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古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01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古詩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分析】

《詠柳》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詠柳,就是歌詠柳樹的意思。這首詩通過寫柳樹的美好姿態和蓬勃生機來讚美春風,以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見的春風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了。抒發了詩人在春回大地時的歡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詠柳》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春滿人間,婀娜多姿的畫面。

這首詩旨在讚頌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實,關於大自然的美,不僅僅在於春天,這種美好、蓬勃何嘗不體現在夏天,秋天,冬天。《詠柳》重點在詠,用詠的形式讚頌其他的季節,既承接了課堂中的知識,有感受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精煉的語言組織能力。

【教學目標】

1、感受古詩中所描繪的春天的優美的景色,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2、通過聯繫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吟詩作畫等方式來讚頌生活。

3、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檢測學生的文化底藴。

【教學理念解讀】

學習古詩文,其目的在於全面提高語文素質;而語文素質的核心是語文能力的培養。它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情趣、學習能力以及習慣、方法的融合。古詩文藴涵着豐厚的文化底藴,教學不同層次的古詩,能使學生從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薰陶。新教學大綱提倡:古詩教學應以吟誦為主。歷史時隔久遠,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裏,添之以情趣化,以詩引畫,以畫詮詩不失為古詩教學的一大契機。拓寬思維外溢美感,觸類旁通,繼而舉一反三,倡導學生吟詩作畫。這也是一種詩文、詩情、詩理與學生的品味、感悟的無聲對話交流。

【案例】

培養學生美的情操,從思想上、情感上滲透古詩文沉澱千年的精華之美。學習民族文化,展現的是歷史長河的一幅雋永的畫卷,過去的學者賦詩必畫,遠如蘇軾、唐寅,近如徐悲鴻、齊白石,詩畫交融,堪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而古詩教學中,美術素養不可忽略。融意象於寥寥幾筆中,讓學生品足味,悟足情,達到詩與景,情與文的交融。

師:春,是甦醒,是温暖,是成長,是綠色,是生命。《詠柳》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沐浴在春風中的柳樹想象成經過巧手裁剪的藝術品這麼一幅生機蓬勃的畫面,學了古詩,讓我們由衷地發出了讚歎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同學們,讓我們耳聽着古曲,手持畫筆畫畫着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學生畫《詠柳》春景圖。

投影示學生的作品。

理念: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誦詩成畫,滲透美術素養於古詩課堂,並非簡單刺激視覺美感而已。

師:同學們眼中的春天多美啊!其實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不是嗎?在春天裏,我們詠柳,在夏天裏我們

生:在夏天裏,我們贊荷。

生:在夏風裏,我們詠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裏,我們頌睡蓮。

師;原來,夏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國古代許許多多的詩人也曾用他們的精妙之筆,寫下諸多的夏的詩篇,不知在你的記憶寶庫裏,保存着哪些夏之詩?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生: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詩人筆下的夏熱情,向上,火紅,毫不遜色於春,不知其他季節如何?有沒有令我們的心為之一顫的東西呢?

生:在秋風裏,我們賞菊。

生:在秋天裏,我們頌豐收。

生:在落葉中,我們用落葉。

生:霜葉紅於二月花。

生:在白雪皚皚的世界裏,我們詠梅。

生:在銀裝素裹的日子裏,我們贊雪。

生:猶有傲霜枝。

理念:培養學生美的情操,從思想上、情感上滲透古詩文沉澱千年的精華之美,學習民族文化,展現的是歷史長河的一幅雋永的畫卷。

師:在不同的季節裏,有不同的風貌。我們欣賞,我們歌詠,我們讚美。我們是否可以學習《詠柳》這首古詩,發揮一下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也來吟詩作畫,體會詩人的風範。

學生交頭接耳,覺得很新鮮。

師: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自主選取一個季節,既配詩又作畫。希望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能開動自己智慧的頭腦,搜索佳句美詞,譜寫出一首首優美的詩,一幅幅動人的畫。

學生合作學習。

學生交流。

理念: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 圍繞吟畫展開教學,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除了藉助自身的語言優勢創設學習情境外,沒有加給學生一個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選材,合作吟詩作畫,效果甚是理想。

【教學後記】

古詩在國小語文教材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着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是國小生接觸瞭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但由於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説也是個難點。往往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介紹講解,強調字詞,逐句解釋。學生埋頭筆記,學會的標準就以會背、會解釋來衡量。學生究竟從詩中領會了多少美的意境,無從談起;究竟得到多少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也無從落實。我以為古詩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得到情感的體驗,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思維,鍛鍊他們的能力。

教學古詩《詠柳》,我拓寬了學生的視眼,激起學生心中原有的古詩底藴,重組教學,跨越美術學科,通過吟詩作畫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見前人之所見,聞前人之所聞,想前人之所想。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不斷向課外拓展。所謂詩,詩情畫意;若單單詩文無畫又何來情、意?詩歌是以悟詩情為主,學生品讀為重;立足讀出韻味,悟出品味,達到出神入化的描繪。古詩意境多半滲透於字裏行間,並非斟字酌句所能領會。把詩韻、詩情、詩景統一起來,讓情感得以迴歸。使學生、文本、作者、環境實現對話,完成詩歌教學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

