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教育

教育共同體方案15篇

欄目: 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1.2W

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准備工作,一份好的方案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共同體方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共同體方案15篇

教育共同體方案1

為貫徹落實嘉興教育局“新增區域內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學校(校區)共同體15對30所”列入嘉興市政府20xx年民生實事項目。根據海寧市教育局《關於印發“海寧市跨地區和區域內教共體結對學校及幫扶民生實事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海教〔20xx〕29號)等文件精神,根據海寧市獅嶺學校與海寧市博達學校對幫扶協議,經共同協商,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根據省政府“互聯網+義務教育”部署要求,依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優勢,充分利用城鎮優質學校的教育資源,幫助解決農村薄弱學校在教育教學中的存在短板,實現城鄉幫扶學校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工作目標

1.以“促均衡、提質量”為工作主線,以提升支援和受援兩所學校辦學水平為宗旨,立足學校的常規教學工作,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師日常教育教學行為為抓手,重點採用互動、互助、共享三大結對幫扶活動方式,全面提升支援和受援學校教師業務素養和教育水平,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依託之江匯教育廣場這一教育資源平台,尋求獅嶺學校、博達學校雙方教學資源共享、師生共同成長的途徑,實現兩校的可持續發展。

3.通過兩校師徒結對,跟崗鍛鍊,線上線下示範課,線上線下集體教研,線上拓展課程,學生集體交流活動等實現兩校無障礙交流,提升教學品質,實現雙方共贏。

三、組織領導與職責

組長:

職責:簽訂協議,做好兩校的方案策劃,搭建平台、引領教師團隊專業發展。

副組長:

職責:共建型創建方案制訂和總結,指導核心組成員落實相關工作。

核心組成員:

唐旻禕(教導主任)徐湘如(教導主任)

職責:做好線上線下示範課,線上線下集體教研,線上拓展課程的課表安排和具體工作的溝通、落實等。

王吉利(教導處副主任)劉明憬、付開萍(教導處助理)

職責:協助教導主任開展相關工作,記錄行事曆,做好資料的蒐集、整理等。

張莉(教科室負責人)徐湘如(教科室主任)

職責:科學研究兩校共建型創建的提升策略,做好每年的相關主題的省市級相關論文、案例評比工作和相關活動信息報道的報送等。

林曉君(信息技術老師)吳夢丹(信息技術老師)

職責:做好錄課,“之江匯”教育廣場的教育共同體智慧服務平台上傳有關佐證材料,提升應用數據等。

張潔(德育主任、少總輔)陳明雅(德育主任)

職責:組織學生集體交流活動,每學期不少於一次。

結對導師:孫飛鳳(五語)、徐潔(四數)、徐靜(六英)

職責:每位導師結對三位教師,每學年活動5次以上。

兩校各學科教研組長

職責:組織教師上好線上線下示範課,開展線上線下集體教研,落實線上拓展課程的實施。

四、結對幫扶內容及方式

(一)開展師徒結對活動

1.確定師徒結對關係。獅嶺學校教研組長、海寧市骨幹教師、五年級語文教師孫飛鳳,海寧市骨幹教師、四年級數學教師徐潔,海寧市骨幹教師、三六年級英語教師徐靜分別與受援學校的三位教師建立師徒結對關係。於3月17日下午開展師徒結對儀式。

2.開展線上或線下傳授指導活動

師徒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上或線下傳授指導活動不少於5次。師徒各自完成相應的記錄表(附表2),做好相關的活動照片蒐集提交給資料管理員,活動報道資料提供學校信息報道員。

(二)異校跟崗鍛鍊

博達作為受援校至少安排1名教師在獅嶺學校跟崗鍛鍊,每名教師跟崗鍛鍊時間不少於1個月。根據學校工作實際需要,博達學校派付開萍跟崗鍛鍊,獅嶺學校根據跟崗需要,來安排人員和具體內容。

(三)線上線下示範課、集體教研

獅嶺學校向博達學校開展同步課堂或送教下鄉示範課累計不少於10節。

1.城鄉同步課堂。雙方共同商議決定,選擇除體育、信息外其他所有學科進行互聯網+同步課堂教學。精心挑選名優教師上課,對本校和博達學校的學生開展視頻直播互動教學。雙方學校學生實現同步上課、同步作業、同步教研。主要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班隊。

措施一:協調兩校作息時間和課程設置,安排好同步課堂直播時間,建立大課表。(唐旻禕徐湘如)

措施二:確定同步課堂教學內容,兩校教師依據自己班級的學情和個人教學風格,完成初次備課,提交教研組長。學習小組集體交流討論修改教案,主講老師收集建議進行二次修改。(唐旻禕徐湘如)

措施三:對接老師交流互動,課前討論好各種預案(包括學科知識方面和信息技術運用方面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林曉君、吳夢丹)

措施四:課中多元互動,協同教學。以雙方教研組為單位,教師之間交流互動,同步互學,共研提質提效的策略與方法。(學習小組)

措施五;課後精準反饋,及時改進。兩校教師及時跟進調研,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和作業反饋、考試成績、情緒變化等做好溝通、交流和記錄,為下次的同步教學改進教學做好準備。(學習小組)

2.遠程專遞課堂。依託“之江匯”教育廣場,由獅嶺學校針對博達學校的薄弱學科,系統地提供以視頻點播為主的網絡課程。

措施一:全員磨課。獅嶺學校通過樣本研修的形式,各學科組打磨出一堂高質量的微課,含所有學科。

措施二:將微課應用於專遞課堂教學中。

3.送教下鄉示範課。本年度獅嶺學校三位名優骨幹教師作為導師向博達學校各送教下鄉示範課一次。四月語數學科送交一次,十月英語送教一次。

措施一:校級磨課。導師在集體研究、備課、磨課。

措施二:送教並開展研討活動。

(四)線上線下集體教研

1.教師網絡研修。雙方教師基於網絡平台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診斷和主題研修活動不少於4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城鄉教師教學整體水平。

措施一:定學科,定計劃。確定美術學科為網絡研修的主要學科,期初佈置任務,兩校溝通制定好研修計劃(王彥、姚新英)

措施二:重合作,多交流。兩校教師利用多媒體實現異地互動,打破空間限制,交流互動,共同提高。

措施三:求創新,共成長。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創新教研方式,促進兩校共同成長。

措施四: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多點聯動,切實提高教學研修效率

城鄉同步課堂後,每次精準反饋,及時改進。

2.線下集體教研活動。四月博達學校教師參加獅嶺學校的集體教研活動各學科各1次。

措施一:教研組課堂打磨,提升課堂質量,學科組分別進行單元整組説課、上微課和評課。博達學校教師可參加教研組的競賽,有導師的小組主動邀請結對教師共同教研。

措施二:四月週六學習會開展第一期“凝聚智慧展現精彩亮出風采——獅嶺學校養正課堂教研團隊展示活動”。

(五)線上拓展課程

獅嶺學校向博達學校共享至少1門用於課後服務的線上拓展課程。

措施一:定學科,完善課程。獅嶺學校確定(二年級噼裏啪啦小魔棒數學)拓展課程為共享課程,課程負責人沈緣,課堂實施人數學團隊,做好課程地完善,提高實施價值。

措施二:四五月重點開展拓展課程活動,豐富兩校的課後服務。

(六)學生集體交流活動

兩校間開展學生集體交流活動(包括文體活動、勞動實踐、研學實踐等)不少於1次。

措施一:兩校德育處商量具體學生集體活動內容。制定實施方案和安全預案。

措施二:上半年圍繞勞動教育,兩校大隊幹部結對研訓,播種希望;下班年開展研學實踐,兩校大隊幹部技能大賽,體驗豐收。

(七)科研提升與信息報道

科學研究兩校共建型創建的提升策略,做好每年的相關主題的省市級相關論文、案例評比工作和相關活動信息報道的報送等。

措施一:每年四五月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級相關論文、案例評比工作,提升質量,科研總結促進兩校共建活動質量的'提升。

措施二:獅嶺學校充分與信息2.0工程相整合,提高各類網絡課堂、研討的質量。兩校做好典型案例經驗總結推廣。分別組織信息報道團隊,經常性撰寫相關活動報道及時上傳之江會學校平台,同時上報市教育網或信息中心。爭取完成上級要求的目標:年度內在省級以上媒體至少有1~2篇報道。

五、結對幫扶期限和本年度任務

自20xx年開始,至20xx年結束。每兩年為一輪,共兩輪。

本年度所有任務完成截止時間:3月底、6月底、9月底、10月底前,教共體完成結對幫扶進度分別不低於40%、60%、80%、100%。我們作為20xx年新增的跨地區和縣域內教共體學校,應力爭在20xx年9月前全部完成規定的年度任務。

六、工作職責

1.制訂方案,簽訂協議。按照一對一的方式制訂結對方案並簽訂結對協議,明確具體結對目標、任務、職責分工及完成時間。

2.開通空間,匯聚信息。基於“之江匯”教育廣場,開通專項網絡空間,動態呈現結對幫扶推進過程和階段成果,交流信息與經驗,共享優質資源。

3.點位聚焦,探索實踐。對照結對方案,圍繞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的結對幫扶總體思路,開展豐富多樣的結對活動,探索形成促進結對學校依託信息技術共同發展的經驗和模式。

