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5.1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1

[教學材料及準備] 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裏的課桌不一樣,教室裏的是小桌子,我們這裏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麼是桌子的長,什麼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願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麼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裏了,怎麼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彙報交流:

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

①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②分工明確,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現典型數據。

四、交流彙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矛盾學生:

56名學生彙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看樣子,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麼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一樣嗎?學生:不一樣。教師:為什麼?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據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怎麼還不一樣呢?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教師:這麼多不同的數據,我用哪一個呢?

五、繼續研究教師:

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麼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尺子)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彙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學生1:長是90。學生2:長是27。教師:怎麼用尺子量,得數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學生很快發現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並讓學生估量1釐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都用釐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教師:那我們現在就統一用釐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學生測量。教師:哪一組説出你們的測量結果?學生:桌子長90釐米,寬42釐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六、總結:教師:現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釐米,寬42釐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釐米是現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類發明尺子、統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

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彙報是這節課的重點環節,分析數據是這節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後評價及分析]

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麼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麼來的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2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教學目標、認識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 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材分析(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1 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學生分析: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教學方法:(教學設想)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過程與方法設計

一、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出示例1 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彙報:課桌的長是幾拃?生1:5 拃。生2:5 拃半。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 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三、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四、(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 cm 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認識1 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

4、教學例3(量一量)。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 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五、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 頁的“做一做”。讓學生看刻度尺,説出鉛筆的長度,再説説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 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 題。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説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釐米。説明:接近8 釐米的,我們説它大約是8 釐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釐米?測量從腳尖到腳尖的距離。

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七、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釐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 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教學體會(反思)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

學生髮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後四人小組交流彙報自己量的結果,並思考: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彙報。

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麼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並不一樣長?

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引導國小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衝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麼長。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裏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説什麼?

五、隨堂練習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4

第一單元 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成認真、一絲不苟的好習慣。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難點: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學準備:格尺、軟尺,米尺等。

第一課時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例1—例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

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教學方法: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回形針、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和老師比,誰高?誰矮?(老師高,同學們矮。)師: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板書課題——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彙報:課桌的長是幾拃?學生彙報:4拃、5拃半、5拃等等。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

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1.教學例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釐米來説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l釐米説一句話嗎?

學生積極發言。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

學生自主學習。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説説它可能是幾釐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彙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着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説出鉛筆的長度,再説説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説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釐米。説明:接近8釐米的,我們説它大約是8釐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釐米?測量從腳尖到腳尖的距離。

四、課堂小結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釐米的長度,並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五、佈置作業。回家量一量身邊比較短的物品,看一看都是幾釐米?記下來告訴老師。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釐米 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5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初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教學重點: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小朋友們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統一長度單位認識釐米。在古時候,人們常常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庹(tuǒ)、一拃(zhǎ)、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古人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課桌的長是幾拃?明明量出5拃長,爸爸量出3拃長。他們量的同一張桌子,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教師小結:原來他們的手有大有小,所以測量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尺子是測量長度的工具。請你認真觀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麼。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長的刻度線下面都有相對應的數字,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數字1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1,數字2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2??以此類推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從0刻度到1這一段的長度就是1釐米,也可以記作1CM。生活當中一個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一個田字格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從0刻度到1這一段的長度是l釐米,從1到2也是1釐米,從2到3也是1釐米,從3到4還是1釐米,這説明什麼呢?這告訴我們每相鄰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3.認識幾釐米。

師:下面學習用直尺測量,量一量這張紙條的長度,有兩種測量方法,哪種測量方法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第一種測量出來的是4釐米多,第二種測量出來的是5釐米,那種測量方法正確呢?第一種測量方法是錯誤的,第二種測量方法正確的。這是因為尺子的'0刻度要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而第一種測量方法紙條的左端沒有和0刻度對齊,這樣紙條就有一端距離沒有被測量到。

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可以這樣計算8-2=6釐米,紙條長6釐米)

三、鞏固練習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尺子測量的都是幾釐米,這支鉛筆長8釐米。這張紙條長4釐米,這張紙條長5釐米。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知道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較短物體時,我們通常用釐米做單位,釐米也可以寫作cm。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物體的左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6

一、説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説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着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後學生通過“做一做”瞭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儘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複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請學生説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説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説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麼作單位?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説一説在哪裏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誌。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國小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係。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並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於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説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千克,5000千克=()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裏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着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1)填出適合的單位。·

