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試析外語學習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論文

欄目: 外語學習 / 發佈於: / 人氣:1.88W

摘要:作為了解目的語文化所體現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情感態度以及風俗習慣的紐帶與橋樑,文化移情的重要性已日益受到外語教師和學習者的廣泛關注。在教學中有效培養外語學習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已成為外語教學的一個主要內容。文章討論了移情和文化移情的內涵,隨之對於影響文化移情的核心因素做出了分析,最後提出了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習者文化移情能力的三種有效途徑。

試析外語學習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論文

關鍵詞:移情;文化移情;跨文化交際;外語學習者

著名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曾説過“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由此可以看出,語言學習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包括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培養外語學習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旨在讓外語學習者學會站在目的語文化的立場換位思考,客觀地看待目的語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理解並認同目的語文化所代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實現外語學習者語言能力與文化素養共同提高的目的,並且促進外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文化移情的內涵

隨着越來越多的學者(Ruben,1976;Samovar&Porter,2001;高永晨,2005;陳二春、袁志明,2008等)展開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他們發現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性因素正是文化移情能力。我國學者高永晨(2005)認為跨文化交際過程實質上就是文化移情的過程,跨文化交際能力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文化移情能力。只要揭示出文化移情的心理機制,就能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規律。

1.移情的內涵

移情研究最早始於德國的美學研究。1873年德國美學家羅伯特·費肖爾(RobertViscker)在其《視覺形成感》一文中明確提出有關移情的表述。他稱“移情”為“審美的象徵作用”,即“把情感滲透進審美對象之中”。隨後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利普斯(Lipps)將移情研究引入心理學領域,併成為盛行於19世紀歐洲大陸的心理美學思潮。而今,移情理論已在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和跨文化交際等領域中得到廣泛運用。各領域的學者對它的涵義也做出了各自的界定。Arnold(2000)認為:“移情就是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的一種意識或行為”。Ruben(1976)認為:“有效交際中的移情能力是指儘量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去體驗、去表達感情,運用言語和非言語行為進行移情,並向對方表示已經充分理解他的思想和感情。”顧嘉祖(2000)認為:“移情界定應分為兩個方面,即知覺技能和交際技能。移情不僅是指察覺和認識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狀態,而且還包括對他人情感和情緒狀態的正確反饋和反應。兩個方面不可偏廢。儘管不同領域的學者對“移情”所做出的界定各有不同,但他們在“移情”的基本特徵上普遍達成共識,正如二語習得研究者布朗所説“移情是為了能更好地理解對方而將自己的人格向對方人格的投射過程。

2.文化移情的內涵

關於文化移情的內涵,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他們各自的界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下:Samovar&Porter(2001)認為文化移情涉及兩個層面:第一是感情基礎層面,首先要肯定自己的積極情感,並且要能以積極的方式駕馭自己的情感,以避免對他人採取偏見和刻板化的態度。第二是認知層面,包括解讀和區分自身與他人的思維方式、批判思維、邏輯、意圖以及修辭的可能性。我國學者高永晨(2005)將文化移情視為交際主體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為了保證不同文化之間順利溝通而進行的一種心理體驗、感情位移和認知轉換,即有意識地超越民族本土語言文化定勢的心理束縛,站在另一種文化模式中進行思維的心理傾向。袁志明(2008)等人認為文化移情是指交際主體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在交際中有意識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擺脱自身文化的約束,置身於另一種文化模式中,如實地感受、領悟和理解另一種文化。它不僅是跨文化交際中連接主體與客體的語言、文化及情感的橋樑和紐帶,同時也是有效溝通的技巧、藝術和能力。

結合上述學者所做出的界定,筆者認為文化移情就是交際主體有意識地擺脱原有的思維定勢,置身於目的語文化模式之中,從該文化視角出發思考問題並體會他人的情感變化,從而達到理解和領悟他人意欲傳達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情感態度以及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

3.阻礙文化移情能力產生的核心因素

消極的文化定勢、錯誤的文化價值觀、目的語環境缺失以及價值取向的差異等諸多因素對文化移情能力的產生都起着阻礙作用。其中,價值取向決定並支配着人們的價值觀,從而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以及情感態度,所以是阻礙文化移情能力產生的核心因素。以美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為例。美國文化極為重視時間觀念,認為守時是尊重他人的表現。若美國人赴約,遲到超過10分鐘,就應該向對方道歉或解釋原因。而知道自己會遲到,則要預先通知對方。換言之,美國人偏好按固定的時間表做事,除非意外,極少變動。這類行為背後反映的正是美國文化對時間高度依賴這一價值取向。相反,中國文化則高度重視人際關係。因為人們常把時間視為一個週期,且認為時間是個不可控因素,因此習慣於根據環境的變化對時間做出彈性的應變和調整。可見,若對中美文化中價值取向的差異不瞭解,交際雙方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產生誤會。