七、保障措施

1.及時制定結對幫扶年度計劃,雙方全力支持結對幫扶活動的開展,根據學校各自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以活動促進結對幫扶工作的深入開展。

2.雙方定期瞭解情況,及時指導活動開展的相關情況,幫助指導、總結各自資源開發利用、同步課堂實施及教師研修等工作。

3.雙方明確一名分管校長作為結對的聯繫人,校際間要加強電話聯繫,及時通報信息,統籌安排相關活動。

海寧市獅嶺學校聯繫人:賈建飛

海寧市博達學校聯繫人:童歡

4.雙方明確一名工作具體負責人,做好線上線下示範課,線上線下集體教研,線上拓展課程的課表安排和具體工作的溝通、落實等。

海寧市獅嶺學校聯繫人:唐旻禕

海寧市博達學校聯繫人:徐湘如

教育共同體方案2

為進一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全體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激發中華兒女奮進新時代、共築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據上級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入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宗教觀,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師生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不斷凝聚共圓偉大中國夢磅礴精神力量。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堅持以加強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為總目標,堅持依法治教促進民族團結,堅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加強正面引導。

(三)總體目標

通過在全校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教育引導師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師生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理念廣泛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凝聚力不斷增強。

二、主要任務

(一)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教育引導學生不斷深化對中國、中華文明和中國各民族之間內在關係的認知,深刻認識中國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裏不同成員的關係,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才能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和更加美好的未來。開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專題課程,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開發應用。

(二)創新宣傳教育載體,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知行合一。

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抓在日常、抓在經常,創新教育形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民族團結進步理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不斷深化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七個一”活動,即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每個學生參加一次實踐活動,學習一個典型模範、講述一個故事、學唱一首歌曲、撰寫一篇作文、參觀一次展覽。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憲法宣傳週”“民族法治宣傳週”“小手拉大手,爭做合格公民”等主題教育活動。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將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拓展到每個學生家庭,拓展到社會每個角落。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黨日、團日、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採取徵文、繪畫、手工製作、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手拉手聯誼、校園文體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品牌化。推動網絡信息技術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機融合,實施“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充分利用校園網、校報、校刊、微博、微信、廣播、電視等校內媒體,擴大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創新成果和中華優秀文化精神產品的傳播,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鑑,鼓勵支持製作民族團結進步宣傳片、微視頻、微電影等,增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充分利用“學習強國”“學習講堂”等網上網下平台,推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進校園。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網站建設,培育網評員隊伍,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深入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主題宣傳,全方位、多渠道、廣覆蓋地向廣大師生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學校實際辦好“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運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等重大紀念日,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凝聚價值共識。深入開展革命歷史教育,通過組織師生觀看愛國主義、民族團結題材影片、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形式,大力宣傳近代以來中國各民族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不怕犧牲、共同奮鬥的光輝歷史;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浴血奮戰,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歷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開展好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履行守護民族團結生命線的政治責任,納入黨員幹部和教師教育培訓範圍,增強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加強師資建設。建立專兼結合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師隊伍,發揮好思政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和共青團、少年隊幹部的主力軍作用,促進全體教師主動參與,根據需要聘請民族團結先進人物、道德楷模等校外人士擔任兼職教師,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師專業培訓,組織經常性的教研活動、教學競賽等,不斷提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學水平。

(三)加強督導落實。學校要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教師考核,針對不同崗位細化分類評價標準,引導廣大教師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落細落實。

教育共同體方案3

為了構築xx縣教育質量發展新模式,促進全縣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實現和諧共贏,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xx縣教育局決定進一步加大新教育共同體建設的力度,建立網絡學科、新教育實驗項目專業工作室,有效推進區域新教育,新生活,使新教育共同體真正成為一個立體的、多彩的,富有衝擊力和吸引力的教育科研品牌。

目標任務:

一、加強學習交流。新教育共同體應以課題研究為旗幟、為抓手、為載體,不斷放大它的實力、活力和魅力,定期組織各實驗學校教師參觀學習、研討交流,學期中要交流、檢查共同體建設的推進落實情況,明確存在問題,優化推進策略,在期末總結交流成功經驗和做法,為下學期建設工作醖釀新的思路,以達到示範引領、實踐反思、互動分享,推動工作的目的。

二、提供支持服務。組織聯絡新教育實驗學校開展活動,通過對各學校新教育實驗的引領,以及對富有理想主義情懷的優秀教師個體持續不斷地學術支持和培訓,推動全縣新教育實驗的深入持久有效開展。各學科共同體的工作核心是圍繞課堂效率的提高,探索理想課堂實施的路徑。發揮共同體成員教學骨幹示範引領,細述解讀各科範式,明晰方向,有效指導;深化“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從三維目標、教學資源、學程預設、導航策略、作業設計、調整反思等環節,構建“高效課堂”的基本備課範式,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為實施高效課堂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改變課堂的組織和管理方式,明確課堂組織流程,用有效的課堂管理機制和教學範式確保課堂效率的全面提升。

三、打造榜樣品牌。各項目共同體要緊緊圍繞教育局整體工作思路和教研室制訂的學科建設規劃,結合本縣實際情況制訂好共同體建設的目標、任務和具體行動方案;各項目共同體要根據項目內容和特點,圍繞課堂、依靠骨幹、深入研究,採用“理論+實踐+研討+反思+提升”循環反覆、螺旋上升的方式,確立和打造1-2所開展新教育實驗項目較為完整、效果較好、積極性較高的實驗學校作為榜樣學校和培訓基地,不斷提高共同體活動實效性。將新教育共同體打造成我縣教師專業成長的平台、研究理想課堂模型的'平台、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平台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平台。

四、搭建網絡平台。各項目共同體,在“教育在線”網站“實驗發佈”論壇建立實驗專題帖,以接受新教育研究院實驗研究與管理團隊實驗觀察評定,並參與實驗研討和交流;建立共同體資源庫,通過網絡信息平台,推動共同體的教師就計劃、備課、上課、教研活動、專業閲讀書籍、教學隨筆、作業設計、課題研究、案例反思等進行廣泛交流。

性質特徵:

共同體是踐行新教育實驗項目為主要任務的科研共同體和實踐團體。“學習為魂、反思為智、研究為脈、實踐為體”是共同體的鮮明特徵。新教育共同體以“分享合作,優質均衡”為目標取向,整合校際間優勢教育資源,在全縣範圍內,形成一個合作、互動、分享的教育協作組織。

行動口號:整合資源、服務引領,互助創新、和諧共贏。

機構建設:

新教育共同體為xx縣教育局領導下的研究團隊。在共同體成員選配上,打破學校界限,選拔師德優良,業務精湛,敬業愛崗,樂於奉獻的基層學校骨幹教師組成項目研究共同體。由縣教研室學科教研員和新教育榜樣教師牽頭成立八個工作室:每月一事、晨誦、午讀、農曆課程、讀寫繪、語文、數學、英語工作室,有效推進區域新教育。

xx縣新教育研究中心組織機構

主任:

副主任:

成員

(一)語文工作室

組長:

成員:

(二)數學工作室

組長:

成員:

(三)英語工作室

組長:

成員:

(四)農曆課程工作室

組長:

成員:

(五)師生共讀工作室

組長:

成員:

(六)晨誦工作室

組長:

成員:

(七)讀寫繪工作

組長:

成員:

(八)每月一事工作室

組長:

成員:

成員職責:

1、共同體成員要牢固樹立為教師服務的思想,敬業愛崗,無私奉獻。在集體活動中,要信守規則、分工協作、溝通信息,樂於分享,勇於承擔,敢於創新。

2、積極承擔公開課、研討課、示範課的講課任務,有效開展校內、片內、縣內教研活動。積極參與編寫教案,修改、完善、整理教案,並及時上傳。

3、共同體成員積極參加縣局組織各項研討交流活動,以及外出學習考察活動;利用網絡平台學習其他實驗學校的一些經驗、做法,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發展水平;收集、整合、傳遞最新實驗動態信息,使共同體真正成為實驗工作的研究中心、輻射中心和示範中心。

4、共同體成員每學期對自己所負責參與的項目做認真總結,對實驗研究資料進行分類整理,項目共同體成員對有價值的實施方案、活動紀實、經驗總結、隨筆反思等彙編,為後續研究做準備。

5、共同體成員每月參加一次共同體研討交流活動。收集教學中的共性問題,開展紮實有效的“三小”研究活動,並及時上傳。在網絡和日常教學工作中,為老師們解疑答惑,做好服務。

管理辦法:

