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14W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

2、想知道,愛提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知道土壤的種類。

二、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課前老師佈置了一項準備工作,請你們到大自然中去採集樣品,不知道你們的收穫怎麼樣?誰想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帶了的土壤?你在什麼地方採集的,土壤是什麼樣子的?

學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動一:研究各種土壤由什麼不同的特點?

師:同學們,這些土壤有什麼不同的特點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吧!

(學生把從不同地點採集來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集中在一起比較研究)

〔讓學生用各種比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對土壤進行捏團、顏色、顆粒大小、氣味、加水攪拌後沉澱等比較,〕

師:哪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的觀察研究結果?

學生彙報

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出:不同環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樣的。(課件出示)

活動二:我們給土壤分類

師:剛才,各小組同學通過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許多不同的特點,你能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它們分類嗎?

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給土壤分類:按顏色、數量等

小組交流分類的結果,師生進行評價。

老師在學生彙報結論時進行歸納,在歸納中得出“人們習慣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為三類:含沙量較多的土壤叫沙質土;含黏土較多的土壤叫黏質土;沙和黏土含量適中的土壤叫壤土。(課件出示)板書

活動三:探究各類土壤的保水性

師:根據含沙量的不同,人們把土壤分為了三類,你猜一猜這三種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麼不同?

學生進行猜測,試着説出理由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3種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組內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彙報,其它各組同學評價、補充,並完善實驗方案。(在三個漏斗中按順序裝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緩緩的倒入土壤中)

觀察比較:三類土壤滲水快慢有什麼不同?三類土壤停止滲水後,比一比,哪種土下面的杯內水多?(流出來的水多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來的水少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好)

師:在做實驗之前老師要給你們幾點提示(出示課件):

1、要做這個實驗必須做到四個同樣。同樣多的三份土壤,同樣多的水,同樣的倒水速度。並且倒水的時間同時開始。

2、小組合作認真觀察,討論並完成實驗記錄單。

土壤:

保水性(強、弱)

砂質土:

黏質土:

壤土: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師: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麼?(黏質土的保水性最強,砂質土的保水性最弱。)

師:從實驗中我們知道,不同土壤的滲水性不同,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每種他們不同的嗎?

學生討論後交流自己的想法,師總結:由於砂質土的含砂量多,顆粒大,所以它的滲水性就強,而滲水性強的土壤它的透氣性也強。三類土壤的顆粒大小不同,透氣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課件)

(三)展示交流活動:玩一玩我們自己帶來的各種土壤。

師:下面同學們可以觀察一下你自己帶來的土壤,根據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們屬於哪一類的?

學生活動。

(四)拓展創新

1、土壤分為哪幾類?

2、談談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通過實驗探究學生知道了土壤可分為三類:砂質土、粘質土、壤土。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晝夜動植物的變化提出問題,培養國小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2.能提出並識別晝夜對鬱金香.牽牛花.合歡樹等影響以及時差對動物的影響,並設法這些問題可能的答案解決方法;

3.能用圖表記錄晝夜交替對動植的影響,如用圖表記錄牽牛花的變化;

(二)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有的植物白天開花,如鬱金香;

2. 知道有的植物晚上才開花,如曇花;

3.知道有的動物適合晝間生活,如蜻蜓.蜜蜂等;

4.知道有的動物適合夜間生活,如貓頭鷹.蝙蝠等。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喜歡大膽想象;

2.體會到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奇妙影響,並以一定的方式讚美。

二、教學重.難點:

1.能設計一些調查活動,回答和解決哪些動物適合晝間活動,哪些動物適合夜間活動;

2.知道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

三、教學準備:

有關晝夜對動植物產生影響的圖片或影像資料,電腦製作有關幻燈片等。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喜歡鮮花和小動物嗎?現在,老師就帶大家到花園.到動物園裏看一看(放錄像)。

[讓學生一開始就在輕鬆氛圍中學習,這樣,可以讓他們對本次活動產生興趣。]

2.生活中有些現象很奇特(多媒體演示晝夜植物的變化,動物的活動情況),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3.學生討論交流。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二)探究晝夜對植物的影響:

1.觀察鬱金香.合歡樹.牽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圖片(媒體出示)。

[讓學生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更多植物變化,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併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思考: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麼變化?是什麼在影響着它們發生變化?

2.學生討論並交流。

3.你周圍有哪些植物也像鬱金香一樣會隨着晝夜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4.白天開花容易看見,但晚上開花是不容易見的。你有沒有晚上起來看過曇花.絲瓜等植物開花的變化?

(多媒體演示曇花.絲瓜等植物夜晚開花的動畫。)

5.從這些植物的變化中可以發現什麼規律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很多白天開花的植物,很少見過夜裏開花的植物,這們能激發學生對植物的喜愛之情和從小養成仔細觀察。]

6.學生討論並交流。

7.小結:每種植物和生活習性都是受着節律的支配,這種節律有時按24小時變化着,和鐘的週期一樣。這種影響植物的節律我們也稱生物鐘。

(多媒體介紹晝夜對植物影響的相關內容)

8.正因為晝夜對植物的影響,瑞典生物學家卡羅拉斯·林奈根據不同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做了一個花鐘。(多媒體介紹有關花鐘的詳細內容)

9.調查你周圍植物的開花時間,看看是否能根據調查的'結果編制一個花鐘。

10.我們能不能得用晝夜對植物的影響規律來改造植物,比如,讓曇花在白天能開花。

11.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12.小結。

(三).探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

1.既然晝夜對植物有影響,那麼對動物也有影響嗎?能不能舉例説明。

2.讓學生討論交流。

3.在我們的周圍生活着各種各樣的小動物。讓我們想辦法瞭解一下,它們在夜間都幹些什麼?把調查到的活動記錄下來。

4.多媒體展示:貓.蛾.狗.公雞.蜜蜂.蝙蝠.刺蝟.貓頭鷹等,這些動物哪些在晝間活動?哪些在夜間活動?

