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優)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1.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優)

《文化苦旅》讀後感1

或許,這是這個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兩個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數小時,快到親友之間的聯絡藉着電話視頻一觸即到,我們忘記了長途跋涉的旅途只為見一個人的'滿心期盼,忘記收到書信看見熟悉的字跡那種滿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顧貞觀為了儘快救贖自己被放逐寧古塔的朋友,一面四處求人奔波,一面給遠在天邊的朋友寫信勸慰,這篇《金縷曲》真真是賺足了我的眼淚!!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為這樣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讀後感2

此文的文筆流暢,餘秋雨的文字工夫確是很強很吸引人的,其敍事往往帶有鮮明的戲劇性,這是他行文的優點。有論者因此批評他在散文裏“編故事”,走金庸小説的套路,已經偏離了散文“真我”“寫實”的文體要求等等,我以為這種侷限性很大的批評並沒有多高的價值,文學藝術上的打破文體自身或先前的定義要求與侷限而進行創新、開拓、嘗試是一件更應該注目和鼓勵的事情,在形式上我對余文沒有多少批評,儘管他自己後來把自己的拓展寫作給模式化了,為人所詬病。但是藝術上你可以做不到或者不去做“事實上”的真實(其實我們傳統所謂“真實”也並不真的真實,也只是心理認識的結果),但我一直認為寫作的主觀“態度”必須是真誠的,失卻了真誠則一切休論。

努力攀爬着才剛剛自比“高加索山頭上的'普羅米修斯”,旋即“啞然失笑”,竟以所謂“康德所説的滑稽”作評價,康德講了那麼多精深的哲學,他偏要選用這個“滑稽”。我的感覺是,餘秋雨不具備真正的悲劇精神和意識,雖然他最會煽情掉淚。

述老尼處簡直是文人式的矯情造作,一個老人幾十年的生存經過和精神情感歷程竟被“眼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裏。”一句輕輕作結帶過,那這是怎樣“神奇”的一脈泉啊,竟然超過涵蓋了一個衰老生命的豐富與厚度?!

“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但不知餘秋雨本人願不願意也這樣“很有道理”的活着,尊重不應只是一種淺薄的認同,更需要一種穿透人生苦難的願力與慧力。

《文化苦旅》讀後感3

跟隨餘秋雨踏上游歷中國文化古蹟的旅途,感受歷史名跡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所沉澱出的歷史文化底藴。

具有”天 府 之國“美稱的都江堰是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夠與長城並肩的文化遺產之一。文章在開頭先描述了長城,在大多數人心中,長城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文化的精髓。接着筆鋒一轉寫到,長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與長城進行了一系列對比,都江堰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能夠説,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確實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續,是因為有了標誌的象徵,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個強悍的民族。

民族應該感謝都江堰,更應該感謝給了它生命的建築師李冰。”為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築都江堰的.本意。 我驚歎於李冰在千年前建瞭如此利國利民,惠及子孫後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後不是死物,它的背後是如李冰一般為民,為後世蒼生,為自然和諧獻出自己一份綿力的偉大祖先。有了他們,才有 天 府 之國 給中華兒女提供的庇護和濡養。民族的延續也正是有了這樣的高尚的起點才變得更強大。李冰留給人們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給我們的深思那樣豐富而美麗。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師,更應該是一個民族所在的精華與衰敗的緣由。面對文化的精髓,我們所能做的是保護它,讓悲劇不再重演,將民族的華麗再次呈現。

《文化苦旅》讀後感4

初開篇便是《道士塔》與《莫高窟》,那個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我卻是沒有一個遊者對它的解讀深刻。只記得,樂僔和尚開鑿了第一個洞窟,王道士“打開了”莫高窟通往世界的大門,絲路花雨滋潤了這方土地……

“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簫的人是誰?任歲月剝去紅裝,無奈傷痕累累。荒涼的古堡中,誰在反彈着琵琶,只等我來去匆匆,今生的相會……”一曲《飛天》奏響在耳際,只覺心中湧起莫名的情愫。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敦煌,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那個聞名世界的石窟,那段輝煌燦爛的文化。

眼望茫茫戈壁,四處荒蕪。那片翠綠已被烈日化為幹黃,那曾經的碧藍只留下潔白的晶鹽,只有蒼穹依舊是不變的蔚藍。那高架的鐵塔撐起了多少人的現代夢,那縱橫的纜線又牽來了多少人的小康夢;然而,當所有的中國夢都實現的時候。有誰還記得,敦煌,這座古城的夢想,千年如一的夢想。

曾經的她,年輕氣盛,任由祖國有志青年在她身上開採探挖;曾經的她,壯志凌雲,任由原子彈綻開的蘑菇雲在她腳邊開花;曾經的.她,豪氣沖天,任由一批批的探索者帶走她的經書卷藏。而如今,她的千瘡百孔誰看得見,她的滿懷心酸誰味的出,她的一腔苦水又向誰傾吐!尋夢的路,為何這般艱苦?