1、新教育共同體歸屬縣教育局教研室管理。

2、建立教育共同體工作考核評價制度。每學年對各個教育共同體的工作進行考核評價,對教育共同體工作成效突出的,予以表彰與獎勵。

3、共同體成員要定期向負責人進行工作彙報,接受分管領導的評估,依據職責履行情況及時調整共同體成員。

教育共同體方案4

為認真貫徹落實《開化縣教育局關於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調整實施意見》,將協作型教共體升級為共建型教共體,形成緊密型合作辦學模式,推進校際間的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文化特色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體本着“平等、互動、共贏”的合作原則,擴充優質資源總量,擴大優質資源的輻射面,提升教育優質化水平,全面推進池淮鎮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現結合我校及兄弟學校實際情況,制訂如下實施方案:

一、學校共同體領導小組

組長:滕衞成

副組長:汪勇、唐七紅、方忠富

成員:丁巧玲、馮秀英、徐善吉

二、池淮鎮教共體

核心校:開化縣池淮鎮明德國小

受援校:開化縣池化鎮中心國小、開化縣池淮鎮張灣國小、開化縣池淮鎮油溪口教學點

三、共同體建設目標

力爭通過各校的共同努力,構建出一套符合各校校情的“管理一體、研訓一體、資源一體”的工作制度;研究、探索出一條具有各校特色的一體化共同發展之路,實現池淮鎮教育優質均衡協調發展。

(一)加強聯動。進一步加強校際聯動,營造資源配置,逐步實現校際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二)以強帶弱。充分發揮各校間優勢、特色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通過更新理念、隊伍建設、教學改革、交流輪崗等方式,有效促進各校的辦學水平全面提升。

(三)均衡發展。通過共同體建設,促進池淮鎮教育均衡發展,確保優質資源不稀缺,薄弱學校能提高,整體水平有提升。

四、建設措施

(一)開展線上教學活動。共同體核心校與成員校間開展基於“互聯網+義務教育”基礎的.城鄉同步課堂,九月底之前完成不少於2門學科,累計不少於20節。(需上傳學校間同步課堂的圖片及課堂信息彙總表)

(二)開展線上線下教研活動。共同體核心校與成員校間開展教師網絡研修不少於8次,開展線下教研不少於4次。(需上傳學校或年級組或學科組間的教研活動文本佐證、網絡研修圖片)

(三)推進教育共同體教師交流。共同體核心校選派骨幹教師到成員校任教,並覆蓋到每一所成員校。(需上傳已交流教師的名單等基本信息,通過全國教師信息管理系統等途徑複核);核心校優質師資可在成員校建立優秀教師工作室,指導鄉村學校中青年教師成長。

(四)建立激勵機制。建立完善教共體內部中、高級職稱評審和專業技術崗位等級聘任管理辦法,優先考慮教共體內流動到鄉村學校任教教師的職稱評聘。各類評優評先比例向承擔教共體任務的核心校教師適當傾斜。教共體核心校要結合崗位貢獻、工作量等因素,優績優酬,向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

五、各校具體工作

1.核心校和成員校共同商討制定教共體實施方案。

2.核心校和成員校共同商定開設兩門學科同步課堂。

3.核心校和成員校之間簽訂教共體合作協議。

6.核心校按開設的兩門同步課堂安排相關教師進行同步教學,成員校聽課教師填寫同步課堂記錄單,並上傳到相應網站。(每門學科不少於10節)

7.每節同步課堂結束之後,核心校任教教師和成員校教師進行線上評課研修,並填寫網絡研修記錄單,並上傳到相應網站。(每門學科不少於8次)

8.核心校和成員校共同商議線下教研活動開展時間點,通過成員校到核心校上展示課以及核心校選派骨幹教師到成員校上展示課相結合,加深瞭解各校校情,深化教共體共同成長。(線下教研活動不少於4次)

9.為加深各校間的合作交流,根據實際情況,三校共同進行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教科研工作。

10.每學期召開質量分析會2次,作業專題研討會3次以上。

11.核心校與受援校間建立教共體內師徒結對,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師徒共研活動,師徒結對2對以上。

12.每學期按照青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分學科與受援校開展教學比武1次以上。

教育共同體方案5

為貫徹落實翁牛特旗教育黨工委關於印發《翁牛特旗教育系統開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教育方案》的通知精神,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相關決策部署,教育引導全鄉教師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本校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成立毛山東鄉中心國小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教育領導小組:

組 長:

成 員:

二、培訓目標:

深全面系統學習掌握國家相關政策要求,進一步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統一思想認識,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不移、積極穩妥、全面準確落實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工作,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三、培訓對象:

毛山東鄉中心國小全體教師

四、培訓內容:

1、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相關文件;

2、《憲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規;

3、國家相關政策;

4、自治區關於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工作部署;

5、赤峯市加強民族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集中行動實施方案;

6、赤峯市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導則(試行);

五、培訓形式:

1、集中學習。組織全鄉教師開展集中封閉學習。

2、自主學習。按照赤峯市教育局下發的必讀篇目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個人自主學習。

3、交流研討學習。認真組織全鄉教師召開專題研討會,開展座談交流,強化學習實效,深化思想認識。

六、培訓時間及有關要求:

1、培訓時間:20xx年1月10日至1月12日。

2、有關要求:

培訓設置簽到簿,全程實施封閉式管理,不得遲到或早退,由支部副書記負責此項工作。培訓前要先行召開動員會議,要求全鄉教師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實政治責任,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確保培訓教育覆蓋到全鄉每一位教師。堅持學深悟透,要突出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反覆認真研讀黨中央相關決策部署,準確領會把握思想精髓、核心要義,做到頭腦清醒、認識深刻、主動作為。結合查擺問題、學習收穫、思想認識等方面,每人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不移推行國家統編教材”為主題提交一篇不少於20xx字的.心得體會。

教育共同體方案6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均衡、健康發展,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實施對象

縣直:中國小、特教學校、幼兒園

鄉鎮:中國小(幼兒園)

二、組織機構

成立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領導小組,由縣教育局和縣社會事務局相關領導和科室負責人組成,辦公室設在縣教育局教研室,負責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具體推進工作。

三、實施步驟

(一)建立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縣直學校和幼兒園,與經過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認定的一所或多所偏遠農村學校和幼兒園,通過簽訂協議,建立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並報縣教育局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辦公室。

(二)明確支教人員。縣直學校和幼兒園遴選管理經驗豐富、教學能力突出的人員為支教人員,支教人員名單報縣教育局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辦公室。名額分配採取N+2的.方式,N是上年各單位分配的副高名額。N+2為各單位最高限額,具體人數由各單位根據情況自行安排,並按照文件要求報備。

(三)開展支教工作。支教期限一年(兩個學期),課時滿80以上。支教形式主要通過上課(授課課時不少60節,每學期不少於30節)、聽課、説課、組織教育教研活動等方式,對偏遠農村學校和幼兒園進行支教。支教活動組織開展情況通過資料、影像等方式留存,並填寫支教人員工作量化表,通過受援學校和幼兒園及縣教育局認定,一般按課時計算,上課、聽課、説課為同等課時,教研活動每半天按3課時計算,每學期彙總一次,彙總時按照授課順序將每節課的教案、聽課記錄、説課稿、教研記錄等手寫文字資料存檔,彙總後,由受教學校和鄉鎮負責人確認並簽字,報縣教育局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辦公室。

(四)支教工作認定和表彰。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領導小組每年對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情況進行總結,認定“一年支教經歷”人員,並作為參評高級職稱的資歷條件。評比優秀支教集體和人員,先進做法和典型經驗進行推廣,並將支教經歷作為推薦縣級及以上先進個人的重要條件。

四、實施保障

(一)高度重視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認真負責,周密配合,紮實做好相關工作。

(二)縣直學校(幼兒園)要把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明確責任,豐富內容,創新方式,強化保障,注重實效,嚴禁弄虛作假,流於形式,切實做到與幫扶對象之間同促進、同提高、同發展。

(三)縣教育局、縣社會事務局相關責任科室要緊密配合,周密安排,加強管理,以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 同體建設為重要抓手,推進我縣教育健康快速發展。

教育共同體方案7

為進一步加強我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紮實有效地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深化和提高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創建平安校園、和諧校園。民族團結教育月到來之際,結合我校實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現制定民族團結月活動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9月份是全區第38個“民族團結進步月”組織開展系列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紮實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二、工作目標

通過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促進我校民族團結發展,使全校師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繼續開展教育質量再上新台階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工作重點

1.宣傳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意義,使師生了解民族知識和風俗習慣。

2.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與學校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有機結合,開展豐富多彩教育教學課程建設和活動。

3.將民族團結教育內容作為學校辦學特色及亮點,使之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重要內容。

四、具體措施

(一)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LED電子屏、校信通、微信、QQ羣等宣傳手段,深入開展維護民族團結和熱愛祖國的.宣傳教育

(二)組織師生進行理論學習

在民族團結教育月期間,進一步加強學校全體師生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學習,請少數民族的老師進行講座,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大家站在國家統一,民族和諧。

(三)繼續開展豐富多彩活動

1.在全校各班級組織一次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主題班隊會。

2.通過週一國旗下的講話,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蹟。

3.圍繞“民族團結”辦一期手抄報、黑板報。

4.開展一次民族團結徵文活動。

五、具體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從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維護社會穩定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的重大意義,把教育月活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認真組織、狠抓落實,確保教育月活動取得實效。

