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教育

教師的教育制度

欄目: 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1.73W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制度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制度是指在特定社會範圍內統一的、調節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一系列習慣、道德、法律(包括憲法和各種具體法規)、戒律、規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條例)等的總和它由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國家規定的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三個部分構成。制度到底怎麼擬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的教育制度,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的教育制度

教師的教育制度1

1、 在職教師全部參加培訓。

2、 培訓內容:

A、 職業道德教育

B、 信息技術培訓

C、 普通話培訓

D、 三筆字培訓

E、 課堂教學技能培訓

F、 德育教育、班隊工作技能培訓

G、 新教材培訓

H、 骨幹教師培訓

I、 提高學歷層次培訓

J、 專業課教師培訓

3、 教師繼續教育,是對取得教師資格的在職教師進行以提高政治思想、師德修養、教育理論、教育教學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培訓。

4、 繼續教育的任務是:通過教育教學實踐與培訓,使每個教師的政治業務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從中成長為一批教育教學骨幹,有的逐步成為教育教學專家。

5、 繼續教育主要層次,可分為新教師見習期培訓、教師職務培訓與骨幹教師培訓。鼓勵教師參加本科學歷的學習與培訓,學校將在經費方面給予獎勵。

6、 繼續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堅持自學為主、集中培訓為輔,短訓為主的原則。

7、 教師是否參加滿規定學時的繼續教育以及教育的成績將作為教師職稱評定和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

8、 學校支持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在學習費用、時間上予以保證。學習期間,政策規定的福利工資待遇不變。

教師的教育制度2

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德育,而德育很大程度是在學校完成,由教師去實施,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師德素質,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前提和基礎。

一、新教師必須服從上級和學校的管理,自覺做到依規辦事、依法治教,做到遵紀守法、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崇尚科學,反對邪教。

二、新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教育法律法規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樹立高尚的師德師風。

三、新教師必須遵守上級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培養教師的道德情感,堅定教師的道德信念。要時刻記住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要對教師神聖職責有深刻理解並迸發出一種強烈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四、新教師必須認真學習《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深刻理解《規範》的時代性;要嚴格要求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積極進行有效的自我監督,自覺培養自制能力。

五、新教師要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和教研教改活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認真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任務,想方設法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成績,為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而努力奮鬥。

六、新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認真聽取指導教師的意見,不斷修煉自己的職業精神,向着高層次的人生目標前進。

教師的教育制度3

為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根據市區有關教師繼續教育的文件精神,結合本校實際,學校將以培訓者提高為先導,骨幹教師培訓為重點,面向全體教師進行繼續教育,鼓勵教師進行業務、學歷進修,特擬定本制度。

第一條、教師繼續教育,是指對取得教師資格的中國小教師進行提高思想政治、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及教育教學能力的培訓,接受繼續教育是全體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第二條、教師繼續教育以校本培訓、業餘時間自學、短訓形式為主。

第三條、培訓對象:全體在職教師。

第四條、教師繼續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新任教師培訓

培訓對象:0—1年教齡的中學教師

培訓內容:《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及相關教育政策法規,所擔任學科的課程標準、教材教法分析及班主任工作等,注意與職前培養內容相銜接。

(二)教師崗位培訓

培訓對象:1年以上教齡的全體教師

培訓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修養、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教學技能訓練、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基礎教育改革對教師知識能力的新需求,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等重點。

(三)骨幹教師培訓

培訓對象:各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及在學校教學中起中堅作用的教師

培訓內容:現代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科前沿知識與綜合知識、現代科技及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教育科研課題的立項、研究、結題與成果鑑定等。

(四)學歷提高培訓

培訓對象:取得國家規定合格學歷的'全體教師

培訓內容: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教學要求對教師進行學歷教育。

(五)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培訓對象:全校教師

培訓內容:按照國家《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和《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大綱》的要求,以普及計算機應用技術為核心,學習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日常辦公文件處理、網上查詢資料、課件製作、計算機輔助教學,開展科研和處理信息等。