5.讓學生各抒已見。

[讓學生在交流中主動的探究活動。]

6.我們可以通過什麼途徑瞭解答案?

7.學生討論.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師生共同確定研究方法。

9.交流調查訪問結果。

(四).探究蜘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1.蜘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2.我們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研究?

3.學生討論並交流研究方法。

4.學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發現。

6.總結。

(五)作業:

選擇一種夜間開花的植物,把它的變化寫下來;又選夜間活動的動物,查資料瞭解它為什麼喜歡在夜間活動,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為了保證對營養的吸收,有的食物適宜生吃,有的食物適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會發生多方面的變化,其中有的變化是有利於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加熱的過程中,觀察食物由生到熟的變化。

(2)通過細緻的觀察,比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並用文字或語言進行描述。

3.情感目標:

細緻認真地完成食物生與熟的比較活動。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瞭解生與熟的不同。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

三、材料準備

給每組學生準備:切開的生馬鈴薯和熟馬鈴薯,兩小塊生雞肉(或豬肉),酒精燈、支架、石棉網、水、燒杯、鑷子。

演示實物:大米、黃豆、蘋果、葡萄、黃瓜、豆角、土豆、草莓、雞肉、豬肉、鱔魚……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證我們獲得均衡的營養,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會影響我們對營養的吸收。

就讓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探討吧!

討論: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麼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該怎樣合理食用呢?

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出示一些食物的實物:

2.揭示題目。

3.小結:有些食物經過烹飪後對我們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營養。

説説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舉例説説生食和熟食。

三、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

1.教師提供切開的生、熟馬鈴薯。

2.從生到熟,食物發生了變化。食物燒熟了,與生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分組觀察它們的.變化。

A. 看看馬鈴薯的顏色變化

B. 摸摸馬鈴薯的軟硬異同

C. 嚐嚐馬鈴薯的味道

彙報:馬鈴薯的營養會變化嗎?

討論:把馬鈴薯燒熟了吃有哪些益處?(熟的馬鈴薯和生的馬鈴薯一樣富有營養,但熟的馬鈴薯含有的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四、觀察比較生、熟雞(豬)肉

1.操作指導:

放在水中煮。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裝置,練習使用酒精燈。(將石棉網放在支架上部—燒杯裏倒入水,置於支架的石棉網上—打開酒精燈燈帽—點燃酒精燈—置於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熱—使用完畢,用燈帽滅火)

2.實驗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觀察和記錄。

(1)觀察生雞(豬)肉

顏色、氣味、用鑷子夾住撕扯……

(2)預測:雞(豬)肉從生到熟會有哪些變化?

(3)分組實驗:用清水加熱雞(豬)肉

分組實驗,教師巡迴隨機指導

彙報:將觀察到的現象儘量用語言描述出來。

討論:燒熟的雞肉與生的雞肉有什麼不同?生的雞肉為什麼不適合直接食用?

五、小結:

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在加熱後會發生變化,變得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較鬆軟,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這樣的加工過程中,營養會有一些損失。生的食物會保留自身的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不會被破壞。所以採用生食的方法能夠減少營養的損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飲食衞生。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觀察、實驗、思考、閲讀資料的方法分析空氣的成分.

△培養初步的化學實驗技能.

2、知識與技能:

△知道空氣是由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空氣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氣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瞭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的品質和合作交流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瞭解空氣的成分.

2、難點:掌握往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技能.

〖教學準備〗

蠟燭、水槽、集氣瓶、杯子、石灰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來了解空氣.

2、蠟燭的燃燒能離開空氣麼你怎麼知道的

3、現在老師這裏有三個蠟燭,分別放在空氣中,小杯子、大杯子裏,蠟燭能燃燒嗎

4、他們的燃燒情況會不會有什麼不同

5、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2.國小科學課中的運動的快慢如何體驗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食物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脂肪、澱粉、鹽類、維生素、水等。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的營養成分。

3、向學生進行營養衞生教育。

二、教學準備

1、分組材料:酒精燈、火柴、碘酒、瘦肉、熟蛋白、花生、黃瓜。

2、投影片:食物中的營養。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我們都長有一張嘴。嘴有什麼用?(説話、吃飯)

2、人每天都吃東西,一天要三次,這是為什麼?(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很多營養)

(二)學習新課

1、介紹食物的營養成分

(1)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嗎?

(學生知道幾個説幾個,老師適時加以補充,板書。)

(2)出示幻燈,小結: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水、鹽、脂肪、澱粉和維生素。

講解它們的作用。(同書)

2、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的.營養

(1)談話:人們為了營養配餐,營養均衡,往往要知道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你有辦法嗎?

(2)彙報:食物中有水可以看出來,通過嘗可以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鹽。

(3)檢驗蛋白質。

像水、鹽可以直接知道而有些必須要用實驗方法,下面我們用實驗的方法檢驗蛋白質。

①講要求:檢驗前要用碘酒消毒。用鐵絲插住,直接燒。聞氣味。

②提問:聞到什麼了?

