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集合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73K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

設計説明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集合15篇)

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比較兩個一位小數和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複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兩個方面:

1.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時,結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幫助學生回顧萬以內數的意義,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並掌握比較兩個一位小數大小的方法。

2.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對分數的直觀感受。

通過畫一畫、填一填等活動,給學生創設親身體驗的空間,使學生獲得對分數的感性認識,同時進行兩個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相關訓練,激發學生學習分數的興趣和自信心。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整理複習

1.説一説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數。

師:請同學們先獨立閲讀教材84頁第一個問題,然後請大家動手寫出幾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整數、小數和分數,並在小組內説一説各自所寫的數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示的意義。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2)個體彙報。

(3)集體總結。

數可以作為數量的數(基數);計數的數(序數);度量的.數(量數);計算的數。

2.複習數位順序表。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請大家把教材84頁的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

(1)學生獨立完成。

(2)個體彙報。

(3)出示教材84頁計數器,讓學生獨立寫出各數。

(4)指名彙報每個數中的“5”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師:如果在每個數中的“5”所在的數位上添上7顆珠子,那麼在計數器上應該怎麼表示這些數呢?先畫一畫,再寫一寫。

(小組內交流後個體彙報,然後集體總結)

(5)課件出示教材85頁1、2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3.複習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

(1)舉例説一説怎樣比較數的大小。(引導學生從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和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三個方面進行交流)

(2)學生先與同桌交流,然後個體彙報。

(3)集體總結。

(4)課件出示教材85頁3、4題,組織學生個體完成後在小組內交流。

4.複習分數的意義和簡單計算。

(1)請分別畫圖表示和,並畫一畫、説一説如何計算+和-。

(2)學生獨立完成後彙報。

師小結: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先把1寫成與減數分母相同的分數,再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同時引導學生把相應的知識內容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2

教學內容:

口算乘法、除法、筆算乘法、除法。(課本第112頁的第2、3、4練習二十五的第1~4、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引導學生髮現自己存在問題,並通過反思進行自己正。

2、通過一定的練習使學生提高計算能力,達到計算熟練,實現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宣佈本節課複習內容。

二、基本練習

1、口算練習。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説出答案。 (回答語句要説完整)(2)説一説口算的方法。

2、估算練習。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説出答案,學生回答語句要完整。

(2)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

(3)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時,不一定都把被除數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數。)

3、筆算練習。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題目,讓學生獨立思考,計算。(2)彙報結果,説一説計算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結合題目,歸納出注意點:乘法計算中:(1)要注意進位問題;(2)要注意積的書寫位置。

除法計算中: (1)商的書寫位置;(2)除數與商的積的書寫位置(數位對齊);(3)被除中間有O的除法計算;(4)商的中間,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識梳理

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説一説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中,你都學到了什麼?你都知道了什麼?

學生進行交流後、回答、教師板書:因數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筆算乘法、進位筆算、被除數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筆算除法、有餘數的除法及驗算。

計算:856÷7 2309÷3 2832÷4

四、課堂活動

1、計算2346÷5並驗算

要求:先觀察題目,判斷商是幾位數。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獨立計算。彙報結果,並説一説除法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在驗算中,要注意什麼?

2、課本第112頁的第2、3、4題。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五的第1~4、13題。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3

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相鄰單位間的進率,認讀鐘面上的整時或瞭解24時記時法,進行兩種記時法的相互改寫,計算經過時間。

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學習了時、分、秒,本單元繼續教學年、月、日。全單元教材共編排了兩道例題、兩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實踐活動。在你知道嗎裏介紹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導學生看課外書籍、上網查找資料,蒐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教學內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學年、月、日以及相關的大月、小月等內容,第二段教學平年、閏年、季度等知識,第三段是實踐活動。

1、年、月、日以及相關的內容。

這一段內容涉及許多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裏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積累了一些經驗。教材儘量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提供觀察材料,組織學習活動,激活已有經驗,引導發現規律,適當解釋點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並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

教材讓學生從年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興趣,又提供了學習用具。設計的學習活動有觀察整理、填表分類、塗色記憶、計算交流等,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同時接受年、月、日的知識。

