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活着讀後感合集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讀後感合集15篇

活着讀後感1

剛剛看了一部電影《活着》,點開前覺得名字熟悉,才知道這盡是我收藏未看的一本書,餘華老師的作品。書裏的故事更具完整性,更悲愴,更讓人苦。

影片中福貴對兒子對孫子説了兩次同樣的話,大概意思是“日子,從有了餃子後,就憧憬着會有雞,雞長大後就成了鵝,鵝以後就是羊,然後是牛。。。”,牛以後,福貴對兒子説的是日子就會好了,對孫子説以後就可以做火車、飛機了。

是啊,一個經歷了那麼多痛與苦的極端化生活,依然憧憬着美好生活的到來,就連在春生失去活着的希望時,他還在鼓勵和勸説。

無論影片反映的是時代的真實典範還是訴説時代的悲劇,有一代人是經歷了真實的那個年代所造就的生活,也許我爺爺的爺爺就是那個年代的經歷者。常人都會覺得,大難都過去了,以後的日子就該享福了,可前一秒還在全家其樂融融的景象,下一秒卻成了血淋淋的畫畫,失去一個人猶如玩笑一般。看者覺得為什麼好景氣前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幕,覺得苦的還不夠嗎,為什麼要一個一個的離去。

我姥姥以前對我説過你現在是個好時候,有飯吃,有衣穿,然後她偶爾就會講起她小時候是怎樣聽到小鬼子進村了就跑的。你可曾聽過老人講這些故事?

我在夜裏有一個喜歡聽故事的習慣,或許是刻意形成,或許是潛意識的保留,或許是小時候的幸福感。留一份曾經的畫面,人固然去了,形還能活着,不是紀念,是想念。

書中的故事,有人覺得太過完美,有人覺得太過悲慘,大抵人人都會接受美滿的結局,可作者知道,生活百味,有的人經歷着常人以外的生活、日子,狀況內外,只是所觸之人牽制罷了。

如果有一天,你失意了,你傷懷了,你倒下了,請你不要忘記,那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有人在奮力呼吸着,有人在掙扎着站起,永遠不要倒下。生活本就是告訴你一切真理的事實,讓你挫敗,再讓你信仰,來來回回鞭打着你柔弱的地方,直到生繭而停。

文中的福貴,最後陪伴在他身邊的僅剩下了一頭牛。雖日子好了,日子終究等到了那個他曾經憧憬的日子,可媳婦、兒女、孫子卻一一不再了,日子好了又有何用,孤零零的一人,還要繼續活下去。

或許活着本身終究就是為了活着,可更好的活着,卻是有佳人陪伴,有兒女繞膝,有孫子環繞。五十年代前的生活,經歷的人都會痛吧。

活着讀後感2

餘華説:《活着》的緣起是“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

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我沒有活在餘華的大時代背景下,沒有活在奶奶口中的擔驚受怕裏。我所在的時代充滿着進步與新奇。

所以,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是錯愕的,短短的幾個小時、十幾萬字被悲情、驚措、壓抑的情感所包圍。

通篇由主人公福貴娓娓道來,從年少時的紈絝敗家子萎靡不振,棄妻兒於不顧,屏蔽父母的關切到嗜賭成性敗光殷實的家產,父母離世,寄人籬下決定好好生活,卻又不幸被國軍抓壯丁,好不容易從死人堆裏爬出來,回到家發現女兒因病成啞巴,幸而一家人能夠在生活在一起好好過日子,好不容易讀者也跟着在這裏鬆了一口氣,兒子有慶也在他的粗暴教育下擁有正直的人格。誰都沒有想到有慶在這個時候僅僅是因為血型和鎮長夫人相同而給生病的夫人抽血活活抽乾。到後來女兒成婚,卻因難產死在了病牀上,妻子因為終年悲慟承受不住接踵而至的苦難終於也離開了人世,女婿因為工地事故身亡,最後連小外甥苦根也因為過度飢餓吃豆子撐死了。

