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高耗低效外語教學的成因分析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8W

外語教學的高耗低效是幾十年來存在的事實,改革外語教學,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是外語教學研究的一大 課題。本文擬就當前外語教學中高耗低效的成因作如下初步分析。

高耗低效外語教學的成因分析

一、對語言和語言學習的規律不重視, 在教學法上本末倒置,是外語教學低效率的原因之一。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語言最廣泛、最高效率的使用途徑是聽和説,會聽能説是一般人掌握一種語言的 主要標誌和初級階段,也是一般人向掌握一種語言的高級階段——聽、説、讀、寫都會發展的基礎。有統計資 料表明: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中,語言的聽、説、讀、寫各功能的分配比重為:聽佔45%,説佔30%,讀佔16% ,寫佔9%。因此, 客觀要求我們的外語教學首先是要使學生會聽能説。但在外語教學的實踐中,我們還沒有 把對學生聽、説的訓練變成教學的中心環節,還沒有把教會學生會聽能説作為外語教學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目標。

由於現階段考試設備和技術的限制,我們用來測量教學效果的外語考試還沒有與客觀要求的語言教學目標 較好地統一。通常的外語考試偏重於筆試,聽力部分的比重在20%以下,甚至有的考試只有筆試而沒有聽力部 分,這樣的考試測量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基本上測量不了學生的聽、説能力,測量的結果與客觀要求的語言 學習成效之間存在較大的偏差。在越來越數字化的社會中,考試的分數對教師和學生都是很重要的。這樣的社 會環境,這個偏差的存在,使教師和學生們自覺和不自覺地運用不科學的教法和學法,不注意語感的養成,不 注意聽、説能力的培養,死記硬背單詞、例句和語法,甚至是有形無聲地死記硬背。我們不得不注意一個客觀 存在的現實:在起始年級,外語教學的內容不多且知識不難的情況下,使用死記硬背的教法和學法同樣能在筆 試中獲得滿意的分數。這種教學方法是非常明顯的短期行為,其最大的危害是加大了後續教學的難度。因為,這種記憶沒有在聽 、説訓練下形成語感基礎,這種記憶的知識不能隨意地被聽、説使用而重新被強化記憶。這種教學方法忽視對學生聽、説能力的訓練,只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形象的攝入和輸出。不符合語言學習 和心理學的規律,是本末倒置的教學方法。語言學認為:語言起源於發音,然後才有文字。類比人類學習母語的過程,亦是先聽説,後學習讀和寫。 方法論的一條規律告訴我們:歷史和邏輯是統一的,運用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方法進行教學,有利於縮短學生的 認識過程和提高教學質量。外語教學是一個大眾參與的科學的實踐活動,這個活動的過程要遵循一般性的科學 原則。雖然外語的教學不是語言的起源,也不一定要應用母語學習的模式,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聽和説的訓練在 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語言有"音"和"形"之分,"音"是語言在聽和説這兩個生理功能之間的載體,"形"是語言在讀和寫 兩個生理功能間的載體。從某種意義上講,外語教學就是通過"音"和"形"的刺激在學生的大腦皮層形成興 奮中心與興奮中心的相互聯繫,構成一個關於外語知識的體系。這個體系的構成與聽、説、讀、寫這四個生理 功能密不可分。我們承認缺一也可,但為了研究教學效率,我們有必要對它們進行一些比較。“説”是發音器 官的功能在大腦語言中樞和發音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伴隨有發音器官的運動。"寫"是手的功能在大 腦語言中樞和手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伴隨有手的運動。手有很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而發音器官的功能則比 較單一。從而我們可以認為發音器官與大腦語言中樞的`聯繫緊密,這就是"説外語"容易在發音器官形成運動 習慣的原因,這種生理習慣就是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輔助作用很大的語感。可見語感培養的主要途徑是"説"。

外語教學的各個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但每一個階段都應該重視學生在聽和説方面的訓練,絕不 能把"聽"、"説"、"讀"、"寫"對立起來。只有在"聽"、"説"基礎上的"聽"、"説"、"讀"、 "寫"語言教學才是有意義的,"聽"、"説"對"讀"、"寫"是有幫助的,是統一的。"聽"、説"、 "讀"、"寫"和諧統一的教學法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率的外語教學法。

