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書籍

書籍的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欄目: 書籍 / 發佈於: / 人氣:2.53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書籍的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書籍的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書籍的讀書心得1

人生快事,莫如讀書。它能讓我們知天地、曉人生。它能讓我們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書是我們精神巢穴,生命源泉。古今中外有成就人,到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善於從書中汲取營養。從閲讀中養成愛好讀書習慣,體會讀書樂趣,學習和掌握一些讀書方法,這不是人生第一大快事嗎?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讀書各種樂趣吧!

讀書一大樂趣莫過於當你當你正為一個問題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時候,或對某一個問題似有所聞時候,打開書一看,你就會發現早已有人對這個問題做了充分論述,正好騷到了你癢處。這種“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覺你那麼舒服,那麼自在。

讀書對於不同人有不同樂趣,對於從事體力勞動來説,讀書一種休閒;對於從事腦力勞動人來説,書可能是一種靈丹妙藥,煩悶時,讀書可以解悶;愁苦時,讀書可以忘憂;興奮時,讀書可以暢流……

讀書給人恬淡、寧靜、心安理得快樂,是名利、金錢不可取代,書就像人類精神營養劑,缺了它,生活必缺陷。讓我們別留下遺憾,拿起書吧!相信你一定也能從書中懂得人生真諦!

暑假裏我讀了《插班生兄妹的祕密》這本書,把我深深吸引住的是其中寫《插班生兄妹的祕密》的這一篇。

《插班生兄妹的祕密》這一篇講的是唐子龍和唐子涵這對龍鳳胎兄妹,他們剛來到九年級(8)班的時候,陶曉樂這個‘柯南迷’就覺得很奇怪,便開始跟蹤這對兄妹。在路上的時候,唐子涵時不時的回頭張望,下的陶曉樂左躲右閃,心是不是跳到嗓子眼兒。過了一會兒,一雙手重重的拍在陶曉樂的肩膀上,陶曉樂嚇了一跳,回頭一看,原來是‘耗子’王浩和‘花痴妹’劉子琪。他們倆好奇陶曉樂在幹什麼,陶曉樂告訴了他們倆唐子龍和唐子涵的奇怪之處,他們倆非常認同,就和陶曉樂一起跟蹤這對兄妹。

中途,唐子涵有幾次回頭時都差點兒發現他們,幸虧他們及時躲了起來,不然就功虧一簣了。唐子涵越這樣謹慎,陶曉樂就越好奇。這對兄妹左拐右拐,像是要甩掉他們一樣,但他們三人始終沒被甩掉,反而越跟越緊......最後唐子龍一揮手,一輛高級轎車把這對兄妹接走了。躲在一旁的陶曉樂、王浩和劉子琪都知道了這對兄妹是富二代。

第二天,陶曉樂對唐子龍和唐子涵説了他們三人跟蹤這對兄妹的事。這得兄妹不但沒有生氣,而且還用懇求的語氣讓他們保密,陶曉樂連忙答應了。陶曉樂來到了他們的家裏,認真地聽唐子龍和唐子涵説。他們説因為他們的家世,就在以前的學校被同學孤立了......

等他們説完之後唐子涵就哭了起來,陶曉樂不知道怎麼安慰這對兄妹,就對他們説:“誰説你們沒有朋友,從今天起,我們就是永遠的好朋友。”

第二天陶曉樂把他的所見所聞都告訴了王浩和劉子琪。王浩和劉子琪知道後就開始和陶曉樂密謀了一件大事。

在星期五下午最後的一節課,全班同學給這兩兄妹過了個快樂的生日,之後唐子龍有了自己的好兄弟,而唐子涵也有了自己的好姐妹。然而在公佈成績的這一天,唐子龍和唐子涵這兩個兄妹坐上了去美國的飛機......

插班生兄妹就像兩個墜入人間的天使,突然闖入這個世界,又悄然無聲的離去,坐着飛機飛向了新的世界......

讀完這本書,讓我更加覺得同學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同學會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的!

書籍的讀書心得2

我是被該書的書名所吸引而買這本書的,因為前段時間我對哲學的思考使我對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之不同處有一定認識。本書寫的比較生澀難懂,我這裏只把本書最主要的意思寫下來:

邏輯一詞在這裏用的是"心智動作的學問"的傳統意義。

理性主義可以用於自然科學,但要充分理解如詩歌、語言、宗教、藝術、歷史等人文科學對象,則必須擺脱唯理主義的囿錮。

人文科學有對象與我(主與客)兩個端點。自然科學的對象是事物世界,而人文科學所要感知的對象並不是"事物",而是與作為觀察者的人具有同樣素質的"其它人"。所以,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乃是由人構成的"人格世界"。但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得勢的情況下,人文科學學者借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把人文科學的對象"物化"。卡西爾提出,研究人文對象除了要考慮其"物理存在"層次和"對象表現"層次外,還必須涉及其"人格表達"的第三個層次。

若要了解一門科學之邏輯結構,必先要弄清楚,這門科學是如何地把那特殊的收蓄於普遍之下。每一概念都是"殊多中之統一性",即都是特殊與普遍的關係。

人文科學要建立自己的概念。建立起來的概念必須具備普遍性,使特殊的事象能被收蓄於普遍概念之下。雖然這些概念並不象自然科學概念具備嚴格的性質及法則恆常性,但也並非只適用個別事例。人文概念的普遍性並非"存在"意義的普遍性,而是"方向"上和"使命"上的普遍與統一。

本人的理解及發揮:

人文科學對象是活動的對象,自然科學的對象是靜止的。觀察人文科學對象要注意其背後的締造者。

對於人及人類社會的對象,各種理論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問題是研究者如何去綜合。

對於人文、社會知識等人作為主體參與的事物,未來比此在更有價值。對未來的指向創造了真正的價值。基於主體的原因,人文、社會知識領域要引入目的概念。也許還有其它的,如關係,如視角。每一專門領域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方法。

當我們觀察人文、社會領域的事物時,除了分析它的構件,在應用時,更要研究如何統一融合這些要素。分析構件的方法可以深入瞭解細節,但我們是在一個乾淨的環境(理想狀態)下分析的。這些構件卻是在複雜環境下共同發揮作用的。經濟學家能發現並解釋別人看不到的經濟現象並因此獲得名譽,但預測經濟卻總是錯就是這個原因。所以要明白我們的知識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是正確有效的,限制的因素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跳出來。

