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活着》讀後感合集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讀後感合集15篇

《活着》讀後感1

這輩子想起來就這樣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這樣的命。年輕的時候靠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差點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餘華《活着》

《活着》是一篇讀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翻開書頁的不忍,那種合上書本後的隱隱不快,我很想知道一個人需要怎樣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撐他在遭遇到一連串的打擊後還能頑強的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雙親的痛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終於的落單與那頭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裏,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福貴是生者的讚譽或是悲哀,之於他我更多的是同情卻又不得不為他的淡然而心生絲絲敬意——他用平靜的面容掩飾着他內心的波濤洶湧。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是呀活着真好,更何況是活在幸福當中。一直以來我都是個平凡的女孩,平凡的家世,平凡的樣貌,平凡的日子波瀾不驚,也曾幻想過不平凡,也曾希望自己的日子能過的轟轟烈烈,然而父母告訴我,平凡點好,平凡了就會淡然,就會寵辱不驚學會獨立學會堅強;老師説平凡好,平凡了就能一心一意的讀書,平凡了才能在一派浮躁中沉澱、成長;朋友亦説,平凡好平凡了就能每天都開心得沒心沒肺。平凡好嗎?我對着鏡子問那滿鏡的平凡,鏡子裏的朦朧玻璃後的水銀説,平凡好,平凡自己成就了別人是一種幸福。

於是某天,在那窄窄的閣樓,我在散發微微黴氣的書架上尋覓的時候,那本薄薄的小書兀自闖入我的鏡片,泛黃的書頁,向我傾訴着它的不簡單,那個叫做餘華的人,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正常卻也不正常的故事,福貴於是闖進了我的生活,情緒在那娓娓敍説的過程中起了漣漪,《活着》就是這樣,用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的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縱使餘華不是一個擅於煽情的作家,然而與平常之處的發掘,那漫不經心的筆觸卻直擊讀者的心靈。

人之處總是單純得像杯白開水,那時候的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平凡什麼是轟烈,那時的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強烈的目的,也許是一時的好奇也許是一時的氛圍讓自己有了瞬時的衝動。於是,那個時候的自己總與“半途而廢”相伴,也總會為了搭幾塊積木而拒絕吃飯——這一切,全看興趣的大小。在現在看來小時候的行為是那麼的脆弱,因為背後支撐這一行為的唯有興趣,全沒有什麼“崇高的信仰”抑或“理想”。然而那個時候的自己也從不會迷茫不會對自己的生命感慨萬千,於是,那時的生命也是最有韌性的——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

很多時候,遠離親人遠離朋友的日子裏,感覺幸福一下子遠行,孤獨與寂寞,傷心與難過,許許多多的想法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襲來,有過快樂的憂傷,也有憂傷的絕望,揚起的嘴角,是那麼的倔強,沒有淚水沒有過多的話語,只有心痛。一個人的堅強,那種超負荷的難捱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然而所有的悲觀在遭遇到福貴時變得一文不值,所有的失落在遇上福貴時變成了有幸。我不是不快樂,而是還沒有適應快樂。所以如果有幸我要自己承擔安慰有時候捉襟見肘,自己不堅強也要打着堅強,還沒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我沒有資格難過,我還可以把快樂寫得源遠流長。

好好享受每一天的點滴,好好活着,為了自己也為了關心自己的人,為了這更長更遠的明天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2

我是懷着沉重的心情寫下的這篇讀後感,《活着》是我所拜讀的第一部餘華的作品,xx年時候第一次讀,如今共讀了三遍...

説實話,看這本書完全是因為無聊,沒想過會有如此大的感觸,已至於這本書影響了我整個人的人生觀...

甚至幾次推薦給身邊的人看...因為讀完後方才明白活着不易,不能輕易言棄。

有位同事的兒子剛讀完這本書,挺想問問他的感想如何...不知能否讀懂福貴的一生...

小馬同學,説你呢:請你務必好好讀書!思考每段文字!

不要擔心看完後忘記,我讀了三次,你要問我哪一段寫的什麼,抱歉我也記不清...

就像吃飯,你4.5歲時,你吃過很多食物,現在是不是已經記不起來那會吃過什麼?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你的骨頭和肉。就像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記得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願你明白!

作為新時代的人,很是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年代,至少我認為我如果生在那個年代是無法生存下去的,還會成為和福貴一家一樣的成為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縱觀福貴的一生,從他身邊的人來看,他是幸福的,那個一生都愛着他,陪着他從富貴到貧窮的妻子家珍,到死都沒有一句怨言。原文中家珍快死時對福貴説:“這輩子也快過完了,你對我這麼好,我也心滿意足,我為你生了一雙兒女,也算是報答你了,下輩子我們還要一起過。”所以説福貴他是幸福的,至少家珍一輩子都這麼愛着他。

然而他更多的是悲劇,從一開始到最後都是悲劇。他的兒子有慶,因為醫院醫護人員的無知加之對生命的不尊重不重視,為了討好當時的縣長劉解放(春生),被抽乾血去救縣長夫人嚴莉莉,有慶死得冤枉,死得讓人氣憤。我一共讀了三遍這本書,每次讀到這裏我都難以控制自己的眼淚,心裏對那個醫生和抽血的護士恨得是咬牙切齒。

福貴的家人一個個從他身邊離開了,儘管後來他努力地去維持這個家庭的生活,不求福貴,只求温飽,可是還是什麼都改變不了,改變不了這個家徒四壁的境況,改變不了身邊的人一個個離開,看着比自己老的,比自己小的都走了,但是福貴還是繼續活着,他總能看到生活的一點點希望,書中也並沒有太多描述那些親人離世,在世的人的悲傷。特別是最後唯一的希望,孫子也死了。

我覺得福貴的生活可能已經崩潰瓦解了,白髮人送黑髮人。富貴説:“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他還是繼續活着,並且買了頭牛,給牛取了名字,在田間耕作,和作者講述着這些故事……

《活着》帶給我的還有很多,自身學識的淺陋讓我沒有更多的感懷罷了,細細觀察當前的社會,我們的生存狀態又豈能樂觀呢?

