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關於個性化閲讀教學的理解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3.21W

一、個性化閲讀教學的本質

關於個性化閲讀教學的理解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這是現代閲讀教學的核心理念。統一在這個核心理念下的個性化閲讀教學,應是對話理念下的閲讀教學。個性化閲讀教學本質上是對話的過程,是滲透了個性化閲讀理念的閲讀教學,其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涵育高尚的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語文素養。

在個性化閲讀教學中,這個對話應該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生本對話,多元解讀

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傳統的閲讀教學漠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剝奪了學生的閲讀權,教師習慣了把答案從教參上“告訴給學生”,習慣了“傳達經驗”,習慣了“肢解課文,瑣碎分析”,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現代教育建立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意義的主動建構、能動生成而非被動接受。沒有學生主體的自主參與,不論是文本還是他人的語言思想,都是外在於他的心靈的,都不會轉化為他自己的語言思想。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只有當學生走進文本為墨韻書香所浸染,將其中豐富的思想、情感、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真正提高語文素養、培養能力、發展個性。可以説,沒有生本對話,就沒有個性化閲讀,對內容進行多元性解讀,是個性化閲讀最重要的表現。

為此,在閲讀教學中,首先要求教師把閲讀教學的課堂還給學生,還他們真正的'“讀者”地位,給他們閲讀、思考的時間,為他們創設與作者、文本對話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走近讀者、走進文本,實現自主閲讀。其次,對於發展中的學生,在生本對話中教師還要起到組織引導作用,指路徑,排障礙,適時“點撥”、“啟發”、“引導”、“激勵”,引導學生掌握閲讀方法,幫助學生解決閲讀中遇到的某些問題,搭建起學生通向作者、文本的橋樑。第三,在生本對話中允許學生運用多樣化的閲讀方法,可以摘錄,做旁註,圈點勾劃,可以邊讀邊寫比較隨意的心得體會等,讓學生在閲讀活動中個性心理特質充分綻放,從而實現內容解讀的多元性。

(二)師生(包括師生和生生)對話,交流提升

生本對話,多元解讀,這只是個性化閲讀教學的起點。個性化閲讀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共同創造的過程,沒有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就沒有思想認識的深化和昇華。

巴赫金認為,人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存在於人的頭腦中的想法,只有在對話中才能成為真正的思想。思想是超主觀的,它的生存領域不是個人意識而是不同意識之間的對話交際。也就是説,人的想法要成為真正的思想即思想觀點,必須是在同他人另一個思想的積極交往之中。簡言之,思想是在對話中產生的。這一點我們也可通過建構主義得到求證。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根據皮亞傑的“同化”與“順應”的理論,學生在個體閲讀活動中,一方面要進行“同化”工作,即把外部環境(其他同學或教師)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整合進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充實、強化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另一方面,如果其他同學或教師的看法與自己不同,該學生就會產生新的思考,進行“順應”工作,對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重組和改造。因此,在個性化閲讀過程中,每個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往往要吸收、融合他人的意見,或在排除他人的干擾下進行。如果缺乏與他人的思想火花的碰撞,很可能會造成個人理解的單薄、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只有在彼此尊重、平等真誠的師生對話中,不斷匯聚、融合,才能不斷完善和發展認識,甚至產生新的意義,實現創造性閲讀。師生對話,是提升個性化閲讀境界的重要途徑。個性化閲讀教學的課堂離不開師生對話,理應關注師生對話。

師生對話的課堂,應是由獨立的具有內在自由性的以多種觀念組成的“大合唱”,“每個聲音的個性,每個人真正的個性,在這裏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1]。師生之間在是完全平等的。這裏的平等有兩層含義:其一, 即師生雙方都擁有思考的權利、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以及與他人(包括學生與老師)展開觀點、爭鳴的權利;其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可以各抒己見,每一種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許並不深刻、精彩)都理應得到尊重。在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中,“對話”的前提就是對個體的尊重。對教師而言,尊重學生就是要丟掉傳統的師道尊嚴的權威意識,不把自己的理解或教參的理解當作強勢語體獨霸課堂,應把自己設定在“傾聽者”的地位上而不是“評判者”的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學生所要表達的體驗、感受、情感、思想,哪怕這種“聲音”可能是稚嫩的、單薄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從與文本的關係上來看,教師也是讀者,一個理應對文本有着更豐富的體驗和更細緻的感受的讀者。尊重學生就是把自己看作是“眾聲合唱”的一員,能夠對學生敞開自己的心靈世界,在相互接受和傾吐的過程中實現精神的相遇,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和相互完善(只要言之有理,還可以求同存異);在平等、深入的對話中超越各種成見,製造意義,尋求真知,與學生共同成長。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眾聲合唱”中的一員,教師是對話的參與者,但又是一個特殊的發言人,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平等中的首席”。因為教師的身份決定了他還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意義建構的促進者,《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對話往往需要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如果學生沒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認知水平,對於問題的思考處於感性層次,對話就難以進行和深入下去,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引導,否則學生不可能積極參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不同觀點的交鋒,鼓勵學生質疑、討論甚至辯論,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證實其中一方或某種觀點的正確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把不同觀點聯繫起來,在積極的相互探討中不斷修正,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實現意義建構,讓個體在在不斷的展示自我中豐富自我、發展自我最終超越自我。另外,由於學生年齡、經歷的關係,其個性化閲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不成熟、不完善、甚至是錯誤的,也需要教師及時引導,對消極的、不合理的、脱離文本的、有悖於文本價值取向的體驗給予引導和矯正,承擔起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而不能聽之任之、不作評價或一味叫好甚至當作新奇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