首先要求學生觀察20xx年的年曆從中獲得信息。年曆卡里的內容十分豐富,要結合觀察與交流指導有困難的學生學會看年曆。如年曆裏的1、2、312表示一年裏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張月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幾,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別是星期幾。

接着要求學生把各個月的天數填入一張表格。填表活動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個月,各個月的天數並不都相同。填表還能引發學生把12個月按天數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識。

然後指導學生在填各個月天數的那張表格裏塗顏色。塗色活動實際上是分類活動,通過再次分類記憶一年裏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記住一年裏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鼓勵他們自己設計記憶方法。同時,也介紹了利用拳頭幫助記憶的辦法。

最後突出2月的天數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還讓學生計算20xx年全年的天數,通過計算重温這一年各個月的天數,檢查記憶效果,彌補記憶中的缺漏。學生計算全年天數的方法必定是多樣的,交流並比較各種算法,體會比較簡便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建構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想想做做在年曆上圈出重大節日和有紀念意義的日子,一方面鞏固知識,另一方面進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2、平年和閏年。

平年和閏年的教學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發現現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閏年。第19頁例題讓學生同時觀察20xx年2月和20xx年2月的月曆,比較這兩個2月的天數是否相等。讓學生髮現不同年份的2月天數不同,然後告訴他們,什麼是平年、什麼是閏年。

第二步同時觀察從1997~20xx連續十二年的2月月曆,從中尋找天數的規律。教材特地把這些月曆分成三行,每行是連續的四年,方便學生髮現每一行的`四張月曆裏只有一張是29天,另三張都是28天。從而明白通常每四年裏有1個閏年、3個平年。教材裏講解了判斷平年、閏年的一般方法,至於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安排在底注裏講解。

第三步在想想做做裏鞏固平年、閏年的知識。第1題通過把公曆年份除以4進行判斷,雖然教材只教過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但學生完全能夠自己進行四位數除以4的計算。第2題計算平年的全年天數,合幾個星期零幾天,結合計算再次温習前面學習的年、月、日知識。教學時還可以讓學生説一説閏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樣算的,再次清晰地認識平年與閏年。第4題回答並解釋一種比較特殊的生日現象,鞏固連續四年裏一般有1個閏年的知識。

第四步是你知道嗎,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閲讀了解為什麼通常每四年有1個閏年的原因。

3、實踐活動《生日快樂》。

這次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生日為題材,活動形式新穎有趣,緊扣年、月、日的知識,運用了統計方法。活動分兩段進行:第一段是學生相互介紹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間接地講述,讓同伴猜一猜是幾月幾日。這裏會涉及年、月、日的許多概念,學生一定很感興趣。第二段是用統計的方法調查、整理並用圖表呈現班級裏學生的生日分佈情況,是一次聯繫實際的活動。最後是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進行孝敬長輩的教育。這次活動要認真組織,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説話,然後請幾名學生在全班交流,落實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4

設計説明

1.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教學始終,突破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通過播放課件“龜兔刷牆”而引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迫切願望,接着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多媒體技術創設不同的實驗任務;通過多媒體演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在聯繫,形象、生動地由長方形演變到正方形,類推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課堂訓練,學生通過解答問題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成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活動不能簡單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使每個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猜測把所學知識緊密聯繫在一起,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積累知識。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內同學相互幫助,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本設計引導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現,最後得出結論。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通過操作學具和統計表格,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積之和,從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體現了“知識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直尺 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彩紙 表格

學生準備 直尺 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彩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有一天,烏龜又遇到了兔子,並向兔子提出了挑戰,這次進行粉刷牆面的比賽,看誰能贏?

1.課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塊長方形的牆面,烏龜粉刷一塊正方形的牆面,它們同時開始,同時完工。

2.學生會出現爭議,教師引導:怎樣才能比較出誰贏了?(要先知道它們粉刷牆面的面積到底哪個大些)

3.揭示課題。

師: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物體的面積用單位面積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實際,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種計算面積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在學習新課之前,創設學生感興趣的“龜兔刷牆”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開展教學作鋪墊。

⊙觀察發現

1.課件出示教材66頁例4中的`問題(1)。

師:你能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嗎?你想到了什麼辦法?拿出學具來試一試吧。

2.小組合作,在長方形裏擺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

師:能展示一下你們擺的結果嗎?