《文化苦旅》讀後感5

因為我仰望餘秋雨。

因為《文化苦旅》我走近餘秋雨。

還記得那時青春年少,輕狂無知,在書架上瞥見了他的名字與作品,那書架是那樣高啊,我不屑地走過了,沒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許多許多的敬畏。那讓我不敢顧盼的高度漸成了心中最神祕的暗泉,也許正是這份感覺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許多頭銜和稱號,許多鮮花和掌聲,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旅人。

歷史與現實隔着一段距離,正是這段距離把祖國山山水水中沉澱的文化層層剝離,於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有誰在覽盡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內涵了呢?

然而,終於有一個人肯在旅遊的時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將沉埋于山水間的歷史,執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他在山水之間捕捉文化的氣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麗,於是山水活了,歷史活了:西湖水裏亭亭走出了蘇小小與白娘子,都江堰邊默默佇立着李冰,天心閣的風雨飄搖着歷經劫難的書香,莫高窟的絢麗蒸騰着千年不枯的生命,《廣陵散》的餘音來自歷史深處,勾魂攝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祕而廣大……幾千年的沉澱重新在人們心中搖曳生姿起來。

讀餘秋雨,就像順着涓涓溪流尋找文化的歸宿,追溯文化的淵源。

讀餘秋雨,就像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覽盡歷史的畫卷。

讀餘秋雨,就像與一位隱士談話,裊裊茶香中體會歷史與文化的沉重。

讀餘秋雨的時候,就會覺得生命的本體貼近了歷史,貼近了文化,心靈靜了下來,世界靜了下來。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流浪的旅程中,是誰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跡? ——題記

接觸《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書當中也是堪稱經典。荒茫大漠中,一個古老的意象,記錄了敦煌文明的興衰,見證了一個沒落王朝的赤誠與無奈。當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時,一個壯麗無比的樂章便開始奏響。它是一千多年層層的積聚,它是一千多年鮮活的生命,它是無數藝術家與信徒膜拜的聖地。可是誰又能想到,它最終的命運卻交付到一個麻木無知的道士手裏。

王道士不過是那段屈辱歷史中的一個小丑,他的無知,他的低賤,他的`自以為是,無不讓人心中可悲可歎,可憤可恨。

當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絢麗的壁畫粉刷得所剩無幾時,我好恨;

當看到王道士數着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得意的笑時,我好恨;

當看到一車車的瑰寶被大搖大擺地運到國外時,我好恨;

大漠孤煙,冷冷的夕陽將那些馬車的影子拉長。如血的餘暉,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時,這塊宗教的聖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飛,粗礪的黃沙擊打着空空的石窟。嗚咽的寒風,在唱着最後的輓歌。此刻,這個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啼哭?

《文化苦旅》讀後感7

不管你見或不見,我都在那裏。

——題記

悲涼。這是我看到這本書的第一行時,最多的感覺。

道士塔、陽關雪、廢墟……路,你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飛。看着王道士將一箱箱國寶以廉價易走,欲呼無聲的悲傷。在沙山頂端望着山腳下那一抹清泉,心中是何等之複雜!陽關外飄飛的白雪,你可記得古人的足跡;圓明園啊,你可想念當時的輝煌!

僅僅只有悲涼嗎?不還有那無緒的愁。

新加坡的一片荒涼之地,埋葬着無數生命;青雲譜中,朱耷的恍惚與悽落,哭之,笑之;廬山上,新建的台階與平整的車道奪走了廬山對人的考驗,也奪走了那份無價的意境;都江堰水中三座巨人石雕,微笑地看這滄桑的'世界;三峽邊的樹與林吶!你可曾記得李白行船的蹤跡?

