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1

人多力量大?不見得!人越多越傻。120年前,法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勒龐就未卜先知,看穿了一切。他認為羣體中往往會存在極少部分的聰明人,但會被羣體的主流意見影響,從而變得隨大流,但人類社會的進步又一直都是少數精英人士引領的。

書中引起多起歷史事件,尤其是通過法國大革命事件,作者認為羣體永遠遊離於無意識的領地,會聽命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無動於衷,他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親信外,再無其他可能。

勒龐還認為一個孤立的人可能是有教養的,但是羣體可能變為行為受本能支配的野蠻人。羣體是情緒的放大器,如果恰當的引導,就會創建和諧社會,如果被壞人利用,就會變得無節操、無下限。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在早期中日、中美關係緊張的時候,會出現中國人打砸自己同胞資產的現象,他們往往好多都是狂熱的激進分子,甚至打着愛國主義的旗幟,行使醜惡的個人意圖。

如何在羣體中保持坦然、淡定,不當烏合之眾,在勒龐看來,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儘量少受點機械的應試教育,多一點獨立思考。應試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背書和服從,而非引領文明進步所需要的開拓精神、個性、判斷力、經驗等,而這正是中國教育的現狀。

最近在看《他想的童年》,很受啟發。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2

這個禮拜我們讀的是烏合之眾,嗯,是沐風所寫的中國版的《烏合之眾》,以下是讀完後想法:

01、一個人變得無腦,通常是各種原因作用的結果,所以不要輕易給別人貼標籤。

其次,不要忽視自己的任何一個小缺點,也許哪天他就和其他的小缺點一起共同組合產生化學反應帶來不可預見的後果。同理,可以培養一些小優點,也許某個時刻也能大放光彩呢!

02、人們更容易花掉偶然性收入,因為沒有可以對標的努力。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家很容易花掉得來的錢,大吃大喝大額購物,消費一些平常捨不得的東西。

偶然性收入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提高大家的消費閾值。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因為購買了不符合自己消費層次和消費能力的名貴產品,提高我們的消費水平。待消費完畢,再回到原來的普通生活水平會很不習慣。

03、利益和安全感算是非理性行為的終極解釋,其餘都是他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

看起來是人們在路口聚集亂糟糟的一羣之後就過馬路,其實是因為一開始走的人並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增加了通勤效率,於是自然誰也不肯吃虧。還有,當我們闖紅燈被車撞了以後,不是白撞,而是哪怕車原本沒有責任也得賠償,這其實就是一種很不好的暗示,暗示隨意闖紅燈可以增加通勤的效率,風險卻並不大。

所以我們的所以過馬路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我。最終總結人外在形態可以到,內心的各種行為都有其內在規律,不要輕易的批判一個人,也不要讓自己輕易輕易的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

外在行為可能亂糟糟,內心卻其內在規律,不要輕易的批判一個人,也不要讓自己輕易輕易的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3

在不知不覺中支配着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

——《烏合之眾》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人的命運是否真的可以被演算出來?否之,歷史上胸有成竹的預言家、路旁拿着《周易》信誓旦旦的算命先生們是否都是信口雌黃的江湖騙子?

