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必備)壓強教學設計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34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壓強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壓強教學設計15篇

壓強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壓強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是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緊密。壓強是力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與壓強相關的物理現象較為熟悉,但壓強的概念學生還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學生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基礎上,和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係後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全章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重要保證。因此,搞好壓強的教學是抓好本章教學的關鍵。

2. 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壓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②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有關計算,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

③知道壓強增大和減小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採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瞭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樂於探索、勇於探究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

壓強的概念統領全章、貫穿全章,因此壓強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建立。

國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得出壓強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關鍵:實驗的成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壓力效果的實驗就顯得特別重要。

4.教學媒體:圖片及多媒體課件。

二、學情分析:

由於八年級學生具備了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較強的科學探究意識,學生完全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絕大多數學生能從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會對獲得的信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

三、教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啟發引導法和多媒體輔助法等多種方法,並且能按照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出結合學生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學法

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年齡特點,採用的學法主要有觀察法、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自學法等。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獲得對壓強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設計理念

本節設計總體思路是從有關壓強的生活情景引入壓強課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感受壓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壓強概念,並用所學壓強知識解釋生活中有關壓強應用。充分體現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突出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六、教學準備

1、教學媒體準備:多媒體硬件和相關課件準備

採用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使教學聲圖並茂視聽並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實驗器材準備:海棉、橡皮泥、肥皂、氣球、磚兩塊、一隻削好的鉛筆、廢舊玻璃輸液瓶、水等。(盆盆罐罐當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 、讓土器材成為實驗教學的`生力軍)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拿出一海綿,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壓,提問:這説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投影展示圖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對地面的壓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卻陷入不多,兩者產生的效果不同,壓力作用效果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壓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回顧:瓶子放在海綿上使物體發生形變,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觀察圖片,並引發對此現象的思考。

二、認識壓力

演示小實驗:

向下按海綿;將鋼尺一端搭在講桌上,另一端懸空,向下壓懸空部分,讓學生觀察形變,描述力的方向。

學生觀察現象,初步理解壓力的概念。

總結:例子中的物體都受到了壓力。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三、認識壓強

1.探究主題的引入

教師提出問題:

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針對教師的設問積極猜想:可能與施加的壓力有關;與接觸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等等。

抓住學生猜想中含有科學成分的部分,給予引導,逐步逼近主題。

壓強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説出大氣壓產生的原因,能簡單描述托裏拆利實驗,知道標準大氣壓的數值。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托裏拆利實驗,知道如何測量大氣壓強以及大氣壓的數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對大氣壓應用的瞭解,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大氣壓存在的原因和大氣壓的測定。

【難點】

大氣壓的測定。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拿出馬德堡半球進行講解:這是兩個半球,將兩個半球靠在一起,抽去裏面的空氣製成馬德堡半球,在上課之前,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實驗名字叫拔河,請幾位力氣大的同學上台來與馬德堡半球進行拔河,在規定時間內,如果把半球拉開,則同學們贏,反之則半球贏。

時間到,馬德堡半球依然紋絲不動,請同學們思考為什麼不能將半球拉開?在學生存在疑惑的時候,

教師引導,大氣像液體一樣具有流動性,那麼它是不是也像液體存在液體壓強一樣也存在大氣壓強呢?我們這節課就來一探究竟。

環節二:建立規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將塑料掛鈎掛在光滑的牆上;

2.在玻璃管裏盛滿水,用紙片覆蓋,再倒立過來,水不會流出來;

3.請同學用吸管吸飲料。

師生總結:大氣壓強確實存在,產生原因是由於重力,且空氣具有流動性,發生了擠壓。

環節三:深化概念

提問:大氣壓強如何測量?

教師播放演示實驗: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裏灌滿水銀,用手指將管口堵住,然後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手指,管內水銀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就不再下降,這時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約為760mm。把管子傾斜,豎直高度差也不發生變化。

教師講解:實驗中玻璃管內水銀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銀面的上方是大氣,因此,是大氣壓支持管內這段水銀柱不會落下,大氣壓的.數值等於這段水銀柱產生的壓強。這個實驗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學家

當學生得出實驗結論之後,教師對實驗過程進行提問:

1.以下操作對實驗有無影響:

a.玻璃管是否傾斜;

b.玻璃管的粗細;

c.在不離開水銀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銀面的位置。學生結合教材在交流討論後會得出不會影響實驗結果的結論。

2.如果在實驗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氣,液體高度減小,測量值與真實值的大小關係。

生答: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小。

3.這個實驗利用了什麼思想?

生答:等效替換。

4.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影響大氣壓的因素有哪些?

生討論得:高度。

師繼續補充:還與温度有關,氣温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大氣壓減小。

師: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學生思考大氣壓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應用?

環節四:鞏固提高

問:我們如何解釋拔河比賽中拉不開馬德堡半球?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為什麼沒有感到難受或被壓癟呢?

環節五:小結作業

提問:大氣壓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數值是什麼?課後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離蛋黃和蛋清。

四、板書設計

壓強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目的在於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在新課改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就是要給知識注入生命,把學生領到美好的學科殿堂去遨遊。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講台還給學生,創設一個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充分展現自我、施展創造才能、實施探究的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走上講台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成為物理新課改下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手段。我認為在物理的課堂教學應重視以下三個環節:

1.創設情景。激發探究慾望情景,它是“引線”,旨在點燃學生的.思維火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結合教材,可採取豐富多彩的形式,如實驗、史料、故事等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意識,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本節課中就利用實驗的趣味創設情景來作“引線”,教學效果較好。

2.滲透方法。注重科學探究物理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教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通過學習物理知識學會學習、學會探究,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國中階段,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較為薄弱,這需要我們作老師適時的引導。例如在講到“大氣壓強的測定”這一環節時,小組討論交流為實驗設計開啟了思維,教師在學生的交流的基礎上稍加引導分析:什麼時候彈簧測力計的拉力能和大氣壓力相等,要獲得大氣壓強的大小我們還需要知道哪些量等等,這樣適當的點撥不僅為學生的設計帶來思路,也為他們的思考問題提供了方法。

3.注重應用。這一環節是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昇華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通過新舊知識的整合,知識與方法的整合,理論與實踐的整合讓學生感受們到知識的價值和奧妙,對激發其學習興趣有着積極的作用。例如在本節課的知識整合中,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測量大氣壓強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別是什麼?兩實驗中都用到了哪種科學方法?等等這些問題旨在幫助學生自己來總結兩實驗的異同點,加深對實驗的理解,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氣壓強的存在。

(2)瞭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氣壓強測定的方法、實驗的原理、實驗過程和結論。

(4)能利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的一些簡單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與大氣壓強有關的現象,感知大氣壓強是客觀存在的。

(2)通過實驗探究測定大氣壓強,使學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學方法。

(3)體會物理學的實驗研究方法——提出問題、實驗探索、猜想、實驗驗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領悟實驗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體驗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產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3)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使他們能夠學以致用,提高他們物理學習興趣。

