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薦】歷史教學設計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47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薦】歷史教學設計

歷史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這次口語交際是以“講歷史故事” 為話題的口語交際訓練,這次口語交際是本單元課文學習的延續,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在蒐集、瞭解、交流歷史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其優秀品質。

學情分析:

在以往的幾冊教材中,學生曾經接觸到了有關歷史的故事,對歷史故事並不陌生。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嘗試過自己蒐集和整理資料,所以課下蒐集歷史故事對他們來説不是難點。但是在表達交流的過程中,清楚地向別人講述故事,能認真傾聽、思考、提問、作答,這些交流的規則還需要教師的提示和引導。

教學建議:

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把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通過正確、適時地引導和激勵性的評價,順利完成這次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體會到交流的快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選擇一個課外讀到的最喜歡的歷史故事,大方地講給同學聽,注意把故事講清楚、講完整,大膽説出自己得到的啟示。

2.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可以提問,可以補充,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

3.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熱情,提高學生閲讀興趣,從而開闊學生視野。

【過程與方法】

用遊戲、討論、創設情境等形式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指導學生把故事講完整,講具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好習慣,激發多讀課外書的熱情,提高閲讀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把自己蒐集的故事有條理地講清楚。

2.交流時做到態度自然、大方,表達流利,內容比較充實。

難點

能把自己喜歡的歷史故事講清楚,講完整,並與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啟示。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蒐集有關歷史故事。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最近在語文課上我們讀了西門豹治鄴、扁鵲見蔡桓侯等許多歷史故事,課外大家也讀了一些歷史故事,你讀了哪些歷史故事?(指名交流)

2. 聽了同學們的彙報,我知道大家從不同的途徑蒐集了很多歷史故事,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歷史故事會吧 !

二、在小組內交流

1.交代講述、傾聽要求。講的同學要講清楚,讓別人聽明白;聽的同學要認真聽,可以提問,也可以補充。

2.在組內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簡要介紹自己要講的內容。

3.組內成員以“新聞發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師巡視。

三、全班交流

1.各組彙報本組評出的“最佳發言人”。

2.挑選幾名“最佳發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評議講述情況。

四、交際範例

張婷君:我給大家講的歷史故事是“鑿壁借光”。西漢人匡衡,非常喜歡讀書,小時候家裏很窮,常常點不起燈。鄰居家裏點着燈,匡衡就把牆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裏透過來照看讀書

五、暢談感想,鞏固深化

1.聽了同學講的歷史故事,大家有什麼想法呢?可以談談對名人行為、品格的評價,也可以聯繫自身和現實情況發表感想。

2.學生暢談感想。

3.教師小結:歷史故事中一位位名人就是一座座豐碑,他們的思想與品格就像一座座燈塔,讓我們將他們的形象永遠銘記在心中,從他們身上獲得力量,學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邁進。

六、作業設計

課後繼續交流歷史故事。

板書設計:

講歷史故事

認真聽→仔細想→談感受

教學反思:

這節口語交際我利用學生對本單元熟悉的故事作引入,因為剛剛學完的'課文,印象深刻,更容易讓學生打開話題。用本單元的課文中主人公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打通了孩子學習的脈絡,實現了由讀到説的過渡,體現了學習的銜接性,推進了單元的整體教學。在整個課堂上我善於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大膽地將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展示給大家。每一個環節的過渡都比較自然,能引導學生對講故事的同學進行中肯的評價。但是,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講故事,而不是讀故事,我沒能作出示範作用,學生雖然完成了講故事的任務,卻缺少“故事味”。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完成課前佈置的任務,即收集一些歷史故事,但還存在小部分同學由於沒有材料只在課堂上充當“聆聽者”,沒有達到全員參與的效果。

歷史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列舉鴉片危害,描述林則徐禁煙相關史實,學會正面評價林則徐禁煙作用。

2.通過信息獲取、比較、整理,區別英國發起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複述鴉片戰爭的主要史實,瞭解關天培壯烈殉國事蹟,解釋説明清政府戰敗的原因。

4.列出《南京條約》內容,判斷戰爭和條約的性質。通過獲取信息、加工整理,歸納等活動,分析戰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

5.通過對此段歷史中華民族面臨深刻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的體驗,初步形成歷史發展危機意識。認同林則徐和關天培的'報國情操,初步樹立國家發展責任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區別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戰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

2.難點:分析戰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策略

1.板塊式教學設計策略。以邏輯順暢的四大板塊緊扣主題,設計教學流程。

2.問題情境創設策略。呈現直觀、有説服力的史實,設計思辨性、開放性、層次性的系列設問,培養學生的思維力、生成力、表達力。

3.演示講述法。在戰爭概況板塊中運用,省時高效。

4.學習策略:自主閲讀、生生合作、探討學習、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歷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在展示、演唱、辯論等活動中,體驗並瞭解在重大歷史變革中,音樂作品所起的作用,並認識他們的藝術價值。

