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文言文》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09W

上學期間,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那麼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教學設計

《文言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本課“恭、勤”等生字,規範書寫“螢、焉”等生字,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

在朗讀中學會停頓,初步掌握誦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情感與價值

能用自己的話複述兩則文言文,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

【教學難點】

在朗讀中學會停頓,初步掌握誦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完成預習;蒐集註釋及相關資料,課上與同學交流。

教師:1.查看學生預習情況,瞭解學情。

2.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批註

《囊螢夜讀》

一、激情談話,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有許多刻苦學習的故事,你能列舉出這樣的故事嗎?孫敬——懸樑、蘇秦——刺骨、匡衡——鑿壁借光……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學習的古文《囊螢夜讀》。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

1.初讀正音。指導書寫,指名讀詞語。

課件出示:囊螢、恭勤不倦、博學

指導書寫:“囊”結構緊湊。上部扁小;撇、捺儘量伸展。

“恭”的撇、捺要舒展,蓋住下面的“”。

“勤”字要注意左部橫畫布白均勻。

2.課件出示課文《囊螢夜讀》。

指名讀課文,師範讀課文。強調“盛、數”在文中的讀音。

3.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誰?生:車胤。

誰收集到車胤的資料了?給大家介紹一下。課件出示車胤的相關資料。

三、自主探究,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朗讀全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停頓。

(2)對照註釋或查閲字典,弄清古文的意思。

2.彙報交流。

(1)指名分句讀。先注意讀準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頓。

(2)男女生讀,齊讀。

師:對照註釋,你弄清了哪些字的意思?還有哪些不理解的?

3.學生彙報,課件出示。

師:擴詞能幫助我們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倦——疲倦,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生自由彙報。

4.指名分別説説這則古文的意思。

5.如果你就是車胤,我想問問你,為什麼要夜以繼日地讀書?(生自由彙報。)

6.學了這篇古文,你有什麼啟示?

生: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我們都要勤奮苦學,這樣日後必有成就。

7.指名讀,齊讀。

四、佈置作業

課件出示:鑿壁借光。看看用今天學到的方法,你們自己能不能讀懂它。

【板書設計】

囊螢夜讀

時間:夏夜

人物:車胤

原因:家貧不常得油

經過: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自強不息勤學上進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以意率文,以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帶動詞句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先弄清句義和文義,解讀文本,學習文言文知識與積累,閲讀能力也就隨之提高了。

[不足之處]由於時間關係,課外拓展沒有讓學生表達,時間沒有掌握好。總是擔心學生沒有基礎,可文中生字的讀音很重要,實詞也很重要,句子翻譯很重要等等,結果一堂課下來什麼都不捨得丟,什麼都想講到,什麼都想抓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時間的分配。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批註

《鐵杵成針》

一、激情談話,理解課題

同學們,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這節課,讓我們繼續感受中華語言文化的精華,學習文言文《鐵杵成針》,請你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用了什麼方法學習《囊螢夜讀》?這節課我們能不能也用這個方法來學習《鐵杵成針》呢?

揭示課題,理解“鐵杵”。

1.讀一讀,然後評議。

2.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麼意思?那麼“鐵杵”呢?

師:理解漢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這個字與木有關,“杵”是什麼呢?是木頭,還是木棒?對,是一頭粗一頭細的木棒。那麼“鐵杵”呢?

3.看一看。

課件出示圖片,這就是鐵杵,一頭粗一頭細的圓鐵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針,不容易啊。文中是誰要把鐵杵磨成針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二、初步感知

1.為了更好地朗讀課文,先來學習生字。

指導書寫:“逢”的“辶”起筆低,平捺長伸,托住被包部分。

“卒”上橫短,下橫長,豎要在正中,與上面點對齊。

2.課件出示文本,標好停頓。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媪/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3.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4.檢查自讀,重點正音。

5.看部首,猜詞意。如:老媪、老嫗。

生:看“媪、嫗”的部首,跟“女”有關,聯繫前面的“老”字,可以想到“老媪、老嫗”分別指老奶奶和老婆婆。

6.指名朗讀,糾正斷句。

7.本文的'主人公是誰?你們瞭解他嗎?生彙報。課件出示李白的相關資料。

三、自主探究,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朗讀全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停頓。

(2)對照註釋,弄清古文的意思。

2.彙報交流。

(1)指名分句讀。先注意讀準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頓。

(2)男女生讀,齊讀。

師:對照註釋,你瞭解了哪些字的意思?還有哪些不理解的?

3.學生彙報,課件出示。

4.觀察字形,理解“曰”的意思。

讀一讀帶有“曰”字的語句。聯繫文中語句,觀察“曰”字的字形,弄清意思。

四、拓展延伸

學完這篇文言文,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生自由彙報。

課件出示諺語,大家誦讀。

(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齊聲朗讀。

五、總結

本節課我們初步學會了如何斷句,如何理解字詞,如何誦讀。俗話説“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希望大家多多誦讀小古文,喜歡小古文!