【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大氣壓強的存在。

2.教學難點:設計實驗測定大氣壓強。

【教學資源】

教師工具:多媒體課件,真空壓縮泵,模擬馬德堡半球,礦泉水瓶,水,玻璃杯。

學生工具(學生4人1組):光滑玻璃板,彈簧測力計(量程為100N),小皮碗(25個)。

壓強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壓強與壓力和受力面積的關係,能熟練寫出壓強公式、單位,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會應用壓強公式分析增大和減小壓強的具體方法,並能解釋與壓強有關的物理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的關係。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2、在壓強概念的學習中,學習運用比值定義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悦,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壓強是國中物理課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體現壓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壓強不僅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且是材料力學、熱力學的核心概念。《課標》中屬於理解層次的內容要求只有四條,壓強是其中之一,可見壓強在國中物理課程中佔用重要地位。與速度、密度的定義方法相同,壓強的定義採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中學生還將學習另一個用比值定義的物理量──功率。學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過程,為本章壓強概念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同樣,理解壓強概念,反過來有助於速度、密度概念的鞏固、深化。

本節內容由“壓強”“怎樣減小和增大壓強”兩部分內容組成。兩部分內容彼此關聯,只要學生對壓強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順利解決減小和增大壓強的問題。壓強概念的形成是本節教學的重點,解決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感知壓力的作用效果、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學會用比值定義的方法引入壓強的概念,並能用壓強知識解釋有關的物理現象。

三、教學策略

壓強的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初學極易與壓力的概念混淆不清,為讓學生較好的理解壓強與壓力的區別,做好探究壓力作用效果有關因素的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為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可讓學生自行設計各種各樣的實驗,通過不同的實驗最後達到同樣的目的(老師要提前為學生準備豐富多樣的實驗器材)。另外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聯繫較為緊密,應讓學生充分列舉日常生活中的與壓強有關的現象,並加以解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頭削尖的鉛筆、四角小桌、海綿、細沙、圖釘、木板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5分鐘)

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壓力對物體形狀的改變會有大有小,我們稱為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麼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呢?

觀看圖片1:描述你看到的現象。

圖1

兩個人對雪地有壓力嗎?壓力產生了怎樣的作用效果?

兩個小朋友體重相同,壓力大小相同嗎?兩人壓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嗎?

你覺得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教師引導學生按圖2實驗:

思考:這裏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兩個手指受到的壓力相同嗎?

兩個手指形變的程度相同嗎?哪一個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麼變化?

你覺得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觀賞、體會。針對問題積極思考、踴躍回答。

現象:在雪地裏行走的人會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則可以在雪面上自由自在地滑動。

兩個人對雪地有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變。兩個小朋友體重相同,壓力大小相同,但兩人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這是由於他們與雪地的接觸面積不同引起的。所以壓力的'作用效果應該與接觸面積有關。

學生進行實驗,並回答問題。

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變。兩個手指受到的壓力相同但兩個手指形變的程度不相同。與筆尖接觸的手指形變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覺更痛。壓力的作用效果應該與接觸面積和壓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關。

感受物理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有意識地設計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進一步拉近物理與學生的距離。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壓強

讓我們用實驗來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現有如下器材:用釘子做腿的小桌、海綿、砝碼、木板、盛有適量水的礦泉水瓶、裝有沙子的容器等。試選擇合適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教師提醒學生:設計實驗時注意思考如下問題:

怎樣體現壓力的作用效果?

怎樣改變壓力大小?

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大小?

設計和進行實驗時要控制哪些變量?

壓力的作用效果我們給他起個新名字叫壓強。

思考:壓強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能否運用速度、密度的定義方法給壓強下一個定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出壓強的定義、符號、公式。

根據壓強的公式,壓強的單位應該是什麼?

為了紀念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學上的貢獻,我們把N/m2用一個專用名稱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體每平方米麪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將一張報紙對摺一下,平鋪在地面上,對地面的壓強約為1 Pa。

投影課本中的例題,建議學生做後教師再講評,從解題思路、書寫格式、公式運用上,給予指導。

學生進行實驗,積極參與教學。在活動與思考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比如學生選擇按照教科書所示的實驗進行實驗。

實驗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被壓下的深淺。

實驗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個砝碼,觀察海綿被壓下的深淺。

實驗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被壓下的深淺。

實驗1和2中,受力面積相同,壓力不同,海綿被壓下的深淺不同,表明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實驗1和3中,壓力相同,受力面積不同,海綿被壓下的深淺不同,表明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壓力和受力面積。

壓強的定義: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

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壓強的公式為:

公式中各符號代表的物理量和單位:

P──壓強──帕(Pa)

F──壓力──牛(N)

S ──受力面積──平方米(m2)

鍛鍊學生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實驗器材、設計並進行實驗、分析歸納能力。

設計並進行實驗時有意識地利用科學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換法。

與速度、密度的定義方法相同,壓強的定義採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學生對物理單位大小有基本的認識。

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

讓學生將桌上的圖釘按入木塊,體驗後,提出問題:你希望釘尖對木塊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希望釘帽對手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

1、減小壓強的方法

講述: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舉例:房屋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強就越大,可能會使地面下陷,樓房倒塌,造成損失。因此需要減小樓房對地面的壓強,你知道人們在造房子時是如何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的嗎?

學生討論得出: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

在受力面積一定的情況下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你還知道哪些生活中減小壓強的例子?

2、增大壓強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樣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壓強增大到原來的兩倍?

哪些生活場景需增大壓強?人們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壓強?

歸納總結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減小壓強可以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可以增大壓力或者減小受力面積。

認真體驗並交流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類和歸納。

學生思考並回答:在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

學生舉例:履帶拖拉機有寬寬的履帶、駱駝有寬大的腳掌、鋼軌鋪在枕木上等。

學生思考後回答:只要抬起一隻腳。根據壓強的公式,人對地的壓力不變,抬起一隻腳時與地的接觸面積減小一倍,對地的壓強就增大一倍。

課堂中生成的問題更容易引發學生興趣。

從物理走向社會,學以致用。

聯繫自身創設情景,容易讓學生感覺物理真實地就在自己身邊。

課堂小結

(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壓強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由於大氣壓強的客觀存在而產生的現象;

瞭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

瞭解大氣壓強的大小,能用大氣壓強解釋相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

觀察實驗現象,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

探究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

聯繫實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應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動手和積極探究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大氣壓的存在、大氣壓的大小

【教學難點】

測量大氣壓大小的方法。

【教學用具】

玻璃杯1個,粗玻璃管1根,小試管1個,燒杯1個,水槽1個,燒瓶1只,乒乓球1只,硬紙片1塊,水適量,注射器1只,馬德堡半球一個,抽氣機一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提問:

(1)液體內部壓強特點是什麼?為什麼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壓強怎樣計算?

二、情境引入:從生活走向物理。

實驗演示:

(1)將礦泉水瓶裝滿水後把一個乒乓球放在瓶口,請同學們猜測瓶子倒過來後會發生什麼現象?你看到的現象是什麼?想一想為什麼?