2、通過演唱歌曲《東方之珠》以及辯論音樂作品與歷史事件的關係,從感性體驗與理性評價中,,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

教學方法:以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為主,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體驗重大歷史變革中,音樂作品所起的作用,並認識他們的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展開辯論,進一步探討交流“文藝作品與歷史事件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展示與評議

1、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

a.課題:音樂作品中的歷史變革。

子課題:①音樂作品與中國抗日戰爭。

②音樂作品與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③音樂作品與前蘇聯保衞戰爭。

④音樂作品與中國長征。

b.分小組展示學生在課外就“音樂作品中的歷史變革”這一主題的自選子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成果。

2、評議:每一組展示完畢,進行生生評議、師生評議。

説明:此環節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展示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實踐與體驗

1、歌曲演唱《東方之珠》。

①欣賞原唱歌曲。

②學唱歌曲。

③啟發學生進行歌曲處理。

④完整地演唱歌曲。

説明:此環節注重學生從演唱中體驗、感受歌曲的情感特徵。通過歌曲處理等形式,使學生進一步感悟、理解音樂作品在重大歷史變革中的作用。

2、辯論會

①出示辯題:歷史變革是由音樂作品激起並決定成敗的。

②分組進行討論。

③正方、反方進行辯論。

説明:從辯論中進一步探討交流“文藝作品與歷史事件的`關係”,注重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心理為主動探究的學習心理。

(三)總結與歸納

1、音樂作品在歷史變革中的意義。

重大的歷史變革,給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文藝作品在重大歷史變革的當時起到鼓舞人們鬥志的作用,重大事件成為歷史後,幫助人們記憶歷史的變遷。

2、提升高中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中有豐富的內涵,作為高中生,在欣賞時要注意由感性的欣賞逐步向理智的欣賞過渡,使我們的鑑賞水平向高一層次發展。

歷史教學設計4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學校工作計劃要點為指導,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強化質量意識,堅持教育創新。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紮實開展教與學的實踐活動,爭當名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平均水平。

三、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應用能力差,學習態度消極,厭學情緒濃。成為制約成績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

1 / 4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一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開國大典、抗美援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鄧小平、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港澳的迴歸、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現代化海空軍的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事業的發展、科技成就、教育事業、文學藝術和體育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

難點:新成立的偉大意義、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

六、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鑽研教材,學習“課標”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出高質量的課時教案。

2、加強課堂教學,準確、完整地把握歷史教學目標及內容,以課標和教材為依據,全面完成教學目標。

3、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習過程,讓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交流合作,探究問題。養成探究的習慣。

2 / 44、加強輔導。以優秀生和學習困難生為主,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績。

5、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6、增加課堂容量,精講精練,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一節課是四十五分鐘,再除去兩分鐘準備時間,實際只有四十二分鐘。我打算將課堂內的四十二分鐘分成三份:前五分鐘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導入新課;中間二十五分鐘教學新課;後十分鐘練習鞏固。

7、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在上一個學期,我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上做得不夠好,本學期我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讓學生掌握歷史小論文的寫作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8、積極參加教研室歷史組、學校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中的點滴進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9、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

10、成立歷史學習小組,互出測試題,切實提高歷史學業成績七、德育滲透

本學期通過現代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我國在經濟、國防、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崇尚科學的態度。瞭解我國的基本國情,認識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從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中體會到共產黨領導的必要性。堅定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念。

3 / 4初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和社會價值觀。

八、加強崗位練功

1、練“三筆一話”基本功,每週寫一頁正楷鋼筆字,對照字帖認真訓練;堅持講普通話,寫規範板書。

2、練駕馭“課標”、教材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3、苦練課堂教學基本功,包括規範化的歷史教學操作,教學語言、教態等。

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基本功。學會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利用好互聯網和空中課堂為教學服務。

5、堅持業務學習,認真做好筆記,重點學習“課標”和課標解讀;認真閲讀歷史方面的期刊和雜誌,收集教育教學信息。

6、堅持寫好教學手記和案例。真實反映教學中和得失,積累經驗。

九、本學期教學指標:本學期要腳踏實地的工作,不斷吸取經驗教訓。教好每一名學生,嚴愛結合。力爭使平均分超過60,及格率超過65,優秀率達到達20。

歷史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使學生了解抗日戰爭初期的歷史史實;瞭解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軍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瞭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過程;瞭解日本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

德育要點:

激發學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樹立為人類和平、民主、進步事業而奮鬥的精神。

重點:

血染盧溝橋

難點:

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今日本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多媒體

板書課題:

(出示圖片)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1932年日本又建立偽滿洲國,東北地區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只是日本野心的一小步,它的最終目標是整個中國、亞洲、甚至世界,因此,“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學習目標:

1、知道抗日戰爭初期的歷史史實。

2、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軍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

3、瞭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

4、銘記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過程中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

自學指導:

1、迅速默讀課文P74——78頁內容,瞭解本課所學的兩事件。

2、完成“導學案”中“自求新知”的內容,可以求助於同學和老師。

3、思考、討論、回答:

1)日軍為什麼首先進攻盧溝橋?

