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2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彙編15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本課是唐代詩人寫的兩首描寫大自然美景的詩。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杜甫的《絕句》,對仗工整,樸實自然,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為我們展現了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同時,詩人愉悦的心情也藴含於寫景之中。

地學習本課時,讓學生通過反覆的吟誦,感受到這兩首詩歌不同的旋律與優美的意境。當學生感受到兩位巨匠描繪的意境而陶陶然時,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們提出再吟誦“李杜”其他詩歌的要求,利用“積累運用”中的兩首古詩,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的人物背景。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課文包括兩首有關春天的古詩:《春雨》、《春曉》。據我瞭解,幾乎全班的學生都能熟練背誦《春曉》。然而,古詩的學習,僅僅做到熟練地背誦那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準》這樣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所以,學習古詩,教師應帶領學生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中去。

讀詩題,我們就感受到了無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讓學生流露出對春雨及春天的喜愛之情呢?張若田先生説:“閲讀教學,一是“讀”,二是“讀”,三還是“讀”,古詩詞的教學更應以讀為本。”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做到讀準字音,讀順詩句,把全詩讀正確流利。在初讀全詩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字、詞,藉助插圖引領學生逐句誦讀領會。讀第一首可抓住“好”、“知”、“當……乃……”、“潤”、“潛”、“細”、“無”等字提醒學生注意;讀第二首抓住“不覺”、“處處”、“啼鳥”、“多少”等詞語讓學生讀好。

本以為二年級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説話練習中發現許多孩子思維定勢了。可能是設計的練習框住了他們的思路了吧。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古詩兩首歷來都是可難可易的教學內容。説它難,是因為做老師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詩大意、重點詞語、詩的意境都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有個全面細緻的瞭解,又想把詩的背誦、默寫同時完成。

説它易,是指完成古詩的背誦、默寫即可,應付考試、作業絕對沒有問題。

就我班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對於背誦都能在較短的時間段內完成,即使後進生也能在一天之內追上其他同學。但是以往的測試中,古詩的默寫是個難點,總有一部分學生掌握不住某些字的書寫,究其原因是以為對易錯字的意義掌握不牢。

結合這種實際,我在教學時把兩首古詩用大字板書在黑板上,講到重點詩句、字詞時我就在黑板上相應字詞的旁邊寫上意思等知識點,同樣要求學生和我一樣在書上記筆記,這樣我才可以覺得踏實。記完之後,我在課堂上不斷地強化提問他們,以增強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

對於書寫,我先教他們按照詩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寫,等背會之後,再教他們默寫。

我想這種方法,能夠使他們對古詩的學習有新的理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上完這節課後,心理感覺很輕鬆,為什麼呢?我始終認為,詩是不能翻譯的,只能理解.所以我一改以前的古詩教學法,注重引導學生自己理解,自己的話説出詩的意思,體會其思想感情。由於這一課是孩子們上學以來第一次學習古詩,在古詩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備課時,我選取了光盤中的小短片,使孩子從詩中走到情景中去感受詩中的情景。這一設計的應中對於孩子的確很有效果,不過在畢老師提點下我也覺得如果能把這一環節提前至課的開始,讓孩子從實際的情景走進詩中去,效果也許會更好。

我覺得我這節課在詩的朗讀和節拍、重音的教學上比較到位。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了讀古詩時要讀出詩的韻味和感覺。在識字教學上我是讓學生通過在詩中認、在詞中識、單個字記憶的方法,注重了孩子的識記規律和與生字的反覆見面,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指導書寫上,我想由於我的過於面面俱到使這節課的書寫環節效率不高,重點不夠突出,這一點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也是我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畢老師提出的按照字型結構分類指導的方法,使我茅塞頓開,我覺得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很值得我去實踐和應用。

在指導書寫中,我想我還要規範自己的語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規範孩子們的語言。

以上是我的一點想法,我想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反覆實踐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才能使學生在語言發展、知識積累、能力的培養上更加多元化。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在我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完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兩首古詩之後,我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充滿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一課時上完了兩首古詩後,再利用一課時來繼續開展“西湖美”的古詩誦讀會便應運而生。一課結束時,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寫下了我的課後小記。

