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名人故事(14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26W

歷史名人故事 篇1

庾信. 披裘負薪

歷史名人故事(14篇)

庾信是南北朝時期享有盛名的文學家。他曾為一幅《五月披裘畫》題寫讚詞,贊詩云: "披裘當夏,俗非為心,雖逢季子,不拾遺金。 "《五月披裘畫》和庾信的讚詞表現和讚美的都是一個動人的古代傳説故事。 -德育名人小故事

相傳,春秋日時期吳中有一高士,生活極為清貧困苦,五月披裘。人稱披裘公。一天,他揹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們發觀道旁有一錠別人遺失的金子,季子便對披裘公説: "你把那錠遺金撿起來吧。"扳裘公一聽便發了脾氣,他"真目拂手",説道: "為什麼你自處高潔,卻把別人看得那麼卑下呢!我甘於五月披裘而負薪,甘於自食其力,豈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話説得季子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心裏卻更欽佩披裘公的為人了。 -德育名人小故事

窮到了夏天也換不起衣服:終日披裘打柴為生,也不去拾取路邊造金,這確實表現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這種人,雖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貧如洗,其精神世界卻是豐富而充實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見勸其拾取遺金,受到嚴詞批駁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勞動者的美德,因而理所當然地要為後人所讚歎景仰和發揚光大。

同胞兄弟志向徑庭

風雨飄搖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軍大舉南侵之際,文天祥率領軍隊與元兵苦戰於江西一帶,終因眾寡懸殊,兵敗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後,元朝當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軟硬兼施,甩了各種辦法,企圖用高官厚祿收買他。文天樣雖身陷囹固,卻堅貞不屈,志不可奪,寧死也不出賣自己的靈魂去做侵略者的鷹犬,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文天祥.同胞兄弟志向徑庭

文天祥有一個弟弟叫文溪山,當時還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勢已去,不思振作,卻甘心媚顏事敵。就在文天祥被俘後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後即赴燕京,騎馬招搖於市。

文天祥在燕都獄中,聽到這個消息,捶胸跌足,放聲痛罵,大罵他的弟弟文溪山沒有骨氣。哭畢,援筆寫詩一首:

去年別我施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騎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橫蒼煙。

文天祥還有一個哥哥名叫文天禎,寶祜年間鄉舉,也曾做過官。後因弟文天祥死節,於是再也不願為官,隱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卻大相徑庭,是和他們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開的。

範縝.賣論取官我不為

南朝的時候佛教盛行,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和後來樑國的武帝蕭衍,都帶頭宣傳佛教,蕭子良親自給僧眾送飯送水,蕭衍稱帝后,也宣佈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們都妄圖用佛教迷信來麻醉人民,維持其統治地位。 當時,有個名叫範縝(約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無神論思想家。他堅決反對佛教迷信,親自寫了《神滅論》一書,宣傳唯物論的道理,把形體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鋒利,以此來説明精神不能離開形體。他還揭露佛教迷信是虛妄不實的,佛教宣揚的"天堂"、"地獄",都是為了愚弄百姓。

《神滅論》問世後,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動,急壞了竟陵王蕭子良。於是,他找來了全國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説會道的賓客,當面和範縝辯論。他們向範縝提出了許多責難,都被範縝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駁回去了。辯論進行了好長時間,那些和尚和賓客們始終沒有找出一條象樣的理由來證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個個被範縝駁得啞口無言,前來觀看辯論的人越來越佩服範縝,認為範縝講得是對的。

公開辯論難不倒範縝,蕭子良便派了一個名叫王融的人到範縝家裏,企圖私下收買他。王融對範縝説: "您堅持神不存在的理論,是和名教相違背的。您的才幹如此超人,若是不這樣固執,是不愁做到中書郎這樣的大官的。"聽到企圖以高官厚祿收買他,範縝不由得哈哈大笑,説: "如果我賣論取官的話,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區區一箇中書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強,賣論取官我不為!"王融見範縝説得如此決斷,只好灰溜溜地告辭而去了。