預設

(1)學生用正方形(面積單位)鋪滿整個長方形。

(2)學生可能只在長邊和寬邊上擺出面積單位。

(3)學生直接説出用5×3=15,就是長方形的面積。這時也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説明自己這樣計算的道理。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在長方形中擺面積單位,突出面積計算的本質是對面積的度量。讓學生想象將長方形全部鋪滿,體現出必須用面積單位密鋪所測圖形,這時通過所鋪面積單位的個數就可以求出圖形的面積。

3.通過追問,突出數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

組織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為什麼要用面積單位將長方形全部鋪滿?預設中的第二種情況是什麼意思?(使學生明確儘管只鋪了一部分,通過想象,也可以數出鋪滿後所有面積單位的個數)

(2)你是怎樣數出全部面積單位的個數的?請結合下圖一起數一數。

學生彙報:

一種情況:一個一個的數,大家一起再數一數。

另一種情況:用5×3=15(個),説一説5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15表示什麼?(5表示每行擺5個,3表示有這樣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個面積單位,也就是長方形的面積)

(3)思考: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單位的個數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什麼關係?

師小結:可以用長×寬來計算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數出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明確每行個數與行數以及面積單位總個數之間的關係,為最後概括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作準備。

⊙自主探究

師: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想不想驗證一下?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驗證。

1.教師讓學生任取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至少擺3個)。一個同學記錄,其他同學擺,邊操作,邊填表。(出示課件)

2.選3名同學到黑板上擺,再彙報擺的長方形用了( )個面積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平方釐米,長是( )釐米,寬是( )釐米。因為( ),所以我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於( )。

3.(1)若有學生擺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

(2)教師通過課件出示下面幾個圖形,讓學生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5

教學目標:

⒈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學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⒉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原理。

⒊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教學重難點: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寫法。

教學過程:

㈠複習導入

⒈口算

22×3= 33×30= 50×4=

60×70= 62×10= 40×8=

⒉創設情境:王老師到書店買書,每套書有14本,12套一共有多少本?

⒊提出問題:如何列式?如何計算?

請不同的同學説説自己是如何列式並計算的。

14×12=?

引出今天的新課: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

㈡探究新知

⒈嘗試計算

師:你能用我們學過的知識把結果算出來嗎?

方法一:口算

可以把12分成10和2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二:豎式

想一想:該怎樣列豎式呢?怎樣計算?

注意:相同數位要對齊

指導:先用個位上的2與14相乘,乘得的.積的末尾與個位上的2對齊,再用十位上的1與14相乘,乘得的積與十位上的1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1 4

× 1 2

——————

2 8

1 4

——————

1 6 8

⒉比較哪種算法更簡單?

計算的時候對比一下,你們認為哪種方法更簡便?(豎式計算更簡便)

⒊洋葱微課視頻

播放洋葱微課視頻,觀看的同時自己也要動手做,比比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看視頻注意計算過程

㈢鞏固練習

⒈教材46頁做一做

自己做,集體訂正。

⒉洋葱微課隨堂練習

出示題目,叫學生解答,全班一起訂正。

㈣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一: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進行計算。第一種是用拆分法進行口算,第二種是豎式計算。

學生二:用豎式計算時,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開始乘起。

總結:用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相同數位對齊,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各位上的數,所得的積的末位要與第二個乘數的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各位上的數,得數表示多少個十,所得的積的末位要和第二個乘數的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㈣課後反思

上課的時候,結合了傳統教學與視頻教學,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內容。先通過傳統教學讓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有一個認識,然後通過生動有趣的洋葱微課視頻繼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大部分學生能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並進行正確計算,個別學生在乘積的數位對齊方面還有些混淆,需要在做題的時候多強調,多練習。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6

認識幾分之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第五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並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這類分數的大小。

2、使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讀、寫幾分之一這樣的簡單分數。

3、結合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使學生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小朋友,你們參加過秋遊活動嗎?覺得好玩嗎?小明和小芳也參加了秋遊活動。

[課件出示兩人蔘加秋遊分東西的場景:4個蘋果、2瓶礦泉水、1個蛋糕]

他們倆帶了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該怎麼分呢?你能幫幫他們嗎?

2、指名一位學生分蘋果。(如果學生分成1個和3個,問:如果分得公平些,該怎麼分?如果學生分成每人2個,問:你為什麼這樣分?)