【板書設計】

鐵杵成針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課,我以獨白式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思想的啟迪。我讓學生們吟誦課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漢語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還可以廣泛地積累語言,受到健康情感的薰陶與感染。

[不足之處]本節課學生們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得還不夠透徹,我沒有更好地引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知識經驗有所不同,對文本內容領悟、理解的程度也就不同,所以,接受速度較快的學生可以給學習文言文稍弱的學生解決一部分難點。在這一階段,因為學生在解決問題上可能還存在不徹底、語言表達不準確的情況,這時候,我應該給予合理指導。

《文言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結合註釋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理清結構,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奇特秀麗的景色。

3.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

 教學方法 :讀、研討。

教學手段 :小黑板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寫過信吧?

那麼大家寫信有沒有題目呢?

今天我告訴大家一種比較簡單的書信題目“與……書”(板書),意思就是“給……的信”。比如我給張三寫信,題目就可以是“與張三書”。從前有一個叫吳均的人遊歷了奇特秀麗的富春江後,迫不及待地給好友朱元思寫了封信“與朱元思書”(補充板書)。下面就請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趕快讀一下友人給你寫的.信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

2.指定一生讀課文,其他同學糾錯。明確讀音和句讀。

3.全體齊誦。

這封信寫得美不美?和你平時收到的信有沒有不同?(生答)

師 :這封書信和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敍述,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

4.俗話説“三分七分讀”,下面由老師給大家範讀一下。“風煙俱淨......天下獨絕。”

點撥: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着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

5.小組為單位參照課下注釋翻譯。一位同學起來翻譯,老師訂正。

 三、分析賞析課文

我們再來誦讀,這次大家要扮演吳均的角色,在腦中想象一下。天空中萬里無雲,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裏,全是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全體齊背第一段)

1.結構分析:總分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的特點,同學們用八個字概括“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別來寫的水和山。

2.提出問題: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異在哪?

A.先賞析異水

水的特點:清、急。

原文對應的詩句是什麼?(生答)

運用了什麼修辭?誇張、比喻。表現手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動靜結合。

當堂背誦第二段。生齊背或讀。

B.再賞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靜態的山寫活了,充滿生機與活力。

聽——泉水、鳥、蟬、猿之聲。

天籟之音,和諧悦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作者是懷着一種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讚美之情來寫的。

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瞭解到這些,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峯後,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籌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這裏似乎應該結束了,但有沒有結束?

接着看——山之色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找一位學生翻譯。

 四、明辨主旨

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時的心情嗎?

(生討論回答,師點撥指導)

五、小結

根據板書回顧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嘗試背誦。

六、作業

背誦全文。

用現代文介紹“從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總: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分: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誇張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誇張、比喻

奇山——看——形

聽——音(泉水、鳥、蟬、猿)

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看——色

《文言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借助已學文言知識,疏通文章大意。

2、能準確解釋重點詞語及句子。

3、能準確理解賞析文中重點句子。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概括文章所闡明的道理(主旨)

5、能按着要求分析文章的異同。

(甲文)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見課本)

(乙文)師 曠 論 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秉燭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教學過程】

一、運用合作的方式疏通文意,準確解釋詞語,翻譯句子。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恐已暮矣 何不秉燭乎 盲臣安敢戲其君乎

孰與昧行乎 媵人持湯沃灌 同舍生皆被綺繡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答: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答:

(3)、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

答:

二、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行局部探究。(賞析句子、概括道理)3、賞析文中劃線句子。

答:

4、乙段文字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答:

三、根據要求,比較兩文的異同。

5、請分析甲乙兩文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什麼異同?

答:相同點:

不同點:

四、延伸積累。

6、請你積累有關“惜時”方面的名句。(多多益善)

答:

五、課堂訓練,內化能力。(此部分視情況也可作為課外作業)

(丙文) 司馬光好學

司馬温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羣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

(dài)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温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錄》)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患記問不若人 (2)、或中夜不寢時

(3)、迨能倍誦乃止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用力多者收功遠

答:

(2)、書不可不成誦

答: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寫只有司馬光獨自苦讀,其中化用的表現孔子讀書勤奮的成語是_____ 。

5、(甲)(丙)兩文敍述學習生活有同有異,請各找出兩點。

答:相同點:①

不同點:①

《文言文比較閲讀訓練》説課稿

縱觀近幾年的會考試題,文言文閲讀呈課外延伸趨勢,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閲讀很重要。為此,我準備利用幾節課的時間進行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閲讀訓練。今天是第一節課,其實,對於我來説,我對課外文言文也是一知半解,昨天我與暴老師探討了如何來上這樣的課,我們共同查閲資料、編寫試題,備了這節課。

從今天上課的情況看,總體來説還是可以,和我課前預想的差不多。不足之處有:(1)、由於我對課外文言文認識不夠透徹,駕馭課堂能力有所欠缺;(2)、對學生引導的不夠到位;(3)、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文言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基本語法現象,疏通課文內容,理清敍事脈絡,對先秦古文簡樸的敍事風格有初步體會。