最終陪伴福貴的只有一條老牛,他再也不擔心戰爭,不再懼怕災害,甚至不在乎老牛是不是會離他而去。

福貴一路上接受着命運給他的驚愕,奮力勇敢的活出了自己的樣子。

我們活在幸福的時代,還沒有到30歲的年紀,生命的見識窄如手掌,卻總是能聽到各種各樣的怨恨,怨恨命運的不公,怨恨周圍的人沒有善待自己,怨恨為何要經歷一切才能獲得。措不及防於芝麻大的小事,一點點挫折就想方設法的逃避,一點點的批評就如同受盡屈辱。

我們沒有了父輩們的堅韌,丟掉了他們的樸實,不會腳踏實地卻總是嫉妒他人的成就。總是侃侃而談命運、幸福、善良,卻有沒有想過在困境面前,是否有獨自面對的勇氣,奮力抗衡的覺醒和越戰越勇的堅韌呢?

我想我們會的,我們終究會堅韌到可以承受生命中突如其來的變故,可以成為父母有力的肩膀,可以被朋友信任,被小孩子依靠。

生命就如同我們小時候種植的那一刻小樹苗,而苦難和挫折是最肥碩的養分,讓我們的小樹苗茁壯成長,終有一天成為只屬於我們自己的參天大樹。

活着讀後感3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題記

小小的一本書,藴含着巨大的哲理。簡單質樸的語言,卻演繹着最悲傷的故事。書中的每一個字符,都帶給我心靈的震顫。

這本書告訴我最重要的道理就是:擁有時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再追悔莫及。生命在最美好的年華要活出最好的價值!

小説講述了福貴的人生經歷,他原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兒子,後來又娶了一個城裏的有錢人家的女兒。生活本應是幸福美滿的,但他卻不懂得珍惜,三天兩頭跑進城裏去賭錢,終於有一天他賭光了所有的家產,一貧如洗,家破人亡。而他自己也歷經磨難,但他在一次次的苦難中堅強地活下來了。他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用樂觀與積極去努力活得更好。富貴,他的一生是悲苦的,命運對他是殘酷的,而他的不幸有一半又是他早年玩物喪志造成的,他之所以因為活着而活着,是對生活的一種妥協,是歷經磨難後的無可奈何,更是他所處時代的悲哀。

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幸運的出生在一個和平盛世,所以我們有條件去昇華一下活着的意義。我們要去追求更高層次地活着。“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這個盛世將由我們來延續,我們肩負強國盛世之夢,我們怎能讓生命虛度?我們要讓生命起舞,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將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我們要活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中國為什麼會有如今的盛世?是因為中國擁有一羣有夢想,有抱負,有愛國之心的人才,是他們用血與汗締造了中國如今的高度。而我們青少年就是中國的下一代,代表着下一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擁有無限潛力的種子,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所以我們要活得精彩,活出價值,去延續中國的盛世,去創造世界的輝煌。

如今,現代科技十分發達,網絡是把雙刃劍,它帶給我們快捷方便的同時也讓許多人走向了深淵。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迷於網絡遊戲。越來越多的種子萎縮,越來越多的花苞凋謝,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走上富貴的老路。我想大聲呼籲沉迷網絡的少年們,抬起我們的頭吧,風華正茂,年華正好,我們一定要珍惜青春時光。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行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前路多麼崎嶇不平,我們都將會走出陽光大道。相信自己吧。夸父逐日不語,鵬飛萬里無言,一切皆有可能。縱使前方荊棘密佈,縱使寒風刺骨,忘掉所有藉口,哪怕遭遇困難,也要讓行動書寫奇蹟,收穫生命中的無限可能。

加油吧,祖國的花朵們,綻放笑容,讓我們與盛世同行。

活着讀後感4

利用空餘時間拜讀了張文質主編的《活着就是幸福》一書,感悟到了文中許多的經典闡釋,本書以震撼心靈的生命故事為主體,配以短小精湛的“生命感悟”。我們從中不僅可以閲讀到感人的故事,還可以獲得許許多多教育教學及人生道理。

書中的一些片段,讓我獲得了一些情感上的共鳴。“寬容就是温柔中的美麗,它脈脈温情,但震撼力卻足以使我們笑靨如花或淚流滿面。寬容作為人類文明衍生出的一種美德,在經歷了幾千年社會進步之後依然熠熠生輝。寬容不需要轟轟烈烈,驚天動地,也不需要兩肋插刀,肝膽相照。有時一個温和的眼神,一個温馨的微笑,一雙温潤的手,就會使人感到温暖,從而產生力量。”