我們只有從自身做起,不斷地提升自己、充實自己,並極富熱情地關注着這個社會,儘自己所能去幫助或者關愛別人,我想,這已經是很不錯了。《活着》讓我意識到了當前生活的艱難與不易,讓我明白人生的艱難才剛剛開始。

《活着》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能讀着它,無疑是一種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能更清晰地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人生的意義。

新時代的人們,生活壓力大,時代變換速度快,導致不少糊塗人做出無法挽救的事。總之——生在當下,何必言棄!

《活着》讀後感3

一直以為讀一本書會要好長時間,哪知道只是自己不願開始的藉口。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這樣,常常想着去戒煙,也清楚吸煙的害處,不過是過了一下嘴癮,便浪費了錢,便傷了身體,説是愁苦太多,無處釋放,在我用了兩個小時看完《活着》之後,感覺都是懦弱的人自找的藉口。經常聽各個老師説讓我們多看看書,而且想到自己從小便沒有養成看書的習慣,每當自己要寫點東西時就想到去讀書吧,詞彙實在是太匱乏,無法用恰當的詞彙去表述自己想説的話,每每寫作起來便覺得技巧手法還停留在中學生,所幸五一小假期,在自己的計劃表裏面加了每天一小時閲讀的安排,也咬牙堅持了下來,剛剛開始時覺得《活着》這本書應該會看一個星期吧,哪曾想兩個小時多一點就看完了。有些明知道有益的事情卻一直遲遲未做的還是勇敢點吧。

開始看書,覺得有點無聊,劇情看不下去,進不了腦子,自然難受。可是今天看書時,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不覺得難熬。看到有慶死的時候,終於知道了高三同學是為何也會哽咽落淚,為何向我推薦,看了真的特別難受,喉嚨裏如哽着石頭,咽不下吐不出,眼淚卻一直嘀嗒嘀嗒地打在書上。記着語文老師曾經講過悲劇就是將一些美好的事物用各種手段揉碎了給你看,如針扎心。

當然有些情節只有有過相同經歷的人才能感觸到其中的真情。有慶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卻是那麼的淳樸,日日不輟地餵羊,羊是他的孩子一般,自己無法吃飽卻還要趕在吃飯的空當裏在城裏與茅草屋間奔波,當所有人的財產都要上交公社後,傻孩子有慶卻還堅持着給那兩隻羊割草餵食,晚上臨走前還得笨拙抱抱他辛辛苦苦養大的羊,別人想着那羊只為了吃肉,而有慶在得知羊被宰後卻還傷心痛苦,一個自己在跑步贏來糖果後在小石板上分來分去為了給自己那又聾又啞的姐姐虛弱温柔的娘分出一份,在被他爹嫌他鞋子爛的太快把他大打一頓後,自此便提着鞋子光腳上學,哪怕是踩在泥上、礫石上、雪上、都把鞋子揣在懷裏,捧在手裏,哪裏是他故意將鞋子磨爛呢?日日三趟學校家裏兩頭跑,十幾裏地啊!有慶死在了縣裏的醫院,為的是給縣長那半隻腳已經跨入陰曹的女人獻血,孩子們爭先恐後想過節似的高興,好像即將立上一件大功。那癟頭醫生將一個運動會上甩大他四五歲的孩子幾圈的五年級學生、一個天天家裏學校兩頭跑就為給他的小羊羔割草的農民的兒子、一個有糖吃還劃拉着給姐姐一份的弟弟生生地抽乾了,看着嘴脣變白臉變青直到腦袋一歪栽倒在醫院的獻血室裏,活着從未有什麼美事,卻也自足自樂地蹦跳着奔跑着,死了卻只是一個人臉青着,細胳膊細腿地靜靜得躺在那個醫院盡頭不見日光漆黑的小房子裏,一張破損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病牀上,那裏就是他最後的睡着的牀。又硬又冷又短,實在是戳心窩子。

多讀書,真的很好、很好。

都是窮苦人家出身就算沒有經受過什麼苦難,可是相比起來,對於一些底層人民的心酸還是更加容易落淚。彷彿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艱難苦痛的經歷,也是從別人更加悲慘的命運中學會珍惜學會堅強。人尚且活着便有去努力去奮鬥的本錢,打拼過了,盡全力去嘗試過了,再不濟還是回到農民而已。

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着》讀後感4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家的書櫃裏看到了一本《活着》,隨手一翻,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於是我就借回家細細翻閲。《活着》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浙江海鹽人,當代作家。餘華在八十年代主要從事先鋒文學化的寫作,實驗性很強。進入九十年代,他關注的重心逐漸轉向民間,開始對一些小人物進行貼近生活本身的觀察和審視,以平時堅強的民間視覺來反映艱難的現實生活,活着的艱難。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死去。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正真體驗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我有些戰慄。薄薄的一本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之後,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寬廣,而活着必然要承擔諸多的痛苦,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當我們面對不一樣的苦難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這是人面對生命而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活着》這部作品通過展現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宣揚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度。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然後又假惺惺的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然後又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來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豫,讓故事中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老人福貴講訴了他的一生,從抗日戰爭到現在,經歷了無數的滄桑,也看到了許多人的死亡,而他仍活着,並且回憶。父親的死、有慶的死屬於人禍,母親的死、鳳霞的死、家珍的死為疾病,二喜的死是意外,至於苦根的死,似乎屬於一個故事。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脆弱,而且越敍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就越大,就更能體會到命運的可畏和生存的不易。這種活着本身就是苦難,可憐的福貴只有無奈的面對,艱難的活着。