後來,蕭衍做了皇帝,想繼續用高壓手段壓服範縝,但不論他採用什麼手段,範縝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無神論主漲。

歷史名人故事 篇2

黃帝占夢得名臣

漢魏時代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黃帝軒轅曾做一夢,夢見“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羣”。夢醒後,黃帝對自己的夢境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夫鈞弩,異力者也;驅羊萬羣,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依自己所解,皇帝便開始尋求夢中所述人才,最終得到風后、力牧兩位名臣。

歷史名人故事 篇3

公元1688年,也就是歷史上的清朝康熙27年,由於御史郭瑗的彈劾,一代權相納蘭明珠被捕下獄,罪名是“xx,結黨營私,負恩亂政”。

對於自己為何被拿掉,明珠很清楚。第一,郭瑗的彈劾處處都落在實處,他無可辯駁;第二,要拿掉他的人其實是康熙皇帝,郭瑗只不過是個槍手而已,辯駁也沒有用。

對於自己的結果,明珠也很清楚,不外乎兩種可能:第一個,自己人頭落地,但不會牽扯上家人;第二個,康熙皇帝會法外施恩,留下他的性命,但會削職為民。

以康熙的寬厚本性來説,第二個結果的可能性更大。對於一般人而言,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但是,對於明珠這樣的人而言,剝奪他的政治生命,比殺了他還慘,他不甘心。

這時候,明珠想起一個能救他的人。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政敵,時時都想置明珠於死地的一等公、領侍衞內大臣索額圖。

他怎麼才能讓自己的政治對手拉自己一把呢?

於是,他走了一步險棋。

這步險棋就是:讓一個名為索黨而實際上是明員上書,彈劾明珠“結黨營私、動搖國本、圖謀造反”。

從表面上看,明珠的這步棋走得很笨。按照郭瑗彈劾的罪名,明珠最壞的結果不過是自己人頭落地而已,但按這個官員的罪名定罪的話,不光明珠的人頭要落地,連他的家人也要被誅滅九族,他這是加重自己的罪名。

然而,明珠這樣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第一,以康熙的聰明,不可能相信明珠會造反。這樣一來,就變成了索黨藉機攻擊明黨,這是康熙無法接受的。

第二,康熙以罪名拿掉明珠,只是想分化明珠的力量,他不想牽扯到明黨的其他官員。明黨的其他官員為了明哲保身,就不會全力拯救明珠,也就避免了朝廷動亂。然而,索黨官員彈劾明珠結黨謀反。謀反啊,可就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問題了,就會必然地牽扯到明黨的其他官員身上。明黨官員為了保住自己,必然會全力地保護明珠。這樣一來,就不是明珠一個人面對康熙了,而是整個明黨在面對康熙。

第三,在索黨與明黨相爭的關鍵之時,如果再處罰明珠,那就證明索黨獲勝,從而會造成索黨一黨獨大的局面。這是身為上者的康熙無法接受的。因此,他必須保住明珠,保住明黨和索黨的力量平衡。這樣,明珠的性命和政治生命也就保住了。

事情發展的結果正如明珠所料。這個官員上書彈劾後,索黨一見這是個徹底打倒明黨的機會,紛紛上書彈劾明黨。明黨官員為了保住自己,也紛紛上書為明珠辯護。結果,原本只是彈劾明珠的經濟案件,變成了索黨與明黨大結算的政治事件。無論誰勝誰負,對於朝廷來説都是一次重大的傷害。

康熙為了維護大局,為了保住朝中力量的平衡,不得不對明珠重重拿起,又輕輕放下。他只免去明珠的大學士之職,不久之後,又讓他擔任內大臣,依舊留在自己的身邊。在這個職位上,明珠一做就是20年,直到康熙47年去世。

明珠的這招棋,不僅他用過,其他許多人都用過。

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有這樣一個理論:一個穩固的政治集團,只能有一個一號人物,眾多的三號人物,不能在中間再有一個二號人物,對於上位者而言,維護權力的平衡最重要,不能讓一個黨派獨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而對於下位者而言,敵對勢力的存在同樣也是重要的。有了敵對勢力,才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否則,自己就成為上位者的威脅,等於是引火燒身。