二、對不同語系間的關係研究不夠, 心理上的"母語依戀","直譯式"教學法又不符合認識規 律,是造成外語教學低效率的又一原因。

教育界有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名詞——遷移,本文在此對遷移這個概念加以討論。所謂遷移應該是指學 生運用學習過的知識點和科學方法表達和描述新的事物或解決新問題的現象。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學科的能力, 需要不同學科的共同培養。知識點和知識是每個學科中靜態的概念和概念間的聯繫,能力是尋找聯繫和解決問 題的方法。新的環境有新的事物和新事物間新的聯繫,應該有新的概念與新的事物對應,應該有新的概念間的 聯繫與新事物間的聯繫對應。在進入新的情境或遇到新的問題時,我們要求學生遷移來的不可能是已有的知識 ,而是對新事物的概括能力和對不同事物間聯繫的研究方法。語言是為了交流感情和統一行動在有聯繫的人之間產生的一種信號,這種信號具有很強的約定俗成性。在 不同的語言之間,除去相互作用產生的極少量被互相稱之為外來詞彙之外,彼此差異巨大,各自獨立形成大量 的詞彙和語法體系。根據上面對遷移概念的討論,本文認為在這個方面,母語對外語教學無正遷移可言。作為 第二語言學習的外語教學,肯定受母語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是一種負面作用。下面我們對一個不辯的事實形成 的原因進行討論。成人和兒童遷移到一個有明顯地方語言的環境中,兒童學會地方語言的時間比成人學會地方語言的時間短 。這既不是兒童會遷移他的母語,也不是兒童的語言發音能力比成人強。主要原因之一是兒童比成人更願意學 習地方語言,因為兒童不學會地方語言就無法與小夥伴遊戲交流。相比之下,成人在這個學習地方語言的過程 中有更多的母語知識可供遷移,成人有比兒童更強的遷移能力。不願意學習新的語言是心理上的一種母語依戀,在這種母語依戀情緒下形成母語依賴習慣是外語教學中普 遍存在的。它是外語教學的一大障礙。消除在母語依戀情緒下的母語依賴習慣,應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全面理解 。

1.正確理解"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人類對世界上“事物”的反映,任何一門成熟的語言都能完整地 表達人類已知世界上的"事物"。只是由於地理條件的間隔,各自形成了獨立的"詞、句"與"物、事"間的 聯繫。

2.正確理解"語言的理解"。學生完成了"語言的理解"實質上是要學生建立"詞、句"與"物、事"間 的聯繫,就是學生在聽或看到一個語句之後,能在大腦中出現對應"事物"的反映;在需要表達自己已知的" 事物"時能正確地輸出"詞、句",這是對語言的運用。外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是希望學生建立母語和外語的聯繫。外語和漢語的“詞 、句"不同,但都是對世界上"事物"的反映這是它們的共同點,這是構建母語與外語之間橋樑的橋墩,基 本框架如圖1所示。這個構建過程是要打通三者間的雙向關係。只有學生構建了圖1所示的知識網絡,學生掌握 的外語才是全面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做法是非常注重構建外語"詞、句"與漢語"字、句"間的直接聯繫, 這就是"直譯",也就是圖2 所示的①;把②和③交給學生自己去完成。這樣的教學過程是不完整的,這樣的 教學過程也加大了學生全面掌握外語的難度。因為“直譯”是在不同語言間的“詞、句”間進行的,而語言的 "詞、句"屬於對"事、物"的概念,在概念間構建關係是一個抽象思維過程。沒有理解基礎的抽象思維是不 可能的,而理解又必需完成圖2所示的②和③兩個環節。在沒有教師輔助的條件下,絕大部分學生能自己完成這個理解的過程嗎?若不能完成這個理解,①環節就落入了死記硬背的老路,這當然不是高效率的外語教學法。 外語的學習離不開記憶。建立在理解基礎上記憶的知識,遠比死記硬背的知識要牢靠且長久。母語能幫助學生對外語的理解,這個觀點不錯,這在圖1 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應該注意"幫助"的作用 ,在無需"幫助"就能理解的時候,就不要"幫助"了。一個懂德語和英語的人讀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比讀中 文版的馬、恩著作容易就是最好的例證,這雖然與外語的學習不在同一層次,但語言與理解的關係是同一個道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