通過自主學習或課堂討論習得的,課堂上我只點撥了幾處難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鏡未磨”、“白銀盤”、“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輪秋”、“流”、“君”、“下”。從課堂效果看學生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習題的時候孩子們有些一知半解,特別是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自己不能組織連貫通順的語言説清詩句的意思。

二是題目的形式一變,就無從下筆。如《補充習題》上有一道題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後問:讀着這個詩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就不懂得變通,很僵硬地把詩句的意思寫了上去。現在細細想來,課堂上學生的精彩表現得益於他們購買的參考書籍,而並沒有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是在以後的課堂上要特別關注的一點。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翻開23課,靜靜看着,發現兩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許多內在的聯繫:它們都是寫西湖的,一個是疾風驟雨下的西湖,瞬息萬變;一個是豔陽下的西湖,濃彩豔麗。兩首詩為我們營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將我們拉到了西湖邊,在濃郁的西湖文化裏感受西湖,品味詩詞,可謂詩情畫意。於是決定將這兩首古詩相結合教學、品析。

在釋題之後,我讓學生先看圖,比較兩幅圖的不同,學生很快發現了差異,瞭解到詩人同樣寫西湖,一個寫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現詩人的讚賞之意;另一個則寫出了蓮葉荷花一望無際和亭亭玉立的形態,紅綠相映,寫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現了詩人的熱愛之情。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勇於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鼓勵學生積累相關的詩詞,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便會漸漸地厚重起來。於是,“一片秋雲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湘妃雨後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便成為學生的積累拓展。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1、 因為上個星期我重點讓學生進行學習行為的規範,並沒有開始文本教學。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學中,孩子基本上已經有意思地讓自己做端正,讓自己的行為規範一些。

2、 “草”一課的學習對於孩子們而言是非常簡單的。很多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詩的內容,但對於小草的生命力頑強這一點,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和領悟,以至於在最後讓學生表揚一下小草時並不是很順利。而後一首古詩,我把重點放在對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結構性比較強,而且文章結構比較清晰,再加上課堂上我讓孩子讀得比較多,特別是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所以在課後學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讀上帶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書的幫助上大部分學生已經能把整首古詩讀誦。

3、 在學校裏孩子的學習行為已經比較規範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時間,以及放學回家以後情況就不是很好。因為學生的書寫作業表現出他們非常地不認真,寫字時比較隨意,他們會邊吃東西,邊説話基至還有玩耍,這樣學生的字寫得比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裏,我應該注重引導讓學生認真寫作業。

教學反思:

《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這裏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教學中讓學生重點記憶,進行口頭填空,詩歌接龍等形式讓學生記住這句話,並且要求會讀會寫。同時重點學習這首詩歌中的一對反義詞,枯榮,理解字義。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學本課時,利用書中提供的圖片,讓學生進入到這樣一個春光燦爛的世界中,體會兒童的那種情趣和作者的細心觀察。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情景,體感情”,“知詩人,解詩題”,先了解詩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重新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詩歌的題目,理解詩歌説的到底是一件什麼事。

“抓字眼,明詩意”抓住關鍵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詞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明白詩歌的含義。“想情景,體感情”,對於最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就需要這樣的方法,來讓學生體會意境。古詩琅琅上口,學生多數比較感興趣,我感覺效果很不錯。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

兩首詩一個主題,與其説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説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教的時候既要注意區別,又要注意聯繫,前者為點,後者為面,點面結合構成了美麗的春天。

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絕句》如細筆勾勒出祖國山河的美;《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 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讓學生學詩畫畫是最佳選擇。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兩首教學有所不同。《絕句》是讓學生感受到春天並用自己的話將一、二兩句詩寫下來。《春日》則是任選一個景物展開想像説具體感受景物美。還感受語言美、空間美、詩人情操美等。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以詩歌的語言最為精煉,感情最為豐富。而“每一首詩都離不開意念、意象和意境這三個層面”(張厚感)。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 老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好這三個“意”,品讀好這三個“意”。就一定要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讀出語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覆吟誦中浮現出詩的意藴。讀詩,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細玩味,抓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去體會,這是一個體味詩意的過程,更是一個煉字的過程,一個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這是讀詩的關鍵,也是進入詩境、體會詩情的關鍵。我們要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詞的妙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自然領悟意味深長的詩意。

誦讀是引發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通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8