物資有價值、文化有價值、幸福有價值、林林總總,但到底誰的權重更大一點難以判斷。在人文知識領域,仍需要一些具有確定性的東西來構建大廈,使自己有堅實的基礎。我認為這個相對恆定的東西是信仰,價值觀。一個有信仰的人,有明確價值觀的人是可信賴的,面對不確定的世界時,他們有確定的對應。

高層次的複雜主體,其構建成份的環境穩定性決定了主體的穩定性,基於不穩定主體建立的任何理念、知識、概念及社會事物。都具有環境依賴性,隨環境的變化而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如同多面的晶體,能反射陽光到你眼裏的那一面是最耀眼的那一面。

書籍的讀書心得3

”教育終究是基於生命和貫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終能夠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勝利,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誰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誰就能夠把這樣的信念堅持更久。“這是張文質老師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寫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歡這樣的文字。肖川老師的文字裏也會常常讀到這樣的一種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熱愛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裏就總能流露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確實是”緩慢“然而又是”堅定“的。每一次考試之前的班會課,學校都安排主題為誠信教育,考風考紀講了又講,誠信簽名也是簽了又籤。然而,作弊的行為依然屢禁不止。每次年級通報作弊的學生名單時,我的心就揪得緊緊的,生怕聽到自己班級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對學生不信任還是對自己不信任,總之會有一種緊張的情緒。雖然每次考前動員,我都費盡心思,總要講一些他們之前沒聽過的故事。因為,我擔心老生常談最後會變成空談。比如這次期末考前,我講了一個留學生到德國去的時候所經歷的一件事。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都可以順利通過檢查,唯獨來自中國的學生要被留下來詳細檢查,他們不大相信文憑上的鋼印,不大相信身份證是真實的,因為中國假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覺得這個民族他們不敢隨意相信。你在國內,覺得處處防假,經常打假,都習以為常了。然而,走出國門,你才會發現,原來,民族的誠信危機已經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尊嚴了。國有國格,人有人格。面對這樣的誠信危機,我們能做些什麼?每一次考試,希望我們都能想到我們的責任。類似這樣的教育很多,我們得不厭其煩地去尋找新鮮的教育故事,因為我們一直希望孩子們的生命會很美麗,能儘量少沾染一些市儈的污濁氣。

孩子們今後走上社會,會看到很多陰暗面,會遇到很多挫折,會遇到很多與學校所教育的價值觀相沖突的東西。然後,我想,只要每個生命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已經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麼,他會知道該怎麼去面對陰暗面,該怎麼去陽光地、積極地對待挫折。

要”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堅持更久。也只有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這麼一個工作。每帶一批學生,我便投入極大的心力。收穫的就是艱辛與幸福。每次非常疲憊之後,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當接手一個班級之後,又不自覺地投入進去了。我發現自己沒法不投入。於是就難免很累。現在慢慢的也接受這麼一個事實了,我就是這麼一個控制不住會牽掛人的人。也許,這正證明着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潤澤生命,教育是基於生命且貫穿生命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得時時在場。不能含糊,不能應付。

書籍的讀書心得4

課題研究期間,我讀了一本名為《育人先做人》的教育專著,頓感受益匪淺。

這本書中寫了許多理論知識,但又不僅僅停留在説教上,書中還寫了許多教育故事,有幾百字的故事,也有幾千字的故事,從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中,讓人不斷感悟人生的道理。其中有一個故事,我看了特別有感觸。那是一個孝心搶撈的故事,主要講一個軍人不顧軍紀去搶撈一件衣服,後來被上級處分,到最後有一個海軍准將對這事很好奇,通過和他交流了解到他是為了搶撈一張母親的照片才不顧一切,他的這份孝心感動了將軍,取消了對他的處分。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有時候有些學生犯了錯,我們應該冷靜客觀地分析一下,聽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急着去處分去批評,想想故事中的那個軍人,如果不是後來遇到了這個將軍,他就只能無奈委屈地承受着一切,對他以後的人生也會留下陰影。試想,如果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對待學生的錯誤總是簡單粗暴,不給學生解釋的機會,也許也會給學生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我們要愛學生,就要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注重與學生的心靈溝通。

書中還有幾個是講一些知名人士小時候的故事的,他們有的開始成績十分不理想,有的調皮成性,但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都遇到了一些好老師,這些好老師的言行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這讓我明白即使是最頑皮的學生,他們的可塑性仍是很大的,只要從愛護他們的角度去教育他們,他們都會變成很有出息的人的。

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如果能儘量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地慷慨地去讚賞他們,就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鼓勵他們奮發向上。以後,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學生,我都能更加耐心地對待和處理,爭做一名學生心目中的優秀教師。

讀了這本書,我還體會到做一個合格的老師確實不容易,我更加懂得了正人要先正己,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堅決要做到,樹立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作表率的意識,以教書育人為本職,作學生表率。現在,我對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的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個人利益與教育事業問題上,我的思想產生了一次質的飛躍。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正在塑造着國家的今天和明天,我們肩負着神聖的使命,如果沒有超乎尋常的細心、耐心和恆心貫徹整個教育工作的始終,那麼,我們是拿不到打開學生情感閘門的金鑰匙的。就讓我們為孩子健康的成長一起努力!