一。誦讀、吟唱入詩境,放手還給學生一片學習的自主天地

誦讀乃學詩之根本,古人學詩為作詩,今人學詩為傳承與怡情。在這次活動中,誦讀的多樣性被靈活的小組學習活動演繹和格外精彩。誦讀組的由誦到背,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學習過程,雖然不全是在課堂中背誦出來,但課前的活動準備同樣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生在課前所準備的詩配樂的活動展中,讓我真的驚歎,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他們選樂之合適,按排不同的人讀不現的詩,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詩一下子就走進了課堂,是那麼自然,那麼流暢。這是學生在課外的自學準備中不僅具備了學詩、悟詩的能力,也同時也發展了他們處理學習中具體問題的處理能力。這是我在開展此次活動之間多少次擔心的問題,如今,他們小組成員的構成與詩的學習任務配對得恰如其分。誦讀與唱歌能力較強的學生都集中在這兩個組中,他們各自發揮着自己的作用,課前那樂此不疲的身影時不時地浮現在我眼前。一時間,我不由地歎道:“詩海之大,學生有足夠的能力遨遊!”有時候,再好的“耕種”也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寫詩、畫詩入佳境,開拓古詩學習的新途徑

一直以來,我們提倡簡簡單單、輕輕鬆鬆教語文、學語文,在不知不覺中很多教師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時,卻丟失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與藝術性,使語文課直指品詞讀句的狹隘範圍。回頭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設置中,也不乏語言學習性強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寫詩、畫詩這兩個實踐活動,看似寫寫畫畫而已,但實則是本次活動進入另一個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這不僅要求學生讀詩,還要求學生把詩讀懂、讀好。寫字,充分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畫詩,則是檢驗學生是否用心讀詩的絕妙之處,這個任務是隱藏在這個活動中的,這樣的做法避免了學生對品讀古詩的畏難情緒的產生。一則發揮了這部分學生特長——畫畫,二則也讓他們在“畫什麼”“畫成什麼樣”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中真正走進他們能走近的古詩。特別是在學生解讀自己的畫作時,則掀起了不小的學習熱潮。不僅解讀的學生密切關注古詩,而且其他聽的學生也關注古詩。特別是對於《蘇堤春曉》一詩中“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的理解過程很讓人回味。在畫作中,學生畫了一隻鳥在晨霧的籠罩下,正在蘇堤上飛。另一個學生把上指出他畫錯了,認為一個“過”字讓畫面應該停留在黃鶴已由遠而近衝破晨霧,飛過蘇堤向着朝霞出現的地方。在反覆的推敲下,畫作學生認識到了自己解讀有誤,其學生則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個“過”字在全詩中的重要與精彩。

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品味字詞的樂趣,西湖美景也在這個辯析的過程中呈現她西子般的秀麗。

三。以教材為依託,再遠也有迴歸的航線

以本為本,是我們在保障教學有效性過程中要注意的一個原則。如何盡最大可能發揮教材的作用,這是考驗我們語文教師智慧的時候。正如很多教師所説,一個學期4個多月,就學26篇課文,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裏得到夯實呢?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教材當成一個例子,而且是一個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還有與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學生在完成課內學習時,我們就要着力於為他們尋求多維度的學習空間。在本次的誦詩會上,學生不僅能讀會唱,還能寫會畫,更能説會品,這是由於學習空間的拓展所帶來的學習能力的發展。這時,學生古詩的誦讀、積累、感悟能力就與我們的教材要求達到高度的統一。

四。“重詩輕人”,教與學的習慣都有待改進

由於活動豐富,學生在本次活動中主要以展示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顧,這也反映出本次古詩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詩,是詩人生命的再現,當我們接觸到一首詩時,應首先讀詩人,這在平常的教學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點。同時,我也注意到,對於詩人的生平與時代背景的瞭解,我們往往都只注重課堂的“簡介”,而沒有真正在課前、課後去了解詩人。因此,這導致了我們學生“重詩輕人”的學習習慣,使得這次活動中,學生對詩的演繹缺少了一些真實生命的氣息。因此,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教”的引導上。

一次嘗試,一點收穫,一些遣憾,在閲讀教學之後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生活動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是一塊煥發教材魅力與教師魅力的“自留地”,古詩教學的在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發揮它的意韻無窮,讓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詩洋溢出她最悠遠的生命活力。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我的日記(把拼音寫成相應的漢字)

一年夏天 ,天氣突變,下起 piáo 潑大雨 ,蘭蘭家住的小房子被

洪水 衝倒duàn了,小橋被衝 了,家裏人也被水沖走了,蘭蘭

成了gū 兒,她傷心極了,一個人看着遠去的船fān 發呆。

看到這個消息後,我的心裏也很痛ch?,我希望能儘快解救那些受災的人們。

摘星星 天上星,亮晶晶,讀對了你就摘下了那顆星。

回 huán孤 guā

huí gū

亦 yì 粧 zuāng

yìn zhuāng

有趣的加法 照樣子寫字並組詞。

辶+力 =(邊) (旁邊)