古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有、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2、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帶領學生感悟古詩中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準備】

1、用幻燈片出示2首古詩。

2、學生配詩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1、師:學習了前面幾篇課文,和你的所見所感,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

2、師:古代的人也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讚美春天,今天我們講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4、指名讀古詩名(題目);比較“春”和“村”的發音。

二、自學生字、自讀古詩

1、生自由讀詩:

師:一邊讀古詩,一邊把生字多讀幾遍。

2、指名讀生字,檢查自學情況:

師:要來讀一讀嗎?一定要讀準字音。

⑴區別平、翹舌音:詩、首、處—村、醉、散。

⑵字形:

①古:十+口;聞:門+耳

居:屍+古;童:立+裏

②詩:訁字旁;醉:酉字旁;忙—忄旁

3、口頭擴詞:

古()()()聲()()()

多()()()處()()()

知()()()忙()()()

4、同桌抽讀生字。

三、書寫指導

1、引導生觀察書寫、掌握要領。

2、師範寫,生觀察:

“古”字橫要長而凸。

“多”要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學生寫成一左一右。

“處”字是半包圍結構,要強調“包住”—把捺拖長。

“忙”字左邊豎心的“豎”要寫的垂直且稍長。

四、課外作業

查找有關詩人、古詩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欣賞導入

1、生看課文插圖,聽師配樂朗誦: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古詩兩首》,願意聽老師先來讀一讀嗎?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那你們也想來讀嗎?

二、朗讀、體會、理解古詩

1、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要想讀好這兩首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還要讀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覆多讀幾遍,因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達很豐富的意思。最後,還要看誰的想象力豐富,一邊讀詩,一邊能在大腦裏作畫!

2、生自願彙報讀。

3、生賽讀(同桌賽、小組賽、男女競賽)。

4、背誦古詩:

師:一不留神,老師發現有好多同學在熟讀的基礎上,都可以背誦古詩了,來站起來,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體會:

師:願意把你們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體會用畫筆畫下來嗎?選擇其中一首作畫。

間休:在作畫前,我想為大家朗讀一段文字。(教材簡説)。

交流詩畫,展開想象,暢談感受

師:誰願意帶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來,給大家談談你的感受。

三、完成“課後練習”

1、生口頭擴詞:

師:看看誰的詞彙量大,是我們班的“小詞霸”!

2、動手實踐:

師:希望利用週末或課餘的時間,同學們回家做一隻風箏,要記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參與動手哦!

古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掌握要求會寫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掛圖或投影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話導入《竹枝詞》

同學們見過“太陽雨”嗎?一邊下雨,另一邊卻陽光燦爛。有一句詩説得好——(試探學生是否預習),嗯,就是我們本課要學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二、指導學習詩句

1.學生交流了解到的有關劉禹錫的資料。

2.簡介竹枝詞。

“竹枝詞”是流行於古三峽地域的一種民歌,含思宛轉,清韻悠遠,音調和諧,明朗歡快。人們在勞作之餘,成羣結隊在江邊、堤畔吹笛、擊鼓,邊唱邊舞,抒發內心的感情,驅散一天的疲勞,是三峽人民最喜愛的娛樂方式。劉禹錫在夔州,經常見到這種場面,極為欣賞,因而填寫了許多“竹枝詞”,今天要學的就是其中廣為流傳的一首。

3.理解詩意。

(1)指名朗讀,齊讀。

(2)藉助註釋,自讀並思考詩句的意思。

(3)同桌互説,再全班交流。

“楊柳青青江水平”:江邊的楊柳青青,垂着綠色枝條,大江水面平靜。

“聞郎江上唱歌聲”:只聽到江面上傳來情郎唱歌的聲音。

“東邊日出西邊雨”:東邊出太陽,西邊卻下着雨。

“道是無晴還是晴”:説不是晴天吧,卻還是有晴的地方。

(4)朗讀全詩,再指名把詩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

4.讀中想象。

(1)讀了這首詩的前兩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一場太陽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邊,看到江邊的楊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綠,江水平靜,耳畔忽然傳來一陣熟悉的歌聲,原來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這首詞的後兩句寫出了少女什麼樣的心理?

三、指導朗讀、背誦

背誦《竹枝詞》。

四、作業

1.默寫這兩首古詩。

2.課外蒐集劉禹錫的其他《竹枝詞》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瞭解學生積累的描寫江南春景的古詩:《憶江南》(白居易)、《江南》(漢樂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紹作者。

二、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教師示範讀、同學練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和節奏。

2.結合註釋瞭解詩意,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鶯啼綠映紅”:千里江南,黃鶯歌唱,綠樹映紅花。

“水村山郭酒旗風”: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鎮,酒旗迎風飄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廟,正沐浴在如煙細雨中!