2、感受荊軻勇於反抗暴秦、慷慨悲壯的人物形象;體會其一諾千金、蹈死不顧、義薄雲天的性格,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

3、感受文學作品中崇高的悲劇美,使學生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心靈震撼,引發較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教學重點】

1、梳理字詞,積累文言知識。

2、理清敍事脈絡,並從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感知法

2、講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心是斬殺最高軍事指揮首腦。在20xx年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國,早就有人使用過這一“現代化戰爭手段”了,只不過它完全靠個人的力量。這就是發生在我國曆史上戰國末期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勢單的燕國刺客荊軻,一方是勢力強大的秦國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這場實力懸殊的鬥爭是如何展開的嗎?想知道這個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故事的結局嗎?想去親歷這一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扣人心絃的歷史場面嗎?那就讓我們隨着漢代劉向的筆觸,走進兩千年前的秦國吧!

  二、文學常識

1、關於《戰國策》:《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年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作者不詳。後經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33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衞合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説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2、劉向其人:約-77年至-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漢初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治《春秋穀梁傳》。曾校閲皇家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所著另有《洪範五行傳》、《新序》、《説苑》、《列女傳》等。

3、《戰國策》的文學成就:

(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書對當時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鮮明生動的描繪,尤其描繪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戰國策》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語言、傳神的形態和細節來描寫人物,有時還運用虛構的手法。

(2)、語言藝術上舉得空前成就。《戰國策》的文章風格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軼聞掌故來增強辯詞的説服力;

大量運用對偶排比,增強文章的氣勢;長於鋪張渲染。

4、戰國四大刺客

(1)、吳國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於此,與其交好。後來,吳國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隱居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於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的母弟掩餘均被派出使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2)、吳國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後,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冒騰肉飛,走愈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羸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於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士斷臂”即來源於此)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王闔閭。

(3)、魏國聶政

戰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里,帶母及其姐宵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後吳起將其薦給富豪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後,成功地刺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國俠累。

(4)、燕國荊軻

戰國末期燕國人,受燕太子丹之託刺殺秦王嬴政,功敗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曉。其友高漸離被後世尊為“樂聖”,後高漸離以灌滿鉛的築刺殺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三、走進文本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第六年。秦已於-230年滅韓,秦王又於-228年派秦將王翦破趙,引兵北上,兵臨易水,直逼燕境,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向秦國示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人質。而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秦王嬴政沒有禮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憤恨於-232年逃回燕國。於是,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圖達到既報前仇又解國難的目的。本文記敍的就是這件事情的始末。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衞國。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萬分高興,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中記敍的情況。

  四、初步感知

1、請同學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2、正音。

3、同學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以內)。

4、學生結合註釋梳理文字,積累重點字詞、句式。

【通假字】

(1)、秦王必説見臣

“説”通“悦”,喜歡,高興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反”通“返”,回來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4)、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露出

(5)、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走

“還”通“環”,環繞

(6)、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卒”通“猝”,倉猝,突然

【古今異義詞】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困:古義,走投無路,陷入困境;今義,生活貧窮,經濟困難。長者:古義,德高望重的人;今義,年長的人。

(2)、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3)、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涕: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義,兩個詞,可以用來;今義,能夠,可能。

(5)、將軍豈有意乎?

有意:古義,有心意,此處引申為同意、願意;今義,故意。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偏袒:古義,袒露一隻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7)、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於是:古義,在這時;今義,連詞,表示順承關係或另提一事。

(8)、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所以:古義,表示原因的虛詞,“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關係的關聯詞。

(9)、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以不顧

不顧:古義,不回頭看;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11)、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郎中:古義,宮廷的侍衞;今義,指中醫醫生。

(12)、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13)、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柯提:古義,擲擊,投擊;今義,拿着。

(14)、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

左右:古義,皇帝身邊的侍衞;今義,①表示兩種方向,②大約,③控制。

(15)、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16)、今行而無信

無信:古義,沒有信物;今義,不講信用。

(17)、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賓客:古義,門客、食客;今義,客人。

(18)、願大王稍微假借之

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利用某種名義、力量等來達到目的。

【詞類活用】

(1)、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

北:名詞作狀語,向北

(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前為謝曰

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於庭

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4)、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5)、頃之未發,太子遲之∕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遲:意動用法,認為遲緩

(6)、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詞作動詞,穿白衣戴白帽

(7)、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8)、使使以聞大王

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9)乃朝服,設九賓

朝服:名詞作動詞,穿上朝服

(10)、秦武陽色變振恐,羣臣怪之

怪:意動用法,認為奇怪

(11)、倚柱而笑,箕距以罵曰

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一樣

【文言特殊句式】

A、介詞結構後置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金,邑萬家

(2)、嘉為先言於秦王曰

(3)、燕王拜送於庭

(4)、使畢使於前

B、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金,邑萬家

(2)、今聞(秦)購將軍之首,金千金,邑萬家(

3)、太子聞之,馳往,伏(於)屍而哭

(4)、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以(之)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6)、欲與(之)俱(往),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

(7)、嘉為(之)先言於秦王曰

(8)、願舉國為內臣,比(於)諸侯之列

(9)、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於)咸陽宮

(10)、使(之)畢使於前

(11)、而(按)秦法,羣臣侍(於)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於骨髓

(13)、頃之(荊軻)未發

C、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語後置句

(1)、秦王購之金千金,邑萬家

(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E、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F、固定句式

(1)、為之奈何?

