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三年級評課稿15篇【通用】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3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評課稿15篇【通用】

三年級評課稿1

我們數學團隊的張**老師本週為大家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面積和麪積單位》。在這節課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1、創設整體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開課伊始教師創設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開的玻璃店給鏡框鑲玻璃的故事導入新課。很快的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展開學習。效果很好。

2.引導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

在學習面積的概念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什麼是面積,並在教師有層次的習題設計中,不斷完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善於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概念,使我們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3、教學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例如,比較黑板和電視機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觀察法;比較數學書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疊法;比較兩個不同的長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擺法……這些學習方法的`傳授是非常必要的。

4、環節清晰,探究目標明確。

5、多媒體的運用為本節課情景的創設,重、難點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議:

在學生探究之後應多給學生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教師不要急於講解,應有意識的去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相信學生經過小組合作一定會解決這些問題。

三年級評課稿2

王侃老師執教片教研課,選擇的課文是17課《可貴的沉默》。這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閲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在校內磨課時,我邀請王老師到我們305班試教,一是學習年輕老師的教學理念和課堂藝術,二是退一步,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孩子們的課堂表現以及對課文的領會。一節課下來,想説的有很多。

一、重組教材,培養能力。

片斷一:上課伊始,課件出示第一幅插圖,學生仔細觀察第一幅圖畫,用自己的話説説圖上畫的是什麼情景。然後找一找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這幅畫面的情景。

(王老師對教材進行重新處理,呈現打破文本後重組的框架,充分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説圖中尋找文中相應段落,在無形中滲透培養學生合併自然段的能力。)

二、品讀詞句,感悟愛的真諦。

片斷二:(課件出示)我的情緒迅速地傳染給了他們,他們隨着我一起點起數來,“15、16、17……”越點越多,越點越興奮,聲音越來越響亮,前排的孩子都回過頭往後看,幾個男孩子索性站了起來,我也不阻止他們。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樂地交談,談的內容當然是生日聚會、生日禮物、父母祝福……(一起來)

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了孩子的興奮?(越點越多,越點越興奮,聲音越來越響亮索性快樂地交談)隨機講解

師:以前我只知道病會傳染,這裏是什麼在傳染啊?(高興的情緒)該怎麼讀出孩子的歡快心情?讓我們都來試一試。(自由讀)

師:看着大家讀的這麼高興,老師也想和大家一起來試一試,我讀前面的,請大家跟着讀後面的吧。(師領讀)

(這一節課的朗讀訓練,王老師不但從朗讀技巧上指導,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朗讀體驗。通過老師的動情敍述,渲染氣氛激發情感,引導學生讀出思想感情,在上述句子的朗讀指導中,學生抓住重點詞,品味其中的'熱烈、興奮、得意,並讀出自己的感受,感受父母的愛,學生的朗讀是有增量的。)

三、填注空白,加深感悟。

(幾秒的師生沉默)此時,孩子們在想些什麼呢?如果你就是那個低頭沉默不語的女孩子;如果你就是那個撓着頭皮滿臉不好意思的男孩子,你會想些什麼呢?讓我們來想一想,寫一寫吧,請你以“我”在想為開頭寫一段話。

(王老師在這裏安排了填注空白,讓孩子們靜下心來沉思,主動去體驗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讓感受流淌於筆端,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了。通過這個環節的學習,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家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真正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四、當生成與預設不同時,教師要抓住契機,及時調整預案。

三年級評課稿3

莫老師上的這節是單詞的新授課,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莫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是一堂清晰實在、紮實系統、動靜結合的國小英語課。

本課時的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能夠聽、説、認讀關於高矮、長短的單詞。莫老師通過呈現各種不同人物及物品的照片來創造真實的情境,拉近所學知識與學生間的距離,讓他們親身體驗,主動參與,真正達到語言的交際目的。

在課的開頭,莫老師將英語教學融於一定的情境中,這也是我校英語教學改革的特色。無論怎樣變革,英語教學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這是英語學科的教學特點。謝老師以學生喜歡的動物開始到最後描述動物的外部特徵,學生始終處於動物這一情境主題下,並且所訓練的內容能與學生本身已有的對動物的感受和生活經歷結合起來,這也切合了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國小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一定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來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讓孩子在樂中學,在玩中學,通過表演,競賽等形式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中這種教學模式得到了充分體現。莫老師每教授完一個單詞就會用讀起來朗朗上口chant來加以鞏固,使學生進入愉快、興奮的狀態,既鞏固了單詞,提高了課堂實效,又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回顧本節課,雖然有值得稱讚的地方,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Let's環節,建議讓全班學生站起來一起做動作,更能活躍課堂。