[課件演示:4個蘋果每人分到2個]

數學上把物體分得一樣多,叫做?(板書:平均分)

3、指名一位學生分礦泉水。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兩個人,該怎麼分?

[課件演示:2瓶水每人分到1瓶]

4、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樣分?

[課件演示:不平均分蛋糕](學生否定)

那該怎麼分?用這張圓形紙代替蛋糕,誰能上來分給大家看看?(指名摺紙)

這位小朋友是怎麼分的?每人分到了多少?(引導學生説出半個)

半個該用什麼樣的數來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一)感知1/2

1、教師提出用什麼樣的數來表示半個,如果學生能説出用1/2表示,教師加以表揚。[課件:1/2]那另一份呢?(1/2)

[課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它指的是誰?

3、你能説説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到這個蛋糕的1/2的嗎?

4、揭題:像1/2這樣的數就是分數。(板書:分數)

(二)折1/2

1、想不想自己來創造一個1/2呢?拿出長方形紙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塗上顏色。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巡視同時把學生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反饋交流。

問:這三種折法不同,為什麼塗色的部分都是長方形的1/2呢?

小結:無論是一個蛋糕,還是一個平面圖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三)認識更多的幾分之一

1、剛才我們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

生:1/4、1/8、1/3、1/6(師板書)

2、拿圓、長方形、正方形其中一張紙折一折,並用斜線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教師巡視)

彙報:你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塗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

(彙報時,把同是1/4而折法不同或者形狀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3、小組同學之間説説你折的分數。

4、問:這幾個圖形形狀不同,為什麼塗色部分都是它的1/4?

5、教師小結:不同的圖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數相同,就能用相同的分數來表示。

6、相同的圖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嗎?

[課件:]

塗色部分是?(1/2、1/4)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1/2和1/4。

(四)比較分數的大小

1、仔細觀察塗色部分,1/2和1/4誰大?學生回答後[課件演示:將1/2和1/4塗色的部分疊在一起;1/2>1/4]

2、用完全相同的圓,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麼樣?(小)

[出示],1/8和1/2、1/4比,結果怎麼樣?[課件:塗色部分疊在一起]

3、比較剛才折的分數。

同樣大小的長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嗎?老師給每組中發的圖形大小相同,誰表示的分數大?誰表示的分數小呢?組內比較。

(五)寫分數,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1、剛才我們認識了那麼多分數,那你會寫分數嗎?(學生如果會,讓他先到黑板上寫一寫,如果寫對了,讓他當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寫;如果學生寫錯了,糾正,教師範寫,學生跟寫。)

在寫分數的同時教師説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中間短橫,是?(分數線板書)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2、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每個圖裏的塗色部分嗎?(指名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在草稿紙上寫。)

反饋。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1、先看圖估一估,再填上合適的`分數。(課件)

長方形1

1/2

用什麼表示?

1/3

先猜一猜,用什麼表示?課件移動1/3,驗證長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猜,課件移動1/6,驗證長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師:你怎麼一下子就猜對了呢?有什麼小竅門?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藉助觀察比較估計,這是多好的學習方法。

師:今天所學的分數和以前學習的1之間有聯繫嗎?

再往下分,可能出現幾分之一?

教師小結:平均分成的份數越來越多的時候,每一份的大小會越來越(小)

2、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

圖:法國國旗(1/3)每一部分都是這個圖形的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還能聯想到幾分之一?

生:1/2師: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生:1/4師: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演示1/2、1/4和1/8]

師:同樣一塊巧克力,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數也就不同。

3、三年級教室裏有一塊黑板報。

師:這三個欄目分別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

(學生回答《藝術園地》佔黑板報版面的1/4,教師問:這塊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嗎?為什麼不是1/3?)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 通過動手,進一步感知物體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

2. 使學生能更清楚的認識平移與旋轉的現象。

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獨立設計出自己想要圖案。

導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案:

課前動手收集一些圖案。

二、學生自主合作製作:

1.説一説

學生把自己課前收集的圖案拿出來,同桌互相説説自己覺得它美麗的地方在哪裏?然後説説這些圖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2.找一找

學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筆,把自己所拿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圈出來。