因而,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儘量多地為學生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對本土文化與目的語文化間的價值取向進行對比,從而更為深刻地瞭解兩種文化差異的內在根源,進而促進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效產生。

二、外語教學中學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途徑

由於我國外語教學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在非外語文化環境下進行的,因此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絕非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短期行為,而是日積月累、集腋成襲的長期過程。對外語教師而言,他們既要掌握紮實的語言功底,更要熟悉目的語文化,並且善於抓住各種機會,藉助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對學生而言,則要求他們不斷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並且始終保持包容的心態和開放的思維,並且善於換位思考。

1.經典影視作品賞析

經典的外語影視作品通常體現並反映了濃厚的目的語文化。通過精心選擇並播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影視作品,外語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對目的語文化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接着外語教師可以通過巧妙設問並組織小組討論,或是模擬目的語文化場景,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等形式各異的課堂活動,引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最後,外語教師通過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思考本土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異,通過對比達到對目的語文化所反映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正確認識,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移情能力。

2.經典文學作品品讀

與影視作品不同的是文學作品,是採用語言文字形象地反映文化的一種藝術作品形式。在目的語文化的表達和體現方面,相較於影視作品,其表現形式更為含蓄、委婉和深邃,因而並非像前者那樣能夠較為直觀地體現出目的語文化所代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所以通過閲讀文學作品來學習目的語文化對於外語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但是,作為一種以更為細膩和深刻的方式反映目的語文化的藝術作品形式,文學作品在培養外語學習者文化移情能力方面的作用則是影視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在傳統的外語教學中,外語教師通常將語言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常常忽略文學作品中所體現的文化色彩,而且也缺乏培養學生文化移情能力的意識。美國學者Nunan(1991)就曾引用有關研究證實在閲讀理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看似語言問題,實則大多源自於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因此,通過閲讀和鑑賞經典外國文學作品來培養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在我國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的廣泛關注。具體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課前教師分配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事先搜索查找相關文化背景知識。首先,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儘可能地挖掘並羅列出文學作品中的目的語文化因素,並將其設計成能夠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各種問題。隨後,在課前將這些問題呈現給學生,並規定學生課下通過網絡、書籍、影視以及音樂作品等多種學習資源查找相關信息。通過讓學生自己搜索信息,不僅能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

第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外語教師要善於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效展示代表典型目的語文化的文字、圖片、錄像、音樂以及視頻等資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目的語文化的獨特風格和特徵。外語教師通過展示或播放這些資料,可以使得學生能更為直觀地瞭解目的語文化。例如,在給學生教授涉及“個人意願”的閲讀內容時,教師可以滲透英漢兩種語言對“拒絕請求”在文化上的不同表現。如:中國人在日常交往中該説“不”的時候往往用不置可否或模稜兩可的説法來搪塞,因為我們的交際模式認為拒絕朋友的邀請或請求常常會導致友誼破裂,因此中國人寧可許諾也不願直截了當的拒絕。但對於英美國家的人來説,這卻意味着違背諾言,背棄所承擔的義務,會被視為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這樣外語教師通過對比目的語文化與本土文化間的差別,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目的語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跳出其狹隘的自我意識,並掃除他們原本的文化思維定勢或偏見,從而達到理解並認同文學作品中所傳達的目的語文化信息的目的。

第三,待上述目標達成後外語教師還應該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做出更為深入地分析,在客觀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從作者的角度出發體會其意欲傳達的思想和情感,這樣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敏鋭的洞察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對於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

3.開展多種外語課外活動

培養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不應該僅限於有限的課堂之中。組織和開展多種多樣的外語課外活動同樣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這類活動主要包括:外語演講、歌唱大賽、外語徵文等競賽性質的活動;外語廣播、話劇表演、外語板報等傳媒活動;外語文化講座等知識普及活動等。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外語課外活動,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目的語文化的熱情,另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克服本土文化偏見,提高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識,學會換位思考,從而實現有效提升學生文化移情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外語教師要善於抓住課內外的各種機會,為學生提供多種可以瞭解或接觸目的語文化的途徑,不斷加深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瞭解,從而克服狹隘的民族文化中心主義,促使其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外語人才。

三、結語

由於目的語文化所代表的價值觀念、語言模式和思維方式與外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大不相同。因而,僅僅學習語言而忽視文化的學習,很難培養出具有開放的思維和多元文化底藴的國際交流人才。因此,外語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就十分有必要通過讓學習者瞭解和學習目的語文化來克服因本民族文化所造成的思維定勢,通過有效培養外語學習者的文化移情能力達到理解並認同目的語文化,最終為有效開展跨文化交流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