2、在玩Actandguess的環節,建議讓學生進行小組間的比賽來增加樂趣。

三年級評課稿4

三天來,五位老師精神飽滿,神采飛揚,為我們展示了一節節教學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示範課,使我們受益匪淺。現在我代表三年級組對本週的五節課做評課發言。

共同優點:

1、課件製作精美,直觀,講解清晰透徹,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題型設計由易到難,有梯度,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3、整堂課既有獨立學習,集體討論,又有小組學習,動手操作等,課堂參與方式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而且促進了學生多種能力的協調發展。

下面就三年級白老師這三節課進行講評:

1、一開始就創設了“小猴子下山”這個學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情景,導入新課,趣味性強。接着通過摸球遊戲來驗證“一定”“不可能”“可能”等問題,讓學生經歷了一個提出問題-提出猜想-動手實驗操作-得出結論的探索過程。

2、整節課給學生創設了積極思維、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氛圍,始終以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使課堂教學結構嚴謹,一環緊扣一環,師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3、課中的`律動,貼切自然,事半功倍。

4、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説説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學以致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習慣。

不足之處:

1、討論部分佔用時間過多,對顯而易見的問題不需要進行討論,應針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

2、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濃,不能自主的質疑、發問,表達不同的意見,這也是這幾節課的共性問題,也是我們教者今後要改進的地方。

三年級評課稿5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正因為有遺憾,我們才會不斷進取和探索。對於評價一堂課,我覺得可以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評價它。那麼,藝術創作的過程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呢?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小孩子也好、藝術家也好。在創作藝術作品時,首先要學會細緻觀察,接着要思考和概括,最後才是實踐表現。

曾老師的這堂課,我把它分成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讓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泰順廊橋》錄像,讓學生具體的觀察、感受虹橋、廊橋美,這是體驗階段,只有具體體驗了,學生再通過對比,才能在接下去的思考、討論階段很好的歸納出泰順廊橋與虹橋在建築材料、結構、形體上的特點。最後讓學生現場練習用筷子搭造橋的構造模型。通過搭造橋的構造模型練習,很好的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生個人經驗,學生對橋、對世界有了親身體驗。這正是超越了學科課程的邏輯體系,提倡與實踐活動的緊密聯繫,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操作、探究能力,曾老師以上三個過程非常符合藝術創作中的藝術體驗、構思、表現的`三個階段。

下半部分,曾老師先是讓學生聽音樂欣賞廊橋,接着説説廊橋,贊贊廊橋,最後讓學生為保護廊橋出謀劃策,通過這一環節的練習,培養了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產生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曾老師的下半部分是再一次的進行了藝術的體驗、構思和表現。所以不管是什麼課,都是有共通點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學習各科知識才有現實意義。

曾老師的這堂課是成功的,他不是單純的在傳授知識,而是學習知識為我所用、為社會、為國家所用。

台灣一位著名藝術工作者蔣勛老師説過一段話,知識並不等於美,太多的知識變成了負擔以後,更容易空虛和憂鬱!一般的民間庶民反而不容易憂鬱,因為在他們的生活裏有很多嗅覺和觸覺,但是你會發現,越是高級知識分子越容易憂鬱,因為他在知識部分的發展跟他感覺的系統有了巨大的落差,他缺乏了感覺的滿足。所以知識豐富的朋友,要注意你的嗅覺和觸覺世界,不要讓他荒涼。比如夫妻之間經常擁抱擁抱,牽手散散步,你會發現感情越來越好。孩子放學回家,不要先問功課之類的,可以先抱抱他,傳達簡單的愛的信號。跟別人吵架時,通過友好的觸覺,都可以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搭搭朋友的肩膀,你會發現彼此之間的友誼。或者自己雙手合十,這個動作有愛自己的觸覺、也有尊敬他人的觸覺,你會發現左手和右手是這麼彼此的相愛。——讀蔣勛《美的覺醒——觸覺》有感