書籍的讀書心得5

王曉春教師的著作《今日怎樣當教師》一書中有100個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國小學校,然而卻關係到我們所有教育戰線上的教師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

今日,我們應當怎樣當教師書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光活力燃燒是不行的,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專業水平。教師是使人類和自我都會變得更加完美的光輝職業。教師以其創造性的勞動去實現自我的生命價值,並在創造性的勞動中,享受因過程本身而帶來的自身生命力煥發的歡樂。教師在為事業奉獻的過程中,其生命和才智也不斷獲得更新和發展。教師在為孩子操勞的過程中,也享受着教育的歡樂和幸福。那今日,我們應當怎樣做一名好教師呢

一、愛崗敬業無私奉獻

我們一向認為:沒有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好教師,也決不可能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創造成績,做出貢獻。我選擇教師這一職業,是因為我們崇拜蠟燭精神——他燃燒了自我卻照亮了別人。同時我們堅信自我的選擇,無怨無悔。我想,僅有當我們對事業注入深厚的感情時才能在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內心極大的充實和滿足,甚至能夠以苦為樂,以苦為趣,到達物我兩忘,醉迷其中的"孔顏之樂"的境地。做一名教師既是我們對人生事業的追求,也是自我人生價值的體現。我們想要體現自我的價值就必須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幹出事業,幹出成績。

我任教的班級部分學生寄宿,對於寄宿在校的學生,學校就是他的家。當臨時班主任的日子裏,白天給他們上課,晚上有時要留在學校裏陪伴着他們,可自我的孩子託付給外公外婆管。氣温驟冷,提醒學生“多穿一件衣服”身體不舒服,提醒學生“按時服藥”,打球出汗了,提醒學生“趕緊擦擦洗洗把濕衣服換了”,直至再三叮囑:吃飯前必須要把手洗乾淨。為了工作,為了學生的成長,我在工作與休息、工作與家務的天平上,對於前者,加重了砝碼,全身心地投入,這是我的追求。作為一名教師,我只能用我的無私,奉獻給學生一份歡樂,奉獻給學校一份榮譽,奉獻給社會一份熱誠。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樂於奉獻、勤於探索、勇於創新是新世紀優秀教師的必備品性,三者缺一不可。

二、熱愛學生,誨人不倦

很喜歡一首歌中唱的:“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愛是正大無私的奉獻。”我總是在想,是不是就像雞媽媽愛小雞一樣,愛學舌功能也成了我們教師的一種本能,並且又正是這種愛,才得以使我們每一天能滿腔熱情地迎接他們,無怨無悔地教育他們。20年的教學經歷,我們全力營造一種熱情洋溢的教育環境,以和藹可親的教態,關切温暖的語言,温柔親和的目光組織教學。由只提要求到多給關懷,由一味指責到千方百計讓學生品嚐成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把信任和期待目光灑向每個職專學生,把關愛傾注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用愛贏得每一位學生的信賴。愛,包容了教師工作的所有內涵。“金鳳凰”可愛,“醜小鴨”更需要陽光,多給職業學校學生一份愛心、一聲讚美、一個微笑,竭力尋找他們的優點,出自真心地讚揚,去鼓勵,為他們供給更多體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相信“醜小鴨”必須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

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僅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為示範,為人師表。教師的言行對學舌功能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説具有示範性。身教重於言教,孔子説:“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生活在學生中間的,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是廣大學生看得見的,所以我平時能嚴於律己,處處檢點。僅有這樣,才能有力地説服學生,感染學生、薰陶學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當好教師,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在工作中,對待問題要多問“為什麼”,學會理性的思考進行分析。教師們,讓我們簡便上陣,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觀念育出不一樣的人才,歡樂地生活,歡樂地工作,做一個享受教育的陽光教師吧!

今日,我們做教師,在於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今日,我們做教師,在於熱愛學生,誨人不倦;今日,我們做教師,在於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但願被稱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所有教育者,都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淵博的知識去培育人;以真誠的愛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師德去影響人;以優秀的成果去鼓舞人;以充實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獻,讓完美的人生在教育事業這面火紅的旗幟下熠熠生輝。

書籍的讀書心得6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十分實用的課程。它是管理科學中的一門分支學科,以組織系統及其羣體、個體的心理與行為規律為研究對象,是建立在多學科基礎之上的學科。

學習組織行為學後,對於管理者加強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極大的幫助;並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際關係,增強羣體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領導水平,改善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係;有助於組織變革和組織發展。

一、對激勵機制的概述

《組織行為學》一書中比較重要的一塊內容就是激勵原理。所產生的激勵機制是領導和管理企事業單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

所謂激勵機制是為了激勵員工而採取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規章制度、行為準則、道德規範、文化理念以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評比制度、表揚制度、獎金制度等等激勵措施的總和。也包括使用影響人的心理、行為活動及績效的手段和方法。通過這一機制所形成的推動力和吸引力,使員工萌發實現組織目標的動機,產生實現目標的的動力,引起並維持實現組織目標的行為;並通過績效評價,得到自豪感和響應的獎酬,強化自己的行為。

二、激勵機制在團體中的具體應用實例

國內外許多著名公司、團體無一例外地都擁有非常成熟的激勵機制。我就本人蒐集的幾個具體例子對此進行闡述。

這是國外和國內兩個比較著名的公司所運用的激勵機制。它們很好地體現了激勵機制在具體工作中的應用。在學習《組織行為學》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這些例子的。但現在通過這兩個例子,更加使我瞭解到組織行為學中激勵機制的要點。

第一個是GE公司的員工激勵機制。GE公司對員工有着一套相當完善的考評制度。公司CEO韋爾奇隨身都會攜帶一本筆記本,上面畫滿了圖表,每個部門都有相關的圖表,反映每個員工的情況)這是一個動態的評估,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第一類佔10%,他們是頂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類,佔15%;第三類是中等水平的員工,佔50%,他們的變動彈性最大;接下來是佔15%的第四類,需要對他們敲響警鐘,督促他們上進;第五類是最差的,佔10%,我們只能辭退他們。根據業績評估,每個員工都會知道他們處在哪一類,這樣沒有人會抱怨得不到賞識。第一類員工會得到股票期權,第二類中的大約90%和第三類中的50%會得到股票期權,第四類員工沒有獎勵。圖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應該得到獎勵,哪些人應該打道回府,一目瞭然。獎賞對員工而言,不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過去那樣,他們能得到他們應得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都是必要的,兩者缺一不可。對於高層管理人員,GE公司鼓勵鼓勵他們在工作上相互競爭,但不要有個人恩怨。韋爾奇的做法是將獎賞分為兩個部分,一半獎勵他在自己的業務部門的表現,另一半獎勵他對整個公司發展的貢獻。如果自己部門業績很好,但對公司發展不利,則資金為零。