寬容就像春天的燕子,為我們銜來醉人的春光;寬容就像涓涓細流,時時滋潤着我們粗糙的靈魂;寬容是一曲深情的樂譜,為我們彈奏出動人、聖潔的音韻。

回想一年級時碰到的一個個讓人頭疼的孩子,其中那個孩子的印象一直在我的印象中:他長得胖乎乎,白淨的小臉上嵌着一雙大大的眼睛,開學第一天的數學課,其他小朋友為了表現自己,都想在我這個陌生的老師面前表現自己,坐得很端正。只見他朝我看了一下,就從課桌裏拿出一瓶澄汁就津津有味地喝了起來,我見了就走過去輕聲對他説:“小朋友,你現在是一年級學生了,上課可不能吃東西、喝水了,知道嗎?”他朝我瞥了一眼,繼續喝,我想第一天出現這種狀況還是情理中的事情,就順手幫他把水瓶蓋好,放進課桌裏。那想這孩子見我動了他的水瓶,象一頭被激怒的小獅子,馬上站起來伸出小拳頭就是朝我身上一拳,我呆住了,“這麼大膽,無法無天了”我一股怒氣直衝,但教師的職責讓我一下子強壓心中的那股怒火,我故説“呀,這小朋友的小拳頭這麼有力,老師相信他勞動一定很勤快,接下來他一定會用他有力的小手為我們班服務的。”他也驚呆了,他想這個老師怎麼沒批評我,反而表揚我,我的不按常理出牌讓他有點侷促不安,他一下子也安靜下來了。

接下來的日子我始終以一顆寬容的心來教育他,對待他。一個學期下來,家長來反映説,這孩子進了國小確實進步了很多,懂事了很多,家長喜悦的心情激動不已,我內心也湧動着一個信念: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漠,而要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

活着讀後感5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餘華先生《活着》,書買了很久,一直沒有看,聽説老謀子導演了這部電影,口碑很好。最近看完了書,故事太悲慘,看過的人皆不願再碰第二次。

有人問餘華先生“為什麼您的小説《活着》在那樣一種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餘華先生回答:"對《活着》而言,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活着》中的富貴雖然歷經苦難,但他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第一人稱的敍述,富貴的講述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文末段“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暗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這段文字再結合富貴動盪和苦難的一生,每次感覺生活會有希望時,災難就會來臨,每次苦難發生總是牽動人的心靈。然而家人都一個個先他而去,富貴仍然堅強的活着,就像餘華先生聽過的老黑奴的故事,經歷磨難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生活給了富貴許多的災難,但他沒有怨恨,卻感到“踏實”、滿足,他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我很揪心。

生命的可貴之處可能也是如此,彷彿懂了活着的意義,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或喜或憂,也許富貴的活着是家珍、二喜、有慶、鳳霞、苦根生命的一直延續......

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時間看到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觸,有些書要有一定的經歷和閲歷才能讀懂,才能產生共鳴,這本《活着》就是如此。豆瓣上對這本書是這樣的評價:

這樣的一本書,

年輕女子看見生命的悲涼。

年輕男子看見生命的無常。

體會過了熹微和光明。

老人家只是微笑,

説很好

餘華先生説,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我想,他説的是對的,人活着就是一個過程,我們所能感受的也只是活着的這個過程。也許你正經歷着或者已經經歷了苦難,也許你對活着產生了質疑甚至想到了放棄,那麼請你打消這個不良的念頭,好好地活下去。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誰都沒有權利去踐踏它。人生固然有許多不如意之處,但想想你有過幸福和快樂,換一種眼光,用另一種心態去看待不幸,相信一切苦難都會過去,那麼你就能堅強地活下去。