在看勒龐的《烏合之眾》之前,我一直在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在研究無意識的領域下,想必勒龐和弗洛伊德是一道同行的,至少他們都關注了無意識、潛意識對個人羣體以甚至於歷史、文明的影響。在我閲讀《烏合之眾》的過程裏,我似乎能看到歷史的車輪在羣體一雙雙手的推動下滾動。在短時間內,這個圓形的車輪似乎是原地循環;而勒龐則預料了這個車輪即將在時間的作用下為我們留下的車轍。文明與歷史的發展軌跡尚況且可以被社會學家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由此推之,我們個人的命運又為何不可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和勒龐的《烏合之眾》先後幫我徹底摧毀了我關於“人是理性的動物”的看法。在生活裏,我們的小小過失,無意説錯的一句話都是我們潛意識跳躍進意識層面的反映,哪怕是熄燈上牀睡覺的夢境都是本我與超我鬥爭權衡的產物。在勒龐的學説中,個體的無意識造就了集體的無意識,他在《烏合之眾》中説:“可見的社會現象可能是某種巨大的無意識機制的結果,而這一機制通常超過了我們的分析範圍。能夠感覺到的現象可以喻為波浪,它不過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湍流的表象。”換句話來説,無論是個人還是羣體他們都是非理性的集合,用理性的思維來推測他們的命運很明顯是行不通的。勒龐在第二卷中用了五大間接因素(即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以及教育)和四種直接因素(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以及理性)為我們粗略的推演了一個可以套用在幾乎所有民族性格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發現,在羣體具有衝動、易受暗示、誇張、專橫的共性特點之外,不同民族的羣體仍然具有不同於共性外的特性。這些特性的作用之大,甚至決定了這個民族的命運,決定了在當今世界的實力排序。勒龐在書中一再強調“種族”的概念,説:“民族主要受其種族的稟性支配,也就是説,是受着某些品質的遺傳殘餘的支配,而所謂稟性,正是這些稟性的總和。種族和我們日常之需的枷鎖,是決定我們命運的神祕主因”。總之,每個民族的特性正是決定他們走向的定海神針,無論他們在最初的選擇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離經叛道,最後的選擇都會歸於他們民族的稟性,或許這些正是那些預言家鑿鑿讖語的奧祕所在。

勒龐所生活的法國和當時的中國一樣,都試圖在擺脱幾百上千年的封建制的歷史慣性。然而,俗話説:“船大難掉頭”,二者的結果都不樂觀。即使在有着啟蒙運動對人們思想改造的前提下,法國大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姿態出現在1789年,歷經發表《人權宣言》,確立君主立憲制,之後拿破崙、路易十八又反反覆覆掌握權力恢復君主專制,共和制與帝制之間的交鋒終於結束在1878年,此時距革命開始已經接過過去百年了。勒龐説,“這些觀念的出現並不是像擲骰子一樣全憑運氣,它們都深深植根於漫長的過去。當它們開花結果時,是時間為它們做好了準備。如想了解它們的起源,就必須回顧既往。它們既是歷史的兒女,又是未來的母親,然而也永遠是時間的奴隸。”除了歐洲的法國,處於東亞的中國仍以實際的歷史過往驗證了這個觀點。處於“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國在擺脱帝制的過程顯得那般的不易,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的失敗,在嘗試了資本主義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封建制的種族和封建思想的傳統觀點再加上並不長的時間,便註定了法國大革命的反覆與舊民族主義革命的失敗。封建制是我們羣體的過往,它是歷史的兒女,也是我們的未來的母親,更是我們思維的毒瘤,唯一能解決它的,便是時間,“時間是唯一的真正創造者,也是唯一的偉大毀滅者”。正像口述史學家唐德剛所論述1840年以來的革命一樣,“這次驚濤駭浪的大轉型,筆者試名之曰‘歷史三峽’。我們要通過這個可怕的三峽,大致也也要歷時兩百年。”形成維持一種思想上千年,同樣需要上百年才能將其根除。

另外,在推算一個民族的命運時,不僅要看它的過往,還需要看它的思想。勒龐在書中用中國做了反面例子,“如果一個民族使自己的習俗變得過於牢固,它便不會發生變化,於是就像中國一樣,變得沒有改進能力”。但我卻不認同勒龐的這個觀點。即使中華民族因歷史過於悠長的原因而趨於保守,但它仍然是一個開放的羣體——我不認同你,但我並不排斥你,這樣多少都可以在一點一滴中改進。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趨於保守的國度除了阿拉伯地區已經少之又少。日本、韓國等歷史包袱較小的國家在思想上缺少最少的限制,所以他們在學習西方上卓有成效。中國雖然有着較重的歷史包袱,但作為思想極其燦爛的國度,“窮則變,變則通”的思想自古有之,從最後一個封建帝國內部開始的改革直到今天,中國一直沒有放棄過改變,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中國思想的多源性與包容性。

我們是誰?我們那麼複雜,不是我所能想通的。除此之外,我更關心我是誰,影響構成我的因素是哪些,我的命運也是否可算的呢?