韋爾奇一向鼓勵員工勇敢地展示自己,談出自己的看法,爭取上司的賞識。“我希望員工能充分發揮潛能,提出他們的建議,而我會為他們提供各種資源。這樣員工們給我的將是許多建議和計劃,我可能會説:‘我不喜歡這個想法,但那個主意非常好’。這樣的交流更有創意。”在今天GE的各個部門,每當公司取得一些成績,他們都會把生產線停下來,大家一起出去慶祝。GE公司每位員工都有一張"通用電氣價值觀"卡。卡中對領導幹部的'警戒有9點:痛恨官僚主義、開明、講究速度、自信、高瞻遠矚、精力充沛、果敢地設定目標、視變化為機遇以及適應全球化。這些價值觀都是GE公司進行培養的主題。也是決定公司職員晉升的最重要的評價標準。

接下來要談的是聯想集團。它是側重於以業績為重。聯想是一個以業績為導向型的公司,不惟學歷重能力,不惟資歷重業績。聯想現在許多高管人員其實在公司工作時間並不長,能從普遍員工升到最高管理層,原因不是跟誰有什麼關係,而是全憑業績。為什麼外企一些有相當級別的管理人員願意到聯想工作,就是看重了這一點。不同層次的人員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聯想的幹部沒有貴族化的傾向。

聯想的幹部比例適中,中級以上管理人員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員工有1.1萬多人(其中職員約5000人)。其實聯想每一個事業部的規模,都相當於一箇中型IT企業,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應當的。當然從薪酬結構上看,固定工資部分,經理層跟員工層的差異並不十分巨大。聯想員工的收入分為3塊,固定工資、績效浮動和年底分紅,在一個以業績為導向型的企業裏,員工的收入是跟其貢獻直接掛鈎的。任何一個企業都是20%的人才創造80%的財富,對這20%員工的薪酬當然不能少了。現在市場競爭很激烈,人才爭奪很激烈,爭奪的焦點就是一些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因為這些人才可以為公司做出重大貢獻。

在聯想,普通員工並不是只有做管理人員一條升遷之路,不做經理可以走技術職稱的道路。技術骨幹的待遇與相應的管理者的收入沒有差別。今年年底之前,聯想要完成能力評介體系,要讓公司的各級管理層知道每個員工的能力如何,其社會競爭力處在什麼水平,是否達到了人崗匹配,是不是把最適合的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這項工作可以達到3個目的:公司清楚員工的能力水平、主管清楚手下人員的能力水平、員工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真正做到人盡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費。

為突出業績導向效果,聯想在業績考核中實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員工在考核後進入最後一個層次,就進入了末位淘汰區。所以,不論哪一層次的人都有壓力,中層管理人員壓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考核時排在最後,就會成為不合格員工。聯想還培養了後備幹部,對於被淘汰的人所在的崗位,馬上就有人可以頂上,這是一個合理的閉環。確實,在IT企業必須每個人都時刻要有危機意識,不進則退,跟不上形勢就要被淘汰,企業如此,個人亦如此。

在GE公司和聯想集團的激勵機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員工的業績考評制度。兩家公司都是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結合起來,將正激勵與負激勵結合起來,實行末位淘汰制度;所不同的是,GE公司更偏重於激發員工的競爭意識,使這種外部的推動力量轉化成一種自我努力工作的動力,充分發揮人的潛能;而聯想集團則是力爭體現公平發展的原則,力爭做到人盡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費。這些,都是《組織行為學》中激勵機制在不同背景的組織內靈活應用的最好實例。

三、領導階層的言行對個體或整體的影響

我們注意到激勵機制理論中有一條是“使用影響人的心理、行為活動及績效的手段和方法”。其實就是領導階層的言行對下屬員工或整個團體的影響。我認為,這種影響,比之那些人事考核制度、評比制度、獎金制度等激勵機制,雖不那麼顯明那麼“硬”,但絕對不可忽視。一旦把握不好,後果非常嚴重。這緣於我所聽到的一件事和看到的一則新聞。

我曾經聽到這麼一件事。某廠有一青年工人,他原先進過監獄。後來“浪子回頭”,改造好了,來廠裏做工。他是個很要面子並且自尊心很強的人,領導為了幫助他,使他能安下心來工作,因而在他剛來的時就對員工隱瞞了他的牢獄經歷。當有部分員工知道他的過去後,領導就特地告誡那些員工:“不要因他‘曾進過監獄’而對他產生偏見,疏遠他,瞧不起他。也不要用此事挖苦他。”

而事實證明,他在廠裏工作確實非常勤懇,待人也很熱情,真誠。剛來的時候還因自己的經歷而在思想上有所顧慮,後來就完全放開了。對人生也樂觀起來。這正是應了“領導階層的言行對個體或整體的影響”。領導的關心和員工的尊重使他脱離了心靈上的陰影。

一次,他在上班時間玩牌。這是僅有的一次,可恰好被領導看到。當時領導本身心情就不好,立刻對他批評起來。他有些不服氣,頂了幾句。一來二去,雙方就大吵起來。或許是氣昏頭了,領導突然冒出一句“你這個死不悔改的勞改犯!”。頓時,現場氣氛一下子就凝固了。當時周圍有很多人,可謂“大庭廣眾”,包括那些不知道他進過監獄的員工。他的臉色立刻就發白了。然後猛地從一旁抽出一空心鐵棍,往領導腦門劈去。幸虧領導閃得快,躲過此劫。而鐵棍劈在欄杆上,已斷成兩截。眾人忙將他勸住……

從此,無論如何開導,他在工作上再也不像原先那麼勤懇了。做事待人也變得吊兒郎當。終於有一天又進了監獄……

人是經濟動物,更是知識動物。人是理性動物,更是感情動物。每個人都需要周圍人的支持、鼓勵與幫助。對這個事例來説,儘管那位青年工人本身心理也有一定缺陷,但關鍵因素——領導的言行是不可忽視的。一次不恰當的批評,一場不該有的爭吵,就很有可能對一名員工產生傷害。這是激勵機制中“領導階層的言行”對個體影響的一個活生生的反例。

管理層的表率行為確是很重要的。研究表明人是很容易進入角色,被環境同化的。如果你的領導經常遲到早退,那麼下屬也很容易變得自由散漫。同樣,如果你的領導經常大手大腳,揮霍浪費,甚至貪污腐化,那麼下屬也將會跟着效仿。如此一來,再堅強的大廈也會傾塌,再宏偉的基業也會毀滅。

這就是我要説的第二個例子:1997年9月,一個分佈在16個國家、擁有461家企業、年收入達5000億元的國際知名公司——日本八佰伴宣佈破產!