(2)“覆杯實驗”:將玻璃杯裝滿水,用硬紙片蓋緊倒過來或朝向各個方向,你又看到了什麼?這是什麼原因?

(3)試管放在長玻璃管中倒過來會怎樣?這是什麼原因?

(4)抽氣機抽取馬德堡半球內氣體時,橡膠管會怎樣?為什麼會發生形變?受到了誰施加的力?這説明了什麼?

三、新課

(一)大氣壓的存在

師生分析上述實驗,得出結論:大氣有壓強即大氣壓。

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那麼,你還能列舉哪些現象或事例説明大氣壓的存在呢?學生舉例説明。

學生閲讀教材86內容。

問:大氣壓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説明。如在“覆杯實驗”中將紙片朝向各個不同的方向,發現紙片不掉下來,從而得出: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那麼,大氣壓有多大呢?你能否設計實驗測量出來?

(二)怎樣測量大氣壓?

[活動]討論:如何估測大氣壓。

學生討論可用哪些方法?

討論後,給予鼓勵

學生可能説出的方法:

(1)器材:吸盤、彈簧測力計;原理:P=F/S

思路:(由學生交流討論,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彈簧測力計、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學生交流討論,再整理)

以上兩步,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再將實驗的思路總結出來。

問:還有其他方法嗎?

[活動]教師演示作鋪墊,學生觀察思考。

(1)先用試管裝滿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離開水面,下同),觀察試管中水是否充滿?接着換用量筒和細長玻璃管,重複上述過程。

(2)學生討論:你觀察到了什麼現象?為什麼水總是充滿的?怎樣做才能使水不充滿呢?

經過討論之後,使學生認識到:水充滿的原因是由於大氣壓大於管中的水壓,只有管內水壓等於外界大氣壓時,把管子再加長的話,管內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滿整個管子了,這時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測量大氣壓的思路:可以利用液體壓強間接測量大氣壓。但是由於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長,所以,人們就選擇了密度大的液體汞(水銀),這就是著名的托裏拆利實驗。

[活動]學生閲讀:托裏拆利實驗。

思考:(1)開始時,汞為什麼會下降?什麼時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內汞柱上方為什麼是真空?

(3)如何計算大氣壓的值?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並強調:1個標準大氣壓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想想議議]教材88頁“想想議議”

學生計算,並討論、交流。

思考: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為什麼沒有感到難受或被壓癟呢?再得出結論。

學生閲讀:氣壓計並瞭解其作用。

思考抽水機工作原理,並討論、交流。

四、知識拓展

介紹大氣壓強發現的歷史(見附頁)

本節小結。

(1)大氣有壓強嗎?它有什麼特點?

(2)托裏拆利實驗中,應注意的哪些問題?一個標準大氣壓的值。

(3)大氣壓有什麼應用?

五、課後作業。

(1)完成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2)練習冊76頁第7、8題

計算1標準大氣壓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板書設計:14.3大氣壓強

一、大氣壓的存在

二、大氣壓的測量:托裏拆利實驗

三、大氣壓的大小:760mm高汞柱

標準大氣壓P0=1.013×105Pa

四、氣壓計

附頁

大氣壓發現的`歷史

17世紀以前的人們認為自然界不存在真空,即所謂“自然界厭惡真空”。對於抽水機能把水抽上來,認為是活塞上升後,水要立即填滿活塞原來佔據的空間,以阻止真空的形成。

20xx多年以前,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害怕真空”的説法。人們曾用這種説法來解釋抽水機為什麼能抽水:活塞向上一提,水面和活塞之間形成了一段真空,自然害怕真空,於是水就升上來填補這段真空。人們還常常用“真空吸力”來解釋這種現象,把鋼筆吸墨水、用吸管喝汽水等都説成是“真空吸力”的作用。

1640年,在古老的意大利城市佛羅倫薩,製造了一台抽水機,準備用它把探礦坑裏的水抽走。但是抽水機造成以後,用來一試,水被提到不足10米高的地方就不再上升了。技師們千方百計地改進抽水機,保證活塞和水面間是真空,結果還是不能使水再升高。這是什麼原因呢?

人們便去請教那位發現單擺規律的伽裏略,那時他已經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了。76歲的伽裏略曾經對“自然害怕真空”的説法產生過懷疑,他猜想:也許空氣有壓力吧?抽水機是不是靠壓力把水壓上來的呢?遺憾的是,不久伽裏略便逝世了。

在伽裏略去世的1642年,他的學生托裏拆利設計了一個實驗。證實了伽裏略的猜想。

托裏拆利預料,因為水銀的密度大約是水的14倍,如果用水銀代替水,水銀升起的高度應該是水升起高度的1/14。托裏拆利設計了用水銀柱檢驗這個預想的方案。1643年他的學生做了這個試驗,結果證明了他的預想是正確的。在托裏拆利試驗中,玻璃管內水銀面的上方就是真空,可見自然界是可以存在真空的。托裏拆利用一根大約1米長一端封閉的玻璃管,往裏面灌滿水銀,用食指封住開口的一端,然後將玻璃管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手指,管裏的水銀就往下降,降到管裏的水銀面比管外的水銀面大約高76釐米,水銀就不再下降了。管裏水銀面的上邊沒有空氣,叫托裏拆利真空。管內的水銀柱是被大氣壓支持着的。托裏拆利試驗不但揭示了大氣壓的存在,而且測出了大氣壓的值。

托裏拆利試驗的消息傳到法國,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帕斯卡推論説,如果水銀柱是被大氣壓支持着的,那麼在海拔較高的地方,水銀柱應該較短。1648年他的朋友沿多姆山山坡從山腳到山頂設立了若干觀察站,每個站上裝一個托裏拆利氣壓計,結果發現水銀柱的高度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證明了帕斯卡推論的正確。

同一時期,德國的科學家格里克也進行了大氣壓強的試驗研究,他做了一個水氣壓計,水能升高到他住房的第三層,格里克認為水的上升是大氣壓的作用。通過長期的觀察,他還發現水柱高度的變化與天氣有關,1660年他根據一次氣壓的突然下降,預報了一場大的風暴。

按照這個實驗結果來推算,一個人的手掌面積大約是50釐米2,上邊應受到大約500牛頓的壓力,這相當於一個50千克的人踩在上面。1米2的桌面上,所受的大氣壓力相當於10噸重的物體壓在桌面上。作用在人體表面上的大氣壓力相當於12~15噸的物體的重力。這似乎是難以相信的。但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用事實使人們信服了。

壓強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能總結出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2.能利用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解釋升力產生的原因,進而解釋飛機在空中飛行的原因。

3.能利用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的實驗過程,感受液體的壓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通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和認識規律的快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3.領略流體壓強差異所產生現象的奧妙,提高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氣體和液體都能夠流動,稱為流體。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是對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的拓展。本節內容由“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飛機的升力”兩部分內容組成。教學的重點是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難點是利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解釋相關現象。

三、教學策略

流體壓強與流速有關,學生這方面的生活經驗並不多。因此,教學時儘量選取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直觀且生動有趣的小實驗,引導學生把壓力、壓強跟流速聯繫起來,瞭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對於飛機的升力,可以通過製作小小的機翼模型並進行分析,進一步説明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讓學生體會科學原理的價值。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角硬幣、直尺、兩個乒乓球、細線、蠟燭、火柴、兩根塑料吸管、兩張紙、機翼模型。

壓強教學設計7

《壓強》教學設計

葫蘆島市第六初級中學李麗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理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4、瞭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壓強現象,理解壓強的概念;

2、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3、通過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培養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數據、總結概括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善於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大小決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正確理解及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具準備:

課件、氣球、針、鉛筆、小刀、橡皮泥、勾碼、彈簧測力計、細繩、長方體木條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創設情境)一隻充滿氣的氣球,分別用手掌手指按壓,並沒有破,用一根小針輕輕一碰,破了,思考: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些不同的現象?

