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淺析高中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與教學策略

欄目: 信息技術 / 發佈於: / 人氣:1.4W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學策略的選擇在整個教學系統中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是優化教學過程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也是課堂教學能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淺析高中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與教學策略

  一、學科特點

⑴ 綜合性

從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中可以看到,信息技術課程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設置,它同語文、數學等學科一樣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既有充實的技術內涵,又突出其豐富的文化價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計算機技術之外,還涉及到許多其它學科,如審美藝術、環境、語文、數學、硬件時尚、軟件開發等等,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⑵ 基礎性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性表現在:要關照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為造就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通過信息技術課程,培養並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為在各門學科乃至全部教育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打下牢固的基礎。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其目的並不是為了短期優化效果,而是為了奠定學生在今後工作與生活中有效解決問題、在未來社會中自我學習、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⑶ 工具性

在新標準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也是學生的學習工具。”從未來來看,它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掌握好這一工具,有利於學生把信息技術應用於其他科目內容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有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提升今後在信息社會中的工作與生活的質量。

⑷ 實踐性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作為技術領域內容的信息技術其性質就是“一門立足於實踐的課程”(見新標準),在2000年頒發的《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就已明確指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在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實踐是培養與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要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安排足夠的時間,鼓勵學生多動手、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實地感受信息文化並籍此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理論,提高學生的信息應用能力。

⑸ 開放性

開放性是指學習的對象及所提供的平台都是開放的。這與信息技術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週期短的特點相適應;同時,高中學生信息技術起點的較大差異性,只有在開放性的環境中,運用開放性教科書(具體要求有一定彈性,內容的呈現有較大靈活性),採用開放性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才能保證起點水平較低的學生能夠適應,也給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提升全體學生的信息素養。

⑹ 層次性

信息技術學科的層次性表現在:學生基礎水平與學習特質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採取分層教學策略,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設計,採用分班教學或同班異步分層教學等教學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二、淺析教學策略

1.針對“綜合性”的教學策略

⑴ 積極學習理論,提高教學水平

信息技術的綜合性的特點,在教學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教師學識淵博,知識面廣,而且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教學水平,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理論,樹立起新的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技術與教學手段,合理選用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才能更準確、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基礎發展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

⑵ 軟化學科界線,加強學科整合

信息技術課屬於新興邊緣學科,有理科性質,也有人文特點。要軟化學科間的界線,使相關學科在內容上相互滲透,形式上相互補充,手段上取長補短,切實地進行學科整合。比如,一方面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INTERNET來學習其他課程,另一方面,通過其他課程的學習,可以發現、補充信息技術課程所學的不足,促使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擴展與深入。

 2.針對“基礎性”的教學策略

⑴ 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法指導

面向全體,是指不僅要照顧困難生、激發優秀生,更要關注中間的這部分學生,要“盯着中間,兼顧兩頭”,向學生展示清晰的思維過程,注重方法獲得的指導、總結。如在學習一段時間後引導學生思考、歸納“選擇對象”這一操作的方法,總結出鼠標右鍵無處不在的功能等等,學生掌握了這兩個方法,就可以解決操作中的一大片問題。另外,“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避免求難求多求全求快,及時瞭解學生情況,已會了什麼,不會什麼,理解什麼,不理解什麼,障礙在哪裏,想學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等,及時採取對策,或個別輔導、或分小組講解、或集體回授,夯實基礎,防止學生食而不化,奠定他們在信息處理技術層面上的基礎。

⑵ 運用任務驅動,促進基礎發展

教學中可以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從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中提取出為學生所熟悉、所喜愛的素材,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各子任務,各子任務之間相互聯繫,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讓學生踏着任務的階梯去獲得技能、建構知識、形成能力。但任務驅動並非萬能,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神化和泛化。

比如:在Excel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製作一個圍棋盤,讓學生不知不覺的'“玩”中掌握單元格區域的選擇,邊框、底紋的設置,自己名字的輸入,字型、字體、字號的設置,單元格的合併,日期、時間的設置等,並結合繪圖工具在上面“走”棋,對而學有餘力的同學,可能考慮製作更加精美的橡棋盤與橡棋子。因為學生比較感興趣,參與積極性很高,事實證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針對“工具性”的教學策略

⑴ 積極引導,提高認識

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滲透相關意識,讓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老師在課堂上儘可能結合身邊的一些實例來講述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學生直接領略到信息技術作為工具的優異性;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憑藉校園網或互聯網與學生進行交流(或交作業或發E-mail或在線交流等),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工具性的認識,提高學習信息技術的主動性。