在一年級教學《春曉》時,我僅作單純地分析講解,然後提問,讓學生再回答,説説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接着反覆練習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着,使勁地記着,至於審美情趣的陶冶,詩的意境的體會就做不到了。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藴藏着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新課標”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時正努力地用新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那這首古詩的教學,我如何嘗試用新理念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呢?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着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我覺得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善於“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他們就會像鳥兒一樣展開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無拘無束地翱翔。古詩短短的幾行字,裏面卻藴涵着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詩人所傳遞的情感和意境,學生一定會有許多好奇。課堂上當老師剛讀出《草》時,好多同學就齊聲背出了後面的詩句,這時我就問:“你們有沒有問題要問呢?”同學們馬上活躍起來,提出很多問題:那個人幹嗎寫這首詩?他寫的是什麼意思?寫這首詩的人是什麼時候的人?“離離”是什麼意思?草燒沒了怎麼會長?等雖然學生很小已經會念這首《草》了,可他們那小腦門中仍然裝着無窮無盡的問題。

在前面教學中,老師作單純地分析講解後,讓學生再説説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結果很多學生説不好甚至説不出來。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又特別好動,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怎樣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古詩的意思,並且會説呢?我為學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這無疑給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在交流中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養了合作精神。並且,學生髮現學習古詩一點兒也不枯燥,有了興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參中指出,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閲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讀,學生體會了春天的美麗,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9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第七冊中安排的《古詩兩首》,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作者分別是劉禹錫和李白,兩首詩皆為傳誦千古的名篇。教學古詩,還是和原先一樣,先預習,再以學生自學、交流自學成果為主。

  一、提前預習——儘量自己完成。

根據原先的預習單,我要求孩子們儘量自己自學,按照提出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古詩預習以理解字詞和詩句為主,可參考各種資料,有不能完成的可以作個記號,待全部預習完,可回過頭來再思考。我想有些孩子,特別是比較懶散的、平時比較依賴父母的孩子碰到問題時,總懶得自己動腦筋,總希望父母為他解決。提出“儘量自己解決”這樣的要求,主要是希望孩子們養成自己思考、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試想一下,有了這樣的習慣,以後面對問題的時候,這些孩子就比其他孩子多了一份冷靜、多了一份義務、多了一份自信。

  二、我的課堂——合作學習

“我的課堂我做主”,課堂應該是孩子們的,課堂中應該有孩子們的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的火花。這兩課時,我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了孩子們,首先交流預習情況:字詞意思、詩句意思、生字筆順、生字組詞。有不明白的我進行引導、解釋。最後給孩子們騰出一些時間,讓他們對字詞意思和串聯起來的詩句意思進行消化。

預習很重要,課堂很重要,延伸很重要!老師的引導很重要,孩子的自主學習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讓孩子們一天天進步,一天天學習得輕鬆快樂!我在不斷學習着。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學了前面的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麼樣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樣也非常喜歡春天!所以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

詩篇來歌頌春天、讚美春天,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初讀課文

1、自由讀題。(區分“春”“村”的讀音)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

1)學生藉助拼音讀古詩。

2)準確認讀詩中的生字。

二、試讀課文、讀出詩韻

1、師範讀。(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和“天、煙、鳶”。)

2、學生跟師讀。

3、指名讀。

4、師生對讀。

5、學生齊讀。

三、認讀、識記生字

1、指名拼讀生字。(領讀)

(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齊讀生字。

3、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1)自由記生字。

2)共同探討識記生字的辦法。

(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讀-詩對-樹-村睡-眠

閃-問-間-聞屋-居醒-醉親-童外-處)

四、鞏固生字

1、認讀生字卡片。

2、讀詞語鞏固生字:

兩首古詩一首兒歌冬眠到處見聞

鄉村居住煙花童話散步

五、指導寫字

1、書寫生字“古、聲、多”。

2、觀察生字的結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筆順,並逐一指導。

古:橫要長而凸。

聲:上為“士”,上橫長,下橫短。

多:上下兩部分一樣,但位置要注意必須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練習書寫。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1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瞭解詩中藴含着的民間傳説,並願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課 時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願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同學們背誦的這些古詩,有的描寫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等,而今天我們學的這兩首古詩卻取材於民間神話傳説。

3.板書課題,理解乞巧。

a.認讀乞,組詞:乞求、乞丐等。

b.聯繫課後資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認讀、組詞,與宵區別。(留給學生自己發現,為《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留下伏筆)