陽光依舊明媚,生活依然美好,所以,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6

《活着》是一部講述從解放戰爭後期到七十年代末期是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淚的內涵和親情友情的可貴。作為讀者,我卻灑下了數不清的淚水,有感動,有憤恨,有同情,更多的是觸動我心靈的人生真諦。從此我知道了,活着如此一個簡單的字眼,卻承載着太多太多,更多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主人公福貴年輕時頑劣不羈,嗜賭成性,十年如一覺,他享受到了世間的温柔與富貴,棄家人的苦心勸説於不顧,終於將將家產全部敗光,隨之而來是父親去世,母親病重的噩耗。生活的殘酷與窘迫讓他徹底從虛無縹緲的夢境中驚醒過來,卻又被國民黨抓了當壯丁,經受過槍飛彈打的痛苦,在福貴心中,家鄉的月亮才是最圓最亮的。

有幸他於戰場上苟全了性命,正想回家好好生活,而破敗不堪的生活卻讓苦難繼續上演,親人們的相繼離世成為他心中永遠流血的傷口。

我無法想象他是怎樣用那雙佈滿老繭的雙手撥開一片黃土地,將親人連同自己的絕望埋葬在地下。暮年之時,與一頭老牛相守,在一抹燦爛的夕陽中引吭高歌,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正是對福貴一生的最佳詮釋,聽起來是多麼的淒涼與不堪。世間的温暖多情,冷漠與悽苦讓他留戀忘懷;動盪和苦難,平靜和快樂的一生正是我們每個人走過的一生,無需過多的解釋,只要好好的活着。

書中還有許多觸動心靈深處的情景,想起年僅12歲的鳳霞被父親送到富人家做傭人時,我忍不住淚流滿面,也許是因為同情鳳霞坎坷的命運,也許是感激我們現在擁有美好陽光的生活;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忍受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生活,更不知道為了生存而不顧一切拼搏的辛酸。

我們應該慶幸,活在了這個嶄新的時代,在新的時代裏,我們展現給他人更多的應是積極與不解的奮鬥。眼淚只會增加我們前行的重量,而豁達坦然的接受才是人生快樂的信條。

羅曼、羅蘭曾説過:人生應該有兩盞燈,一盞是勇氣的燈,另一盞是希望的燈我真心覺得福貴是苦難中的倖存者,他心懷這兩盞明燈,指引着他堅定的走下去。無論是有慶輸血時蒼白的面龐,還是鳳霞被迫送走時簌簌的淚水,一切的不幸都被放下,埋藏在心靈最深最靜的角落裏。

福貴經歷過的苦與痛猶如一杯苦不堪言的苦丁茶,入口時是掩蓋不了的苦澀瀰漫在嘴角;當回首滄桑年月時,會感覺到清香與甘甜,就像剎那間盛開的花朵,散發出香氣。就是這樣美妙,福貴用行動向我們闡釋了生活的真理:人生的道路,即使坎坷難行,你也只有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最終無悔而去。

餘華用一位農民淒涼的一生告訴我們人世間的可貴,生命的窘迫絲毫不會降低親情友情愛情的濃度,最重要的是擁有了快樂,多快樂一分鐘,生命就少了一分遺憾。

活着讀後感7

《活着》一書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裏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裏的財產輸得一乾二淨。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説:“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書中另一重要的人物——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書中描繪她的部分雖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温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着個啞巴女兒回孃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着孩子,並且期盼着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説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着艱難困苦的生活。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為是,結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嚐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作為作者為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歎息啊!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長的書,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活着讀後感8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擁有生命是多麼的幸運,但對有些人來説,想要好好活着卻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餘華通過《活着》描繪了前半生過得風生水起,後半生跌入社會底層,過着艱苦困難生活的富貴。有些人説,這本書只能看一遍,不敢再反覆揣摩,因為深切地感受到富貴生活的悲慘和悲哀,害怕再次感受到活着的艱辛和艱苦。而我認為,餘華不僅僅給我們描繪了底層貧困人民的生活困境,還給我們帶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人為什麼活着?”

