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活着》有感(彙編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29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活着》有感(彙編15篇)

讀《活着》有感1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民國時期。福貴家裏本是劉村的大户人家,但福貴生性是一副紈絝子弟的作派。他有着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榮,可能是因為是家中的獨子,母親的寵溺,也可能是父親的遺傳,所以每當福貴做了錯事以後總能換來母親的維護,父親責罵是,總是會會將錯遷移到他父親身上,有一種兒子必定是要像老子的意味。福貴從來不畏懼家人會知道自己在外面的紙醉金迷的生活,甚至不畏懼米行的老丈人,他會讓青樓女子揹着自己在老丈人面前耀武揚威,這也驗證了在安逸中墮落,福貴一發不可收拾的,他的父親被他氣死,妻子家珍被老丈人帶走,鑼鼓聲張的接走的還有福貴那個未出生的孩兒。

此時的福貴啞然了,()從一個生來便在金字塔頂端的人來説,如今的窮困潦倒,內心的落差,此時的他應該是有説不盡的悔恨。男人一旦放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人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只能看見妻子被帶走,默默地耕種着租來的五畝田地,是的,他要養活一家人,他要竭盡全力地活着。福貴學會了耕地,學會了照顧年邁的母親。好在,家珍還願意回來。帶着他們的兒子有慶,願意回來踐行他們夫妻之間的諾言。

但人生總是悲喜交加的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福貴為了給過度勞累導致卧病在牀的老母親請醫生,在去城裏的路上被拉去當壯丁,福貴欲逃不能,心中只有牽掛,此時的福貴只願活着,在戰火紛飛的時候,福貴更想活了,活着的渴望在他的心裏被放的越來越大了,之後遇到解放,他倖免回家,看見家中依舊,福貴落淚了,他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意義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是命運無情喜歡捉弄人,無情的奪走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備受打擊,心中的希望之火招受了沉重的打擊。但他不能倒,他還有妻子,女兒鳳霞,女婿二喜,那是他最珍貴的了,可天意弄人,他們相繼離世,鳳霞因生下小外孫苦根時難產而死,家珍也撒手人寰,二喜也在一次事故中慘死。苦根也因為噎死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親人一個個相繼離世,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他要承擔歲月的洗禮,記憶的苦痛纏繞,儘管經過這些難以承受的苦痛,他依舊選擇活下來,最後,他買了一頭要被宰殺的老水牛,取名叫"福貴",就這樣安靜的活下去。他説:"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裏的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想通了,輪到我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了,不用盼着收屍的人,村裏肯定會有人來埋我的······"

讀《活着》有感2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誼。這是最感人的友誼。他們互相欣賞,同時又互相憎恨。他們誰都不能拋棄對方。同時,沒有人有任何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如何承受巨大的痛苦,就像千鈞一髮一樣,一根頭髮承受着30,000磅的重量。它沒有壞。活着告訴我們眼淚的豐富和寬廣,告訴我們絕望的不存在,告訴我們一個人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東西。

這位英雄曾經因賭博失去了他的財富,但他的親戚沒有拋棄他,這使他懺悔。那時,他明白只要他活着,只要他有愛和關心,貧窮就不一定是壞事。然而,他的妻子生病了,他的兒子死了,他的女兒死於分娩,他的女婿死於事故,他的孫子死於他的疏忽。所有的悲劇一個接一個地發生,最後只剩下他活着。然而,經歷了所有這些之後,他有了一種超然的心情,可以平靜地回憶和討論他的過去。

他和老牛呆了一整天,寄託着對親人的懷念和對生活的感激。雖然不幸發生在他身上,他很高興他有這麼好的妻子和明智的孩子。他的生活中沒有遺憾!作者沒有發泄、抱怨或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了高貴。這裏的高貴不是純粹的美,而是理解一切後的超然,對善與惡的平等對待,以及對世界的同情。

英雄傅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他的家人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他,徘徊在絕望的邊緣,但他有能力承受苦難,並對世界感到樂觀。當他發現間接殺了他兒子並讓他分擔過去的禍福的春生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互相感謝,互相憎恨,但是沒有人能放棄這個地方,同時也沒有人有任何理由抱怨對方。即使面對絕望,他仍然勸他的朋友們要堅強,要活下去,只要他們活着,就只能活下去。

作者沒有發泄、抱怨或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了高貴。這裏的高貴不是純粹的美,而是理解一切後的超然,對善與惡的平等對待,以及對世界的同情。

在我們當前的生活中,無疑會有許多困難和挫折。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忍受。然而,每當我想到傅貴仍然感激他的生命,我就會感到慚愧,感到自己和傅貴之間的差距。也許在經歷了這些磨難之後,我無法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通過觀察傅貴的經歷,我可以感受到同樣的情感。

不管怎樣,生活會繼續。只要我們活着,我們只為自己活着,而不是為自己以外的任何東西活着!