按照勒龐的觀點,我們首先是一個種族人,在共同的感情和特徵下,伴隨着遺傳對此的日益穩固,以此基礎上建立我們的文明、制度、藝術和信念,形成種族給我們的稟性,這些就是構成我的共同因素,是民族與歷史打下的印記。除此之外,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早年的創傷經歷以及力比多在不同時間的發展歷程等諸多因素形成了我們的個性。無論是共性還是個性,他們都很大程度的隱藏在意識之下。民族共同幻想中的神話、個人睡夢中的種種意象都是本我的體現,它被文明,被超我壓制,但它更接近我們自己。要推算個人的命運,不能再分析那個平日“偽裝”的自己,同樣要深入本我、深入潛意識中去發現規律,探尋我們的稟性。

勒龐恐懼革命,擔心革命只是“換湯不換藥”,然而今天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仍然是延續在當年共和制的道路向下不停的前進的,革命帶來的新思想的碰撞為法國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我認為這恰好是推算個人命運那把無比重要的鑰匙。人們常説“性格決定命運”,勒龐也説,“在不知不覺中支配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為“我們無法同他們作戰”。開放性的人格,敢於擺脱傳統對自己影響的人,他的.命運是不可算的。反之,如果是一個具有內向型人格的人,他同羣體一樣,“有着堅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們對一切傳統的迷戀與崇敬是絕對的,他們對一切有可能改變自身生活基本狀態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無意識恐懼”,很明顯,這種人甚至這種民族的命運在很大程度是可以推算它的命運軌跡的。

翻來覆去讀《烏合之眾》,此點是最讓我浮想聯翩的。種族、傳統對我們的影響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給予以我們每個民族以個性,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思維的侷限性。作為個人,避免在自我的安全區裏沉淪,不讓侷限的思想在我們頭腦裏形成“暴政”,這讓我有點驚慌。南宋大學問家朱熹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思維有一個源頭,不停的接受新思想、新觀點,即使我們被種族、被傳統的稟性賦予一身,面對複雜多面的形勢我們仍然能在自己的思維海洋裏尋找出合適的理論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就如同二千多年封建制的中國輪番上演王朝更替仍然能找出“變則通,通則久”的來説服自己改革一般。“非暴政”的思維可以不停的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與方向,我相信,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的命運是不可計算的,能夠計算的人生都是一沉不變的思想——他就在那裏,哪怕過十年之後回來看依然如此。勒龐説:“真正的歷史大動盪,並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場面而讓我們吃驚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影響到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變化”。所以思維的開放性同樣深切地影響着國運,最近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户制鋼所繼高鐵醜聞後再次曝出造假醜聞,“日本工匠精神”受到人們的質疑。二戰後本欣欣向榮充滿朝氣的日本在不斷的老齡化的趨勢下創新乏力,年輕人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日本的下不思進取,國運就此走下坡路也是可以預想得到的了。

那麼,作為學生的我們,去哪裏尋找多樣的思維,不停的更新自己頭腦裏的數據庫呢?我想,給我們的選擇並不多,而且論調“陳舊”——唯有讀書。書籍是思維的活水,不停的衝擊着我們的頭層,説不定哪天又打通了我們頭腦裏哪根不為人知的經脈呢!其實除了書籍以外,良性利用網絡同樣可以豐富自己的見識,然而現實是我們難以徹底掌控網絡在生活中的度,弊大於利,索性不談。