世上的苦難大多都是爭對最底層農民的,自然選擇傳統中的民間道德,因此他們都是善良、仁愛、淳樸、誠實、講義氣的。但僅有這些遠不足以使他們在苦難重壓下自適自足。在這些優秀品質之內,他們有着樂觀的心態,也正因為樂觀,他們往往承認苦難存在的同時,認可命運無可改變的同時,對未來尚存有可憐的希望。因此,福貴孤獨的晚年還對自己苦難的一身感歎到:“做人能做成這樣我也知足了。”他們的希望可憐而廉價,也許有的甚至有些自欺。但他們又能怎麼樣呢?他們固然不會認清自己的真實處境,也不會理解知識分子孤憤絕望的戰鬥姿態,但是如果連希望都沒有,他們又以什麼去面對無盡的苦難呢?

我不知道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人為什麼而存在。但我認為一個人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就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故事中福貴的命運告訴了我們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既然如此我們不如好好的過好自己的生活,走好自己的道路。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他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只要我們追尋和享受幸福就是活着的最大意義,如果失去了它,我們活着將會沒有絲毫光彩。所以好好活着吧,因為我們可能需要用自己的一生來追求幸福,用一生來看遍世界萬物,人生百態。

《活着》讀後感5

第一,對於那些覺得死比活着快樂的人,我想他們看過這本書就覺得。富貴死了可能會更幸福,更舒服,更快樂,很多很多的更。但是我卻覺得活着就是為了活下去,即使你沒有希望,即使你沒有別人那麼幸福,那麼舒服,那麼快樂,很多的那麼那麼,但是鞋只有穿的人才知道適不適合,舒不舒服,喜歡不喜歡。喜歡死的人去死吧,喜歡或者的人活出自己的天,自己的地吧。人總喜歡給其他生物加些感情色彩,包括給其他人,覺得竹子,那麼有骨氣,覺得蘭花那麼君子,覺得蒼松那麼俊挺,覺得熊貓憨厚,覺得狗狗誠實,覺得人殘忍,羅列下去,能有很多,但是這些都是物體要表現的自己麼,竹子表達過它有骨氣麼。還是人覺得而已,狗告訴你他誠實了。還是人把狗的特質叫做誠實。我們總覺得別人多幸福,覺得別人多悲催,那只是你腦子的生物反映,他們多悲催,他們多幸福,你不知道,你也不懂,你只是覺得如果把你放在他們的位置,你會幸福,你會悲催而已。多想想自己,因為你不是那麼容易能懂一個人。

第二,生死離別,是一個人一定要經歷的,或者自己先走。或者別人先走,我們不會一起來,也不會一起走。但在我們還能看到對方,還能照顧對方的時候,我們要努力付出。對朋友也好,對愛人也好,對親人也好。算算你每一天付出了多少。他們喜歡麼,明天你又要怎樣付出他們才能更開心,你的內心又會更舒坦。生死,都是那麼的不可預計,快樂悲傷從來不等誰,不為誰而快一分,慢一刻。當你想要追求,就努力吧。因為明天你可能就。。。

第三,時間,最難以捉摸的手。富貴經歷了他爹,他女人,他女兒,他兒子,他女婿,他外孫的離世。。這不只是痛一個字能形容的,更不能拿失戀來比較。而現在的男人,女人最痛苦的事情大多都是失戀二字了了。那只是一個和你幾年,十幾年的人。。難道他們比和你一起幾十年的人還讓你無法釋懷,無法解脱麼。。富貴每次的苦楚,時間這隻手一定是慢慢的調慢發條,讓富貴或默默痛苦,或流淚,或嘶喊,或咆哮,或慢慢的爬起來,或重重的摔倒。但是他還活着即便是他最後的親人走了,他也依然的活着,隻身對抗時間之手的捶打,即使趴下也依然蓄力爬起。再苦,再難,再悲慘,都像一個巨人孤獨的對抗,孤單的轉身抽泣,但每滴淚水都更堅定他對抗下去的意志。時間走過,往事種種就是一段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或鹹的文字。原來時間的手只是再考驗我們,讓我們更明確自己的路,自己真正要的路。

第四,最後陪富貴的是一直上了年紀的牛。他們相依為命,富貴很坦然,很淡然,很悠然的活着。雖然身邊只有一隻牛,再無其他親人。但是富貴還是在務農,用自己的力量活着。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生活着只是為了活着。他沒思考過為什麼要活下去,但他依然和他的牛一起賺錢,吃飯。只是為了活着,活下去。當然也許他也想過,我不知道罷了。太多的事情太複雜了。以至於我們找不到答案,但是跟隨自己的本性走下去,未嘗不是一條很好的路。人的一生就是錯,對,循環的過程。能想明白的要想,想不明白的就讓時間的手告訴我們答案吧。

《活着》讀後感6

我前兩天把餘華的《活着》又看了一遍,心中有些許沉重與哀傷。隨着閲讀的深入,我漸漸明白了活着的含義。活着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而活着卻又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

