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精選1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7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那麼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精選15篇】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

《什麼是周長》一課是新教材一節經典的概念教學課。在原有的舊教材中是沒有這節課的,課改後,各版本教材都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之前,特意安排一節課來讓學生體驗理解周長概念,可見這個概念、這節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不僅是後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周長的基礎,也是六年級學習圓的周長及與圓相關的不規則圖形的周長的基礎。

但是這節課又是很難上的,因為概念如何內化是很難的。我曾經聽過很多次《周長》一課,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揭示定義過於輕率,都是通過一個情境、一個活動就出示了周長的定義,好像學生會讀會記那句話就是理解了周長;又如教學內容整合不當,層次雜亂,認識了周長後又進行描邊線的活動;還如習題安排過多,堆砌了各種求周長、量周長、比周長的習題等等。這些問題凸顯出,很多教師對於周長概念的教學浮於表面、未及內心,沒有顧及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真正體驗、感知及內化。

周長概念的本質是什麼?藴含着怎樣的教學價值?如何讓學生內化周長概念?這些是值得我們課前思考的,是我們上好課的基礎。事實上,周長是研究一個平面圖形的度量特徵,是對“一維空間”(線)的度量。認識周長,首先要明確度量的對象,即圖形的“邊線”;然後再明確度量的長度,而在比較或度量長度時,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還有一些需要想辦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轉化為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化曲為直”。由此可見,周長概念本身是有層次,有內涵的。周長概念的內化就應該是可遞進的、可轉化的、可變化的。以此來觀察思考王老師的這節課,可謂是“活動豐富體驗深刻”,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1、逐步推進,體驗有層次

對周長概念的剖析可知,周長概念本身可分解為兩層含義:一週→一週的長度。與此相對應的適於學生的數學活動也可分為兩層:描一描→量一量。王老師在課中很好地把握了這個層次,不急不躁,逐步推進,先是看一看、比一比,再是描一描、摸一摸,讓學生體驗“周”的含義;然後是是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讓學生體驗“周長”的含義;在學生對“周長”的理解內存於心,呼之欲出之時,再揭示周長的定義,非常恰當,水到渠成。

2、直觀演示,體驗很簡明

如何使學生從對“周”的理解進一步達到對“周長”的理解,王老師在兩者之間有個獨具匠心的設計。就是在指一指教具三角形和圓形的一週邊線之後,讓學生估計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圓一週邊線誰長誰短,並且還將兩個圖形的邊線給拉直,進行比較。這樣做至少有兩點好處:

①對周長的概念理解非常直觀明晰。既直觀看到周長本質上就是“線”,不是“面”;又明確了周長“是可以度量的”。一舉輕鬆突破了周長內涵的兩個方面,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將圓的一週邊線拉直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暗示、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方法和思想,給學困生後續的學習思考提供了示範。

3、動手動腦,體驗能深入

王老師在這節課中,不斷以“動手”促“動腦”,不斷促進孩子們對周長深入體驗。如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估一估、數一數的操作;尤其是小組協作量一量的`操作;這樣不同程度的操作,促進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學生對周長概念的體驗逐漸深入、逐漸內化。

4、從學到用,體驗更豐富

在課內安排了一系列活動,明確了周長的含義之後,王老師還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出示了量頭圍、腰圍、做相框等生活中應用周長的事例,再次迴歸生活,為周長尋求生活情境的釋義。這樣的做法,既使得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周長的聯繫,又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體驗,對周長的理解更實際、更豐富。

5、一點建議

後面的估一估、數一數、量一量這三個環節可否調整為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因為估和量用的是同樣的學具,目的都是為了理解“周長”之“長”這層含義;從學習心理來看,學生在估了之後,是很想也很習慣去量出準確長度的,為何不順勢而為呢?至於數一數這個環節,教材就是安排在量一量之後,並且配上了格子圖。乍一看,似乎比量一量要容易,應該先數再量;細思量,本意是故意走進學生的思維誤區,用面積進行干擾,再通過辨析排除干擾,更深刻地理解“周長”為線而非面。所以,數一數還是要放在量一量之後,並進行深度設計。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2