很多人活着是為了錢以及名利,我想,這大錯特錯,即使錢和名利都是為了讓我們擁有更好的生活,但活着的意義遠沒那麼簡單。富貴的生活是貧窮的,但即便是這樣,他還是堅持活下去了。為了父母、孩子、朋友而活着?不,富貴一路走來,親人、好友一個個的離去,生活一次次地將他擊倒,可富貴都獨自挺過來了,雖然沒有親朋好友的陪伴,但他還是努力地堅強地活着。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活着的意義不是為了任何人、任何事,只是為了活着本身。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經歷了幾次輪迴,才換來了這趟旅程,而這段人生旅程一旦失去就徹底失去了,並不會因為某個人而再來一次。人生很短,轉眼就從牙牙學語的幼兒成了風華正茂的青年,再一轉眼便滿目華髮……曾經那些阻擋我們止步不前的困難,回過頭來看也不過是人生路上的小小絆腳石罷了。

我們來也是一個人來的,走也是一個人走的。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像富貴,即使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個個的離世,而他孤獨寂寞,與老黃牛相依為命,還是努力地活着,並沒有選擇輕生,上天賦予的生命怎能輕易中止?可是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因為一些小小的困難就丟棄生命,想要離開人世間,實在令人歎惋。和富貴相比,我們是幸福的,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富貴的貧窮,沒有富貴的孤獨,我們有好友相伴,有父母的疼愛,有豐衣足食的生活……那還有什麼堅持不下去的呢?或許你正遭遇挫折,不要放棄,因為暴雨終將過去,美好的彩虹會在未來等你,如果現在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你將失去看到美好的機會!

“沒什麼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什麼比活着更艱難的事”,生活自然不可能事事順意,有許多的困苦等着我們去跨越。但就算這樣,我們也要好好地活着。富貴經歷了生離死別,在旁人看來他是倖存的,但他深知只有真真切切地活着,才能感受人生的種種體驗,品嚐命運給予的酸甜苦辣,只有活着一切才有了意義。

生活本該如此,我們要像富貴一樣堅強。活着吧,好好活着,堅強地活着,快樂地活着,平淡地活着,不為別人,為自己!

活着讀後感9

電影《活着》我多年前看過,記憶已經模糊,僅僅殘留關於灰暗的印象。這次看這本小説,實際上一開始我並不是特別享受這個閲讀過程,因為餘華文筆過於樸實和粗礪,我幾乎真的相信是一個老農在嘮嗑了。但隨着故事深入和展開,就感到這種近乎簡陋的筆觸實質上是一種冷靜的剋制。因為在艱難的歲月和苦難的人生面前,只有這樣直白而不加修飾的態度才真實,而沒有什麼比真實更有力量。

即便剋制如此,我想讀者看到某些部分仍會有心臟被重擊之感。比如這段關於戰爭的文字,身臨其境將作何感呢:

“天一黑,又下起了雪。有一長段時間沒有槍炮聲,我們就聽着躺在坑道外面幾千沒死的傷號嗚嗚的聲音,像是在哭,像是在笑,那是疼得受不了的聲音,我這輩子就再沒聽到過這麼怕人的聲音了。一大片一大片,就像潮水從我們身上湧過去。”

這樣疼得受不了的狀態我們想都不敢想,可那是他們真實的人生,那個年代又何止幾千人承受了這樣不可承受之苦難。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可能已經聽厭了,“人們都被時代洪流裹挾着前進”,只不過我們恰巧在頗為平靜的溪流中便已經忘記時刻可能面臨湍急迂迴的洪流的可能了,如遇洪流誰會是幸運兒誰能成為倖存者。誰也無法自信的説自己會成為倖存者,就像書中的龍二(死於土改)和後來成為縣長的春生(死於文革),只是一個階段的幸運兒罷了。

福貴賭博把家產輸給了龍二,日後土改時龍二在被槍斃時衝着他喊“福貴,我是替你去死啊”,頗有黑色幽默的意味。看到這裏,心領神會了作者為什麼把主人公塑造成一個敗家子,否則他便失去了身份的“正確性”,或許這部小説我們便看不見了。

儘管讀者在閲讀之前已知福貴悲劇的命運,有了這樣的心裏鋪墊之下,在福貴的兒子有慶、女兒鳳霞以及妻子家珍死去時,情緒仍然捲入其中,與福貴的命運共呼吸。同時,福貴這個人的形象具體得像是你見過的人,他有一雙渾濁的眼睛,木然的神情,瘦弱佝僂的身軀,飽經滄桑卻剛毅倔強,活生生的就站在荒涼大地上。