最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勒龐既然在全書如此強調有組織的羣體擁有着如此強大的力量,為何不與力量與友,何至於本能的站在這股力量的對面,喋喋不休。但正如序言中羅伯特·墨頓所説的那樣:“一流的頭腦即使犯下錯誤,也會給人帶來收穫”,在勒龐自身的斷言、重複、傳染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羣體具有的種種特性,即使很大部分與我們平時的看法衝突,但讀後會心一笑不得感歎似乎的確如此。從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的布魯諾開始,再到人人見罵的“猴子”達爾文,歷史欣欣然走到勒龐面前,他再次撕下我們的常識,為我們揭示了羣體生活的狀態。“日心説”並沒有因為那場大火而銷聲匿跡,勒龐也沒有因為武斷的定論而消失在歷史,不談論對錯,每一場追尋真理的行動都是一場思維革命,指出我們內心潛意識的“大實話”必然不會“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温良恭儉讓”,縱然當世人不接受,其後人都會以一種默認的態度讚揚。而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羣體之中堅持自我,發出屬於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4

現今是一個羣體時代,人類也是羣居動物,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觀念。新觀念在不斷地傳播,逐漸在人們頭腦裏生根發芽。無可避免,我們每一天都在參與着羣體活動,作為一名學生,經常講求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影響着我們更有效的學習,整個羣體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導着行動的方向,最終引領整個團隊達到目標。僅僅只是一個心理活動就能達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羣體的特性,受推薦讀了《烏合之眾》這本書,作者用許多案例闡述了羣體的特徵、心理、行為特點,我將從羣體的心理特徵談談我的感受。

羣體的一般特徵:在羣體中個人責任感的約束力低,每種情感和行為都具有傳染性,對暗示具有較高的接受程度,羣眾的行為缺乏推理的能力,卻總急於行為。衝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英雄主義和極端主義的熱忱的宣泄。

回憶起,在國中的時候,有一個女生因與另一個發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個女生故意中傷另一個女生把她在整個班裏隔離起來,導致整個班級裏的人都不理睬她。發生矛盾這是兩個人的事,可是往往會造成很多人蔘與進來共同暴力,這並不難的一見,學生時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無關係的卻也變成了這個冷暴力者。為何作為一個事不關己的外人,我們無法避免呢?原因很簡單,代價太大風險太高。在迫害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很難鼓起勇氣逆羣體的意志而為,這種個體在羣體中表現出來的膽怯明顯放任了羣體情緒的正反饋效應,越兇殘就更兇殘,越極端就更極端。在羣體中,我們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斷,沒有後果,沒有明天,我們的不滿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積月累的荷爾蒙。

舉個例子,個人在獨立的時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讓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強的誘惑他也不會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擋這些誘惑的。但在他成為羣體的一員後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驅使,倘若再給他一個懲奸除惡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變得義無反顧,這樣的驅使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衝動,並且是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的。

網絡暴力,是網絡時代裏經常出現的令人害怕又無法避免的現象,彷彿擁有着神祕的力量。網絡暴力事件就是一個羣體活動造成的後果。作為暴力事件中的主力軍的數億網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動到人們的視線上,他們之間互相感染,不知不覺中,誇大自己的情緒,力證自己的觀點,甚至對不合自己觀念的人發出抨擊,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根本不重視了尋找事實這一重要環節。曾經就有網民誇大甚至編造新聞去攻擊他人,最後事實被揭發,根本與先前的大不相同。此等事件,與書中所提到的羣體的特徵不謀而合。羣體是衝動的`、易變的和急躁的,容易輕信,缺乏理智的。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何網民會頻頻製造出網絡暴力事件。在很網絡暴力事件中,背後其實都有推手,推手們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把觀念包裝,這些形象化外衣下的觀念,它們之間沒有連續性和相似性的邏輯關係,它們可以隨意被相互取代,且羣體情緒具有單純和誇張的特點。利用好這些特性,推手們就很容易的引領網民的思想,輿論的方向,把網民當槍使,顛倒是非。以上事件,對於羣體的特徵,條條命中。羣體的領袖通過斷言、重複、傳染來控制着無法理性思考的受眾。羣體的領袖通過個人的堅強意志和不摧的信仰來慫恿着羣體的振臂高呼。羣體是個可怕的存在,由於它自身的特點,使得它常常會非常危險。羣體中的人們由於身處其中,自身的判斷力和智慧不再有用武之地,因而時常會做出一些從理性的眼光看來十分不可理喻的事。