⑵ 創造條件,鼓勵應用

即與課堂教學相聯繫,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創造一個良好的應用環境,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信息技術為自己的生活與學習服務。如用Excel幫助管理班級財務,寢室室徽的製作、班報的排版與編輯,用PowerPoint製作幻燈片等,學生都可以用所學技能,來為其提供各種幫助,而這種實際需求又會激發學生更好地學生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4.針對“實踐性”的教學策略

⑴ 演練結合,精講多練

“演”是指教師對於一些操作性的技能邊操作邊解説,演示後的“練”是指通過具體練習讓學生模仿並鞏固相關知識上的“應會”操作。“精講多練”是指對錯誤的認識、模糊的概念、易錯的操作以啟發性為原則,用清晰、簡潔、準確的語言為學生排除謬誤,引發思考,開拓思維;再者,結合練習,讓學生在“會”的基礎上,拓展“應用”的層面,提高學生信息的實踐操作能力。

⑵ 課外實踐,以用促學

信息技術實踐能力不斷提高,還有賴於第二課堂的積極開展。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所學得的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或學習其他學科中進行豐富多彩的創作和信息交流活動,以學促用,以用促學。如研究性課題的研究,班級網頁製作,用Internet進行信息交流、資料查詢,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種電子作品製作的競賽,這些不但有利於鞏固已學知識,拓展、加深所學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創新思維,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信心與熱情,極有利於學生實踐水平的發揮與提高。

5.針對“開放性”的教學策略

⑴ 端正態度,增強主動

即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是在開放性的環境中學好信息技術的必要條件,筆者認為,正確的學習觀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最根本的內在動因。很多學習不理想的學生,其原因是往往是功利思想太濃,認為信息技術不要大學聯考,“只要會考通過就成”,學不好也“沒什麼損失”等,由此引發了許多不良的行為。因此,教師一方面要善於發現,耐心地開導並及時地加以糾正,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其積極、向上的一面,多進行正面的引導,使其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⑵ 注重過程,強調多元評價

就是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評價的多元性、多主體性。這是開放性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從主動學習跨越到自覺學習的重要手段。沒有學生主動的學習過程,就不可能學好本門學科,而探索過程本身又是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態度的培養這三項目標的關鍵。教師要一改過去重結果輕過程、重成績輕態度、重掌握知識輕能力的形成與遷移,採用多元、多主體評價策略。肯定優點與進步,保護學習積極性,增強自信,促使學生的學習在信息技術這一開放性的平台中實現良性循環。

⑶ 利用差異,提高資源互補

即充分挖掘學生各種差異性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高一的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其環境各異,其性格特性、心理素質、能力傾向各不相同,各人間的差異性明顯,教師要把它們作為一種資源來充分利用。比如,通過學生位置的有意安排,或利用小組的形式,或通過結對的方式組織好學生的協同學習,化劣勢為優勢,提高互補效果,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水平。

 6.針對“層次性”的教學策略

⑴ 學生及目標分層

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與學習特性的不同可通過測試、考查及教師對學生的瞭解把學生分層,再依據各層的學習水平,制定各層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同的練習,目的是讓學得慢的學生來得及吃,學得快的學生吃得飽。學生的層數可根據學生具體人數與教師的管理能力來確定,通常分為A,B,C三層。隨着教師對學生了解及學生學習的快速分化,要及時地調整他們所在的層次以適應相對的變化。對於一些變化特別快的學生,可以一經發現,立即調整,推動、鼓勵學生由低層向高層遞進。

⑵ 輔導與評價分層

教師在巡迴輔導時可根據各層學生的不同情況分層進行,對基礎好的少數A層學生, “幫導”的目標是拔尖,加深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要求他們“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鼓勵善思考、善提問;對大多數的B層學生,目標是整體提高,要求他們“促內化、助遷移、漸放手”;對於學習困難的C層學生,目的是達標,重點為“抓基礎、養習慣、帶着走”,鼓勵他們敢實踐、敢操作、敢提問。同時,評價也要根據各層不同的特點分層進行。例如,C層學生往往有很強的自尊,對評價又非常敏感,教師可以放大其優點,一次大膽的提問,一次偶然的發現,一次主動的探索……,在全班充分肯定,多加鼓勵;對於一些不良的行為和做法可以在層內及時地加以糾正。總之,要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使它真正起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以推動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目標及學科特點與教學建議 李勇帆 教育技術通訊

[2]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教育 章慧敏 傅德榮 教育技術通訊

[3]異步分層教學讓所有的學生有所成 姚愛姬 浙江現代教育技術第6期

[4]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