第五條、教師繼續教育,應按照不同類型完成相應的學時,新教師的培訓應在試用期內安排,骨幹教師培訓和其它類別的培訓所取得的學分可計入培訓成績。鼓勵具有合格學歷的教師參加教育教學專業對口的高一層次學歷或第二學歷進修。

第六條、本校教師學歷進修費用由教師個人承擔,經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批准參加繼續教育學習的教師(不含學歷進修),其學費、差旅費由學校支付。

第七條、繼續教育學習紀律:

(一)遵守學習時間,準時參加集中輔導、培訓。有特殊情況者與學校領導請假,准假後再通知輔導員。

(二)端正學習態度,遵守學習紀律,認真聽、記,積極參加討論,按要求完成培訓筆記。

(三)積極主動自學,認真做好自學筆記,保證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努力提高學習效果。

(四)積極參加各項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理論聯繫實際,不斷研究、探索、創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新世紀具有創新素質的優秀人才。

(五)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擺正工作學習關係,做到以自身素質的提高帶動工作效率的提高。

(六)積極參加各項繼續教育活動,做到準備充分,遵守紀律,爭取使各科目在考試考核中達到良好以上標準。

第八條、教師在繼續教育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學校將視不同情節,分別給予通報批評,不得參加當年的評優、晉級等,並責令承擔培訓費用,緩聘或解聘的處分:

(一)無正當理由拒不參加;

(二)擅自中斷培訓的;

(三)培訓期間違反有關規定造成不良影響的。

教師的教育制度4

摘 要:基於教師發展階段理論,提出教師教育制度創新宏觀策略,並論述這些策略實踐轉化機制問題。教師教育既不是教師成長的開始,也不是教師成長的結束,因此要精選將來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對教師教育制度進行全面創新,以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教師教育;教師發展;教師成長;教育制度創新

本文從教師的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兩方面論述教師發展體制創新問題。

一、教師職前教育制度創新

針對我國目前教師職前教育現狀,教師職前教育制度創新主要應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由師範院校培養教師到綜合大學培養教師:教師培養場所拓展

目前我國中國小任課教師大部分來自師範院校,而研究表明,師範院校畢業的教師與綜合大學畢業的教師相比,其專業水平上並無優勢,甚至處於較低水平。這就使得師範院校的辦學水平受到質疑。師範教育要擺脱專業水平低這一困境,師範院校在加強學生教育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因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進行知識傳承,如果不精通所教授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前沿信息,教育科學的種種理論知識就難以在實際教學中發揮作用。

一流的教師需要通過高水平的大學培養,這就要求人們改變培養教師僅僅是師範院校任務的傳統觀念,充分利用綜合大學的資源和優勢,擴大教師培養的場所,使教師不僅僅是“師範生”,同時也是一流大學的畢業生。這樣不僅可以擴大教師來源,也可以提高教師的綜合水平。我國目前的許多綜合院校已經設立了教育科學學院這樣的教育研究機構,但這些學院往往注重教育理論的研究,而沒有發揮好培養教師的職能。這説明人們已經認識到綜合大學不能在教育領域袖手旁觀,但具體操作還需要理論研究及國家政策上的肯定。

(二)通過職業因子分析遴選生源:招生制度急需變革

對於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理論界多有論述。但很少從教師的源頭──學生這一角度思考教師素質問題。教師作為一種專業人才,在生源上就應該要求具備從事教師職業的最基本因素。國外的能傾理論研究為教師職業因子分析和職業篩選提供了有效依據。

能傾研究取向認為,能傾(能力傾向)歸根結底是指適於從事某種職務的潛能──現實或潛在地擁有有效履行某種職務的能力和特性。根據國外的研究,能傾可以分為四個不同層次:並無履行該職務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技能、性格性能傾;社會適應性能傾,即個體是否擁有人人都能接受作教師的社會標準;生活信念和使命感。這種研究取向是一個更加客觀現實的框架,如果將各部分細化可以作為指導我們選拔教師的標準。

根據能傾理論,對有志於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應進行能傾測試,使之具備履行教師職務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這就要求對招生制度進行改革,改變傳統以分數為惟一依據的招生辦法,對每個學生進入教師領域前進行多方面檢測,這對於保證教師隊伍的質量意義重大,並且,這種遴選也有利於學生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業。