③小結:告訴你們,你們聞到的氣味就是蛋白質燒焦的氣味。用火燒可以檢驗蛋白質是否存在。你在什麼地方也聞到過?這告訴我們什麼?

羊肉內也有蛋白質,烤羊肉串時能聞到這樣的氣味。

(補充)留下的碳狀物是鹽類,食物中的鹽是多種的。

(4)檢驗脂肪。

①像剛才那樣消毒。

②放在白紙上壓,留下什麼?

③比較油跡像水跡一樣嗎?

④小結:用手壓,油會留花白紙上,這和水不同,用這種方法可以檢驗脂肪的存在。

(5)檢驗澱粉。

①澱粉實驗,試管內放的是澱粉,滴入碘酒,觀察。

②彙報

(6)小結:我們用實驗的方法分別檢驗蛋白質、脂肪和澱粉,你能再説説方法嗎?

(7)綜合應用。

談話:老師在盤子中準備了很多食物,請同學們按照剛才步驟方法去檢驗它們的營養成分。

學生檢驗。

3、營養衞生教育

(1)(出示幻燈)根據幻燈,根據你剛才的實驗,告訴老師有沒有一種食物包含所有的營養成分?

(2)你能談談你平時吃飯的情況?

(3)另外還要注意吃飯要適量。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知道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4.瞭解識別有毒蘑菇的有關知識.

5.瞭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二、教學策略

真菌一節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不僅瞭解真菌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要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同時瞭解一些食 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

在進行有關各種各樣的真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對真菌的瞭解。雖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但是學生可能沒有仔細觀察過它們,因此教師要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説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三.教學重點: 知道真菌的結構, 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四.教學準備: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五.教學過程

一. 讓學生思考:蘑菇是在什麼樣的環境裏生活?( 真菌適於生活在温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觀察蘑菇.

二. 蘑菇分為哪幾部分?(地下菌絲, 菌絲,柄, 菌褶,菌蓋. )

是怎樣吸收營養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識別有毒蘑菇?( 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在形態特徵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異,不少種類還需要藉助於顯微鏡觀察其孢子的大小、顏色、表面特徵,並參閲有關的科學資料進行核對,才能確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認為,毒蘑菇色澤鮮豔,外形美觀,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實體受傷後傷面變色。這些經驗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任何一種毒蘑菇都具有這樣的特徵。例如,多種牛肝菌的傷面常常變色,鬆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來味道也是很鮮美的。

有人説毒蘑菇能使銀器變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長蟲,這些説法都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很多種毒蘑菇遇到銀器並不變黑,有毒的豹斑毒傘往往會生蛆長蟲。

總之,要想用一兩個性狀來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在野外採集食用蘑菇時,一定要細心辨別。對於不能識別的蘑菇,應該向當地有經驗的羣眾請教。)

五. 瞭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觀察與思考

1.腐爛柑橘皮上的青黴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掃帚狀;麪包片上的麴黴呈黃、黑、褐或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放射狀。青黴和麴黴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多細胞真菌,菌體是由菌絲構成的,它們都能產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後,在潮濕的樹幹或草地上容易採到蘑菇。這説明真菌適於生活在温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3.黴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營養方式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1.黴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鞋給孢子的萌發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和營養物質,所以容易生長黴菌。

2.檢查家裏儲存糧食的地方是否通風,環境是否乾燥,存放衣物的衣櫃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氣裏,晾曬糧食和衣物,防止黴菌的生長。

3.蘑菇生長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濕的環境和豐富的有機物。所以在養殖食用蘑菇時,一方面要保持養殖場所的清潔、温度和潮濕;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7

一、觀察引入:

1、師:同學們,科學課非常重視觀察。請你們觀察黑板,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打開手電,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師:光點哪裏來?(手電) 誰來用手指來演示一下手電發出的光是怎樣照到黑板上的呢?我們來猜一猜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猜測:”今天我們就來探討《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光是怎樣傳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實、現象能説明我們的想法?

預設:

(1)夜晚,我發現汽車前燈射出來的燈光是直的。

(2)白天,陽光穿過樹葉的光是直的。

(3)看錶演時,我發現舞台上的燈發出來的光是直的。

……

5、觀察圖片:老師也找了些圖片,他們能不能説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二、設計實驗方案

1、師:同學們講的是頭頭是道,但是科學是講證據的,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你們的觀點,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嗎?

2、學生討論實驗方案。

3、學生彙報實驗方案。

預設:

(1)用手電筒照射光盤中間的圓孔,觀察白屏上的現象。

(2)用手電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變彎用手電筒來照,觀察白屏上的現象。(可用帶彎頭的吸管)

……

(3)學生説到書29頁的實驗方案,請大家看實驗單。

①仔細閲讀書上的'實驗方法。

②該注意什麼?(三個孔必須排在一條直線上,這裏可以看幻燈片的演示;距離為5釐米;完成作業: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

③這兩個小實驗有什麼不同?

三、實驗研究,深入拓展

1、學生進行實驗。

2、彙報實驗情況和結論,並展示。鼓勵其他同學想到的別的實驗方法。介紹。

3、前面我們猜測:光是直線傳播的嗎?經過這麼多方法的反覆驗證,“板書:反覆驗證”我們可以下個結論嗎?板書“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5、請看黑板:你知道科學家平時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嗎?

(指名學生看黑板小結)

6、師:今天我們象科學家那樣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賀你們!

7、(展示幻燈片路燈)你能否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時,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後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子。)

8、出示知識點: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約30萬千米。太陽離地球的距離為1.5億千米,從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鐘。

9、回顧。

四、課外拓展,挑戰自我

師:剛才我們做實驗時用了3張帶孔的卡片,課後,你能用上10張,15張,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條直線,用手電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擺得越多越厲害。你們有信心嗎?

