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國中閲讀教學的目的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5.64K

閲讀題也是語文考試中分值很大的一類題型,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國中閲讀教學的目的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國中閲讀教學的目的

  國中閲讀教學的目的一

  一、閲讀的方法與技能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十分注重語文學習過程與方法維度,並將其與知識與能力維度融為一體,這在閲讀目標系列中體現得很明顯。歸結起來,新課標的閲讀目標中共涉及朗讀、默讀、略讀、瀏覽、誦讀等多種閲讀方法和技能的運用。

1、加強朗讀

新課標規定,國中學段朗讀目標是: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該目標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語文教材中的課文,而且擴大到課文以外的其它閲讀材料。

2、重視默讀

新課標規定國中學段默讀目標是:

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速度,閲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

3、學習略讀和瀏覽

新課標規定國中學段這方面的目標是:

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閲讀範圍。

略讀是與課堂最常用的精讀方法(包括朗讀和默讀)相對應的閲讀方法,而在實際生活中最常用。“略讀”是粗知文本大意,而“瀏覽”重在提取所需信息,擴大知識面,多采用掃描和跳讀的方式,尤其注意通過書(篇)名、作者、大小標題、段落的起結、圖表等提示性信息,捕捉符合自己閲讀需要的關鍵信息。

4、強化誦讀

新課標特意提出了誦讀方法,而且在這方面規定地很具體。

誦讀古代詩詞,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誦讀目標表明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積累古詩詞的基本知識。

新課標把“讀書”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突出“讀書”在學習語文中的重要性,這一樸素的做法,是學習語文最根本最基礎的一個環節,是真正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要讓學生在琅琅的書聲中,讀出豐富的語文積累和良好的語感,讀出文化品位、審美趣味、愛國情懷和時代精神。

  二、閲讀的知識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不主張系統地講授知識內容,但基本的詞彙、語法知識,常見的修辭方法,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識、文體知識和文化常識,對閲讀者和閲讀過程來講都是必要和有用的。新課標規定:

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這個語言環境,首先是指文章的整體,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前提是對整個文本有初步的感知,這是理解詞句含義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徑。其次,可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句。第三,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自己探究性地理解詞句。

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彙、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瞭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瞭解詩歌、散文、小説、戲劇等文學樣式。

可以看到,這一目標對詞彙、語法、修辭、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學習的要求,都與課文閲讀相關聯,或要求幫助理解課文的語言難點,或要求體會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

  三、閲讀的一般目標

文章的一般閲讀,就是閲讀各類文章時一些共通的基本要求。新課標規定: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在閲讀中瞭解敍述、描寫、説明、一輪、抒情等表達方式。

這些目標要求概括起來,大致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關於文章思想內容方面的,二是關於文章篇章結構方面的,三是關於文章語言表達方面的。

這些表述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求閲讀行為從文章的整體出發,即“整體感知”,然後是“理解分析”,最後到“品味賞析”。後二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礎之上的。

這些要求,都是強調在個性化閲讀的基礎上,開展質疑、合作、探究,是把對文章的把握和理解引向深入的標誌,最後得以在羣體閲讀的條件下,師生相互促進,共享閲讀成果,提高閲讀水平。

  四、實用性文章的閲讀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國中學段實用性文章閲讀目標是:閲讀新聞和説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

即對作者的寫作立場和思想觀點作進一步的抽象概括和提煉,無須作全面的文章分析,主要為實用目的而認知、篩選並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閲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議論文閲讀的基本要求是,能夠提煉文章的觀點,找出支持觀點的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在邏輯上的相關性,對觀點和材料做出簡單的評價。

閲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課程標準把從中領會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也納入目標要求,因為讀這類文章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重要作用。

閲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複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學會從非連續文本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現代公民必備的閲讀能力。

  五、文學作品的閲讀目標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新課標要求引導學生在“體驗”“領悟”和“品味”的過程中,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和對話。這在客觀上就決定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體驗。

誦讀古代詩詞,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意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新課標表明古詩文學習的根本目的,是“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六、積累背誦和課外閲讀目標

課程標準認為語文教育的特點就是“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誦讀是積累的好方法。

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幫助閲讀。

學會制訂自己的閲讀計劃,廣泛閲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閲讀兩三部名著。

新課標明確了課外閲讀的目的、任務。

總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於閲讀教學的目標設計,有如下幾點創新:

1、體現以人為本

新課標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能力差異,關注個體,體現以人為本。如“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會制定自己的閲讀計劃”等要求。

2、關注能力、習慣培養

新課標強調學習語文知識是為了運用,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強調閲讀要重視閲讀習慣的培養。如:“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能初步鑑賞文學作品”,“養成默讀的習慣”等要求。

3、鼓勵合作交流

新課標規定,“……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從中可以感受到,課程標準強調交流,強調合作。

4、重視擴充閲讀積累

積累背誦與課外閲讀是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如:總目標要求,“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5、強調聯繫生活

生活是閲讀教學的活水源頭,新課標要求,“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幫助閲讀”等。

我們從國中語文新課標對閲讀教學的目標設計上來看,認識到閲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新課標告訴我們,閲讀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個問題:

一、會讀,二、積累,三、注重品味、感受和體驗,四、注重閲讀能力培養,即對文本的整體感知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評價賞析能力。另外,“遷移運用能力”在課標中雖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但人教社編的九年義務教材的課後練習中安排了大量的比較閲讀等都體現了拓展遷移能力的訓練。

在教學實踐中,一節成功的閲讀教學課,不管它的教學模式怎樣,都應該體現“整體感知——理解分析——品味賞析——拓展遷移”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和邏輯順序。

因此,新課標關於閲讀教學的目標設計,為我們的教學實踐提供了操作依據和理論基礎。

  國中閲讀教學的目的二

一、閲讀教學:素質教育的迫切要求

柳斌在《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一文中指出:“ 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應該是走向素質教育。要從現在起步,走向素質教育”。而語文學科無疑是對學生進行的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是由語文學科自身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語文是一門基礎的工具性學科,語文學得好,對學習其它各門學科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在語文課堂內外培養的閲讀、寫作、聽話、説話能力,是一個人走向社會從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可以説,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對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麼,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呢?我的理解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即至力於發展語文能力,同時,提高思想水平,發展思維能力,豐富文化素養,培育正確的審美觀,鍛鍊心理意志,拓展視野等等。

國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 “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閲讀、寫作、聽話、説話的能力。”根據這一要求和“閲讀”在這一要求中的位置,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提高學生閲坊能力是國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但國中語文閲讀教學的現狀卻令人擔憂。1998年3月12日,《中國教育報》 登載了記者李建平的文章《對中國小語文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閲讀教學丞待加強》一文中指出:“中學語文水平低的問題,主要是營養不良,整個語文教學拋開了諸多文化修養和審美觀方面的內容,過分強調其實用性和應用性,以致減少了很多吸引人的東西。”可以説,這是對現階段國中語文閲讀教學比較客觀的評價和非常深刻的反思。 文中提到“實用性”、“應用性”説到底就是“應試性”,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具體體現,國中語文教學的根本弊瑞表現為教師是“考什麼就教什麼,不考就不教”,學生是“考什麼就學什麼,不考就不學”這必然導致我們有一些教師把語文學科的任務侷限於語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語文素質的培養於不顧,熱衷於大量的字、詞、句、篇所謂的“基礎訓練”,迫使學生無奈地沉浮於茫茫題海的無助與鞏懼之中。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學生閲讀能力的停滯不前,導致學生語文整體素質的下降,導致國中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相去甚遠。

我們無庸諱言,形成這種令人焦慮的現狀,問題出在我們的教師和我們的學校上。在教學上,我們的教師在主導的地位上對學生的學習起了錯誤導向的作用;在管理上,我們的學校把升學率作為評估工作最硬性的指標。我們過分強調教學的“應試性”,而忽略了閲讀教學帶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從國中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看,對有些文章的閲讀教學,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發展思維能力,豐富文化素養,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鍛鍊意志,拓展知識視野等。下面略舉幾例來看語文閲讀教學“文以載道”的作用:1、《最後一課》、《藤野先生》、《為華之崛起而讀書》等課文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2、《梅嶺三章》、《最後一次講深》等課文對學生“捨身取義”優秀品德的陶冶; 3、《老山界》、《愚公移山》等課文對學生心理素質的錘鍊;4、《蘇州園林》、《給烏蘭諾娃》、《聽戲》 等課文對學生培正確審美情趣的功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忽略了它們的這些“素質教育”的功用,而是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的講解。天長日久,學生的語文能力沒有得到加強,綜合素質也沒有得到提高,對語文也漸興建。這,不能不説是我們講文教師痛苦的尷尬與難言的悲哀。