4.體會詩人對江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的讚美感慨之情。

5.再練讀詩句,讀出節奏與情感。

古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能學會演唱歌曲《遊子吟》,並從中感受母子情,得到愛的教育。

2、認識前倚音,並學會演唱。

教學重點、難點:

充分感受、體驗、表現母子情。

教學準備:

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師:母愛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愛。其實自古以來媽媽給予自己孩子的都是無私的愛。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以為古代的媽媽,請大家看課本22頁的圖片(,清同學們告訴老師,在這幅圖片上描繪了什麼?

師:同學們都回答的非常棒,這幅圖片啊,主要描繪的是一位母親為自己的孩子縫衣服的場景,圖片上的兒子就是我國唐朝的著名詩人孟郊,他為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愛和感激之情,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遊子吟》。瞭解古詩創作背景:《遊子吟》是孟郊50歲任粟陽時寫的,詩人此時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親,回想自己20年來為謀求出路而顛沛流離四處漫遊,如今雖結束了遊子生涯,可以迎接母親同享天倫之樂,但母親一生操勞、養育和教導之恩,豈能報答得了!於是詩人吟唱了這首送給慈母的頌歌。

二、吟讀古詩,體驗母子情。

1、教師有感情地朗誦。

2 、同學們有感情地吟誦《遊子吟》。

、 “誰來説説看,你最喜歡哪一句?它表達了什麼意思?”説説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更深入地體會古詩的含義。

師:慈愛的母親一針一線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製衣服。她擔心兒子遲遲難歸,因此,細針密線把衣服縫的結實耐穿,但心裏卻盼着兒子早些平安回來。象小草似的的兒女,怎麼也報答不了春天陽光般偉大的母愛。(誰説做兒子的這顆象小草一樣稚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母親像春天陽光一樣的慈愛呢?其中,“寸草”,指小草,象徵子女,“春暉”指春天的陽光,象徵母親的慈愛。比喻父命的恩情深重,難以報答。)

4、師:“大家對這首古詩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將它吟誦。”再次深情地朗誦《遊子吟》。

三、導學訓練,唱出母子情

1 、範唱歌曲

師:看來大家被詩歌深深的打動了,其實被打動的不光是你們,還有許許多多的兒女們也同樣被打動。有一位作曲家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表達這種情感,為這首詩配上了優美的旋律,使它成為一首動聽的歌曲。請聽…….(課件出示歌譜,範唱)。

2 、再聽歌曲,用哼鳴跟唱。

3 、用wu輕聲哼唱歌曲。

4、前倚音教學

①、師:在這首歌的學習中,出現了哪些我們之前很少見到的音符呢?(引出前倚音)②、師:前倚音像什麼?它應該怎麼唱?(教師示範)

師:像是媽媽牽着自己的孩子,緊緊挨在一起時的樣子。

③、師:讓我們把所有的前倚音都找出來吧。(學生用圓圈圈出所有前倚音)我們把它們唱一唱,唱時要注意,兩個音應該緊緊相連。

④、師:誰來説説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前倚音呢?(因為要體現母子情)

師:既然前倚音在我們這首歌曲裏起到了這麼重要的作用,那我們一定要把它唱得更好,對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唱唱前倚音。

⑤、學唱歌詞

a、範唱,在心裏默唱歌詞。

b演唱歌曲。

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師:這是一首表達母子深情的歌曲,我們應該帶着什麼樣的情緒來唱呢?(深情地)師:那就請大家帶着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這首歌。

四、為歌曲創編舞蹈動作

1、師示範,全體同學一起跟着老師有加上優美的動作,有感情的演唱唱歌曲。

2、請同學們開動腦筋根據對媽媽的感情,還有什麼更加好呃舞蹈動作能夠融入歌曲之中,讓學生自由發揮。

五、歌曲拓展。

學唱這首歌曲你有些什麼感想?

媽媽都為你做過什麼?你為媽媽又做過些什麼?媽媽是怎樣愛你?你又是怎樣愛媽媽的呢?你能為媽媽做些什麼?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不僅學習了《遊子吟》這首歌,並且還為它編上了舞蹈。老師希望同學們在母親節的時候能夠為自己的母親獻上這個節目,表達一下你們對媽媽的感激之情。

古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能字正腔圓、深情地朗讀,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作者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時的相思之苦與情感之深。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直切主題。(出示課件27)

師: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們學過哪些這類的詩句?(生自由答)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詞,就是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板書:長相思

二、讀準《長相思》(出示課件28)

1.自由讀,讀準字音。

畔(pàn)更(gēng)聒(guō)

2.指名讀全文,讀後評價。

3.朗讀時注意節奏:(出示課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4.根據節奏,小組成員互讀,要讀得有韻味。

三、把握詞意(出示課件30)

1.根據註釋默讀,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詞的大意,把握不準的,可以向同學請教。

2.請學生説説詞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釋。

3.評價。(出示課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據問題再讀課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誰?是從哪句中體現出來的?