公司創始人阿信當年挑着扁擔賣蔬菜,後來辦起了蔬菜派送公司。儘管它在創業之初就遇到重創,1950年的一場大火將其辛苦經營多年的蔬菜鋪燒個精光,阿信就租了温泉浴室,帶領大家重新干。由此而出的“扁擔精神”成了公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領導和員工們奮鬥的精神指南。

儘管破產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世界經濟“大氣候”的影響,決策的失誤等等。但比較關鍵的因素是:公司末代掌門人和田一夫的親弟弟,公司“第二把手”把和田一夫架空了。多年的彙報是假的,財務報表是假的,公司的繁華是假的。和田一夫本人因為丟了“扁擔精神”,變得奢華,懶惰,甚至自我封閉。他花費天文數字的錢在香港置了豪宅,並常年在那裏享福。

特別要提到的是,他的辦公桌是一塊100平方米的玻璃,為了把這塊玻璃放進去而把房頂打開,用直升飛機吊裝,玻璃花去近百萬美元,吊裝也花了近百萬美元。而這一放不當緊,更重要的是,老闆的行動深深地“感染”了公司的每個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大手大腳之風也日漸興盛起來,什麼公司創始人阿信挑着扁擔賣蔬菜留下的“扁擔精神”統統拋到了九霄雲外。在這種情勢下,公司的大塌方——破產,也就難以避免甚至有點勢不可擋了。最後,直到破產,和田一夫才幡然醒悟,可大勢已去。

由此可見,領導階層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到下屬員工和整個團隊。而整個團隊的氛圍及行為直接決定着團隊的最終命運。因而,把握“領導階層的言行對個體或整體的影響”是件非常關鍵和重要的工作。實質上,以上領導者的語言和行為,都是在無意中“激勵”(當然是不良的“激勵”)員工從而影響員工及其團體。看來,在實行激勵原機制中,對於語言、行為的暗示,若無法很好地把持,所導致的後果確是相當嚴重。以上二例,一例毀人,一例毀業,皆因於此。

四、總結

以上所有實例,成功,抑或失敗,都傳達給我這樣一種信息:在平時的工作實踐中,需要管理單位內部的工作人員,合理利用激勵機制至關重要。需多參照他人的實例,結合自己所在團體的具體情況,實施各種考評制度。因人而異,因材施獎,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工作中,發揮每位員工的力量,產生較強的凝聚力,使員工的個人需要和整體的管理目標合二為一,產生合力,使整體工作效能有效提升。另外要注意領導本人的言行,用良好的作風來感染每一位員工。在員工有所成就時,就要對他進行鼓勵和褒獎。在員工犯錯時,也要耐心的進行批評,切莫失去理智。

這就是我在學習《組織行為學》後,結合各種具體實例,對激勵機制的一點認識。也算是我對《組織行為學》的體會吧!

書籍的讀書心得7

《玫瑰與教育》是竇桂梅老師的教育隨筆集。這本書記錄了她最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和其他一些書籍相比它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剛拿到這本書,就對書名感到好奇,讀來原來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線”的“國小教育論壇”的網名,是桂梅顛倒過來的同音“玫瑰”。她説:“作家冰心只鍾情於玫瑰,冰心老人認為玫瑰有刺,那是風骨,玫瑰的芳香豔麗就是冠豔羣芳。”“現在,我已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懷着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我曉得,要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見竇桂梅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奉獻之情,我不禁為她的滿腔激情而動容。

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樣絢麗和高貴,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個吉林師範的中師生,先從吉林一實驗國小,再到北京,而且當上了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其間受到過國家政治局的接見,參加過國家教育報告團,出版了不少教育專着,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對她的付出的彙報。從她對自己的成長和成名的描述,雖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後,所做的許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讀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夠在大庭廣眾中大聲朗讀,能讓讀者不僅聽見聲音,而且還能看見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見了竇桂梅的爽朗而熱情的笑貌!她説:“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也閲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寫作,記錄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開花的軌跡。”詩意的語言,真切而熱情,文如其人。

“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這是竇老師所喜歡吟誦的詩句。作為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字裏行間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文學的愛好,並時常有意識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學生親近母語、親近書籍”的角色。更讓人感動的是:她此舉目的竟是“讓人在親近文字的腳步裏抓到愛。”

品味這朵這芬芳的玫瑰,她為我們每一個熱愛教育、獻身於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樣。

書籍的讀書心得8

難得讀一本哲學書,就讀了哲學書中的《生與死》篇,讓我受益匪淺,哲學中那難以參透的玄機真是玄之又玄。與此同時,對死亡的那份恐懼油然而生,到底生為何事,死為何物?也許,突然就豁然開朗了。

有人説石頭不會死,因為它根本沒活過,它不存在生命的世界裏,而是物質的世界。但是,在石頭的世界裏,它們有着自己的生命。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而在我們的世界裏,活着就有死亡。那是不是沒有生存就沒有死亡?

我們活着的時候,總要吃掉別的生命。比如我們吃蔬菜,我們吃肉。有時候想到這裏,又有那麼一些不忍,但又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好吧,我承認我是個無肉不歡的人。但其實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在這個大自然中,誰都離不開誰,誰也不能沒有誰,這也就是所謂的食物鏈和生存法則。當我們面對親人的離世,總是那麼捨不得,但是離去了就是離去了,什麼都不剩下。當我們面對那些自然災害的時候,總是惋惜哀悼,覺得要珍惜身邊的人,但是,誰又真正去做過些什麼?

有時死亡真的來的太早了,當你在世上沒留下一點東西之前(或者是才完成了一半),就因為病或意外而失去寶貴的生命。生者何為生?活得有價值,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試着鍛鍊起自己的身體,試着邁開腳步,試着發憤圖強,試着勇往直前吧。

因為我們總有一天要死亡,所以我們才努力的過好每一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完,開開心心的過每一天,這才是最重要的。看淡了名利,其實,也就是鏡花水月;看清了俗世,也只不過是過往雲煙。去吧,少年,讓自己過得有意義,幸福美滿!