3.畫一畫

老師可以取出一幅圖片,將其中一幅,對摺撕掉,指名生畫出它的軸對稱圖形。

三、檢測達標

1.剪一剪

學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歡的圖形,通過平移或旋轉繪製出一幅圖案。

四、評比結束本課:

學生把自己設計圖案拿出來,先小組比,選出優秀的圖案,然後教師在評比出優秀的圖案三份。

課後反思: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餘數,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明白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培養學生勇於探究的意識和動手操能力、觀察對比、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學習中引導學生逐漸養成細心觀察、仔細思考的好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餘數一定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很高興我們能相聚一起,在數學大本營裏,收穫知識,收穫快樂。我們的口號是:數學大本營,快樂伴我行。(課件展示)

咱們一起做個“猜手指”的'遊戲,從大拇指開始數至小指,依次往下數。當你説到一個數,孫老師就能知道這個數會落在哪個手指上,相信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學生挑戰,教師應戰。)

師:知道老師為什麼猜的這麼快嗎?這個遊戲中藏着數學祕密呢!想知道嗎?學完這節課,答案自然就揭曉了。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1.學習例2

(1)收集信息

師:我們班要舉行聯歡會,同學們準備用一些花來裝扮教室,這樣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課件)仔細觀察,你從圖中收集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數學問題嗎?誰會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學生自主做題)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組,還剩下幾盆?

生:這是再求23裏有多少個5,要用除法計算。算式是23÷5。

生:我還會列除法的豎式(師板書算式)

(2)動手操作:(課件展示)師:這道題的結果是多少呢,先請同學們拿出小棒來擺一擺。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組,最多可以分幾組?還餘幾根?(獨立完成,再展示結果。)

(3)彙報評價:在小組內説擺小棒的過程,再彙報。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組,最多分成了4組,還剩下3根。(師同時板書答案)

師:看來,23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4組,還剩餘3盆。剩下的還能再分嗎?為什麼?(課件再次展示,進行着重強調。)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夠擺一組的。

小結: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體平均分後,有時候候正好分完,有時候不能正好分完,還有剩餘,在數學上,我們把剩下的不夠分的數就叫餘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4)認識餘數

邊板書邊講除法家族裏的新成員——餘數。

師:請跟老師一起讀。

(5)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讀法。

師:誰願意來介紹一下除法家族裏的每個成員?每個成員各表示什麼?這個算式怎麼讀?

強調:老師查字典知道“餘”表示剩餘的,多出來的,餘數就表示剩下不夠分的數。

(6)豎式計算

師:有了上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也一定能把這道豎式計算出來。

生進行豎式計算。

師:你列的豎式是否正確?數學課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請我們走進課本,用心閲讀51頁例2圖。

邊讀邊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幾?怎樣知道的?B、23下面的數是幾?它是怎麼得到的?C、餘數是幾?是怎麼得到的?

D、你知道餘數表示什麼?(課件依次展示)

小結:我們可以得出除法豎式計算三部曲:商、乘、減。(課件)

(7)展示豎式。

2、練習。

師:同學們學會了嗎,敢不敢接受挑戰。

(1)小試身手

(2)知識城堡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學習例3

(1)探究關係:如果剛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多幾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會列式計算嗎?

(2)合作完成。

(3)彙報結果:題目越來越難了,你怎麼算得越來越快啊?有什麼竅門嗎?

(4)小組合作:

師: A、請觀察餘數與除數,你發現了什麼?B、為什麼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同桌討論,再互動交流)

追問:為什麼餘數是依次增加了?(一個量在變,所以改變了另一個量。原來被除數在變,會引起餘數的變化,被除數每增加1人,餘數就會增加1。)

2.歸納總結:所以,計算有餘數的除法,餘數要比除數小。反過來怎麼説?

3、智慧衝浪:

(1)下面這樣計算,對嗎?錯在哪裏?

(2)知識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課堂總結,交流釋疑:這節課有哪些收穫??有什麼疑問?