(三)變學年學分制為學分制:擴大非師範專業學生選擇教師職業的機會

目前,在我國師範院校中,與師範專業同時並存的還有大量非師範專業。非師範專業開設的本意是增加生源,擴大就業途徑,提高師範院校的競爭力。但由於專業之間沒有互通,非師範專業的畢業生即使想當教師,由於沒有學習相應的教育課程,也難以與師範生競爭。這在師範院校內部造成了師範與非師範專業的鴻溝。為擴大非師範專業學生從事教師職業的機會,學校應該為之提供教育課程。

這一目的可以通過學分制實現。目前我國大多數高等師範院校實行學年學分制,在課程設置上規定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部分內容,學生必須在規定的四年內學完教學計劃中所有內容,且成績合格准予畢業。學生對於自己所學課程具有很少的選擇權,不僅院系、年級之間不能互選課程,在本學年本專業內部,也只有少量的選修課可自主選擇,並且,選修課的開課質量較低。在學制上學生也無權向學校申請延長或提前畢業,只能按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學制年限學習。這種制度不僅限制了非師範專業學生進入教育領域,實際上也極大抑制了所有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個性發展。這與培養創新型教師的宗旨大相徑庭。所以,要變學年學分制為學分制,擴大非師範專業學生選擇教師職業機會。

(四)由單科教師向多科綜合型教師轉變:適應課程改革需要

當今社會要求人才要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具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代課程改革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都極為強調課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目標綜合課程、研究性課程等進入中國小課堂併成為中國小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師範學校面對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沒有做出積極的迴應。師範院校設置的院系是以學科為分水嶺,不同院系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繫,以至出現這樣的情境,我們要求學校開設綜合課程時,卻找不出一個能教綜合課程的教師。師範院校應把培養目標定位於適應中國小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需要,培養適應現代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的教師。為適應當前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需要,師範院校要打破原有的院系設置體系,去除專業劃分過細的弊病,實現相關學科和院系的聯合和統整。這是使教師走出只能教單一學科,缺少必要的綜合知識這一困境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為定位於培養中國小師資的師範院校應做好中國小教師需求分析,適時對院系和學科專業做出調整。以理科為例,各師範院校可以先打通各院系的基礎課,然後在這一基礎上探討一個院系的學生完成兩個院系以上課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當然這要與學術性區分開來,不把某門課程開得過深,使許多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選擇其他課程。在教材編寫上,要精選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在課程設置上,加大實踐課的比例,使教育理論與實踐得到有效結合,在實踐中培養師範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是迴應中國小課程改革,培養研究型、創新型教師的重要途徑。

二、教師職後教育制度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教師職後教育沒有受到應有重視、現行教師職後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難以達到教師培訓的預期目的,也沒有真正反映教師職後教育規律,急需進行必要調整,教師職後教育制度需要創新。

(一)走出學歷與知識本位培養的誤區:凸現校本培訓的重要性

傳統的教師培訓是一種以學歷補償和學歷提升為主的“學本”培訓模式。在有相當數量教師學歷未達標,教師培訓的主要任務是對未達標教師進行學歷補償教育的情況下,這種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優越性。但隨着我國師範教育和教師繼續教育的發展,教師培訓的主要任務開始由學歷補償向“實踐能力”補償和學歷提高轉變,並逐漸轉向側重教師教學實踐水平的提高。這時傳統的“學本”培訓侷限和弊端便逐漸暴露出來,單一的學本培訓模式難以適應當前多元的`教師培訓需要,特別是難以完成提高教師教學實踐水平的任務。這就要求產生一種與教學實踐密切聯繫,能有效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教師培訓模式。