書籍的讀書心得9

相信很多人都聽説過或者練習過瑜伽,它要求通過肢體與呼吸的配合,釋放身體和心靈的疲憊,從而恢復到最佳狀態。埃克哈特託利的《當下的力量》,則是教我們做心靈的瑜伽,它告訴我們如何把日常生活中的負面情緒減小到最少,教導我們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減少過去和未來非現實的東西對我們生命過程的影響。把握當下的力量,從而幫助我們體會到心靈的寧靜,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和壓力,使我們能夠正視當下並集中精力於當下,做最好的自己。

現在是半夜三點,在温暖的被窩裏,可是你氣得睡不着覺。引發你怒氣的人早已安然入睡,那件事其實也早已過去了。但是你的思維卻不放過你,一再用它所固有的看待事物的模式來解釋那個人多對不起你,那件事會讓你多危險、多丟臉、多麻煩!為什麼會這樣呢?《當下的力量》一書的作者德國作家埃克哈特託利認為,人類受苦或受情緒所困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的大腦思維。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隨着我們的成長,接受教育、學會觀察社會,我們的思維便逐漸控制和屏蔽了我們自然意義上的真實意識,我們在尋尋覓覓、汲汲經營中失落了真實的自我,而沉溺於我們不由自主的思維,它不停地在外在世界尋求如財產、工作、地位、名望、外表、人際關係等自我認同,當我們獲得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幸福,失去了我們就會覺得很痛苦。可我們越是順從於這種思維,就越感到空虛和孤獨。如此循環往復,痛苦不斷累積,整個人被負面情緒所填滿,一旦有一點刺激,則會爆發出來,引起情緒上的軒然大波。在這種情況下,惟有關注自己的內在,閉上眼睛,停下來,傾聽自己的思維而不是屈服於思維,從而感受自己的存在,無條件、無保留地接受當下最真實的自我。簡單的説,就是將注意力關注於當下,活在當下。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來到,但我們的大腦總是喜歡跑到過去,跳躍到未來,強迫性地產生思維,帶來憤怒、傷心、悔恨、愧疚等情緒,產生壓力、焦慮、恐慌。但事實是,當下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到達未來的途徑,我們惟有把握住當下,才是把握住了我們的生命過程。當下的我擁有所有想要的東西,也是我唯一能擁有的。當下的我擁有什麼呢?父母,那麼好好愛你的父母,不用給他們財物,一個擁抱,道一聲,爸媽,辛苦了!愛人,千萬別成天嘮叨你要怎樣,應該怎樣,給他鼓勵,説一句,我愛你,支持你!孩子,不需要在本該他們無憂無慮的年紀過早地給他們展示成人的世界,親親他,抱抱她,多陪陪她!所以,關注此時此刻我們的感受、要做的事情、面臨的問題,儘量全神貫注並享受此時此刻我們正在做和解決的事情,才會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而不是消耗在對過去念念不忘或者對未來時時擔心的過程中。

活在當下,把握住當下的力量的目的,並不意味着停滯不前,被動的接受當前出現的任何情況而不作出努力,而是意味着我們會有更為積極的行動力,會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把握當下的力量,時刻保持平和與寧靜,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每一步,會清楚地看到需要做什麼,需要採取何種行動,當我們集中全部精力、摒棄其他事情、專心幹手頭最緊急的工作時,不管諸如惰性等內在的因素,還是外在的因素,都不能阻擋我們的行動力。把握當下的力量,實事求是地對待當下,摒棄我們思維中對當下的逃避和抗拒,丟掉好高騖遠的思想,我們會更清晰地看待和分析問題,會更加的腳踏實地、求真務實。作為一名民商事糾紛的裁判者,如何把握住當下的力量呢?當我面對當事人情緒激動的控訴,刻意的討好,甚至於無理的糾纏、謾罵,我都要懂得傾聽,但不妄加評論、推測、批判、抱怨,冷靜地利用思維,保持平和的態度,堅定自己的立場,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當我面對金錢、名利等巨大的誘惑,我始終淡然處之,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做好自己手頭的事情,兢兢業業的工作,從而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人生是一段旅程,為什麼不好好享受和專注於現在呢?除了現在,我們什麼都不佔有!撥開思維的束縛,活在當下,把握當下的力量,展現真實的自我,體會生命的美好,實現人生的價值!

書籍的讀書心得10

《特殊兒童個案研究》分上、下兩篇。上篇收集了國內外大量研究資料和相關成果,並予以分析、概括和梳理,全面、系統、深入介紹了特殊兒童個案研究方法的有關理論和具體技術,觀點闡述正確、內容結構合理、資料介紹詳實、方法可行性強、行文條理清晰。下篇彙集了30個接受教育干預的各類特殊兒童典型案例。這些案例都是來自特殊教育的實踐,貼近鮮活的生活和特殊教育實際,能為讀者尤其是特殊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提供豐富的有關各類特殊兒童特點、教育評估以及康復訓練的成功經驗。

下篇的案例分析小魔王轉變法、鬆開緊咬着的嘴,通過對文中小彬、小軍的訓練,使我體會到了對待這樣的孩子,在訓練時要綜合運用多種治療和訓練手段,不僅從兒童本人、班級集體、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着手,而且將各方面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向着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並能針對兒童行為問題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及時糾正,使兒童的不良行為得以消退。

又如案例肚子疼痛的背後,通過讀這一案例,讓我體會到了對於輕度弱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功能,幫助學生獲得成功,增強自信;要運用集體的力量,讓學生感到同學的關心,消除交往的顧慮;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理解孩子的想法,維護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另外,對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訓練要持之以恆,因為智力落後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作為老師要有充分的耐心。

再如案例我也會打電腦,文中小青學電腦收穫的知識,改變了我認為弱智兒童學電腦是不可能的錯誤觀點。首先,弱智兒童雖然學習能力差,身心各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具有學習電腦的能力。通過以上事實也證明,弱智兒童學電腦是完全可行、可信的。其次,他們有掌握和使用現代化工具的權利。全社會要愛護、欣賞他們,為他們提供嘗試現代化工具的機會。我們應該以學生為本,注重他們的發展,愛護、欣賞他們,為他們今後能適應、融入信息化社會打下基礎。