羣體,如果我們能瞭解它本身存在的弱點和特性,並加以利用,大大有助於實現領導的功能。給羣體提供的觀點只有當他們是具體的、簡單明瞭的,才能產生影響。所以,在如今的很多羣體活動中,都會有領導者頻繁底給被領導者注入觀念,反覆強化。倘若想要被領導者完成一項任務,讓被領導者更有動力的主動的完成,領導者可以將此任務誇大到使命感層次,進行包裝,使被領導者容易接受並且願意去完成。

羣體,這樣的羣體,是難以教化,卻極易順從,難以管理又極易被聳動。聰明的人會變得糊塗,糊塗的人會變得聰明。羣體通常只有均質,這就解釋了人在羣體活動中為何無法保持原有的智慧與理性。

在書中説道:“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消弱,從而個性也被消弱。異質性被同質性吞沒,無意識品質佔上風”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注意自身陷入羣體思維,限制阻礙自身發展。也應該思考如何打造優質的羣體。處於羣體中的我們,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自己成長的羣體,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做為羣體中一員的責任與義務,推動整個羣體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不能總是挑剔羣體本身,也要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羣體。是積極樂觀的就要儘可能的去傳遞,不要害怕質疑。對發現不對的地方也要及時指出,積極溝通改正,不能讓羣體慢慢的變得烏煙瘴氣,因為如果一開始置之不理,最後自己也會被這股灰暗的力量所吞沒。所以,做好自己遠遠是不夠的,我們要選擇良好的羣體,並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淨化羣體的環境,我們自身才會更好。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5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 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眾户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説: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羣眾心態,這部著作對於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好處。

勒龐認為一羣人聚在一起可以構成形式上的羣體,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羣體。只有當羣體中的成員的自覺個性走向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不同的方向,集體心理和共性特點取代了每個人自身的特點時,這些聚集成羣的具有共性特點的人就進入了“心理羣體”的狀態,稱之為“組織化羣體”。

書中説組織化羣體的普遍特徵是集體的全部感情和思想朝着一個明確的方向發展,在我看來羣體的這種特徵是一把雙刃劍。以國家發展為例,當國家制定了一個正確合理的發展方向後,國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會大增,國家發展各種政治、經濟、文化事業時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國家會實現飛躍性的發展;然而當國家制定的發展政策出錯時,或者説羣體受到錯誤引導時,對國家所造成的破壞也是令人震驚的。

勒龐在書中還提到通過羣體內部的傳染現象,心理羣體中的成員之個性消失,無意識的個性逐漸增強,羣體中每個人會做出無意識行為。個體在獨自存在時,迫於法律、道德等種種限制加以剋制的欲 望在集體活動時就會顯露出來甚至付出行動,個體可能會做出在以往絕不敢做示 威、遊 行等集體活動極易演變為暴力事件”,法國近期的“黃背心”抗 議活動也驗證了這句話。

在勒龐看來,羣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羣體更要凸顯。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6

初次涉及這類書籍,不亞於聽一場高深的講座,必須全神貫注,還要努力把晦澀學術的“鬼話”翻譯成通俗易懂的“人話”。期間數次讀不下去而放下,猛然想起老師講的漢語與外語的區別:漢語表達靈活,具有柔性,適合寫詩;外語句法嚴謹,具有剛性,更適合搞研究、説理。

在這部書中,龐勒先生向我們表達了自己對“羣眾”的看法——他們是一羣烏合之眾。透過字裏行間,我彷彿看到了作家正用嘲鄙又無奈的眼神注視着這幫“羣眾”。他不留餘地的批評羣眾,辛辣的指出他們那“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以及盲目狂熱的情感,對羣眾心理的看法十分透徹。他想用千言萬語點醒夢中人,也許“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他最想要的座右銘。