  二、訓練語感:閲讀教學的'首要目標

國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閲讀能力訓練作如下規定:

1、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2、感受課文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情感。3、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4、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課的句子或段路。5、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關鍵性的語句。6、看出課文各部分之間的聯繫,大體瞭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識。7、根據不同的表達方式和體裁特點閲讀課文。8、從課文的內容中體會作者的態度或觀點。9、就課文的內容、語言、寫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10、體會課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層含義。11、欣賞課文中優美精闢的語句。12、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寫。13、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集中注意力默讀課文,不動脣、不指讀。15、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鐘500字左右) 閲讀淺顯的文學,把握大意。16、用圈點、批註的方法精讀課文。17、用摘錄或制卡片等方法積累閲讀的材料。18、寫讀書心得筆記。

以上規定中多次出現了“感知”“感受”、“體會”、“欣賞”、“瞭解”、“理解”等字樣,這些詞語就其實際是對學生將課文的語言描繪轉化為具體的形象感覺方面的能力作出的要求,即語感能力方面的要求。人們常説,打球要有球感,跳水要有水感,下棋要有棋感……語文教學呢?我認為, 語文閲讀教學是通過對閲讀的的材料的語言訓練,加強學生敏捷的、準確的“語感”能力,這就是素質教育前提下國中語文閲讀教學的首要目標。而現實的語文閲讀教學與此目標完全背馳。上海師大中文系副教授張家平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是有靈氣的, 但現在的語文卻是支離破碎的,一篇名家名作從整體上把握它,就會有美感,但相關的文章常常被肢解,在教學中,抽出一段話甚直幾個詞,翻來覆去地分析其所謂的深刻含義,作者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要用這幾個詞,這使學生思維越來越僵化。”就筆者所聽過的一些和了解到了一些情況,大致如此:首先正音釋詞,接着是字詞句的理解, 然後是層次劃分,最後是寫法分析。試想,固定在這種教學程式之下的學生閲讀能力會有多大提高,語感如何加強,綜合素質如何發展,創造力如何培養?

葉聖陶先生曾言:“文字語言訓練, 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居主導地位的教學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強化“語感”,只要“語感”訓練到位,學生自能在閲讀過程中感知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得到語意的正誤、形象、情感等諸方面的感受及種種妙不可言的意味,從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語文綜合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語文教學的良性循環。

  三、誦讀與自悟:提高語感的途徑

什麼是語感呢?語感是人們基於他的語言知識, 既成觀念和情感取向,對於言語對象的整體直覺;是在視聽當下不假思索從感知語音、字形而立刻理語音、字形所表達的意識、情感的能力。

怎樣才能提高並加強學生的語感呢?

第一,誦讀:培養語感的首要途徑。

20世紀初,在當時時代的要求下,人們從各個方面向包括封建教育制度在內的封建制度全面進擊時,封建教育制度及當時教育手段與教學方式被貶得一無是處。當我們回頭再看這一段歷史的時候,不能不正視這樣一個現實: 對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待,當我們對其整體否定的同時,對其某個方面的亮色都不可能抹殺,那就是誦讀的作用。舊時的讀人,要走讀書進學之路, 必須熟讀熟背“十三經”,不用統計,這將是一個驚人的字數,且不包括他們所讀所背的蒙學書籍與“十三經”的註疏書籍。小時候,我曾對我們當地一個學識淵博的土儒整天的搖頭吟哦和他自得情態大感不解,今天,我終於理解了,他的吟哦與自得正是他在傳達着一種誦讀帶來的難以言傳的情感藴藉與心理意趣。也正是他們誦讀的“厚積”,才給我們留下了一篇篇傳世美文佳作,我想,這也許已當代文壇大家不少,佳作不多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吧!