師小結:同學們説得真好,他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懸崖絕壁,經過了荒山野嶺,經過了險灘急流,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書:身在征途

(出示課件32)

2.指導朗讀:“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

師小結:同學們,作者在行軍途中歷經了千辛萬苦,嚐盡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鄉,不想自己的親人呢?他怎樣想呢?怎樣相思呢?(出示課件33)

3.思考:作者怎樣相思?想到怎樣?題目中哪個字體現了?

板書:心眷故園

4.想象詞的意境:(出示課件34)

師引導:同學們認真聽同學朗讀,想象一下當時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情感。

師小結:是啊,此時只能聆聽寒風呼嘯的聲音,看到大雪紛飛的情景,一種難以入眠的心境裝着一顆思鄉的心。

五、交流納蘭性德的資料。(出示課件35)

(出示課件)清代詩人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州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衞,後循遷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納蘭性德去世後,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出示課件36)

六、再讀《長相思》

七、拓展《長相思》(出示課件37)

1.問納蘭性德:既然你這麼想家,你為什麼不回家呢?誰來替納蘭性德回答。

2.學生回答,老師點評。

板書:心繫祖國

八、交流

交流納蘭性德的《菩薩蠻》。(出示課件39)

菩薩蠻

納蘭性德

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

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

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

板書內容:

長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園

心繫祖國

教學反思:

1.這三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體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嚮往之情;《楓橋夜泊》體現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愁苦;《長相思》體現出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在這三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並通過小練筆的形式梳理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2.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在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的基礎上,把握整句詩的意思,並體會詩中所藴含的思想感情。這樣處理,提高了學生對這三首詩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背景介紹得不夠詳細,有些學生對這首詩體現的“愁”理解得不夠透徹。在今後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進。

古詩教學設計6

教學要求:

瞭解兩首古詩的詩句的意思。

瞭解詩的作者的相關知識。

理解詩句所藴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詩人杜牧。

釋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歎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

二句寫今:

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

四句弔古:

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台經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遊,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寫景:

淡雲、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麼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四句抒情:

身處這宜人春色裏,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閒貪玩呢?

指導反覆朗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詩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學會“浥”這個生字。

2.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品味語言,讀中悟情。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學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讀,並能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相見時難別亦難”同學們,有人説離別是詩,有人説離別是歌,有人説離別是淚水。我們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我們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讀過“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是啊,離別是岸上的踏歌聲,碧空盡的孤帆,離別是平明送客後孤獨的楚山。從這些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的是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送別詩。

二、指導讀詩《送元二使安西》

1.剛才已經有同學忍不住讀出來了,看看每個字都寫準確了沒有。特別是這個字念yì(注音)。

2.詩是一定要吟誦的,我請同學們來推選任意一個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詩。

重點指導讀好詩題:送元二使安西

試與老師的朗讀比較 “元二”後有一個停頓。

3.我們學習一首古詩,除了會讀以外,還需要知道什麼?

(瞭解詩的意思;怎樣知道詩的意思?藉助註釋,聯繫上下詩句、結合背景資料等等)

4.現在請同學們藉助註釋,看看這首詩大概講的是什麼意思,然後在小組裏説説,在學習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記號。(瀏覽網頁,學生自學)

5.交流重點詞語的理解。理解了重點詞語,誰來試着自己的話説一説詩的大概意思?前兩句和和後兩句分別寫的是什麼?如果能用自己的語言連貫地描述就更好了!

6.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誰再來讀讀這首詩。其它同學注意聽,特別注意他在讀詩句時,中間是怎麼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節奏。(生朗讀)

三、反覆品讀,入境悟情

1.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和元二是好朋友?

(“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更”説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可能還要喝許多杯,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盡”就是他們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2.你們注意到“酒”了嗎?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離別的酒。友誼的酒。 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3.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窗外哪些景物,使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雨、客舍、柳)

4.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説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

5.師生交流

6.自古人生重離別。而此朋友遠去不遠千里,朋友之間怎不留戀,況且古人説: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7、學到這裏,你能體會到詩人和元二的情嗎?(板書:依依不捨)

四、教學《別董大》

1.別董大,別時的景是怎樣的?

(生答)誰再來讀讀這兩句詩:讀──”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2.你在讀的時候注意到這兩句詩中的哪些景物?

3.“黃雲、白日、北風、雁、雪”這幾種景物串起來勾畫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生談:淒涼、寒冷、空曠)

4.自由讀。

5.這是怎樣的悲壯而淒涼啊,此景次情,別董大,這別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詩中哪個字寫出了別時的心情?