 五、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開心小遊戲:猜手指

猜手指遊戲是幾個數字在循環?列式就是:( )÷5=( )…(),這個遊戲主要看餘數:如果餘1,這個數會落在大拇指上;如果餘2,會落在食指上;餘3,落在中指上;餘4,落在無名指上;會不會餘5?如果沒有餘數,就落在小指上、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餘數的除法”知識,快速進行猜手指遊戲了吧?(和同桌互做兩個,學生根據結論,做遊戲驗證。)

2、智慧小博士。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9

一、教材

(一)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第71頁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後聯繫

“倍的認識”是第三冊第六單元“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從這裏開始教學有關兩個數的倍數關係的應用題。例1、例2是首先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思維方法。教材以讓學生實際操作為基礎,聯繫一個數裏面包含幾個另一個數,使學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內容安排是科學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兩個數量比較得到的。能説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繫。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有條理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善於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倍”的概念,能説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

難點:理解“倍”的概念與除法含義的聯繫。

二、教法與學法

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主要採用電化教學、啟發談話、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小棒和圖片,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學法:

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問題情景,寓學於情

由於“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課的開始從比較梨和蘋果的個數開始,讓學生看圖説話比較兩數之間有比多比少的關係,引出要學習新課內容——倍數關係。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過3個梨和6個蘋果的比較,圈一圈,發現6個蘋果即為2個3,從而引出蘋果的個數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減少梨的個數,讓學生説一説蘋果與梨的倍數關係,最後比較3次的變式提出:蘋果都是6個,為什麼每次分的個數都不一樣呢?讓學生思考、討論,初步感受到蘋果是梨的.幾倍,要以梨的個數為標準,蘋果有幾個這樣的幾份,就是梨的幾倍。

2、感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

在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畫一畫,讓學生感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再畫之前,讓學生思考:怎麼畫才能一眼看出圓形是三角形的幾倍?再通過比較上面的兩題:○的個數都是△的2倍,為什麼第一次畫4個,第二次畫8個?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得出:△的個數不同,也就是標準不一樣,所以它的幾倍也不一樣。同時也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幾個幾。

(三)練習提高

鞏固練習,是本節課學生消化知識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環節。我一共設計了四道練習,習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意圖打開學生的思路,更讓學生在分析、解決疑難時再一次明確幾個幾與幾倍的關係。同時設計時注重一題多用,希望能的發揮習題的作用。

第一題練習讓學生承接上面的畫一畫,自己編出一道倍數關係的圖,在編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把誰當做一份,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倍。再通過展示作品,在説理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對倍的認識。

第二題練習設計為選擇題,讓學生在對與錯的辨析中,進一步明確倍的概念。

第三題練習為説一説,出示4個數字,讓學生選擇兩個數説一説它們之間的倍數關係。從形象具體的圖形到抽象的數字對於學生來説是一次小小的飛躍,通過這樣的練習能鍛鍊學生的數感。

第四題的練習是一道提高練習,將兩個數的倍數關係拓展到三個數,需要學生更有序的進行思考。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基礎性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 解題思路,掌握求比兩個數的和多(少)幾的應用題 結構。

2、掌握用線段示意圖分析數量關係的方法,培養學生觀 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發展性目標:

1、向學生滲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觀點, 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2、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分析數量關係,確定先算什麼。

教學準備:多媒體軟件一套,卡片10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為了慶祝十六大的召開,三一班同學做了一些美麗的花來表達自己喜悦的心情。(多媒體出示黃花,紫花圖)今天的課就從這些花説起。

1、根據題意,自編應用題。

2、質疑:根據黃花、紫花的朵數,能求出紅花的朵數嗎?

學生積極討論:進一步提問,為什麼不能求出紅花的朵數?必須要告訴什麼(再次討論)。

二、分析解答應用題例1,瞭解兩步應用題特點。

1、學生自由讀題,同桌兩位同學互説題意。

2、檢查理解題意情況。

3、學習用線段示意圖分析數量關係;小組討論組內畫出線段示意圖。多媒體演示線段圖,驗證學生的畫法。

4、根據圖意,列出算式。

找出關鍵句,明確要求紅花有多少朵?必須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學生試做,教師板書。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1

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1、巧用多媒體,使枯燥的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複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豐富學生探索數學的視野。本設計利用多媒體,以點子圖的形式演示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理解筆算算理,探討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數感。

2、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教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怎樣用豎式計算”的問題,讓學生經歷學習筆算方法的過程,結合豎式討論乘的順序和各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及其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愛看書嗎?看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去探究買書中的數學問題。

2、提出問題。

出示:每套書有14本,看到這個信息,你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算式怎麼列?這些算式你會算嗎?