三十年前,張志公先生曾不無憂慮地指出:“從前, 走過私塾,蒙館的附近,總會聽到嗚裏哇啦讀書的聲音,現在,那種聲意不大聽得見了”張先生當年的憂慮依然是當今語文中的嚴酷現實。的確,朗讀在教學中的地位日益降低和淡出是當今語文教學的現實。事實上,大綱對朗讀有明確的規定:“用普通話正確、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實際情況是,教師輕朗讀,學生朗讀能力差,語感力也差;學生的朗讀能力差,導致了學生的語感能力差。二者互為因果,互為前提。

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要手段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課文(閲讀材料)的深層底藴和情感不可能在抄寫生字詞、抄寫段落大意、抄寫中心思想中得到把握,只有朗讀才能喚醒其間沉睡着的意藴和情感。只有以朗讀為基礎進行量的積累,才會有語感力形成的質的飛躍。就講授《最後一次講演》這篇課文為例,分析他們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毫無用處。而朗讀中,就能體會到聞先生愛憎分明的情感流露,閃光的淚花,悲憤的感情和有力的手勢。如果沒有朗讀,沒有語感,一定能統觀這篇演講的全貌,亦不可能使學生的理解向縱深處飛躍的。

很多人在看文藝作品時,或落淚,或會心,或痛快,或牙眥欲裂……這都是語感作用,是朗讀積累而形成語感力的結果。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語感力,我們應重新給語文教學中的誦讀定位。

第二,自悟:培養語感的重要手段。

語文學科沒有數理化等講程的精密性,相反,卻有很多模糊的東西在裏面,大於課文中心小到一句話、一個詞都可能見仁見智,難以有非此即彼的簡單的判斷形式,很難求得答案的一致性。這正是許多語文教學認為語文不好教的因素之一。我認為,這不是我們逃避語文教學現實的與尷尬無奈的理由,恰恰相反,這正是語文教學的固有特質,語文教學的樂趣也盡在於此。可以説,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於“領悟力”的高低。而這種能力更重要的一個側面是“自悟”而非灌輸,大教學家朱熹説過,讀書是自己讀書。一篇課文,講是講不出來的,教也是教不出來的,重要的是,主導者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何去領悟。要通過學生的閲讀積累後,達到“自悟”,形成強烈的語感,否則,教師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築建想象中的空中樓閣和摘撈虛幻的鏡花水月,結果往往是勞而無功。借用葉老名言:“教,是為了不教” 正是以強調語文學習中“自悟”的重要作用而得出的必然結果。

語文學習強調“自悟”的作用,還在於它的情感性。學習語文,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從而達到移情啟智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學生在閲讀時,如果沒有主體的參與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與作品的情感融為一體。反之,則可使學生在閲讀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還有品德、情感、審美、心理多方面素質全方位的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這樣內容的靠教師的講課和被動的接受而非學生的自悟,那簡直是把一盞美酒羼水一樣地塞給了學生,是對學生“自悟”的惡性扼殺。

魯迅作品的教學,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在它的教學過程中,“自悟”作為更為重要。下面略舉一例: 《孔乙己》這篇小説是,有一處描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裏説,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閲讀這一段文字,不能讓學生首先分析“排出”一詞運用得如何生動,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投入,體會孔乙己看到別人的“笑”和聽到別人的“話”後,是怎樣的心態。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同學們的回答有以下三點:1、擺闊氣;2、窮酸;3、轉移話題,擺脱窘境。在鼓勵與肯定了同學們的回答後,我明確:“排出” 一詞表現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幫面前擺擺闊氣的窮酸相併以此擺脱受取笑、受潮弄的窘迫。這樣,一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總之,語感緣而生,因“誦”而成,由“悟”而達。在閲讀教學中,為達到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感力的首要目標,教師應強調朗讀,擺正位置,讓學生“自讀”、“自悟”。

綜上所述,我認為,閲讀教學是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迫切要求,培養、提高、加強學生的語感力是閲讀教學的首要目標,而朗讀、自悟是培養、提高、加強學生語感力的途徑和手段。

最後,讓我們再次共同思索本語文的題記: 沒有有問題的學生和閲讀,只有有問題的教師和學校,並以語文的閲讀教學推動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綜合的語文能力、廣闊的知識視野、崇高的思想品德、高雅的文化素養、嚴密的思維能力、正確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心理意志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