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薦】讀《弟子規》有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4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1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讀《弟子規》有感2

讀一本好書,你會融入到美麗、善良、淳樸、真誠和快樂之中,讓人們的心在時間的見證下折射出本身的光彩、高雅的氣質和不卑不亢的風骨,在尋覓美的真諦的同時,去找回心靈的高尚和純真。胸懷坦蕩地送走每一個黃昏,迎接每一個清晨。歲月依舊,情懷依舊,一本好書,墨香醉心頭……

閲讀是一種心境,在經典中聆聽高山流水、花開花謝,暢想海闊天空,沐浴明媚的陽光,沖淡憂傷與惆悵。閲讀為我們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使我們的心靈鮮活起來。

流星在夜空無聲的劃過,成了靈魂深處最美的瞬間。生命的夜空定有顆顆耀眼的明星,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直到生命旅途的結束,那便是知識,便是文學,便是經典。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的《弟子規》。《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範,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起中國就作為一個世界強國屹立於世界強林之中。從大漢王朝到大唐帝國;從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到復興盛世的當代中國,歷史的巨輪無聲的向前滾動着,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是“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稱號,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而談到對此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我首當推崇《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為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為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説“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縱觀《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為後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為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一本本經典讓我們成長,看懂人生中的花開花落,我已停不下成長的腳步。

讀《弟子規》有感3

上一學期,學校給我們發了一本讀物,叫《弟子規》。

《弟子規》的作者是孔老夫子。《弟子規》是我國古代兒童啟蒙教學書。

《弟子規》分為8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總敍;第二個是入則孝;第三個則是出則悌;第四個是謹;第五個則是信;第六個是泛愛眾;第七個是親仁;第八個是餘力學文,入則孝是教我們學習怎樣做才是一位孝順的孩子應有的表現。《弟子規》中出則悌這段經文説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弟子規》還可以幫我們改正缺點,做一個好孩子。

《弟子規》記載的是自然法則,人也是大致然的一部分,人類的科技無論有多發達,也改變不了大自然的規律。《弟子規》也不是中國古聖先賢發明的,它記載着人類共有的天然規律、秩序和關係。《弟子規》是祖先教我們如何做人的。因此,我們要按《弟子規》上的去做。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去學《弟子規》,好好地去做《弟子規》。按照上面的去做人,就一定會不安的更好。

讀《弟子規》有感4

一、孝

孝,乃中華之傳統美德。而作為子女,首先我們便要做到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經善盡美。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長大後的人際關係一定很糟。孝敬父母,是我們成人的第一條。

二、恭

待人接物無不需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佛法裏説,人有四“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父母之恩是孝;師恩是無私;而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政治措施,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無法正常的讀書學習,無法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天地。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的結果。時常懷有感恩之心,感恩老師、同學、家人,對他們懷有恭敬之心,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世界也不會有那麼多不滿和怨言,人才會獲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温馨。懷有恭敬之心,是我們成人的第二條。

三、謙

為人要謙虛。“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人戚”。看到這句話,猛然間我想到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而回到現代,我在偶爾間聽到媽媽和小姨説,妹妹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説送自己上學的是他家的司機,而那明明是女孩含辛茹苦的父親。謙虛,真的是一種很美好的品質。謙虛,是我們成人的第三條。

征服一座高峯,我們唯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一座高樓的建成,需要一石一磚的堆砌;一部宏偉的樂曲創作,需要每個樂章、每個音符的協調。同樣的,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可以説,要想取得大成就,必須先從做人開始,而《弟子規》就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書。欲成事,先成人。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做人就要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下面,就讓我談談我讀後的一點感想吧!

《弟子規》首先教我們的是孝順父母,尊敬長輩,要約束自己,誠實可信。在孝順方面,想想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事情,但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入微。有時,父母過於關心,囉嗦幾句,我反而頂撞他們,討厭他們,那是多麼不應該啊!現在,我們學了《弟子規》就不但要會讀、會背,還要會做,就像《弟子規》裏的一句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説到尊敬長輩,這也有一句話“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意思是説稱呼長輩時,不能直接呼名,面對長輩時要表現得很謙虛恭敬,不能表現自己比長輩還能幹。在路上,如果遇到長輩,要主動問好,如果長輩什麼也沒説,就要站在一旁,等候教導或指示。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句話,我感慨最深,受益匪淺,也是我學習中不足的地方,如老師佈置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的時間都不想去做,就算做完了,有時也是馬馬虎虎,有不懂的地方也沒有及時去問,結果越來越不明白。讀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的去做,我的學習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弟子規》像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為我指明瞭方向,成為我生活的指路明燈,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