二、新課教學

(一)壓力的作用效果

播放幻燈片,看圖片:蟬能將口器插入樹皮中,駱駝能行走在沙漠中,水杯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向牆面按圖釘,用物理語言描述這些事例,找出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徵?

學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於物體表面的;都使物體發生了形變。

提出壓力的概念,教師才此期間強調壓力不是重力,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帶領學生用鉛筆的筆尖和筆尾感受壓力的不同效果提出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物體的接觸面積和施力的大小有關

學生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猜想(運用控制變量法,學生自主實驗,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教師巡迴指導,及時反饋,用時十分鐘左右)

鼓勵幾個小組上前演示(學生展現個人風採,增強自信),總結結論。

(二)壓強

通過數據(比值定義法)得出壓強的表達式

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牛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麪積上受到的壓力為1牛。

因為壓強單位很小,壓強常用單位還有:百帕、千帕、兆帕,舉例:一張報紙平鋪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就有0.5帕,一粒西瓜子放置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就有20帕等

例題練習PPt(學生通過練習將公式與實際聯繫起來,鞏固知識點)

(三)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老師提出問題: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麼才能使橡皮泥對桌面的壓強減小一半?(學生設計實驗,併到前面演示,通過這個實驗,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學生討論怎樣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用時四分鐘左右)。教師總結:

增大壓強的方法

(1)受力面積一定,增大壓力(2)壓力一定,減小受力面積(3)既增大壓力同時又減少受力面積減小壓強的方法

(1)受力面積一定,減小壓力(2)壓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積(3)既減小壓力同時又增大受力面積

這節課,從壓力的作用效果認識了壓強這個物理量,並且利用了實驗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義法得出了壓強的定義公式和單位,學生親身驗證了一下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扣題)請同學們解釋一下課前的現象(學生解釋),教師説明,任何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實際生活中,有的時候需要增大壓強,而有的時候需要減小壓強,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辨別並説明都運用了什麼樣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壓力:物理學中把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

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壓強: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公式:

單位:帕斯卡(Pa)

3、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四、當堂練習

設計關於壓力作用效果、壓強、及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方面的練習題,鞏固新知識點,用PPt展示。

五、

作業

探究生活中與壓強有關的實例,舉出五個以上實例並説明運用了本節課的哪部分知識。

六、

板書設計

壓力:物理學中把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公式:

單位:帕斯卡(Pa)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壓強教學設計8

一、設計理念

壓強的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初學及易與壓力的概念混淆不清,為了讓學生較好的理解壓強與壓力的區別,做好探究壓力作用效果有關因素的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為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可讓學生自行設計各種各樣的實驗,讓學生在探究中進一步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獲取相關的知識,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另外本節課的內容與生活聯繫較為緊密,應讓學生充分列舉日常生活中與壓強有關的現象,並加以解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八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關”,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簡答物理研究方法。正處於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

2、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書包帶做的寬比較舒服等有關事例。本節課所學生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瞭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後上升為理論認識。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瞭解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

3、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瞭解“對比”這種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採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瞭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獲得對壓強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性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獲得成功的愉悦,培養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習熱情。

重點 壓強的概念以及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難點 壓力和重力的區別

教具 壓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組一組器材,課前發放)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壓力

多媒體播放圖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塊放在斜面上;往牆上按圖釘。請同學們畫出三種情況下壓力的示意圖。

學生畫完壓力的示意圖後,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壓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緊接着,請學生畫出以上三種情況下物體所受重力的示意圖,並進一步思考問題:壓力和重力一樣嗎?

教師小結:有些壓力是由重力作用產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於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壓力卻與重力無關。當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時,壓力在數值上等於物體的重力。

  二、壓強

1、壓力的作用效果。

先讓學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夾着一支鉛筆(或圓珠筆),兩個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體播放滑雪圖片:為什麼雪地行走,腳容易陷入積雪中,有了寬寬的滑雪板,運動員不僅不會陷入雪裏,而且還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議議活動 蚊子與駱駝的故事

學生觀察討論後後發現: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與壓力有關還與受力面積有關。

學生實驗 探究 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設:

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壓力作用的效果跟物體間接觸面積有關。

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都有關。

設計實驗:

實驗方法 :

1、控制變量法

2、轉換法:通過比較海綿在壓力作用下物體凹陷的深度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

實驗步驟:

在海綿上,第一步 小課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課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碼,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課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碼放在海綿上,觀察海綿的凹陷的深度。

比較第一二步觀察海綿狀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來比較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係;比較第二三部觀察海綿泡沫塑料凹陷深淺來比較當壓力相同時,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係。

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壓強的概念

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用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壓強的計算公式:通常用p來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則壓強公式為 P=F/S。壓強的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Pa=1N/。

介紹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及1Pa壓強的大小。

鞏固練習(投影例題)師:請同學們比較芭蕾舞演員和大象對地面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學生先在座位上練習,後請兩位學生上台板演,最後教師評講。

3、如何增大和減小壓強

想想議議活動:下面三幅圖中哪些要增大壓強、哪些要減小壓強?通過什麼辦法增大壓強或減小壓強?”

歸納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

課堂小結 學生自己談課堂收穫

六、作業佈置 1、課後題: 2、3、4 ; 2、《練習冊》P14 :7,8

七、板書設計

9、1壓強

1、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2、壓強

物理意義: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用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定義:在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

壓強公式為: P=F/S

壓強的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Pa=1N/。

3、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

壓強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在本節教學內容中,“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關”,是學生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主要載體,“什麼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應用。此外,壓力、壓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有着密切的聯繫。

二、學情分析:

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也基本掌握了的物理的探究方法。另外,國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壓力的區別,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瞭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的物理意義

4、瞭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

3、能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壓強大小決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二)難點:應用壓強的知識説明生活實例

五、教學方法:情景法、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小遊戲:扔飛鏢

讓學生分別用有箭頭和沒有箭頭的飛鏢射到靶上,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引發思考。從而引入課題——壓強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閲讀教材p76-p78,完成學案自主學習部分的內容。

(二)通過實驗引入新課

教師引導:由於壓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那麼現在,你最想了解的問題是什麼? 學生各抒己見