2)你對“南京大屠殺”有何認識?請同學們一步一步完成,老師相信你能行!時間6分鐘。

先學:

1)學生開始自學,教師巡視,教師指導並初步檢查導學案的`填寫情況;

2)小組長進行詳細檢查,導學案的填寫情況。

3)並檢測自學情況。

後教:

1)觀看圖片,回答兩道思考題;

2)學生質疑,學生解答。

3)總結板書

4)教師總結: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人民開始全面的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讓我們看到了日本法西斯的兇殘本質,而今日本極力掩蓋、歪曲這一史實,讓我們中國人時刻警惕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復活,防止它給中國和世界人民帶來災難,我們青年學生更要樹立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信念,為強大中國而奮鬥。

當堂訓練:

1)先做多媒體設計的習題;

2)再做導學案中的訓練題。

歷史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

瞭解隋朝繁盛的歷史:

①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②社會經濟的繁榮;

③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視頻資料和設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②通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

③在學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作用等重點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對“隋朝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

②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的集中體現。據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學生情況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七年級年級學生的思維日益表現為以邏輯思維為主,但形象思維仍佔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感悟歷史。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説明

①導學法,指導學生收集有關隋經濟發展和大運河的資料,準備歷史短劇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過採用圖片、視頻資料、學生製作的模型等直觀手段創設歷史情境並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③體驗式,採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在主動體驗、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從而促進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情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説明

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為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將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前期教學中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師引導改進。佈置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多渠道蒐集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整理並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準備歷史短劇,在蒐集、閲讀、編、演的過程中將體驗和感受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所探究問題的認識。教師製作課件資料,設計探究問題。

三、教學資源與資源準備

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下冊)

自制多媒體課件。

網站資料、材料。

四、多媒體應用分析

五、教學過程

歷史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古代史----隋唐文化。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隋唐時期就是我國文化又一個高峯期。

2、本章知識點包括:隋唐時期的書法、繪畫以及石窟、音樂、舞蹈等藝術成就;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成就等。

3、教學目標

⑴識記和理解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顏真卿的書法碑帖圖片,使他們認識到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書法藝術在唐朝已進入黃金時代

⑵能力與方法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作品,瞭解他們的成就,判斷他們各自的創作特點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

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明而自豪,立志於民族復興偉業;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鑑賞能力,誘發他們對祖國傳統書法、繪畫藝術的興趣和愛好。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隋唐時期的藝術成就(“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是重點子目)

難點:“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二、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採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國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繫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後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鑑於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隋唐時期的歷史現場,新穎別緻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隋朝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叫做什麼?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的雕版印刷品是什麼?唐詩繁榮的情況怎樣?哪三位詩人的成就最突出?過渡導入:剛才大家所回答的是隋唐時期科技、文學方面的成就,今天則要學習隋唐時期在書法、繪畫、石窟、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藝術成就了。其中,敦煌莫高窟還成了中外旅遊者嚮往的名勝古蹟和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

[新課講授]

一、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採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後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莫高窟位於今天什麼地方?它的大部分洞窟開鑿於什麼時期?為什麼説它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學生完成40頁“練一練”: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主要是因為(c——有大量壁畫、彩塑,精美而生動)。教師過渡講解:莫高窟所保存的文物,有許多就是書法、繪畫的藝術精品。它們也能反映隋唐時期在這兩個方面的輝煌成就。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後聯繫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二、盛大歡騰的樂舞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隋唐時期樂舞,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採用有利於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霓裳羽衣舞》,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瞭解隋唐時期樂舞,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

三、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我採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並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欣賞一些書法繪畫作品的錄象再現隋唐時期藝術的輝煌,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書法和繪畫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後我通過設計問題:“今天的人才市場裏,常看到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條件之一是要求應聘者當場書寫一段文字。他們認為“字跡可以反映人品。”你認為這種做法有沒有歷史依據?”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

歷史教學設計8

歷史教學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學創新”的動力。教師需要聚焦課堂,反思自身的教學。如今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總結過去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這裏我想簡單地談一下我的觀點。