校本培訓是一種典型的側重教師實踐水平和教學質量提高的教師培訓模式。它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中國小教師培訓教育工程方案》指出,“完善和加強國家—省—市(地)—縣—鄉—校各級培訓機構建設。”這就以文件的形式承認了中國小校作為教師培訓機構的地位。這也説明國家把校本培訓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師培訓形式確定下來。相比之下,我國關於校本培訓的理論探討,特別是微觀理論的探討卻顯貧乏。我國校本培訓的實踐發展和校本培訓的理論現狀都要求我們對校本培訓進行理論研究,以推動校本培訓實踐的發展和填補理論上的空白。關於校本培訓實施應注意以下問題:(1)校本培訓是在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的規劃、領導和指導下進行的。不能庸俗化地理解為完全把培訓權交給中國小校。(2)校本培訓的場所是教師所在學校或附近學校,不能教條化地理解為每個教師必須在本校接受培訓。(3)校本培訓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為主的,是教師擁有相當的學歷水平後進行的。(4)在校本培訓中,教學與培訓相結合,不是為培訓而培訓,而是為改善教學而培訓。(5)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是校本培訓的重要方式,但研究的目的不是為發現理論,而是為改善教學。

(二)重視教師的發展:強調教師行動研究

教師行動研究是目前國內較受關注的教師培訓方式之一。行動研究不僅是一種研究類型、方法和策略,也是教師教學和工作的方法。行動研究的理論和它所倡導的實踐藴含着一種新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實踐的方法論。它的提倡在某種程度上也衝擊了傳統的教師職後培訓模式。

當今行動研究的提倡者艾略特(J.Elliot)認為,教師應該成為“行動研究者”,使研究與行動真正合二為一。這是對“研究者”與“實踐者”長期處於分離狀態,前者以“發展理論”為己任,追求“科學”理想,後者以“發展實踐”為己任,追求“職業”理想的教育研究與實踐分離狀況的一個否定。行動研究者認為,研究者與實踐者,科學理想和職業理想的分離阻礙了教師教學實踐水平的提高。為了克服這一弊端,行動研究不僅提倡研究者要深入教學第一線,更提倡教師對自己的具體教學實踐情境進行研究。行動研究將職業理想和科學理想統一起來,使教師開放性地改進教學實踐,又通過批判和修正實踐提高教師對教學實踐的理解水平。行動研究使教師認識到教學與研究結合的重要性,同時對教學的反思又促進了教師實踐知識的系統化和實踐能力的提高。當然行動研究不是教師自發能夠進行的,必須經過有關人員的培訓。校本培訓中,專家和名優教師進入到中國小,和廣大教師共同研究和探討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幫助廣大教師進入行動研究。行動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產生理論,而是為反思和改進教學,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和教學質量。

(三)以科研促發展:促進教師教育科學知識向實踐性知識的轉換

有關研究將教師的知識分為:(1)本體性知識(subject-involved knowledge);(2)條件性知識(conditional knowledge);(3)實踐性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屬於條件性知識,這種知識只有放在教學過程會考察,才能真正考察到教師是否掌握。傳統的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可以讓教師知道幾條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但無法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自主地運用這些知識。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面臨實現有目的行為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和相關的知識。這種知識是藝術的運用教師經驗積累和教育教學知識完成教學的知識。教師只有掌握了實踐性知識,才真正掌握了教育科學知識,教育理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教育科研是促進教師教育科學知識向實踐性知識轉換的重要途徑。教師只有以一種科學研究意識對待他所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用教育科學知識實質性地指導他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從而將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學校要指導教師樹立科學研究意識,教師要認識到關係學生髮展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課題,一個有價值的科研課題。教師要主動地培養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主體性地捕捉教育教學中有挑戰性但又能通過自己努力得到某種程度解決的問題,把它確立為自己的研究課題,通過科學研究,提高自己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學實踐水平。

(四)營造適合教師發展的校園人文環境:為教師發展提供學校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是“組織成員分享的,無意識運行的和在一個基本的想當然的方式下定義的對自己組織的觀點和對它的環境的更深層次的基本假設和信仰。”學校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強大的慣性。對學校文化保持敏感特別重要。

目前,我國中國小普遍缺少促進教師進修培訓的學校文化。教師對培訓缺少主體意識,往往是在學歷進修完成之後,不再主動進修。教師的培訓都是由上級教育部門下達命令,學校要求教師執行而已。在學校內部,特別是非重點學校和農村中國小,教師職後培訓被看作是完成任務,實現教育達標的手段,而培訓的實際效果卻不被重視。