蔣老師説的多好啊。但是現在的應試教育很大一部分,是在不斷的給孩子填塞一些無用的或者難度太大的知識。最後書呆子自然就多了。

老師們,不要以為地方課程只是讓學生學到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探索、研究。學生自主的在活動中感受到疑惑和經歷的困難,並能通過思考和探究去消除與克服。雖然在探究過程中會遇到失敗,但這恰恰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認識社會生活的複雜性與深刻性,進而適應社會的發展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何況失敗本身也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地方課程的教材是以問題中心,興趣中心或兒童中心的,而非知識中心的。所以地方課程的開發不要編成"地方版"的學科教材。

我們的校本課程、地方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是彌補了單純傳授知識的不足之處。曾老師的這堂課是成功的。謝謝!

三年級評課稿6

自從剛畢業那一年教了三年級,我一直就徘徊在高段。今天,又十分有幸聆聽諸葛老師的這堂《女媧補天》,看到新教師在課堂上能自然大方、引領自如和得心應手,着實讓人覺得這不像是新教師,更像是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

諸葛老師整堂課的教學,緊緊圍繞“天哪,太可怕了!”整堂課下來,借用“可怕”來説,我的感受是——可貴、可行和可觀。

一、緊抓學生心理,展開設計——可貴

《温州市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常規(試行)》裏指出: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考慮學生學習的心理邏輯,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文學語文。諸葛老師的課堂也是如此,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規律和接受能力,展開“由易到難”的教學流程——看圖導入,揭示課題;初讀感知,瞭解故事(補天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圍繞“可怕”,品味詞句;總結寫法,拓展練筆。四個清晰的大板塊,讓學生可以輕輕鬆鬆地進行學習,得到不錯的效果。

二、落實詞語理解,展開教學——可行

新課標對中段語文閲讀的要求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這節課最大的亮點乃在於諸葛老師對詞語的教學。

1、解字解題結合,簡單有效讀題。

剛開始揭示課題“女媧補天”,諸葛老師對易錯詞“補”偏旁的強調,告訴孩子要注意這是衣字旁,不要寫成示字旁。這樣的強調十分有必要,但又不會花很長時間,讓學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這個字。

2、字形詞義結合,讀出語境意味。

到品讀板塊,諸葛老師緊抓“可怕”一詞,來延伸“塌下”“震撼”“熊熊大火”等詞語的教學——無不看出教師課前文本解讀的滲透,和試教過程中一次次地認真修改。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板書中出現的三個同偏旁的詞語“燃燒”、“圍困”和“掙扎”。諸葛老師板書“燃燒”,強調他的偏旁,然後引出:三個火真厲害啊!這樣的“熊熊大火”,難怪讓很多人都會被“圍困”山頂上。然後,很自然地拋出一個問題:從“圍困”這個詞得偏旁,你來猜猜他是什麼意思?學生自然而然就能説的出來了!

3、藉助詞語理解,展開畫面想象。

在理解“掙扎”時,老師並沒有用視頻或是圖片來讓學生直觀去感受這個動詞的意思,而是問學生:此時此刻,你彷彿都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從而進一步去理解“掙扎”一詞的運用。

三、讀寫結合適度,展開練筆——可觀

《温州市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常規(試行)》裏指出:教學過程要體現“以學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至少安排10分鐘在教師隨堂練習寫字。我們看到諸葛老師在最後一板塊的設計,就是讀寫結合。

首先,諸葛老師總結了第一段的寫法:在寫可怕畫面時圍繞天、地、山崗、田野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描述。讓我們也學着作者的樣子來寫一寫地震時可怕的情景吧!