最後,如果説活着在表達什麼振奮人心的中心思想的話,可能如很多人所説的,他表達了人在經歷人生苦難時的那種頑強和不屈,以及永不熄滅的生命之火。

雖然上述中心思想令人感動和振奮,但是人活着是為了什麼,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經歷苦難得到了什麼?經歷苦難僅僅是經歷苦難?蘇格拉底説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我不知道福貴是否有審視過自己苦難的人生,或許人在苦難中連這些問題都沒有資格問,沒有比這更令人難過的了。

活着讀後感10

“一切痛苦,迷茫,彷徨,失落,愛恨情仇都是幸運,因為還活着。” --------題記

故事的開篇介紹了一個名叫富貴的老農,年輕時本是家財萬貫,卻因沉迷賭博,而不得不從大富大貴淪落到一貧如洗。全家開始幫着還債,但是,他全家的命運似乎註定是坎坷的,父母相繼去世,沒過多久,兒女妻子也被疾病奪走了生命。

戰爭,別離,死亡這一幕幕都是富貴親眼目睹的,而他卻無能為力,即使戒掉了不良嗜好,改過自新開始積極生活也沒有人見證,不得已孤苦伶仃的與一頭與自己有着同樣命運的老牛相依為命。

我思尋着,對於活在當下的我們,沒有戰爭,不必忍受飢餓,那活着的意義是怎麼樣的呢?

去到大山裏,看到孩子們為了學習,翻山越嶺,不惜一切代價只為能在教室裏接受到教育,一雙雙渴望的眼神告訴我,可能他們活着的意義就是走出大山,靠知識改變命運,到更遠更繁華的城市看看;去到養老院,看到那裏躺在牀上度日如年的老人,他們行動受限,整天就只能看着天花板和窗外,他們空虛的眼神告訴我,也許對於這個年紀的老人而言有子女去看看他們,陪他們説説話,敍敍舊就是他們活着的意義吧;走在上下班高峯時,人滿為患的地鐵裏,白領們快速的步伐和堅定的眼神告訴我,為了在大城市立下根,不辭辛苦,拼命工作,每日與黑夜作伴……

雖説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離開這個世界也是不得不走,但是既然有了生的機會就要活的精彩。每個人都活着,但有着不一樣的追求,而活着的意義不正是追求更好,變得最好,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換個角度想,富貴也是幸運的,從前有病危父親抵押房子彌補過錯、行動不便,體弱多病的母親下地勞作攢錢、妻子懷着孕卻得知沒了錢後的不怪罪,放棄堂皇富貴與他相互攙扶,同甘共苦。現在有堅強的意志,也擁有了憐憫他人,反省自身的能力。

很值得慶幸,即使活着很艱難,但是富貴選擇了笑着面對。

我認為即使平凡也要學會努力,期待終點的美麗,沿途的風景也要更加懂得珍惜。變得善良,對一切充滿感激,相信身邊的人都是你樂於助人的見證者。當然也要不饒點滴不饒自己,因為所有努力都有跡可循,好好學習才能在更高的角度看自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探索一切未知的精彩,沒準一個超大的驚喜就在遠處等你。

活着讀後感11

我花了一上午在圖書館讀餘華的《活着》。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去點評福貴這個人,説他悲劇,他卻渡過了更為悠長而黑喑的一夜,開朗而頑強地活著;説他好運,他又親自安葬了自身全部的家人,只剩一頭比他年齡還大的病牛陪着我。實際上,福貴的人生在什麼時候代表了我們中國人的生命之道:從大地主鉛華到敗血女被壓迫,從被強迫去戰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再會,回到家的人民公社化健身運動,大鍊鋼書裏有很多有目共睹的地區,但如今一直迴旋在我腦子裏的是福貴的孩子有慶給鎮委書記的閨女捐血時被活生生抽死的'情景。我好像見到有慶嘴脣發烏,臉色蒼白地細語着頭昏,我好像觸碰到他要想抽出來那被醫生死死的握緊的都是骨骼的手。我好像就在那般一個情景中,要想上來幫一把有慶,卻被哪些阻攔着,只有眼巴巴看見,心發憷。實際上有慶是否代表着那時候要想解救我國的有識之士呢,她們一腔熱血被時代活生生吸乾,變成有權利階層的特色美食。