讀《活着》有感3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落霞裏的鄉村寧靜安逸,但合上書本的我此刻內心卻難以平靜。這是第一次閲讀餘華的作品,他冷漠無情令人發怵的筆風令我驚歎不已。他將中國六十年發生的災難都置於福貴一家人身上,一波波苦難的來襲,一個個生命的終結都使人物遭受巨大的打擊,給讀者出乎意料的感受。而又正是在層出不窮的命運的刁難中,福貴深刻地活着,身為白髮人卻一一送走身邊的黑髮人,對於他來説,沒有什麼比活着更美好,沒有什麼比活着更艱難。

福貴是舊中國裏一位地主家少爺,年輕時沉迷於賭博,輸光了家產的他只能與家人在一間茅草屋內相依為命。禍不單行,誰會料到福貴在去給母親抓藥的路上被拉走當壯丁,加入了國民軍。幾年後被解放軍俘虜,這才被資助盤纏得以返鄉。回到家時母親已然去世,只剩下妻兒三人清貧度日。看到這裏,我為福貴與家人的重逢欣喜,可不知這只是苦難的前奏,母親的死只是一個開始……

中年時期福貴趕上了人民公社和大躍進,他首先面臨的是兒子有慶的死,這也是讓我最難以釋懷的。有慶是個善良樂觀的孩子,他熱愛他的兩隻羊,每天為了割草餵羊和上學而奔波,他的存在無疑為整本書陰沉冷漠的主調增添了幾分亮麗色彩,可他卻由於與臨盆的縣長妻子血型一致而被迫獻血致死。我不禁怨憤,埋怨餘華無情的筆風,憤恨那個黑暗的社會,怎麼忍心讓那個對生活充滿希冀嚮往的孩子遭遇死亡的命運。接着是死於生產的鳳霞,敗於病魔的家珍,意外身亡的二喜和活活被嗆死的苦根…。

故事的結局是福貴與同名老牛互相依偎着生活,福貴自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想想福貴的一生,雖然將如此多大苦大難安置在一個人物身上可能只在小説中才會出現,但他的人生何嘗沒有向我們講述活着的意義。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但只要活着就還有希望。

我時常思索為何福貴還能安然地活着?為何他能用冷靜鎮定的口吻述説苦難的一生?那是親眼目睹至親們逝去,數次遭遇希望破滅打擊的有思想和情感的肉體啊!是何種強大力量支柱着他在人生路上不斷前行?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福貴豁達的品性和堅韌的人格。餘華曾説起他的寫作緣起,“我曾聽過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於是我寫下了這篇《活着》。”福貴面對生活的無情與殘忍並沒有無限苦楚或怨天尤人,而是以忍受的方式用生命的力量戰勝了現實。除此之外,小説中福貴家人帶給他的温情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福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為富貴名利,只為相伴家人,樸實真摯的深情讓福貴的生活在痛苦淒涼之外藴含着人性的温暖。《活着》,以波瀾不驚的文字震撼着我的心靈。生活固然坎坷,何不握緊堅韌與樂觀,找尋生活中的美好,如福貴那樣活着,不屈地活着。