接着,配樂圖片出示汶川地震畫面,老師旁白:20xx年xx月xx日,汶川發生了八級地震……引出:天哪,太可怕了!然後,讓學生根據課堂練筆單進行練筆。從後來學生的反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也都能用上剛學過的詞語進行習作。這樣,既檢驗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效果,又對文章的表達順序加深了印象,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我還要來提提我的一點疑惑。

我們知道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文章最後的題目講到“這個故事真神奇”。那麼,我們是否要在教學中凸顯出神話故事本身的一個特點——神奇?或者説,可以在結尾來一個“天哪,這太可怕了!”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就是神話故事“神奇”的地方。還有,我們是否還要留給學生更多讀與思考的時間,真正讓學生作為主體去學習?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與研究的。

三年級評課稿7

今天聽了樑老師的課,感覺她的設計很精心,課堂上的她也越來越沉穩了。

1、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基礎,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服裝搭配、早餐搭配、選擇路線,組字練習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練習活動,便於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思考當中來。

2、創設合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服裝搭配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動手搭配學具,在組內交流好的搭配順序,給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便於學生抽象出連線的方法。

3、教師的啟發語言很有思考的價值。

當學生講解完服裝的搭配方法後,教師預設到學生會感覺這樣表達很麻煩,及時啟發,有沒有別的方法呢?聰明的孩子馬上會想到連線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表示時,又先引後放。如:你想不想試一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板演,再一次展示出他的.有序思考。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隨即教師引導學生找到了計算的方法,從而實現了由直觀到抽象的過度。

4、注重方法的總結。

無論從服裝的搭配還是組字練習,教師都注重總結方法:先確定一個不變的,在進行有序搭配。

5、從始至終,教師都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時間讓他們進行操作、表達,很有耐心,學生感覺不到緊張,學得比較輕鬆。

建議:可以介紹用符號、字母表示事物的方法,使表達更簡潔。

三年級評課稿8

《蜜蜂》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在自己執教了第一課時後,我聽了師父的第二課時的教學。

本單元的導讀要求是要孩子通過學習課文,一起去發現作者發現的祕密,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善於發現的品質。《蜜蜂》介紹了作者通過一個簡單而精心的試驗得出結論的故事。

在第一課時,師父上了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講清了做試驗的原因和得出的結論,留下了疑問,即: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呢?

第二課時,首先聽寫幾個詞語,檢查上節課的基礎掌握情況,然後通過提問:“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回顧課文的內容結構即:聽説——試驗——結論。

接下來自然導入今天新課的'學習,初讀時提出明確的閲讀要求:“讀一讀,劃出他是怎麼做試驗的,再想想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在交流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板書:

1、抓二十隻,做白色記號;

2、讓小女兒在旁等;

3、走兩裏多路。

進而提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從而引導學生感悟作者“認真的科學態度”。接下來,學習試驗的過程和結果,通過句子的交流與講解理解第三自然段。在此基礎上,進行説話練習:“小蜜蜂我想對你説———”,並且説説原因。最後迴歸全文,感受作者“求實的科學精神”,並且歸納課文的寫作特點,即用詞準確。

聽完師父的課,有幾個很明顯的感覺。第一個感覺就是過渡流暢,語言優美。每一個環節的銜接聽起來都很自然,試想如果同樣一個問題我自己來處理,自覺肯定過於生硬,簡言之,就是對於教學設計中版塊之間或者每個問題間的引導過渡不自然,或者説就是不知怎麼去引導到下一個環節和下一個問題。所以我想,這需要時間與不斷的摸索,並且要多學習,多聽課,要有準備的有針對性的去聽課,這樣才能有效的進步。

第二點是問題指向要明確。師父的問題,內容直指要點,問題指向清晰明確。不羅嗦,不模稜兩可。國小階段學生的領悟力畢竟有限,那麼課堂中教師對於問題的問法就顯得至關重要,學生的思維會跟着老師的引導走,因此,我們必須把提問(特別是幾個關鍵性的統領全文的問題)設計好,不僅問題內容要緊扣文意,問法也很值得思考與斟酌,這都需要我們花時間去不斷地探索與鑽研。

最後還想説的是,聽師父上課,覺得她在執教時,總能圍繞主線與中心展開再收回,而我自己在處理一篇課文時很容易偏散,顯得比較散,沒有凝聚的感覺,脈絡不是很清晰,也就是説,不能完全引領全班學生的節奏,這點務必要多學習,多積累經驗,對於教材也要多鑽研。

三年級評課稿9

1.讓學生學喜歡的數學。

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才是學生最愛學的數學,為此張老師創設了為本班體操表演列隊形和解決本班籃球賽比賽場次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體育比賽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在數學課上,而是在為本班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出謀劃策。在這樣的情感支配下,學生自然在整個過程中欣然而為之,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問題的.探討與思考之中。