小説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為創作源泉,通過寫福貴一家的興衰離別展現了中國解放前後的社會風貌及人民的生活狀態。小説主人公福貴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他前半輩子錦衣玉食,日子過得瀟灑快活。後來嗜賭成性,敗光了家產,過得窮困潦倒。就是在這一階段,富貴的家人相繼離去,他漸漸體悟了活着的真諦。福貴是整篇小説中既幸運又孤獨之人,在殘酷的戰爭中躲過了槍林彈雨,戰勝了嚴寒飛雪,成功地回到了家中。在槍殺地主時,龍二成了替死鬼,福貴的命又保住了。他經歷了中國最艱難的時期,依舊樂觀的活着。可他的家人卻一個個離開了他,留他一人獨活,他是如此孤獨。

福貴的妻子家珍,是賢淑妻子的代表,她出身大户人家,一輩子勤勞誠懇,樸實無華,唯夫是從。她跟着福貴吃苦受難,卻從未抱怨生活的艱辛她總是堅強的活着,在兒子死後家珍奄奄一息,似乎要離開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拉着福貴説我要好好的活着,我想一輩子看着你。她沒有被殘酷的生活和嚴重的疾病打敗而選擇堅強地活着。即使病情一點點地加重,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

福貴的一對兒女,鳳霞和有慶是我非常心疼的小説人物。他們總是那麼地懂事,那麼地善良。福貴曾因有慶缺錢讀書而將鳳霞賣給別人家。但是鳳霞從未怨恨過自己的父親,在母親病倒後,幫着父親撐起家裏的一片天。

看到小説裏的有慶,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弟弟,對他充滿憐惜,他是那麼的懂事那麼的可愛,卻因為自己獻愛心而死,醫生毫不顧忌的抽取有慶的血,完全不考慮他的身體狀況,他還是個孩子。讀到那裏我淚如雨下,難道縣長夫人金貴,有慶就活該為了她而死嗎?人類社會所形成的尊卑便在那一刻顯示得淋漓盡致。

噩夢總是不間歇的到來,在鳳霞嫁了好人家,在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美滿引得鄰里爭相羨慕的時候,鳳霞難產死了。鳳霞難產而死後,二喜沒日沒夜非常艱辛地照顧着苦根,我可以從樸實無華的語言裏感受到一個父親對孩子深深的愛,他無論受多大的苦痛只要孩子安好一切便是值得的。噩夢一直在繼續,活着總是那麼的艱難。二喜在一次施工事故里喪生,死前的最後一聲苦根,響徹雲天,也許活着就是要讓自己牽掛的人好好生活着。

我以為所有的噩夢到此結束了,苦根會和姥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下去,幸福的的活着。故事的結局總是出乎意料,福貴為了給生病的苦根改善飲食,為他煮了黃豆,而苦根卻因吃太多撐死了。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裏,活着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啊!生活着便是更加難行的事。我一直在想苦根生病,福貴是可以把苦根送去醫院治療的。他卻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對醫院是充滿膽怯的。那裏有他太多痛徹心扉的回憶,兒子,女兒,女婿皆在醫院喪生。他害怕苦根一去不復返,這樣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促成了苦根的死。

整篇小説以作者和福貴談話,福貴回憶過往的形式展開,從福貴與作者的言談中,我們可以察覺到隨着家人的離世,福貴對生與死的淡然,更讓我們更能深深地體悟到,那個年代裏,活着是一件極幸福的事情,而活着亦是一件極艱難的事情。對於讀者而言,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把握當下,好好享受現在的美好,不負好韶光。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意外和將來哪個會先到來。

《活着》讀後感7

讀書這種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這種自發能動性,書中即使真的有黃金屋或顏如玉,也是枉然。跨年那兩天讀了兩本書,不妨談談。

第一本是麥家的《人生海海》,第二本是餘華的《活着》。

我是先讀完《人生海海》的,花了兩個晚上,正好從20xx年讀到20xx年,讀完又馬不停蹄把《活着》重温了一遍。《活着》讀起來快,一是字數上少於前者,二是讀過一遍,對書中的人物及情節還有一些殘存的印象,上一次讀還是20xx年,昔日挑燈夜讀的場景,今時歷歷在目,諷刺的是上學時我最討厭看書。

兩本書放在一起讀,有種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貴的命運雖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個年代卻相差不遠。在同一個年代裏,兩個人物的命運與時代的命運交融參雜在一起,從中感受到的除了活着不易外,更加體會到人與環境的緊緊相連。如水與魚之間的關係。所以説一部民族的歷史,也就是一羣人的歷史。

在我媽那輩的認知裏面,由“家國”觀念主導,認為沒有國即沒有家,我不反對這種觀念,畢竟靠着這種觀念,在近代史中,在關乎民族存亡之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們那輩受到的教育是把國家比喻成一個大家庭,因為家庭中有愛的成分,把國家視為母親,自己就能沐浴在母親的庇佑之下。而隨着社會進步,過去的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家族式的小集體轉化為社區,街道辦事處,本來是靠宗親相幫的事情,被國家機關取代。我媽那輩的思想裏存在家國情懷,認為這是國家母親的恩愛。但在我看來,這是社會進程的自然變化,這變化的背後有着某種力量,使出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們信奉着他們的思想。所以,國家不過是一個大的單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麼自然而然的愛。