讀《活着》有感4

“活着”作為一個詞語,在中國人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要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苦難無聊和平庸。我覺得這部書最大的價值在於讓人更加真實的領悟什麼叫做堅強的生命,或者説一個人到底可以承受多少苦難。同時也引導每一個讀者去思考一個人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一本書,看哭了整個下午,為人物的相親相愛所感動,又被故事情節的曲折所折磨,可是我卻會有一種很強烈地想讀下去的慾望,越是悲慘,越想去看到一點希望。於我而言,看完了活着,我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先是無限悲哀,悲哀過後是久久不能平靜的內心起伏。福貴總是帶着對生活的渴望,努力生活下去。雖然和他一起生活過的所有親人都死在了他前面,但面對這樣的打擊,他還是挺了過去,很讓我動容。在福貴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人對於苦難的無限承受力。我感受到的是活着這件事本身的不容易。活着遠比死了困難得多。一個人能夠隨意了結自己的生命,這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實上也有很多人是這樣做的。因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生活本身賦予個人的各種酸甜苦辣。但是因為種種活下去的困難,我們就不活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一直深信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教人向善的。餘華的這部《活着》無疑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我覺得它向我們傳遞的是人對於苦難的承受力,以及人的一種頑強堅韌的生命力的美好。對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來説,生命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在中國老百姓的觀念裏也一直有“好死不如賴活着”這樣的俗語。而餘華在這部作品裏面更是具體形象地用各種各樣的事件向我們闡釋了這句話。家珍得病走了、有慶輸血過度走了、鳳霞走了,就連苦根都離開了。生命中的親人一個個逝去了,生活一次次地打擊着福貴,可他沒有妥協,沒有失去生的希望。這本身就足以讓人震撼,我們不得不去思索支撐他活下去的動力是什麼?如果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福貴的一生的話,他這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餘華在這裏用第一人稱去敍述整個故事,福貴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他所經歷過的這一切由他自己的口講出,讓讀者讀來一方面覺得真實可信;另一方面,第一人稱敍事也容易拉近讀者和文本之間的距離,讓讀者親歷現場,直面這場殘忍,讀者的閲讀體驗自然而然就更加深刻了。我也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福貴經歷過這麼多的苦難仍然和它的老牛相依為命地活着。因為只要活着就會有希望,活着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我至今都印象深刻。餘華在書中寫道:“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我覺得這段話很有價值,至少會給很多在痛苦中掙扎的人一些觸動和安慰吧。這句話提醒我們思考人這一生到底什麼才是最有價值的。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我上學的時候努力學習,為的是上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安穩的工作;而在這求學的過程中,我也經歷過一個朋友因為生病而離開,一些同學因為成績不理想或者壓力過大不堪重負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這個漫長的求學過程中,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我的那些因為一時的失意而輕生的同學們,看到了這本書或者這句話會不會有一絲絲的觸動呢?

我認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我覺得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或多或少地遭受了一些苦難,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暫時的苦難而失去生的希望和勇氣。在我每次心灰意冷,甚至覺得還不如死了算了的時候,我都告訴自己想一想福貴。

我想這就是這部作品的力量吧。它賦予人活下去的勇氣,不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讓人心平氣和地去承受命運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而我們在承受了苦難之後,一定會從中汲取養分成為更好的自己。

讀《活着》有感5

《我們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的作者是史鐵生,我們從課文《我與地壇》中瞭解過他,活着是美麗的——讀活着有感500字。我們知道了他是個殘疾人,知道了他的主要經歷和主要成就。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母親,在《我與低壇》中,我被深深打動了,這是位多麼偉大而苦難的母親。於是,我看了這本《我們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希望發現更多關於史鐵生的事,當然還有他的母親。

他在《我與地壇》中寫到: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就是這樣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文字間透着哀傷和悔恨,因為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母親已不在,他已不能再做一點作為子女該做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哀歎和回憶。

他回想起小時候,他問母親:“你給大夥買過糖吃嗎?”母親回答:“為什麼我要給大夥買糖?”“那你結過婚嗎?”母親大笑,揪着他的耳朵説:“我沒結婚就敢有你了嗎?”而當時他怎麼會懂得這跟他有什麼關係。每次想起這些,他總是禁不住笑起來,然後望着天空,眼中閃過淚光。我想不只是他會這樣,任何一個瞭解他、關心他的朋友,甚至讀者都會為之感慨。

史鐵生的印象裏,年輕時的母親漂亮,且天性浪漫。她有過很多願望,而願望多的人似乎註定生活的不快樂。史鐵生的姥爺在他未出生前就離開了人世,也因此,他的年輕的母親沒上成大學,很多夢想隨之消散。長大後的史鐵生還未有工作卻已雙腿癱瘓,以後他便悄悄的學寫作,他的母親知道後,跟他説:“我年輕時的夢想也是寫作。”但她説這話時,是那樣慚愧地張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陽,看院中的老海棠。

在史鐵生四十六歲那年,他第一次回自己的涿州老家,去看母親出嫁前的那間小屋,他想:那時我在哪兒?那時是不是已經註定,四十多年後她的兒子才會來看望這間小屋,來這兒想象母親出嫁時的情景?