作為學校領導者,如何締造一種適合教師發展的文化成為當前教師發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認為,要想使教師在學校層面得到發展,就要改變傳統的學校組織文化觀,以一種全新的學校組織文化觀為指導來建構學校組織文化。全新的學校組織文化就是不僅把教師的發展看成一個簡單的培訓過程,而且把教師發展看成是一個“培訓+支持+提供條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發展需要一個一致的、具有合力的組織文化,這就使得不僅培訓是教師自身所必需的,而且學校領導的支持以及校方和學校提供的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建立教師校際交流:實現各校優勢互補和擴大優勢學校的教育影響

建立校際間的交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校際間發展水平的差異,使差的學校得到較快發展,提高不同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水平。即使處在相同發展水平的學校,不同學校之間也有各自的特點和優長,校際的教師交流也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借鑑。思想的創新需要交流碰撞出火花。通過校際交流,教師接觸不同的學校文化、教學情景,融合不同的教育教學思想,這對於豐富教師經驗,提高教師素質是極其有效的途徑。但目前各校優勢互補和擴大優勢學校的教育影響的校際間交流在全國還沒有形成一種制度,有些地方在本地城鄉學校間進行了一些校際交流的嘗試,但都是自發的,而不是制度化的日常化的,收效也非常有限。我們認為,在中國優勢教育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努力擴大優勢教育資源的輻射影響,這是全面提升我國教師質量和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

教師教育既不是教師成長的開始,也不是教師成長的結束,教師教育是一個連續的整體。以上為了陳述的方便,把教師教育劃分為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其實教師教育只是對具有教師潛質的人追加特定時代所需要的教育素質。我們認為當教師職業變成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職業之後,所有選擇這一行業的人必須通過職業因子測試,遴選出具有教師職業獲得優勢的人,進行教師教育。教師進入教育教學實踐領域後,也並不意味着教師成長的結束。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就是教師成長的重要環境和基本內容。教師成長過程一分為二,前半段學習而後半段簡單地從事教育教學的時代已經過去,教師教育將成為伴隨教師成長終身的過程。

註釋:

[1]鍾啟泉:《關於能力傾向與擇業教育的思考》,《教育研究》,1994年第7期。

[2]申繼亮、辛濤:《論教師素質的構成》,《中國小管理》,1996年第11期。

[3]Schein,E,H.(1985)OrganizationalCultureandLeadership.SanFracisco,CA:Jossey_Bass.p.6.

教師的教育制度5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義

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

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其中學校教育制度處於國民教育的核心和主體地位,體現了一個國家國民教育制度的實質。

(二)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於人類早期的原始社會教育,也是一種實體化教育。教育實體的出現,意味着教育形態已趨於定型。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

(三)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建立學制的依據)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二、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學制發展歷程

(一)西方現代學制的類型

1.雙軌制

2.單軌制

3.分支制

(二)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

1.義務教育的'範圍逐漸擴展,年限不斷延長。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國小教育的銜接;

(2)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着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3.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三、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

學制是學校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具有完整體系的學制是以現代學制的出現為標誌。清政府採取“廢科舉、興學堂”的措施,開始了中國現代學制改革。

(一)舊中國的學制

1.1902年,我國正式頒佈第一個現代學制——“壬寅學制”,只頒佈而沒有實行。

2.1904年,清政府頒佈並推行了“癸卯學制”,是中國實行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3.1912—1913年,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了“壬子癸丑學制”,第一次規定男女同校。

4.1922年,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國教育聯合會以美國學制為藍本,頒佈了“壬戌學制”,又稱新學制或六三三學制,一直沿用到全國解放初期。

(二)新中國的學制改革

1.1951年頒佈的新學制

1951年10月1日,政務院頒佈了《關於學制改革的決定》,確定了新中國的第一個學制,標誌了我國學制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2.1995年頒佈《教育法》

1995年《教育法》對我國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教師的教育制度6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頒佈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推進師德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職業道德素質,根據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意見》結合學校實際,特制定此學習教育制度。

1、領導:學校成立師德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負責學校師德建設的宣傳、學習、教育工作。