帶着這些問題,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

(三)壓強

體驗:

1、同學們自己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2、分別用不同大小的力讓筆尖接觸手指,體驗有什麼不同感覺 從同學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這些現象中,大家會想到什麼問題嗎?(經體驗,學生感受到接觸筆尖和筆帽的手的疼痛感覺不同,而這都是由於壓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明確探究課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或生活經驗進行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與受壓面積有關;確定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探究:巡迴指導學生從課桌上已備的器材或身邊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選擇器材,來驗證猜想。提醒同學們注意團結協作,小組交流 交流評估:鼓勵各小組展示各自的實驗方案,並對自己及他人的實驗提出評估意見。 大家各抒己見

圍繞實驗結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練習:

1、壓力相同,受力面積不同的比較

2、壓力不同,受力面積相同的比較

3、壓力不同,受力面積不同的比較

教師分析引導,類比速度的概念引出壓強的概念:

壓強:單位面積上物體受到的壓力

利用課件將速度的概念與壓強概念進行對比,運用類比的方法找出壓

強的公式、單位機器物理意義

例題應用:課件例題,巡迴指導,及時反饋

(四)壓強的應用

1、課件展示圖片

提出問題:你希望釘尖對木塊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希望釘帽對手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2、根據剛才同學們討論分析的,生活中有時我們需要增大壓強,有時需要減小壓強,總結一下,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增大壓強,用什麼方法來減小壓強呢?

學生總結:用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用減小壓力或增大手裏面積的方法來減小壓強。

(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展示自己所學到的物理知識

七、板書設計 壓強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壓強(P) 公式:P=F/S

單位:N/m2 Pa 1Pa=1N/1m2 壓強的應用

壓強教學設計10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實驗一:在礦泉水瓶周圍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裝入水後,觀察實驗現象,並讓學生們思考此實驗現象説明什麼?

實驗二: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蓋上瓶蓋,擰緊後提醒學生們注意觀察實驗的現象並思考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

通過演示實驗一引導學生回顧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壓強大小的影響因素和液體壓強的計算方法。通過實驗二擰緊瓶蓋後,噴水現象停止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引發小組內的激烈討論和大膽的猜想,為本節課的課題順利引入作以鋪墊。

二、學生探究新課教學

(一)探究——大氣壓強的存在

1.認識大氣層

課件展示:地球周圍的大氣層,簡單介紹大氣層可達上空幾千千米,我們人類就生活在這厚厚的大氣海洋的底層。

思考問題:這厚厚的大氣層受不受重力?對我們有沒有壓力?有沒有壓強?

猜想:大氣壓強的特點?

2.學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氣壓強的存在

①啟發思維引入問題: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證明我們的猜想?

説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們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養。在設計實驗驗證猜想的這個環節,可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小組團結協作的能力,培養小組的獨立決策能力。

②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展示

A.兩個小吸盤對在一起擠壓後難以分開。

B.將一個小吸盤緊緊按在玻璃板上後難以拉開。

C.將一個小吸盤緊緊按在桌面上後難以拉開。

③比較實驗的共同點總結實驗的結論

由學生們自主發現三次實驗的共同點有兩個,其一是擠壓和緊按的目的是將吸盤內的空氣擠出,這樣內部氣體壓強會減小;其二是最終的實驗現象都是難以拉開,這則是由於吸盤外面有大氣壓力的作用。從而得出驗證的結論:大氣有壓強。

此環節是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環節,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也為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的能力提供機會。

總結:通過以上這些實驗證明:大氣存在壓強而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我們常把大氣壓強簡稱為大氣壓或氣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證明大氣壓的存在,歷史上曾有一經典的實驗,生動大膽的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大家看多媒體課件──馬德堡半球實驗。

3.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①利用課件再現馬德堡半球實驗過程。

説明:增強學生對物理歷史的瞭解,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情感,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價值觀的養成。

②改進實驗器材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如下圖)

説明:改進實驗器材,增強演示實驗的效果,讓學生的理解更輕鬆,這是新課改為教師們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實驗採用抽氣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壓縮泵代替教學演示用的抽氣機,真空壓縮泵是冰箱內抽氣泵,可到舊貨市場採購,其抽氣效果好,且沒有噪聲。改進後的實驗,在壯實的六位男同學共同努力才能將兩半球分開,生動的實驗情景不僅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同時也讓學生們深刻地意識到了大氣壓確實存在着,並且還很大,為接下來探究大氣壓強到底有多大開啟了思維。

總結:16匹馬都沒能將馬德堡半球分開,大氣壓到底有多大呢?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有關壓強的知識,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測量大氣壓強的大小呢?説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二)探究 大氣壓強的值

1.利用P=F/S的原理來測定大氣壓強的值

①啟發思維,引入問題:大氣壓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來測出大氣壓的值?(友情提示:實驗時應測出哪些物理量?如何來測這些物理量?)小組討論交流後可利用實驗器材嘗試着來完成實驗。

實驗改進:由於教學所用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氣壓力的測定,將市場購買的量程為10kg的小彈簧稱改制成100N的彈簧測力計,器材準確性高,為得到的準確實驗結論提供了保證。(如下圖)

説明:小組嘗試後,首先提出實驗所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困惑,如實驗中利用彈簧測力計測拉力時什麼時候讀數,怎樣測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觸的面積等等,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對待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自己能夠解答的老師決不參與,在學生們講解不到位的老師才給予補充,這也是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實驗中小皮碗與玻璃板接觸的有效面積為35cm2,老師只是簡單的作以説明,這樣可適當降低實驗的難度。

②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展示

説明:通過小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實驗,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實驗的收穫。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收穫,更是學生自主成長的收穫。課堂上能讓學生人人蔘與,真正活動起來,課堂的教學才有意義,才有活力。

2.利用P=ρgh的原理來測定大氣壓強的值

錄相:托裏拆利實驗的過程。

思考:①玻璃管內的水銀為什麼沒有全部流下來?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②玻璃管內高出來的這部分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如何計算?③等壓面的建立依據了液體壓強的什麼知識?科學家托裏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測出大氣壓強的值?

小組討論交流後,老師規範問題的答案同時分析實驗原理。

説明:由於此實驗的原理難度較大,在學生們自主交流後,老師要引導學生從力學角度分析,玻璃管內水銀沒有全部流下來的原因,要明確點出正是大氣壓強支撐着高出來這部分液柱,並且大氣壓強的大小決定着它所能支撐的液柱的.高度,這樣利用液柱所產生的壓強就可計算出大氣壓強,這種科學方法被稱為等效替代法。

標準大氣壓的值:利用課本小組自主學習標準大氣壓的規定和大小。

總結:上面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氣壓的測定,得出的結果都近似為105pa,這也説明了同學們的實驗的準確性,現在我們測定大氣壓也有專用的實驗器材——氣壓計,關於氣壓計的學習我們下節課會詳細研究。接下來同學們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現象利用了大氣壓強的知識?

(三)大氣壓強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課件展示:吸管吸飲料的過程,小組討論交流吸取飲料的原理。

談談生活或生產中還有哪些現象用到了大氣壓強?