歷史名人故事 篇4

故事二:戰國策士之雄張儀

戰國中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不再甘心居於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東方;馬陵戰後,齊國代替魏國成了中原地區的霸主。這樣,秦、齊都以向中原地區擴張作為自己的主要發展方向,已有的混戰局面更為錯綜複雜。處在東西二強夾擊下的韓、趙、魏三國為了圖謀自存,聯合起來並且北連燕、南接楚,東抗齊或西抗秦,被稱為“合縱”,也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如果弱國被齊國或秦國拉攏聯合,進攻其他弱國,就被稱為“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到戰國晚期,樂毅破齊,齊國一蹶不振;長平之戰,趙國嚴重削弱,秦國取得了對東方六國的絕對優勢,合縱連橫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義:即東方六國併力抗秦,稱為合縱;秦聯合東方某一弱國對付其他弱國稱為連橫。於是,一批對當時的國家間的政治形勢非常嫻熟,善於辭令和權術,從中獲取功名利祿的説客應時而生,史書上稱他們為“縱橫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張儀和蘇秦。

張儀是魏國人,在魏國窮困潦倒,跑到楚國去遊説,楚王沒接見他。楚國的令尹把他留在家裏作門客。有一次,令尹家裏丟失了一塊名貴的璧,懷疑璧是被張儀偷去的,把他抓起來打個半死。

張儀垂頭喪氣回到家裏,他妻子撫摸着張儀滿身的傷痕,心疼地説:“你要是不讀書,不出去謀官做,哪會受這樣的委屈!”

張儀張開嘴,問妻子説:“我的舌頭還在嗎?”

妻子説:“舌頭當然還長着。”

張儀説:“只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

後來,張儀到了秦國,憑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一支聯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其實,五國之間內部也有矛盾,不肯齊心協力。經不起秦軍反擊,五國聯軍就失敗了。

在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

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求見楚懷王。

張儀説:“秦王特地派我來跟貴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

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一遊説,就挺高興地説:“秦國要是真能這麼辦,我何必非要拉着齊國不撒手呢?”

楚國的大臣們聽説有這樣的便宜事兒,都向楚懷王慶賀。只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懷王説:“秦國為什麼要把商於六百里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嗎?楚國有了齊國作自己的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咱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秦國不來欺負楚國才怪呢。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於的土地讓給咱們,大王不妨打發人先去接收。等商於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算晚。”

可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拒絕陳軫的忠告,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着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

齊宣王聽説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他一同進攻楚國。

楚國的使者到咸陽去接收商於,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説:“沒有這回事,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兒能輕易送人呢?我説的是六裏,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

使者回來一回報,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兵十萬人攻打秦國。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只剩了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里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只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大傷元氣。

張儀用欺騙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説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六國“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拆散了。

後來,秦惠文王因為張儀功勞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並賜封給他五座城邑。其後不久,秦惠王死亡,其子蕩繼位,稱武王。武王自幼討厭張儀,羣臣忌妒張儀的又趁機向武王進讒言,張儀也害怕大禍遲早降臨,因而用計辭掉相位,逃到了魏國。公元前310年,張儀病死。至此,一代縱橫家張儀的歷史劃上了句號。

歷史名人故事 篇5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匡衡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匡衡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匡衡起牀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匡衡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着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牆壁,藉着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匡衡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蘇秦也很冷淡,瞧不起蘇秦。這對蘇秦的刺激很大。所以,蘇秦下定決心,發奮讀書。蘇秦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蘇秦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牛角掛書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衞。李密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李密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説王羲之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王羲之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王羲之常在這水池裏洗毛筆和硯台,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後,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王羲之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王羲之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着王羲之吃,王羲之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王羲之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着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着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説:“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説:“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於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讚王羲之寫的字像彩雲那樣輕鬆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王羲之也被公認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包青天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岳飛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岳飛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岳飛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岳飛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岳飛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岳飛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屈原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屈原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聞雞起舞