6.為什麼而愁?(為眼前的環境而愁,為前途而愁)

7.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個“愁”字了得!此刻應是揮淚告別,應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適對董大説——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8.你就是董大,此時,你的心情怎樣?(隨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積極情感。)

五、結課

離別是岸上的踏歌聲,是碧空盡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後孤獨的楚山。課後請同學們讀一讀這些送別詩,感受一下古人那濃濃的友情、親情。

古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讀懂《浪淘沙》,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如畫。這節課我們要到黃河邊上,去聽聽黃河的濤聲,去看看黃河的氣勢。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唐代詩人劉禹錫作的詩《浪淘沙》。【出示課件2】(板書:浪淘沙)

二、自主學習

1.在學古詩之前,請同學來回顧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出示課件3】

解詩題,知作者——誦古詩——抓字眼,明詩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課件4】自學提綱

1.“浪淘沙”怎樣理解?互相交流資料,瞭解作者劉禹錫。

2.將古詩讀正確、流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結合重點詞語説説古詩大意。

三、合作學習

1.《浪淘沙》是由九首詩歌構成的一組詩,這裏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後又用為詞牌名。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

2.指名朗讀古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彎曲,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②浪濤風簸:波浪滔天,大風顛動。

③天涯:天邊。

④直上:一直到達。

4. 學生連起來説説詩意。

(彎彎曲曲的黃河洶湧奔騰,捲來萬里泥沙,大浪翻湧,狂風怒吼,彷彿來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黃河直上九天銀河,一起走進牛郎織女的家。)

(適時板書: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5.【出示課件5】課文配套圖片 借用圖片理解。

四、質疑探究

1.【出示課件6】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2.品讀,深化理解。

牽牛織女:指牛郎星和織女星。神話傳説中把它們説成牛郎和織女兩個人。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生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女家,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現詩人奮發有為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適時板書:奮發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五、小結檢測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們的雙腳踏遍了祖國山川河流,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寫下無數千古不朽的名篇。課餘請大家再收集有關的古詩讀一讀,去領略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詩古韻!

古詩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

1、學會7個生字。

2、看註釋和插圖,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能力培養學生自學古詩和背誦的能力。

思品邊讀邊想象每首詩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藉助詞典或註釋理解詩句。

教學難點想象每首詩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查閲資料

教學準備

課件教學課時2

第1課時

學生活動時間(約)34分鐘

教師活動時間(約)6分鐘

教學要求

邊讀邊想象每首詩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古詩教學設計10

一、談話引入。

師: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廬山,放眼廬山瀑布有何感受呢?

二、學習古詩。

(一)指名讀《望廬山瀑布》,讀後説説題目的意思。理解“望”字。

(二)自由讀詩理解。

(三)指名説詩大意,疏通詩意後追問:

1.詩中哪個字迴應“望”字?還從哪裏體會出是“望”?

2.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什麼?廬山西北部形似香爐的高峯。

紫煙:為何生紫煙?

課件出示畫面,引導想象當時的意境:青山如黛,遠遠望去,香爐峯雲霧繚繞,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峯上的團團雲霧形成了紫色的雲霞。

3.遙看瀑布掛前川川:水道、河流。掛:懸掛遠遠看去,瀑布就像懸掛在山前的河流。

4.飛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長。瀑布從高高的山崖上直瀉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長。

5.疑是銀河落九天九天:傳説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處。使人懷疑眼前的瀑布是銀河的水從天的最高處傾瀉下來的。

(四)想象情境體會;課件播放廬山瀑布錄像資料;指名展讀,相機導讀,練讀。

(五)整體朗讀,感悟意境。

李白當時的心情什麼樣?讀出來。假如你就是大詩人李白,當時的情況(正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經過廬山遙望廬山瀑布),會是什麼心情?詩人眼中的瀑布,正是自己當時心情的寫照,“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時心胸之豁達,該怎麼讀?

(六)品味語言。

1.全詩哪個字寫得好,為什麼?生自由談。引導學生談出、讀出自己的理解。

如:“掛”字,一個“掛”字,讓我們想象到瀑布高直平展的樣子,給流動的瀑布以“靜”的感覺,引起了讀者的遐想:是誰把這麼巨大的白絹掛起來的呢?掛在哪呢?

如:“直下”、“三千尺”寫出了瀑布飛瀉而下,又高又大。

如:“銀河”使瀑布充滿神話色彩,也寫出了瀑布之長。“落九天”,詩人想象奇特,誇張地寫出了瀑布的形態。

2.師:全詩是在寫瀑布,第一句並不是寫瀑布,好像沒什麼用處。你們同意嗎?

生生交流後回答:全詩寫的是真實的景物,第一句寫山,好像與瀑布無關,其實是為寫瀑布做鋪墊,寫山是為了寫瀑布。沒有山,瀑布就無處可掛了。

三、整體欣賞課件播放廬山瀑布壯觀景色。

四、讀出感受生自由讀,練習背誦。

第2課時

學習《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結識了一位憂愁的詩人,遙望到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色。那麼,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這節課我們學習《山行》和《江雪》這兩首古詩。先來看第一首《山行》。

二、初讀古詩。

(一)藉助拼音自讀古詩,注意“斜”(xiá)的讀音。

(二)指名讀,學生評價。

三、質疑解疑。

(一)教師配樂範讀,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二)學生自主朗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詩的意思。(師巡視,提示學生可以試着按方位畫出簡圖。)

(三)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討論交流,解決疑難。(獨立思考——小組討論)