聽完了徐老師執教的《重複》,深深為徐老師紮實的教學功底、幽默的教學語言、精湛的教學技能和豐富的教學智慧所折服。徐老師在課堂上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風趣盎然的啟發與挑戰以及抽象的數學思想不經意地融於課堂之中。在整個課堂之中,精彩不斷,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學生感受到的是數學的魅力,聽課老師感受到的是徐老師教學藝術的完美。課堂中創設了一次次的衝突活動,讓學生在衝突中自主探究新知。以下將分別結合幾個衝突進行分析:

衝突一:理髮師的困惑

這部分用時6分23秒,採用小故事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們常用的一個教學技巧,有些教師運用不好會讓學生感覺很乏味,但是徐老師在課堂上講述理髮師的困惑這個小故事時卻是妙趣橫生,他模仿三種不同的人物的對話,運用象聲詞“吱扭”等的詞語繪聲繪色地描述場景,到故事最後:“理髮師回頭一看,他很納悶?”聲音戛然而止。這時候的徐老師就像是一位配音演員在給孩子們表演話劇,由此引導孩子進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學生不由得去猜想理髮師的困惑到底是什麼呢?在猜想中,在認知衝突中,學生考試思考。此時徐老師拋出:為什麼只有三個人?

通過一系列的討論,最後學生髮現故事中的爸爸充當了兩個角色,並用四個手指表示出三個人物的關係,使學生初步感知到“重複”。真是潤物細無聲呀。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地參與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在這個環節中,徐老師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徐老師還注重以學生作為課堂資源,徐老師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操作。教學中徐老師注重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以“小孩→爸爸→爺爺”為素材,徐老師讓學生感受集合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價值。徐老師把學生已生成的數學當成未完生的數學知識,為學生提供再創造的機會。

衝突二:搶椅子游戲

這部分用時9分35秒,徐老鼠抓住孩子好玩的天性,讓孩子玩“搶椅子”的遊戲。他首先搬出兩把椅子,請兩名學生然後説出遊戲規則。此時,學生馬上提出:應該多一個人,兩個人玩的話不會有人被淘汰。徐老師故意頓悟似的説:哦,人數少了,不能決出勝負嗎?敢情這也是數學問題,兩個小朋友,兩把椅子,就是每人必須有一把椅子,這是數學裏的一一對應。

他利用這個環節,讓學生領悟到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一一對應”。按理説徐老師再請一名學生就可以參加遊戲了,但徐老師卻請上來4名學生,在此徐老師可以埋下伏筆,之後多萬了“石頭剪子布”來選出一名學生參加之後的活動,為之後深入學習“重複”做鋪墊。

在這個環節中,徐老師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活化”教材,使教材趣味化、生動化,大膽地對教材與生活資源進行了整合,注重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發展。

衝突三:呼啦圈的解釋

這個環節用時14分03秒,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本環節中,參加兩次遊戲的同學到底是7人還是6人?徐老師故意設計衝突,師生對抗,引導學生深究。這時候徐老師把呼啦圈引進課堂,讓學生在“套圈”中想辦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裏,實物“呼啦圈”抽象出數學符號“集合圈”,在此取名“數學二環”的數學設計堪稱“絕技”!全班學生在全力解決參加兩次遊戲的學生人數時,徐老師故意退出了場地,把問題留給學生獨立解決,這時候學生就主動思考,並且成功套上了。全體同學及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

此時,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課堂上要學會“等一等”。教師的離開並不是對學生不聞不問,因為如果教師自己揭示答案的話會阻止學生的思維,而當教師離開時,會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地挖掘,這樣就使很難理解的知識具體化、生活化、直觀化,同時也巧妙地凸顯了本節課的數學內容與主題。

徐老師的課堂是魅力的課堂,他的每一次生成都是有預設的。其中徐老師説道“4+3=6”這並不是徐老師的口誤,而是故意犯迷糊,這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徐老師巧妙設計,對課堂的預設和生成精心思考,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點。

衝突四:花名冊裏的故事

這部分用時4分58秒,這個環節是變式練習,徐老師在這個環節中沒有涉及重複知識點的問題,而是利用反例進行強化,讓學生在反向思維中加深對“重複”的理解,防止學生出現思維定勢,鞏固新知。