一、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説:“對於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激發興趣 活躍課堂, 新課改主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個性,開發潛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心理學觀點看,興趣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説:“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因為興趣總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戰。”事實也證明,當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後,將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和探索。興趣是成才的起點和求知的動力。而國中學生學生,活潑好動,愛問問題,有些幼稚,又很可愛,因此,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我認為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有助於學生在一個輕鬆活躍的氣氛中愉快地學習知識,完成歷史學習,改變他們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一) 、保持歷史課的生動性能大大激發學生興趣。 1、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很枯燥,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無形中覺得很累,不願意開動腦筋,這時,生動通俗的語言就顯得極為重要。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説:“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強迫‘犯人’在銅柱上行走,‘犯人’剛踏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腳板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搖晃兩下,站立不住,就‘撲通’一聲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燒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2、國中生在思維特點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處於感性認識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直觀教學。如在講“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時,先讓五名學生表演歷史劇,再現歷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又出示過圖示説明: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裏,這就形成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從而使枯燥的概念變得直觀、形象、生動,便於理解。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3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吳越爭霸”時,結合“卧薪嚐膽”的故事,教育學生只要發憤圖強,吃苦耐勞,就一定能夠成功。又如學習“商鞅變法”時讓學生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教育了學生。第二單元學完後,組織學生舉行講故事比賽,不得不佩服學生的潛力,學生不僅故事講得好,體會也寫得好,不僅得到了啟示,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4、根據國中生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設計有趣味性的課堂作業。採用分組或個人搶答等多種形式,最後對優勝的小組或個人進行表揚,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也能夠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 尊重學生,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的保障。 現代的國中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別人對他們的感受。當他們感受到你的尊重時,他們也能自覺自願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響,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即使在學生回答錯誤時,也是平心靜氣地指導他們重新認識和更正錯誤。這樣,從上第一節歷史課起,就要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合作關係和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建立起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總之 ,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趣”為導,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活躍學生的“思”,培養學生的“智”,發展學生的“能”。用多種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有了興趣以後就願意去學,去探索,去求知,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牢固掌握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國中學生天真、幼稚,該説的他們説,()不該説的他們也説,有時課堂一旦放開,教師不易駕馭。可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大組,自薦組長,組長負責討論時推薦(自薦)代表發言、參與討論。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秦始皇陵兵馬俑”這個內容。先由封面圖引出話題,再結合第17課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對世界第八大奇蹟有一定的瞭解,然後讓學生根據三幅圖中三個陶俑的神態和動作猜猜他們的身份。學生討論的很激烈,進行了大膽的想象,他們都爭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 ,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所以辯論課的開展,故事會的舉行倍受學生的歡迎和重視。總體來説,有以下幾方面的效果

(一)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進行一場成功的辯論賽,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首先準備大量的必備材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關資料的收集,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為了證明一個論點,必須運用古今中外的例子進行論證;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必須翻閲大量書籍,學生由此增長了見識,強化了記憶,拓寬了知識面。

(二)突出能力的培養 首先是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鍊。辯論有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辯論要出採,往往還需要創造性思維去搜集、佔用新材料、採用新途徑和新方法、發現新問題和新視角,表達方式上運用新策略和新詞彙,從而使立論有新意、論辯有新招並注重在辯論中創新。優秀的辯詞可以為我們的課堂提供寶貴的學習和借鑑。學生在短兵相接的辯論中,表現出機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維、沉着的應變態度和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大大超出我的想象,這點也是我在付出了艱辛和努力之後,頗感欣慰的。此外,還有助於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的增長。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總之,我們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遨遊史海,創新思維,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

歷史教學設計9

本單元主要講述了古代文明衝撞與文化成就,介紹了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兩種主要方式:一種是和平交流,另種是暴力衝撞。通過觀看相關影片和圖片、列舉有關史實如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與傳播和馬可.波羅來華,學生親身感受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明白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和平交流和暴力衝撞分別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通過展示圖片,學生能瞭解古埃及、古希臘等文明國家的`文字、文學及藝術成就,知道這些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及民族自豪感。另外,通過理論聯繫實際,各小組探討如何中國文化的發展,最後教師總結:對於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我們應以開放的態度,尊重、理解、學習並加以吸收,從而促進中國文明繼續健康地發展。

歷史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以及原始農業的發展。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陳述歷史問題的口頭表達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納與分析的學習方法,提高作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通過展示文物圖片及提出問題,積累對原始農耕生活的認識;在學習中,使學生學會應用觀察法、比較法,並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 ,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體會人類適應自然的漫長和艱辛,增強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原始農業的發展

三、教學策略

教法:圖片分析法、觀察法、比較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第1節課中,我們學習了我國早期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他們如何獲取食物?

學生:打獵、採集。

展示圖片(見課件)

教師:打獵、採集,方便麼?

學生:不方便。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不穩定,需要經常遷徙。

教師: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有很大的侷限性,至神農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神農播種五穀,人們過上定居生活,人類進入農耕時代。

人類農耕時代的到來是進步,還是倒退了?這一時期的歷史遺存裏呈現出什麼特色?中國早期的農業又是怎樣發展的?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第2課的學習──原始農耕生活。

出示圖片(見課件),導入到新課學習中。

設計意圖:通過北京人等原始人類的採集和狩獵生活帶來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從採集、狩獵生活步入農耕生活是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非常自然貼切。【講授新課】原始農業的發展

提出問題:讓學生閲讀課本第9頁至第10頁的內容,回答“原始農業興起的時間、興起地區、發展變化、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誌、興起和發展的意義”等問題。

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答案。

過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國的長江、黃河和淮河等流域興起了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古代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址可謂星羅棋佈,而最為典型的代表一個在黃河流域,另一個在長江流域。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

教師:黃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長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們的生產生活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大差異。讓我們先走進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瞭解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出示圖片,展示問題,讓學生閲讀課本第6頁至第8頁回答如下問題。