他幻想自己在拒馬河畔,看見一個19歲的年輕姑娘,那就是他的母親,在橋上邂逅了他的父親。然而這一幕只是虛幻,即使它是真的,那也只是發生在四十多年前。現在母親已經走了,走了二十年了。

史鐵生的一生能説坎坷,而他的母親何嘗不是呢?

當他再次想起小時侯調皮的問母親“你結過婚嗎”,然後愜意餓一笑,在含淚望向天空時,是否會看見天上映出的那張飽經風霜卻扔微笑着的母親的臉,擦乾眼淚,微笑着,像個孩子。

讀《活着》有感6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活着》這本書,以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作為背景,並生動地寫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很多人都喜歡賭博,就像《活着》書中的主人公福貴一樣。賭博容易上癮,正是因為賭博,福貴才會把家產輸光。後來徐福貴又經歷了重重坎坷,親人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所有福貴生命裏點點滴滴的事蹟,最後都化為了他在陽光下説給來鄉間收集樂曲的“我”的自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想活出精彩,必須得靠自己。無論經歷多少坎坷,跌倒多少次,終究還是要站起來。那就早些站起來吧,別在此處糾結,把短暫如流星一般的人生揮霍掉。人生中的一切感情,就像菜品裏的調味料,喜怒哀樂如同酸甜苦辣,重重坎坷,也是為了讓感情更加豐富,更加濃厚,好比把調味料的味道變得濃重,襯托得人生完美無比。 所有的加工,都是要使人生這道菜品變得美味。

人活着到底為了什麼?沒錯,就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7

春節一口氣讀完餘華先生的《活着》,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動而落淚。人生本是一場繁華燦爛的喜劇,為何如此心酸和悲痛。

福貴本是地主家庭的闊少爺,卻因為自己的劣習而敗盡家產,於是一生嚐盡辛酸苦辣。在成長和經歷的過程中,他最終明白,原來活着就是幸福。

我們從小在父母的關心愛護下成長,不經歷風雨,也不用去承受苦難。回首短短的二十年,我一路平安地走來,從稚嫩到成熟,從青澀到成長,春秋冬夏,雖不説看穿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卻也懂得了恩怨得失的道理。

文章中最後福貴説了這樣一段話:"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着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人生中最大的痛苦或許是靜等死亡來臨的一刻,而我在讀完《活着》之後,我才明白,原來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身邊的親人朋友一個個離開自己,孤獨地去面對這個世界。

在生活中,我們總愛怨天尤人,將自己無理的脾氣發到身邊的人身上。我們覺得這是應該的,是正常不過的事。可是,如果我們最親近的人們都漸漸離我們而去,我們到哪裏去後悔那些衝動、那些不理解和那些沒有珍惜的時光?

我們往往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出言中傷他人,為不值一提的利益爭來爭去。可是,人生短短几十年,陪伴我們的絕對不是那些到手的物質,而是相依相伴的感情。人啊!總是看不穿功過得失,總是不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世界永遠不會精彩,只有分享的快樂才是最珍貴的記憶。

珍惜眼前的親人和朋友,善待每一個有緣相逢的人,樂觀去面對生活,豁達的人生才是理想的。當你垂垂衰老將行遠去的時候,回首一生,沒有孤單,這才是最充實和沒有遺憾的人生。事業的成功和高高的地位並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也帶不走那沉重的包袱。只有心中那一絲絲温暖的情懷和一幕幕快樂的回憶,才是我們永遠擁有的財富。不要等到老去才後悔,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就在短短几十年,為何不放開心胸,擁抱朋友呢?

感恩生活,珍惜眼前。現在的,才是最美好的!

謝謝那些一直陪伴我的親人和朋友,和你們在一起活着,我很幸福!