(二)豐富活動載體。組織形式多樣的羣眾性宣傳教育活動,將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搞得紮紮實實,有聲有色,取得成效。

(三)總結經驗。認真總結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中的好經驗、好做法。

教育共同體方案8

為深入貫徹中央、自治區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家《關於開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的通知》精神,結合水利局工作實際,制定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散育活動方案如下。

一、總體要求

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把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重要內容。推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緊密融合,指導全體幹部、職工進一步統一思想、轉換思維、提升能力、改進工作,教育引導廣大職工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

二、主要內容

黨員幹部將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政治理論學習、業務工作全過程,融入日常工作及實踐活動中,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廣大黨員幹部心靈深處,構建嵌入式的學習生活環境,促進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進各族幹部共學共進、團結融合、共同成長。

(一)組織開展專題學習

圍繞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蒐集整理相關學習視頻、文字資料,組織機關黨員幹部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學習、研討交流,進一步統思想,轉換思維,提升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能力水平。

(二)組織開展專題講座

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繪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壯麗畫卷”為主題,組織開展專題講座,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闡述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弘場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講解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好故事,做到主題鮮明突出,內容積極向上思想性強感染力強。

(三)深入分管部門開展主題宣講

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繪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壯麗畫卷”為主題組織科級以上幹部深入分管部門開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講,通過分享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感人故事、宣講身邊人投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真實事例、抒發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優秀文化的真實情感等多種角度,激發職工的心靈共鳴,弘揚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引導職工牢固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三、工作要求

各支部要嚴格按照方案要求,組織黨員幹部廣泛參與,營造濃厚氛圍,相關活動圖片、資料注意整理保存。黨總支將適時對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工作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督查。

教育共同體方案9

為貫徹落實《泉州市“十四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泉政辦〔20xx〕51號)、《泉州市教育惠民生補短板專項行動方案》(泉政辦〔20xx〕48號)文件精神,提高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滿足人民羣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提升人民羣眾對教育的滿意度,現就深化我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創新辦學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行公辦“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以下簡稱“教育共同體”)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堅持優質均衡、科學融合、共培共育、創新驅動導向,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全面提升辦學質量為重點,通過推行公辦“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建設,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力度,推動我市基礎教育新一輪高質量發展,讓每個孩子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基礎教育,增強人民羣眾的教育獲得感。

(二)總體目標

到20xx年,形成有泉州特色中國小、幼兒園教育共同體辦學格局,建設100個有特色有影響的優質公辦中國小幼兒園教育共同體,更加發揮教育共同體辦學優勢,全面擴大我市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受益面,推動鄉村振興,整體提升我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水平,構建“學在泉州”的教育發展新態勢。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整體規劃與試點先行相結合原則。加強教育共同體辦學的整體設計,遴選條件成熟的中國小校、幼兒園先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逐步增加教育共同體的數量,堅持“一共同體一方案”,成熟一個組建一個,提高教育共同體辦學質量。同時把握好教育共同體辦學擴張的速度、規模。

(二)堅持“輸血再造”與自我提升相結合原則。既要注重教育共同體名優校對薄弱校、新建中國小和幼兒園的`“輸血再造”,更要注重薄弱、新建中國小校和幼兒園“自我造血”、自我發展能力的培育,最終實現優質基礎上的協同共進。

(三)堅持共同發展與特色發展相結合原則。通過理念、資源、方法、成果、品牌的共建共享,構建教育共同體發展新格局,同時,凝練符合自身辦學歷史積澱和特色發展的辦學模式、育人方式和實踐路徑,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三、組建框架

(一)適用範圍。全市公辦幼兒園、國小、國中、普通高中等基礎教育階段學校。

(二)組建形式。組建“1+N”的教育共同體(1所名優校+N所學校),採取“一對二”或“一對多”等形式開展教育共同體辦學。

四、主要舉措

(一)推行“三種模式”

1.領辦型。通過名優校設立分校區、薄弱學校委託名優校管理、新建學校劃歸名優校管理等方式組建。各縣(市、區)要按照地理位置相對集中原則,由名優校牽頭領辦,推動實現資源管理一體化、內部管理一體化、課程教學一體化、教師發展一體化、考核評價一體化。名優校派出至少1-3名學校幹部至新增成員校任職,任職年限不少於2年。

2.“5G+”型。依託互聯網信息技術,鼓勵不同縣(市、區)學校之間、市屬學校與縣(市、區)學校之間廣泛開展“5G+”專遞課堂,深化教育辦學合作,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支持中國小幼兒園與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市外優質品牌學校開展遠程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新優質學校。

3.互促型。通過多校協同、區域組團、同學段聯盟、跨學段聯合、多法人組合等方式,發揮各自辦學優勢,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實現共贏。鼓勵倡導將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新建學校等納入教育共同體管理,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二)建立“四種機制”

1.建立完善審批機制。堅持屬地管理原則,以縣域為主成立的教育共同體,須經縣域教育主管行政部門批准;與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外優質學校為領銜校創辦教育共同體,須經所在縣域人民政府批准。縣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定期對教育共同體進行評估和評價。市直學校成立的教育共同體需經市教育局審批。

2.優化內部管理機制。完善教育共同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構建更加開放、更加科學的現代學校制度。制定教育共同體辦學章程,明確教育共同體“1”和“N”的權利義務權責,建立以共同願景為核心,以制度體系為框架、以規則程序為紐帶的管理機制。通過各項制度的建立與執行,增強教育共同體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3.建立規範發展機制。嚴禁教育共同體內通過“掐尖”方式違規招生,嚴禁教育共同體違規跨區域招生。教育共同體內各成員校應按規定做好學籍管理工作,嚴禁以各種形式借讀、掛學籍跨校就讀。教育共同體辦學選址,不能與任何小區捆綁,不能與任何房地產掛鈎。禁止以房地產開發商命名學校,杜絕與商業利益掛鈎。教育共同體成員校命名要堅持名實相符、準確規範,體現辦學理念,突出內涵特色,避免單一貼標籤。

4.建立績效評估機制。縣(市、區)教育主管部門要制訂教育共同體辦學考核指標體系,突出“增值評價”,整體評價辦學情況,重點考查優質資源增量與校際差距縮小情況以及每所學校學生進步、教師成長、學校持續發展情況。鼓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績效評價,將學生、家長與人民羣眾滿意度,作為檢驗教育共同體辦學成效的重要標尺。市直學校由市教育局負責評估。

(三)推進“五大發展”

1.資源建設共享發展。實行教育共同體內學校備課、評課、教研、學科教案、多媒體課件、優秀課例、模擬題庫、教師論壇、學生活動等優質資源的共享。名優校依託“互聯網+”積極打造教育共同體資源共享平台,探索教學資源開發模式與路徑,集中優秀教師開發優質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設計、微課、教學案例、教學錄像、試題庫等。成員校通過參與“5G+”專遞課堂等,探索校際資源共享新模式。統籌利用教育共同體內各類教學場地資源,建立文體場館、圖書館、實驗室等場地資源和儀器設備的共享共用機制,整體提升德智體美勞水平。

2.課程教學共研發展。結合教育共同體特點和地域特色,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統籌教育共同體內課程規劃,開發課程資源,完善課程體系,豐富課程供給,打造特色化、多樣化、優質化教育共同體學校課程羣。名優校聚焦作業設計、考試命題、質量監測等教學熱點難點問題,建立完善教育共同體教研機制,以項目合作方式接納成員校教師參與教科研,由名優校骨幹教師協助成員校開展富有針對性研究,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診斷監控機制,制定各學科質量保障制度,指導並督促各校學科教育。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升教育共同體內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發展水平、學生髮展水平。

3.文化內涵共融發展。強化教育共同體內部文化共培共進,充分發揮教育共同體的品牌影響力和文化輻射力,以文化引領各教育共同體學校“和而不同”發展。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建、質量共評,助推文化共融相生。名優校要在尊重各成員校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凝練核心價值,豐厚文化內涵,培育積極向上的教育共同體文化,推動各成員校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特色發展,彰顯教育共同體辦學優勢。梳理“一訓三風”,以校標、校徽、校旗、校歌、校服等為載體,凝聚共識,加強教育共同體文化交融,形成既互相借鑑又各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成員校要集中專業力量加強內涵建設,凝聚發展共識,共謀發展願景,發掘培育辦學特色,打造“亮點工程”,豐富自身辦學文化內涵,培育向善向上、和諧奮進的學校發展文化,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品質提升。