五、板書設計

問題:光是怎樣傳播的

猜測:光是直線傳播的嗎?

反覆驗證

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8

教材簡析:

本課是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環境和我們》單元第六課,與第五課《一天的生活用水》和第七課《考查家鄉的自然水域》一起組成本單元的第二部分“對生活用水的研究”。是在學生了解了人們日常生活對淡水資源巨大需求的情況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從而感受淨水的來之不易。

本課包括三個主要活動:一是“製造污水”,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洗抹布、洗拖把、倒課前收集的污水等活動,感受到清潔的水是很容易變成污水的,污水的產生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二是“認識污水的危害”,旨在通過看圖片、小組討論、閲讀資料等活動,啥時候學生認識到水污染的危害很大。三是“污水的淨化處理”,通過組織學生親自進行污水處理實驗和觀看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錄像,讓學生了解污水處理的常用方法,意識到污水的處理是複雜的,處理後的水能無害地迴歸環境,但一般不適合做飲用水。

學生分析:

在前一課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到: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在日常生活中,“飲用水安全”、“五水共治”之類的話題也常會通過電視和網絡等媒介讓學生有所瞭解,比如:各種各樣的污染物通過飲水進入人體會直接威脅身體健康;很多地方的地表水因為污染而不再適合用於農業灌溉;許多地方因污染而導致有河有湖但仍無水可喝的尷尬處境。不過,學生了解到的這些內容大多是零碎的,很多學生認為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大人們的事情,與自己沒什麼關係,觀察與研究的興趣也不夠濃,因此,本節課中將引領學生在親自參與的產生污水、處理污水等活動中增強學習動力和環保意識。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認識到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水污染的危害很大,給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脅;水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是沉澱和過濾;污水處理的過程很複雜;處理後的水一般不適合做飲用水的水源。

2.過程與方法:經歷產生污水、做污水淨化模擬實驗、瞭解本地污水處理情況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污水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重難點:

重點:充分認識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難點:感受污水處理的不易。

器材準備

1.教師準備

(1)導入環節用:清水1大箱、髒抹布1個、髒拖把2個;

(2)分組活動用:放有少量乾淨水的水槽1個,500ml燒杯5只、250ml燒杯每組1只、50ml燒杯每組3只、抹布1塊、過濾裝置每組1套、記錄單1張;明礬及使用説明書1份(後續發)

(3)中途呈現用:軟磁黑板貼12張、拓展閲讀資料每人1份、污水處理廠水樣2瓶。

2.學生準備:課前調查表、一瓶生活污水。

課前活動

看動畫片《水的故事》,説説看到了什麼?

教學過程:

一、產生污水

1.今天的課與水有關。實驗桌上和水箱裏裝的都是。(教師舀一杯出示)觀察一下:這杯水是怎樣的?板書:清潔的水

2.用水可以做很多事情,這個場景熟悉吧!(課件:學生在學校裏搞衞生的照片)這裏的哪個活動要用到水?像這樣抹布髒了怎麼辦?(學生演示:洗抹布)你把什麼留下水中了?

3.拖把髒了怎麼呢?(學生演示:洗拖把)水中又增加了什麼雜質?衞生搞好了,再觀察一下:我們的這桶水也變得怎樣了?

這個過程,對於水來説,是被污染的過程。

4.平時,還有許多行為會造成污水。我們來開個小組交流會把!説説帶來的污水是什麼行為造成的呢?裏面有些什麼雜質?(出示課件)

(小組討論,學生陸續板書小卡片,如:洗衣服、洗碗、淘米、印染、施化肥等))

5.一起來看這些造成污水的行為吧,有什麼發現?(引導:水污染主要是由誰造成的?可以分哪幾類?)(生:工業、農業、生活)

二、瞭解水污染的危害

1.有沒有關注過:這些污水,後來流向哪裏了?

2.如果這些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中,河水會有怎樣的變化呢?河水變化後又會產生什麼後果?每組的水槽中有一些乾淨的水,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河流,然後把每人帶來的污水都倒入裏面,邊觀察邊討論這個問題。(課件:河水會有怎樣的變化?會產生什麼後果?)

3.(學生回答後)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黑水河”由生活污水、養豬場、洗煤廠排放污水造成;“血流成河”由印染造成;

“牛奶河”由天然乳膠泄漏造成;“泡沫河”由畜禽糞便多年排放造成。“垃圾河”因菜場和飯店垃圾造成。(課件:被污染的河水)

4.嚴重的污染會危及水中的生物,連魚兒也“死不瞑目”;也會危及人類,人們的.身體更是深受其害;農作物中的有害殘留物質讓人難以察覺,長期積累的毒素終究會在某一天爆發!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調查,人類疾病80%與水有關。水成了“生病之源”!(課件:水污染致病的圖片與資料)

5.怎麼樣?我們造成的污水,能隨意排放到河流中嗎?(生:不能)

6.那麼,我們桌上的污水還是快點來倒入這邊的收集箱中吧,千萬不能直接排入河流啊!(每組把收集的污水彙集到大的污水箱中)

三、污水處理

1.課堂上的淨化處理

師:感謝大家用實際行動減少了更大面積的水污染!不過,所有的污水,都只是這樣裝箱存放行不行?為什麼不行?(學生談想法)

師:的確不行啊!據瞭解,我們鎮上的居民和工廠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就有3萬噸之多,如果裝在這樣的箱子裏的話,大概要200萬箱!(課件)

這麼多的污水,有什麼辦法處理嗎?(預設學生回答:建造污水處理廠)

師:污水處理廠是集中對污水進行淨化處理的地方。你認為,污水處理廠可能會用什麼辦法使水變乾淨?(預設學生回答:過濾、沉澱)

(教師適時指導)什麼是過濾?(出示實驗器材)做的時候,污水倒哪裏?過濾後的水會在哪裏?(課件)什麼是沉澱?沉澱最主要的是要能靜靜地等待,觀察有無雜質沉降下來。(課件)

這些方法是否有用呢?下面,我們自己來開個“污水處理廠”吧!

