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26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浮生六記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1

終於讀完了這本書,距離開始讀大約有四年了。四年前只讀了四卷,當時骨傲,寧願此書是殘缺之美,也不願看到狗尾續貂之作。可近日讀完後兩卷驚訝之情溢於言表,可能是我文字功底太差抑或是對之前有些遺忘,後兩卷與原著的銜接和文法竟毫無違和感,想必也是大家之作,不過可能是先入為主知道後兩卷是偽作的緣故,總覺得缺點神韻。文章最出彩應該是第一卷和第三卷,分別是秀恩愛和死的快,哈哈。喜歡芸,温文爾雅,才思敏捷,活潑可愛,知書達理,秀外慧中,順便説一句,我對女生最高的評價是秀外慧中,她值得這個詞,國學大家林語堂也評價芸是國學史上最可愛的女生,這個評價應該是極高了吧。芸和沈復的愛情是多少人的嚮往,可以説浮生六記就是靠芸撐起來的`,如果沒有芸,頂多也就是個不錯的雜記,絕不會有現在這麼高的評價。不喜歡沈復,有人供着吃喝就高談闊論理想,沒有了生活來源完全不知道怎麼去生活,沒有柳三變的命卻得了柳三變的病。第三卷字字含淚,句句是血,可以怨恨時代怨恨腐朽的封建制度,可有些人為理想努力了,沈復做了什麼,遊山玩水?修花剪草?吟詩作樂?沉迷於遊樂花草情愛,説到底他只適合在襁褓中生活,做個什麼都不用想的大少爺。説來慚愧,覺得人家書寫的好還要罵人家幾句,我咋不上天呢。不過,罵完人還真痛快,哈哈。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2

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看着卷二,我想到的是,開卷就將自己擺到與自然生靈同等的位置的沈先生,若能與寫出《浮生六記》的法布爾先生會面,必定是相談甚歡。對自然,兩位先生都抱着極大的熱忱和耐心,尤其體現在觀察上——卧於草叢,久久目視,聚精會神,事無鉅細必不漏掉。想來能做到這樣的人一定是保持着永遠的童心的,在他們的.眼裏,小如螞蟻蛤蟆都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體魄,縱使是如長得傾斜的植株抑或是尚未變成蝴蝶的毛毛蟲那般醜物,也有美的一面。眼光與視角的不同,決定的不只是站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從這個世界獲得的快樂有多少。這也是為什麼兩位先生都屬於“苦”中作樂的那類人吧。正如沈復先生提筆:“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無論何種風景,總有值得觀賞的那一面,也總值得去紀念,無論用的是哪種方式,無論保存下來又是以何種形式。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先生的世界,可能沒有多麼盛大的美,但是可以肯定,美必然是不勝收的。

不只是單單描摹自然事物,先生還將它們與亭台樓閣綜觀,頗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趣處——走勢多變,虛實相生,綠意盎然,賞得出峯迴路轉柳暗花明的妙義。居於此中,人生也算得圓滿吧。

此處,我想到了前些年遊覽蘇州園林的場景,於先生所言一對照,着實精妙貼切,只可惜當時只顧着看那些建築盆景,卻沒有思考過建築與自然之間的深層關係,更沒有達到先生夫婦為的一盆景唏噓落淚的境地,實在慚愧,還有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3

這確實是一本清新的奇書,也不枉被人從冷攤一眼相中,買下手稿,又幸能活字印刷,才保存至今。

六記雖然缺了兩大章節,實際只剩下了四記,不過約莫精彩部分,蓋已包納。

陡然開篇就是驚天泣鬼的虐狗情節,聰慧而淑雅的妻子快速圈粉。看到後來方覺,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舊社會的'生存方式,沒有金融體系,沒有政府保障,人民普遍依靠“人際關係”憑運氣的方式對人生投保。男主二十來歲時,家境尚好,也沒有命途反轉的經驗,滿足於自然野趣,賢妻濃情。等到三十歲後父親突然辭世,自己又突然被下崗,生活立即陷入風餐露宿,四處靠人接濟的巨大窘迫之中。最終,兩人不惑之年,嬌妻舊病無力醫治,在奔波中客死他鄉,引無數讀者扼腕。