(五)藉助多媒體,感悟作者用詞的精煉。

1.寒山:不是山的名稱,深秋時節山中有寒意。一個“寒”字,既寫出了季節特點,又寫出了作者的感覺。

2.坐:因為。

3.紅於:比……更紅。於:比。這句話用誰和誰作比較?用霜葉和二月裏的鮮花作比較,經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

4.錄像展示:山的高處白雲升起隱約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經秋霜打過的火紅的楓葉,理解“白雲生處有人家”和“霜葉紅於二月花”。

(六)創設情境,展開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腳下的詩人,你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

四、體會情感。

(一)學生多種形式讀課文。(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二)配樂,播放課文意境課件。

教師旁白:走在帶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盤旋曲折,斜斜地向遠處的山頂延伸。詩人一邊走一邊向遠處望去,只見那白雲繚繞的地方住着幾户人家。詩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車,為什麼呢?因為美麗的楓林晚景把他給吸引住了。詩人不禁由衷地讚歎:“霜葉紅於二月花。”

(三)剛才我們跟隨詩人一起觀賞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時你有什麼感受?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再次多種形式練習讀。

五、誦讀古詩。

(一)詩人寫的美,你們讀得也美。想不想把這首古詩背下來?(學生自由背)

(二)出示課件,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和畫面前吟誦。(可以配上動作)

(三)學生背誦展示。

導語:就在詩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時候,一位老翁卻在鋪滿大雪的江面上獨自釣魚(板書《江雪》)。請大家自由學習第二首古詩。

學生自學,然後討論交流。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四首古詩。

2.自定要求積累詩篇。如:描寫秋天的景色的詩篇還有哪些?描寫秋天山林中景色的詩篇還有哪些?描寫冬雪天的還有哪些等等。

古詩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會認“古、詩”等13個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初步情感。

【課前準備】

1、每個學生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學生預習:

讀讀課文,同學間相互幫助,看能讀懂多少。

第一課時

學習《春曉》

一、導入新課,學習“古、詩、首”三個字

1、指名背誦兒歌。

2、指名背誦古詩(隨意)。

3、小朋友們已經會背這麼多古詩了,真了不起。那麼,老師寫兩個字看看大家認識嗎?

(板書:古詩)

4、學生自學、互學、擴詞遊戲。

5、你會背誦5首,他會背誦8首,哪位小朋友認識這個幾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書出來讓學生認讀,也可以根據班級情況讓學生板書“首”字。

二、學習古詩《春曉》

1、初讀古詩,正確流利:

⑴出示古詩(課件或小黑板)。

⑵詢問班級內有沒有會背誦的。如有,就請會背誦的小朋友領着大家讀。

⑶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眠:讀(mián),不讀(mín)。

聞:前鼻音(wén)。

⑷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2、再讀古詩,瞭解大意:

⑴請小朋友們再讀讀這首古詩,看看你哪兒讀懂了,還有哪兒不懂。

⑵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①曉:可以先告訴學生“春曉”是春天的一個早晨,再讓學生聯繫曉的日字旁理解。

②眠:可讓學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訴學生是睡覺的意思。

③聞:先讓學生看門字裏面是什麼字(耳),再問耳朵是用來幹什麼的(聽)。順便進行擴詞練習(新聞、聞名、耳聞、見聞)。

④啼鳥:可以倒過來讓學生理解(鳥啼)。

⑶句子比較,初步感受古典詩歌的韻律美:“處處聞啼鳥”和“處處聞鳥啼”兩個句子,在這首中用哪個好?為什麼?

⑷粗略講講詩意。先讓學生自己説,老師再予以點撥指導。

3、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⑴感悟韻律:

①齊讀古詩。

②引導學生髮現“曉、鳥、少”三個字的韻母都是ao,適當滲透一點押韻的知識。

③自由練習朗讀:

邊讀邊體會“曉、鳥、少”三個字在詩歌中很順口(押韻)。

⑵感悟節奏:

①老師範讀,學生體會老師哪兒的停頓長一些或者拖聲較長。

②適當斷句,引導朗讀: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③學生自讀,體會感悟。

⑶想象意境:

①課件或掛圖:

雨後春天的早晨美麗的景象。

②教師描述引讀:

在春天裏睡覺真好,不知不絕就天亮了──春眠不覺曉;剛一醒來,就聽到四處傳來鳥兒的啼叫,那聲音真動聽──處處聞啼鳥;昨天夜裏颳風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麗的花兒被風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⑷背誦古詩。

三、指導寫字

1、範寫、講解:

古:橫一定要長,寫在橫中線上方;豎寫在豎中線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關鍵是注意第四筆──撇的起筆處,應該在田字格中心交叉點稍微偏右一點。

處:⑴引導書寫“夂”。

⑵捺要寫出小“腳丫”。

(寫捺畫,起筆輕,要出腳,先停停。)

2、學生練習。

古詩教學設計11

猜謎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了一個謎語,請大家聽清謎面:

一隻蝴蝶輕輕飄,

順着風兒上九霄。

一心向着雲外飄,

可惜繩子拴住腰。

2、指名説

揭題

1、出示課文插圖

瞧,圖上的幾個小夥伴正玩得帶勁呢!詩人高鼎把他們寫進了一首詩中,大家想讀讀嗎?