東晉時,祖狄是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時代就胸懷為國立功的大志。

他有個好朋友劉琨,也是一位抱負不凡的人。他們兩個同做"司州主簿" (司州,今河南洛陽一帶,主簿,掌管文書簿籍的官吏)時,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國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懷着光復河山的報國之志,兩個人夜間同睡一牀,經常談論國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聽得雞啼。祖狄使用腳踢劉琨説: "你聽聽,這雞啼的聲音是多麼激越昂揚,它是在叫人奮發圖強啊!"於是,倆人便披衣起牀抽出寶劍,在雞啼聲中舞起劍來。 "聞雞起舞"的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

孟母擇鄰

孟子的母親十分注重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影響作用,孟子小時候,孟母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後遷居三次。

據説,孟母起初帶着年幼的孟軻,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軻看見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學着玩。孟母見了,説: '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不合適!"很快把家搬到了一個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軻看見商人們自吹自誇地賣東西賺錢,覺得很有趣,便又學着玩。孟母看在眼裏,心裏想道: '不行,孩子住在這裏也不合適。"於是,她又尋找遷居的合適地方,很快將家搬到了靠近學堂的地方。在這裏,孟軻不久就開始學習禮節,提出上學的請求了。孟母這才高興地説:"這裏才是適宜我兒居住的地方。"於是,便在這裏住了下來。

後來,孟子果然未負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學者和思想家。

歷史名人故事 篇6

井中植喪命微茫

趙直是出了名的占夢高人。一天,有一個姓何的男子向趙直講述了自己的夢,他説他夢見自己在井裏種了一棵桑樹,並詢問趙直此夢為何意?

趙直聽了男子所言後,長歎了一聲説道:“請問先生今年貴庚?”

姓何的男子回答説:“四十四歲啊。”

趙直遲疑了一會兒説:“先生,人生如夢,好吃好喝,再好生地享受四年吧!你的壽命只有四十八年。”

姓何的`男子不相信:“先生何以見得呢?”

趙直解釋説:“桑樹不是井內所種之物。‘桑’的發音同‘喪’;而‘井’,四個‘十’也;‘十’字,兩筆畫也;四個‘十’合為八筆,這不是説你的壽數為四十八年嗎?”

何氏一聽拂袖而去。過了四年之後,那名何氏男子果然一命歸西了。

歷史名人故事 篇7

岳飛夢二狗爭言陷囹圄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陽(今屬河南)人。他出身佃農,自幼喜讀兵書,練就一身好武藝。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國屢次南侵。岳飛以“敢戰士”應募入伍。其母姚氏為了鼓勵兒子英勇殺敵,報效國家,親手在他的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不辱母命,窮其一生的精力,報效祖國,扞衞疆土上。但是,事不隨人願。正當岳飛和金兵打的不可開交時,突然接到了

返回京城受命的詔書。在北上的途中,岳飛做了一夢,夢中只見兩條狗爭相交談。於是,岳飛便請來占夢師圓夢。

占夢師聽後便説此夢乃凶兆,並説岳飛此行北去可能會有牢獄之災。岳飛問其原因,占夢師説:“二狗爭言,不正好應了‘獄’字的字形嗎?”

後來岳飛真的受到了牢獄之災,而且被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害了,一代忠良含恨而終。

歷史名人故事 篇8

圖騰神話:大理白話地區神話傳説

圖騰神話

大理遍地皆石,有“石國”之稱,由於白族先民居於蒼山洱海之間,對奇石、怪石有神祕感,便出現了一些有關巨石的神話,有一篇《石頭當本主》的神話説:

洱海大漲水,從海東衝過來一塊茂石,有櫃子那麼大,石面凸凹不平,別村的人抬不動它,唯獨星座的人去抬,輕易地就把它抬回村中,人們視為神靈,便奉為本主。

大陽神話

太陽神話反映了白族先民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太陽神》就是其中的一篇:

