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中學語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課堂教學實錄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47W

師:同學們好!

中學語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課堂教學實錄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是一篇悼詞,作者是恩格斯。下面,請同學們先把課文默讀一遍。

(學生默讀課文)

師:讀完的舉手。

(學生舉手)

師:都讀完了。同學們用了5分鐘。下面請同學們談一談初步印象吧。喜歡這篇課文的舉手。

(只有3個同學舉手。)

師:這麼少啊!你喜歡,説説吧。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感覺到了馬克思的偉大。

師:請不舉手的同學説説。你來説。

生:老師,我不明白編教材的人為什麼把這樣的文章選入語文課本讓我們學習,還不如從報紙上隨便找一篇新聞報道看得有意思。

師:你是這樣的感受!有同感的舉手。

(很多同學舉手)

師:哦!老師感到有點意外。不過我理解你們:政治色彩濃厚的課文,你們是不太喜歡的。是這樣嗎?

生:是。

師:你們擔心我們的語文課堂會上成政治課。是嗎?

生:是。

師:不用擔心。語文課就是語文課,我不會上成政治課。不過你們的態度説明,你們沒有真正認識到這篇課文好在哪裏。老師問你們,恩格斯和馬克思是親密戰友,對不對?

生:對。

師:列寧説,他們兩人的友誼“超過了古代關於人類友誼的一切動人的傳説”。馬克思去世了,作為他最親密的戰友,寫一篇悼詞來紀念,可要寫的東西太多了,即便寫成一本書,也是可能的。但是,恩格斯寫了多少字?只有1200字!同學們想一想,寫這麼短的一篇悼詞來總結馬克思的一生,需要什麼樣的語文能力。

生:概括能力。

生:表達能力。

師:還有認識、判斷和評價能力。那麼,請同學們回答,在本文中,恩格斯是如何概括馬克思一生的?你們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一會兒回答。

(學生交流,約5分鐘。)

師:停止交流。誰來回答?

生:恩格斯主要講了馬克思兩個大貢獻:發現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剩餘價值。

生:還創立了國際工人協會。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誰來?

(一學生舉手)

師:好。你喜歡這篇文章,一定能讀得很好。

(學生朗誦課文)

師:這位同學讀得怎麼樣?

生:挺有感情的。

師:悼詞是飽含感情的。你讀得的確不錯。這篇悼詞,主要是總結和評價馬克思偉大的貢獻。那麼,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貢獻是什麼?在第幾段?

生:發現“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在第三段。

師:我們來一起讀一遍。

(學生齊讀第三段)

師:你們讀了這一段,產生問題了沒有?

生:恩格斯説,“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是一個“簡單事實”,馬克思發現這樣的“簡單事實”有什麼偉大的?

師:問得好。不過這不是一個語文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誰能回答?從文中找答案。

生:儘管這是一個“簡單事實”,但是被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掩蓋住了,其他人沒有發現。

師:不但沒有發現,而且……?

生:而且作了錯誤的解釋。

師:錯誤?文中怎麼説的?

生:作了相反的解釋。

師:根據文意,我們似乎可以推出那種相反的解釋。誰來推測出來?

(沒有學生回答)

師:嘗試一下嘛。要回答這個問題,前提是什麼?

生:搞清楚“簡單事實”的含義。

師:正確。含義是什麼呢?

生:冒號後面的內容。

師:冒號後面的話説的是什麼意思?能否結合你們政治課上學到的知識來加以概括呢?

生:是不是“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啊?

師:同學們説,是不是?(有的學生不敢肯定)還不敢肯定?是的,就是這個原理!這就是“大文科”的學習了,把語文和政治打通了。現在,可以推出那種相反的解釋了吧?

生:意識決定物質,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

師:對呀!這才算是基本讀懂了本段意思。為什麼説是“基本讀懂”呢?老師為什麼不説“徹底讀懂”呢?

(學生莫名其妙)

師:“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這句話有何作用?

生:比較。

師:語法學上叫作“比況結構”。為什麼要在本段開頭用一個比況結構呢?