“為何?”譯為“對怎麼辦呢?”

  五、能力提升

1、請同學講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組討論:根據故事發展文章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開端(1---2):行刺緣起

發展(3---9):行刺準備

高潮(10-17):廷刺秦王

《文言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瞭解李賀的生平及詩歌特點。(2)理解詩歌內容。

2、能力目標。(1)鑑賞本詩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穎詭奇的語言特點。(2)鑑賞詩歌側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3、情感目標。反覆誦讀詩歌,品味本詩幽奇神祕的意境。充分感受詩歌創造的想象瑰麗的審美境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詩的內容,鑑賞詩歌側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閲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養成對同題材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閲讀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唐代詩壇上有五大高手,他們是“詩仙、詩聖、詩佛、詩鬼” 。“詩鬼”指的是誰呢?(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

二、走進作者

1、不幸詩人李賀。

(1)苦命詩人:少年天才卻與功名無緣,要怪只能怪他的父親。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李賀一生愁苦抑鬱,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但是就是這三年,他把握了機遇:和當時樂師李憑結為知音,寫出了李賀最得意的一首描寫音樂的《李憑箜篌引》。(2)短命詩人:夭折的`年輕詩人。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但是天妒英才,李賀27歲就與世長辭,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皆摹寫聲音之文。

三、解題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箜篌:從西域傳來的大型絃樂器,有大箜篌、小箜篌、豎箜篌、卧箜篌四種。李憑善彈的是豎箜篌,體曲而長,二十三絃,彈時如琵琶豎抱在懷,用兩手齊奏。

引: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四、朗讀詩歌,初步感知內容。

五、賞析詩歌(略)

六、寫作手法探討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着,來無蹤,去無影。它不像藍天白雲、飛禽走獸、山峯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果用文字將其再現出來,絕非易事。更何況要描寫得神采飛揚呢?可是,李賀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麼詩人李賀是如何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出來呢?用了哪些方法?舉例説明: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述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襯托手法是從側面落筆,通過渲染演奏的環境氣氛,聽眾的情緒變化來突出箜篌的音樂魅力。例如“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運用正面描寫(以聲寫聲或以形寫聲)。

如:“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崑山玉碎:箜篌聲有時像崑崙山的美玉碰擊聲那樣清脆;鳳凰叫:有時又像鳳凰鳴叫那樣和緩;這是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直接描寫音樂。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淒厲婉轉;“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明快歡樂。把聽覺轉化為視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運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佈置作業

1、背誦《李憑箜篌引》。

2、比較閲讀《李憑箜篌引》和《聽穎師彈琴》。

【課堂小結】

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着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説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寫出箜篌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箜篌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

【教學反思】

1、《李憑箜篌引》是描寫音樂的名篇。教學容量很大,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紮實的預習,否則一課時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2、作者介紹打破了傳統的介紹生平的方式,而採取分類介紹的方式。

3、通過設計幾個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來完成理解詩歌內容和鑑賞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

4、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

《文言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説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説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敍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傷仲永》教學設計6》。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説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並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二、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餘聞之也/久。

、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 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説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後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後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文言文》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寫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接着寫弈秋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棋,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後寫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為智力上有多大差別。通過這件事,説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説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選編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瞭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併為國中學習文言文打點基礎。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結合註釋理解字詞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文中所講的道理,並受到一些啟發。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要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藴含的道理並不難理解,難點在於讓學生參考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確地斷詞斷句,把句子讀通順。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藉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儘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朗讀、背誦課文。

2、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學策略:

誦讀感悟法、讀寫結合法。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於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説、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文言文》教學設計8

【教學重點】

1、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2、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

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麼?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後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人,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髮明瞭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麼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敍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泯 扳 稱

2、對文中的之於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餘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於邑人,代詞。

下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於 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於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⑴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⑵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⑶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⑷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⑹ 餘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敍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説明:第一部分以敍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請一位同學複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丁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敍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敍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採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又指什麼?

受於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於人指人的後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於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人、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字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錶達文意有什麼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鍊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於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

1、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2、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3、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文言文》教學設計9

教學設想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到最後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象進行適當探究。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過程與方法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反覆朗誦,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

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景象麼?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學生自由發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 。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為“山市”(出示課題)

二、介紹作者、作品:投影補充.

