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文學評論相關論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86W

畢業論文應反映出作者能夠準確地掌握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對所研究的題目有一定的心得體會,論文題目的範圍不宜過寬,一般選擇本學科某一重要問題的一個側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學評論相關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文學評論相關論文

文學評論相關論文一:李白詩中的“金”意象

摘 要:李白詩歌中所選用的意象豐富多彩,“金”即是其中重要的意象之一,通過對這一意象的探究可以挖掘出李白詩歌的許多特點,也能窺探出李白情志的傾向所在。通過列舉李白詩歌中出現的“金”這一意象,挖掘李白詩歌的諸多特點,窺探李白其人其性其情,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李白詩歌喜用“金”的緣由所在。

關鍵詞:李白;詩歌;意象;金

李白,中國文人騷客中最獨具風格的詩人;李白的詩歌,中國詩歌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李白詩歌中的意象,中國古詩意象中最能體現詩人其人其性其情的載體。

提到李白及其詩歌中的意象,多數人會立刻想到“酒”“劍”“月”等。其實,在李白的詩歌中,還有一個常常被忽略的意象——金。通過“金”這一意象同樣可以挖掘出李白詩歌的許多特點,也能窺探出李白情志的傾向所在。

在李白詩中所選用的色彩字眼中,毫無疑問“白”字獨佔鰲頭,位居榜眼的則是“金”字。《李白詩全集》裏所收錄的25卷李白詩歌中,出現了371個“金”字,而在所有這371個“金”字中,作為獨立意象出現的又佔了大多數。

從“黃金”“千金”到“金棺”“金殿”“金壺”“金樽”“金鞭”“金甲”“金缸”“金窗”“金丹”“金丸”,再到“黃金藥”“金剪刀”“金雀鏡”“金光草”等等,使得李白的詩歌可謂是金光燦爛、富麗堂皇,“金”無處不在。

明麗爽朗是李白詩歌詞語的基本色調,如此李白之詩,又怎少得了“金”這一絢麗奪目的色彩?單就一“金”於此,就足以看到李白詩的瑰麗雄奇、流光溢彩。如:“遺我金光草,服之四體輕。將隨赤松去,對博坐蓬瀛。”(古風五十九首中第七首)又如:“玉樓珠閣不獨棲。金窗繡户長相見。”(《雙燕離》)再如:“春風東來忽相過,金樽淥酒生微波。”(《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如此“金”句,不勝枚舉,使得李白本就瑰麗的詩歌更加絢爛。

李白生性瀟灑豪邁、揮金如土,而金本就象徵着財富、高貴,用金來彰顯華貴的生活,用一擲千金來揮灑李白的豪邁狂放,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李白的詩歌中充斥着大量揮金如土的場景,例如:“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千金駿馬換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襄陽歌》)“千金散義士。四坐無凡賓。”(《贈崔司户文昆季》)他飲“鬥十千”的“金樽清酒”,食“值萬錢”的“玉盤珍饈”,不時還“黃金白璧買歌笑”.這把把的一擲千金恰將李白狂放不羈、豪爽瀟灑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將李白錦衣玉食的生活展露無疑。

李白天性孤高自傲、志高意遠,立下的志願是“解世紛”“濟滄海”“安黎元”,他心目中崇敬的英雄是諸葛亮、荊軻那樣以自己的才智和勇武排難解紛、大濟蒼生的人物,而又不屑於與那些庸俗權貴同流合污,他傲骨嶙峋、蔑視權貴,自始至終都保持着他固有的清高和志氣,在他的詩歌中,他的傲骨大氣重過千金,如:“魯連賣談笑。豈是顧千金。”(《留別王司馬嵩》)“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古風五十九首其十)

“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李白一生遊歷四方,交友甚廣,其詩歌之中即有大量“金”言來表現他對親情、友誼和愛情的執着。“黃金久已罄,為報故交恩。”(《贈別從甥高五》)“行來北涼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李白詩歌中運用瞭如此之多的“金”意象,絕非偶然,細細探來,自有一番道理可循。

李白篤信道教這是眾人皆知,在他的詩歌中有大量讚美崇尚莊子思想的詩句,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然後便“過此無一事,靜談《秋水篇》”了。李白是詩人,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道教徒,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即成為其人生信仰的終極目標。吞金服丹是道教修煉的獨特方式之一,李白作為一名虔誠的道教徒,當然也會追隨這樣的腳步進行他的修煉之道,故而在他的詩歌中出現大量的“金丹”“金藥”之語也就不足為奇了。如:“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當餐黃金藥。去為紫陽賓。”(《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

