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國小數學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6W

國小數學教育是學生系統化地接受數學教育的初始階段。下面是小編網絡整理的國小數學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國小數學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國小數學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一)

國小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階段,對於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了一個基礎,學生喜不喜歡學習,愛不愛學習,關鍵在於教師有效的引導。而這對於學校的教學水平來説也擁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地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意義所在,學生才能良好的成長,教學水平亦才能相應的提高。下面筆者就其教學經驗簡單談談。

  一、 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 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如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教師要採用多種教學模式,如猜想、觀察、聽講、思考、操作、自學、討論、演算、小組競賽等;增加教師自身的魅力也能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比如精彩幽默的語調,揮灑自如的教態,簡練漂亮的板書板畫,得體的儀表,親切的話語,熱情的鼓勵,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維,嫻熟的解體技巧等。教師如果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這些精神需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那麼效果將會是持久而巨大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相關的遊戲來引導學生學習,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遊戲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生一聽玩遊戲都集中了注意力用一雙好奇的眼睛看着我。在後面的學習口訣的教學中我都採取以上的方法,學生邊背誦口訣邊用手指演示,使學生的學習氣氛活躍,同時學生也從中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這樣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使學生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二、調動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的積極的參與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與水平狀況,創設符合和適應學生學習的情境,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去獲取知識,以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由單純的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確實把國小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脱出來,還孩子們童年的歡樂,使他們在德、智、體、美、美、勞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於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於學習。教師要善於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一部分人,而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教師也要善於通過正確的評價,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實踐證明,讚揚優於責備,責備優於無評價。

這樣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悦。學習是一種勞動,學習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並不能滿足於課堂教學形式的活潑多樣,應該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認真、努力的學習,變“苦”為“樂”,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尤其對學習較吃力的學生,教師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每一點步,使他們感到,經過自己的努力是會獲得成功的。

  三、培養學生情感

華東師大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國小教學改革的深化》一 文中提出,課堂教學的目標不僅應包括認識方面的目標,還應包括學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 交往意識與能力等方面。她指出,這裏提出的情感目標,並不是美國教育家布盧姆在目標分類中所提到的,僅以服務於認知目標完成為目的的情感目標,而是指教學應該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的健康、豐富和情感控制能 力的`發展。情感、意志等目標既有與認知活動相關的內容與價值,又有其相對獨立的內容與價值。把情感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之中,有助於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生活和學習的樂趣。因此,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認識,它是學生基本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情感是多方面的,就教師而言,在國小階段,我認為教學目標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國小數學教學目標要具體化,也就是在教學中要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單元和課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的建立在研究學生、分析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師自身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

  四、在生活中學

數學源於生活實踐而服務於生活實踐,教師所提出的數學內容應和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必須根據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背景、感興趣的問題等,設置相關的情景,使學生能在他們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但是光是口頭鼓勵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效果不大。因為我們接觸的孩子只是國小生,他們的發現問題是盲目的,解決也只是一句空口號,需要大人的從旁協助。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密聯繫實際,收集數據資料,讓學生髮現身邊的數學,感受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校園生活應該是學生們最熟悉的、最感興趣的內容,如校園中的“位置”問題,像排列的座位、體育課上的隊列;校園內的幾何形體,像校門或大廳裏的柱子、體育室裏面的各種球等;假如能把這些校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學生們就會感到非常真實、有趣,從而增加對數學的親切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國小數學教育是學生系統化地接受數學教育的初始階段,教師在這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好學生學習的情趣以致他們在生活中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是我們國小教師教學的幾個關鍵,而只有讓學生自主快樂的學習,我們的教學水平才能相應的提高。

  國小數學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二)

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課堂教學都是我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效率就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教學任務,即投入的時間、精力與“產出”的關係。它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着學生作為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有些老師想通過延長上課時間、大搞題海戰術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可結果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危害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用盡量少的時間與精力,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學習效益的課堂教學,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自身素質的根本所在。向課堂要效率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並執着追求的目標,筆者對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作了以下幾點的思考:

  一、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國小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使國小數學教材發生了

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深入地解讀教材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吃透新課程的理念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觀念隨着新課標的誕生,已經逐漸淡出了教學陣地。《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要做到這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於換湯不換藥。

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説的是這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有價值,二是學習方式有價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聽一位老師上的“與11相乘的速算”,這個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中經常碰到的。學生通過計算、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找出規律,運用規律進行計算,在獲得與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時感悟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樂趣。

(二)領會教材意圖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筆者曾聽過一節“認識整時”的課(數學第一冊第91-92)。講課的老師從第91頁的主題圖引出了課題,接着在師生互動中認識整時,動手操作撥“整時”後教師指導正確寫整時,最後以第92頁的插圖來鞏固對整時的認識。整節課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落實得很紮實。可講課的老師對插圖並沒有物盡其用,只是看一幅説一幅,缺少了有機的結合起來觀察與討論,難免令人感到浪費了珍貴的教學資源。實際上,教材中的插圖都是經過編寫教材的老師精挑細選,幾乎每一幅圖都不止一層意思。筆者建議授課的老師把第92頁的插圖(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學習時間的安排)以“先分後總”方式加以詮釋,即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插圖講解圖意,鞏固對整時的認識,再讓學生綜合起來看這幾幅圖談談自己的感受。儘量讓學生主動的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體驗到數學學習是有價值的,並有意識的建立學生的時間觀念,滲透要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二、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是關鍵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任何學生在走進課堂之前,都不是

一張白紙。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每個人的領受是不同的,學習者在認知、解釋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優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決定着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着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決定着教學效率的提高。傳統教學目標搞“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但是制定分層目標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標、上限目標、發展目標。如在教學算法多樣化時,筆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學生則要求會運用多種算法,能力更好的學生在會運用多種算法的基礎上學會擇優或想出更好的方法。這樣從學生的認知差異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營造民主化的師生關係

新課程對教育評價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視,課堂效率的提高與它有密切的正相關。

和諧的教學評價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成就感,促進師生關係的發展。在課堂上我們都會使用評價。從評價主體上看,分為師生、生生、生師;從評價手段上看有口頭語言和稱讚的目光、親切的微笑等體態語言。如“你的想法很獨特,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假如學生提出的問題果真有價值,老師應該馬上肯定:“你的問題很有價值,老師很重視。”條件許可的話,可以組織學生一起來探討。有效的評價既能指明優缺點,又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力量。有時,我們會在課堂上聽到“好的”、“不錯”類似這樣的評價。對教師來説簡單了,可對於學生而言缺乏針對性,甚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習主動性減弱。為了引導學生評價他人,有些老師會説:“你認為他説的怎樣?”……筆者認為學生的自我評價環節在課堂中比較單薄,老師可以讓它厚實一些。如“你對自己的發現怎樣評價?”這樣有利於學生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從而對自己在知識與技能、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時發現並做出不斷的調整。

綜上所述,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應該是深入解讀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等方面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關係。筆者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