蘇州與江南的小橋與流水,悽異而婉轉;柳公柌的美景盡收眼底;洞庭湖邊,岳陽樓上,古今詩人共詠愁詩;白蓮洞中的古人們,完成了第一次征服,舉起了勝利的手臂;莫高窟中的飛天,微笑看着這世界……

傾聽!為了文化中的祕諦;傾聽!為了文化的復興;傾聽!為了文人的秉性;傾聽!為中華文化為我們所遺留的永恆閃耀。

《文化苦旅》讀後感8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於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祈祝,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通過文字我看到了穿行在祖國名山大川之間的餘先生或輕拭汗漬,或佇立思索,亦或是與一行好友歡快暢談。

餘先生的旅行是深沉的。他像是在進行一場朝聖,去和所到之處的人文歷史進行一場精神的對話。在他的眼裏每個城市都是擁有生命的,都散發着獨特的魅力。莫高窟的'壁畫線條中能夠找到朝代的變遷,三峽的河道中滿載先人的贊詠,廬山的方寸間遍灑文人的風情。

為什麼如今我們很難感受到風景中的藴藏?我想一方面是因為交通便捷,各個地方的逐漸同化,更多的可能是因為我們缺少了一種敬畏和敏覺吧!每個城市都逃不掉奔忙的車流,擁擠的人羣,繁華的商品市場。每個人呢!都變得浮躁,只把風景留給了相機。照片是對時空的定格,只是為了給我們日後的回憶增加一些斑駁的色彩。如果我們的旅程只是為了日後的回憶,那麼現在又有什麼意義?

今後的旅行我們不妨學習學習餘先生,用心去體味一處風景的韻味,用語言去探索一方水土孕育的風土人情,用思索與先輩進行一場精神感應。

《文化苦旅》讀後感9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脱也擺脱不了。”想,這個原因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説,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蹟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着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之前一直在看的是一些外國名著,一同學看了就嘲諷我説中國那麼多優秀的作品為什麼不讀,然後就送我了這本書。

自上次讀完《我與地壇》之後便愛上了那種讀散文時的享受。今晚還在跟朋友開玩笑説要尊重文字,讀書之前要沐浴更衣,儘管是玩笑話,但讀這些書的時候的確要心無雜念,如此才不算褻瀆了這神聖的文字。

初讀前面部分時還難以理解為何書名叫做《文化苦旅》,但當文章涉及到文革時便顯得沉重,苦旅也得以見得。餘先生一生在苦旅,在修行,在修心,即使在受人誹謗時仍不忘自省,得出自己並無過錯時也無意爭辯,於他,與其將時間浪費在爭論上不如寫寫文章,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態度令人驚羨,其無慾無念不爭不吵的選擇令人佩服。

餘先生不單單是在空間上帶我們領略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還在時間上追尋優秀的文化與文人。走南訪北,橫穿古今,都江堰的讚美、莫高窟的感慨、杭州城的剖析、寧古塔的風霜,日昇昌的興衰,天一閣的沒落……每個地方都有着歷史和文化的沉澱,而餘先生也做到了用手中紙筆將文化之火傳遞給我們。

歷史是厚重的`,值得反覆揣摩,文化是悠長的,需要傳承,這本傳承文化之火的書值得細細品味,單單讀了一遍,必然難以理解的深刻,希望日後再次拜讀會有新的體會。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有人説,閲讀一本書就是在瞭解一個世界,而有的書卻徒給你一個空殼。

沒錯,有的書籍就是把你帶入一個活色生香的世界裏,這個世界是你喜歡的卻觸碰不了的,又或者是你未曾感受過,讓你驚奇不已的。它是充實的,飽滿的,你沿着它的街道行走,看着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就像觸摸着自己的脈絡那般真實,好像這個世界的生命在你手心跳動。

而有的書籍,只給了你一個華麗神祕的外殼。你被它表象吸引,滿懷期待地走進,卻發現裏面空無一物。

後者總是飽受詬病的,但我認為,好的書,並不一定都要給你一個世界。閲讀的本身,就是要你自己去感受文字裏散發出的魅力。給你一個空殼,是要你自己步步深入去豐富這個世界。

倘若這個殼能讓你願意,走入這個世界,那麼它也不枉費是一個殼了。

沒有人能確保自己建造出的世界是最完美的。誘發讀者的'思考,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入這道門,這個世界才可能是豐富多彩,各具魅力的。