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才補為貢生。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白居易在香山/歐陽修六一歡/李清照號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蘇軾爬東坡/李白採青蓮)

作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説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説為主,此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構思奇妙,語言生動。

三、指導朗讀:

1、小聲自讀,劃出讀不準的字,同桌交流解決。

2、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奐 huan 邑 yi 冥ming 甍 meng 垣 yuan 睥bi 睨 ni

亙gen 莽 mang 霄 xiao 扉fei 縹piao 緲miao 逾yu 倏shu

3、齊讀課文

四、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能解決的句子。

2、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是以什麼為順序的?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表現了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4、山市的具體變化如何,畫出描繪的詞語。

5、請學生以這個過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以圖畫或語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腦海中的“山市”。

6、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後,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説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敍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麼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裏展示欣賞。然後總結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其創作風格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開頭,我們提到了海市蜃樓,這種奇觀古人是無法解釋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氣而成的想象。可我們現代人已經懂得了它的科學道理,你知道麼?

六、佈置作業 :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其創作風格

《文言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詳細瞭解陳勝吳廣起義這段歷史事件。

2、掌握本文一詞多義等文言文詞語,學會梳理文言文知識。

3、多方面感知陳勝這一歷史人物形象。

4、初步瞭解有關《史記》的簡要文學常識。

【教學重點】

課文一詞多義等的知識梳理和對陳勝這個人物形象的客觀認識。

【教學課時】

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總體設想

古文教學一般注重誦讀,本文邊幅較長,知識點也多,如果一味全篇誦讀下去也很枯燥,不如分段一邊誦讀正音,一邊進行知識點的教授來得簡潔。因此,本文分三段,分段落進行教學,最後完成對陳勝這一歷史人物形象的評價。

二、分析課文

1、第一段:

⑴誦讀正音:夏()輟()悵()鴻鵠()

⑵問題分析:文段很短,只描寫了陳勝寥寥兩句話,有何作用?

明確:點出陳勝少有大志,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

⑶知識梳理:

①實詞解釋:之悵為

②翻譯句子:苟富貴,無相望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③一詞多義:之

2、第二段:

⑴正音解釋:閭謫戍屯度數為唱王間帛罾祠篝

⑵問題分析:

①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②起義前他們做了哪些準備?

明確:直接原因其實就是起義的導火線: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準備:a、詐自稱扶蘇之兵以號召民心。

b、裝神弄鬼以加強造勢。

⑶知識梳理:

一詞多義:或王次書為以

詞類活用:苦目

古今異義:當行往往篝火有種

通假字:指──旨以──已唱──倡

⑶句子翻譯:

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3、第三段:本段加強誦讀後在講解分析,因為有些字比較難讀。

⑴正音解釋:籍毋乘會計長吏

⑵知識梳理:

一詞多義:故數等

通假字:被──披

4、概括文章文段大意和總結人物形象。

⑴文段大意:少時傭耕顯大志,

失期當斬謀大計。

巧施苦肉稱為王,

亂世時常造英雄。

⑵陳涉的人物形象總結:

少有大志,有洞察力,多謀略,有膽有識,敢於反抗的奇異領導者形象。

5、作業佈置:

背誦並默寫課文第二段。

《文言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基本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聯繫前兩篇講讀文章,鞏固拓展所學文言知識。

3.培養篩選整合信息及鑑賞評價能力。

教學重點

目標2和3

教學方法

自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複習舊課,檢查預習

略。

二、導入新課

由“管鮑之交”這一成語導入課文。

三、學生帶着以下問題自讀課文

1.鮑叔牙在與管仲的交往中,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評價鮑叔牙?

2.管仲從政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什麼?

四、學生分組討論,並解決以上問題。

五、教師提問點撥

1.鮑叔牙在與管仲的交往中,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評價鮑叔牙?

提示:

不談論管仲在經商時對自己的`欺瞞行為,不認為管仲貪心、愚笨、不才、膽怯,極力舉薦管仲,把自己置身於管仲之下。

鮑叔牙——知賢、薦賢、讓賢,以國家利益為重,愛惜人才,保護人才,無私、高尚。

2.管仲從政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什麼?

提示:

鮑叔牙知賢、薦賢、讓賢;

管仲自身才能;

齊桓公寬宏大量和知人善任。

3.從管鮑之交談開去,你認為在今天物慾橫流的社會現實中,該怎樣呵護自己的友情?