4.教師管理共建發展。強化教育共同體內部師資共享共建,推動建立“統籌管理、互派師資、共同發展”的人員管理使用模式。強化師資共育,推進名優校通過設置骨幹名師和校長工作室(坊)等方式組建校長教師發展共同體,高位引領帶動成員校師資共同成長。名優校要強化統籌管理、多元評價,推進在教育共同體內試行師資柔性統籌管理,優化教師考核評價,成員校根據名優校的教師評價體系,形成適應本校實際、符合教師發展規律的多元教師評價體系,教育共同體建立師資定期交流制度,名優校根據教育教學需求,統籌設置安排教育共同體師資交流計劃,確保交流比例不低於省定要求,沒有農村校或薄弱校工作經歷或者在本校工作六年以上的骨幹教師優先流動,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向參與交流的骨幹教師傾斜,鼓勵各校預留部分的中、高級崗位,優先用於評聘參與交流的骨幹教師。探索深度融合,在條件成熟的教育共同體內試行管理團隊雙向交叉任職、互派教研團隊,通過團隊融合,推進教育共同體內各校辦學水平、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5.學生聯動共生髮展。開展校際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欣賞、互相評價、互相促進的幫學共同體,最終實現共同成長的目的。由名優校牽頭成立學生成長指導聯盟,結合成長規律和學段目標,協商制定學生培育計劃,採取“線上+線下”的方式定期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涵蓋學習、文化、生活等多領域多主題。針對學生聯動過程中的發展問題,由成員校輪值舉行學生交流論壇、社團活動、聯賽聯誼,提供展示平台,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五、強化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教育共同體辦學工作的全面領導,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辦學方向。市、縣兩級教育主管部門要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指導教育共同體制訂發展方案,加強教育共同體辦學的政策研究、制度建設和工作指導。

(二)加強經費投入。市、縣兩級要建立健全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加大對教育共同體的支持力度,由同級財政統籌教育部門專項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

(三)加強人員配置。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與同級機構編制、人社等部門共同研究,採取多種形式,解決教育共同體辦學發展中人力資源不足、結構性缺員等問題。名優校因派出教育教學骨幹導致校級領導職數、編制、崗位職數不足,無法滿足共同體發展需求的,由教育行政部門根據“縣管校聘”原則在核定的編制和職數總量內統籌調配。

(四)加強政策保障。市教育局將對縣(市、區)擇優推薦的教育共同體予以相應的政策保障,對評上優質教育共同體的,給予正向激勵;對帶動成效顯著的名優校骨幹校長、骨幹教師,在參評市級及其以上名優校長、名優教師予以優先推薦;符合承擔評審工作條件的名優校可申請承接中、初級職稱評審權;對重大項目及重要課題予以立項支持。

(五)加強宣傳引導。及時宣傳推廣教育共同體辦學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引導社會各界理解支持教育共同體發展,關心泉州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為教育共同體辦學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確保工作平穩推進。

教育共同體方案10

一、活動主題

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課堂教學,關注心理健康,服務鄉村教育。

二、活動形式

以名師公開課為教學案例,組織參訓教師深度研討交流,提煉生成集體智慧,促進鄉村教師改進課堂教學;以名師引領學科建設,面向農村國中、國小教師開展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解決課堂教學問題,傳播先進教育理念,展示有效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專家學術引領和名師示範帶動作用,促進廣大鄉村教師教學技能和業務水平全面提升。國小段公共課為少先隊活動,在培訓時段內每週二下午以“課例+講座”形式開展;國中學段公共課以師生心理健康為主題,在培訓時段內每週六上午以“講座+交流”形式開展。

1、示範課:通過名師上示範課,直觀地展示先進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

2、課例+説課:專家報告,激活思路,創新方法,實現有效培訓。

3、反思+交流:通過專家點評、互動交流,幫助教師專業成長。

三、活動時間、地點

12月16日—--19日 地點:陳倉國中

12月15日—- 17日 地點:陳倉天悦國小

四、組織機構

(一)領導小組

組 長:王東崗

副組長:祁宗禮 張 妮

成 員:尉利軍 巨維剛  羅宏利 史麗芳 郭周鋒

職 責:全面負責陳倉區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日常事務協調管理工作。

(二)工作小組:

1、協調聯絡組:

由陳倉國中、天悦國小每學科各安排一名教師負責。

職 責:

(1)做好培訓會場的衞生保潔和場地佈置工作。

(2)全程參與,積極協調,並協助參訓教師考勤管理工作。

2、教學服務組:

陳倉國中、天悦國小指派專人負責。

主要職責:

⑴負責上課學生的調配、接送、組織與管理(每節課安排20名學生)。

⑵負責授課所需的多媒體、麥克風等教學設施的.提供和調試,確保設備正常使用。

3、技術保障組:

區電教中心負責

職責:全程攝像。

4、後勤服務組:

由人事股、進校、陳倉國中、天悦國小協調安排。

主要職責:

(1)學校製作好橫幅、電子字幕、版面宣傳,並協調擺放好會場桌牌。

(2)學校校容校貌整潔、乾淨、美觀,文化氛圍濃厚。

(3)學生穿校服,教師着正裝,言行舉止文明禮貌,展示師生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

(4)學校安排好授課教室(能容納100-120人)的衞生打掃以及講師團等來人的休息安排。

(5)學校組織好車輛停放,並做好飲用水供應。

(6)積極協調做好 陳倉區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講師團成員的接待及用餐。

五、具體活動內容:

(一)12月16日—19日 地點:陳倉國中

12月16日:英語( 50 人);

12月17日:語文( 50 人);

12月18日:數學( 50人);

12月19日:語、數、英全員參與( 150人)

(每天上午九點開始,第一節:9:00—9:45;第二節:9:55—10:40;第三節:10:50—11:35;下午14:00—17:00為點評與研討交流時間)

(二)12月15日——17日 地點:天悦國小

12月15日:語、數全員參與( 120 人)

12月16日:數學( 60 人 )

12月17日:語文 ( 60 人)

(每天上午九點開始,第一節:9:00—9:40;第二節:9:50—10:30;第三節:10:40—11:20;下午14:00—17:00為點評與研討交流時間)

六、幾點要求

1、各鎮(街)校要高度重視,專人負責,認真落實,按照前期上報參訓教師信息,安排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2、各工作小組成員要提高認識,充分準備,以高度的責任心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確保培訓期間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3、各培訓管理人員要注意瞭解學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並妥善解決。

4、各參訓教師應自覺遵守培訓紀律、服從管理。按時上課,不遲到、早退和缺課,上課期間不交頭接耳和接打電話。

5、培訓實行簽到制,簽到時間為開課前半小時,未簽到或不按時參加者不計學時學分。

教育共同體方案11

一、指導思想

本着“合作、交流、共享、發展”的原則,以城區(特色學校)學校為龍頭,對共同體學校開展調研,全面瞭解共同體學校教育現狀,共同研究制定受援方教育發展三年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幫助共同體學校確立“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學校共同發展。

二、建設目標

主體學校應對共同體學校在辦學思想、學校管理及組織建設、辦學特色、教師培訓、教育質量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幫助,重點加強軟件建設,通過共同體建設,使共同體學校管理水平、教師隊伍素質、辦學質量進一步提高,逐漸形成一定的辦學特色。

1.加強聯動。通過組建學校“1+1”、“1+2”“1+3”模式,進一步加強校際聯動,營造資源配置,逐步實現城鄉學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2.以強帶弱。充分發揮城區學校、特色學校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通過更新理念、隊伍建設、教學改革、交流輪崗等方式,有效促進農村學校辦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3.均衡發展。通過共同體建設,促使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確保優質資源不稀釋,薄弱學校能提高,整體水平有提升。

4.有效激勵。把激發學校辦學活力、調動教師工作熱情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學校共同體的考核和評優,努力形成人人爭先、校校創優的良好局面。

三、共建時間和形式

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以學校為單位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以優質帶動薄弱,城區、周邊學校、特色學校帶動農村邊遠山區學校,全面實施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實行一對二或一加三形式結對幫扶,對口幫扶覆蓋面達100%,全面促進全縣教育均衡發展。(具體學校見附件1)。

四、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領導小組

為確保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行動紮實深入有效地開展,縣教體局成立了“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領導小組”,由林文平局長擔任組長,肖田生副局長、張育華副局長、廖富洋副局長、張智勇主任為副組長,各股室站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該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育股,由項忠豔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統籌安排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工作。

五、共建措施

1.交流輪崗常態化

(1)城鄉符合條件的教師或學校行政,採取本人申請、學校推薦、教體局審核調配的程序進行互派交流輪崗,交流輪崗時間為1學年。

(2)交流期間,主體學校一般教師按交流地學校教師工作量完成教學任務,並按要求組織指導交流地學校的教研活動,輪崗學校行政以參與指導交流地學校的管理工作為主,並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

(3)交流輪崗教師待遇。城區長期交流輪崗教師享受與交流地學校教師同等的交通補貼,在後備幹部確定、職稱評聘、評優選模中優先考慮。

(4)交流輪崗期間,學校發展共同體內各成員學校的原法人地位、領導班子、教師編制等不隨交流輪崗改變。

2.制度管理一體化

學校發展共同體主體學校校長是第一責任人,每學期至少參與或指導2次以上各成員學校的活動或學校管理;每學期至少組織召開2次會議,安排研究解決共同體管理中的相關問題,促進學校文化、管理理念和機制的創新、融合和落實,相互借鑑、相互交流,在統一基本標準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學校個性化發展。