所以,不必擔心這一腔的感歎無從發泄。

能從殼裏引出自己的思考,你就能看到專屬於你的世界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昨天讀了《文化苦旅》中的首篇《牌坊》,看這名字確實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讀完以後卻是意猶未盡。文章首先描寫的是作者小時候見到的很多貞節牌坊以及其背後怪異的故事,通過墓碑石匠和牌坊石匠的對話讓我們得知造了牌坊的女子的墓碑卻空了。然後又描述了一個現象是曾經興盛的尼姑庵裏來來去去總是美麗的女子,後來來了兩個美麗的女教師,尼姑庵改造成國小。村裏的男孩子來上學,家長們為女教師新式的髮式、衣着而着迷,而在女教師的努力下,終於招收到一位女學生。在最後作者引用了外國小説《熱冰》中的故事講的是女子為了貞潔跳湖,被父親冰封后卻被誤入冷庫的青年救出。這位冰凍的姑娘被封為聖徒,如同中國女子死後立貞節牌坊。但是他們真的死了嗎?於是作者大膽猜想立了牌坊的自殺女子的墓空了,實際是因為她們沒死而被她們的父親悄悄轉移了。

如果這個故事被搬上熒幕,或許能被描繪地更繪聲繪色,更吸引眼球,但是寫在書裏,文字的力量更引人深思。作者將這些不知來處的'陌生的美麗與無言的牌坊對比,讓我感受到這個封建時代的冰冷,而令人欣慰的是“逃婚的”她們沒有讓自己的美好白白葬送,而去努力地改變,去讓後人擺脱這些束縛。她們無聲地隱匿在歲月裏,而我有幸在這篇散文裏認識她們。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第一次知道餘秋雨這個人時,是源自八年級年級的一篇課文《信客》。在語文老師的極力推薦下,我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説着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文明的盛興、衰落。餘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遊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並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經歷過的風霜雨雪,經歷過的不為人知的祕密……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許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讀完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後跳動額是一顆單純,潔淨,坦誠的心。讓我飽覽了祖國山河無比秀麗的景色,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了歷史,讓我明白了作為一箇中國人應擔當的角色,那就是銘記歷史。好好珍惜,好好品讀,好好欣賞中國文化!人生也是一段歷史,我們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個過客,曲折的人生路上,我們匆匆前行,回頭望見那一排排腳印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和無奈!作者為了尋求歷史的足跡而跋涉于山水之間;而我們為了感悟人生的真諦,跋涉於人生道路上!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着分割。

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隨着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啊!那是大漠中連綿起伏的勝景,那是陽關前瀰漫着滾滾煙塵的戰場,一陣又一陣,薰黃了我那飛舞萬千的思緒,也薰黃了我那一顆湧動着熱血的心。

大漠,神祕之極,震撼之極!

那是一個古蹟,更是一種精神。那是堂堂中華抗擊戎胡,募守邊關的精神。那是一種勇氣,那是一種孤寂,那更是一種壯美。那是屬於大漠的精神,大漠崇尚勇敢,只有勇敢者才能受人尊敬,只有勇敢者才配生活在這裏。這是大漠千古以來永恆不變的準則。

那綿延不盡的沙丘,竟藏有澄澈婉約的清泉。

她孤苦伶仃,卻營造出了一方天地,未被外界污染,澄明如故。那每一塊石子,那每一棵綠樹,那每一條小魚……都在訴説着那變遷的歲月,那難言的孤獨。那年邁的尼姑,她的`臉,被歲月無情地刻畫出了一道道生硬的皺紋。但那卻是一種精神,那是佛梵與自然交織相融的精神。

那雪,下的温暖,下的蒼涼。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沙源既是沙鳴山,隱泉既是月牙泉,因形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文中講述的是作者一路攀登沙山而上,尋找月牙泉的旅途經歷和感受。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這句話是餘秋雨攀上山頂時發出的感歎。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美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不美嗎?為什麼一顆平凡的野草在攝影師的手下變得如此唯美?為什麼一朵枯萎的花朵在美術家的筆下變得如此輝煌?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得眼睛“。高淑珍的.坑頭課堂,最美女老師張麗莉,託舉生命的最美媽媽,你説她們不美嗎?

美,不是偉大,其實就在身邊。

”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世間大受其累“而月牙泉不就是這樣的產物嗎?黃河以她澎湃的氣勢流傳千古,長江以她的綿延萬里而聞名於世。這讓我不禁的想,那月牙泉呢?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時,給粗狂以明麗。”餘秋雨在書裏的這段話實在是再貼切也不過了。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古人以他們的方式讚美着四季的美麗,平靜,實在。或許又會是這樣,當你回到家時飯桌上已經擺好了熱騰騰的飯菜,當你生病時有人在照顧你……

Tags:讀後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