説明:大氣壓力和壓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有着密切的聯繫,本節課從生活場景走進物理學習,又從物理學習走向社會應用,體現物理與生活、社會的密切聯繫。在交流中學生們較瞭解生活中大氣壓的應用,而對生產中的相關應用瞭解較少,對此老師可適當準備一些相關的課件,幫助學生了解生產中是如何利用大氣壓來搬運大張的玻璃板,燈泡等實際問題。這不僅能增強學生對大氣壓的理解,還可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感悟意識物理知識的價值。

三、課堂小結及檢測

説明:此環節分為兩個過程,首先以組為單位將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確保每位同學清楚本節課所要達成的知識目標,再通過小組的交流展示,通過互評和互補,可幫助同學們進行查漏補缺。教師的提升總結不可少,學生交流的重點是知識,教師的作用是將知識系統和方法的總結。例如在本節課的知識整合中,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測量大氣壓強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別是什麼?實驗中用到了哪種科學方法?等等這些問題旨在幫助學生自己來總結兩實驗的異同點,加深對實驗的理解,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難點。

壓強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定量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關係。

2.瞭解打氣筒的構造和原理。

3.瞭解壓縮空氣的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定量氣體的壓強跟體積的關係。

(三)教學難點

打氣筒的工作過程的敍述。

(四)教學過程

一、前言

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壓強,即包圍地球周圍的大氣層中的壓強,今天我們介紹某一容器中的氣體的壓強。所謂某一容器內的氣體的壓強,例如一個乒乓球內的氣體、自行車胎內的氣體的壓強。

二、氣體的壓強跟體積的關係

1.實驗。我們先做一個實驗。這是一個注射器,活塞位於筒的中部,用手指堵住前端的小孔,這樣筒內就封住了一部分空氣,空氣跟外界隔絕。這些氣體就是一定質量的氣體。現在,我們向前推活塞,筒內的定量氣體的體積變小,手指有什麼感覺?(請幾位同學試試看)。這個實驗説明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向後拉活塞,手指有什麼感覺,怎樣解釋。

2.實驗。拿一根兩端開口的玻璃管,一端插入裝有水銀的容器內(邊講解邊演示)。用手指堵住上口,管內封住了一些空氣,而且這部分空氣的質量是不變的。請一位同學用刻度尺測量這段空氣柱的長。管內氣體的壓強等於大氣壓強。將管輕輕上提,下口仍在水銀面下,我們看到管內水銀面上升,説明管內氣體的壓強變小了。再用刻度測量空氣柱的長度,顯然氣體的體積增大了。

3.這兩個實驗中的氣體温度沒有變化。可見,在温度不變時,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4.一定質量的氣體,壓強跟體積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得到應用。我們人體的呼吸就是這個道理。

人吸氣時,胸部擴張,肺泡同時擴散,肺的容積增大,肺內的氣體壓強變小,小於外界的大氣壓強,大氣壓將新鮮空氣壓入肺中。呼氣時則相反。胸部收縮,肺容積減小,肺內氣體壓強增大,超過了外界大氣壓,肺中的一部分氣體呼出體外。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胸部肌肉的力量,有利於增大肺的收縮和舒張,對增大肺活量和改善呼吸大有好處。

三、打氣筒

定量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關係還應用在打氣筒、抽氣機、空氣壓縮機和噴灑農藥的噴霧器上。

這是一個打氣筒,將它拆開,我們發現它的構造很簡單(邊講邊拆)。在金屬圓筒中有一個活塞,活塞上安裝一個橡皮圓盤,俗稱皮錢。它和金屬筒之間有空隙。活塞下壓時,活塞下的定量氣體體積變小,壓強增大,橡皮盤緊貼筒壁使氣體不能漏出,較大的壓強衝開輪胎的氣門芯進入輪胎。活塞上提時,活塞下邊的氣體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筒外的空氣順着橡皮盤周圍的縫隙進入活塞下邊。這樣往復運動,可以將大量的空氣打進輪胎(學生敍述)

根據打氣筒的原理和工作過程可知,打氣筒中的關鍵部件是橡皮盤,它必須大小合適、且成凹形。這為我們維修打氣筒提供了線索。

打氣筒可以使定量氣體的壓強增大到三個大氣壓,要得到壓強更大的壓縮空氣,應使用空氣壓縮機。我們這裏只簡單介紹壓縮空氣的應用。

四、壓縮空氣的應用

在很多機器設備上都要使用壓縮空氣,礦山上用壓縮空氣開動風鎬、風鑽,電車和汽車用壓縮空氣開關車門;火車上用壓縮空氣制動等等。

請大家看課本第137頁的圖。這是利用壓縮空氣制動的示意圖。我們應練習看這種機器的示意圖。能根據平面圖想象出立體實物,根據靜止情況想象出工作時的運動情況。

1.我們先看構造。給大家一分鐘,能記住它。(學生回答)

2.再看圖,分清哪些部件是靜止的,哪些部件是可動的。(學生回答)

3.可運動的部件怎樣動(學生回答)。

4.誰主動、誰被動(學生回答)

請大家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認真閲讀課本第137頁,結合示意圖填空。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重點是一定的氣體在温度不變時,體積越小、壓強越大,體積越大,壓強越小。以及應用這個道理製成了打氣筒。並介紹了壓縮空氣的應用。

六、作業

1.敍述打氣筒的工作原理及過程。

2.複習利用壓縮空氣制動的過程。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第一冊

壓強教學設計12

壓強教學設計

課型:新授課

主備:李煜平(第一課時)

審核:八年級物理備課組

教材分析:本節的教學內容是圍繞壓強概念進行的而壓強概念又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也是生活生產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個概念。在學生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中經常用到,也是學生以後學習液體壓強、大氣壓、浮力知識的基礎。因此這節課的學習充分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新課標理念,體現以探究式學習方式和合作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另外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壓力的概念,雖然知道存在壓力,但對壓力的理解不夠,作為壓力的學習也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之一。而本節課中的重中之重為壓強的概念,這是國中學生第一次接觸比值式的概念(之前的密度是個性質概念),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麼是壓力,什麼是物體的受力面積。(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瞭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瞭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瞭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採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瞭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解讀課本圖,瞭解壓強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

(4)解讀課本圖的內容,瞭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瞭解改變壓強大小的基本方法。

(5)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浮力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悦,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建立並理解壓強的概念。難點:(1)壓力的作圖(實際上是對壓力的三要素的考核)。

(2)壓強的概念理解(不明白比值法定義壓強)及相關的計算。

教學用具:釘板、砝碼、石粉、鉛筆、海棉、橡皮泥、鐵釘等

前置作業:

用你手上的筆去掉筆帽用兩隻手指壓住筆的兩端,然後將你感受的東西寫下來,再試試大力壓住和小的力壓有什麼不同。

教學過程:

第一節:(主要學習壓力,以及知道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有關,提出壓強的概念。)教學過程:

學習活動一:創設情景,引起興趣(2min)

教師演示:坐(站)釘凳。提出問題:為什麼會沒事?引起學生興趣。

學習活動二:感受壓強的不同。

學生活動:

用手指夾住筆的兩頭,小力擠壓,説説兩隻手指的疼痛感受是否相同,另外如果加大力量會怎麼樣。(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

1.兩隻手指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2.兩隻手指受到的壓力大小是否相同?為什麼?