讀《活着》有感8

《活着》中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一個生命體在命運面前的無力感。

《活着》這本書我通讀過三遍,這次是第四遍。可是,當我再一次翻過最後一頁,合上書,內心受到的震撼仍是不可名狀,難以言表,只能是長吁一口氣,靜坐良久。

從《活着》中,我看見生命的渺小與頑強、高大與不朽。福貴出身富足,年少風光一時,而這一時的風光也促成他的家庭沒落。福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但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大起大落,卻鑄就了他的泰然與堅毅-一個艱辛遍歷的人,他已無所畏懼,活着是上天的褒獎,每一分一秒都是回甘。

看完整本書,方才發覺“福貴”這個名字的可笑。在福貴的生命中,命運的轉折多麼猝不及防-找大夫時被拉去當兵,一去就是兩年;女婿被鋼板夾死;孫子吃豆子噎死······到最後,生離死別,他的家只剩下一個人和一頭牛,相依為命。福貴是弱小的,無助地被命運蹂躪;可他更是強大的,在一次次被命運拋起又落下之後,他依然能以一個人的姿態,挺立在命運面前。他沒有説“我不服”,他徹底地服氣,可又有一股韌勁使他不屈,猶如拳擊場上的弱者,承認對手的強大,卻不肯輕易倒下。這大概也是苦難給予他的饋贈。““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喊叫,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餘華在他的自序中如是説。

《活着》中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一個生命體在命運面前的無力感。福貴“離奇詭異”的一生讓我不禁想到一個詞-宿命。福貴的一生是他的宿命嗎?他生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家庭,墮落是大概率的。古諺雲:“富不過三代。”然而,他經歷的苦難未免太多,這麼多的偶然,冥冥之中,我彷彿看見了某種必然。如果説福貴的一生註定如此,那麼的粹地活着,一定是這一生最好的方式。

《活着》還讓我見到一個人的蜕變。從紈絝子弟到布衣百姓的蜕變,一個不孝子學會關心旁人的過程,一個驕傲的人低下頭顱的過程,素淨的雙手變得粗糙黝黑的過程,一個人的形體變得矮小彎曲,而精神變得高大的過程。福貴經歷了活着的洗煉,在生命的最後,他是一個可敬的人,也一定比年少輕狂的歲月活得幸福。

《活着》教會我面對苦難和生活的態度。人的一生的確像一場馬拉松,不是因為競爭,而是因為,跑到最後,你會孤身一人。不迷茫,腳踏實地,“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才是處世之道。

一個人的活着,僅是汪洋中的一葉孤舟,唯一可做的,就是不讓小船傾翻。

讀《活着》有感9

第一次接觸《活着》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看由它改編的電視劇。當時我還小,但是被這部劇吸引了,哭了很多次。再看一遍小説,和電視劇有些不同,但傳達的主要內涵並沒有改變。

最近在劍尖看到了《活着》這本書,借了又看了一遍。小説的主人公傅貴年輕時是地主的兒子。用今天的話説,他被認為是‘富二代’。他因賭博失去了所有的財產,成了一個貧窮的農民。在經歷了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和孫子相繼去世的悲痛之後,傅貴頑強地活了下來,並意識到活着的意義。

最讓我感動的是富婆賈珍,她有錢的時候整天在縣城吃喝玩樂,拳打腳踢懷孕的賈珍。在她的家庭衰落之後,賈珍並沒有離開財富,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帶着剛滿半個月的兒子回到了這個又富又窮的小屋。裏奇多次説賈珍是個好女人,嫁給他是他一生中的幸事。他後悔沒有讓她過上好日子,但我很想念我的家人,簡也很幸福,因為日子沒有以前那麼富裕了,但富裕的心落在了她身上。賈珍死前,她對傅貴説,“如果有來生,我會嫁給你。”他們很不幸。他們看似一無所有,其實什麼都有。幸福可能與金錢無關。只要一家人的心在一起,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嚐到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心能否依偎在一起。如果可以,反正你會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落到中下層窮人,紛紛送走親人。先是兒子死於給縣長老婆獻血過多,然後女兒死於難產,最後老婆因病去世。最後女婿和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着來了。這個過程是一種富足的生活,反映了現時代農民的悲慘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似乎不在。所以餘華老師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第一人稱。富貴不僅告訴了一個年輕人他在暮色中的山脊上的生活。餘華説:如果用第三人稱,有可能讓這樣的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在夕陽斜脊上敍述他的悲慘生活,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麼你可以看到他平和的敍述,你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後在他驅趕牛羣的`時候感受到他平和的快樂。人性的光輝和温暖就體現在這裏。

讀《活着》有感10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最近捧讀了餘華老師的經典小説《活着》,講述了福貴苦難的一生。剛開始閲讀的時候是抱着對經典的好奇,甚至打發無聊的夜晚時間的心態的,但當我翻過書本的最後一頁,心裏可謂是五味雜陳,説不出是什麼滋味來。