2.讓學生學能學的數學。

在教學中,張老師改變教材中原有的教學情境,將兩項體育比賽融入到自己班級的體育比賽活動中來,使學習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學生也更加樂於探究。將列表格解決搭配問題的學習改為給出表格,讓學生來探究表格的意義,從而認識表格,進而學習利用表格解決問題,這實際是將較難的知識易化,改變學習方式,從不同渠道接受新知識。

3.為學生提供探索問題的空間。

在研究搭配結果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寬鬆的探索空間。學生對找到結果進行不同方法的探索,並進行深入地交流與思考,對不同的辦法的研究與探討,突出思考問題的有序性,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年級評課稿10

《太陽是大家的》是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一篇兒童詩。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而第二小節是寫了她在一天中所做的好事。本單元是圍繞着“讓世界充滿愛,讓人間充滿信任”組織教材的,本文教學重點是培養孩子熱愛和平的情感,感受陽光對世界人們帶來的美好。

聽崔老師上的《太陽是大家的.》一文中的第二小節的10分鐘微格教學,深感崔教師教學基本功的紮實。她不但教學經驗充足,還與時俱進,新的教學理念與創新意識在她身上都能充分體現出來。她教態大方、親切、富有親和力。在教學重難點的把握處理上及教材的駕馭能力都較好,板書設計有特色,能突出重點。

這節10分鐘微格課比較突出的地方有

1、充分準備,突出教學重難點。如對“灑”“拔”等擬人化的動詞的理解,崔老師就是通過做動作,想像體會等形式進行啟發,使學生感受到用詞的準確。

2、非常注重德育滲透,讓學生在感受到太陽帶給我們的愛的同時,熱愛太陽,熱愛和平,感恩太陽

3、能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

4、注重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提升。

5、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去拓展,去創造。啟發學生自由創作,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説出更精煉的詩句,崔老師讓學生當小詩人的形式,讓學生有一種成功的喜悦,更加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

三年級評課稿11

本課教學有如下亮點:

一、教者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1、從字、詞上入手,詞語的設計由易到難,讓學生書寫字形,朗讀字詞,教給了學生理詞、讀閲的方法,真正訓練了他們的語文基本功;板書軍神,問指誰,誰如此稱讚他,用軍神、劉伯承、沃克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輕鬆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2、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並有針對性性的選擇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根據這三個詞學會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個學生説:“軍神是誰?”王老師立刻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接着另一個學生回答:“沃克醫生為什麼稱劉伯承為軍神?”這個問題一下子難住了大家。王老師緊接着評價:“這個問題提得太有價值了!”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孩子們對提問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朗讀有方,多角度,多層次的讓學生以讀促悟,以讀促情。

感情朗讀方式多樣,方法不一,但萬變歸宗,讀,體,悟,説,不僅讓學生進入了文本,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讀、説能力;並多次強調學生説出完整的話,我非常贊同她這種做法,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減輕了複習時的負擔,一舉兩得!課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要求孩子帶着理解感受去讀。同時還不忘知識的拓展。

三年級評課稿1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條件。在教學實踐中,我也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地摸索着、嘗試着,讓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樂園。《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課文,特別是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使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愉悦的微笑。

欒老師在教學《金色的草地》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兄弟倆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體會這片草地為他們的童年帶來的樂趣,欒老師充分抓住學生的那份好奇心展開深入的探討。首先從草地出發,“()樣的草地”,你見過什麼樣的草地?學生説説自己見過的草地的樣子,然後欒老師揭示課題——金色的草地,從而引出話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的腦袋就會隨之產生很多問題:為什麼草地是金色的?這草地和我們現在見到的是一樣的嗎?.....一些疑問出現後啟發興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初讀課文後並檢查生字詞,學寫5個生字。在生字詞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基礎,學生基礎較為薄弱,學困生也較多,故在此環節上多花了一點時間,學習中主要運用個人讀、小組讀、開火車輪讀、齊讀等形式鞏固字詞,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怎樣區分並記住這些字。在掌握生字詞的基礎上進行課文品讀,學生讀時我採用大聲朗讀和學生輪讀,一來可以檢查剛才字詞教學的效果,二來可以瞭解課文內容,明白金色的草地主要是在講述蒲公英的變化。本文的重要線索是圍繞着文章的最後一段“多麼可愛的草地!多麼有趣的蒲公英!”來寫的。你從哪裏感受到了草地的可愛,從哪裏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通過抓重點詞語來理解,並知道朗讀,促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感情,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並在其他學生補充的過程中提高合作效能。在有趣的蒲公英的品讀中,結合學生自身玩蒲公英的經驗,通過資料介紹進一步瞭解這種植物,瞭解它的樣子和特點,體會兄弟倆吹蒲公英時帶來的樂趣,感受小作者當時的心情,加深理解“多麼有趣的蒲公英!”在講述草地變化顏色的過程中,用手演示蒲公英張開、合攏,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在整個過程中,始終引導孩子以各種形式的讀來傳達感情,感受文章的那份樂趣,並指導個性化朗讀。