作為一個文人,園藝作畫,讀書寫字,出口成詩都不在話下,其獨特的小清新文采也是這本書的巨大看點。然而,面對命運的重大挫折,大部分時候他竟不如妻子的抉擇清醒果斷。

不過,或許也不應過多苛責其作為男人的失職:家道中落,人窮志短,上面還有個霸道傲慢的父親是你永遠的邊界。滿社會都是學文的男孩子,你也無處可走,大家蜂擁競爭過獨木橋,你一個江南柔弱書生,就這樣被擠下去了,順帶一家人也陪你掉下去了。換做今天,你興許還有機會做個青春文學作家,開個主播,和嬌妻一起撈金,但在那個年代,只不過是一部天天都在上演的人間悲劇。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4

年四十有六,沈復做《浮生六記》。從記述可探析,惟婚姻與獨遊為其一生樂事。人生不是向死而生那麼明朗,實是歷經坎坷洞若觀火而已。生而彌堅,只因愛意深沉。難得士族出身的他,對妻子陳芸一往情深。也難得弱女子陳芸卻是位情趣雅緻活潑可愛的好伴侶,聊慰沈復平生孤寂多荈。人倫情理之外,作為天地間一個體,究竟怎樣活着更好呢?大家都要謀生,在這個過程中機關算盡,榮辱難安。滿足了生存必須,我們追求精神境界的層次千差萬別。沈復因他的家世他的職業他的往來成就了一條別開生面的行遊。孝順,豁達,聰敏,深情,細膩,這樣的優質男偏就終生囿於漂泊無定的幕僚生活,時常遭遇裁員以致食不果腹,妻子陳芸生前還得當了首飾幫他沽酒尋歡。幽微寡涼的.人生裏,當最後的慰藉亦自接踵消散殆盡,父死妻亡子喪,無法盡心關心女兒而只得令做他人養婦,無法承歡膝下陪伴老母而遇兄弟嫌貧驅逐,天大地大而無片瓦存身,你以為這樣的男人會如何苟活下去呢?生存還是死亡?亙古的哲學命題其實也沒什麼深奧。忘我,自古仁人君子出世的不二法門。寄情于山水之間,人知太守之樂,而不知太守自樂其樂也!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5

去年遊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觀不雅觀我都已忘懷,可是唯獨對其間一個字記憶猶新。該字為上中下構造,上面一個寶蓋頭,中心一個“弗”字,下面一個“林”字。導遊講解這個字道出了一小我餬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寶蓋頭代表着財產,“弗”是佛心,“林”指好的餬口情形。一個幸福人應該有必定的物質根本,豐盛的精神餬口和一個美好的餬口情形,細想之後,我深覺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對夫妻、一個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浮生六記》中沈氏夫妻琴瑟和鳴二十年有餘,雖志趣相投、舉案齊眉,但其間餬口貧寒困難、流離失所,甚至難覺得繼、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現實了局為這一對令人欽羨的夫妻蒙上了悲劇色彩。

沈復《坎坷記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從何而來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報應罷了,而我並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許,爽氣爽直不羈,成效轉成了扳連。阿誰既按時代,既定的'人和事,我們已無法評説,只可憐了芸這個聰穎會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時還得為一家人的生計操勞,末了因趕製繡品嘔心瀝血而逝。

最好的愛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貧賤夫妻百事哀,沈氏夫妻是不幸的,這不幸源自物質根本的匱乏。

不外,這世上又有幾人能擁有完滿的人生。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6

“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題記

芸,這位擁有了許多美好品質的女人,為何最後落到如此下場——“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初看只覺是因血疾,而後想到血疾並非平白無故。之前有許多引子,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悲劇。