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⑴作為朋友,對像管仲佔便宜的行為該如何評價。

⑵作為朋友,如何像鮑叔牙一樣知友、助友、讓友。

4.文言常識

⑴古今異義

不以為言 古義:以之為 今義:認為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古義:出謀辦事 今義:找職業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古義:困厄,窘迫 今義:經濟困難

⑵一詞多義

嘗與鮑叔賈 跟(介詞)

分財利多自與 給(動詞)

鮑叔不以我為貪 當作(動詞)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替(介詞)

齊桓公以霸 憑藉(介詞)

鮑叔不以我為貪 認為(動詞)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卻(轉折連詞)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而是(並列連詞)

分財利多自與 與“少”相對(形容詞)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 推重,讚美 (形容詞)

⑶詞類活用

鮑叔不以我為貪 貪婪之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鮑叔不以我為愚 愚笨之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鮑叔不以我為怯 膽怯之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使……窮困(使動用法)

召忽死之 為……而死(為動用法)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以……為羞(意動用法)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以……為恥(意動用法)

以身下之 居下(名詞活用作動詞)

⑷特殊句式

管仲既用 被動句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 被動句

吾幽囚受辱 被動句

任政於齊 狀語後置

齊桓公以霸 省略句

分財利多自與 賓語前置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判斷句

六、課後作業

1.筆譯全文。

2.為管鮑之交寫一副對聯。

《文言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瞭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薰陶。

二、難點、重點

1、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四、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新課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為明代“公安派”領導人物。文學是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

2、我們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牆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遊歷了滿井後寫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文章。

(二)

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文章

(1)讀文章,消滅文字、詞語障礙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2)教師範讀並補存註釋

每:每每

輒: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參考工具書及課文註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並向老師提出質疑。

(4)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5)複述課文內容

2、瞭解課文內容

(1)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土、冰、山巒、鳥、魚、遊人

(2)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

討論明確: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則寫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淨明媚

柳——柳條將……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3)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麼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討論明確: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徵。表達作者“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遊的心情。為後文出遊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遊覽為起點,在公事之餘繼續出遊的願望。並表達了作者不同於一般俗人“以遊墮事”之處。

(三)小結

這篇短文優美動人,融情於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藴藉。

五、課堂測試

1、依據課文寫出漢字併為之注音

飛沙走()波色()明清()見底()然如拭鮮()明媚泉而()者

2、翻譯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脱籠之鵠。

3、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並説説他們的好處。

《文言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恭、勤等4個生字,會寫囊、螢等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

3.能借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兩個故事。

4.瞭解文章特點,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領悟其中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會認本課恭、勤等4個生字,會寫囊、螢等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借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兩個故事。

教學難點

1.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

2.瞭解文章特點,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領悟其中的道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囊螢夜讀

一、激趣導入

圖片引入: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恭、勤等4個生字,會寫囊、螢等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

2.準確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難點)

三、初讀感知

1.聽範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自讀提示: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出示我會認,指導學生識記生字。

4.理解詞語。

5.檢查自讀情況。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6.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麼?

示例:《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家境貧困,晚上捉螢火蟲將放它們在袋子裏照着書本讀書的故事。

7.出示會寫字,組內合作識字,觀察書寫要點。教師指導重點字的寫法:

囊:筆畫多要緊湊,中間“冖”的橫最長,兩個“口”要小,下邊撇和捺要寬展。

恭:上邊兩豎稍向裏收,撇和捺在兩豎相應位置起筆,要舒展,“小”右邊是兩點。

博:“十”要窄,橫短豎長,“甫”上橫短,下框稍扁,裏邊兩橫,“寸”橫平直有力。

焉:“正”扁窄,“與”寬大,其上橫要短,豎短折橫要長,折豎有力,左邊是四點。

卒:上橫要短,兩個“人”要小,勻稱,下橫平直,要長,中豎橫上部分要短些。

四、品讀釋疑

1.翻譯課文

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車胤)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香油(點燈,以便在燈下讀書),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上幾十個螢火蟲照着書本,夜以繼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地學習着。

2.家貧不常得油。

此處寫車胤家境非常貧苦,晚上不能經常點燈,為後文囊螢夜讀埋下伏筆,更突出地表現了車胤在艱苦條件下仍勤奮苦學的精神。

3.《囊螢夜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因家貧買不起燈油,晚上捉螢火蟲來照明堅持讀書的故事。

4.這則小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囊螢夜讀》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樣的艱苦條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難,堅持學習。

5.讀了這個故事,結合現在的學習環境,説説你的感想。

示例:與古人學習條件(尤其是車胤這種想在夜晚看書連燈油都缺乏的`條件)相比,今天的學習環境實在太好了,我們坐在燈火通明的屋子裏,不僅有紙質書,還有電子書,可以隨時隨地看書。我們應該珍惜今天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習古人勤學苦讀的精神,認真努力學習更多知識。

6.閲讀方法解密:根據意思停頓,讀好簡短文言文

(1)停頓:一般指説話中話語的短暫停歇。在文章中指語意的斷和連,分為句間停頓和句中短暫停頓。

(2)好處:正確停頓,能幫助我們理解課文意思,瞭解課文表達的特點。朗讀時富有節奏。

(3)運用: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五、結構主旨

1.課文結構

出示本課結構圖示,幫助學生再次梳理文意。

2.課文主旨

《囊螢夜讀》講述了車胤家境貧困,晚上捉了螢火蟲放在袋子裏照着書本讀書的故事。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我們創造條件勤奮苦學,最終一定能學有所成。