也許就像代曉兒説的,悲劇之所以能讓人感到震撼,是因為違背了人的意願,卻道破了人的處境。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雖然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人物陪福貴走過一段,但因為天災人禍,就連最親的親人也在他身邊相繼死去。最後,只剩下他和他的一頭牛,孑然一身。雖然悲慘,但這本書是從福貴的角度來講述他自己的故事的。在講述他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他的回憶平淡又充滿着對故人的深刻的感情,現在也依然友好地面對這個世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成為經典的原因吧。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書中那句經典:“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

書中有幾個片段,曾讓我讀着讀着差點沒有抑制住自己的眼淚。

第一個是福貴放牛地時候,給他的牛都取上了名字:家珍,鳳霞,友慶,二喜,苦根。後來才發現,這些名字正是他之前的親人的名字。一聲聲的呼喊,一句句暖心又調皮的交流正是表達了福貴對自己親人的回憶與思念。看到這裏,心裏對福貴的同情和憐憫油然而生。福貴能在經歷這麼對苦難之後還能樂觀地活在這個世上,應該是在替他的親人活下去吧。生活很苦,但活着何嘗不是為了思念呢。生活很苦,箇中滋味只有每個人自己能體會到,但有人選擇了懦弱地逃避,有人選擇了酣暢淋漓地體驗這人生。我認為後者更有勇氣。或許真正的英雄確如羅曼羅蘭所説的那樣,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着生活。

第二個片段,是福貴的兒子有慶因為去學校獻血,卻被抽血抽死了。當時看到這,我真的忍不住內心的氣憤,又因為福貴失去兒子的悲慘感到無比的難受。這件事情發生以前的那段時間,福貴覺得生活開始有了盼頭。當時鳳霞已經長大,每日掙的工分可以養活自己。有慶一邊讀書,一邊放羊,練就出一雙飛毛腿,在學校的運動會上拿了第一名。福貴的妻子家珍依然賢惠能幹,把全家人照顧地妥妥貼貼,福貴自己也在地裏踏踏實實苦幹。日子雖然窮困潦倒,可看着一天天變的好起來。可生活就是這樣,總在你覺得變得好起來的時候,再給你一個重擊。再福貴最嚮往未來的時候,命運獰笑着砸滅了所有希望。有慶已經國小五年級,眼瞅着就能回家掙工分。卻在學校的一場獻血中,被抽乾血當場慘死。人到中年的福貴,經歷了喪子之痛。在抱着兒子的屍體回家的路上,福貴最痛心的除了兒子的死,就是把這個消息告訴家珍了。他沒敢説出口,但是幾天後,家珍還是猜出來了。福貴揹着家珍去兒子的墳前看了看,這時的老漢,已經苦的連歎息都發不出來了。

無論經歷了多少悲慘的事,可福貴畢竟還活着。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收穫。因為只有生命,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稀缺品。

前幾日,新聞上播出一則“男子從48樓跳樓輕生”的新聞,當時接受採訪的以為清潔工人説:“人生本來就是多苦多難的。”是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雖然不會每個人都像福貴這樣,但肯定都會經歷一些我們當時認為一定過不去的挫折與困難。事實上,活着很難,但熬過去就有希望。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我們要鼓起勇氣。我們無法選擇在人生道路上將會遇到什麼坎坷,可我們可以選擇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它。選擇哭泣哀傷,註定將一路黑暗。選擇昂揚向上,就算風雨如晦,也能看見漫天星光。

當然,面對困難時擁有好的心態絕對不是説説而已這麼簡單。需要在不斷地磨礪中堅持下去。放棄了,就不會有機會了。每一次困難,都是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在生活跟工作中遇到困難,不逃避,不害怕。當一個個困難被解決,一道道坎被跨過,勇氣和自信心自然就會讓自己在下一次困難來臨時從容自如。這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非常珍貴的財富。在工作中遇到問題,還要學會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表揚自己的每一點進步,充滿自信的人總會離成功更進一步的。老人也常講:“年輕人,要多吃苦,吃苦不是什麼壞事,對於今後的人生道路來講是一筆財富。”現在想想是有道理的。温室的花兒經不住風吹雨打。當風暴來臨時,沒有經過磨練的,脆弱的心靈,容易一擊就碎了。