學生回答後,老師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製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長矛、石球,以及魚叉、漁鈎、漁網等工具。

2.食物有粟、豬肉、狗肉、獵取的動物肉、採集的野果。食物來源主要是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其次為獵取的動物和採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內。

4.會製作彩陶、樂器、骨針、骨錐、紡輪。

設計意圖:通過閲讀課本歸納答案的方式,培養學生搜取有效歷史信息、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師:讓我們一起走進半坡博物館的展廳,欣賞一下半坡博物館中的6類展品,瞭解一下半坡人真實的生活場景。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半坡博物館中展品的相關圖片(見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展品展示,讓學生對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有直觀的認識,對原始農業、原始手工業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設計的原因,讓學生明確自然條件是對生產生活狀況的決定性因素。

教師:我們學習完了半坡居民的社會生活,現在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請同學們完成表格內容。出示多媒體圖片,展示問題,學生完成,教師展示答案。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通過複習,結合課本總結歸納出上述問題並能熟練記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落實課本重點基礎知識,通過知識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師:我們瞭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現在讓我們走進農耕文化的另一個典型代表,那就是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們的農耕生活又是怎樣的一幅場景。

學生回答後,老師出示答案:

1.他們的飯桌上會有米飯、豬肉、狗肉、牛肉。

2.他們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製石器。

3.他們居住幹欄式房屋。

4.他們的手工製品有陶器、玉器、樂器骨哨、象牙雕刻、骨製品和漆製品。

設計意圖:通過閲讀課本歸納答案的方式,培養學生搜取有效歷史信息、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師:讓我們一起走進河姆渡博物館的展廳,欣賞一下河姆渡博物館中的7類展品,瞭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實的生活場景。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河姆渡博物館中展品的相關圖片。(見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以上展品,讓學生對河姆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有直觀的認識,對原始農業、原始手工業水平有深刻的認識。在圖片展示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幹欄式房屋的優點和原因,然後老師再通過課件出示答案,進行講解。

教師:我們完成了對河姆渡居民農耕生活的學習,現在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請同學們完成表格內容。

出示多媒體圖片,展示問題,學生完成,教師展示答案。

學生活動預期效果:學生通過複習,結合課本總結歸納出上述問題並能熟練記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落實課本重點基礎知識,通過知識的強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問題,思考探究,交流展示。

教師:我們學習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兩大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後,比較一下兩者有何相似之處和不同點。(見課件)

學生完成後,讓學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師再出示正確答案並加以強調。

特別指出:河姆渡居民會燒製陶器,半坡人會製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幹欄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區多雨潮濕,夏季高温,冬季氣温在零度以上,幹欄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於通風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黃土高原乾旱少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涼的功能。)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引導學生掌握並深入理解本課的關鍵知識,使主體知識更條理、更清晰、更系統,便於強化記憶和鞏固。【課堂小結】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證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發展水平,為中國步入文明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為體現課本主體知識,附歌謠一首:

黃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糧食最早種植粟,

副食蔬菜魚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紡線織布是才能。

長江流域河姆渡,

磨製石器有進步,

耒耜耕地種稻谷,

幹欄房子共居住,

挖井養畜造陶器,

簡單玉器和樂器。

設計意圖:共同回顧本課所學內容,理清事件間的內在聯繫,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知識。

當堂檢測:教師出示課件試題,學生思考回答,然後教師出示答案,以達到當堂達標、當堂反饋糾正的目的。(見同步試題)

歷史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識記與理解:

記住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名稱,建立時間及建立者,瞭解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概況,理解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知道辛亥革命發生的過程及相關事件,瞭解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及概況,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及三民主義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和探討辛亥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使學生逐步掌握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分析方法,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鬥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難點: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及三民主義。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與教材,撰寫教案,製作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學生了解、收集有關孫中山和武昌起義的故事(包括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課、讀書指導、討論等多種方法相結合。

【教具(媒體)】

電腦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程】

導入新課:

(用電腦屏幕顯示孫中山像。師問)請看,他是誰?(生答孫中山。師又問)知道他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嗎?(生答辛亥革命。師引導)這場革命是怎樣組織發動的?結果如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顯示或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一、辛亥革命的醖釀

(師講)“醖釀”是一個組織和準備的'過程,包含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組織的建立、革命指導思想的形成、早期革命活動的開展等內容。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一個革命團體的建立。

(師講)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王朝的腐敗,清軍慘敗。在此嚴重危機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愛國志士積極行動起來,開始了救國救民的抗爭。(課件顯示。同時要求學生邊看書邊回答。)

1、興中會-----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時間、地點、建立人、宗旨、性質

(師指出)興中會的成立,標誌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之後,全國各地紛紛建立革命團體,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

2、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時間、地點、聯合的革命團體、領導人、政治綱領、機關刊物、性質、意義

(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本節的重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共同解讀)在這裏,“韃虜”是指滿族統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統治;“建立民國”就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就是國家通過核定地價徵收地租税,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總之,因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這個綱領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

(過渡)在《民報

歷史教學設計12

【目標解讀】

1.記住: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論的主要內容;伽利略的重大成就

2.理解:

(1)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論的意義。

(2)物理學取得重大進展的原因

知識準備

1.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原因有哪些?