首先,他對羣眾的盲從心理感到痛心疾首,的確,羣眾總是以一種服從慾望旺盛的心態去隨大流,欠缺理智又熱情澎湃,他們成了一羣僅用脊椎去支配軀殼的人,被用大腦思考的領袖呼來喚去。就像書中提到的,只要布朗熱將軍一聲令下,他的那羣政治烏合之眾就會為他的事業犧牲生命。的確,在各民族的生活中,羣眾的無意識行為會代替個人的有意識行為,是目前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我們常説羣眾的力量是偉大的,但在政客眼中,只分兩種人,墊腳石和絆腳石,如果羣眾能依附於他,被他的口號支配,可以省很多勁,最怕的是他們人多勢眾,被某種狂熱的信仰衝昏頭腦時,很難擋住他們聲討的步伐,而政客也會寸步難行。

構成羣眾的主體,既有卓越不凡的人,也有平凡普通的人,在作為個體時,會自覺為自己制定一套最佳方案,但人一抱團就變傻,當他們構成羣體時,就只有接受與拒絕,沒有思考和推理。人們常説,沒辦法讓每一個人都心悦臣服。但對某羣眾的領袖而言,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事,對此,龐勒解釋道:知道如何操縱羣體的人,給他們提供的也是這種論證,即羣眾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情攪在一起,並立刻將具體的事物普遍化。

由此可見,羣眾並未看清事物的本質,他們對事情的理解僅是停留在表面的幻想,但是隻有潛入湖底,才能看清水下湧動的暗潮,只有蟄伏在水灘,才能等到潮水退去,水落石出的真相。對於盲目的羣眾來説,卻不是這樣,在他們看來,既然選擇了從眾,就必須為自己的跟隨找一個説服自己的藉口,儘管這個藉口十分牽強,但卻十分有效,能迅速讓他們理智懸置,與大家一樣,做了領袖的墊腳石。融入羣體,也要保持個性,才能不隨波逐流。

龐勒在分析構成羣體一切信念與意見的基礎因素時,提到了種族、傳統、時代、各種典章制度和教育。令我稍有印象的,便是他反對書本教育,提倡實踐經驗。他認為,只有經驗這位人民的好老師,才能證明,必須廢除那些可惡的教科書和可悲的考試,代之以勤肯的勞動,讓那些聽從一切烏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辯者暗示的羣眾再次變得冷漠而中立。他説與其在校園裏泛泛而聽,不如早點進入社會鍛鍊,來提高自己辨別事物的能力。從整本書中,可以看出他對羣眾的盲從、對法不責眾心懷僥倖,對校園教育的不滿,批評的意味顯而易見,龐勒似乎把所有的`羣眾都歸結為烏合之眾,把校園教育當做抹殺智慧與靈性的主犯。難道所有的羣眾都是烏合之眾嗎,所有的校園教育都是無用的嗎?

《韓非子·五蠹》一篇曾説:“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看似否定了所有的文人和武者,實則是專有所指。儒分為腐儒和王儒,俠也有兇俠和義俠。腐儒一味追求聖人治天下,輕視律法疏導,反而擾亂國家統治,兇俠以劍謀私慾,做盡傷天害理之事,同樣威脅江山社稷。韓非所批評的,正是腐儒和兇俠,王儒與義俠才是定國安邦的所在。孟子曰:“雖萬千人,吾往矣,乃是儒之俠者。”至於羣眾,亦有智慧之眾與烏合之眾之分。顯然,龐勒眼中的羣體,是無理智的,喪失了自我意識,變成羣體中的一個沒有思想的有機體組成部分,這些自然是烏合之眾。那該如何去點化這些烏合之眾呢,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清明的領袖,二是理智的教育。

莊子在《論劍》中曾説:“以勇武為鋒,清廉為鄂,賢良為脊,忠聖為鋏,為諸侯之劍。”領袖的質量決定着羣眾的質量,能夠集萬眾之智的人,必定是揮得起諸侯之劍的領袖。羣眾的智慧並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某些領袖的狂熱給湮沒了,如果有一個清明的領袖懇切教導羣眾激發深處的思考與推理,那麼羣眾也不會那麼偏執且殘暴了。構成羣眾時,他們的水平與質量低下,很大程度來源於對事情本身的無知,對事情不能透徹的理解和掌握,只能稀裏糊塗的跟隨,自己所知的冰山一角並不能填補心中的疑惑,只能依靠幻想將其填滿,然後狂熱的出發和鬥爭,就算做錯,也能因法不責眾而逃避罪責。能端正這種羣眾心理的,必須是一位清明的領袖,充分的宣傳與講解,讓羣眾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透徹的、清醒的,理智的選擇是跟隨還是拒絕。