活動:

比一比:哪個污水處理廠能淨化成功。請負責材料的“工人”來領取一盒材料,用大杯子到污水箱中取污水,倒出一部分到過濾裝置中、一部分到做沉澱實驗的杯子中,剩下一部分倒在寫有“污水”的杯子中留作對比用。這個寫有“過濾後的水”杯子是等會兒收集過濾後的水用的,別忘了記錄。(課件)

(分組活動,教師巡視)

師:“工人”們!現在,你們的哪個方法已經成功了?(過濾,擦去問號。)沉澱實驗需要很長時間,老師這裏有一種能加快沉澱的物質,要不要?(課件:明礬)(給發一小包明礬,同時提供使用説明紙條,繼續實驗)

(組織學生彙報,先請一個小組展示記錄單和淨化了的水,讓其中的兩名學生用大杯去收集淨化後的水,評價其他的組)

師:看來,我們的9個污水處理廠都很成功,不過,還存在什麼問題嗎?(生:速度太慢、時間太長、沒有徹底淨化)經過我們大家淨化處理後的水,回到原來的清潔的水了嗎?(生:沒有)你認為,我們設計的方法還有什麼問題嗎?(預設學生回答:淨化不徹底、太慢了)

2.工廠裏的污水處理

師:看來,開個工廠沒這麼簡單,淨化的方法還需要很多改進。想不想看看真正的污水處理廠是怎麼處理呢?那就跟着我校科技興趣班同學一起出發吧!

(播放錄像)

思考:他們方法和我們的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嗎?

當然,處理的時候還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再來看看流程圖:廠內操作需要二十多項,廠外還需要鋪設輸送污水的管道。怎麼樣?對這些有什麼感受嗎?

説一説:污水處理廠淨化處理後的水,回到了原來的清潔的水了嗎?

對此,你有什麼想法?

四、拓展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課題是《污水和污水處理》,我們先用一兩分鐘時間把清潔的水把污染了,後來又用十幾分鍾時間把其中的一小部分處理乾淨了些,無害地迴歸到了水環境中。整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收穫與想法嗎?

對於我們,應該為保護水環境做點兒什麼呢?(引導:我們可以在這裏的哪個環節發揮作用?)

這些是我們家裏每天要用到水併產生污水的事情,想一想:怎樣做可以減少污水的產生。把你們家的計劃寫下來,試試能否堅持一週,活動中有什麼新的想法或困難就寫在上面,請我們的家長來當這項活動的評委。記錄表的背面有其他班同學討論出來的“節水小竅門”,可以參考。為了水環境更加美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板書設計】

【作業輔導】

填空:

1.本地的自來水水源取自

2.我家常用的節水措施有

3.連線

沉澱

物理方法

過濾

化學方法

消毒

生物方法

細菌分解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9

一、平時作業

第一次作業

1、你對我國國小科學課程標準有何看法?

2、國外科學課程標準對我國科學課程標準的制定有何啟示? 第二次作業

1、如何實現多種課程資源的合力作用?

2、為什麼要重視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第三次作業

1、闡述教師專業發展的兩種理性假設。

2、闡述國小科學課教師專業素養的構成。

具體要求:

(1)字跡清晰,書寫認真

(2)要點準確,內容充實

(3)統一用學校大的作業紙,分開寫,每次作業單獨存檔

(4)不做或整篇抄襲的.,0分

二、副卷作業

任意選擇一個國小科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並編寫教學設計方案。具體格式見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來,手填具體內容;“教師意見”不用填。

三、期末考試

題型: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業的提交時間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點。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能力:能比較、區別幾種常見建築物的結構,並根據結構對它們進行分類;能自行設計實驗探究建築物結構與力的關係;能大膽想象進行仿生建築設計。

2、知識:認識幾種常見建築物的結構;認識建築物結構與力的關係。

3、情感態度價值觀:從仿生建築中領悟到細細觀察各種生物,他們的特點、技能都將是我們創作的源泉。

教學重點難點

設計實驗探究建築物結構與力的關係。

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有關建築結構的的資料(圖片),製作成課件;記錄表;直尺、塑料棒、橡皮筋。

學生:蒐集有關建築形狀和結構的資料;每組白卡紙若干張、象棋若干枚、記錄表一份。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常見建築物的結構。

老師:課件出示有關建築物結構的圖片。

觀察圖片中建築物的形狀和結構,想辦法將觀察到的形狀和結構形象的記錄下來。

學生:將教師所示圖片儘快的記錄在一張白紙上。

老師:請學生上台展示,比一比誰的觀察仔細,誰的描述形象。

老師:這些建築物的'結構有什麼不同?你們能不能自己制定標準對建築物的結構進行分類?

學生:分類,填寫“建築物結構分類卡”。

彙報:我們是按照**標準進行分類的,屬於這一類的建築物有……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探究建築物結構與力的關係

老師:關於建築物的結構你想知道些什麼?