(生自由提出問題:如果買2套可以買多少本?買10套呢?)

3、引入新課。

圖書室的王老師準備購進一批新書,在購書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數學問題,你們願意幫忙解決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設計意圖:先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再通過激趣引出教學素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明白數學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開放探究,得出結論

1、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例1情境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找出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並根據圖中所提供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每套書有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一共買了多少本?)

2、自主探究,明確算理。

(1)獨立思考:這道題該怎麼列式呢?(指名彙報)

(學生彙報,教師板書:14×12)

(2)鼓勵學生互相交流這樣列式的理由。

(因為每套書有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就是買了12個14本書,也就是求12個14是多少,用乘法計算,所以列式為14×12)

(3)小組合作,探究算法。

師:那麼14×12等於多少呢?你能用什麼方法算出結果呢?

①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利用點子圖通過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嘗試計算。

②引導學生彙報、交流計算結果。

方法一 把12套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套,先求出每份有多少本,列式為14×4=56(本),再求出3份一共有多少本,就是一共買了多少本,列式為56×3=168(本)。

方法二 把12套書分成2份,其中1份是10套,另外1份是2套。先求出10套的本數,列式為14×10=140(本),再求出2套的本數,列式為14×2=28(本),最後把這2份的本數合起來就是一共買的本數,列式為140+28=168(本)。

(4)引導學生比較上面的兩種方法,用哪種方法進行口算更簡便?(方法二)

3、探究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1)學生獨立嘗試用豎式計算,然後小組討論筆算時乘的順序和各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及其算理。

(2)彙報。

第一步: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2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積的末位要和個位對齊。

第二步: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積的末位要和十位對齊。

第三步: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4、小結。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用第二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分別去乘第一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乘到哪一位,積就寫在那一位的下面,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經歷探究筆算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對數學知識的體驗和認識。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能結合直觀圖示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摺紙、塗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理解八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

教學準備:

課件、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開心了,可是他們玩得滿頭大汗,向猴媽媽要水果吃。可是猴媽媽只有一個桃子,想一想:把這個桃分給四隻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

猴媽媽把這個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隻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

學生:1/4。(電腦出示一個1/4)

教師: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因為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猴子得到一份,這一份就是這個西瓜的1/4。

教師:那這一份呢?這一份,還有這一份呢?(對,每一份都是這個西瓜的1/4)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的1/4。這節課我們繼續認識分數。

二、教學例題

1、教師:桃子吃完了,可小猴們還覺得不解渴,這時猴媽媽又端來一盤桃。

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讀題,説説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幫猴媽媽分一分嗎?(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問:這盤桃平均分成了幾份?一份在哪裏?是幾個?

指出:通常把4個桃子看成一個整體。(畫O)問:要怎樣分?(平均分)

師:我們用虛線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這盤桃的()

提問:這裏的分母分4表示什麼?(總分數)分子1呢?

2、8個桃。

如果這盤有8個桃子呢,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8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生獨立分一分,並且塗色。投影展示。説説怎麼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這盤桃的()。(齊讀)

問:這裏的分母4表示什麼?1呢?

3、12個桃。

如果這盤有12個桃子呢,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12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媽媽拿來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齊讀)

5、比較。

討論:這4次分桃,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板:一個整體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問:剛才怎麼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而現在怎麼變成了這盤桃的二分之一?

7、小結:今天學習的分數和以前學的分數有什麼不一樣?

出示: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三、鞏固應用

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表現都非常好,小猴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闖觀遊戲,你們敢接受挑戰嗎?

1、想想做做1。

生獨立填,互相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對後兩個,師:你能看着這兩個圖,提一個問題嗎?

小結:只要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説一説:剛才我們分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

舉例:你是一個小組的幾分之一,是全班的幾分之一,為什麼分數不一樣?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寫12個的四分之一、12個的三分之一、15個的5分之一、15個的三分之一

比較:想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

出示16個,問:其中的一份還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嗎?