讀《弟子規》有感6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去孝順父母,説明他有一顆善良、孝順的心,而《弟子規》中的“入則孝”正是表達了這種中心思想。

弟子規,説着簡單,想做到卻要花點功夫,孝順是什麼?是不是長大後有出息,不讓父母丟臉,為了掙錢天天工作,沒時間去看望父母,就幫父母買個大房子,讓他們吃好,穿暖……這樣做才算是“孝”嗎?不,不完全是的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就唱出了父母的心聲。其實父母最想要的是讓自己的兒女陪在他們身邊,讓温暖隨身相伴,關心並照顧他們,並不是一個電話或一條短信可以替代的。我認為這才是“孝”的一部分。

讀了《弟子規》,我受益匪淺,從中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念念不忘的還莫屬於這一句“冬則温,夏澤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回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我把自己與弟子規一比較,覺得自己與弟子規所説的差距很大。

想起舊事,我就覺得臉紅。冬天的時候,媽媽總在在我上牀前,將電熱毯加熱,讓我能直接感受到温暖。有時媽媽忘了,我還會抱怨着讓媽媽開。夏天,天氣悶熱。爸爸媽媽總是將最舒適的地方讓給我,我也不相讓,我行我素。早晨上學,媽媽一次次地催我起牀,我卻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了。有時候,媽媽發火了,我還在埋怨的在嘀咕。直到自己感覺晚了,才很不情願的起牀。比起弟子規所講的,是不是正好相反呢?現在想起我的那些行為,我的心裏就想打翻了五味瓶一樣,有種説不出的滋味。

弟子規,讓我改變了對事物的看法。本來,還以為擁有了財富,就可以給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現在才發現,不管是貧是富,只要有心,想要孝並不難。

朋友們,讀讀《弟子規》吧!也許,他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7

讀完這篇文章,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學習後要去落實。想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把弟子規中的要求落實得太差了。首先從禮節上就沒有很好的做到,比如每次給大家説話時問好就做得很不好。二是在遇到事情時,還會着急,還會生氣,還是缺乏一種定力。三是在遇到別人責備時,還會找理由。這是不可以的。而應該象文章中説的,認真反省。説得對的接受,説得不對的是提醒自己。所有人所有事都是自己學習的對象,處處都是成就自己。所以沒有壞環境,不必要抱怨。

怎麼知道自己內心的善與惡?裏面提到的貪求心、嫉妒心、傲慢心、愚痴心,心量狹隘在自己身上多少還有一些,自己還需努力放下。應該多一些隨喜心、包容心、謙虛心。同時更明白了一個道理:內心無惡,則無苦。要想快樂的走好今後的人生路,就需要真正的去除心中的惡。最重要的是向後面過春節的男孩——子良一樣,在生活中一點一點的去改掉生活工作中的不良思維和語言,還有行為。讓生活和工作儘量符合自然的規律。裏面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人是否快樂,不取決於外在的財富,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樂觀、安詳和勤勉的生活態度代替原來的貪求心,你的心就會漸漸快樂起來。”我相信這一點,也在生活中這樣做着。

讀《弟子規》有感8

一本好書,就像我們的啟蒙老師,教我們掌握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這部經典作品,它讓我們懂得了一些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當父母叫我們時,我們應立刻回答。“父母教,須敬聽”,意思是:當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應該認真聽。“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當我們的品德不好時,父母會覺得很丟臉……

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覺得有些事情我還沒有做到,比如,有時候當父母叫我時,我沒有答應,覺得不答應也沒什麼;當爸爸媽媽批評教育我時,我很不耐煩,覺得父母太囉嗦,就不認真聽了;有時爸爸媽媽指出我的缺點和犯的錯誤,我就跟他們頂嘴,不想讓他們説我不好……

通過誦讀《弟子規》,學習先賢和聖人的做法,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後我一定要做到:父母叫我時要立即答應;父母教育我時,要耐心認真地聽;當父母批評我的缺點時,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爸爸媽媽頂嘴了。

讓我們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吧!書是你最好的老師,是你最好的朋友,它會讓你收穫很多知識,讓你明白許多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9

一個凡人不可要求他成仙成聖,可是隻要是一個母親,她本身就已經有了仙性佛性?啊,教室裏早已人山人海,同學們在説的説、玩的玩,可興奮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斷的想:人為什麼要打噴嚏呢。600字作文厚伯,我出去一下;我有種這樣的感覺:雪不僅僅使萬物變得純潔,也使人們的心靈變得像它一樣美麗、純潔。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這裏,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裏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終於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説:“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説:“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説:”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起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説:“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直都是她做的。現在,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着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現在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後,我一定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讀《弟子規》有感10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和仄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敍”,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規》根據《論語》等經典編寫而成,它集儒道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