徐老師努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具體原始背景的數學問題,交由學生去抽象出其中的數學問題,並用數學語言加以描述。徐老師利用“呼拉圈”進行教學,使學生聽中學,看中學轉變為主動的活動的做中學,徐老師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選擇合適的學習素材,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比如本環節中,徐老師就提出的“三年一班”就是結合本班的情況來舉例的。

衝突五:社會小調查

這部分用時8分39秒。徐老師關注教學課程的人文價值,充分發揮它的育人功能。教學不僅是一種工具,它更是一種文化!徐老師追求學生在學習教學的過程中得到薰陶與教育。因此,課堂不僅是學科學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聖地。徐老師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社會小調查找好爸爸的位置,在這個環節中滲透了全集的.概念,實現了學科內容的整合,讓數學充滿了濃厚的人文色彩,也讓學生感受到獨特的數學的“生活味”和數學二獨特的“美”以及它的廣泛的應用性。

徐老師的這節課的預設與生成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徐老師把握學生思維進程的節奏,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沒到結果快要揭示的時候,他總是戛然而止,使學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質,從而理解數學的真諦。

在這節課上,徐老師成了學生中的“一個”,參與學生的共同活動,而不是自作權威,高高在上,成為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教學不能等同於發展。在這節課上,徐老師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使學生的求知心理與知識內容之間產生一種“衝突”,從而激發學生渴求新知的慾望,徐老師把學生引入“衝突——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堂課的學習活動,徐老師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徐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做到:

①儘量讓學生獨立觀察

②儘量讓學生動腦思考

③儘量讓學生動手操作

④儘量讓學生自己讀書

⑤儘量讓學生動口表述,發表見解

⑥儘量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⑦儘量讓學生標準立異,把這些要求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本節課中,學生分小組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從事猜測、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創新,這樣長期堅持,日積月累,必然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今後的終身學習與自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3

聽了鄧老師教學的《認識幾分之一》這節課,我頗有感觸。

我認為鄧老師的教學有以下幾個亮點,值得我學習:

一、情境引入,激趣引導,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分水果活動,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問題的探究。怎樣分小朋友才會覺得滿意,學生想到了平均分。通過平均分的結果有時能用整數表示,有時不能用整數表示的生活現象,讓學生體會分數的產生源於實際生活的需要,同時引出了教學內容幾分之一的認識。

二、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鄧老師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正方形紙進行一次或幾次對摺,然後用彩筆塗上顏色。這樣,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

三、教學各方面準備很充分。如教師事先準備好了水果、紙片(圓形、正方形),學生準備了正方形紙片等,能看出鄧老師是個考略周到細緻的好老師。

四、板書的設計很有新意。鄧老師為了避免板書時花費太多時間,她採用了把板書的內容事先寫在紙上,粘在黑板上,既節約了寶貴的時間,又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值得我在的教學中借鑑。

五、練習形式多樣並富有梯度性。有判斷題;我會説,我會寫;聰明你我他;動手對摺紙,一步步的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後來鄧老師又把數學還原於生活,讓學生分分桌子,讓學生體會到了身邊的幾分之一。最後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讓學生學生從中找到了這節課所學的幾分之一,名言中提到的百分之九十九也為後面學習其它分數做了鋪墊。

建議:

1、練習中有一道線段題,多數學生答錯了,教師應適當花點時間點撥學生,以免再犯類似錯誤,不應匆匆一帶而過。

2應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

3、教師不應對孩子的思維進行侷限,課前可以讓孩子們準備自己喜歡的各種形狀的紙,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紙去折一折,塗一塗,讓孩子的思維更加開闊。

4、摺紙活動老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折去塗色,説出自己表示的是幾分之一,教師還可以指定具體的幾分之一讓他們去折去塗,這樣既訓練了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4

20xx年xx月xx日下午觀摩了xx老師執教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印象很深。本課是學生初次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和筆算。進行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可以有不同的算法。進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時,在學生自己探索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乘法的筆算方法。結合計算教學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今天聽了茅老師的《兩位數乘一位數》覺得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夠持久,不夠穩定,茅老師能通過創設“大象運木頭、小猴採桃、小猴請大象喝礦泉水”等生動活潑、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於學生進行直觀思考,理解算理。