3.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朗讀、指讀,讀熟了課文,掌握了字音,學習了本課生字,理解了詞語含義,並掌握了識字、理解詞語的方法。

《文言文》教學設計14

一、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藉助註釋

2. 聯繫上下文

二、生活中的種種智慧:

邏輯推理 2. 以理服人

三、羣文閲讀資料:

(一)道旁李樹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 “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翻譯: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與小朋友們一同遊玩。看見路邊有李樹結了很多李子, 枝條都被壓斷了。那些小孩都爭先恐後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去摘李子。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説:“這樹長在路邊上,還有這麼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過來,嘗一嘗,的確是這樣。

註釋:

(1)王戎:字浚( j ùn)衝,西晉時人,竹林七賢之一。

⑵嘗:曾經。

⑶諸:許多。

⑷遊:遊玩。

(5)折枝:壓斷枝條。

(6)競:爭着。

(7)走:跑。

⑻信然:的確這樣。

(二)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翻譯: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 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 “你的父親在嗎?”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説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出行,卻丟下別人自己走。”元方説:“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您沒到,這是不講信用(的表現);對孩子罵他父親,這是沒禮貌(的表現)。”朋友慚愧,下車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大門。

註釋:

⑴陳太丘:即陳寔( 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

⑵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

⑶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

⑷捨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棄。去,離開。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⑺戲: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 ǒu):你爸爸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語氣詞,表示感歎。

⑽相委而去:丟下我離開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譯成離開的意思,不能翻譯成走了。〕委,丟下、捨棄。去,離開。相:動作偏指一方,這裏指“我” 。

⑾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⑿引:拉,這裏有友好的意思。

⒀顧:回頭看。

(三)曹衝稱象

曹衝生五六歲,智 意所及,有若成人。時孫權嘗 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羣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 “置象於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複稱他物,則象重可知也”太祖 悦,即施行焉。

翻譯:曹衝五六歲時,知識和判斷能力意識所達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當時孫權送來一頭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這頭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屬詢問這件事, 可眾大臣都不能想出稱象的辦法。

曹衝説:“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沒過船痕跡的地方刻上記號,稱實物裝上船,那麼比較之下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立刻按照這個辦法實施行動。

註釋:

(1)生:長到。

(2)智:智慧。

(3)意:意識。

(4)若:相比。

(5)嘗:曾經。

(6)致:送

( 7)欲:想要

( 8)訪:詢問。

(9)羣下:手下羣臣。

(10)鹹:都

( 11)理:辦法,道理。

(12)置:安放。

(13)物:實物。

(14)校:通“較”,比較。

(15)太祖:曹操,即曹衝之父。

(16)悦:高興,開心。

(17)施行焉:按這辦法做了。

(四)楊氏之子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 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 “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譯:在樑國,有一户姓楊的人家,家裏有一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的`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 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着楊梅給孩子看説: “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我可沒聽説過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

註釋:

⑴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⑵甚:很,非常。

⑶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⑷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人稱“孔廷尉”。

⑸詣:拜訪,拜見。

⑹乃:就,於是。聞:聽説。

⑺設:擺放,擺設。

⑻示:給看。

(9) 未:沒有

(10) 夫子:舊時對

學者或老師的尊稱。

(12)禽:鳥。

四、小組合作要求(時間8-10 分鐘)

在組長指定下,成員依次發言交流,全員參與。

針對組內的不同意見進行討論整理。

得出最終結論,並完善閲讀記錄卡

閲讀記錄卡篇目體現主人公智慧的原句相應解釋及所用方法簡練概括主人公的智慧共同點道旁李樹語言形式:

文章內容:

寫作手法:陳太丘與友期行曹衝稱象楊氏之子歸結點

一.疏通文言文文意的方法總結:

二.生活中的智慧的方法總結:

五、拓展訓練(閲讀時間 5 分鐘)

1.運用多種文言文學習方法,疏通文意口頭翻譯。

2. 開動腦筋,運用智慧 .

《文言文》教學設計15

一、自讀作業

1、給加粗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⑴ 奴隸人

A、做奴隸的人 B、農奴、家奴

C、 隸人(職位低微的吏役) D、僕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樣 C、等於 D、等級

答(B)

⑶ 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規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⑷ 執策而臨之

A、面對 B、駕馭 C、到達 D、光臨

答(A)

2、選出加粗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組)。

⑴ 一食或盡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長煙一空

C、或異二者之為 D、或曰,此東海也

答(B)

⑵ ①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②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③駢死於槽櫪之間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長城之限 ⑦願陛下親之信之 ⑧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⑶ 其真不知馬也

A、環滁皆山也 B、故自號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答(A)

3、給下面句子選擇正確的解釋。

⑴ 才美不外見

A、(千里馬)的本領和美好的素質就表現不出來。

B、(千里馬)的才能與外貌就顯露不出來。

C、他的本領和優秀的品質就表露不出來。

答(A)