3.教學研究融合化

(1)教學活動:每學期按照展示課、研討課、競賽課、送教課等形式,由主體學校組織,至少開展一次課堂教學的交流活動;

(2)薄弱學科送教活動:主體學校結合成員學校實際,每學期至少為共同體學校的一個薄弱學科送教一次或在共同體內採取走教的形式定期送教。

(3)教學研究活動:在教研室的指導下,各共同體每學期至少組織開展1次教科研活動。

4.考核評價機制捆綁化

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一建三年,實施捆綁發展、捆綁考核評價機制。在縣教體局每年的學校辦學水平督導評估中,主體學校考核得分按2:8比例計算評估最終得分(即: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中的共同體學校評估得分的20%計入主體學校得分,如有2所共同體學校,則各按10%計入主體學校得分;主體學校自身評估得分按80%計算)。如在學年度考評當中,共同體學校綜合排名較前一年進步5個名次(含5個)以上的,則主體學校可以按本校實際考評進行得分。

5.硬件支援重點化

鼓勵主體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和共同體學校的辦學需要提供有關物資等方面的幫助,重點是向共同體學校提供教育教學設施支援,如信息技術設備、實驗設備、教學儀器和圖書資料等。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校要充分認識實施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意義,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制定管理制度,確定工作目標,在相互商討的基礎上制定每學年的活動實施方案,並在每學年秋季開學前報縣教體局教育股、教研室、人事股及包片股室,每年7月份各共同體學校要聯合形成學年度工作總結交至局相關股室。

2.加大宣傳,強化協調。各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動員部署,讓學校師生認識到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局相關股室要切實擔負起協調的職責,指導和督促聯繫學校積極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各校應及時將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情況、出現的先進經驗等報縣教體局教育股。

3.注重總結,營造氛圍。各學校在共同體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積累文字和圖像資料,完善檔案,並及時總結在學校管理、教研活動、教師隊伍建設、學生髮展等方面的工作經驗體會,為今後共同體建設的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基礎。縣教體局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對在學校發展共同體創建過程中湧現出來的先進經驗與做法、典型人物事蹟,進行及時梳理總結,大力推廣和表彰,並利用新聞媒體予以宣傳報道,以提高相關學校及典型人物的知名度。

教育共同體方案12

為更新教師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理論素養、專業水平和教學實踐應用能力,加強教師之間相互合作、交流,探討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總結和推廣先進教學經驗,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教育局、學區文件精神,特制定我校教研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狠抓教學管理,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努力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實施以研促教,以研興教,為廣大教師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活動原則

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是教研活動的宗旨,充分體現全體性、導向性、操作性、發展性、激勵性。

教研活動要立足我校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以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教研能力,逐步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並通過教研活動的開展,創設一種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圍,使教研組成為一個促進教師不斷成長與提高的學習化共同體。

三、活動形式

1、個人、集體備課相結合,關注每一節課,幫助教師解決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2、教師教學活動中遇到的重難點等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依託學科組,校際間合作,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討論解決的策略,多人實踐體驗,深入研究。

3、開展示範課、優質課、研究課等教學觀摩活動,讓有經驗的老師,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4、加強校際交流學習:到外校聽課、學習考察的老師,要把外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引進來。

5、教學研討、經驗總結、撰寫教學論文、案例反思等。

四、具體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樹立課程觀、教學觀、質量觀。

2、建立學科備課組,實行在教師個人備課基礎上的集體備課制度。個人備課做到“六備”,實行超周備課,教師應有教案上課。集體備課主要在組內進行,集體備課的內容可為一個學期或一個階段中較難把握的內容。活動前組長確定備課內容和人員,活動時重在分析教材設計意圖和討論課堂教學設計,形成相對成熟的備課資料。

3、以教研組為單位,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教研活動。每次活動應有過程、人數、具體內容等記錄和資料,教導處要參與指導,起專業引領作用。

4、教研活動應全員參與,積極圍繞活動主題內容發表個人見解、展示自我。

5、以學校為基地開展各種校本教研活動,如理論學習、教學研討、課題研究、教學觀摩、教學競賽、成果展示、校際交流等一系列活動。

6、參加各級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培訓或研修。

五、教研活動要求

1、每學期初,教研組長根據學校統一部署和本組實際情況,訂好本學期教研活動計劃。

2、在學校統一領導下,各教研組由教研組長組織本組教師按計劃進行教研活動。

3、教師應準時參加教研活動,不得無故缺席。在活動時,教師應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努力形成爭鳴、探究、團結的教研氣氛。認真記錄,並寫好心得體會。

4、積極參加教研課題的研究工作,積極撰寫相關的論文。

5、學期結束時,教研組要把本學期在活動中產生的各種資料交教導處,教研組長還應提倡和支持教師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經驗。

六、活動組織安排。

教育共同體方案13

為深入貫徹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關於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活動的通知》(豫教工委〔20xx〕18號)等有關文件要求,決定在我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活動。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全面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緊密融合,指導幹部、教師進一步統一思想、轉換思維、提升能力、改進工作,教育引導廣大師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

二、目標任務

以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地位為目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廣大師生心靈深處。協同帶動思政課程融入,豐富貼近師生的教育實踐活動,積極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徑,促進師生正確理解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格局,學深悟透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構建嵌入式的學習生活環境,促進各族學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進各族學生共學共進、團結融合、共同成長。

三、主要活動

(一)專題培訓

牽頭單位:黨委統戰部

完成時間:20xx年5月31日之前

活動內容:黨委統戰部、黨委組織部負責對機關中層正職、院系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開展集中專題培訓,各黨總支負責對教職工、輔導員、學生幹部等人員開展集中專題培訓。相關專題培訓需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以專題學習促進研討交流,進一步統一思想,加深對民族政策理論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對民族政策法規和工作方法的掌握程度,轉換思維,提升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能力水平,學在深處,謀在新處。具體培訓安排另行通知。

(二)演講比賽

牽頭單位:校團委

完成時間:20xx年6月20日前

活動內容: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為主題,組織發動學生開展演講比賽,教育引導學生始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題目和內容要緊扣主題,以“四個共同”(我國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偉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為主要內容,闡述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弘揚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宣講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好故事,做到主題鮮明突出,內容積極向上、思想性強、感染力強。

比賽分為預賽與決賽兩個階段,其中預賽以各團總支為單位開展,選拔出優勝者參與校內決賽。決賽後,將推薦優秀選手參加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統一組織的“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演講比賽。

(三)徵文活動

牽頭單位:黨委統戰部

完成時間:20xx年6月10日

活動內容:組織學生用手中筆寫心中話,通過分享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感人故事、宣講身邊人投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真實事例、抒發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優秀文化的真實情感等多種角度,激發師生的心靈共鳴,弘揚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引導師生牢固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徵文要體現思想性、時代性,立意新穎,主題突出,真實生動,有感染力。作品須原創首發,題目自擬,體裁不限,字數2000字以內。相關報送徵文,經評選將擇優於校報刊登、上報,並給予作者一定獎勵。

報送要求:各黨總支依據內容要求,於6月10日之前報送2-3篇至。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學習,把責任落在實處。各黨總支、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有關安排,要通過系列活動不斷強化學習黨的民族工作政策,要深刻領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堅持正確的,調整過時的,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質和精神四個方面的關係,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思考在前,精細管理,把要求兜底兜牢。各黨總支、各單位要結合當前實際,理清思路,關注活動可能涉及的隱性問題(如關注受疫情影響封校期間參與活動的學生情緒引導、排解),分類做好預案,嚴格貫徹疫情防控的有關規定,積極謀劃合理形式開展活動。

(三)明確任務,各司其職,把活動紮實推進。各黨總支、各單位要明確各項活動具體內容與相關要求,確保任務及責任落實到人。各項活動應制定周密計劃,全方位落實準備工作,確保活動紮實推進。

教育共同體方案14

我校教師學習共同體,是作為教師主動研究的平台而出現的,它體現出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特點。多元化指構成人員多元,其中涵蓋了我校各個學科的所有教師、學校管理者等;同時,各學習共同體的研究內容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多層次指的是組織結構包括三個層次:年級備課組、學科教研組、課題組,從而構成了網絡狀、立體的組織結構。

一、建構學習共同體,形成教師主動研究的良好氛圍。

我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遵循異質組合,以解決實踐教學問題為目標指向,實現學習共同體的整合。

1、年級學科備課組

根據所任學科及年級組建學習共同體。同年級同學科的幾位教師在課餘時間對教學問題進行探討。或者通過備課、聽課、評課等活動實現組內成員的有效鏈接。教師之間的差異就是教學資源,差異就是合作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於是,在更多的非正式教研活動時間裏,鼓勵教師頻繁交流、對話,更大範圍的促進教育信息的流動,擴大和豐富教師的信息量和各種認識。