學生:提問。

老師:板書問題,提出要求。

你們可以選擇一個問題自己設計方案進行研究,也可以從書上P10的實驗項目中選擇項目進行研究;填寫好實驗記錄表再實驗。

學生:實驗

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實驗結果。

老師:怎樣使自己實驗的物體既穩固而且承受力大?

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某種建築物的選材和結構有什麼科學道理。

拓展活動各具特色的形狀和結構

老師:出示各種物體的結構圖片,請學生説説它們的形狀和結構。

學生:小組討論:這些結構有哪些特點?這樣的結構有什麼功能?

老師:你還知道哪些奇妙的結構?

學生:閲讀科學在線“仿生建築”。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係

2、瞭解血液循環器官的構成及循環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製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佈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蒐集自己運動前後脈搏和心跳的數據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運動後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製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裏。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係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果,你有什麼發現?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並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麼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麼關係?

3、指導學生閲讀小資料

在指導閲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生心跳的原因是什麼?

(2)血液循環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係?

三、本課小結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係?

2、心臟和血管有什麼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係

2、要求學生繼續堅持上課制定的鍛鍊計劃,並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後的心跳變化。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與學情分析

《測量力的大小》是全國國小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第四課時的內容。本課處於單元的中間階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學生感受幾種生活中常見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課是讓學生學習測量力的大小,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準備,由此對力和運動展開深入的研究,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一、製作橡皮筋測力計,像科學家一樣經歷製作過程,初步認識測力計的原理。二、認識彈簧測力計,這是使用測力計的前提。三、在認識的基礎上學會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學生需要通過實際操作掌握測量技能。教材設計是把“製作橡皮筋測力計”放在課後拓展部分,而本課設計時把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為了讓學生先知道原理,後學會使用,而且學生在使用過橡皮筋測力計後會發現,這樣的測力計存在很多缺陷,我們需要更精確的測量工具,此時再引出彈簧測力計將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生獲得的體驗也是不同的。

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力有大有小,並且可以使用工具來測量。彈簧測力計對學生來説是一種新的測量工具,學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雖然學生具備閲讀圖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圖片的示意及温馨提示進行實驗,但對於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還是偏向於更直觀的指導。五年級的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比較強的合作意識,但組內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説”“怕説錯”的學生,這些學生會依賴於老師或優生的指導,如何引導這些學生勇敢積極地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的過程,是本課設計需要關注的點。另外,學生在選擇合適的量程測量不同的物體時會存在困難,因此本課對這個難點的教學要有所涉及。

目標與重難點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成的,力的單位是“牛”。

過程與方法:製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通過對比與彈簧測力計的不同來認識彈簧測力計並學會使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像科學家一樣經歷探究和製作測力計的過程,得到成就感,發展持續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製作測力計並測量物體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不同量程的彈簧測力計若干,被測量的物體,拉力器,橡皮筋,刻度紙板,鈎碼若干。

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建立初步概念

分別請兩位學生上台演示拉力器的使用

提問:

1、剛剛兩位同學誰的力氣更大一點?你是憑什麼來判斷的?

2、如果想把彈簧撐的更長,要怎麼做?——用更大的力。

3、如果我想知道使用的力有多大,有什麼辦法?

引導學生説出做標記、刻度,思考能否用被拉長的距離來表示力的大小。

板書:受力大,伸長長。

二、體驗製作——提供探究的載體

1、展示材料:橡皮筋,刻度紙,回形針,鈎碼

提問:你能否用這些材料來製作一個測力計,用來測量力的大小?

2、小組研討兩分鐘,教師指定由組內2號位置同學彙報小組討論結果,其他組員補充。

預設:在橡皮筋上一個一個掛上鈎碼,用尺子量出刻度,並標記在刻度板上。

活動一:製作橡皮筋測力計和使用

用所給材料完成刻度標記,並用自己製作的橡皮筋測力計測量小車,記錄下小車重力的大小。

3、彙報交流,根據數據進行分析。

(1)為什麼大家測得的數據不太一樣,甚至有很大偏差?

預設:刻度不夠精確;橡皮筋鬆緊程度不同;人為操作誤差……

(2)科學家為了測量更精確,設計了彈簧測力計,也叫彈簧秤,用來測量力的大小。

三、實踐運用——發展核心概念

活動二:觀察彈簧測力計

1、這個測力計與我們自制的測力計有什麼不同?這樣設計的好處是什麼?

2、重點引導研討以下問題:

(1)測力計的單位是什麼?

(2)測力計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測力計的測量範圍是多少?

3、出示微視頻,講解如何使用測力計

活動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每個小組分別有1牛、2.5牛、5牛的測力計,請選擇合適的測力計測量物品力的大小。

展示幾個小組的數據,集體研討。

預設:

(1)原珠筆會出現0牛的現象,追問這是怎麼回事?

(2)3種測力計都可以測量電池盒的'重力,哪一種最合適?

四、課後拓展——概念的延伸

1、檢驗自制測力計的準確性,並嘗試改進。

2、如果換成兩根橡皮筋,刻度有什麼不同?