這是從國到家的俯視角度,而從家到國的仰視角度來看,即從個體到集體的角度來看。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也就舉重若輕。個體在時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為人的無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來自集體的裹挾。小説中對應的那個年代,我們能夠顯而易見個體命運是如何被集體思想所摧毀的,但是放到大的層面來看,他們的犧牲常常無人問津。這也就是我看小説,看到人物悲慘命運時的感動來源。我感動,並不是因為他們大無畏,我感動是他們面對這樣的命運時,全盤接受,沒有悲天憫人,而是繼續去活着,去愛着。

在餘華的雜文集中,我看他談到《活着》,他説:活着只是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餘華把活着看作是一種本能,一種生物體為了延續下去的竭盡所能。我把這稱為是一種勇敢,一種高貴的品質。不是視死如歸,也不是忍氣吞聲,而是對命運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貴也罷,他們沒有在某一個夜晚覺得命運坎坷,從而走向結束的道路,這或許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類最為特別的地方。他們依舊嬉笑怒罵,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時間去體驗時間。他們的命運並不燦爛,如同一道頃刻間就會坍塌的危牆,而在危牆之上,在磚與磚的縫隙之中,在那狹窄之地,依舊盛放着豔麗的花朵。

人身上的韌勁常常體現在他面對危難的時刻,活着才有可能贏。這是一句挺雞湯的話,但事實不正是如此嘛!

《活着》讀後感8

以一個簡潔精短的人生引述,描寫着曲折,澎湃,辛酸,痛,笑,哭的人間世事。感受,一個字"苦"。

讀到他們辛酸的生活波折與經歷着一個個親人逝世時,與他們一樣覺得苦,從嘴裏到心裏再至腦子裏,眼淚就這麼留下。猶如架空了靈魂,橫跨過一個世紀般滄桑,無奈,悲苦,但還是得活着……

眼前彷彿看見夕陽西下的黃昏中,一個孤零零僂着背的老人在田裏伸展着皺紋滿面的嘴巴。淡笑着對前面比他年紀更老的黃牛説:"福貴,回家了"。福貴,是那老人的名字,可能他父母希望他長大了有福又富貴吧,但卻沒想到他長大了又窮又苦,老人覺得那牛就跟他一樣所以也叫它福貴,它是他暮年唯一的"親人"。

看了他們故事後發覺自己真的太不懂得生命賜予我活着的意義。相對於他們平凡人中不平凡的生活磨難,我們的消極不幸和悲哀不過是粒沙子,渺小而輕微,。是我們太輕視生命了,以為活着就是在這世界走一走,總覺得自己苦了,累了,受委屈了,別人欠我們了,不懂得活着的真諦……或許現在我們依然不清楚活着的真諦何在,只是看了徐福貴一家後覺得自己是活得如此渺小,活得如此安逸,不得不説"活着真好"。

書中説地主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鎮上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X黨部隊抓了壯丁,歷經苦難,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悲劇還未停止,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最後死在福貴的懷中;兒子有慶因為縣長的老婆生孩子難產需要輸血而去獻血,全身的血被活活抽光;女兒鳳霞又聾又啞,嫁了一個好老公萬二喜,卻因為生小孩難產而死;女婿二喜也因建築工地失事而被兩塊水泥板活活夾死了;只剩下小孫子苦根和福貴相依為命,可苦根最後也因為吃了半鍋豆子而撐死了。隨着我們每一次翻動的頁響,心靈亦隨着撼動一次,因為生命裏難得的温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當年福貴的老爹説:"從前,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到了我手裏,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傳到你這裏,鵝變成了雞,現在是連雞也沒啦。"、"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啊。"

多年後年老的福貴説了這句話"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説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其中的變化也頗讓人感概。觀其一生除去前二十年的混帳日子,往後倒活得認真而勇敢。面對失去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時,淚,流不出;哭,喊不出;千瘡百孔的心滿目蒼痍仍不曾説要一死了之,似乎他的意識裏生命還在,還能動,還活着就要堅持着下去。

失去祖業後勇敢地承擔自己製造的後果;窮困潦倒時堅持地互相維持着;每失去一個親人即使痛不欲生卻還蹣跚着身影與在生者彼此珍惜着……他,比因飽受折磨而自殺的戰友春生堅強勇敢。

《活着》讀後感9

人生之於宇宙是何其短暫的一瞬,作為匆匆過客的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來到這個世界呢?在短暫的一生裏,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我為什麼而活着?”無數智者也跟我們一樣面對過這樣的人生難題。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我為什麼而活着》,作者是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羅素。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向雲霄,但是同情心總把我帶回塵世。”寫出了追求愛情、知識和同情苦難的聯繫。我是這樣理解的:渴望愛情、追求知識是理想,而同情苦難則是現實。渴望愛情、追求知識是為了自己,同情苦難則是為了他人。

對人類不可褻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愛情和知識的真正動力,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只有對人類心存憐憫,愛情才能純潔和崇高,知識才能更好的奉獻給人類。當這個社會不再需要同情和憐憫的時候,這個世界將是多麼和諧繁榮!

儘管這樣的人生帶給作者不安和痛苦,但羅素對自己這樣的人生卻深感幸福——“這就是我的人生,我覺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一次。”羅素這種源於人類良知和悲憫情懷的博大真誠的人類之愛,不正是人作為人的偉大之處嗎?

作家盧梭曾説過這樣一句話: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有意義的人生,有價值的人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只有確立崇高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的人生才不會無為和虛度。

是的,只有有意義的人生,才是我們所應追求的!

這篇文章,作者分為三段來進行具體闡述。作者“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他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這時,我陷入沉思,我為什麼而活着呢?