工 =( )( ) 末 =( )( )

氵+ 每 =( )( ) 扌+ ( )=( )( )

( )=( )( ) ( )=( )( )

積累台 我能默寫《望天門山》。

————————————————————

———————————————————— ————————————————————————

——————————————————— ————————————————————————

金話筒 和同桌同學比一比,看誰讀得又最準確。

讀讀: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説説: 大家一起來説説詩句的意思。

想想: 這是一幅怎樣的畫卷?用喜歡的方式展示給同學們。

寬帶網

你瞭解李白和蘇軾嗎?和爸爸媽媽一起查查資料,把你瞭解的説給小朋

友們聽。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還可以試着抄寫一首。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

1、古詩教學的思路要簡約。

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力求簡約。從整體而言,整堂課的教學循着“讀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的教學思路進行,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從局部而言,每一個環節的教學沒有過多的繁瑣設問、條分縷析,在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如在對詩意的解讀中,我摒棄了傳統古詩教學中字字求解、句句設問、逐句串講的方式,採用的是突出重點、整體感悟的教學方式,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詩意的解讀不支離破碎。

2、古詩教學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這兩首七言絕句都是詠物詩,教者把這兩首詩編排在一起,正是從它們相似的主題角度來安排的。因此在教學這兩首古詩時,我的教學設計中就凸顯了“整合”理念。“讀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均是從兩首詩的整體角度予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整合,使得教學節奏得到最有效的調控,使得教學內容得到最高效的組合,從而產生最佳的教學效率。如在“辨詩”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處,瞭解這兩首詩“詠物抒懷”的寫法,並進而把物與人結合起來,由物及人地解讀詩中的深層次情感。

3、教師教學的站位要下移。

這是第九冊的第3課,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剛剛開學,這篇課文學生已經讀了許多遍;這兩首古詩的詩意較淺顯,且每首詩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圖助讀;學生們的手邊有不少學習資料,關於這兩首詩詩人簡介、詩意註解很多。上述種種因素,構成了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潛在教學資源。教師若是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在教學中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教學位置。首先,教師需要把更多的教學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讀自悟、交流討論、反覆誦讀;其次,教師需要耐心地傾聽每一位學生對字詞、詩句、詩意、問題所發表的意見,把學生髮言中的每一個閃光的見解給予放大,並加以重複,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再次,教師需要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或在討論之初暗示思維的途徑,或在討論之中點撥思維的深度,或在討論之後即席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的平等參與絕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越俎代皰,要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師是在和我們一塊兒探討研究這兩首古詩,有時候甚至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知道的東西似乎並不比我多多少。教學中,教師的低站位,可以和學生平等相視,從而平等對話;教師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詩歌的慾望,從而激發起學生超越教師的信心;教師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課堂上師生彼此間的隔膜,使學生更容易親近教師,走近教師,從而坦然地走進詩歌的天地間。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8

課前思考:

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難點在於引發想象,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則可以利用兩首古詩的異同來展開,從而漸進

教學目標:

一、景色入手,疏通詩句

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兩首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資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結合查找字典進行疏通詩句的教學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領悟意境

疏通了詩意,和詩人的距離近了,此時可利用兩首詩的異,使詩人的情感通過景色的不同再度昇華。

1、我們再來看一看兩幅插圖,同是秋天的楓樹,色彩和形態一樣嗎?(前者紅葉似火、激情湧動,後者枯枝老樹昏鴉)

2、請同學們將兩首古詩都來讀一讀,能不能在詩中找一找原因。(一愛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樣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們再來讀一讀《山行》,作者的喜愛還表現在哪裏?你能用朗讀表現嗎?(小徑通幽、白雲飄渺、紅葉似火……)

4、我們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找一找詩人淡淡的愁還體現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鴉老樹、月落悽清、夜半鐘聲)也來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5、怎樣將這一愛一愁讀出來,自己試一試;找一位同伴,把一愛一愁表現給大家。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着啟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 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 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於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於二月花”。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9

新課標中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因此,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想象,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在這個廣闊的空間裏交流感情,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如:我讓學生想象“賀知章”回到久別的家鄉以後,村裏的兒童見到他會説些什麼呢?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我儘量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通過進行“賀知章”與見到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閲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了。學生也能更加體會到賀知章回到久別的家鄉後的喜悦與感慨之情。由此也就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我們要充分利用古詩精練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0