前文也已提到,李白生性狂放不羈,瀟灑豪爽,在他的詩歌中常常出現一擲千金的豪言,揮金如土的姿態也是常理所在,這也恰好與他倜儻不羈好大言的性格相符合。他在《贈王判官時餘隱居廬山屏風疊》詩中也説:“苦笑我夸誕,知音安在哉。”“夸誕”,即浮誇虛妄,言語不實在,也就是説大話。李白見人們嘲笑自己虛誇大言,就感歎知音何在。李白好大言的美學思想與莊子的美學思想有着鮮明的淵源關係。莊周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道”,而他認為“道”是永恆的、絕對大的。李白作為莊子的忠實崇拜者,在詩歌中自然會表現出這樣好大言的特點。如此好大言的李白,無論在行動上還是在詩歌中,一擲千金、揮金如土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古代的金銀器,發展至唐代才興盛起來。唐代兼收幷蓄,吸收了大量外來文化的精髓,唐代金銀器的製作工藝代表了當時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唐代國力強盛,人民生活富足,貴族官僚們錦衣玉食也就更理所當然。身為翰林供奉的李白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自然也有這樣的資本,生活中的'華貴到了詩歌之中最直接的反映自然非“金銀”莫屬。什麼“金壺”“金樽”“千金裘”“黃金盤”滿目琳琅,金光燦燦。所以,李白詩歌中擁有如此之多的“金”意象,是以氣吞山河的大唐盛世為依託的。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金”這一意象在李白詩歌中是有着獨特地位的,是研究李白詩歌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意象。

參考文獻:

王琦。李太白全集[M].中華書局,1977.

文學評論相關論二:《暴風驟雨》景物描寫之我見

作者/李彩君

摘 要:以親身經歷為原型的《暴風驟雨》尤為重視景物描寫。其中,動靜結合的、或明或暗的、白描的景物交織線,不僅揭示了作品時代背景,提供了人物典型的活動場景,且在寓喻情節發展趨勢、深化主題等方面,扮演着悄無聲息卻又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

關鍵詞:景物描寫;景物寓喻;動感與"無我"

20世紀40年代末,農村裏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這給思維敏捷的作家提供了創作的廣闊空間和豐富素材,其中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就是一部獨特優秀的作品。

它與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一樣,都重視相關的景物描寫。據粗略統計,該作品較明顯的景物描寫共38處,分別扮演着寓喻、氣氛烘托、深化作品主旨、暗示社會環境等角色。

一、景物寓喻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就重視意象的運用與匹配,如離別的"柳"、相思的"紅豆".情感細膩的作家甚至在這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如張愛玲的"月亮"系列、蕭紅的動物意象。寓情於景於物、託物言情言志,素來是文學創作不可忽視的一筆。該作品也繼承發展了此手法,在整個環境描寫中,景物的寓喻意義非常突出,且極為注意與每個階層、每個本體之特徵的結合。

1.靜物寓喻

在該作品38處的環境描寫中,至少涉及了35個突出的景物。根據景物和本體的關係,可把這些景物分為以下三類:

(1)暗喻革命的希望與勝利、展示穩步壯大的革命力量、昭示反面勢力的削弱

①獨立單個的事物:太陽、亮着的燈、閃亮的銀河、光亮的刺刀、紅似火的雲、鳴曉的雞、冒紅的東方、向陽的向日葵、紅綢旗子、晃動的火苗等。沒有擺脱歷史遺留下來的審美取向,該作品寓喻希望、勝利的事物,均帶着一定的"光芒"與"明亮",披上一股"血紅"色彩,刺眼而又充滿温暖、力量與朝氣,展示着人們對革命的熱情與美好的憧憬。

②整體意境:對革命未來的美好憧憬,是這部作品環境描寫中最為重視的一面。在這38處中,通過整體意境昭示革命美好未來的大概有7處。如:

"雪停風住,天放晴了。日頭慢慢照到窗户玻璃上。"

"東方天頭開始露青色,稍後又轉成灰白,再以後,又化作緋紅。太陽冒花了。道旁屯落裏,雄雞起起落落地啼叫。"

事物的動態變化與整體環境的相互映襯,展示着革命的光明前景和曲折性。這種環境描寫是不容分割的。因為句中所含的寓喻意義,並不是通過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質加以延伸得來的,而是通過其在一定時期內展示的一系列動態及狀況來表現的。