3.用力大些,會有什麼感覺。

學習活動三:通過實驗,理解壓強。

演示實驗:

1.準備裝釘的木板(一面只有三根釘,另一面佈滿釘),用佈滿釘的那面壓水球,觀察水球。

2.用三根釘的那一面壓水球,觀察水球。

思考問題:

1.兩次實驗中,木板質量相同,對水球的壓力____。(選填“相同”、“不相同”。

2.假設木板和釘子1.5N,木板壓在水球上的時候,木板對水球的壓力是___N。

3.第一次放置方式,假設有30根釘與水球接觸,平均每根釘子對水球的壓力為____N。

4.第二次放置方式,有3根釘與水球接觸,平均每根釘子對水球的壓力為____N。

5.通過上面的分析,你知道為什麼用多釘那面壓水球,水球沒有破?

操作與要求:

1.學生先觀察實驗,再獨立完成問題,

2.學生互相交流並展示。其他同學記錄不同並質疑與補充。 3.教師總結,得出壓強概念。單位面積上受到壓力的大小。

任何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會被損壞。

學習活動四:猜想壓強大小與什麼有關。

活動要求:

1.學生進行猜想,並提出猜想的依據。 2.學生展示。 3.教師補充。

學習活動五:利用壓強知識解決問題

播放《南極大冒險》片段,學生邊看邊思考哪些現象與壓強有關。

學習活動六:課堂練習並解釋坐釘凳問題。(略)

學習活動七:課堂小結。

學生回顧本節課內容,並請同學説説這節課學到的知識。

(第一節完後佈置關於畫壓力示意圖和實驗相關的作業)

壓強教學設計13

  一、教材來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

  二、內容來源

國中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九章壓強

  三、主題

壓強

  四、課時

一課時

  五、授課對象

八年級學生

  六、設計者

雁鳴湖中學慕智勇

  七、目標確定依據

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驗理解壓強,知道生活中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

  八、教材分析

壓強是力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對壓力的作用效果的進一步描述,是國中物理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本節由“壓強”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兩部分內容組成,本節教材從生活場景走進物理學習,又從物理學習走進社會應用,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社會的密切聯繫。本節內容集情感體驗、實驗探究、計算、應用於一體,涉及的知識多、綜合性強。

  九、學情分析

壓強的概念較為抽象,學生初學極易與壓力的概念混淆不清,為讓學生較好的理解壓強與壓力的區別,做好探究壓力作用效果有關因素的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為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可讓學生自行設計各種各樣的`實驗,通過不同的實驗最後達到同樣的目的(老師要提前為學生準備豐富多樣的實驗器材)。另外本節可的內容與生活聯繫較為緊密,應讓學生充分列舉日常生活中的與壓強有關的現象,並加以解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十、學習目標

(一)能舉例説明壓力和重力的區別。

(二)通過實驗,探究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能熟練應用壓強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四)會解釋和分析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十一、評價任務

(一)通過圖片、學生舉例和列表格的方式來檢測目標一達成

(二)通過實驗探究學生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來檢測目標二的達成。

(三)通過例題和學生練習來檢測目標三的達成。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修改點

複習提問

展示教學目標

導入新課

進行新課目標(一)壓力

1、什麼是壓力

2、壓力與重力的關係

目標(二)壓強

1、壓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壓強教學設計14

《壓強》教學設計

河北省滄縣杜生鎮第一中學劉學兵

【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

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章是國中力學內容的重點知識,而壓強概念又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也是生活生產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個概念。在學生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中經常用到,也是學生以後學習液體壓強、大氣壓、浮力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學習要充分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新課程標準理念,體現以探究式學習方式和合作學習方式,強調實驗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採取分析現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進行實驗驗證猜想的研究方法,從而理解壓強的概念和掌握控制變量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壓強的概念;

·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

·瞭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壓強現象,理解壓強的概念;

·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通過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培養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數據、總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善於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

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教學難點】

通過探究實驗,學習下定義的科學方法。

【教法學法】

對於壓強的概念的引入採用教師啟發式教學;對於壓強的影響因素和定義採用探究式教學;對於壓強的計算採用講授法及講練結合的方法;對於增大和減小壓強採用自主學習的方式。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機、沙子、小桌、砝碼

學生準備:壓力小桌、沙子、砝碼共16組

【教學過程】

一、壓力作用效果

複習提問:力的作用效果;壓力

從生活走向物理:

師:出示圖片:(1)小姑娘站在雪地裏,對雪地有壓力,雙腳陷入雪裏;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裏,對地面也有壓力,卻幾乎沒有陷入雪地;(2)用手按皮膚,手指對皮膚有壓力,皮膚被按進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按圖釘帽,手對圖釘有壓力,圖釘尖扎進桌面。(4)吊有鈎碼的細繩對橡皮泥有壓力作用,細繩壓入橡皮泥

師:用物理的語言描述這些事例,找出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徵?(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相同之處,都有壓力產生,都產生了作用效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這些現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不同之處,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等不同)

師:誰能夠根據這些現象提出一個可探究的問題?(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

(説明:此環節的安排,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能夠用物理語言表述生活現象的語言描述能力;使學生掌握通過比較、分析等思維方式進行探究提問的技能。)

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及受力面積的關係

1.猜想:師:那麼,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呢?請説出你的理由。(學生回答: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

師: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我們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係採用什麼研究方法?

生:控制變量法

設計實驗:師:如何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變壓力、受力面積等變量?

(説明:教師邊啟發邊演示完成任務,設計實驗要解決三個問題:顯示什麼,如何顯示?控制什麼,如何控制?改變什麼,如何改變?通過這樣的程式化的鍛鍊,可使學生有目的、有方法的進行實驗設計,提高課堂效率。)

生: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通過控制放在木塊上砝碼的個數控制壓力;通過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積。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説明: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實驗完全放給學生,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親自體驗成功的喜悦,探究的`樂趣。)

4.請同學們説出實驗的過程和得到的結論,教師追問:如何控制壓力不變和受力面積不變的?

5.師總結: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我們物理學中用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板書: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三、壓強及壓強的計算

師:把三塊磚放在桌面上,已知每塊磚重10N,一塊立放,立放底面積為50cm;兩塊疊起平放,平放時,底面積為200cm。請同學們判斷哪組磚對桌面的壓強大?

生:討論並回答。(教師提示:我們使如何比較物體速度的?)

師:總結比較壓強大小時即不能夠只比較壓力,也不能夠只比較受力面積,應比較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最方便,所以我們用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錶示壓強。

板書: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説明: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下定義的研究方法。)

22

師板書並講授:公式:p=F/S

公式中各個符號的意義: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1帕斯卡=1牛頓/平方米

1Pa=1N/m

師:請同學們用我們剛才學習的公式來計算兩組磚對桌面的壓強。

生:在練習本上完成並進行全班的交流。

四、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師:由p=F/S可知,增大或減小壓強得思路有哪些?