“弟子”的意思我認為是: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軍隊指士兵,在社會大眾中指公民。“規”就是規範、制度、行為準則。

時過境遷,百事孝為先,孝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唯寬可以寬人,唯厚可以載物。君子以厚德載物。廢經廢倫,社會敗壞根由。貪瞋痴慢疑,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規則着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讀《弟子規》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弟子規》字裏行間,猶如一縷縷和煦的春風拂過臉頰,又如一絲絲甘甜的細雨滋潤心田。讓我們穿越遙遠時空,面對古代先賢教誨倍感温暖和親切,悄無聲息中精神世界得到淨化。

孟軻的《孟子?離婁上》有言:“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意思是説,即便有離婁的目力,有魯班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或曲尺,也不能正確地畫出圓形或方形,凡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和法則。故此“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成為了歷代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條例、紀律、規則在規範着人們的行為。

在體育比賽中,正是有了諸多比賽規則,才有了世界冠軍那驚心動魄的一幕,才有了運動員的拼博和無限輝煌。在交通行駛中,隨着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交通工具日益完備驟增,天上有飛機翱翔,地上有機動車馳騁,地下有地鐵呼嘯。正是國家制定了各種交通法規,並與之管理,才避免和減少了無數次潛在交通危險。國家的法律便成為司機和行人遵守的準則,才有了有條不紊的交通現狀。

漢高祖劉邦與民約法三章,奠定了漢朝四百年之基業。清朝制定了嚴懲貪官的各種制度,史稱“康乾盛世”,但康乾二帝肅貪都是絕不手軟。康熙告諭大臣:“朕觀自古帝王,於不肖大臣,正法者頗多。今設有貪(tan)污之臣,朕得其實,亦必置之重典。”“凡別項人犯尚可寬恕,貪官之罪,斷不可寬。”乾隆登基不久即發佈上諭,將貪官污吏與惡棍奸民歸為一類:“貪婪侵盜之員工,上侵國帑,下朘民脂,實屬法所難宥。是以國家定製,擬以斬絞重闢,使共知警惕。此綱紀所在,不可不持。”事實上,乾隆一朝,因貪贓枉法而判死伏法(斬、絞或賜自盡)的方面大員,包括總督、巡撫、學政、鹽政等共有十幾名之多。

從古到今,人們都在追求國泰民安,人們都在追求自由平等。但行為準則、制度法律的建設才能保證幸福富強,特別是提高每個公民的道德素養才是治國之本。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在懲貪防貪的同時,對公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才是“廉”的倡導。宋、明兩代,曾以懲貪嚴厲著稱,但《宋史?刑法志》中卻有“法令具在,吏猶得以為奸”的記述,朱元璋也有“我欲除貪髒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的感歎。

治國需正心,洗心是根本。明仁義禮智信,做温良恭謙讓,從小樹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人的信仰崇高,信念堅定,才能使社會風尚煥然一新,欣欣向榮。

如今,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把這個“末”看成了孩子未來最大的要素,卻忽視了孩子良好行為規範的養成這個“本”。教育的本末顛倒,導致青少年在成長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對長輩失去孝心和恭敬心,公然頂撞長輩、甚至和長輩大打出手。對學校校紀校規熟視無睹、我行我素,對老師的批評教育置若罔聞。意志力薄弱,遇到小小的挫折,動輒離家出走、跳樓自殺。很多家長都很迷茫,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衣食無缺,條件優越的他們逆反心理那麼強,心靈脆弱不堪一擊。其實造成孩子種種心理或社會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我們對孩子教育片面性和功利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觀念在中國父母思想中已根深蒂固。許多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死死盯住他們的學習成績、在成績方面的要求對孩子沒有讓步的餘地。對孩子唯一可以讓步的恰恰是對他們行為規範的要求,熟不知這恰恰是我們教育最大失敗的根本原因。