界面一轉,是老人福貴和他的惠州房產網福貴。我看到2個福貴一樣烏黑的背脊在餘輝中發亮,聽見老人用混濁的聲線在寬闊的原野間傳來:青少年去流蕩,中老年想掘藏,老年人做僧人。一本書以老人的描述主導,創作者與我全是旁聽者,坐着中午的山上上,聽老人默默地歷數。如同創作者常説,非常少有些人能那麼詳盡地敍述自身的一生,我覺得這大約是由於福貴這半輩子都用在懷戀過去了,一個人守着七個人的人生,持續在腦子裏播映,不管大小。正如書上所説,老人福貴責備惠州房地產網福貴道。今天有慶,家珍耕了兩畝地,苦根也小,耕了一畝地。你上了年紀,不用説丟臉了。我疑惑,本來這兒就僅有一人一牛,哪裏來的那麼多姓名?福貴得意地表述説,:假如它(牛)瞭解僅有它在耕種,便會懶惰的。呵,多麼的趣味而憂愁的界面,實際上福貴和他的牛一樣,她們都幻想着自身的家人仍在,因此從不曾忘掉。

小故事的最終,傍晚已經稍縱即逝,夜晚天降了。我看到寬闊的農田坦露着牢固的胸口,那就是招喚的姿勢,如同女性招喚着他們的子女,農田招喚着夜晚到來。我長時間停留在小故事裏,現在暫時是少年時代蠻橫的兒子福貴,暫時是得了軟骨病不能工作而哭的家珍,暫時是餓死的苦根。我好像是要想忍住不哭的,但卻又感覺連福貴自身都從沒抽泣過,我又在這兒流着誰的眼淚呢?

原先,《活着》就是最好是的好運,也是較大的膽量。

活着讀後感12

我捧着這本被許多國家翻譯成的《活着》,像是捧着一顆樸實淳厚的淚滴,明亮但是飄蕩着渾濁的埃土。細細讀後,感動不已。

餘華筆下的"福貴"以自述的口吻向讀者展現了他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及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一個紈絝子弟因為種種玩世不恭的行為導致淪落為一個窮酸勞苦的農民。本滿滿的家,親人卻一個接着一個地離去,留下更多的是悲苦的離愁。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活的希望,繼續坦然生活。

也許命運的懲罰過於殘酷,先使"福貴"傾家蕩產,失去了財富與地位,之後再斷了他的陪伴與幸福。命運的安排,可能總是有些不盡人意,但活着,坦然地、樂觀地活着,才是我們的追求。

梵高與命運的搏鬥、蘇格拉底對真理的渴望、狄更斯對生活的態度等都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告訴我們前進的目標以及奮鬥的方向。一個人的一生是汗水與苦難打造起的精神堡壘,沒有層層的磨礪和堅持就會使堡壘一塌塗地。生命是有離別的見證,生活是有坎坷的伴隨。當一步又一步地走向自己想到達的巔峯,但又不小心一落千丈,此時應靜放平心態,放手一搏。

曼德拉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苦難伸出魔爪使他貧窮潦倒。他從小就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約束,目睹當地大酋長解決部落爭端時的無能為力,但他不在乎世上的飛短流言與壓迫,頑強地活着,點亮心中的明燈,和"福貴"一樣有始終不變的信念:活,為自己、為家人、為一切美好高尚的事情而活!

《活着》這本書以真切的描寫將"福貴"這個人物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其中讓人深受感染的地方是老人在拉牛耕地時喃喃道自己親人的名字,同時鼓勵自己像老牛一樣勤勞,表達的是他對家人的思念,體現了他的執着與堅持。

移情換景,在學習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大的困難卻總是畏畏縮縮不知道向目標前進。生活的態度應當是樂觀和知足,但絕對不等於放縱自己。活着,更應心懷信念與激情,活出真正的精彩。

從餘華的作品中,我讀到了民風的樸厚,但也見到了不少舊時期的壞習俗。世界存在着真善美,也少不了假惡醜。我會時刻記住餘華的一段話:"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正是作家的真情寫作,讓我領悟到生活和生命的真諦。