生:增大或減小壓力,增大或減小受力面積。

師:閲讀課本“想想議議”試舉例説明生活中是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得。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減小壓強?我們分別採用了什麼方法?

(説明:學生閲讀並回答,此環節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五、當堂練習

1.冬天北方的河面結冰,某同學在結冰的河面上行走時突然發現冰面即將破裂,他應採取的措施是(

A.原處站立不動

B.立即改成單腳站立

C.趕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並向岸邊爬行

2.請説明下列事例是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的。

(1)鋸、剪刀、斧頭等用久了就要磨一磨,為什麼?

(2)背書包為什麼要用寬而扁的帶,而不用細繩?

(3)啄木鳥有個細長而堅硬的尖喙,這對它的生存為什麼特別重要?假如尖喙變鈍了,它還能夠成為森林醫生嗎?

六、小結:(1)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2)我們主要採取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3)在研究問題時,採取了幾種思維程序?

2

壓強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體的壓強》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壓強和浮力》的第二節,本節課既是壓強知識的延伸擴展,又是學習大氣壓強知識的基礎和鋪墊。本節安排了 “設計實驗感受液體壓強存在”和“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因素”的活動,讓學生在自我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領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

本節課用兩個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第二課時,連通器的原理,船閘。

下面我説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有效的學習始於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所以準確、易懂、可行、可測的目標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任務,從而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我依據《物理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同時針對國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髮展的原則,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實驗觀察,使學生認識到液體內部和液體對容器底部、側壁都有壓強。

(2) 通過實驗探究,瞭解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初步瞭解探究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3)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從中得出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感悟研究物理的過程和方法,享受學習的愉悦。

(2)密切聯繫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本節重點放在知道液體壓強的特點,因為這是解釋社會生活中相關現象的基礎知識。

(2)難點:公式P=ρgh的理論推導的理解。

難點的突破,通過演示實驗模擬液柱對底面的壓強來建立模型液柱,通過求解液柱對底面的壓強來推出液體內部壓強的一般公式,讓學生從具體實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有助於學生思維的過渡,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通過一年多的物理學習,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觀察實驗、分析實驗的能力。對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已不再陌生。但在具體操作方面還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本節課主要採用科學探究式和啟發式教學法。

(2)學法: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四、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程序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設計意圖及依據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1、首先請一位同學上台演示實驗:當把小桶拉高時,我們看到與小桶連通的小瓶瓶底的橡皮膜被漲破了。

思考:小桶拉高時為什麼小瓶瓶底的橡皮膜會漲破?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三個問題情景讓學生思考:

情景1:你見過活的深水魚嗎?為什麼?

情景2:潛水員下潛不同的深度為什麼要使用不同的潛水服 ?

情景3:為什麼水壩總是上窄下寬?

思考問題

通過這個實驗馬上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感受液體壓強的存在

(1)準備多樣器材,讓學生自主選擇完成實驗:如塑料手套、兩側和底部都扎有橡皮膜的PVC管、空飲料瓶、錐子、盛水的水槽等。

(2)設計完畢,個別組展示設計方案。

(3)想一想

a. 為什麼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有壓強?

b.液體內部壓強有哪些特點? 動手實驗

思考並回答

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最好的發揮,既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

(三)分組實驗: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

1.提出問題 液體壓強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發現問題的能力。

2.猜想假設 鼓勵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和生活經驗大膽進行猜想。

為了讓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設計了兩個演示實驗:

實驗①.將四面貼有橡皮膜的立方體豎直放入水中,可看到立方體四面的橡皮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向框內凹陷。

實驗②.將兩側扎孔,分別裝有紅色的鹽水和水的兩個礦泉水瓶放入水槽中,使瓶內、外液麪相平時,鬆開堵在小孔的手指,可看見紅色的鹽水從小孔噴出,而紅色的水沒有噴出。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很容易猜想到液體的壓強可能與深度和密度有關。

接着讓學生説出其它猜想因素和猜想依據,老師對學生的猜想進行分類整理,學生的猜想可能有:

猜想1:液體壓強的大小可能與液體深度有關;

猜想2:液體壓強的大小可能與液體密度有關;

猜想3:液體壓強的大小可能與液體重力有關;

猜想4:液體壓強的大小可能與方向有關。

……

根據現有的實驗器材和有限的課堂時間,我確定液體深度、密度和方向三個因素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探究。 學生猜想,並説出猜想依據

1.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和生活經驗進行合理猜想,而不是胡猜、瞎猜。

2.讓學生掌握“科學猜想”的方法。

3.設計實驗

3.設計實驗

(1)實驗器材:水槽、U形管壓強計、水、鹽水、刻度尺等。

(2)教師出示U形管壓強計,簡單解釋其結構、原理及使用方法。

(3)學生説出設計實驗思路,師生共同討論尋找最佳的實驗方案:

探究一:研究在水下同一深度處液體壓強的.特點。

實驗步驟:把金屬盒固定在水下一定深度,改變橡皮膜的朝向,分別記錄橡皮朝上、下和側面時U形管中液麪的高度差,改變金屬盒在水下的深度再做兩次。

探究二:研究在水下不同深度處液體壓強的特點。

實驗步驟:把金屬盒放入水中不同深度時,分別記錄U形管中液麪的高度差。

探究三:研究液體內部壓強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係。

實驗步驟:保持金屬盒在液體中的深度不變,把金屬盒分別放入水和鹽水中,記錄U形管高度差,改變深度再做兩次。

(四)、推導液體的壓強公式

1. 教師演示模擬液柱對底面的壓強實驗。

2. 啟發學生採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教材圖中截取一段“液柱”利用壓強定義公式結合質量、密度、重力公式推導液體壓強公式。

3.讓學生自己做課本例題,感受液體壓強與受力面積無關。

5.舉出幾例讓學生理解公式中“h”的含義。

觀察

推導公式

練習 1.物理模型的方法是學生比較生疏的方法,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模擬液柱對底面的壓強來建立模型液柱,通過求解液柱對底面的壓強來推出液體內部壓強的一般公式,讓學生從具體實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有助於學生思維的過渡,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2.讓學生通過實例深入理解液體壓強與受力面積無關以及“h”含義,突破難點。

五、應用拓展

聯繫生活實際回答新課引入中的三個情景問題:

情景1:你見過活的深水魚嗎?為什麼?

情景2:潛水員下潛不同的深度為什麼要使用不同的潛水服 ?

情景3:為什麼水壩總是上窄下寬的?

回答 1.首尾呼應

2.通過對生活實例的進一步分析,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知識所帶來的樂趣,感受到應用簡單的物理原理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3.體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六、課堂小結:

讓學生小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有何收穫?

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及時鞏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板書設計

第二節 液體的壓強

一、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它的密度有關。

二、液體壓強的大小:p=ρ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