很久以前,太陽被天狼咬住了,天空烏雲密佈,地上又黑又冷,樹木枯死了,望而卻步稼也不長了。閣洞旁村有個青年阿光,冒着危險,翻山越嶺找到了太陽神,太陽神用箭射跑了天狼,驅散了烏雲,天上又出現了光芒四射的太陽。

九隆神話

出於古哀牢國,即今哀牢山一帶,這篇神話説: 有一婦人名沙壺,因到江邊捕魚,觸沉水而懷孕,生下十個兒子。後沉木化為龍作人言問“我的兒子何在”?九子驚走,獨幼子不去,背龍而坐,因而取名九隆。九隆長大後,雄桀出眾被推為王。當時有一婦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個女兒,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子孫繁衍,散居溪谷。九隆死後,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到了唐代初期細奴邏的父親自哀牢避難到蒙舍川,耕於巍 山之麓,當地白國王將女兒嫁給細奴邏並讓位於他,這便是流傳民間的開國神話。

觀音的神話

大理神話中有關觀音的最多,其中以制服羅剎一事為人民喜聞樂道,至今不衰,因為它反映了正必勝邪的信念。這個神話講的是:

遠古的大理壩子,是一片汪洋,羅剎統治着這塊土地。觀音為了使山頭上的人民有耕種之地,向羅剎借一塊只有白狗跳三跳、 袈裟披一被的丁點之地,羅剎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並立了契約,刻在赤文島上。誰知袈裟被一技,從蒼山腳坡退誨水十多裏;白狗跳三跳,從上關跳到下關,把羅剎的地盤全佔了。羅剎懊悔不及, 想要逃跑,觀音用手一指,上陽溪旁邊忽然出現了一座瓊樓玉宇, 羅剎剛一進去,從山上滾下兩塊巨石,就把羅剎永遠關在裏面了。 從此,大理人民便有了耕犁之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 另外,一些觀音的傳説如《負石阻兵》,《於黃鱔變真龍》,《平定海東》 等,都寄託着白族人民善良而又美好的願望,激發人民去思考、去鬥爭、去追求。

歷史名人故事 篇9

歷史名人故事200字:后稷

其母姜原,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足跡,踏之,踐之而動如孕。生一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從他旁邊過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童時,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後,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民皆效法。堯聽説,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是個大農業家。

歷史名人故事 篇10

康有為曾是炒房高手

中國傳統文人,通常羞言金錢,以“銅臭味”鄙視之。故不少優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產,不諳經營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又具備超人的經濟頭腦,懂得理財。康有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對房地產有着敏鋭的判斷力,好幾次牛刀小試,便獲利不菲。其點子之準,下手之穩,就算現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為流亡海外多年,其間得到了許多愛國華僑的慷慨資助,這是他得以周遊列國的重要經濟保障。但他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了不少錢,特別是在房地產上屢有斬獲。

比如1906年春節期間,他訪問墨西哥,受到當地隆重接待。當時墨西哥城正在籌款修築有軌電車,他敏鋭地意識到電車軌道經過的地方,必將成為人氣旺盛的商業圈,地價必定隨之飆升,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賺錢的機會,便大量購置電車軌道經過之處的地產。沒過多少日子,這些地價果然上揚了好幾倍,他輕輕鬆鬆獲得了10多萬銀元的贏利。

應該説梁啟超也是賺錢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會”的名義,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華僑集資,在上海創辦“廣智書局”和“新民叢報社”。他憑藉自己的知識資源,佔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萬銀元。當時康有為因逃避清政府追殺而避居印度吉大嶺,經濟陷於窘境,他得知後馬上匯出1800銀元,資助康有為。

