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關於歷史小故事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6.95K

關於歷史小故事1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着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關於歷史小故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説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説:“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説:“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説:“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説:“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説:“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説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説:“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説:“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説:“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説,‘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説:“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着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説:“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祕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裏全部覆沒了。

關於歷史小故事2

這個故事史料記載如下:“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這便是成語“超羣絕倫”的由來。

中國影視文藝作品的皇帝,經常是一副德高望重的樣子,很穩重,缺少像西方歷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一類的政治:既是統帥和政治功業的開創者,自身又是具備崇高武德和天才戰鬥技藝的武士,項羽是大家知道擁有高超戰鬥技能的例外,但他本身戰略思維的水準以及政治智慧的不足,卻又降低了他作為偉大士兵的聲望,而他對俘虜的殘忍,更是一件敗壞武德的不名譽行為。回顧中國歷史,要説在這方面足以與世界上那些偉大武士政治家媲美的人物,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

陳寅恪先生談李唐開創的核心力量及其族羣特徵,曾用“胡化的漢人和漢化的胡人一語,”這一論斷可謂精準鈎劃出唐太宗時代與地區精英族羣的文化及個性特徵。當時李家所在的太原是北方不同族羣勢力交錯,戰爭為生活主要內容的地區,按民國 軍事家蔣百里的説法,生活方式與戰鬥方式高度一致,這就決定了唐太宗年幼時代所受的教育是一種武士化的貴族子弟教育,騎射、戰鬥技能以及戰略的知識,乃成為其日常的功課,而由於戰亂時期,有防衞的城市為各種躲避戰火的遊民聚集之地,而好行動與嚮往功業的性情則又使其對不同的底層人羣有接觸的.興趣。這些再與其得天獨厚的天才相結合,於是,一個既有天下大局觀,又有高超戰鬥技藝的少年武士就誕生了。

史書中記載他第一次參加戰鬥,併發揮重大作用是十六歲。當時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一個既有天下大局觀,又有高超戰鬥技藝的少年武士就誕生了。

史書中記載他第一次參加戰鬥,併發揮重大作用是十六歲。當時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圍困,李世民參加了一名叫雲定興的將軍的部隊,前往救援。他向主帥提出:突厥敢於圍困中國皇帝,必定是基於大規模救援不及的判斷,如此小規模的救援部隊,直接投入戰鬥,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不如讓部隊分成不同的分隊,多張旗幟,拉開行軍間距,令敵人認為是大規模部隊來援,如此,突厥人必定認為自己判斷錯誤,因此就會自動撤軍。主帥採納了他的建議,後來事實果然如他所判斷。

關於他在太原起兵的關鍵決定中的作用,史書已有太多記載,但人們容易忽略的關於他作為武士的獨特個性和作為。到李唐底定關中,他作為方面軍統帥,在與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略決戰中,仍然有大量他親自參加戰鬥,帶隊突擊敵陣,並取得關鍵戰果的記錄。這是中國

軍事極為罕見的。

讀過隋唐演義的人都諳熟尉遲恭單騎救主之類故事,與一般毫無根據的歷史人物演義不同的是,這些故事都有真實的戰史原型,而且,歷的故事遠比演義精彩。在演義中,是由於唐太宗遊園之類原因,導致對方偷襲,而事實上,這是太宗常見的戰鬥方式。公元621年,在圍攻洛陽王世充的最後戰鬥階段,他多次帶少量騎兵部隊或偵察敵情,或誘敵來攻,或直接帶頭突擊、貫穿敵陣,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左右開弓,與他經常配合戰鬥的是後來那位門神尉遲恭,後者的武器是馬槊,一種騎兵使用的長矛。他專門編練了一支千餘人的騎兵突擊分隊,號稱玄甲軍,各小隊分別有秦叔寶、程知節等人率領,這種矛頭部隊經常是他戰役計劃的核心,也成了其百戰百勝的祕密武器。與亞歷山大一樣,他不僅親自參加戰鬥,而且也是古代騎兵戰略的大師,堪稱閃電戰的古代前驅。

正如後世有所謂三大戰役的説法,緊接着東都的圍攻,竇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大軍傾巢而來,除了史書記載的太宗在戰略和戰役戰法上的精妙之外,在決戰當日,太宗率領的騎兵特種部隊,率先對潰逃中臨時反身結陣的河北大軍展開中央突擊,其勢如奔雷,鋭不可當,一戰陣擒竇建德,因此也使得東都負隅的王世充開城而降,為李唐王朝掃平了統一天下的兩大障礙。

唐太宗自16歲正式參加戰鬥,直到29歲通過政變成為皇帝,這種輝煌武士的青春時代對他的一生事業也有決定性的影響。漫長的戰鬥歲月使其僚屬成為政治利益一體化的團體,而長期戰鬥中形成的戰友感情也給傳統的君臣關係注入了一種難得的夥伴色彩,這也是唐初政治空氣相比其他王朝遠為寬鬆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戰鬥的殘酷和戰略思維的務實、嚴謹與冷靜也給予他與眾不同的人格和個性訓練,使他的統治更富於人性與理性色彩,可以説,他統治的年代也是中國漫長帝王專 制歷罕見的思想相對寬容、個性化和文化上開放的年代,這是他作為偉大的帝王經常被後世人們懷念的重要原因。

Tags: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