一筐蘋果重25()一個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隻大象重6()

一輛貨車載重4()一支粉筆重5()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2噸

8噸6千克

20xx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6噸+50千克

72噸—23噸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7

長度單位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計量長度知識的。

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瞭解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難點是讓學生認識線段,瞭解線段的特徵。關鍵是在教學中注意呈現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中,瞭解1釐米、1米的實際長度。並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

第一課時

課題: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重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個同學來到講台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出示例1情境圖。)

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學生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説: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交流彙報:課桌的長是幾拃?指名回答。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説説它可能是幾釐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彙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着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釐米的長度,並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單位。

2、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難點

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

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釐米尺,邊長為1釐米的小方塊,一根長5釐米的紙條,圖釘。

教學過程

(“釐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釐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複習導入。

教師出示小方塊,還記得我們上節課用這個小方塊做了些什麼事情嗎?

(作為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

每次測量物體長短都用這樣的小方塊一個一個去擺太麻煩,有什麼其他工具可以測量物體的長短嗎?(尺)

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於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統一規定的。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釐米。

(1)看一看。

將小方塊的邊放在釐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尺上每大格長度與小方塊邊相等。)

這個小方塊,他的一邊是1釐米,而釐米尺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課題)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教師出示實物圖釘和手指,通過測量,學生清楚地看到並體會到1釐米的直觀表象,學生練習用手勢表示出1釐米的長度。

(3)認識釐米尺。

我們使用的這種尺每大格都有1個數字,因為這些數字都以釐米作為計量單位,所以叫做釐米尺。

(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用釐米尺量。

(1)説一説。

釐米尺上1、2、3……這些數表示什麼意思?(1釐米,2釐米,3釐米……)

讓學生根據刻度表示出1釐米,2釐米的長度。

總結:從0到1有1個大格表示有1釐米,從0到2有2個大格表示有2釐米……

(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的長度。)

(2)比一比。

根據刻度比劃出9釐米,10釐米,15釐米的長度。

(3)量一量。

取出紙條,量一量他有多長?

學生活動後彙報結果和測量方法,有兩類策略,教師敍述後讓學生找出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這時紙條右端對着5,表示5釐米。2、把紙條對準刻度,看佔幾大格就是幾釐米。)

分析:第2中數格子太麻煩,1要簡單。

(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總結用釐米尺測量物體的方法。

教師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

質疑:如果“0”刻度與紙條左端不對齊,會出現什麼情況?

右端所指數字與紙條實際長度不符合。

三、練習鞏固。

(讓學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

統一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為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習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1、教材知識結構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主要有兩方面的知識,首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釐米和米。(介於同學們對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物體長度有直觀的理解,所以本節課着重點應放在藉助實際動手測量來幫助他們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引出國際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方便他們以後對測量的學習和應用)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學習,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學會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認識了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這些立體圖形,認識了人民幣,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這些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3、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知道釐米和米的進率關係。

(二)能力目標:能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三)情感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團結合作的習慣。

2、進一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重、難點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統一長度單位以及釐米和米。本節課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後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是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種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的認識。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經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由於年齡較小,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

境,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讓他們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識,此外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實現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在課堂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學步驟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在古代,就有了計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較。比如,拿兩條繩子比一比哪一條長,有時很不方便,人們就選取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長度作為計量的標準,把要比較的物體同身體上選定的那一部分長度來比較,這樣就產生了計量的單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據人體的一部分長度來確定的,把中指頂端一節定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張開的長度定為一尺(現在叫一紮)。裁縫在量一塊布的長度的時候,有的用腳,有的用扎。同學們看這座漂亮的房子,我們想知道它有多長,也需要來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現在我們來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有的同學選用小方塊,有的同學選用三角形紙片,有的同學選用小刀,同一本數學書,他們的測量結果卻是不一樣的,同學們總結出了這是因為選用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我們要統一長度單位。

(3)鞏固操練

選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小木塊,來測量這些擺放整齊的物品。(通過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實際測量以後,體會到測量活動中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從而引出國際同意長度單位的新知)

(4)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

(5)練習我們統一選用小方塊來作為長度單位,測量一下這些物體的長度。用直尺測量鉛筆的長度。(設計以上兩個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七、課堂小結

在練習結束後,讓學生來總結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想。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並提出新的要求,這能使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慾望。

八、課堂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以動手實踐為主線,遵循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了“質疑—探究—釋疑”的過程。教學中不僅關注到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關注到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