二、運用知識遷移,鼓勵算法的多樣化。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以舊引新,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在教學20×3時,讓學生先算2×3=6.2×3=6是前面所學的表內乘法,是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點。在教學中教師鼓勵算法的多樣化,通過“還有不同的方法嗎?”這一問題鼓勵學生去思考。《數學新課程標準》把“鼓勵算法多樣化”作為第一學段的教學建議之一,但多樣化之後的重要環節是“重視算法的優化”。課堂上茅老師做到了這一點,讓學生在交流、比較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發現最優的算法,並讓更多的學生去説,去講,從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講練結合,及時鞏固。

及時的練習,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講完一個知識點後茅老師能及時給出相關的練習,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掌握最優的方法。並在練習的設計上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四、體現學生主體性

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去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和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豎式計算方法。通過讓學生説,交流想法,讓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當然在計算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老師讓小朋友説出20×3是怎麼想的,可以再學生説3×20也可以怎麼想。而不能少了3×20的想法。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5

“數學廣角”旨在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嘗試把重要的思想方法以學生可以理解接受簡單形式,採用生動有趣的事呈現出來。《數字編碼》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掌握數字編碼方法,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葉娜老師的這節課採取課前收集調查——課內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實踐應用幾個環節來展開教學。下面我就以下幾點來談談對本課的一些想法。

1、導入環節自然、合理。葉老師先出示0—9這簡單的10個數字,説明這簡單的10個數字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能夠傳遞各種信息,自然地導入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數字編碼。然後讓學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數字編碼,使學生感受到數字編碼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新授環節,葉老師在這一環節主要講授了三個內容:電話號碼、車牌號碼以及身份證號碼。在講解身份證這一主要內容時,葉老師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證號碼,讓學生來尋找老師的祕密,提高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然後根據自己手中收集的資料,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得出身份證號碼中的數字各表示什麼意思,以及發現身份證編排的特點。同時葉老師也指出身份證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法定個人身份證件,將來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不要隨意借給他人使用!

3、注重實踐與應用。本節課通過讓學生猜測自己的`身份證號碼,以及設計學號等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數字編碼應用的廣泛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本節課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電話號碼、車牌號碼以及身份證號碼這三個環節聯貫不太自然。如果以故事的形式再一個個點出來,是否更合理?在教學身份證這一環節裏,由於教師課前已經讓學生收集了幾個身份證號碼,那麼在教學完這部分內容以後是否可以讓學生拿着同桌收集的身份證,猜猜這個身份證表示的意義呢?這樣可以把所學知識作進一步練習,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並做到查漏補缺。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6

“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堂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能和同伴交換想法。“可能性”問題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比較抽象,國小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初次接觸感到比較陌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因此,在教學中,朱帥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堂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經歷“可能性”,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

2、根據實際,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為我們教學提供的一個參考,我們只能是憑藉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合理地有效地組合教材。

3、緊密聯繫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讓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例子,讓學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4、練習設計合理,有針對性,有層次性,而且作業量大,達到練習效果。

5、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三維上標中、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為更好地實現雙基教學服務。同時也應該貫穿在教學的過程中、朱老師在結束語中對學生説的話:下節課如果你努力了,學習之星一定(或者説成可能)是你!這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與期望,這樣結束本堂課的教學,很乾脆,更精彩、當然,如果在教學中再給學生多一些鼓勵,且多一點鼓勵的形式,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悦和師愛的魅力。這樣就要好得多,這也是新課標中所要求的,更是實現雙基教學所必須的。

建議:

1、在小組活動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導,使得實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協作、彙報。教師只要説明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沒必要規定小組長彙報。哪個行哪個就説,哪個想説哪個想表現自己就讓他表現出來。讓學生得到個性發展。

2、要充分挖掘課本資源,進行拓展思維訓練。

例如:盒子裏不同顏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數量不等,再進一步判斷摸到哪種顏色的可能性的大與小?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7

昨天,聽了侯老師執教的《三位數加三位數》一課,再一次領略了侯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同時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