活着讀後感13

那天晚上,我突然心血來潮,打開了封塵了幾年的鋼琴蓋,翻開了佈滿灰塵的鋼琴譜,撫摸着黑白琴鍵,彈着幾首十分簡單的小曲,感受到了一種時間的重量。這種感覺似曾相識,在那天早上,媽媽買回了餘華的《活着》。因為老師説這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小説,我很高興,迫不及待的想一睹為快。故事比較短,我比較快地就讀完了,而後,感覺很惆悵。

薄薄一本小説,卻因為承載的死亡、苦痛,顯得那麼沉重。從中,我們見證了主人公福貴七個親人離去的殘酷過程:是父親、母親的憂鬱而死,是兒子有慶的抽血致死,是女兒鳳霞的出血而死,是妻子家珍的積勞而死,待我們所有人都以為幸福將至,苦難遠去時,從天而降的二喜的意外死亡和隨後苦根的活活撐死,幾乎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目瞪口呆!小説中,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根根蘆葦,衝散,在了時間的長河中,漸漸湮沒。死亡,真是簡單不過的事,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尖刀,將生命攔腰截斷。而親眼目睹這一切的福貴,內心該有多麼痛苦呀!

但再看看暮年的他,卻常常面帶着微笑,一遍又一遍的回憶着過去,保持着一份平靜如水的心態。上天對他固然殘忍,但他,卻仍舊在田間快樂慵散地吆喝着自己親人的名字,讓和自己同名的老牛不覺得孤單!真是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是什麼支持着他?我想,

是他要活下去的信念吧。正是離別太多,使他明白生的可貴,正是生的可貴,使他明白活着的意義。他一人,孤單卻又快樂,與老牛諧樂,在這天園鄉景中相互襯映,形成一幅別緻的畫。他為自己的生活添樂,看透了人生,從無知少年到一家之主,再到一塊沉黑卻又敦厚的樹樁。他的生正逐漸升華。

他,在我看來:從平凡抵達到了偉大。他,太普通,既非一個飽讀詩書、吟風弄月的人,也非一個天生異秉、特立獨行的奇人。他,只是因為經歷的多,是那些經歷呀,磨鍊了他的人格,是那些經歷呀,鍛造了他的高尚,只因額頭被打上了歲月的烙印,使他明白了世間的真理,依舊快樂的生活着。如同作家餘華愛聽的那首美國民歌中歷盡苦難,卻依舊選擇淡然樂觀的老黑奴。

老人對生命的坦然,也感染了我。想到都市中的男男女女,心中慾望無窮無盡;他們富有着,卻像少年的福貴一樣,精神空虛,對生活依舊是抱怨,依舊是不能平息;現在的孩子們,那些整日泡在蜜罐裏,整日不知天高地厚,要這要那的小皇帝小公主。

總在疑惑着:在長長的一生中,為什麼歡樂總是乍現就凋落,走的最急的總是最美的時光?老人與田裏的牛,會用沉默,給你最好的答案。

活着讀後感14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濕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為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為什麼要分等級?為什麼法律上寫着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

因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説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氣、才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15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命的存在一直是人們研究的命題,包括活着的意義,活着的方式,活着的價值。讀完餘華的《活着》,重估生命的價值,對生命產生了一種敬畏和珍惜之感。

主人公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忌憚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當然毀掉這一切的還包括當時的社會和人們的愚昧。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六個親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殊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但是,無論怎樣,經過了顛簸坎坷之後,福貴依然活着,儘管他是孤獨的。正如作品的結尾:“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上坦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

作品的結尾依然符合整部作品冰冷低沉的格調,並沒有給人以光明的希望,冷冰冰的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油然而生的竟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生的渴望與追求。正如福貴那樣,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能活着就是好的,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世事滄桑才會知道生命的價值。

《活着》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合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喪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情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直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餘華在作品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叫我印象很深刻:“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人的一生,漫長而艱難,你並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氣,是勇氣讓你面對所有的風雨,並且告訴自己,沒有放棄生命的權力。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別,絕不生離。

Tags:讀後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