(2)指窮苦農民

此類景物有:露水、苞米、小麥、黃土色房屋、家雀、燕子、高粱、瓜蔓和豆角等。選取的事物均與農村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不自覺地滲透着一絲樸素、泥土的氣息與勞動的艱苦、難言的壓迫。實幹的苦勁與堅強的心靈一樣可在窮苦弱小的羣體裏釀出驚人的革命力量。

(3)指土地革命的反動勢力

任何時代進行改革都會遇到一定的阻礙,這是社會發展不可磨滅的規律。作者選取了一系列的景物來寓指革命反動勢力,尤其是國民x殘餘、富農地主及其附庸。

相關景物有:蒿子、攀地龍、野葦子、跳貓子、雜草、綠得發黑的樹木、黑大門樓和高高青瓦房屋、柳樹、榆樹、熱毛子狗、黃牙狗和冰柱子……

這一類的事物均帶有一定野性、佔據欲、殘暴性與醜陋感,毫無掩飾地刻畫出反動勢力的"黑"形象。

但,令人奇怪的是其中的柳樹。在中國的意象系統裏,輕盈柔軟的"綠絲絛"似乎總與纖纖美女、綿綿情長相掛鈎。而作者卻用柳樹作為線索貫穿全文,用來寓指邪惡的反勢力,這恐怕跟當地當時的政治環境脱不了干係。如此妖豔婀娜的"柳樹"必擁有足夠的"養分"與良好的"生長條件",而這所謂的"養分"卻來於貧苦百姓的血汗與無盡淚水。此外,這種"豔麗""柔弱"極易被當時的社會風氣判為資產階級情調,瀰漫着一股虛無、縹緲、輕浮的不踏實感。由此分析,如此安排就合情合理了。這也是此作品對歷來意象觀念的挑戰。

2.動態寓喻

在《暴風驟雨》中,作者不僅選取了迎合階層本體特徵的大量意象來展示土地革命的曲折性與光明性,而且巧妙地通過這一系列意象的動態發展,不動聲息地暗示着各階級羣體的發展趨勢與未來。如:

①燕子:無奈地梳洗絨毛,接受現實的壓迫——主動尋吃、開始展現歡快等積極情緒,生活活動更加多彩——有條件逐漸追求美的享受。

再如:

②柳樹:黑大門樓的柳樹障子——綠得發黑——打黑槍的傢伙傍着柳樹叢子逃離——一排柳樹,長着茂盛的枝葉——軟軟的枝條——柳樹叢子,掛滿白霜——柳樹和榆樹的枝上冒出紅的小疙瘩,長着嫩綠的葉芽,遠遠一望,好像一片貼在藍玉的天上的雜色的煙雲。

景物發展趨勢貫穿全文,形象展示了反面勢力的反覆強弱、最終的皈依與不徹底的轉變等。

這樣"動靜"結合的寫法,不動聲色地引導讀者從微觀、宏觀兩個角度深入品讀小説的主題與創作藝術,使文章脈絡多層次地清晰化。撇開對政治的迎合性,從文學的角度考察這部作品,這不失為一巧妙之處,猶若多線索一主題的格局。

二、景物描寫之動感與"無我"

與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相比,《暴風驟雨》的景物描寫富有強烈的動感。粗略統計的38處景物描寫,絕大部分為動態描寫。上述的動態寓喻就是一個突出的宏觀方面,而從微觀入手,亦可發現作者筆觸的活躍性。

如,太陽透過……照射在地上……南風颳來了……整個屯子都轟動了。啼明雞叫着。東南天上露出了一片火燒似的紅雲。豐富的動景讓整部作品充滿激情與生命力,似乎每一個力量都在積蓄待發、蠢蠢欲動。然而,相比於《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不安亂闖的"小蟲"、會呼吸能睡覺的活生生的"大地",《暴風驟雨》對景物的描寫則沒有摻雜過多的主觀感情色彩,它則顯得如此洗練純淨。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言:"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枯燥的政治題材、濃郁的政治色彩,樸實白描的粗獷景物再現,始終無法遮蓋作者成熟穩重而堅定的憧憬,始終無法掩住革命勝利的偉大光芒,更無能掩蓋優秀作品的閃光點。作為當代文學中的審美客體,《暴風驟雨》所藴含的獨特的文學價值值得多角度地推敲。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周立波。暴風驟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胡春燕。小説中景物描寫作用舉隅[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