當我試想,在這個浩瀚無垠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因疾病、戰爭而死去,又有多少人因此而流離失所,痛不欲生,那麼我為什麼還要活着?

在我看來,活着是一種責任、使命。人好不容易來到世上,怎麼能白白走這一遭呢?既然我們擁有了生命,為什麼不讓每一天過得快樂、充實呢?

為人一生,雖然有種種不幸,但又何嘗沒有絲毫快樂。打擊再傷心、再嚴重也先接受下來再説吧!要知道真正想要的,也是真正能夠飛上藍天的人,是絕對不會在乎短暫的艱苦奮鬥的!因為,他們所看到的,只有成功之後永恆的快樂!

活着,更是為了給予我生命的父母、自己及他人的快樂。人一定不要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做出什麼決定,誰都有心情低谷的時候,如果按照沮喪的想法,那麼世上每天都會死好多的人,無論什麼事情,總是會有解決的辦法。就算死了之後現實能夠為之改變嗎?家人、朋友還有同學會傷心,那你會開心嗎?別人會幸福嗎?那麼這又值得嗎?

所以,我們要珍愛生命,生命是世上最為寶貴的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容不得有第二次。活着是世上最為難得的事情,一旦荒廢了,就沒有了任何意義所在。

因此,我們要愛護這顆珍貴而又脆弱的生命,笑對生命中的真誠,為自己的生命着色,好好活着,因為活着是一首耐讀的好詩。

《活着》讀後感10

人越畏懼死亡,生活越會變本加厲地折磨你,唯有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才能看破"活着"的真正內涵,修得大徹大悟,自然無慾無求。

人因孤獨而痛苦,因痛苦而倍感孤獨,兩者似天道輪迴一般,無始無終,相輔相成。

讀完餘華先生的《活着》,回首匆匆而過的十幾年時光,才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活過。

《活着》講述了福貴從青年步入耄耋、從富庶淪為貧寒的歷程,一生的起伏化為老人口中平靜的講述,那並非是強裝的鎮靜,而是看破浮生後的一場遲來的沉澱。人需要回憶來反思,需要傾訴來解脱,需要靜悟來釋懷,需要肩膀來依靠。

淺斜的夕陽劃過樹幹,吻着青苔,鄉村裊裊的炊煙似夢一般的迷惘。些許的悔恨,偶然的靜默,平靜的神情,福貴用一下午的時間淡淡地敍述完自己的一生。

衰柳拂岸,枯草悽悽,曾是風流故地。

"曾經"被時間壓縮成一部電影,放映時一幀幀的畫面如此深刻。年少的福貴是地主家的少爺,人人對他畢恭畢敬,不必下地勞動卻可以衣食無憂,甚至肆意揮霍。

煙柳之地好似一塊巨大的磁石,福貴深陷於此,日日紙醉金迷,家珍苦苦勸阻仍是於事無補。當不再滿足於肉體的欲求,福貴開始步入賭博的深淵。當他踹翻懷有身孕還來苦苦哀求他的家珍時,他已經無法自拔了,賭輸了家裏的所有財產。

福貴的父親卻顯得十分平靜,可表面的平靜往往是一層虛偽的面具,只有內心的驚濤駭浪才是不為人知的真情實感。

福貴的生活隨着地位的'改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色彩,經歷了大起大落,從此開始一種他從未接觸過的生活。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家珍的父親從城裏趕來帶走了家珍,福貴只能啞然地立於原地,沒有挽回的資本,他深知自己犯了大錯,無法給家珍更高水平的生活。他開始下地勞作,當看到年邁的母親累得直不起腰,年少的鳳霞沒過幾天好日子就跟着自己受苦,男人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

家珍終於在某一天重新出現在福貴面前,面帶笑容,女人總是深情且堅強。

人們擁有一件東西時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好,直到失去時才後悔莫及,現在的福貴開始疼愛妻子,他們之間的愛情也得到了質的昇華。

生活像是永不停歇的過山車,它總要把圓滿顛簸成支離破碎。

福貴進城為病重的母親抓藥時被拉去做壯丁,離家愈遠,心愈感傷,這像是場惡作劇,讓人經歷生離死別,方得大徹大悟。

福貴遇到解放軍,回到了闊別許久的家,他成功地從死神手中掙脱出來,他的求生渴望和對家庭的責任感,賦予了他無畏死亡的勇氣。

可生活似乎並不讚許他這份勇氣,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去,留下福貴獨身一人忍受着難捱的寂寞。他將自己對家人的無盡思念變相轉移到耕牛身上,縱使傾訴得不到答覆,他仍需要如此一個感情的宣泄口。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活着,本就不應被賦予任何沉重的枷鎖,是人們自己將太多事情壓在身上,將太多煩惱埋在心底,於是,本就脆弱的生命被不堪其重的壓力折磨得面目全非。福貴表面上是孑然一身,卻做到了真正為自己而活,他已放下了所有的欲求,這一生,便就有了意義。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坦露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暗的降臨。”我明白,無需追求一生福貴,活着,便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活着》讀後感11

近期一位作家再度爆火。

其幽默犀利的言辭,豁達樂觀的態度以及接地氣的形象,無一不讓人心生親近。

董卿問:“你是怎樣走上文學道路的?”