3、想想做做3。

你覺得先提醒同學們注意什麼?(畫虛線表示平均分,再塗色)

出示:把()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個。

4、遊戲: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

5、線段圖。

出示: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評價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

2.通過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數量關係式的意識;

3.讓學生認識並掌握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口算

14×1020×2140×1280×30

23+4567+9823+5476+80

96÷3960÷3120÷4180÷3

小黑板出示。

二、筆算

小黑板出示:

34×5467×1940×87

集體反饋。

三、完成複習第6題

思考:怎麼算總千克數?

集體反饋時,提問:如果這三題,要你要一句話概括一下,你是怎麼算的,你會怎麼説?

四、完成複習第7題

然後指點回答。

1.用35×90,得電腦的價格。

2.電腦的價格比計算器的價格多多少元?

3.電腦的價格與計算器的價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複習第8題

集體解答。

六、研究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律。

出示:

24×1135×1157×11

完成後,讓學生思考一個數與11相乘有怎麼的'規律?

最後通過豎式引導得出:一個數與11相乘,只要將這個數兩邊位,中間加,還要注意進位就可以了。

然後用比賽的形式完成思考後面的填空題。

七、補充作業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4

設計説明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對常用的質量單位也有初步的瞭解,但是由於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且大部分學生對質量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想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基於上述情況,本設計關注了下面幾點: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學具,並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動中,獲得有關千克的豐富體驗,從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注重對實踐過程的指導和實踐結果的總結。

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注意實時調控和指導,使學生的實踐更有層次,目的性更強;在每項操作之後都幫助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有效地促進了知識的生成。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盤秤

學生準備

鹽 牛奶 黃豆 回形針 花生米 軍棋 2分硬幣 蘋果 雞蛋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觀察主題圖,找出有關信息。

提問:(1)圖中淘氣和小鳥分別在做什麼?

(2)淘氣和小鳥分別有多重?

(3)誰的體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樣知道的?

引導學生髮現:淘氣的體重是30千克,小鳥的體重是50克,淘氣比小鳥重。

小結:淘氣的體重用“千克”作單位,小鳥的體重用“克”作單位,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

⊙探究新知

1.認識秤,學會讀數的方法。

(1)瞭解學生知道的秤。

師: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標示的淨重知道物品的'質量,但是很多物品沒有包裝。例如桌上擺的雞蛋、蘋果等。要想知道它們的質量該怎麼辦呢?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什麼地方見過?(課件出示各種秤)

請學生説一説在生活中見過的秤,比如學生可能通過看圖,看電視,逛市場見過盤秤、枱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等。

(2)了解讀數的方法。

出示盤秤,提問:你知道圓盤上的刻度數表示的是什麼意思嗎?如果指針指向1,表示托盤上的物品有多重?

學生觀察盤秤上的圓盤,知道一個大格表示1千克。

過渡:下面我們就來認識質量單位“千克”。

2.動手實踐,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兩袋鹽的質量,知道兩袋鹽的質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請每個小組的成員輪流把兩袋鹽放在手裏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蘋果,估計一下大約幾個蘋果的質量是1千克,然後用秤來稱一稱,驗證自己的估計。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圍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預設

生1:2瓶礦泉水大約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約是1千克。

生3:10本數學書大約是1千克。

(5)體會幾千克有多重。

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任意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後用手掂一掂。(蘋果、洗衣液、白菜等課前準備好的物品)

(6)抱一抱。

彙報自己的體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環節,學生依次體會到了1千克、幾千克、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給了學生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對於幫助學生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大有益處。

國小三年級的數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習了表內除法後對除法學習的進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對除法意義的又一次認知,同時是今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注重安排觀察和操作活動內容,在實際的操作中感受有餘數除法的實際含義,餘數的產生是實際需要的,他與所分物體的多少和分成幾份有重要的關係。

學情分析

1、本班學生活潑好動,善於提問題,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這節教材內容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法的意義,能整除的除法豎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他們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利用遷移類推的方法使學生接受新的.知識。

3、學生學習的困難在於他們對餘數的現實有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對餘數產生的意義缺少深刻的數學思考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着重從現實的情景中,把有餘數的這一數學現象剝離出來,結合現實背景來具體思考餘數產生的意義以及和除法之間各部分的關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餘數,知道餘數的含義。

②.在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③掌握試商的方法,懂得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過程,使學生體會有餘數除法產生的實際背景,明白餘數的意義並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結合教學,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通過訓練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維的敏捷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以及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