三年級的孩子還有些好動,還很難在課堂四十分裏做到始終如一地專心聽講。這就要求老師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平和、輕鬆的氛圍自主學習、學會學習。

本課教學後,我感覺自己在如下幾方面還應努力改進:

1、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再合理清晰些,做到層次清楚,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

2、還應多留給學生一些朗讀課文的時間,這樣有助於孩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只有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才能讓孩子在課堂有興趣説話、敢於説話。

3、三年級的字詞教學雖然不再佔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但也應畫龍點睛,該注意的地方在教學時,要確實起到給孩子一個提醒的作用,幫助他們記憶字詞,尤其學困生,不能流於形式,一帶而過,這樣孩子還是沒有記住。

4、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開始滲透有關文章主要內容的歸納,對於剛進入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説,準確的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確實不容易,我在引導孩子歸納的時間還應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提示語言不宜過長,使孩子仍無從下手,歸納不到位。

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今後我還要繼續努力、不斷學習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虛心向領導和教研員老師請教,使孩子們在我的語文課堂上能實實在在學到受益終身的語文知識,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

三年級評課稿13

何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的《搭配問題》,首先我要説的是何老師原來是帶國中數學的,現在帶三年級,從這堂課可以看出語言幹練、富有親和力,邏輯思維清晰,説明何老師適應力很強、轉型很快。

這節課主要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她充分利用了教材資源。在情境創設時以低段學生喜聞樂見的美羊羊開生日宴會為主線,選取學生熟悉的吃早餐、穿衣、選禮物作為學習素材串聯起來認識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等待着我們去發現。

本節課是一節實踐課。課標的第一學段中綜合與實踐的目標是這樣指出的:1、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2、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3、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內容。

本課的目標重在通過搭配問題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體會有序的好處“不重複、不遺漏”。從制定目標上看何老師制定的比較具體、合適。整個教學流程很清晰,從設計搭配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讓學生體驗“做數學”。到合作學習、探究方法,從實物圖去擺,到學生抽象到用數字、圖形代替連線,再到練習時總結出用乘法解答,都是通過學生的展示和學生自己“説一説”,得到的,讓學生體驗“説數學”。最後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如 “讀書好” 鞏固練習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老師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方式,很好的落實了“有序思考”這一重難點。另外教材裏僅僅給出兩種連線方法:一種是每件上裝跟不同的下裝搭配起來,這樣就有兩個連線圖,另一種是將第一種連線中的兩個圖合併起來的綜合連線。並沒有出現2×3這樣的乘法算式,而今天的課堂中出現了,我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經過前面一系列的討論交流後,學生能意識到有序搭配,在這個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

俗話説的好“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為有些地方還是值得商榷的。

1、感覺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有些少,分析原因:一是課前,她看時間還多,讓學生翻書預習了,雖然預習也是一個好習慣,但這節課比較簡單的,一讓看了,學生就有了定式思維了,沒有了發揮,原因二是提問過於簡單,你一問學生馬上就能一口回答,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太少,只在鞏固練習時2*3的算術發揭示時,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

2、過度依賴課件,練習“拉動紙條”學生都已經把答案説的很清楚了,也有學生上台投影展示了,就沒有必要再課件重複回放。

“有序“的揭示哪裏總感覺有點不太自然。如果在例題的教學時,出示了2件上衣3件下裝後,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你準備怎樣搭配?”再追問一句“擺的時候再想想怎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學生其實都會用前面學過的定位法來解決,這時候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揭示出“有序”。後面在學生活動的時候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問用定位法“有序”的擺,我們就能做到?,學生就不需要教師提示“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呀?”學生就會答不重複不遺漏。教師在小結時:“這都是要幹啥?”我們能否換一種問法:“同學們你覺得在簡單的搭配中要注意些什麼呢?”