本節教研課按照學校要求進行了組內集體備課、教案再設計以及課堂實踐。在整個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值得借鑑的經驗,也發現了一些不足,為更好的探索出一條古詩教學的基本模式,現對優缺點進行細緻的剖析:

  一、 指導識字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識字仍然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本節課也不例外,教學目標中,要求本節課認識“詩、首、煙、童、散、早、忙、紙”八個字,會寫“村、春、童、學、早、東、放、紙、”八個字。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識字,然後抽卡片測試學生識字情況。指名讀和小組讀想結合,並且在識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區別平翹舌音和整體認讀音節。記字形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後面的古詩內容分析中進行,一方面覺得這樣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記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與篇結合起來,並不孤立。使整個課堂結構渾然一體。

  二、 指導朗讀

一首好的古詩就是一幅鮮明的圖畫,一首優美的歌曲,一個動人的故事,需要我們反覆吟詠,深刻體味詩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漢語的簡約美。正是遵循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我變換了多種朗讀方式:默讀、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等。不但要讀,還要帶着目的讀,每一次讀都要實現不同的目標,這樣循序漸進,有的放矢,讀出韻味讀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導朗讀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請學生聽老師有感情的範讀,然後問學生:老師讀的怎麼樣?評價一下。知道老師為什麼讀得這麼好嗎?對,讀古詩的時候要注意停頓。然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注意停頓和重音。在這個環節中,重音的指導不夠到位,從而導致學生讀的並不理想,這是我今後再進行古詩教學中要注意的。

  三、 指導理解古詩內容

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本着激發學生的興趣,小組合作交流,不過深挖掘詩句意思的原則進行。通過圖文結合,展開合理的想象使學生感受春天之美,課外活動的快樂。對於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詞,例如:“拂”引導學生觀察字形並結合上下文內容來理解,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刻意要求學生人人能敍述古詩的大概內容,而是強調個人感受,達到人人可以背誦就可以了。課堂最後,教師進行拓展訓練:背一背自己熟悉的描寫春天的詩歌,目的在於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總之,本節課很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在實施的過程中,課堂的調控,語言的組織及教師機智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和提高!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1

古詩作為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作品,是國小語文教材內容重要的組成部分。入選國小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有許多描寫色彩的詩句。教學時抓住富有色彩的詞語,對於正確理解詩的意境、領悟詩的感情,有很大幫助。

所以在古詩教學時採用了抓詩眼,釋詞,順句,連篇的教法。《詠柳》和《春日》兩首詩學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感情朗讀、背誦每個環節都非常順利,但是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時就卡住了。孩子們有的拿出詞語手冊來解釋某些詞的意思,大多數能運用書上的註釋解釋。當彙報時他們充其量只能把幾個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聯起來,整句詩的理解聽上去非常彆扭。於是我進行意境的轉化教學,一節課下來,自認為學生應該瞭解了古詩的意境,掌握了古詩的大概意思。誰知轉過天來讓學生釋義時,只有一半的學生能夠講述。原詩早已背誦的滾瓜爛熟 ,對其意境竟然朦朦朧朧。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剛開學的不適應嗎?想想也許有其中原因的一點原因,但是最終可能還是在於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創造的教學情境不夠深入。每一首古詩,從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觀情意與客觀事物整合生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相合相容。

在古詩教學中,意象的解讀是基礎,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詩教學中,意境的感悟是實現情感體驗、情感獲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驟。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

這首古詩同學們已經會背誦了,所以一上課我的問題時:你讀懂了這首詩歌的哪個詞或者哪一句話?學生只能解釋註釋裏面的`詞語。於是教學進入我為學生解疑的環節,我引導學生看圖明白“一樹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樹”啟發學生思考:春天來了,柳樹上應該有什麼?讓學生弄明白,“碧玉”意識是青綠色玉,這裏比喻成嫩綠的柳葉。讓學生在整首詩歌中,在圖中理解,“綠絲絛”是指綠色的柳枝,這裏比喻成用絲編成的帶子。我還讓學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話的“裁”“剪”圈起來,告訴他們這兩個詞語互相解釋。弄懂了整首古詩的意思,在煽動學生感情讓他們讀出感情。

學完這首古詩,我則讓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1、看註釋。

2、看圖理解。

3、根據語境理解。

4、發揮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點是找出詩中的詩眼。

學習《春日》這一首古詩時,我則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剛才總結出來的方法自己學董古詩。同學們積極性很高,每當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弄懂了詞語或者一句話的意思時,他們臉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3

一、教材解讀

1題西林壁。

這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暇接。橫着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峯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説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藴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遊山西村。