他答:“我很想調到文化館工作,因為那個地方可以不上班,不工作,自由自在。”

“我第一天上班的時候故意遲到了兩個小時,我想反正那些人也在大街上,結果發現我是第一個到的,我就知道這個單位來對了。”

這一位真實不矯作的作家就是餘華。他的再度走紅,更多是因為本人氣質與作品基調的極大反差。許多讀者直呼“被騙了”,因為餘華“把快樂留給自己,把痛苦留給讀者。”

説起餘華的作品,我第一個想起的無疑是一個“苦”字了。猶記得中學課上,我手捧《活着》偷偷抹淚的場景,直到中午喝了整整一大碗玉米糖水,也咽不下嘴裏的苦味。

每一次讀《活着》,都像在看一位佝僂身軀的老人,艱難地向我展示着傷疤。那傷口永遠不會癒合,掛着陳腐的膿水,日久經年仍然在無數讀者的心上作痛。

這本書以去民間收集歌謠的“我”為敍述者,偶遇福貴後,通過老人痛心的回憶,穿越時光,窺探了大時代的一角。

“我”見到的福貴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老農民,但是他的一生卻跌宕起伏。從最初的富裕公子哥,到後來養不起妻兒的破落户,這一系列變故都與福貴的嗜賭成性和好吃懶做有極大關係。

被強行徵兵,回鄉後卻發現母親病逝,可憐的女兒已經變成啞巴。妻子患上軟骨病,兒子被縣長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難產大出血,女婿工作中被石板夾住,僅剩的小外孫也吃豆子撐死......

這不禁讓人悲歎,人這一生,究竟還能苦難到什麼地步!但福貴只是大時代下萬千百姓的一個縮影,還有更多真實的悲劇在無人知曉的角落裏上演着。

但更多的是感歎,人這一生,究竟能承受多少苦難!再苦,再痛,如同風雨中飄搖孤舟的福貴,終究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最終帶着一頭老牛,慢慢地在田間曬太陽,數日子。

這人世間浪潮洶湧,人們不得不掙扎求存,但總有人能早早地攀上生活的礁石,眺望未來和遠方。也許是靠不懈的努力,也許是靠幸運。

也許是我們已經沐浴陽光太久,時而會忘了自己其實也很幸福。當我們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時,也應該想想,有些人僅僅只是為了“活着”這一件事,便已經用盡全力了。

書中有句話説得很好,“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實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但我們為自了家庭、學業、事業而不斷迎接挑戰,攀越險峯之時,我們已經在書寫一份獨屬於自己的《活着》了。

因為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你遠比自己想象得要堅強。

至少——

“曾經你以為走不出的日子,如今都回不去了。”

摘抄

1.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就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4.福貴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5.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活着》讀後感12

熬夜到凌晨兩點看完了《活着》這本書。“活着”,含義很廣闊的一個詞,覆蓋了宇宙萬千所有的生靈。

讀完每本書都會產生一種與本書共鳴的感受,可是此刻,過了一夜思緒仍在毫無方向的亂飛。可能這就是這部作品的偉大之處,深層含義更廣,廣到無法觸及,或有這荒誕離奇的時代,或有富貴悲憫絕望的一生,再或者是人要“活着”。

可能是自己的思想太過反面化,有慶的遭遇讓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那個荒誕的時代,沒有人性,愚昧無知的時代,這個或多或少也受到三體中相關情節的影響吧。後來緊接着到富貴身邊每一個人不幸的人生,忽然感覺可能這就是命。一個人的命運應該是早已註定好,要不然怎麼能遭受如此的絕望和折磨?

在看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我一直認為主人公應了他的名字,大富大貴。無論是傾家湯產,還是去充軍,在死人堆裏存活下來,再到龍二的被槍殺。在這亂世荒誕的時代,他其實是幸運的。

可能正如現代的一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他的後半生慘絕人寰。在現實中這樣的人怎麼會有勇氣再活下去,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活着”。

總結一下,生活不會善待平凡善良的人。人生而孤獨,人生而要遭遇磨難。但無論遭遇着什麼都要“活着”。

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本身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本身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本身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本身。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麼我要把本身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讀後感13

《活着》這本書給我的閲讀的體驗實在是太諷刺,太戲劇又太過沉默,還摻雜着一些無法理解的苦痛,這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我跟着福貴看他從一個愛好賭博的公子哥變成一貧如洗的窮光蛋,覺得實在是活該。

可是看到後面,看着他身邊的家珍、有慶、鳳霞.......一個個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殘酷無情地打擊,我卻開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個轉折,盼着福貴最後能有一個被安慰的結局。

可越看後面越沒有希望,越看後面甚至想:“接下來福貴也應該要死了吧。”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貴就這麼平靜的接受了一切,作為家裏最後一個人默默地活着。

看到這個結局,我心裏的那些鬱結像是和他的歌聲一起,在空曠的傍晚和風一樣飄揚,存在着,卻沒有那麼真實沉重了。

回過神來,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中國的思想一直是這樣的,沉默,温婉,不動聲色。

我們討厭激進地爭執,暴力地衝突。“有什麼事先坐下來好好談談,別激動。”這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話語。

“潤物細無聲”這種中國特有的想法,是來源於無數和福貴一樣能忍受生活的幸福苦難的人對它的參透和頓悟。

我們更習慣在“忍受”中去生活。不是説我們不會奮起反抗,中國近百年的鬥爭已能完全地展現我們的不屈。而是我們對待生活更像是一種“品嚐”,我們會細品它其中的酸甜苦辣,認為生活自有“命數”,悲喜都是老天給予我們的體驗。

既來之則安之,不怨天尤人,把苦難歡喜都往自己的肩上扛。這應該是刻在骨子裏不需要別人教授的思想。

像福貴這樣令人敬佩的活着的人,在我們這種常人看起來的確是太通透豁達,但我也明白他們也的確存在於世間,以前有,現在有,未來也會有。

現在想來,我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雖然情緒波動很大,卻意外地沒有掉下眼淚,是不是我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在和福貴一起度過他的一生?一切發生的太過倉促,來不及在這漫長的生命裏停下來放置悲傷,就被命運的手無情地推進到下一個猝不及防裏,再次輪迴。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當自己置身於他的生活時,有的只是充滿着對未來的下一個未知的彷徨,哪還能閒心置身事外去評價這段生命於人來説究竟是悲是喜?