生:突出馬克思的這一發現的偉大意義。

師:正確。這是語文因素,對不對?語法意義嘛。過去,語文老師要求學生對冒號後面的長句進行語法分析。今天就免了,你們的語法知識比較貧乏,估計分析不出來。是這樣嗎?

(學生點頭)

師:承認了。過去的高中生語法知識比你們豐富,他們能分析。今天不為難你們。服不服?你來分析我看看。

(學生笑。搖頭)

師:誰感興趣,課下來找我,我給你分析。好,下面再讀一遍第三段。

(學生讀課文第三段。老師板書:第一個發現:發展規律)

師:接下來,作者如何向下過渡?

生:有了“不僅如此”。

師:銜接得很緊密。這是語文因素。你們寫文章會用過渡句嗎?會,那很好。寫文章就好比是做衣服,要學會穿針引線。過渡句就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引出了馬克思的第二個偉大貢獻,是什麼?

生:發現剩餘價值。

師:説得對。這個發現的意義是什麼?

生:“豁然開朗”了,先前是“在黑暗中摸索”。

師:齊讀本段。

(學生齊讀課文第四段,老師板書:第二個發現:剩餘價值)

師:接下來,作者怎麼寫的?請一位同學讀。

(一學生讀課文)

師:有何感覺?

生:銜接得緊密。

師:對。本段有三個句子。句子之間是什麼關係?

生:遞進。

師:説得好。這是語文因素吧?

(學生點頭)

師:請同學們把關聯詞語畫下來。

(學生畫關聯詞語:即使、也、但是、甚至、都、而且)

師:如果把這些關聯詞語去掉,再讀一遍,味道就變了。可見這些關聯詞語用得多精妙!那麼,究竟精妙在哪裏呢?

生:層層遞進。

師:概括了馬克思從事科學研究的特點。什麼特點?

生:第一個是研究領域的廣泛,第二個是研究的程度深入。

師:你總結得十分準確。打滿分。馬克思博學多才。“甚至在數學領域”,誰能講一講?數學課代表,請你來講一講。

生:我不知道。

師:不知道不要緊,課下找《馬克思傳》來讀一讀,你就知道馬克思有多麼淵博和深刻了。下面齊讀一遍第五段。

(學生齊讀課文。老師板書:其他領域)

師:能感覺到作者的什麼情感?

生:為馬克思感到驕傲。

師:好。可以説,作者是飽蘸感情來寫本文的。我們閲讀時要仔細體會。第一節課就上到這裏,休息一會。

第二課時

師:我們接着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原來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同學是否有了一點轉變呢?

(學生點頭)

師:有轉變就好。允許同學們不喜歡它,但必須建立在正確認識它的基礎上。不能盲目地喜歡或不喜歡。往下看。作者又用了過渡句:“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這句話很好理解。但是下一句話就不好理解了:“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有沒有問題?

生:為什麼説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麼?

師:你問得好。我正想問同學們。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這段。

(學生讀書)

師:為什麼説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麼?請同學討論、交流一下。

(學生討論、交流)

師:好了。誰來回答?

生:我的理解是,本段並沒有寫馬克思的主要貢獻,而是闡述馬克思最看重的是那些對現實產生影響的科學發現,因為這些科學發現對社會起了推動作用。

師:注意兩個“喜悦”,它的程度是不相同的。“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尋常了”。這樣寫的目的還在於,為闡述馬克思本人的貢獻主要是在革命實踐上作了鋪墊,為順利過渡到寫馬克思在實踐上的貢獻作了鋪墊。前面寫馬克思在理論上的貢獻巨大,並飽蘸感情加以概括。作為讀者,我們感到,恩格斯對馬克思的貢獻評價這麼高,往下該怎麼寫呢?一句“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來了個大轉變,令讀者驚訝不已:這麼偉大的貢獻還不是主要的。什麼是主要的呢?這就是文章的波瀾。悼詞也有波瀾。難道這僅僅是寫作技巧嗎?

生:不是,好像還與作者的判斷、評價能力有關。

師:對。在馬克思的葬禮上發表演説,高度評價馬克思的一生,需要具備很強的判斷、評價能力。怎樣正確地科學地評價馬克思的一生呢?一般人很難準確把握,大概只有恩格斯才有這樣深刻的洞察力吧。那麼,馬克思的主要貢獻是什麼呢?請看下一段,並總結出來,請一位同學寫到黑板上。

(學生看課文)

師:你來寫。其他同學交流一下。

(一學生寫到黑板上,其他同學交流)

師:這位同學寫的是:辦報、創立國際工人協會。全面嗎?