一、注重預習習慣的培養。

從教師檢查預習環節看出教師佈置預習作業不是流於形式,而是要求學生認真對待,並且要接受教師的檢查。這一點很有必要向侯老師學習。

二、熱身訓練形式新穎有效。

做起站起檢查,同桌交流做對的請坐,站着的同學説説注意什麼。這樣的方法便與教師很快了解學生練習情況,對不用心練習的同學也有了一定的約束,同時讓做錯的同學説説注意什麼有助於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評價的多元化。

這一點表現在好多地方上。如讓學生預習後説收穫,從信息中找數學問題,讓學生列式,估算、筆算、總結都引導學生在恰當的時機自己説出,教師真正發揮了組織、引導者的作用。有其精彩的地方時在學生彙報估算方法後,教師問還有其他方法嗎?一生估算的方法準確算出了結果,教師耐心聽完學生的算法並將他的'算法巧妙地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區分了估算和準確算的區別。這裏提出個小的建議:應該對這個孩子的想法給予充分地表揚肯定,説明他的方法其實是一種簡便的方法。另外,教師在學生髮生錯誤時不急於當場指出而是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互評,自評從而深深地將錯誤的原因刻在孩子腦海中。

四、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及時糾正書協方面的格式錯誤。

在對445+298進行簡算時教師讓學生板書並及時讓學生暴露了書寫方面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書寫格式的重要性。

建議:

練習題可以少算一道,重點練練簡算方法。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地方。我是這樣想的,不過侯老師肯定有自己的設計打算,畢竟一節課這麼多知識點面面俱到是很難保證學習質量的。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8

今天有幸聆聽了趙老師的《搭配中的學問》一課,簡單談談我個人粗淺的想法。這節課是簡單的組合,內容很抽象。在這節課上,我們看到了趙老師設計了寫一寫、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表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整節課非常具體、細緻地給我們呈現了“三步導學”精緻化的目標達成過程,不僅認識追求思想實質,操作要求也精準到位,最後的結果更是務實高效。

以自主學習為例,我們看到:

首先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具體的學習要求。任務的選擇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的感受親切了、真實了,就很容易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從而調動學生積極的去探索。

其次,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操作交流,保證了活動的真實有效。通過實際操作,合作交流,學生的'感知從片面到全面,從無序到有序,在不斷地分析和比較不同思考方式的過程中將內化的思維方式再次外顯出來,讓學生感受符號化思想並深化了有序思考的意識。

另外,這節課中針對自主學習的評價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有自評、他評,有針對學生學習的個人評價,也有針對學習小組的集體評價,既有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評價,也有對小組學習效果的評價,還有對學生優化學習之後水平提升的評價。

之後,趙老師不斷變化條件,促使思考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抽象概括,用不同形式的練習鞏固此類問題的思考方法,體現了有序思考的價值。

總之,這節課的自主學習,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能學、想學、會學並堅持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提升,不僅達成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也非常好的達成了教師的教學目標。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9

馮xx老師執教的是關於“三個數連加運算”的《捐書活動》,我感覺到這是一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節優質課,是一節上乘的好課,涵蓋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她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抱着學習的態度,淺談我對這節課的幾點看法:

一、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快樂、有效。

這一切由老師的教學思想決定,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緊緊圍繞學校倡導的“四環三查”模式和“深入與文本對話的有效性”課題研究和本節課目標聯繫起來,嚴格施行。她所帶的班已經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濃厚氛圍。從一開始的4人小組交流小練習的學情調查開始,就引導學生進入了角色。

二、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引領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質疑環節讓生説信息,提有層次的問題,培養認真觀察和提問題的能力,而老師則幫生提煉出合乎本節課目標的問題“哪個年級捐書多一些”,讓生積極思考解決,一路引領下去先估算,再嘗試解決的幾種方法。

三、注重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為宗旨,給學生創設了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敢於放手,引導有法,引導得法,點撥到位。重點知識生成時,都給予了合理的語言點撥,幫生建構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意識,只待學生百花齊放。