2.人文主義思想的含義是什麼?

3.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有哪些?(文藝復興以後,面向現實、重視實踐的風氣促進了近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知識形成

一、經典力學

(一)問題:閲讀本課第一目課文,思考:

1.17世紀物理學取得重大成就的歷史條件是什麼?

2.經典力學的奠基者──伽利略的傑出成就有哪些?有什麼重大意義?

3.經典力學建立的標誌、內容、特徵和意義是什麼?

(二)點撥:

1.17世紀物理學取得重大成就的歷史條件:(1)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反對盲從和迷信,提倡去創造、去發現,為把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創造了必要的條件;(2)宗教改革進一步摧毀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對科學革命發生了巨大的影響;(3)地理大發現又以實踐證明了地緣學説,未建立新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奠定了基礎。

2.伽利略最早倡導並以實踐實驗加數學的方法,他所謂的實驗是理想化的實驗。牛頓的方法是“歸納──演繹法”與從前的演繹法所不同的是,牛頓認為演繹的結果必須訴諸實驗確證。在二位大師這裏,實驗觀察和數學演繹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三)針對性練習:

1.牛頓曾經説過:“如果説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於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努力,牛頓才有可能在已經準備好了的材料上建立其宏偉的經典力學大廈。這座大廈建立起來的標誌是

A。《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的發表

B。《物種起源》發表

C。《純粹理性批判》發表

D。《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

2.海王星的發現是根據

A、哥白尼日心説的推算

B、牛頓理論的推測

C、法拉第學説的計算

D、愛因斯坦對時間、空間屬性的解釋

二、相對論的創立

(一)問題:閲讀教材第二目課文,思考:

1.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背景是什麼?

2.相對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3.相對論提出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二)點撥:

1.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日常接觸的都是遠遠小於光速的運動,根本無法察覺到愛因斯坦相對論所描述的相對論效應:長度變短、時鐘變慢。但如果接近光速的運動能變成現實的話,一個以這樣的速度運動的人,在另一個靜止的觀察者看來就可能只是一條線。

2.牛頓力學和相對論的關係:牛頓力學(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都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前提:物體運動是在低速情況下。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指出時間和空間隨着物質的運動而變化。要注意理解:相對論是對牛頓力學的既否定又發展。

(三)針對性練習:

3.相對論的主要內容不包括

A、 時間和空間是絕對不變的

B、 時間和空間隨着物質的運動而變化

C、 物質的質量隨着物質的運動而變化

D、質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4.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場偉大革命,原因是他

A、否定了牛頓的力學原理

B、借鑑了法國科學家的學説

C、揭示了時間和空間並非絕對不變的屬性

D、修正了能量、質量相互轉化的理論

三、量子論的誕生與發展

(一)問題:閲讀教材第三目課文,思考:

1.量子論誕生的背景是什麼?

2.量子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量子論是怎樣得到發展的?

4.量子論誕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二)點撥:

在量子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極大地促進了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學科的發展。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結合形成的核物理學,指導製造原子彈、氫彈和建立核電站。量子力學還為電子技術、半導體技術和激光技術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針對性練習:

5.在宏觀世界中,看起來相同的物體總是可以區別的,但在微觀世界中,同一類粒子卻無法區分。例如:所有的電子的一切性質都完全一樣。下面哪一理論的提出。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A、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提出

B、相對論的提出

C、量子論的提出

D、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6.關於量子論和量子力學影響的表述,錯誤的是

A、促進了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學的發展

B、標誌着人類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開始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

C、帶動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理等學科的理論發生的革命性的突破

D、深刻的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

知識應用

1、伽利略對天文學的貢獻不包括

A.發表《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B.自制天文望遠鏡

C.發現許多肉眼看不到的的天體

D.確定了勻速運動的新概念

2、牛頓力學體系不包括

A、二慣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B、物理學的相對論

C、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

D、萬有引力定律

3、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對人類的主要理論貢獻是

A、建立經典力學體系

B、發現落體定律

C、提出相對論

D、創立量子力學

4.19世紀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所以被看作絕對權威的理論,主要是由於

A.經典物理學日臻完善 B.根據萬有引力理論發現了海王星

C.人們認識的侷限性 D.經典物理學可以解釋一切自然現象

5.19世紀,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是

A.經典物理學不夠完善

B.經典物理學自身的侷限性

C.物理學出現一系列新發現

D.經典物理學僅能解釋地球上的物理現象

6.伽利略和牛頓都強調 ①實驗 ②實驗與數學的結合③相對論④量子論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7.下列哪一理論的提出,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A.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提出 B.相對論的提出

C.量子論的提出 D.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8.愛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論是在

A.《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B.《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C.《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物種起源》