2、板書課題,指導讀準平舌音“村”。

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宇音。

2、同桌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互相糾正讀錯的生字。

3、指名讀,齊讀。

圖文對照,讀中感悟

1、看圖,幾個小夥伴在幹什麼?大家看詩中是怎樣寫的?

(指名回答: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全班齊讀。

3、看看圖中的景物怎樣?(指名用自己的話説)

4、詩中是怎樣寫的?(引出: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5、小夥伴在這麼美的風景下放風箏,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詩人寫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詩,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吧1

讀詩想畫畫,指導背誦

1、師配樂朗誦,小朋友閉上眼睛聽,再説説剛才彷彿看到了什麼。

2、看圖背誦,全班齊背。

複習生字詞,寫字指導

1、抽讀生字、詞卡片,學生説一説怎麼記住“醉”這個字。

2、指導寫“忙”字(方法同前)。

擴展活動

開展放風箏活動。

教材簡析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

高鼎的《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良辰美景配上快樂生活,多麼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意境多麼悠遠。

學習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字;正確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難點:認識生字“醉”和書寫“聲、處”。

古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2個生字及文中3個注音字,學寫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春日》和《涼州詞》。

3、感悟古詩的意境。引導學生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的意境。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曾經學多那些描寫春天的古詩?背一背。

2、回憶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

自由讀→看圖想意思→朗讀背誦

二、學習《涼州詞》:

1、出示第二首古詩,用上面的方法自學。

2、檢察自學情況。指名朗讀,糾錯互評。

3、質疑問難,詩中哪個詞的意思你不太懂?

點撥:萬仞、楊柳、玉門關

4、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古詩的大意?

5、啟發感情,瞭解作者及其邊塞的風格。

簡介:王之渙,盛唐邊塞詩人。

這首《涼州詞》描寫了邊塞怎樣的環境?你能想象當時戍邊戰士的生活嗎?

6、有感情地按七絕節奏朗讀詩歌。

7、組織背誦。

三、學習寫字:

1、出示要寫的3個字。提出好的寫字建議。

2、練習寫字。

3、互相評價。

四、小結。

五、作業:

請收集王之渙的其他邊塞詩,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複習,激趣。

1、背誦《涼州詞》。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詩《春日》。

板書詩題,齊讀。

二、學習古詩《春日》:

1、出示全詩。指名試着讀一讀。

2、放錄音,生認真聽。

3、自學古詩中的生字。

4、小組內互讀互聽。

5、逐句簡析詩意。

等閒—隨便

注意:風和日麗時,到泗水邊遊賞,一望無際的風光恍然一新。隨處可見春風的面目,萬紫千紅的花兒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話説大意,想象一下美麗的春天。

7、按節奏朗讀古詩,鼓勵當堂背誦。

三、練習寫“閒”字。

四、請同學們課後積累描寫春天的古詩。

五、作業:

1、背誦《春日》

2、完成課後習題2

古詩教學設計13

 [情景説明]

《所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二冊第四組“快樂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陰小道上,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是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着高高的樹梢,而那不知禍的小東西仍在自鳴得意地“知了……”個不停!

[教學過程]

第一版塊:創設情境,初讀古詩。

師:在夏天的時候,小朋友都喜歡玩些什麼呀?

教師傾聽學生的談話,瞭解學生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古詩《所見》。

師:夏天的農村有許多有趣的事兒,可以捉螃蟹呀,採蓮蓬呀!古時候有個大詩人叫袁枚,他特別喜歡農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邊,眼前的情景把他給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呀,他把看到的這些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麼?輕輕打開我們的課本,聽老師讀這首詩。(學生聽教師範讀古詩。)

師:聽出來了嗎?袁枚看見了些什麼?

生:他看見了一個小牧童。

生:他還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

生:他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小牧童騎着黃牛在小樹林裏唱歌。

師:原來他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詩呀!現在,我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好好地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後,教師瞭解學習情況。瞭解字詞的認讀情況,採用的方法是“蘋果”字卡認讀,讀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貼大黑板上的大樹上。在認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三言兩語的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認識:

所:(引導:你在生活中見過這個字嗎?)