⑵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A、飼養人使千里馬嘶叫,卻不能夠領會它嘶叫的意圖。

B、飼養人吆喝千里馬,卻不能使它領會吆喝的意思。

C、千里馬為自己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嘶鳴,可是飼養人並不懂得它嘶鳴的意思。

D、飼養人聽千里馬嘶叫卻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論證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B、借千里馬為喻對封建統治者不知馬,埋沒人才的行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現自己懷才不遇之歎。

D、這是一篇談養馬經驗的文章,目的是要使養馬人懂得如何養好千里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寫作方法是:

A、託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託物寓意 D、記敍與議論相結合

答(C)

二、課文分析

1、關於《馬説》的主旨:

有人根據作品開頭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便認為本文主要論證人才的重要性。這樣分析不準確,開頭兩句確有總領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議論的出發點和理論根據,但不是結論,也不是作者寫本文的主旨。

文章結尾一句話值得注意: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其真不知馬是論證的中心。是誰不認識千里馬呢?是他們(其)。他們又是誰,是當時的唐代統治者,是他們埋沒人才、迫害人才。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第一個其字也可解釋為被借用的豈,作難道講。

韓愈所以能寫出如此尖鋭的雜文,是和他的親身遭遇分不開的。這篇《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鬱,離開長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説》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當然,我們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侷限於此,而要從他個人推廣到整個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裏,壓抑人才、埋沒人才是普遍現象。

本文是對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統治者的有力嘲諷與鞭撻。

2、關於《馬説》的結構:

第1段,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寫世有伯樂的重要性。)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第2段,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寫世無伯樂的危害)。

第3段,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對當世無人識馬的慨歎)。結論──其真不知馬也。

由此可見,本文采用的是遞進式結構,邏輯性極強。

三、疑難問題解答

1、關於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誰鳴之?誰不能通其意?

一説是食馬者,即養馬的人。一説鳴之的主語是千里馬,不能通其意的主語是食馬者,代詞之指代千里馬。我們採用後説,故自讀作業3、⑵選擇 C答案。因為這一説,較符合作者的原意。這一點可以和關於本文的主旨結合起來理解。至於D答案,因為較籠統,含義沒有説清楚,不能算對。

2、關於奴隸人

奴隸人是奴和隸人兩個詞。奴,指受壓迫受剝削受人奴役的喪失自由的人,如農奴、家奴。隸人,指職位低下的吏役。應讀成:奴棗隸人。《教參》譯文中把它譯成僕役,雖然也對,但較籠統,含義沒有説清楚。

3、關於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詞,猶,尚且。等,等同,一樣。可譯成:尚且跟普通馬一樣(的地位)還得不到,(又)怎麼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誦和默寫全文

五、教學參考資料

1、《馬説》是韓愈《雜説》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題作《雜説四》。不過,現在人們大多叫它《馬説》,也有叫《説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關於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辭海》韓愈條)

【《馬説》指導課內自讀簡案】

一、教師提示自讀要點和自讀方法

1、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當它發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迴百折之力,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我們學習《馬説》,要掌握這種文體的特點,着重體會其語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託腸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聖明的君主,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學習本文要深入領會作者的主旨。

3、學習本文以自學為主,對照註釋,弄懂大意,然後完成自讀作業,最後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討論有關問題。要加強朗讀訓練,熟讀深思於自知文到妙來無過熟,這説明了熟讀的重要性。

二、自讀作業(同前)

三、討論重要內容

1、關於《馬説》的主旨。

2、關於《馬説》的結構。

3、關於《馬説》的寫作特點。

4、關於一些疑難詞句的理解。

詳細內容均見前自讀教案。

四、作業

以《我怎樣成為千里馬》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結合課文《馬説》,結合自己的實際。

【《馬説》難句解析】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祗(zhǐ)同衹、只、止、但、單、獨,

作為範圍副詞來看是一組同源詞。拙著《文言難句例解》(卷一)説奴跟隸並列地修飾人,很不足取。不敢護前,謹此改正。奴是一個詞,《説文》説是罪人,《玉篇》:《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罪隸。引申為被役使者。隸人是一個詞,就是古代因罪入官為奴,從事勞役的人。《儀禮、既夕禮》:隸人涅廁。鄭玄注:隸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説隸人是職位低賤的吏役。

譯文:只是被奴僕或者隸人的手侮辱着。

2、食之不能盡其材

轉折複句的緊縮形式。緊縮句體現了急迫的語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兩種解釋:一、食同飼,喂;二、食增加使動用法,食之等於使之食。盡其材,《課本》注:竭盡它的才能。指餵飽了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材同才。材不應當解釋為才能。《説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義是材料,《左傳·隱公五年》:其材足以備器用。杜預注:謂皮骨齒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飼料。盡是不及物動詞增加使動用法。

譯文:餵它卻又不能讓它把那些飼料吃完。盡其材前面隱含使之,因是口語語體而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