4.嘗試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再讀感悟,品味詩意

1.學生自讀自悟。

2.小組合作,根據課後資料袋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吟誦詩句。

  練説促背,趣味識記

1.教師激趣:一個節日中藴含着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首詩又取材於一個美麗的傳説。同學們瞭解了神話故事,又學習了這首古詩,收穫一定不少,現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個比賽,一組看掛圖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組配樂背誦古詩,看誰故事講得好,古詩背得棒。□教學設計

2.小組練習。

3.進行比賽。

  識字寫字

1.自主識字,仔細觀察怎樣寫好字。

2.教師範寫乞、霄,學生練寫。

  拓展閲讀

閲讀《寒食》《元日》《清明》等以節日為題的古詩。

  第 二 課 時

  複習導入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學生講關於嫦娥的故事。

  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輪讀、大聲讀、同桌合作讀、自讀等。

2.默讀質疑。

3.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

a.可理解字詞來理解詩句。

b.聯繫收集的資料和同步閲讀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來理解。

c.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自悟。

4.有感情朗讀詩。

a.生練讀。

b.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配樂,邊想象情景邊朗讀。

  背詩比賽

1.練習背誦。

2.組內比賽。

3.各組隨機抽查比賽。

  識寫生字

1.認讀生字。

2.指導書寫。教師範寫屏。

  拓展練習

同學們,如果説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如今,我國的神舟5號飛船已實現了這個夢想。假如你乘坐飛船登上月球,見到廣寒宮、嫦娥,見到環形山等等,又會演繹出怎樣的富有現代特徵的神話故事呢?請用廣寒宮、嫦娥、神舟5號飛船、運動會等詞語編寫一個想象故事。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

這篇課文包括兩首有關春天的古詩,一首是詩人杜甫所作的《春雨》,課文節選了前四句,詩人用洗練的語言抒發了對春雨的喜愛讚美之情。另一首是孟浩然作的《春曉》,全詩平實自然,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對落花的惋惜。

在教學時,我發現許多學生對這兩首古詩都已耳熟能詳,因此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這兩位著名唐代大詩人,在初步理解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着重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全詩,我採用學生自由讀、同桌對讀、當眾演讀、師生共讀、比賽評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進入詩的意境,接受詩歌的薰陶,自主感悟,達到一種無痕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生字時,我以和生字交朋友的遊戲激發學生的識字寫字的願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互相交流學會的生字,並讓人人爭當小老師,把學生認識的生字朋友介紹給大家。在學生觀察探究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觀察字型,認真描紅,寫好生字。

總之,我覺得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切忌對古詩的字意、詞義進行細碎的分析,而應把重點放在朗讀、體悟上。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3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後)。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於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揮這一優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説一説、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後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生分歧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一首詩中“出”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圖像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閲有關李白、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着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彙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現”的意思,為什麼這裏不用“像”為什麼“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張老師並不急於解答這些問題,而轉向全班學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麼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於《飲湖上初晴後雨》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佈:“對於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着説一説;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着天門山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説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繫詩句説準觀察點後,老師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採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閲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的佈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閲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4

課文包括兩首有關春天的古詩:《春雨》、《春曉》。據我瞭解,幾乎全班的學生都能熟練背誦《春曉》。然而,古詩的學習,僅僅做到熟練地背誦那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準》這樣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所以,學習古詩,教師應帶領學生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中去。

讀詩題,我們就感受到了無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讓學生流露出對春雨及春天的喜愛之情呢?張若田先生説:“閲讀教學,一是“讀”,二是“讀”,三還是“讀”,古詩詞的教學更應以讀為本。”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做到讀準字音,讀順詩句,把全詩讀正確流利。在初讀全詩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字、詞,藉助插圖引領學生逐句誦讀領會。讀第一首可抓住“好”、“知”、“當……乃……”、“潤”、“潛”、“細”、“無”等字提醒學生注意;讀第二首抓住“不覺”、“處處”、“啼鳥”、“多少”等詞語讓學生讀好。

本以為二年級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説話練習中發現許多孩子思維定勢了。可能是設計的練習框住了他們的思路了吧。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

40分鐘學習下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反思這節課覺得對古詩教學有這樣設想: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着同學,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保守做法。課堂上,從同學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佈置自學時間,使同學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沛自學的基礎上,讓同學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一起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同學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佈置了質疑環節,啟發同學一起研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同學自由發表意見的研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同學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同學,使同學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後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同學的自主學習

自學時間充沛。佈置足夠的時間讓同學自學,同學能靜下心來認真考慮,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同學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同學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同學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像片中真實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學入情入境,充沛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時提高讀的要求,讓同學邊讀邊考慮,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同學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同學“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同學再讀,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同學的差別,培養了同學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