設計意圖

用拉力器引出本課主題,用直觀的現象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概念。

先讓學生體驗製作橡皮筋測力計的過程,對學生理解本課核心概念,突破教學重難點大有裨益,這也是本課對教材的優化處理。

指定人員彙報能促進學生參與組內研討,平時不敢説和不會説的學生會主動尋求他人幫助,一人彙報完再由組員補充,實現小組合作。

學生在經歷了製作橡皮筋測力計的過程後,會明白這樣測量的方法存在較大誤差,我們需要更精確的測量工具,由此引出彈簧測力計則水到渠成,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是一步步發展的過程,這樣的設計也是立足於教學目標的。

用微視頻講解測力計的使用方法,簡潔明瞭,解決學生使用上的困難。

學生對於選擇合適的測力計測量物品存在困難,該記錄單的設計旨在希望學生能關注到不同的量程對測量結果的影響。以往學生拿到新的測量工具,往往忽略估測,直接使用,而這樣的記錄單能讓學生做到按順序先估測再選擇最後測量,不會盲目地使用。

課外是學生探究的大天地,不要讓學生的探究活動侷限於課內。

作業設計

1、檢驗自制測力計的準確性,並嘗試改進。

2、如果換成兩根橡皮筋,刻度有什麼不同?

板書設計

測量力的大小

受力大,伸長長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材內容分析

在課程標準中,本課內容屬於“生命世界”領域的“生命的共同特徵之一——生物的繁殖”範疇。具體要求如下:知道繁殖是生命的特徵;知道動物和植物都需要通過繁殖延續物種,知道許多動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動物的卵都要經過受精後才能產生新的生命。

在教材中,本課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的第六課《動物的卵》的一個課時——雞卵的研究。一至五課重點探究植物的繁殖,而本課是探究動物繁殖的第一課,與第七課一起幫助學生建立起“繁殖也是動物的共同特徵,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

四年一期的學生,經歷過鳳仙花的種植及觀察,對植物的繁殖已有一定的瞭解。知道一些器官的形態結構與功能之間有一定的聯繫,如植物的根向下生長並長有根毛,能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順序對物體進行細緻的觀察探究並得到新知識,並能對一些結構的功能做出合理的推測。

關於本節課的研究對象——雞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已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認識,如:雞蛋含有營養物質,雞蛋可以孵出小雞,雞蛋裏有蛋白和蛋黃等。但沒有將雞卵作為繁殖結構進行系統的觀察,也不知道雞卵的結構與新生命之間的聯繫。

三、教學方法及策略

宏觀上來看,本課內容屬於形態學範疇,是一節典型的觀察課。通過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親歷以觀察為主、解剖為輔的學習過程,對雞卵結構的知識進行內化,並通過學生的自主分析及推測滲透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關的核心概念。

四、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雞卵的結構由外到內主要包括卵殼、氣室、卵殼膜,卵白、繫帶、卵黃膜、卵黃以及胚盤,它們在雞卵發育成小雞的過程中都有各自的作用。

2.小雞由雞卵發育而來;

過程與方法:

1.用解剖和觀察實物的方法瞭解雞卵的結構特點;

2.根據雞卵各部分的結構特點推斷其在發育新生命過程中的作用;

3.培養學生能運用多種感官對事物進行觀察的能力。

4.培養學生根據物體的形態結構特點推測其相關功能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樂於探究動物繁殖奧祕的興趣;

2.即使是他們最熟悉的事物也有不為所知的祕密,養成主動觀察、善於發現問題並且願意解決問題的.習慣;

3.初步形成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關的意識。

教學重點:用解剖和觀察實物的方法瞭解雞卵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以雞卵各部分的結構特點為依據推斷其在發育新生命過程中的作用。

五、教學準備

1.多媒體材料:教學課件、視頻《雞卵內的21天》、實物投影儀。

2.演示材料:培養皿一套,煮熟的雞卵一枚,生雞卵一枚,鑷子一把,放大鏡一把。

3.分組材料:每組培養皿一套,生雞卵一枚,鑷子一把,放大鏡三把、實驗記錄單一份。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觀察任務

1.由母雞孵卵的圖片引出小雞由雞卵孵化而來這一事實,進而提出問題:雞卵在孵化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引發學生對雞卵結構與功能的初步思考。

2.播放視頻《雞卵內的21天》。通過雞卵內胚胎變化的視頻,讓學生熟悉的食物雞蛋變成陌生的研究對象雞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形成感性認識,即雞卵逐步變成小雞的過程中雞卵的內部結構在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引出雞卵結構與繁殖功能之間有所聯繫,為本節課後續的研究打下基礎。

(二)指導觀察方法分組觀察雞卵

1.討論交流觀察的順序、內容和方法

以“可以觀察雞卵的哪些特徵?”“怎樣來觀察?”以及“觀察時要注意什麼?”三個提問為主線,通過討論與交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不同感官對雞卵進行有序的、有目的的觀察,養成保持材料完整的觀察習慣。教師在投影儀下示範解剖雞卵的方法,提高指導的有效性。由於討論與交流的內容較多,學生操作前,再次梳理注意事項,並提出新的要求:思考這些結構可能有什麼作用。

2.分組觀察。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教師查看每一組的觀察情況,適時進行指導,提高觀察效率。

(三)彙報雞卵結構推測功能作用

1.投影儀展示小組的觀察結果,學生邊彙報教師邊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結構,加以簡單的板書。要求學生由外到內進行彙報,不得重複。當學生的觀察與事實不符時,帶領學生進行進一步觀察。適時引導學生從實物中找到之前沒有觀察到的結構,如卵黃膜、胚盤等,教師解釋部分雞卵胚盤不明顯的原因。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準確描述觀察結構的能力。

2.PPT示展示真實的雞卵胚胎變化過程圖片。其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雞卵變化的初始位置推斷胚盤的作用,根據卵黃卵白含量的變化推斷其作用。學生會發現,他們的打部分猜測是符合事實的,肯定之餘再次滲透滲透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關的核心概念。