案例學習成績提高了,給了我以下幾點啟示。首先,教育者自己要樹立信心,認識到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所以要避免急躁,做好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寬容地對待學習困難學生,並且信任他們。在教育中,要針對學習困難學生的特點,採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幫教,使學習困難學生獲得進步。其次,幫教應該從重新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自信心開始。判定一個學生有學習困難後,要找出他們學習困難的原因,也要發掘其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對學習的自信心。最後,要為學習困難學生創造一個寬鬆、接納的學習氛圍。

其他案例分析也都帶給我不小的收穫和不同的感受,但由於時間倉促,我只是大略地瀏覽了一遍,沒能夠進行深入思考。今後,我會繼續研讀這本書,讓書中成功的經驗來指導我的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更好地學生服務。

書籍的讀書心得11

《物理學》是亞里士多德主要著作之一,思想綿密,風格古樸,不逞辭藻。譯者為了保存這種特點,採取了直譯的原則。於不易明白的地方適當加了一些註釋。這樣一來,只要細心讀去是可以讀懂的。

《物理學》是一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著作。那個時候古代希臘的哲學雖已經過了二百多年的發展,內容已很豐富,但要寫一本像《物理學》這樣全面的論着還是有困難的。困難之一在於,那個時候哲學和自然科學(當時是不分的)畢竟還很幼稚,希臘文中還沒有足夠的現成的哲學術語。因此,亞里士多德不得不在《物理學》中使用了一些不精確的日常生活用語表達複雜的學術概念,例如用“是”(τó?ν)表示“存在”、“實體”,用“自己”(τοα?τó)表示“本質”,用“因自己”(иαθ`α?τó)表示“因本質”,用“時間”(óχρóνο)和“現在”(τον?ν)分別表示時間的延續段和劃分點。甚至用謎語般的手勢語言?ν?表示運動變化的內容。此外,亞里士多德採用前人的一些術語,如α??ρχα?(開始、本原)和ταα?τια(原因)這些詞兒來概括物質、形式、目的和推動力四者,仔細推敲起來也未必妥帖。

當初作者寫作的這種困難今天成了譯者翻譯的困難了。怎麼辦?對兩種情況我作了不同的處理。

(一)隨着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有關學科的發展,後世出現了相當的術語的,我們對兩者的內涵進行了仔細的比較和推敲,凡能證明是一個東西的,我們便用了後世的術語翻譯它們了。屬於這一類的,除了上述“實體”、“存在”、“本質”等外,還有如,將τóσυμβεβηиó(附隨者)譯為“偶性”,иατασυμβεβηиó譯為“因偶性”,等等。

(二)當初亞里士多德當作術語,但後來在哲學上沒有形成重要概念,因而沒有再出現相當的術語,也就是説從術語的隊伍裏消失了的。對於《物理學》的這些術語我雖然經過努力想盡可能將它們譯得像個術語一些,但是其中譯者自己就滿意的不多。如τóμεταξ?譯為“間介”,τóиινε?σθαι譯為“運動着”,το?μα譯為“在一起”等等,簡直不像術語。然而,於無可奈何之餘也只好先公之於眾,求得大家指教了。

這個中譯本系從勒布古典叢書(1929年紐約版)希臘文原文直接譯出。勒布古典叢書本附有佛朗西斯·科福德(FrancisM。Cornford)的英文譯文,本意便於人們對照閲讀,然而這位英譯者片面追求英文本身的形式完美,因辭害意的地方很多,我不大參考它。在我對初稿進行修改時,郭斌和老師指點參考羅斯(Ross)主編的亞里士多德全集英譯本。我找到了它的1930年牛津版。這個本子比較接近原文。希臘文分詞和動詞不定式用意是比較難把握的,這個英文譯本在處理這些難點上對我有不少啟發。

在本書翻譯過程中郭斌和老師除了不斷給予熱情鼓勵而外,還具體幫助解決了不少希臘文方面的疑難,最後又全篇校讀一過,在此對他表示難忘的謝意。全稿譯成後,曾請汪子嵩同志根據英譯本進行校閲,並此致謝。還要感謝陳兆福同志,他願意把自己編成的《亞里士多德生平和著作年表》附在這本書後,為它增光。

書籍的讀書心得12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正是書,讓我從一個不識字的小女孩長成一個能讀長篇大論的優秀少年。正是書,讓我從一個無知的小娃娃變成一名全面發展的少先隊員。書像一個指南針,指引着我們走向未來。

在書的世界裏,我先是來到大海邊,拾到一些金光閃閃的貝殼,它是詩。欣賞古詩讓我感受到了古代那飛流千尺的瀑布,那一望無際的原野,從詩中,我認識了許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詩是美麗的貝殼,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收集了一百多枚各式各樣的貝殼了。

漸漸地,我不再單純收集貝殼,我從森林中尋覓到了幾朵牡丹花,它就是校園小説,例如:《五、三班的壞小子》、《漂亮老師和壞小子》、《女生日記》這些書使我真正讀懂了什麼是純潔的友誼。我對《五、三班的壞小子》中的H4既愛又恨,我愛他們樂於助人、團結向上的高尚品質,同時又恨他們愛搞惡作劇、愛耍小聰明的個性。我喜歡《漂亮老師和壞小子》中米蘭老師那種脱俗、時尚、帶有一種釋放和輕鬆感覺的素質教育,那個時候,我真想鑽進書裏去做那個會跳“芭啦芭啦”舞的老師的學生,我相信有許多小朋友也和我一樣啊!

後來,我又開始收集漂亮的玫瑰花,它就是中外文學名著。國內外名著我讀過的有:《魯濱遜漂流記》、《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一本《西遊記》讓我知道沒有人能隨隨便便地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須付出艱苦的代價。讀《魯濱遜漂流記》,魯濱遜堅強的意志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裏。

書會伴隨我們一生的,讓我們在這美好的一生中,快樂地讀書吧!