艱難困苦,是每個人成長必經的修行,而不是埋沒希望的惡浪。願我們餘生,都可以勇敢地面對逆境,面對挑戰,活出精彩,淋漓盡致的人生。

讀《活着》有感11

暑假裏,無意間看見書櫃裏一本並不起眼的書,當時的朋友對我説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為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因此,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這個暑假,終於有點屬於自己的空餘時間來閲讀這本本該早已閲讀的書。確實,此書的文學魅力很足,把我給感染了,不時見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的時候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的時候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作者利用一個地主少爺富貴一生的故事,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

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為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説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為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其實餘華《活着》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一個人即使生活再困苦,我們還是可以像“福貴”一樣,很好地活着,可以無遺憾地對別人説,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周圍每一個對我關心的人,對得起自己曾經為了某個目標所做的努力,就可以了。於是,這樣的人生,我無悔,我想,這就足夠了。

這就是我讀了本書的一點點感受,也是我成年的一次洗禮,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能更清晰地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人生的意義,不虛度人生。

讀《活着》有感12

三個小時,嬉鬧間也許轉身而逝,但同樣是轉眼而逝,我卻讀完了一個人的一生,也瞭解了什麼是"活着".

其實對於什麼是活着,不用讀也有感,因為我們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可是讀過它之後,我才知道什麼是"活着",什麼是最樸實的活着,什麼是最真實的活着。

《活着》講述了一個普通農民福貴的普通的一生。

小説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

小説中,作者對於死亡的安排更是獨具匠心。

父親的死第一次把他從生活中喚醒,使他開始謀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傷員們的死,使他開始瞭解到戰爭的殘酷,生活的殘酷,更體會到家的温暖;就在他與家人團聚之時,

母親的死更是引發他對自己深深的自責,也讓他剛剛品嚐親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這一切趨於平靜時,兒子有慶的死再次給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

人近暮年,就連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外孫苦根也離他而去……現在看來近乎荒謬的情況,也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集中反映在福貴的身上;生活的疾苦,親人的離去,一次又一次體會着從天堂跌入地獄的感覺,使晚年的他能夠平靜地講述這一切。

小説通過一系列死亡來體現"活着"的價值的寫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絕。

活着或許是一場遊戲,只不過它真實地連自己都分辨不出;或許真的有上帝,讓人們感受希望到失望,快樂到悲傷,理想到現實。

亦或許,萬物只是為了沖淡時間的寂寞,陪伴它的流逝。

這便是一個產生並禁錮於人類文明的思想所能想到的,其他的一切,便無從知曉了……

讀《活着》有感13

《活着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張海迪女士5歲患了脊髓病,無法上學。可她仍然在家裏自學完中學課程,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這種永遠不放棄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面對殘酷的命運,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與疾病作鬥爭,經受住嚴峻的考驗。”讀到這裏,我的眼睛一下子紅了。張海迪真勇敢,患了脊髓病,還那麼勤學好問,我為她的學習精神而感到高興。

“多年來,張海迪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的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温暖,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讀到這裏,讓我想起了與張海迪女士同樣命運的奧斯特洛夫斯。他不僅全身癱瘓,而且雙目失明。可是,他沒有放棄生命,因為他知道活着就是一種希望,更知道人應該怎樣活着才有意義。後來他以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戰勝了病殘,終於成功地寫出了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美國有一位盲聾女作家海倫,她在一歲半時就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可他卻沒有向命運屈服,24歲的時候,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哈佛大學。

我要向張海迪學習,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張海迪身殘志堅、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給大家。

生命的價值是由自己選擇的。讓我們都來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價值吧!

讀《活着》有感14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為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作文

人應該怎樣活着?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在暑假閲讀了餘華創作的《活着》,那質樸的語言和近乎光怪陸離的情節讓我為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如聽驚雷,如沐春風。

小説的講述扣人心絃,讓人為之動容。全文以作者與一位名叫富貴的老人的聊天展開,當作者和老人見面時,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陽的餘暉照在老人黝黑的臉上,似乎每一條皺紋都充滿着滄桑與故事,他將自己的過去向作者娓娓道來。老人年輕時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該大富大貴,然而他卻不思進取,憑着父母辛苦打拼來的財產肆意揮霍,儼然是因為執挎子弟,並且在不久之後輸光了家中的所有財產。他父親在死前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賣了,替他還債。終於,福貴在無盡的懺悔中徹底醒悟了,他開始嘗試着做農活,雖然一家人的生活飢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實。