血疾始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而最大的引子並非憨園,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禮數中,一夫可納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被強迫結在一起的並非愛情與親情,而是兩個人苦苦糾纏的一生,彼此間何來“信任”可談。沈父也想納妄,因為他與沈母並無家人間的温暖;沈母又不信任芸,認為她在信中亂寫。陳芸呢,她只想當一個好媳婦,不想破壞沈家的表面和諧,把過錯歸結於自己,最後支撐不住而崩塌。

這是一個家庭嗎?互相猜疑、不信任,他們只是被許多的上一代,用一雙籠罩世界的黑色大手關起來的毫無關係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着對方。讓他們大打出手的,只是因為姚姬這個可憐的引子。她將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禮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寫滿了“表面和諧”與“封建禮教”。

憨園負芸,倒也是個引子。只是若沒有沈家父母趕芸出門,何來“憨園負芸”、“阿雙逃矣”。哪怕芸為情深之人,血疾也不會匆匆奪命。

她的後半生在“好媳婦”與“封建禮教”中被撞得崩潰。

姚姬,只是封建禮教的引子。而陳芸,只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7

讀完這本書後,我想起了爺爺家裏的兩幅畫:一幅畫裏有一個當官的,被從烏紗帽里長出來的繩子困住了全身,望着一朵雲驚叫着;另一幅畫裏有一位老者,把幾枚金元寶扔到一坨大便上。

還有在電視劇裏,某某大亨會説一些很深刻的話:我這一輩子都在追求身外之物,卻弄丟了最值得珍惜的感情。

這些隱喻看起來很對啊,名和利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髒東西,要遠離,不然會被迷惑的。但現實是這樣嗎?

在讀第一記《閨房記樂》時,我真的很羨慕沈三白。他能和自己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芸娘結婚。他和芸娘有聊不完的話題,做不完的遊戲,在一起吟詩作畫,過着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不用被名利打擾。但是往後讀,才發現這些美妙的'幻象背後,有着黑暗的另一面。

或許沈三白對名和利都不感興趣。他的一生,只要有筆、有酒、有芸娘就足夠了。然而命運是可笑的,正是因為他對名利的淡漠,才會失去一生的摯愛。

其實我們目前生活的這個世界,始終是由迷戀金錢,玩弄權力的野心家締造的。所以名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源動力,追逐它們人類才會進步。

而那些視金錢如糞土,視名利如浮雲的人,能用自己空空如也的手,在危機發生時去保護愛人嗎?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8

《浮生六記》是由清朝長洲人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的自傳體散文。該書描述了一幅作者與妻子陳芸兩情相悦,夫唱婦隨地追求質樸愛情的理想圖畫。然而囿於當時的封建禮教,作者與妻子至終未能白頭到老,不免讓人感慨唏噓。

在本書中作者把細微的平凡小事,以行雲流水般的文風訴諸筆端。細讀此書,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對話,或是短途遊歷,亦或是插花品茶,總能從中尋味出人間的恬淡美好,且心嚮往之。其中最難忘的.就是沈復先生與芸娘純粹的愛情,本書閨房記樂中有云:“情之所鍾,雖醜不嫌”,也許這就是鍾愛一人到達的極致表現,即使他醜也不會嫌棄。而閨房樂記中另一處的描寫也讓我頗為感動:“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漫漫歲月,若得一人廝守,又何懼外物簡陋?夫妻雙雙日沐人間煙火,夜品一盞素茗;日看窵遠雲升,暮觀明燭華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總有不預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後經歷了妻與子相繼離世的悲傷。與摯愛別離,無論是親見還是耳聞,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難得的是,他沒有頹喪不振,而是登山痛飲、乘艇遊河,哪怕孤單也選擇繼續餘生。這也許就是沈復先生想告訴我們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終!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9

這一章完全跟着沈先生遊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過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這本書的結束,沈先生也帶着我們去領略了庵裏的美景與落魄,空曠與葱鬱。

從這些遊記中,我看到沈先生紅色性格的特徵,正如他自己所説“我的為人,凡事喜歡獨出己見,不屑於隨着別人,即算是談論詩品評畫,無不都是帶着‘人家喜歡的`我捨棄,人家捨棄的我偏撿起來’這意思。所以風景名勝,重要的還是心中有所得。”