第二,在例題教學完後,咱們加一件上衣,現在就不是他們預習時預先知道的答案,增加一下難度,有坡度的,有意識的設計題型,讓學生要跳起來夠一夠,可能課堂上生成的就會多一點了。

三年級評課稿14

今天上午聆聽了賈老師的一節公開課,心裏感觸頗多。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老師來説,能不温不火地、且頗有條理地完成這堂課非常得不容易。相比較她剛來時課堂上的青澀與生疏,現在的她已經慢慢地走上了正軌。這與她一學期以來孜孜不倦地學習與腳踏實地地工作密不可分,當然,她的師傅更是功不可沒!

縱觀這堂課,教師的設計比較合理,知識的儲備含量也比較符合三年級學生在第一課時的掌握情況。教學伊始,老師以有趣的謎語導入,能夠迅速地抓住學生的眼球,接下來的自由提問更是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有效地將全文的`核心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孩子面前,為接下來的提煉文章內容埋下伏筆。教師的板書設計也很有趣,巧妙地概括了故事的核心內容,更能學以致用,讓學生結合板書再次地複述課文內容,而不是單純地僅僅為了板書而板書。這些優點可圈可點,值得保留,值得堅持。

對於這節課,我也有一些個人的看法。開頭的謎語導入很有吸引力,但一開始的“向日葵”謎語和本課關係沒有必然的聯繫,完全可以去之。在生字詞教學時,老師請孩子們説出自己的“記字”方法,但很明顯,孩子們的方法都怪怪的,或者説不能稱之為“記字”的方法,這還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引導。作為三年級的教學,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必不可少,像“氣勢洶洶”、“一擁而上”等詞語,完全可以在第一課時進行一些詞意的滲透。在接下來的範寫環節中,老師比較含蓄,一帶而過。其實,在範寫生字時,老師應該放慢速度,關鍵部位更要邊寫邊滲透,這樣才能真正地起到指導寫字的作用。另外,由於田字格較小,範寫的生字顯得不夠清晰。複述課文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建議老師可以將“分自然段讀課文”放在“結合問題寫板書”之前,這樣學生對於課文內容會更加熟悉,無論是答疑、還是複述都會更加得得心應手。展示學生的作業,是一個很好的環節,但僅僅是“描紅”,效果不明顯,如果讓學生動手“寫一寫”生字,會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老師是一堂課的靈魂所在,親切自然的教態非常重要,也許因為比較緊張,她整個人顯得比較拘謹,情緒也不夠高。但聽了賈老師的課,我還是很激動,因為課堂的些許不成熟掩飾不了賈娟老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我相信,假以時日,這顆星星一定會更加閃亮!

三年級評課稿15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侯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下冊關於“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課堂開始的引入讓人耳目一新,感覺既複習了以前的知識又為本基本做好了準備,而且還緊密的貼學生的實際生活,根據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希望聯繫教學內容,做到了方方面面,把知識融入生活,感受面積的大小,讓學生能夠從中收集信息,學習新知。

2、授課環節中,教師充分利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首先是給出兩個由小正方形組成的不規則圖形,讓學生數一數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然後又用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給出的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為求長方形的面積提供的方法依據。

3、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提供學生學具,根據提供的小正方形自行排出一個長方形,根據擺出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填表格,自己分析表格,發現了什麼,從而得出求長方形的面積,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學習新知。

4、針對得出的結論,教師仍然反覆反問,是不是知道了長方形的長和寬就一定能夠求出面積呢?經過反覆求證,最後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和學習觀。

5、練習題設計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練習題類型多樣化,設計了不同方面的練習,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多樣性。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1、在用小正方形擺長方形時,可以説明小正方形的邊長是1cm,方便學生得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推出面積公式,7cm2乘2和長乘寬並不一樣。在這一塊學生經常會把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混淆,應重點強調一下。2、最後填表格時,求面積是28平方釐米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時,不只是4和7,還可以是1和28,14和2幾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