千萬不要以為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結尾收場,那他就不是餘華了。或許是年老的緣故吧,福貴的母親因經受不住苦難的折磨,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撒手人寰;緊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軟骨病,追隨他的母親去了天堂;而他的兒子則在唯他人輸血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女兒在生下一個男孩“苦根”後,便一睡不醒。看到這裏,我真的很無奈,很痛惜,而福貴卻仍然在與猙獰大笑的命運抗爭着,從未放棄。但是死神並未眷顧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脈苦根在吃東西時噎死了。

整本書以戲劇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讀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剛剛所受的心靈洗禮,內心不盡感慨萬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作者如是説道,是的,是一本充滿血和淚的書,通過中國農民的生活去告訴人們只要用自己的勇氣和活着的決心來承受巨大的苦難,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就像“千鈞一髮”,用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量也不會斷。其實,絕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得不説確實如此。

福貴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學習,時間的漫長與短暫,時間的動盪與寧靜,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顯地體現着,但他用學會了適應。也許,他的一生悲苦地讓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卻又十分頑強,寬若大地。這是個矛盾的問題,福貴在命運面前看似弱不禁風,實則頑強抵抗,用苦難安慰疲憊至極的心靈。

“活着,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沒錯,面對命運,忍受在是最強大的力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看着《活着》紅色的封面,我再次聯想到命運的驚心動魄;再次肯定絕望是不存在的;再次感歎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任何其他繁雜的事物而活着,只有清醒而決絕地活着,才對得起生命!

讀《活着》有感15

合上書,四周一片寧靜,只剩窗外細雨飄落時發出的輕響。

我甚至對自己的這種平靜感到詫異,若是一小時前,我還在為小説中主人公的遭遇感傷。

我低頭不語,重新打量手中的書。淡淡的藍色封面,上面只剛毅的書寫了“活着”二字。便只是這兩個字,卻有着何種令人敬畏的力量?這股力量,是作者多少辛酸的沉澱,是多少悲劇的縮影。這沉重的幾乎令人無法喘息的力量,卻只靜附於這薄薄的書本之中。

閉上眼,細細回憶書中的情節。這便也是我看書的樂趣之一,在看完之後回過頭來慢慢咀嚼,卻也能嚐出不同的味道。

福貴,這就是小説主人公的名字。不難看出,他降生在多麼榮華富裕的家庭。在那個戰火紛飛之年,能在這温柔鄉中生活,是當時多少人畢生所盼。

好景不長,在福貴的揮霍之下,幾代人的積蓄很快就一乾二淨。無奈之下,原本的闊少爺只好告別地主生活,住進茅屋,從此成為了貧農。

但是,悲劇並沒有就此停止。生活越來越難過,饑荒不斷來襲,戰火開始漫來。更令人痛苦的是,身邊的親人一個接一個離去——父母,妻兒,朋友……福貴的人生,早已陷入了深淵。

看到這時,我不得不停止了閲讀。拿過一張紙巾,鋪在臉上,然後仰起頭,靜靜地靠在牆角。很快,紙巾已經濕透,一絲冰涼從脖子上劃過……

不知多久過後,心情已趨於平靜,便再次翻開那本薄薄的書。再往後讀,卻已沒有了剛才的心酸,只感到一種莫名的平靜。

我想,福貴的心裏和我應該是一樣的。在經歷瞭如此的生命洗禮之後,還有什麼能顫動他的心?忽然想起當妻子家珍死去時,福貴與以往不同,顯得那麼的平靜。或許有人説他已被生命摧殘得麻木了,我卻不這麼想。他只是已對死亡無所畏懼,對痛苦熟視無睹。他並不再覺得這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他的那種堅強,正是他對命運無聲的抗拒。

到了末尾,只寫道一個白髮瘦骨的老人,與一頭年邁的老牛在田間耕作。回想起開頭,老人喊牛為福貴,又向着四周喊了家珍,鳳霞,有慶…短短的幾個名字,卻包含了老人多少情感。當老人用平淡的語氣講述了自己在旁人看來悲痛欲絕的一生時,當老人搖頭苦笑用平淡的眼神看向與他相伴的老牛時…我不禁對老人肅然起敬。命運不公又如何,老人用自己堅挺的背影向我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命運給予你的有價值的東西,只有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