有道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康有為在墨西哥的房地產上狠賺了一筆之時,梁啟超的“廣智書局”卻陷入虧損的窘境,康有為得知後馬上寫信詢問梁啟超需要多少錢?梁啟超回信説:“每年費用3000銀元。”康有為立即匯出5000銀元:給梁啟超本人3000銀元,給梁啟超在澳門的家屬1000銀元,給梁啟超的兄弟學費1000銀元。出手之闊綽,堪與當今那些房地產老闆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結為同盟早已美名遠揚,在經濟上互相施以援手,也傳為佳話。

康有為晚年經濟狀況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為55歲那年結束流亡生涯回國,廣東政府發還了被清朝政府抄沒的康氏家產,並加發官產作為對康有為流亡15年的賠償。資本貴在積累與增長,康有為非常清楚這一點,通過炒房地產來獲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戲。他於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賃上海新閘路16號辛家花園,每月租金120銀元,一住8年。這期間他看到上海房地產的升值潛力巨大,便馬上變賣了廣東的房產,在上海買入地皮。沒過多久,上海的地皮飛漲,康有為又大賺了一筆。接着他又投資交通幹線附近的房產,同樣獲利頗豐。

1921年,康有為在愚園路自購地皮10畝,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園住宅,取名“遊存廬”,十分豪華。晚年時他還在別處修建、購買了3座別墅,分別為杭州西湖的“一天園”、上海楊樹浦的“瑩園”和青島的“天遊園”。“一天園”佔地30餘畝,歷時4年才建成。“瑩園”建成後轉讓給別人,屬於短線投資項目。青島的“天遊園”原來是總督樓,康有為購買後加以改擴建,他的生命最後終結於此。

歷史名人故事 篇11

王安石的簡介

朝代:宋代

出生地:今江西臨川

生卒年:1021—1086

身份: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於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

——蘇軾

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當之矣……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梁啟超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的一個小官吏家庭裏。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

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籤書淮南(揚州)節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開封任羣牧司判官,旋又外調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

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份,同年輕的宋神宗議論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變法主抓“理財”和“整軍”兩大方面,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馬等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或“熙寧變法”。

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1076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閒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鬱然病逝。

王安石變法,雖然歸根結底是為加強皇權,鞏固封建地主的統治地位,但在當時對生產力的發展和富國強兵,確曾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歷史上有其進步的意義。偉大革命導師列寧稱譽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

另外,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學創作上成果頗豐。其詩作不僅數量多,且自成一家,在開創宋詩局面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其散文語言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在措詞與語氣上也極具特色;其詞作數量雖不多,但藝術性很高,且開創了詞壇豪放的先聲,對後人影響巨大。在內容上,王安石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王安石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點金成鐵

王安石一生寫了大量詩文,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佳句名篇。然而,他也有一些修改是弄巧成拙的。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詩人以“噪”襯“靜”,益顯其靜;用“鳴”託“幽”,逾顯其幽,這兩句詩把靜景寫活了。但王安石看後,卻不以為然,大筆一揮,改為“一蟬不噪林逾靜,一鳥不鳴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把詩句改得韻味全無,無怪乎當時的詩人黃庭堅訕笑他“點金成鐵”。

王安石改詩

王安石手跡王安石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首詩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鎮江對岸的瓜洲時所作,寫好後很快就流傳開來,不少人為這首短小精悍、生動形象的詩擊節賞歎。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綠”字,將形容詞用作動詞,把春天來到時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機極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畫出來,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極其傳神、富有動感的圖畫,把人們帶進了美妙的藝術境界。後來,有人發現了這首詩的草稿,發現總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處進行過修改,其中那個最為人稱道的“綠”字,竟然前後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後來在一旁寫了“不好”兩字,又改“到”為“過”,大概是覺得“過”仍嫌死板,復又改為“入”字,但“入”字顯然也不稱心,又再次被改為“滿”字,“滿”字當然沒有“綠”字好,最後還是被改掉了。可以想見,在這張塗得亂七八糟的詩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