四、注重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師生共同板書練習後。問“做完了沒有?”生答:“要寫答案”。有追問“再看,做完了沒有?”生答:“好得在橫式上寫答案”。最後老師強調:“做題要注意完整性”。小組合作訓練有素,自然而有效,不走形式。學生寫得認真、工整,與老師一直強調有莫大的關係。

五、最難能可貴的是數學老師的德育滲透很到位。

商榷之處:

1、教學過程有點太細膩,導致未拓展練習。

2、公開課要高標準,要想上成理想中的樣子,時間要恰到好處,而效率還不減。學生仍要加強訓練,力爭上成一節很完整的課。

總之,我在馮巧玲老師的課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以後要選擇性地運用於自己的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0

聽了三年級數學課改課《數與計算》後,發表一點兒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例如:0.07元 7角的大小比較,學生在進行比較時,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把0.07元改寫成0.7角,另一種是把7角改寫成0.7元,殊途同歸,均得到了正確的結論,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展示交流的環節注重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且展示交流有開頭,有結束,有點評,有補充,相對完整,只是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不夠嚴密,還得在平時的教學中繼續錘鍊,加倍努力。

三、數學課堂的細節處理上特別注重了學困生的輔導,我總是抓住難得的契機,對學困生進行個別指導,並給予了飽含真情的激勵性評價,這樣的做法一定會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爭取進步奠定基礎。

四、課堂上,學生就分數的寫法發表了這樣的觀點:先寫分母,再寫分數線,最後寫分子,老師沒有評定正誤,仔細想想,應該當即向學生指明正確的方向:先寫分數線,再寫分母,最後寫分子。

五、 張老師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老師,能積極參加課改,並能主動臨貼,精神可嘉,我們要以此為榜樣,全身心投入課改工作。

總之,這節課改課,課改模式較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相信,長此以往,一定會在課改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面對課改,全力以赴,致力於課堂教學改革,做好做實課改工作!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1

這節課的亮點:

1、充分運用教材,在運蔬菜這個情景主線的貫穿之下,讓學生充分認識估算的意義,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並能用除法估算解決實際問題。

2、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

3、在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充分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4、複習題設計得好,讓學生知道在求近似值時,應該根據題目的`實際情況來估算。

5、課件設計優美,充分利用“班班通”設備,教學效果很好。

6、補充例題實用性強。

我認為本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

1、複習題中求近似值時,要複習一下用四捨五入方法來求。

2、老師喜歡重複學生説的話。

3、要設計好教學中各個環節教學時間。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2

有效評價是建立在執教者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對教學活動的合理的、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設計上,也就是當我們的教學目標把握準確到位時,我們的教學評價就會發揮出它巨大的作用,這時有效的教學評價就會促進教學目標在數學課堂上完美達成,當我們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順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時,我們的有效教學評價就會促進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想、實踐、交流、推理、驗證、抽象、概括等過程,學生在老師為他們提供的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活動經驗,發展各種能力。

下面我就樑老師早上執教的《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與大家作簡單的交流:

一、準確的評價促進了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1、知識性目標: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理解面積的含義有兩個知識點,一是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這個物體的面積,二是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這個圖形的面積。

2、過程性目標: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化,豐富自己的經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課堂中有這樣幾個片段:

兩張紙誰大?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較,樑老師説:“你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比較圖形大小的方法”

擺圖形時,展示彙報中樑老師問:“為什麼沒有選三角形擺?”學生説:“有空隙”。樑老師説:“説的多好呀!”使學生感受到選的圖形在擺的過程中密鋪。

教學面積單位的規定學生回答以後,老師説:“説的真棒,語言規範。”

課堂小結時,樑老師説:“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

樑老師用準確的評價使的這些目標都得到有效落實。

二、釐清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活動。

這節課各個知識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

理解面積的含義,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當一眼能看出大小時,直接比較,當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時,需要重疊的方法比較,當重疊的方法也無法確定誰大時,需要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然後學生經歷用不同的形狀做單位的測量活動,知道正方形做統一面積單位的科學性,空間觀念的培養除了在以上每個知識中進行之外,還有專門的習題進行培養。

樑老師對本節課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設計出了順暢的、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教學活動。

三、 評價促進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加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樑老師在課中就很好的落實了這一目標。比如:

課前交流時,師:你們對老師有什麼瞭解嗎?生:你姓樑。師:你真是個善於觀察的孩子。師:涵涵、彬彬,你們想得到它們嗎?學生用好奇而熱切的目光望着老師手中的吉祥物,異口同聲:想要。師:這可不能輕易給你們,如果你們課堂上勤學、善思、好學、會問,就會得到老師的獎品。

全課小節時,師:你覺得哪位同學表現的好?(學生思考片刻,推薦了一名他認為表現好的同學)師:為什麼?他在哪個方面表現的好?學生回答後,老師接着説:我也覺得這個同學表現的好。不僅表揚了表現好的同學,還表揚了發言的同學。

總之,樑老師在本節課中,用有效的教學評價,促進了教學目標的落實,促進了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為學生未來工作、生活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3

《年月日》是國小階段“量與計量”知識板塊中的一節概念課,“年、月、日”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繫,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

一、本節課的特點

1、以問題驅動,情境創設巧妙且貫穿始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及時進行激勵評價,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無論課前交流還是課中學習,老師適時恰當地運用讚賞、鼓勵的語言評價,共計28次左右,評價語言較為豐富,既有肯定的評價,也有導向性、針對性評價。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充分地表現自我,樂學,愛學。

二、教學思考

1、教師發問的次數較多,較為細碎,加強發問的針對性。

2、評價語言豐富,加強評價語言的準確性,計算結果對錯,應是計算準確,而不是計算的.好。

3、加強評價語言的導向性。當學生回答問題聲音較小時,及時評價,你回答正確,如果聲音洪亮就更好了。

4、減少重複性的語言評價,20分鐘的微課,28次左右的評價,平均1分鐘1次,評價過於頻繁,教師説得過多,學生會聽覺疲勞,起不到評價的作用。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4

聽了施老師的這節課,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應關注學生獲得怎樣的結果,更應關注他們是否經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針對這節課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讓學生探究、自主學習。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如:讓學生自己編9的乘法口訣,並説説自己是怎麼編的?使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把思維過程展現出來。學生那全身心投入學習、表達的盡興,令我們也激動不已。

二、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真正以學生為主體。9的乘法口訣較多,學生記憶有困難,教師通過多種形式(指名背、小組背、同桌背、集體背、開火車背、師生合作對口決,小老師與同學對口決等)指導學生記憶口訣,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變重知識傳授為主動探索,變重結果為重過程,變重死記硬背為靈活記憶。在課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三、練習題形式多樣,富有梯度性。練習題有口算、找規律、對口訣、判斷等,題目類型豐富多彩,適合各個能力段的學生練習。

建議:

1、板書應完整,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施老師的板書上沒有寫明課題,而且9的乘法口訣沒寫完。

2、在判斷題中出示一道乘法口訣寫法的題。

3、課堂上集體回答很多,個別回答較少,很難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年級數學評課稿15

《平行四邊行的面積》一課的教學,老師着重培養了學生通過剪、拼、擺等動手操作的活動來讓學生主動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掌握了平行四邊行面積計算公式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我覺得這是一堂充滿生命活動力的課堂,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課堂。從中我們得了一些鮮活的經驗和有益的啟示,具體概括以下幾點:

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這節課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指導探究——電腦演示等”為線索,整個教學思路清晰。教師突出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通過剪、拼、擺等活動來加深對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做到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創設情境,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由新課開始,如,盧老師用電腦演示一個不規則的圖形來轉化成一個長方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猜測平行四邊行面積可能與它的什麼有關?然後,讓學生隨意拿一個平行四邊行翦拼,看能不能把它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從而證實學生的猜想。最後,老師又讓學生動手去剪兩個完全相同的.平行四邊行,一個剪拼,一個不動來比較,然後去轉化,並組織學生討論:平行四邊行和轉化後的長方形有什麼關係?在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基礎上怎樣去計算平行四邊行的面積?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剪、拼,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人人蔘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剪拼的圖來説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推導了平行四邊行的公式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時,又在課堂上通過學生選擇清潔區時對此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教師素質

教師教態自然,語言清晰,數學語言表述準確,電腦操作演示熟練,提問率達到85%,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科學、凝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