(四)總結延伸

總結今天的學習方法,並以“其它動物的卵與雞卵的結構和功能都相同嗎?”“所有的動物都是用卵來繁殖的嗎?”“它們的繁殖又有什麼奇妙之處呢?”三個問題提出新的思考:個例能否代表普遍情況?動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鼓勵學生課後繼續關注動物的繁殖,在以後的學習中能潛移默化的運用核心概念進行思考。

七、授課效果教學反思

導入環節利用雞卵孵化的視頻,讓平時作為食物的雞蛋變成較為陌生的繁殖結構,較好的激發學生對雞卵結構的探究慾望,試教時更有孩子在視頻結束後情不自禁的鼓起掌來。同時,也達到了直入主題的目的。

觀察雞卵的環節,首先通過對三個核心問題的討論與交流,梳理出較為完善的觀察方法、明確觀察目的,為接下來的觀察活動打好基礎。試教發現,學生能夠較為完善的梳理出由外到內的觀察順序,能提出合理利用看、摸、聞的方法進行觀察,會提出需要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同時課外知識豐富的學生還會提出如何驗證氣孔存在的實驗方法等,我首先對孩子們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一些無法在本堂課內完成的想法,鼓勵他們課後進行探究。

在接下來的觀察活動與中,要求邊觀察邊思考雞卵的這些結構特點在發育成小雞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留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同時教師到各組查看了解觀察情況並適時指導,提高效率。

彙報交流環節,記錄單在投影儀的幫助下一目瞭然,要求學生按觀察的順序進行彙報,補充時不重複彙報,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提高效率。試教發現,所有小組都能觀察到卵殼、卵殼膜、卵黃、卵白幾個結構,準確描述它們的特點並對其功能進行合理且一致的推測;部分小組能夠觀察到繫帶、卵黃膜、胚盤、氣室等結構,對這幾個結構的描述偶爾出現困難或是不精準,對功能的推測也不盡相同,如不能確定氣室位於雞卵的哪一端,胚盤將來會發育成小雞的眼睛等。對於結構上的疑問,由於實驗材料已回收,我利用投影儀再此帶領學生進行觀察與確認,利用熟雞蛋的固定行辨別氣室的實際位置;對於功能上的推測,暫不予肯定或否定,只要能給出合理解釋就行。然後通過一組真實的雞卵孵化圖片,觀察卵黃、胚盤的動態變化,分析兩者的功能。通過此環節,重點滲透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關的生物學研究方法。

總結延伸部分,進一步提出三個與動物繁殖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課堂,再帶着疑問離開課堂走進更廣闊的生物世界。在後續的學習中,特別是生命科學領域,學生將繼續運用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關的核心概念進行研究,由滲透到內化再到運用。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準備

1、白紙、放大鏡每人一份

2、書寫紙、卡紙、掛曆紙、報紙等每組一份。

3、每組準備兩本不同的厚薄的書。

二、教學目的:

1、經歷對一張白紙的外部特徵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

2、培養觀察比較各種白紙不同和相同特點的能力。

3、培養探究紙的興趣。

4、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三、教學重點: 觀察紙的纖維。

四、教學難點: 探究觀察比較各種紙,不同特點的方法。

五、教學活動過程

㈠觀察描述一張白紙的特點。

1、(出示一張白紙)這是一張紙,它是什麼顏色?這張紙除了顏色是白的特點外,它還有什麼特點呢?

2、提供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讓學生進行獨立觀察,並根據需要記錄關於這張白紙的特點。

3、小組交流每個人觀察到的關於白紙的特點。

4、全班交流歸納:關於這張白紙我們觀察到了它的哪些特點?

5、評價要求:能觀察到關於一張白紙的10個以上的外部特徵。

㈡比較兩張紙的不同。

1、觀察一下你們桌上的紙主要有什麼不同?

2、學生分組觀察並作記錄。

3、剛才我們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它們的不同特點的?

4、學生彙報交流。

5、比較兩張紙的厚薄可用哪些方法?

6、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進行反思,得出各種方法。

7、試着你們説的方法比較生字卡片與科學紙張的厚薄。

8、怎樣觀察比較兩本不同書的厚薄?

9、學生討論得出可以用測量、計算等方法。

10、學生用尺來測量兩本書紙張的厚薄,並交流觀察測量結果。

11、評價要求:能夠理解並經歷比較各種紙不同特點的觀測手段或方法。

㈢觀察紙的纖維。

1、這些外形不同的紙,它們有什麼相同的特徵呢?

2、引導學生將小紙片撕開,觀察撕開的紙邊。

3、學生觀察,並作交流。

4、全班交流: ①讓學生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②師歸納:這是纖維。

5、紙面上能觀察到紙的纖維嗎?引導學生將撕下的半張紙揉成團,再展開,用放大鏡觀察紙面。

6、學生試驗之後:①報紙,餐巾紙可以觀察到。 ②書寫的白紙、書本的紙張不能觀察到。

7、學生觀察,並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8、總結: ①在觀察中你們有哪些新的發現? ②產生了哪些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有什麼想法?

9、學生討論得出: ①發現: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②問題:紙的纖維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些紙的纖維粗,有些細?紙是怎麼造出來的? ……

10、評價要求: 能夠觀察到紙的纖維,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㈣課堂延伸。

1、課後針對這些問題去搜有關紙的資料,瞭解紙是怎樣造出來的。

2、分析下節課的內容:我們來造一張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