“弟子規”就是清新劑。德教為先重在行。德教是為政治國和改善社會風俗的首要任務,德教為先體現出了“為政以德”或“以德治國”的意藴。一是知廉恥。孔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舊唐書?楊綰傳》中“從政者皆知廉恥,浮競自止”。這些都是強調要懂得禮義廉恥,要有自我修養意識、大局意識、形象意識,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行不檢點而毀壞了自己的名節,污染了大好的世間風俗。為官為士者講廉恥,就會規規矩矩的做官,正正當當的做事,就會不阿上,不欺下,不枉法,不貪贓,促使整個社會風氣的淳化。二是重操守。唐代詩人劉禹錫説:“火不侵玉”,真金不怕火煉。他還説:“守法持正,嶷如秋山。”南朝梁人周興嗣在《千字文》中指出:“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呂氏春秋?誠廉》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不可奪赤。”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衞靈公》指出:“死必得所,義在不苟。”説得最直白、最有力的是文天祥的《正氣歌》:“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還有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可以説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弟子規》就是清新劑。修身律己為根本。從政者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有優秀的人格。孔子曰:“修己以敬”,認為只有“修己”,才能“安人”、“安百姓”。《孔子家語》:“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這也就是儒家倡導的“修身為本”的精義所在。修身一般是指個人的道德修養,但“修身為本”所主要強調的是統治者的修養,即所謂“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猶無的而責射中也”。只有通過良好的道德修養,提高統治者的道德境界,鑄就“君子人格”或理想人格,以達到正百官化萬民、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就修身的內容而言,孔子提出尊禮、處恭、有信、敬事、儉用,孟子強調仁、義、正、禮、恭、儉,朱熹則歸結為“修身在正其心”,“修身是修德”。可見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説法,但説到底,修身一方面在於祛邪扶正,保持和發揮善心與德行;另一方面在於“涵養”正氣。比如“君子坦蕩蕩”的“浩然之氣”,“不食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甘耐清貧”之氣,“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的“能屈能伸”之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寧靜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先公後私之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國忘我之氣、“梨雖無言,我自有主”的嚴於律己之氣等。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處處以大局為重,以國家為重,才能公正廉明,大公無私,使社會正氣上揚。

《弟子規》就是清新劑。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良好世風,雖然人人有責,但其關鍵不在下而在上,在於政風。對此,先賢早已論之鑿鑿。《管子》:“治官化民,其要在上”,《孟子》:“君正,莫不正”,《韓非子》:“聖人治吏不治民”。孔子:“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孔子家語》:“聖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備,難以言治;左右不正,難以化遠”。所有這些論述都表明了“上”之表率作用,君主的言行是社會發展的導向、百姓文明的指南,官吏的言行是百姓的儀範,要想世風好,先要從上層做起,在位者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使“天下望風成俗,昭然化之”如果上層統治者寡廉鮮恥、貪鄙成風,就不可能民淳俗璞,更不可能反腐倡廉。

讀了《弟子規》使我認識到依法治國、反腐倡廉是一項艱鉅而系統的工程,既要重視制度、法律的外在控制、制約作用,又要重視道德、修養的內在自省、自律作用。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培育良好政風世風,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讀《弟子規》有感11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古老的國家裏,留下了許多傳世經典,而其中有一本書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她不僅教育了古人,也教育着現代人。她的名字叫做:《弟子規》。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深深地影響了我:“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記得上三年級的時候,我走路喜歡一搖一晃,雙腿張得很開,搖搖擺擺地走着,活像一隻鴨子。有些高年級的同學用異樣的目光看着我。那滋味真的不好受。當我讀了《弟子規》後,知道了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時姿勢要端正,這樣才能體現出人的禮節。我那搖搖擺擺走路的壞毛病早就改掉了,而現在走路從容不迫,受人稱讚。

而《弟子規》這本書體現的不僅僅是禮節,更是孝道。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古人可是十分講究孝道的。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古代,父母不幸去世,要守喪三年,要戒除喝酒吃肉。而現在時代不同了,這裏暫且不討論這種做法是否對現代社會適合,但是古人的這種感恩、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精華,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寶,一定會被永遠地傳承下去。

讀《弟子規》有感12

張愛玲説,於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就趕上了…讀《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這本書,給我的就是“剛好趕上”的這種感覺。雖説《弟子規》是一本啟蒙讀物,不過我要是在孩提時代就已經讀過的話,恐怕不會有多麼深刻的見解,甚至於會因為半知半解而淺嘗輒止,錯過經典。誠然,在適當的年齡讀相應的書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為例,相信現在很多學生跟我一樣,特別是理工類的學生,對文學經典幾乎沒有一點嗅覺,更別説文言文類的讀本了,平常肯定也沒怎麼讀過這類書籍,讀了也會是一知半解,很少會聯想到現實當中,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本書作者錢文忠先生風趣幽默,以全新的視角,藉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為我們解讀《弟子規》這一經典,使其所表達的思想更加淺顯易懂,耐人尋味。