9.為量子理論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有 ①愛因斯坦②牛頓③玻爾 ④普朗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未來的某一時間,有一對20歲的孿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飛船以29萬千米/秒的速度飛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後,當哥哥已經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時,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卻發現弟弟還是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你認為應該用什麼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

A.相對論B.量子理論 C.萬有引力定律 D.質量不變定律

11.下列科學家與其科學成就的對應關係中不正確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B.牛頓──經典力學體系標誌着現代科學的形成

C.愛因斯坦──物理學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論誕生,人類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

12.“使人類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知”指的是

A.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

B.進化論的提出

C.自由落體定律的提出

D.量子論的提出

13.右圖是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尋秦記》的男主角項少龍,他穿越時空從21世紀到了秦朝統一前。這種題材的文學作品和影視節目盛行一時,能為這類作品和節目提供科學依據的是

A.基因改造工程

B.空間控制理論

C.相對論

D.量子論

14.有個物理學家説:“19世紀物理學大廈已經全部建成,今後物理學家只是修飾和完美這所大廈。”這所“大廈”的奠基者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頓 D.法拉第

15.“這一定律體現了天上運動與地上運動的統一性,它把天體運動納入到根據地面上的實驗得到的力學原理之中。這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偉大的綜合,也是人類認識上一次巨大的飛躍。”引文中“一次巨大的飛躍”指的是

A.電磁學理論的建立

B.進化論的出現

C.牛頓力學的建立

D.“日心説”的提出

16.閲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19世紀末,物理學家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質內部的微觀世界,放射線和原子被發現,另一方面擴展到整個宇宙。隨着光學等學科的深入發展,人們對在光速或接近光速運動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俄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的範圍。物理學被稱為“晴空上漂浮的兩朵烏雲”的兩個無法解釋的難題,其一就是以太的不存在。這是的經典物理學賴以建立的絕對時空觀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請回答:

(1)經典物理學的基礎(代表)是什麼?

(2)19世紀時,經典物理學發展到何種程度?他所適用的範圍主要是什麼?

(3)19世紀末,物理學的發展對經典物理學提出了怎樣的挑戰?

(4)20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取得的兩項最重大的成就是什麼?它們與經典物理學的關係是什麼?

參考答案:

1—5:DBACB 6—10:CCACA 11—15:BDCCC

16

(1)17世紀牛頓創立的經典力學。

(2)到19世紀,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光學、熱力學、電磁學、天體物理學等新興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把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推進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他所適用的範圍主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

(3)19世紀末,物理學的研究一方面對深入到物質內部的微觀世界,另一方面擴展到整個宇宙,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的範圍,經典物理學賴以建立的絕對時空觀受到嚴峻的挑戰。

(4)量子理論和相對論。他們發展了經典物理學,彌補了經典物理學在宏觀的宇宙世界和微觀的粒子世界面前的空缺,為人類描繪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對整個人類的思維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歷史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列舉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理解他們思想形成的原因,並對他們的思想作簡要的評價。

【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情景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學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繼承古典文化。

二、教學分析

【本課重點】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及其評價。

【本課難點】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學觀點。

三、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大屏幕背景播放希臘文化的資料片,由學生講述所熟悉的希臘神話故事,通過故事中諸神的人格化,導出希臘是歐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發源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提到古希臘就不能不提到它為後世留下的無窮無盡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話題。大家都知道奧運會和它倡導的奧林匹克精神,奧運把競爭和友誼、衝突與和平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希臘,去感受一下古希臘文化的人本主義特徵。

課文講授

一、人文主義的含義?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簡單地説,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二、“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學派

(1)智者學派的出現(背景)

公元前6世紀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周圍的世界。

公元前5世紀,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峯。雅典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政治生活,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智者學派”的概念、觀點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成為人文薈萃的中心,人們崇尚公開的精神。在公開的討論或辯論中,必須具有雄辯、修辭、哲學及數學等知識,於是“智者學派”應運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邏輯、數學、天文、修辭、雄辯等科目為業。是一些在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學、講演術和其他一系列知識領域內深刻而大膽的改革家。他們並不構成一個固定的學派,也沒有統一的學説,只是在思想傾向上有共同之處,遂被稱為一派。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羅泰戈拉。

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後被稱為“普羅泰戈拉命題”。這一命題以承認事物的客觀存在與運動發展為基礎,認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只能是個人的感覺和利害,把社會或國家理解為個人的集合,強調個人選擇。為當時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論根據。對當時流行的“神意”説加以懷疑。因為人是具體的個人,如果每個人都有其判斷事物的標準,就等於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

(3)智者學派的影響

智者學派是希臘社會發展,特別是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他們很少有系統著作傳世,但他們在當時和對後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當影響。智者開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的有益嘗試,並從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結論。智者的啟蒙作用在於對自然、社會、國家、政治、法律、道德、人類社會的形式和規則,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明顯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隸主民主派有聯繫,具有進步的傾向,有的懷疑諸神的存在,有的認為政治制度由人們協約公議而產生,非神所規定,有的則反對奴隸制本身,認為奴隸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三、“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