詩人陸游以一個遊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悦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餚儘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於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二、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三、教學建議

1教學《題西林壁》時,要突出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體會詩人在廬山時,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角度在變化,所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詩人才説不識廬山真面目。可以聯繫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學《遊山西村》,應通過反覆誦讀,品味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淳樸熱情、鄉間的風光習俗,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2在理解詩意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的語言,如山重與柳暗,水復與花明,疑無路與又一村的對偶,使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律節奏美。

3指導朗讀兩首古詩時,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如,《題西林壁》中的嶺、側、峯、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只要讀作重音。

4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多讀幾遍,很容易熟讀成誦。在默寫古詩時,應提醒學生注意把字寫正確,特別是容易寫錯的字,如壁、緣。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膾炙人口的古詩名句,可以指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交流讀後的感受。

教師可作如下啟發:

(1)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説一説。

(3)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古詩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儘管不斷思考,反覆計算,還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爸爸走過來,給我做了指點,我很快就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四、相關鏈接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黃州、潁州任職,最遠被貶至嶺南的惠州、儋州。宋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五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最後一首。西林寺創建於東晉年間,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後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於北宋末年,一生處於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緻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於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遊山西村》於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陰。山西村是紹興鑑湖附近的一個村莊。

廬山也稱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聳立於鄱陽湖畔、長江之濱。相傳在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公元756年,著名詩人李白曾這樣稱讚:予行天下,所遊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山中多懸崖峭壁,清泉飛瀑。林木葱蘢,氣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是廬山著名勝跡。廬山有中國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1996年12月,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裏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

題壁詩 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歷史悠久,始於兩漢,南北朝時漸多,至唐代,題壁詩驟增,開始形成一種風氣。據唐人詩集統計,當時題壁詩的作者有百數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顥等。宋代題壁之風方興未艾,舉凡郵亭、驛牆、寺壁等處多有題詠。當時題壁詩盛行,是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於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牆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有關題壁的佳話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了,崔顥題寫了《黃鶴樓》之後,李白驚為絕唱,自愧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4

本課的兩首古詩《鋤禾》和《憫農》均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鋤禾》描寫了農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糧食的來之不易。《憫農》寫了農民雖然辛勤勞作,但仍免不了餓死的悲慘遭遇。表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這兩首詩,孩子們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課堂上,我在朗讀方面主要引導學生如何讀出感情在,如何讀出節奏來。因此,我先讓學生了解五言詩的特點,然後劃分停頓,找出重音,並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練習朗讀。學生讀得都挺有感覺,而且一些學生搖頭晃腦的,挺像小詩人的。

關於古詩的意思,我沒有進行繁瑣的講解,主要讓學生觀察課本插圖來理解。由於我們的孩子身處農村,經常會看到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辛勤勞作的身影,因此,更能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學完《鋤禾》,我適時地創設情境:吃午飯時,小弟弟看見賣羊肉串的來了,就要把米飯倒掉,買羊肉串吃。爺爺勸阻他説:“你沒學過‘xx’這句詩嗎?可不能浪費啊!”學習《憫農》這首古詩,學生提出了質疑,為什麼農民豐收了卻還是要餓死呢?於是,我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講了剝削者的殘酷與醜陋,講了苛捐雜税以及人吃人的不平等現象。孩子們聽了都很同情那時的農民,痛恨那些地主惡霸、貪污的官吏。課末,我還補充了《江上漁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燒》,通過讓學生誦讀這些詩歌,學生的感受會更加深刻,也更加會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

這兩首古詩都是描寫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

《春曉》這首詩大部分學生比較熟悉,但《村居》這首詩比較難懂。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激發學生喜愛古詩的情感,積極收集古詩,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採用多媒體手段。通過欣賞動畫朗誦的詩歌,學生對詩歌的基調有一個大致瞭解。如教學

《春曉》時,我先讓學生看課件,播放動畫,聽朗讀。説一説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並播放清脆的鳥叫聲,説説“鳥叫聲從哪裏傳過來的?”,讓學生理解“處處聞啼鳥”的意思,特別加深對“處處”的理解。在有了朗讀基調後,我讓學生反覆誦讀古詩,讓他們自主閲讀感知詩境,嘗試邊讀古詩邊想像意境的閲讀方法。在教學

《村居》時,通過看插圖理解故事的意思,並聯系實際想一想自己放風箏的情景,讓後在誦讀,這樣孩子們讀起古詩來會更入情入境。

古詩最講究誦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覆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裏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培養他們熱愛朗誦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