關於教育,龐勒對應試教育大加鞭撻,但在他的論述中,彷彿看到了他對所有校園學習的不屑。他認為,封閉在校園的人,就像身處井底的青蛙,眼界只有井口那麼小,但我認為,在校接受教育的人,拾起一片落葉,便可知曉整個秋天,唯有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結合,才能打造智慧的人羣。龐勒太注重社會經驗的力量,卻不曾想到,不接受教育,人們繼續成長的能力就衰竭了,因此,我們必須為教育納税,以此為高尚的思考與推理提供助援,來確保步入社會的我們不是人云亦云的烏合之眾。

在書中,他一點也不認可羣眾的表現,我認為這與他所處的時代有莫大的關係,因為任何的文學創作都有社會性。19世紀—20世紀的歐洲,風雲際會,動盪變幻,起義、戰爭、階級、改革、革命……這些充滿立場與狂熱的字眼集中在這個時代的歐洲,這些都需要流血和犧牲,平民在無知的前提下被迫做出立場的選擇,如此,充血的雙眼,猙獰的面孔,激動偏執的情緒在羣眾中蔓延,人們又怎能不喪失理智呢?

龐勒用學術又嚴謹的語言編寫了《烏合之眾》這本書,原本是需要細細研究的,但自己確實未能心領神會,僅以此篇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7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説: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説: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羣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説: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

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後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今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8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羣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羣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羣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羣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羣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羣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羣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羣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羣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9

無論如何,我不應該屬於任何一方陣營。羣體的意識應不應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説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展彷彿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説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必須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説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後感。。。。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羣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10

這本書從我翻開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橫跨了一個月的時間,全書的理論性內容太多,列舉的例子很多也是是一百多年前法國大革命,議會,教會等案例,很多超出我的知識體系,一邊揪着字,一邊還要查書中所將事件幫助理解作者要論證的主題,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艱難,所以我心裏的預期時間以為有二十幾個小時,結果看完之後數據顯示是8小時56分,驚!!!

看完之後,對我原本的一些觀念有很大的影響,之前一直以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書中説道“羣體的無意識,羣體的`易感染,羣體無認證推理能力,羣體多變,羣體情緒的誇張與單純”這些概念,例證羣體智商並非個體智商之和,因為羣體屬性,羣體智商可能低於組成個體智商的平均值。往近出看網絡水軍,網絡暴力,意見領袖對事件分析及風向的影響,遠一點點,文格時期暴民跟風站隊這些不就是烏合之眾的行為嗎?

高水平的翻譯要求“信、達、雅”,我看了兩個翻譯版本的《烏合之眾》,因為譯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者是不同文字,不同文化的轉換問題,增加閲讀的難度。看到很多書友也跟我遇到的同樣的困難,我就放心了,哈哈哈哈~~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能需要在多讀幾遍,多思考,結合生活實踐,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吧。

《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11

在廣袤的人類社會探索發展史中,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社族人羣思想創新及思維進步的創新及對社會、人力的深刻剖析探索。《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則是通過細緻描述羣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羣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通過分析及揭示,探索大眾廣義心理認知及心理認同。從而解釋了為何羣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羣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此書的研讀和內容的自我理解,讓我體會並認識到上到國家治理、社會管理,下到企業經營,團隊管理,無外乎是大眾及人羣之間的合作、認知和自我約束,而大眾心理的研究正是在思想層面對此認知的一個探究紐帶,從而打開對大眾思維和組織行為學的領悟與思考,通過研究大眾心理,從而探究羣體行為內在的思維邏輯及心理特點,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的瞭解各種社會羣體行為現象發生的本質原因和組織團隊中行為動機,更科學的瞭解羣體心態,是一本羣體心理行為學的研究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