明月與黃犬

據説,王安石做了宰相後,在政務閒暇時,常常翻閲各地送來的詩文。有一天,他看到廣東有個秀才寫的詩:“彩蝶雙起舞,蟬蟲樹上鳴。明月當空叫,黃犬卧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點頭稱讚;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來:“明月”怎麼會叫,“黃犬”豈能卧於花心,必然是少年學子亂彈琴。於是,進屋把這兩句改成“明月當空照,黃犬卧花蔭”。自以為改得好,既用了原韻又切合實際,同時詩味又比較濃。

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被迫辭去宰相職務。真是無官一身輕,王安石到各地去遊玩。一天,他來到潮州,偶然同當地的一位老秀才談起這件事。老秀才捻鬚笑笑説:“大人有所不知,在我們這一帶,有種小鳥叫明月鳥,常在夜晚鳴叫;又有一種小蟲,色黃,形體依稀若犬,民眾習慣稱它叫黃犬蟲,夜晚喜歡蜷息在花心裏。”説得安石面紅耳赤。王安石感到內疚,想起幾年前亂改那位秀才寫的“明月詩”,完全是因為自己無知而鑄成的失誤。後來,王安石還專程拜訪了那位秀才,並當面表示了歉意。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傳》

○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倖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

——王安石《上時政疏》

歷史名人故事 篇12

陳獨秀生命裏的那對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懷寧,一場門當户對的盛大婚禮正在舉行,賓朋歡呼中,18歲的陳獨秀和時任安徽統帥部副將高登科的女兒高大眾三拜九叩成親了。俗話説,女大三抱金磚,作為將門閨秀的高大眾恰好比陳獨秀大三歲,無論家世和相貌都無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陳獨秀也前程似錦。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説得上琴瑟和鳴。十年間,高大眾為高家添了三男兩女。可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婚後,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在杭州求學的陳獨秀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因受通緝,最後逃亡日本。回國後,陳獨秀就成了高大眾眼中的“怪咖”,而在陳獨秀眼裏,妻子高大眾也成了徹頭徹尾的“古董”。自從母親去世後,陳獨秀就很少回家,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幾乎放棄了平常人世的天倫之樂。聚少離多,再加上個性和才情的天淵之別,夫妻之間越發人疏情薄。

作為一個接受封建傳統教育的妻子,高大眾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對陳獨秀的所作所為極為排斥,甚至加以阻攔。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陳獨秀,偶爾回來面對的也是無休止的嘮叨和數落,這使得他更對這份包辦的婚姻和舊式的妻子充滿厭惡。於是,家庭失和,口舌之爭在所難免。日復一日,家,再也不是讓人棲息安生的場所,情,冷漠之後就成了禁錮自由的監牢。

就在他們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際,一天,高家迎來了位意外之客——高大眾同父異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眾,小姐姐10歲,從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潑,熱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時,就對姐夫發表的作品尤其鍾愛,帶着仰慕和崇拜,她走進了陳獨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陳獨秀原本對這些世俗的親戚關係並不上心,但高君曼時尚的裝扮、燦爛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談吐還是讓他耳目一新。於是,高君曼藉着各種機會與陳獨秀單獨接觸,或促膝談心,或小徑漫步,在密集相處中,陳獨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為驚喜着。在高大眾眼裏,妹妹的到來也許能給這個家庭帶來生機,她從不懷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會出現任何問題。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風助,則不可遏制也難以澆熄。

一顆求教上進乃至產生愛慕的粉絲之心,一顆急於衝破藩籬尋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靈,在一來一往的碰撞中,探討變成了約會,親情轉向了愛情,情感在一愛一慕中昇華,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難捨,等他們警覺到危險性時,彼此已泥足深陷,難以自拔。

面對接踵而至的風言風語和世俗家族的壓力,思想前衞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樂於打破束縛的陳獨秀也不顧人言,非議反而讓離經叛道的兩個“忤逆者”抱得更緊。各種打壓扼殺無效後,高調“自由戀愛”的他們被逐出家門。

1910年,懷着對愛情的嚮往,他們一同來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時,陳獨秀在杭州陸軍國小任教,打扮入時的高君曼陪伴在側,他們出訪高朋,聽琴作詩,“徜徉在湖山之間,相得甚歡”。