紅色性格指的是與紅色相關聯,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特別有分量感,透露出堅定、堅強、熱情而奔放的性格。紅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個性、喜歡有工作效率等。所以,沈先生喜愛出門遊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紅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孫悟空。它勇敢、果斷、愛憎分明、敢於冒險、不屈不撓。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經。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時剛愎自用,有時在人際關係欠柔和、衝動等。

與紅色性格的人交朋友,隨意自在,不會感覺被約束,然而,紅色性格的人一旦過“度”,也是讓身邊人不自在,因此,我們需要修心。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10

做個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過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記實際上主要描寫的是生活的遊歷,是自傳體散文,而作者將自己遊歷的所見所聞分享給了大家,但其實存稿並不完整。

沈復之所以成為我們熟知的“沈復”,不僅僅依賴於他自身的才華、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還歸功於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此段描述已足見芸的魅力。

在那個時代,芸不僅能打理好家裏的事務,還能做女紅養家、自學識字,陪沈復賞花賞月、吟詩作對,把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潑,感性風雅而不失緘默沉靜,難怪林語堂先生説她是“中國文學裏最可愛的一個女人”。反倒是沈復,半生遊學,卻一直碌碌無功,甚至多次意氣用事陷家庭於困境,始終未能給芸穩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歲的芸終在深深的遺憾中客死他鄉。

沈復遇到芸,是幸運;芸遇到沈復,是幸運,也是不幸。他們相遇,是中國文學的幸運。

《浮生六記》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閒情記趣”,原來日子真的可以過成詩,而這首詩真的可以和錢沒多大關係,實為驚豔。

真遺憾,我喜歡畫畫卻不會畫畫,真想作一本插畫版的《浮生六記》,把沈復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畫下來。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11

剛巧這幾天讀到這本書,感覺能回答一些吧。其實只讀了前兩記,後面遊山記景的部分沒有讀,因為讀到陳芸去世眼淚不停實在已經讀不下去了。

讀了此書才知道幾百年前的人何嘗不與我們一樣,為生活奔忙,完全不是辮子劇中的場景,原來我們離歷史並不遠,原來歷史竟然與我們這麼近,步入社會的讀者其實根本不需要費勁理解他們的處境就能產生共鳴。

主人公性格豪爽,不善理財,最終經濟落魄,入不敷出,不得不半夜躲債離鄉,不得不夜宿土地廟。這樣的生活作者用平靜的語言一一道來,真讓人感覺上有老下有小的艱辛。

可是即便這樣,他的妻子卻毫無怨言,跟着他顛沛流離的過了一生,並且事事為他着想,處處寬慰夫君,卻因才智為兄弟家人妒忌,公婆誤會不容,最終造化弄人,這麼好的.妻子竟然與作者永別於顛沛流離之中,其中妻子彌留之際給他説的那些話,讀之真讓人讀之熱淚盈眶,怪不得林語堂説女主人公是中國古代第一可愛的女人。

作者也在妻子離世只後,再遇到父親兒子接續離世的變故,而萬念俱灰,將後半生寄託在遊歷之中,那種心疼通過精煉的詞語,過了幾百年也能讓讀者感受得到,通篇感覺很有紅樓夢的影子,但又比紅樓夢更精緻,更微縮,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俗話説貧賤夫妻百事哀,可是男女主人的感情卻像寒夜裏的啟明星,過了幾百年,還在那裏散發着光芒,讓人學會珍惜,學會堅強,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價值吧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12

有幸在朋友的介紹下,近期看完沈復的《浮生六記》,所記述的內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讀來如清風拂面,意氣盎然。

書中記錄着沈復一生經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彷彿置身於舊世其間,體味着人生百態。沈復的'心裏始終懷念着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卻長久世間。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並不是不可能,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過於淺薄的理解,我應該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後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賦多少閒情。有多少繁花似錦,便要有多少承擔滿眼凋零的勇氣。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13

對這版《浮生六記》非常滿意,封面裝幀設計都是典型的中國元素,這種既有美感又有格調的圖案是我最滿意的,其中寓意,擔得起“浮生”二字,好像心裏構想的那幅“浮世生活”的圖畫復活了!