自己真正能做的,只是在承受着生活的重壓下,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的辛苦罷了。但我現在如果回去再看一遍估計會哭得泣不成聲吧。

因為哭生活為何如此殘酷,哭這樣的事情在現實中的確存在,哭福貴無聲的堅毅,哭活着的意義。

我會想如果我是福貴我會不會,能不能像他這般活下去?我想不出。

也許福貴把活着本身當成一種恩賜,像曾經引起熱議的一位寧波國小生説的話:“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時光確實從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將我死去的那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全部時間的話,那麼,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取時間。”

我們一直在從時間0開始獲取時間,我們一天天活着,就一天天多出了每一天的時間。

而在“活着”爭取時間的途中,又混雜着無數難以忘懷的遇見和悲喜,這是渺小的人從無法抵抗的自然蒼天那裏得到的獨有恩賜。

所以,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活着本身,就值得讓我們去活着。

《活着》讀後感14

《活着》講述的是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裏難得的温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這一切,又一次引起了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但是似乎作品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人在苦難中堅強地活着。

我們可以説,福貴老人是樂觀、達觀的,他對生活充滿着一絲可憐的希望,他對苦難命運平靜的接受,甚至是忍受,但這也悲哀顯示他精神上的逆來順受。他已經被苦難壓平了,他的活着幾乎失去了活着的價值。但這也使他看淡了苦難,學會同情的眼光看世界,這是一種活着的態度。才會出現最後的福貴花了很多錢卻買了一隻老牛回來,到風燭殘年之時,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還會和作者平靜的講述自己的一生。

不久前發生的5·12四川大地震,無情地襲擊了一個古老而又頑強的國度——中國,在這一瞬間,四川人民曾經棲息的地方成了一片廢墟;也就在這一瞬間,多少個鮮活的生命悄然而逝,一個個生命奇蹟的創造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一個個英雄故事的演繹又給了我們太多的感動。

然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也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當解放軍不知疲倦爭分奪秒地搶救被埋的羣眾時,其他地方卻又有人自殺了,如此大的反差有説明了什麼?

有一位哲人説:“生命就是今天,雖然不能預測明天,但你可以精彩。”是的,生命就是今天,只有把握住今天,生命才能精彩。然而,如此淺顯的道理也許只有到了生命的界點才會有更深切的體會,假如讓地震中逝去的生命再來一次,相信他們會創造出生命更多的顏色。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還擁有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生命。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為什麼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俗話説,好死不如賴活着。無論生活多麼悲慘,人都要堅韌地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勝利。

活着,為自己,為愛你和你愛的人。

《活着》讀後感15

我是活着的,能打字能思考,説明我確實是活着的,可是我為什麼活着,活着是為了什麼,這既是嚴肅的哲學問題,也是關乎我人生的基本問題,所以我要好好想清楚才行。我得老實承認我是個懶散的大學生,沒有學會學習學會品味,網上的快餐信息接受得多了,好書沒怎麼看過,以至於習慣了斷章取義。近期拜讀了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一開始偶爾看到一兩句不順眼的就想反駁,但繼續看下去又覺得先生的話很有道理。他把道理一層層地剝開講給我們聽,用嚴謹的思維一步步地論證他的觀點,而他又能説得通俗易懂,再深刻的道理也不覺得晦澀。我,已深深為先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所折服。

先生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道場,活着就是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靈魂和心智,使其達到最高的境界,這樣,人的意識體(即靈魂)在ru tǐ死後就可以轉世託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説,人不僅僅要對此生的自己負責,還要對來生的自己負責,活着就是為下一個“我”尋找更好的寄託。芸芸眾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別人活得更瀟灑,至於究竟為什麼活着,生活的意義何在?稻盛和夫在書中寫道: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或者叫“淨化心靈”、“純化心靈”、“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人生目的在於“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因為只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為別人、為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在我看來,能夠參透生死大徹大悟的人,活得達觀灑脱、自在超然,他們明白“榮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慼慼於功名”“汲汲於富貴”的辛苦,多了“寵榮不驚,得失淡然”的從容。這樣説來,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信仰使你遠離孤獨和寂寞,信仰使你拋卻煩惱和憂愁,信仰使你的心靈不再飄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靈充盈。信仰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I不可以這樣認為:人是為了一種信仰而活着!我知道稻盛和夫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以心為本”是其經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敬天愛人”是他的公司的社訓。這些是做企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也正如他書中説的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總是不斷解決問題然後又產生新的問題,有些問題總是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悦與幸福一樣,也需要和痛苦和艱難來對比。當我們遇到阻礙時,不會為此感到膽怯和失落。與其失落不如樂觀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並且樂觀地全力以赴、努力奮戰、不斷設法擺脱困境,心中始終相信對未來的期望。我們要如何做到不去煩惱了,稻盛和夫給出了一些易懂的方法: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保持謙虛絕不驕傲;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讓大家每天煩惱一下;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秉持利他之心而活。這樣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不能以平和的心態接受這些命運,或者保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憤恨的心。

Tags:讀後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