2、學科教研組

根據學科特長及其教學專長,組建學習共同體。通過問題研究、備課研究、課例研究、課型研究等實現組內成員的有效鏈接。基礎教育改革實踐過程中,新的教育理念和現實的差距給我們帶來了眾多的共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藉助團體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體現為一種集體協作,體現為教師作為研究者相互之間的合作,是靠團隊的力量來從事研究活動,最終達到研究的目的。我校學科教研組的構建,就是全體教師可以參與的一個民主、開放的討論、研究領域,從而使不同的思想、觀念、教師模式、教學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與交流。

3、課題組

研究同一課題的成員組建學習共同體,通過課題研究實現組內成員的有效鏈接。在課程改革中,需要我們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而又科學的研究,從而揭示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所以,課題組是學習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參與不同科研課題研究的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共同承擔研究任務,發揚團隊精神,羣策羣力,使教師在互不共生中成長,在互動合作中發展。

總之教師的專業成長要求教師是一個學習者——一個眾多外援支持下的學習者。學習共同體就是一種重要的外援形式,它為學習這種社會協商性活動提供良好環境。學習共同體使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富有歸屬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

二、以問題研究為載體,解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問題。

建立並保障學習共同體的健康良性運轉,目的`就在於研究解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問題。專家指出,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問題引領”,教師參與研究的動力,來自於其解決實踐問題的需要。通過研究能為教師排疑解惑,提高其教學水平,才能讓教師真正對研究產生認同感。所以,我們提出“教學即研究、研究即培訓、教學及培訓”,實現真正的“教、研、訓”一體化。一邊引導教師形成問題意識,尋找關鍵問題,在實踐中找問題,從問題着手搞研究,以便利用學習共同體,通過教學實踐解決問題。

1、個性問題利用年級備課組和藝友小組個別解決。

由於教師之間差異較大,所以存在着許多個性化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隨時都可能遇到疑難問題,而在課後也可能對上課過程產生許多疑慮。這些問題如何隨時解決?我們覺得可以通過相同年級組同學科的教師請教或探討,兩個人共同備課,分別上課、聽課、反思、改進,讓問題在實踐當中得到解決。我們看到了同伴互助後的可喜效果,同時也感受到年輕教師在同伴互助中不斷增強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2、共性問題利用學科教研組共同參與解決。

面對新課程改革,有許多問題擺在了所有課改第一線的每一位教師面前。這些問題只有所有教研組成員參與實踐與反思方能得以解決。於是學科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確立典型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解決。

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是通過反覆的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反思等一系列循環往復的行為跟進式的全過程反思,在解決就問題的過程中又發現新問題。教師成為了真正的“實踐研究者”和“反思實踐者”,不斷增長實踐智慧,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發展。

3、科研專題由課題組研究解決。

教育科研活動作為解決教學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重要途徑,始終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校積極申報了關國家、區級不同級別的兩個課題的研究工作。

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運行,我們不僅實現了對新課程教學問題的研究和解決,而且實現了對學校、教師的發展促進作用,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教師自身專業發展與問題研究同步。學習共同體的運作過程中,轉變了以往教師發展目標取向、方式單一的狀況,從理論知識的機械學習與傳授轉向教師個體實踐經驗和個體感受。不但學會了明確知識,而且增長了更多鑲嵌於實踐之中的、默會的實踐知識。此外,我們通過學習共同體的運行,將教學問題的解決還原於問題產生的現場——課堂,使我們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工作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與光彩。

教育共同體方案15

為貫徹落實《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於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xx〕70號)和《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落實20xx年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組建任務的通知》(浙教辦函〔20xx〕243號)精神,加快我縣義務教育優質化、均衡化、現代化進程,滿足人民羣眾的迫切需求,現就我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以下簡稱教共體)辦學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目標,以優扶弱、優質均衡、共同發展的工作方向,通過黨建統領、數字賦能、系統集成,大力推進教共體建設,將城鎮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到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激發鄉村學校辦學活力,提升鄉村學校師資、管理、質量、文化等整體水平,着力破解義務教育在均衡、質量方面“鄉村弱”的突出問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鄉村學校與城鎮學校基本達到同一教育質量水平,讓鄉村孩子就近“上好學”,促進我縣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現代化。

二、總體目標

通過組建融合型、共建型和協作型三種模式教共體,實現教共體內教育資源均衡化、優質化,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人民羣眾對教育工作的滿意度、美譽度不斷提高。

三、基本原則

(一)共享優質資源的原則。以優質學校為龍頭,組建教共體,帶動其他學校共同發展,努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

(二)幫扶和就近組合的原則。將農村學校與城區優質學校組建成教共體,通過組建將方便教共體內理念提升、教師交流、教學研討、學生互動等活動。

(三)辦學模式多樣化的原則。根據各學校的實際情況,採取包括融合型、共建型、協作型三種模式,有效推進所有成員校均衡發展、優質發展、共同發展。

(四)數字賦能的原則。立足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階段,基於我省全面推行“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工作的全新基礎,依託教共體智慧服務平台,在教育資源推送,大數據精準診斷、教育質量評價、城鄉教師流動管理等方面數字賦能教共體建設。

四、組建模式

(一)融合型教共體。融合型教共體是指一所城鎮優質學校與一兩所鄉村學校全面重組,融合成“一校二區”或“一校多區”,開展同步化辦學。融合型教共體城鄉各校區合為一個法人單位,人事、財務、管理統一,實行“師資同盤、教學同步、培訓同頻、文化同系、考核一體”的管理模式,實現一體化發展。融合後的各校區可按原學區劃分獨立招生;達成扶弱提升目標後,合併的校區可重新分設獨立。按照黨組織領導下的中國小校長負責制實行,核心校發揮協調、統籌成員校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工作,督促檢查成員校黨組織決議貫徹落實,主動協調與成員校校長之間的工作關係,支持各成員校校長開展工作,學校黨組織設置一個校黨總支、多個成員校黨支部,由黨總支總協調黨建工作,黨員數達不到50人以上,多個支部成立黨建聯盟,一個核心校負責多個成員校黨建聯盟的總協調工作。

(二)共建型教共體。共建型教共體是指將鄉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業務委託給城鎮優質學校管理,或城鄉若干所學校結為緊密型教育集團辦學。由一所城鎮核心校牽頭,各成員校實行“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綁”的管理模式,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校特色等各方面實現共同發展。按照黨組織領導下的中國小校長負責制實行,各校黨組織協調本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工作,督促檢查本學校黨組織決議貫徹落實,主動協調與校長之間的工作關係,支持校長開展工作,學校黨組織按照要求各自成立黨組織,一併成立黨建聯盟,核心校做好各成員校的互建互幫互助共同發展工作。共建型教共體各成員校法人獨立、財務獨立,但工作統整。

(三)協作型教共體。協作型教共體是指一所城鎮學校與一所或若干所鄉村學校結對聯盟,不打破原有學校各自的人事、管理體制,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項目協作,由核心校對成員校在業務上給予引領、指導和幫扶。協作型教共體實行“願景協同、機制協同、研訓協同、教學協同、項目評估”的協作模式,以項目化推進的方式,在學校建設頂層設計、教師交流培養、課堂教學研討、集體備課校本教研等方面實現借力發展。按照黨組織領導下的中國小校長負責制實行,各校黨組織協調本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工作,督促檢查本學校黨組織決議貫徹落實,主動協調與校長之間的工作關係,支持校長開展工作,學校黨組織按照要求各自成立黨組織,一併成立黨建聯盟,核心校學校做好各成員校的互建互幫互助共同發展工作。協作型教共體適宜縣域內或跨縣(市)域施行。

五、組建方案

(一)組建方案

1.“融合型”教共體:

組建慶元縣實驗國小教育集團,由實驗國小(核心校)、坑西國小(校區)組建成為實驗國小教共體。

組建慶元縣城東國小教育集團,由城東國小(核心校)、大濟國小(校區)組建成為城東國小教共體。

2.“共建型”教共體:

組建慶元二中教育集團,由慶元二中(核心校)、黃田中心學校國中部(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二中教共體。

組建慶元三中教育集團,由慶元三中(核心校)、竹口中心學校國中部(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三中教共體。

組建菊隆中學教育集團,由菊隆中學(核心校)、蔚文學校國中部(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菊隆中學教共體。

組建慶元縣實驗國小教育集團,由實驗國小(核心校)、舉水鄉小(成員校)、竹口鎮校國小部(成員校)組建成為實驗國小教共體。

組建慶元縣第二實驗國小教育集團,由實驗二小(核心校)、蔚文學校國小部(成員校)、江根鄉小(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縣第二實驗國小教共體。

組建江濱國小教育集團,由江濱國小(核心校)、淤上鄉小(成員校)、黃田鎮校國小部(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縣江濱國小教共體。

組建城東國小教育集團,由城東國小(核心校)、五大堡鄉小(成員校)、荷地鎮小(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縣城東國小教共體。

組建屏都國小教育集團,由屏都國小(核心校)、安南鄉小(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縣屏都國小教共體。

組建五都國小教育集團,由五都國小(核心校)、隆宮鄉小(成員校)組建成為慶元縣五都國小教共體。

3.協作型教共體。協作型教共體適宜縣域內或跨縣(市)域施行。縣外的按省市要求建設,縣內未安排此類別建設。

六、建設要求

(一)“融合型”教共體。

1.師資同盤。建立教共體各校區內部教師流動機制,按教師配置相關要求,統籌安排,無障礙調配各校區教師。校區內因學科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教師短缺,由校區間以駐教、走教形式統一調配。