本書按照《弟子規》總序的順序為我們見解弟子規,分別詳細的講解“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七個部分。百善孝為先,讀弟子規,我覺得關於孝,我還是做的不錯的,幾乎每兩天就給家裏打一次電話,跟爸爸媽媽聊聊身邊的人和發生的事,常常報喜不報憂,怕他們會過多擔心我,我希望他們過得開心幸福。在讀這部分時,常常不覺眼睛會澀澀的,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卻很偉大,老爸雖然會去小賭,但為人老實,勤奮,很愛我們,常常跟我説,“我努力賺錢,你也要努力讀書哦”。老媽每次吃飯都會把最好的夾給我們,雖然囉嗦,卻是滿滿的愛意,每次打電話,都會跟我説“別太省了,多吃點好吃的”,而我常常會回答“放心啦,你們在家才別太省,您兒子在學校生活的很好,一點都不省”。對他們的愛,我從不吝嗇表達,雖然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説,這着實會有點矯情,但我無所謂,因為我要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兒子也是愛他們的。()記得高中時每次回校前我都會給我媽媽和奶奶一個擁抱,記得去年幫老爸買了部手機後我在鎖屏界面上寫了“爸,我愛你”四個字。誠然,有一些方面我還是做的不夠好的,不過我會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規》教我們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我們實實在在去做到,因為説容易,做不易,對父母的愛,有些人很難啟齒而我比較喜歡直率點的表達方式。

《弟子規》幾乎囊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大到為人處世,小到行走站立,無論社會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雖然有些部分已經不合時宜,當從中引申出來的思想精髓還是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的。

最後,以《弟子規》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很美的話作為結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讀《弟子規》有感13

讀了《弟子規》,我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要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那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父母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了,父母親就少了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

己應該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樣才會做呢?那就要多學知識。我一定在平時好好學習,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那樣的話,我就會做得更好。我覺得《弟子規》對我的一生都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

《弟子規》教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如何做一個寬容誠信、知恩感恩的人,教導我們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感受社會的美好,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養人們積極樂觀的心態。要我們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

讀《弟子規》有感14

讀了《弟子規》第五頁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這是什麼意思?

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繼續往下看,我看見了註釋:“父母叫你,就應該趕快答應,父母有什麼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這樣第一個問題就解決了。但是關鍵在於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這樣做?

突然,我猛然醒悟:因為爸爸媽媽是生我養我的人呀!我的血管裏,流的不僅是父母的血,更是父母的愛!換句話説,父母就是我,我就是父母,只是我們生活在不同的身體裏罷了。既然父母就是我,那麼我自己讓自己做的事,我還會偷懶嗎?所以説:“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於是,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父母當作自己去看待,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將充滿愛,充滿孝。

讀《弟子規》有感15

《弟子規》,近年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學校用它來教育學生,還有很多單位,用它來培訓員工。我以前在新人類上英語課時,每節課上課前,老師都讓我們念《弟子規》,有時還教我們背誦英文版的《弟子規》。可見,《弟子規》的普及性已經非常高了。

説起《弟子規》,其實我小時候也看過《弟子規》,並且背過不少。但這次,我專門結合《弟子規》,觀看了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主講的《解讀弟子規》,對《弟子規》這部古人留給我們的經典,進行了更深入地理解,更細緻地品讀。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作為總綱,內容也是圍繞這幾部分來寫。意思是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兄弟和睦、與人交流言行慎重和與人交往誠信為先,要對任何人都熱情友好,要親近仁者。《弟子規》還提倡要懂得所有道德與禮儀後才可以學知識。

“百善孝為先。”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當然要擺在第一位。所以,《弟子規》開篇就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24個字,四次出現“父母”這兩個字,可見“父母”在古人心中的位置。這些規矩,看似簡單,很容易做到,可是我們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呢?

《弟子規》教育我們要注重與人交流的態度,要廣交朋友,也要多學知識。有一句俗話叫:禮交天下友。《弟子規》裏講了很多關於禮儀的知識,告訴大家做事應該謹慎細緻。出門在外時,要與他人和睦相處,不可隨意出賣、別人。可見古人是多麼講究禮儀。現代社會,在家裏也好,也社會上也好,和人交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善於和不同的人進行良好的溝通,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與人交往的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要誠信,這是對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平時要多親近比自己優秀的人,並學習知識,可謂知書達禮。

《弟子規》這部經典告訴我們許多文化禮儀,所以才會流傳至今。就如錢文忠教授所説:“學習弟子規,將文化落地為文明。”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讓國學經典國伴隨我們成長,將優良的文化傳統代代傳承。

Tags:弟子規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