2、組織:學校師德建設工作小組定期收集資料,在支部的統一定排下,組織教師在教職工大會上學習。

3、對象:學校領導班子幹部、實驗國中全體教職工。

4、時間:每學期至少集中學習二次。

5、方式:學習採取大會統一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方式。並通過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進行。教師職業道德的.自學方式包括資料閲讀、自我學習、網上學習、相互討論等。其它活動方式可是演講、討論、講座、參觀、考察等。

6、內容:主要有三大系列法規類、職業道德類、學校師德紀律類。

(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

(2)教育部《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關於進一步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意見》。

(3)“實驗國中教師十不準”、實驗國中嚴禁觸碰“三條高壓線”。

7、後勤保障:學校安排經費,保證學習活動必需的資料、書本和競賽、參觀、考察等費用活動的正常進行。

8、注意事項:

(1)、師德規範的學習,首先應從領導班幹部帶頭學習開始,校領導、黨支部支委會應定期召開學習活動。每學期集中學習二次。

(2)學習要有準備、有考核、有記錄。要有針對性、形式多樣性。

教師的教育制度7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筆試的考查中,有關於教育制度的考題一直出現較多,涉及到的方面包括概念解釋、實例辨析、條文考查等,題目的難度多以單純的識記為主,那麼下面我們就來通過相關例題,幫助大家進行初步的把握。

1、普通中國小教育的性質是( )。

A、基礎教育 B、中等教育 C、啟蒙教育 D、素質教育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普通中國小教育的性質。我國普通中國小教育的性質是基礎教育。其任務是培養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他們學習做人和進一步接受專業(職業)教育打好基礎,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好基礎。故本題選A。

2、提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教育四大支柱的聯合國教科文文獻是( )。

A、《學會生存》

B、《學習一內在的財富》

C、《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

D、《處在十字路口的教育》

【答案】B。解析: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部21世紀委員會發佈德洛爾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提出了學習“四大支柱”問題,全面闡述了國際社會對人類未來和學習問題的理解,成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學習宣言。報告認為:教育僅從數量上去滿足那種無止境的“知識和技能”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適。因為,新世紀將為信息的流通、儲存和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手段,教育的功能是:培養人具有適應變革的能力,使之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夠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報告指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它將成為每一個人一生中的四根“知識支柱”因此此題選B。

3、義務教育是當前世界範圍內都在推行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以下對義務教育的特徵表達錯誤的是( )。

A、義務教育的保障主體包括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

B、義務教育的實施年限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制約

C、義務教育的實施年限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制約

D、義務教育的免費性體現在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除全部費用

【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條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義務教育階段並非免除全部費用,選項D表述錯誤,本題為選非題,故選項D符合題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五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定標準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本題為選非題,故選項AB不符合題意。

選項C,各國制定義務教育的制度,規定義務教育的實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決定的,可以説,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實行義務教育的根本條件,本題為選非題,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

4、十八、十九世紀的西歐形成了帶有等級特權痕跡的雙軌制。“雙軌”指的是( )。

A、大學—中學系統和國小—初等職業學校系統

B、家庭教育系統和學校教育系統

C、貴族教學系統和貧民教學系統

D、公辦學校系統和私立學校系統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西方近代學制的雙軌制內涵。十八、十九世紀的西歐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及特定歷史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現代教育的雙軌學制:一軌自上而下,其結構是——大學(後來也包括其他高等學校)、中學(包括中學預備班);另一軌從下而上,其結構是——國小(後來是國小和中學)及其後的職業學校(先是與國小相連的初等職業教育,後發展為和國中連接的中等職業教育)。

選項A,大學—中學系統為自上而下的學制,國小—初等職業學校為自下而上的學制。選項B,廣義教育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選項C,貴族與貧民的兩個系統説法不完整,無法體現雙軌制內涵。選項D,公立指政府舉辦,私立為私人辦學。題幹問“雙軌制”,故答案為A。

5、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不包括非正規教育。( )

【答案】×。解析: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中都應當和需要受到各種教育培養。是當代國際社會影響最大、傳播最廣、最具生命力的一種教育思潮。終身教育既包括正規的教育活動,也包括各種非正規的教育活動。而此題觀點為終身教育不包括非正規教育,因此題幹説法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