2.教學同步。教共體內各校區實行教學常規、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同步。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內容實施、教學常規檢查、教學質量評價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在基本標準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各校區個性化發展。教共體各校區共建共享設施設備、課程資源等,充分依託網絡設備和技術,積極開展遠程教學、教研與管理。通過大型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推動教共體各校區師生交流互動。

3.培訓同頻。教共體統籌教師培訓工作,組織教共體培訓活動,共建共享優質培訓資源。建立學科教研組,開展教共體內校本研修活動,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更為豐富的平台。制定好教共體內部教師培養計劃,組織教師開展各類教育教學研討、評比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4.文化同系。加強教共體校園文化共商共建機制,建成標識明顯的教共體文化體系。各校區在辦學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統一實施,以“移植+嫁接”的方式培育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學校通過開展城鄉研學旅行、勞動實踐、聯誼互助、家庭結對等形式,共同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瞭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互為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一體。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各校區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校區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績效獎勵等方面實現全方位、一體化考核,真正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二)“共建型”教共體。

1.資源共享。推動教共體內教師的有序流動、均衡配置、培訓培養、整體評價等機制。鼓勵各校培育特色學科,形成優質教師團隊,引領學生髮展。充分藉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整合核心校和各成員校的優質資源,實現教共體內師德建設、課堂教學、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管理共進。構建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以教共體核心校牽頭的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和學校發展通報、研討例會制度。實施教共體內教學協同管理,做到常規制度、課程建設、教學進度、作息時間、質量檢測等基本同步。組織各校名師成立學科建設指導小組,指導教共體內學校的各門學科建設。

3.教學共研。核心校以項目合作方式接納成員校教師參與教科研,由骨幹教師幫扶成員校開展富有針對性的研究,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診斷監控機制,實施統一的質量檢測管理,制定各學科質量保障制度,指導並督促各校學科教育。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升教共體內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發展水平、學生髮展水平。

4.文化共生。教共體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建、質量共評,助推文化滲透。核心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學校教育資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各學校通過城鄉學生“手拉手”、家庭結對等形式,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瞭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力所能及地為對方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捆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教共體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成員校在特色發展、校園文化、學科建設、教研活動、教學協同等方面實行捆綁式考核,成員校的發展情況作為核心校相關考核的主要依據。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三)“協作型”教共體。

1.願景協同。由核心校牽頭,調研、指導、組織各成員校理清學校發展現狀與背景,確立學校發展願景,明確學校發展目標,制訂質量提升路徑。藉助核心校先進辦學理念的引領與輻射,結合成員校的辦學基礎,充分挖掘成員校的特有辦學資源,對成員校的辦學進行整體規劃、頂層設計,實現理念與規劃上的“補短提升”。

2.機制協同。建立核心校與各成員校之間互促發展、合作共贏的協同管理機制。基於各校優勢,協同構建教師交流培養機制、跨校集體備課機制、教育教學常規管理機制、師生文化聯誼機制等,促進成員校在制度建設、教育管理、隊伍建設、教學質量、課題研究、校外實踐等多方面協調聯動發展,推進共建共享、互利互補,不斷提升成員校教育品質。

3.研訓協同。由核心校牽頭成立教共體教研聯盟,協商制訂教師梯隊培養計劃、教育教學業務培訓方案,採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觀摩、名師講座、課堂比武、論壇沙龍等活動,創新教共體教師研訓、校本研修的方式,促進教共體各校之間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差異互補,以研促教,以教師專業素養、業務水平的提升來推動教共體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4.教學協同。主要可以“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的.形式開展教共體各學校間的教學協同。要藉助各校的優勢學科開展同步課堂、遠程專遞課堂等線上教育教學活動,共享課堂導學單、教學設計、教學資源、課堂練習等教學資源。開學排課表時,教共體要協商制定同步課堂“一張表”,以確保教學協同的有序推進;同步課堂結束後,要針對雙邊課堂情況及時開展同步教學研討,以取得教學協同的最大效益。

5.項目評估。以項目化的方式對協同型教共體的工作成效進行評估。由核心校自行選擇成效明顯的工作項目向縣教育局提出評估申請。縣教育局根據項目工作實施情況與成員校的項目質量提升效果進行現場評審,視協作成效納入相關考核體系,予以獎勵。

七、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切實將推進教共體辦學工作作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促進義務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認真組織實施。縣教育局成立以局長為組長,副局長為副組長,辦公室、人事科、計財科、教育科、教育督導服務中心、學校建設和安全管理服務中心、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教師進修學校等科室負責人和教共體核心校負責人為成員的教共體辦學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教育科長擔任,領導小組負責領導、規劃、協調、組織、實施全縣義務教育教共體辦學工作。各教共體核心校也要成立領導小組,統籌做好教共體辦學工作。核心校領導成員校,核心校向教育局負責,成員校向核心校負責。

(二)突出黨建引領。各教共體要注重發揮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引領黨員幹部教師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積極構建黨建統領教共體建設的工作格局。融合型教共體黨組織要加強統一領導、實現黨建一體化;共建型教共體可組建黨建聯盟,常態化開展黨建共建;協作型教共體可協同開展黨建活動。

(三)理順管理體制。融合型教共體建立黨政工一套班子,實行統一領導,由1名校長負總責;人財物重組後由教共體統一調配和使用;校級班子職數可按合併前各校的職數為基數核定,學校內設機構組織架構及中層職數按精簡高效的原則結合實際確定;教師統一招聘,統一培養,跨校區無障礙調配;各校區的學區範圍應相對獨立、保持穩定;標準化學校評估、校額認定仍以各校區為獨立單元。共建型教共體內各成員校法人地位不變、經費獨立核算不變、校名和行政隸屬關係不變;建立共建聯盟章程,制訂發展規劃,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進步。協作型教共體採取城鄉結對幫扶模式,指導開展學校德育、教學、黨建、後勤等工作。

(四)加大投入力度。教育局將加大對各教共體辦成現代化學校建設、現代技術裝備、教科研、小班化教育等扶持力度,並根據教共體的辦學規模、活動情況、辦學成效等因素,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撥付一定的經費,對為教共體建設與管理作出較大貢獻的教共體核心校長和成員校負責人給予適當獎勵。

(五)推動師資流動。按“縣管校聘”改革要求,加強教共體內部師資的統籌管理、調配和交流。優先滿足教共體內教師的雙向交流和城鄉有序調動,優化教共體內各學校的師資結構。融合型教共體內教師實行無障礙調配;共建型教共體的核心校每年應派出一定比例的教師常駐成員校任教;協作型教共體根據學科要求,指派一定數量老師到鄉村學校支教。大力推動各教共體建立名師工作室,指導鄉村學校中青年教師成長;通過鄉村教師到共同體學校輪訓、常態化開展教師網絡研修等方式,提高鄉村教師的專業技能。

(六)優化激勵機制。融合型教共體各校區編制、崗位、師資應統籌使用和管理,共建型教共體各學校可統籌使用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但要避免過度集中在核心校(校區);優先考慮教共體內流動到鄉村學校任教(支教)教師的職稱評聘。教共體內從城區學校(校區)流動到鄉村學校(校區)任教,視同鄉村學校任教經歷;共建型教共體內核心校教師到成員校任教滿三年且繼續在鄉村學校任教,並符合高級教師職稱晉升條件的,不佔核心校的專業技術高級崗位結構比例;今後返回核心校任教時,應當在核定的核心校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內,重新競聘上崗。各類評優評先比例可向承擔教共體任務的核心校(校區)教師適當傾斜。根據教共體核心校(校區)教育履職、作用發揮、建設發展等考核情況,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室對教共體核心校(校區)適當傾斜。教共體核心校(校區)要結合崗位貢獻、工作量等因素,優績優酬,向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

(七)促進學生交流。建立教共體內學生交流的長效機制,定期選派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學習交流、互動體驗。廣泛開展教共體內城鄉學校學生研學實踐、聯誼互助等活動和學生體藝特長交流、綜合素質競賽、勞動成果展示等活動。探索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一體化,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多元發展。

(八)強化督導考核。教育局負責對我縣教共體建設的統籌協調、業務指導、過程管理和績效評估。建立教共體辦學督導評估制度,制訂完善教共體辦學督導評估標準和實施方案,每學年末對每個教共體進行教育教學督導考核,考核採用核心校與成員校捆綁考核的形式,考核結果既作為對教共體及核心校長、成員校負責人獎勵的依據,又納入對各學校評先評優、教師年度考核、職稱評聘、教學獎勵分配的依據。各教共體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針對不同學段的學校建立針對性評價方案。要健全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等的綜合評價、增值評價和特色評價,對核心校的考核和教共體績效評價要把教共體內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作為主要依據。積極培育和塑造教共體建設典型和學校典型,多形式開展宣傳推廣,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