生:還有,兩個“參加”,高度概括了馬克思的實踐活動。

師:很好。馬克思的實踐活動具有怎樣偉大的意義呢?用書上的話來回答。

生: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

師:對。作者如何概括馬克思實踐鬥爭的特點?

生: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卓有成效。

師:好。本段中破折號是什麼作用?

生:強調吧?

師:是的。接下來,作者用“正因為這樣”,引起下文。整篇文章中,這樣的過渡句很多,增強了文章的'邏輯力量。同學們寫議論文,要學習這樣的寫法,可以使思維縝密。請一位同學讀一遍。

(一學生讀課文)

師:你讀這一段,有何感受?

生:我覺得恩格斯對馬克思的感情很深厚。

師:其他同學有何感受?

生:我認為本段中的比喻很精彩。“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表現出馬克思對反對派的詛咒非常蔑視。‘

生:“他可能有過很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這句話寫得好,説明了馬克思心胸坦蕩、光明磊落、人格偉大!

師:説得好。我們又一次體會到恩格斯是飽蘸着感情寫這篇悼詞的。有問題嗎?(學生搖頭)沒有了?那麼,我來問你們。本段中又出現了破折號。與上段中的破折號作用一樣嗎?

生:不一樣。這裏是解釋。

師:對。第六段中也有破折號,起何作用?

生:也是解釋吧。

師:也是解釋,有什麼不同嗎?

生:不知道。

師:相當於括號。與括號的不同在於,此處要讀出來,括號內的內容不用讀出來。還有問題嗎?(學生搖頭)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你們沒有發現。我再問一個。作者寫道:“在整個歐洲和美洲”,第二段中也寫道:“對於歐美戰鬥着的無產階級”。作者為什麼只説“歐美”,不説“全世界”呢?(沒有學生回答)

師:歷史課代表回答。從世界無產階級發展史的角度來考慮。

生:大概當時無產階級只在歐美才有吧。

師:正確。中國當時沒有。中國的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什麼時候?

生:五四運動。

師:對。這又是語文和歷史的融合。看來“文科綜合”應該包括語文。

(學生笑)

師:下面我們齊讀最後兩段。

(學生齊讀課文)

師:現在,我想再作一次調查:喜歡這篇課文的舉手。

(很多同學舉手,還有個別同學未舉手)

師:比開始的時候多了。這説明同學們開始認識和理解這篇課文了。那麼這篇課文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呢?

學生一:作者的高度概括能力。

學生二:過渡句用得好。

學生三:層層遞進,邏輯性強。

學生四:飽含感情,真摯、動人。

師:還有嗎?“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

學生五:準確的判斷力、評價力。

師:對了。馬克思一生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偉大的貢獻。哪個是主要的?

生:實踐上的貢獻。

師:既然實踐上的貢獻是主要的,那為什麼不先寫實踐上的貢獻呢?你們看第二段中有兩個“對於”。前一個“對於”指的是革命實踐活動,第二個“對於”指的是理論研究。實踐在前,理論在後。可為什麼具體寫的時候,實踐放到後面去了呢?

生:放在後面才顯得重要。

師:回答固然有道理,但還不夠準確。放到後面寫,才會出現“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一句,才會使文章具有大的轉折。正是這樣的大轉折,才真正強調了馬克思在實踐上的貢獻是主要的。換句話説,恩格斯這樣的正確評論,如何通過文章的寫作技巧來加以凸顯呢?這樣的轉折就凸顯出來了。恩格斯是文章高手。那幾位不舉手的同學,你們有何感想?

生:老師,現在我才開始認識到本文寫得好。我喜歡了。

師:好的。好文章不是讀一遍就能讀懂的。我一直認為,在你們已經學過的課文中,還找不到哪篇文章在邏輯性上可以和本文媲美。希望同學們課下多讀幾遍。作業是完成課後“練習題”的第二題。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