作者從小喜歡微察事物,往往能從極其細微的地方發覺人生的樂趣,寫得頗有見地。文中對小孩子的童真童趣和胸有溝壑的特點展露無遺,啟發着所有人要像孩子一樣去發覺身邊事物的'美好,去品味許多景物內有乾坤的美妙。也許只有心懷物我平等,萬物有情的真誠態度,我們的眼睛才能夠具備審美的視角。這於我們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喚醒,因為我們大多數成年人越長大,眼睛就越混濁不清。

試想我們有多久沒有留意頭頂的星空,更別説留意那牆角怒放的生命?我們習慣了説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可真是這樣嗎?我們有了錢和時間之後,所謂的詩和遠方大多數也只是如匆匆過客般止於留影,博得眾人點贊罷了,其實這何嘗不是物慾膨脹後的另一種苟且方式?無論是近處還是遠方,都不只是一種空間的距離,而是心理和審美的距離。如果帶着狹隘和偏執去看世間,那麼美就會離我們很遠,相反,若帶着發現和欣賞的審美眼光去觀景,那麼無論遠近都美不勝收。(楊國玉)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14

《童趣》節選自沈復的《浮生六記·閒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間人,雖然出身於“衣冠之家”,讀過幾年書,卻終生未進學中舉,主要職業是習幕、經商。然而其人靈秀聰悟,於人於事皆重於感情。寫作本文時作者已46歲。

《浮生六記》前四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為沈復所作,沒有爭議;尚缺《中山(指琉球)記歷》《養生記道》二卷,一般認為“筆墨滯重”,視為偽作。

從現存的四記和後二記的標題可知全書主要有兩大內容:

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由於作者受封建禮教浸染不深,書中與妻陳芸相親相愛的感情溢於言表。陳芸會刺繡,因而“漸通吟詠”,與丈夫趣味相投,夫唱婦隨(如山水之遊、書畫之樂、用情伴趣等)。

2、記敍了遊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作者生在山清水秀的蘇州,家住滄浪亭附近,在吳文化的薰陶下,不僅愛讀書,好書畫,而且在盆景花木的侍弄、經營與鑑賞方面頗具造詣,常在旅遊中,用藝術家的眼光去評判名勝古蹟,並將大自然的清新之氣融入創作之中。總之,作者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關愛他人、體貼妻子,又能師法造化、享受山水的普通人。

浮生六記的讀後感15

讀完全本之後,我個人認為,要把《浮生六記》當作功利的書籍來讀的話,可能就會失望了。因為沈復本人就是清代士大夫家族的平庸子弟。

他賢德兼備、樂善好施,當然這些優點很好,但是他同時也不思進取,貪圖玩樂,要不然最後也不會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了。同時他學問也並不太精,要不然書的'開頭也不會説自己有語法錯誤希望大家原諒。

而這本《浮生六記》便是集畢生玩樂經驗所集齊,好在什麼地方呢,好在懂生活,有態度。

這本書由狗糧開始,就是講述與芸孃的愛情故事,芸娘死後還魂那篇簡直讀的我淚流滿面。後來便是許多山水園林之所聞所感。

還有一點非常好,在於沈復儘管後半生遭受苦難,但是卻沒有半點怨懟之情,可以説是非常豁達樂觀的人了。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全書讀起來養眼養心,沒有説教解惑,沒有仕途功利,沒有政治豪情,只有情真意切的詩意生活。

七夕節拜天孫贈"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吃梅花盒,飲荷花茶,住活花屏,生活閒淡雅緻,真可讓當代人頂禮膜拜。

前兩卷恩愛美好,轉筆到卷三,坎坷記愁,恩愛夫妻不到頭,不禁讓人潸然。也許這就是生活,有點不如意,也許才是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