好書伴我行

高爾基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是這樣,我就是攀着這部“梯子”在成長。我在漸漸地長大,好書也隨之伴我而行。

聽媽媽説,自從我會坐着的時候起便開始了讀書。我最早讀的書是一些卡片,如“看圖識字”、“看圖識物”等。這些圖文並茂的卡片被我揉得遍體鱗傷,但我依然愛不釋手。隨着我的長大,我讀的書也在變化着:由獨立的卡片連成了串,內容也變得緊密有聯繫了,這好像是連環畫了,媽媽説我看得津津有味呢!可惜,等不到新書買來,這些就變成碎片了。

後來,我上幼兒園了,真正的讀書這才開始。我記得“讀”得最多的是一些薄薄的童話故事。雖然我是那麼的喜歡這些圖書,可是一個字也讀不了,這個時期其實是“聽書”過來的。忘不了每天拿着書纏着媽媽問長問短;忘不了每晚的睡前必讀;更忘不了那些育人的道理。如:聽了《狼來了》的故事知道做人要誠實;《小紅帽》讓我懂得小心上當;《野天鵝》使我記住了兄妹情真。讀着這些書,真、善、美的種子也在我的心中開始萌芽。

終於上國小了,一年級上學期自己讀書還有些困難,但是自從下學期開始,我終於能自己讀書了。雖然有些字不認識,但是基本的意思我還是能看懂,現在想起來真是一知半解呀,可我能自得其樂,我已經離不開書了。今年,我上四年級了,讀的書也有了一定的厚度和難度。我不再留戀那些淺顯的童話,名著成了我閲讀的對象。從《窗邊的小豆豆》中,我結識了頑皮可愛的小豆豆,見識了趣味學校的樣子,認識了可敬的小林校長;在《西遊記》中,我感受到了神話的神奇,明白了邪惡永遠也戰勝不了正義;《格列佛遊記》使我懂得做事要有計劃,遇到困難要積極地想辦法。書越來越厚,我也變得越來越富有。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説話”,通過讀書,我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從來就沒怕過作文。莎士比亞説過:“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了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了翅膀。”我覺得我的生活裏也不能沒有書,它是我的良師,它是我的益友,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它將伴我一路而行到永久。

書籍的讀書心得13

第一次接觸華東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是在灌南交流學習期間。還記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縣六塘國小教科室相帆主任榮膺灌南縣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稱號,縣教育局為了勉勵大家,特選贈了幾本具有紀念價值的教育專著作為獎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隨後,相主任就在每週舉行的“主題分享”活動中,將這本書推薦給了學校的每一位教師,從而,在六小校園內掀起了一股研讀“生本”,踐行“生本”的改革熱潮。

現如今,我縣教育局也將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為我縣教師今年上半年的必讀書目,足見這本書的教育指導意義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書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紹到,他是通過以一個低年級成功的教育實驗改革實驗,作為引發思辨的源點,真實生動地闡述了生本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似乎開創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讓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學生的潛能得到激發,學生的天性得到發展,學生的收穫像鮮花怒放。“我們把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稱為生本教育體系。”隨後,提出了“各個年級都行嗎?”迫切疑問,繼而通過大量的,真實的,鮮活的案例佐證這樣的觀點“只要保持生本狀態,只要不斷開發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不是封閉它,只要始終保持情境的適度挑戰性,只要讓學生有適合其年齡特徵的舞台,只要永遠使學習帶有與他們個體相聯繫的意義,在他們所認識到的越來越多的事物的比較和啟發之下,他們的求知和表現的要求就會更為強烈。”

生本教育實驗的目的是要讓兒童取得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兒童的內部自然來進行教育或教學。筆者認為,生本,生本,即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根本,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根本,以充分發掘學生潛能為根本,以強力保持學生追求的天性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對現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對人性迴歸的深切呼喚,郭教授作為“生本理念“的吶喊者,倡導者以及踐行者,很是關注現行教育是否能夠依據“人”自身發展的規律進行教育教學,他顯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標杆,是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隨者:找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鬧、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書籍的讀書心得14

一直以來我一直認為給工人放假,給工人福利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是以美國企業家福特率先發現並提出。最近看《資本論》發現資本論中也有類似觀點,只是表述不一樣,馬克思的觀點是:工人的消費是擴大再生產的必要條件。

聯繫到我們的實際,前一些年我們總説內需不足,消費不足,但是現在網絡消費興盛,我們的消費起來了,問題卻又是我們“生產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買個馬桶蓋都要出國買。

現在問題來了:

1。消費是擴大再生產的必要條件,但是如果消費都是消費的國外產品呢?那國內的擴大再生產如何進行?

2。如果是簡單的擴大再生產,只要能掙錢就上馬,這樣的擴大再生產肯定不行。那麼消費的擴大再生產如何進行經濟產業的升級呢?如何進行產品的改造呢?這個產品的升級改造是如何影響消費的呢?有沒有經濟規律曲線?

在我們國家,普通老百姓奮鬥十幾年,所得收入只為一套房,顯然這是不合理的。因為這個錢再碼放之前一直是儲蓄,既沒有被用來消費,也沒被用來投資(起碼普通老百姓都是攢錢買房,不是從資本兑現的錢去買房),這是浪費。

其次這麼大的一筆錢就為一棟房,它所推動的資本流通相對於所投入的買房錢,是非常有限的,對於經濟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現實中經常説房價推動經濟繁榮,我持懷疑態度。因為資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棟房子所帶動的資本增值最終會體現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帶來的資本增值200,最後賣你100萬。但是為什麼還會這樣?商人肯定不傻。我懷疑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幾年的錢去消費一套房,也就是説老百姓一兩年的勞動時間產出的產品需要他用十幾年的勞動時間去換取,這是不是一種剝削。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

書籍的讀書心得15

教師節前夕,收到了在煙台工作的一名學生送給我的禮物——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看了這本書,身為人母又身為人師的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動。看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發現,原本我們一直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從而大大地貽誤了我們的孩子。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大學聯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到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文中:“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關於家庭教育,我們承認,孩子家庭教育的影響遠遠大於學校教育。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書中記敍了許多,作為一位充滿良知又懂教育的媽媽,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為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為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願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

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敍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説:“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我們作為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為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國小老師説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國中老師強調國小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國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生活,許多事情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可我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犯了錯誤可以改,可我們孩子的生活卻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

書中説“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為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説“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Tags:書籍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