安排學生可以表演的小劇目:

第一幕:一個青年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獲得知識?”蘇格拉底將這個青年帶到海里,海水淹沒了年輕人,他奮力掙扎才將頭探出水面。蘇格拉底問道:“你在水裏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空氣,當然是呼吸新鮮空氣!”“對!學習就得使上這股子勁兒。”

第二幕:蘇格拉底習慣到熱鬧的雅典市場上去發表演説和與人辯論問題。他同別人談話、討論問題時,往往採取一種與眾不同的形式。這一天,蘇格拉底像平常一樣,來到市場上。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説道:“對不起!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怎樣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説:“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才是有道德的。”蘇格拉底裝作不懂的樣子又問:“但為什麼和敵人作戰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就不道德了。”蘇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説,我們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那人説:“那是戰爭中出於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蘇格拉底又追問起來:“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説,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蘇格拉底並不滿足,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説是道德的。那就是説,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説明。究竟用什麼來説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那人想了想,説:“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蘇格拉底這才滿意地笑起來,拉着那個人的手説:“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於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蘇格拉底把這種通過不斷髮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作“精神助產術”。

蘇格拉底是與智者學派同時代的卓越思想家,針對雅典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現象,他鍼砭時弊,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蘇格拉底認為社會中的人應該具備美德,美德來自於知識,最高的知識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知識,美德就是關於善的知識,於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於無知。他進一步指出,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四、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在《理想國》一書中,他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治國家,武士們保衞國家,農民和手工業者則負責生產。柏拉圖的這種想法儘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高中歷史必修3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教學設計

歷史教學設計14

 一、學習目標

1、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狀況及特點。

2、瞭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3、通過本課的學習,熟悉本課所敍述的夏商、西周經濟發展的概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徵及概念,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4、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難點:教學對“青銅文明”概念的理解。

 三、學習方法

1.講解法:對於重要的理性分析內容,主要由教師講解,應注意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和演繹思維的流暢性。

2.講讀法: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後通過引導學生閲讀、分析課文、投影所示歷史資料和圖片,進一步理解教材。

 四、教學過程

【獨立試航】(預習課文,自主完成基礎知識,記下發現的問題)

1、我國出現青銅器的時間是社會末期,社會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其中著名的青銅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那裏出土的、、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矚目。

3、除青銅製造業外,商周時期的業和業也很發達。

4、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形成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化。

5、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業,主要勞動力是。

6、思考:“動腦筋”(第26頁)

7、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合作探討】(生生互助,師生互動,點撥釋疑,共同提高)

(一)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圍繞疑難點討論)

(二)班內交流展示(師生、生生互動,點撥釋疑,知識深化)

第一子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指名説出自己學到的知識,師適當引導,補充;

2、結合第26、27頁插圖,識讀圖形,記住名稱並討論回答:為什麼説商朝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第二子目: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1、通過學習,知道我國奴隸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和比較先進的生產工具。

第三子目:奴隸的悲慘生活

1、依據第28頁圖,競答我國奴隸社會中奴隸的生活狀況。

2、解決思考題;動腦筋

【扣標整合】(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形成網絡)

青銅器:出現時間,燦爛時期;特點是品種多、水平高、分佈廣。

手工業: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業發達:玉虎、玉象

農業:“五穀”齊全;知道、、技術,使用一定量的青銅工具。

畜牧業:現在的主要家禽品種時已有,並建有,商王室有專門牧場。

認識: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之上的。

五、達標測評(我達標我快樂)

1、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應屬於下列哪一個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漢

2、下列四個青銅器中,我國古代青銅工藝的突出代表是()

A.獸紋扁足鼎B.人面紋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證明我國商周時期()

A.青銅工藝水平高超B.原始農耕文明出現

C.畜牧業發達D.鐵器開始使用

4、我國青銅工藝鼎盛時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戰國

5、我國青銅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紋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紋方鼎

6、下列青銅器中,屬於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銅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與商周同時期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在()

A.長江三角洲B.華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國夏商周時期使用的主要勞動力是()

A.奴隸B.農民C.工人D.農奴

【知識拓展】(知識拓展遷移,開闊視野,提高能力)

閲讀材料後理解問題:(有興趣同學,優先回答問題)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佔有大量的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展,由於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的剩餘產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擺脱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歷史教學設計15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閲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活動:成語故事表演

【找一找】

1.從課文或參考書中找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列出目錄。

2.選出你們最喜歡的一則成語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

(1)寫故事稿。

(2)飾演故事中A、B、C……角。

(3)儘量想辦法準備一些輔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服裝等,請參考課文插圖)。

2.各小組代表在全班擂台賽上演講各自準備的成語故事。

【議一議】

1.談談你參與活動的感想。

2.從你飾演的人物的立場、角度談談對所演講的歷史故事的看法。

3.這則故事變為成語,流傳至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評一評】

各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勵為主,讓所有的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悦)

Tags:教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