新歡良宵短,舊愛寂寞長。面對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奪,在老家恪守婦道的高大眾飽受錐心之痛但又無計可施,只能忍辱負重,如往常一樣上孝公婆,下撫子女。她沒有大吵大鬧,更不想家醜外揚,只是整天悲鬱哽咽,閉守房門。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陳獨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祕書長,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們的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陳獨秀面對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離家鄉。在輾轉逃命的歲月裏,高君曼不離不棄,飽經風霜,承擔了全部家務和養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動盪的生活擊垮了她的身體,她患上了肺結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並不後悔,真正讓她心寒齒冷的,則是陳獨秀對家庭關係的偏執。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高大眾所生的兩個兒子前來謀生,作為姨母和繼母,高君曼想把孩子們接到家中食宿,沒料想陳獨秀堅決不允,並罵她“婦人之仁”。見陳獨秀如此不近人情,兩人開始爭吵,後來,竟然動了手。

因為長期生病,從1922年起,已轉戰北京的陳獨秀開始對高君曼逐漸冷淡,並且外面盛傳他另有紅顏,心高氣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對待,心灰意冷之下於1925年帶着兒女移居南京。自此離別,一南一北,他們再也沒有相見。

1930年9月,高大眾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個春秋。高君曼帶着兩個孩子為姐姐奔喪,時光荏苒,二十多年過去了,但家族依舊對她鄙恨難泯。一年後,孤立無援的她舊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終病殞南京。

在陳獨秀的一生裏,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離開後,他與一名女醫生施芝英漸生情愫,並公開同居。晚年落魄之際,陪伴他走向生命終點的則是一位相差30歲的女士潘蘭珍。1942年,陳獨秀在重慶病逝,彌留之際他也許才終於明白夫妻間同甘共苦、永不言棄的意義。只是,面對陳獨秀情感的過往,那一對風姿卓絕的高家姐妹花,雖然個性截然不同,但殞滅的悲慘命運又何其相似。

歷史名人故事 篇13

顏畿託夢命還陽

《明史》記載,顏畿為了治病而服下了大量的藥物,最終導致其死亡。家人在為其迎喪之時,只見旒幡纏繞於樹上解不開,使得引喪者紛紛絆倒在地,隨即一度昏厥,短短片刻卻夢到顏畿託夢。顏畿在夢中説:“我的壽命並未盡,還尚未死去,只是服藥過多而傷了五臟耳。現在我已復活,無須再下葬了。”

家人聞此夢言大驚,便將靈柩運回家中放置,當天夜晚,顏畿又託夢於妻子説:“我已經復活,可以立刻開棺。”家人立即開棺,經查,顏畿果然還尚有氣在,只是氣息甚微。請來醫者診治,再加上顏含等精心服侍,顏畿終於活了過來。

歷史名人故事 篇14

夜如夢引救父路

《靈鬼志》記載:晉朝南郡的議曹掾姓歐,膝下有一子,名為夜如。一次,其父南郡椽受盡病痛折磨,眼看身體逐漸虛弱,只剩皮包骨頭,他們遍訪名醫,都無能為力。

一個夜晚,夜如在睡覺時夢見有許多和尚來看望他的父親,第二天醒後,便覺得夢有所指,於是便趕到廟裏請教和尚。和尚便把佛教的簡單知識講給他聽,夜如誠心地將和尚們請回家中,為父親誦經消災。到了晚上,父親的病症就有所減輕。次日,身心疲憊的夜如白天睡了一會兒,似乎在夢中看見門外有幾十個小孩,全都穿着五彩衣服,有的手中拿着幡,有的拿着杖,有的拿着刀,有的拿着矛,從大門走進來。其中有兩個小孩在最前面走着,當他們走到門簾前面時,忽然轉身又往回走,並對後面的一羣小孩説:“裏面住的都是些佛道和尚,以後不要再來了。”從此之後,南郡椽的病情便漸漸好轉了。

Tags: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