閉:(引導:閉上我們的小眼睛。)

立:(引導:立正的立就是這個立。)

蟬:(引導:蟬是一種什麼樣的小動物呀?學生暢談後出示蟬的圖片,小結:蟬是一種特別可愛的動物,夏天的時候,他特別怕熱,就趴在樹上不停地叫,熱呀,熱呀!人們也就叫他“知了”。你看,這隻蟬飛呀,飛呀,飛到了大樹上。(將圖片貼到黑板上的大樹上。))

牧童:(引導: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導:小動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們的。)

師:現在,調皮的字寶寶跑回了家,躲進了課文中,但是,我們還是認識他們,我們一定會把這首詩讀好的。齊讀古詩。

 第二版塊:再讀古詩,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着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一讀這兩行詩。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他是這樣騎黃牛的。(邊説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麼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哦!(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麼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麼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着別人了。

生:小樹林裏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他想把這隻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麼這樣想啊?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樹上,大樹上有一隻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後面説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説他想住蟬。

(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説,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眾説紛紜,有的認為捉到了,有的認為沒捉到。)

師:你説捉住了,怎麼捉住的?來,到講台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麼捉住這隻“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生1:(上台後沒有捉到蟬,太高了。)

師:哎呀,樹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麼辦那?快幫小牧童想想辦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頭來,踩在石頭上爬。

師:(向四周看)小樹林裏沒有找着大石頭塊呀,再説,石頭塊也太矮了!怎麼辦呀?

生3:騎到黃牛身上去,踩在黃牛的背上,就可以夠得着蟬了。

師:好辦法呀!那你來試一試!

生:(把小凳子當黃牛,踩在黃牛上捉住了“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隻蟬。)

師:小牧童終於捉住了這隻蟬,你高興嗎?

生3:高興。

師:這隻“蟬”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對待它喲!小朋友們喜不喜歡這個小牧童?喜歡就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呀?

生:喜歡。

師: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我們把這首詩背下來。

(練習背誦)

第三版塊:指導書寫。

一、示範指導:這節課,還有幾個生字朋友,我們要會寫。(粉筆演示,重點指導“林”,木字作為偏旁,一捺改為一點,注意點的位置。)

二、自由練習書寫。(播放音樂:《快樂的小牧童》。)

三、集體評議:引導學生觀看一個小朋友的字,觀察他哪兒寫得好?如果把哪一筆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塊:拓展延伸

學生齊背古詩後教師講述:不止這一首,其實還有很多古詩是寫農村的事兒,老師這兒有幾首,把它送給愛詩的孩子。

推薦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評析]

古人云:“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所見》中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着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麼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麼,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這堂課做到了:

第一,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詩重趣,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節課的教學,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快樂的小牧童》的笛聲中,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於牧童腦中的念頭……於是,整首詩不再是20個漢字的排列,破紙而出的是嘹亮的歌聲,是生動的畫面,是盎然的詩趣。

第二,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正所謂:“文章讀的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創作品)

古詩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兩首古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4.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瞭解內容。

二、教學重難點:

1.弄懂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和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覆吟誦來體會。

2.體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3.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4.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師舉起空白的第四課)同學們,老師今天這節課沒有準備,想請你們來當我的老師!

大家想一想,如果讓你來當我的老師,你教教我怎麼學這兩首古詩呢?

(二)師生共同設計自學步驟:

1.我們先用第一首詩做實驗。(生討論如何教老師,全班交流)

2.師引導小結(即學生自學方法)並板書:

①解詩題(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②解難解詞。

③理解詩句(用使用參考書、看插圖、想象、反覆誦讀、串講詩意、解課後題等方法)。

④歸納中心(體會作者情感)

⑤談讀詩感受。

⑥有感情朗讀。

(三)實施師生共同學習:

1.請同學上講台當小老師,為全班和老師解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就是在他最高興的時候寫下的。此詩寫於763年,安史之亂的頭目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他的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收復,“安史之亂”從此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一消息後寫下了這首充滿歡樂之情的七言律詩。

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聞:聽説。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意思是聽説唐王朝的軍隊收復了河南河北。

2.理解難解詞:

劍外:通常作為四川的簡稱。

忽傳:忽然間到處傳揚。

收薊北:收復薊北。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極而淚下。

卻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亂捲起。

欲:將要,簡直要。

狂:放懷,無拘無束,熱情不加節制。

放歌:放聲歌唱。

須:須要。

縱:放任,這裏盡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詩意:

用使用參考書、看插圖、想象、反覆誦讀、串講詩意、解課後題等方法理解詩句意思:

①“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a串講:意思是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在劍外到處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b積累詞語:聽到喜訊為何還“涕淚滿衣裳”?可以用哪個四字詞形容他?(喜極而泣、唏噓不已……)

c有感情地朗讀。

②“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a看插圖,通過人物的表情、動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詞語積累:“喜欲狂”和“涕淚滿衣裳”矛盾嗎?可以用哪個詞解釋?(悲喜交加)

c想象:詩人離開家鄉這幾年,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興奮的原因是什麼?

師補充:杜甫興奮的原因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d串講: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愁?我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e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a串講:在大晴天裏我要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趁着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b“白日”每天都有,為何此詩要強調呢?象徵着什麼?(詩人的生活重見天日,心情愉悦)

c讀出詩人的好心情。

④“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麼的詞語?詩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麼?可見詩人語言精練。

b串講:放舟從巴峽東下,穿過那巫峽的疊蟑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⑤讀全詩,再連起來説説詩句的意思

4.總結全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洋溢着詩人的愛國情感。)

5.師引讀,生齊讀.

6.請一位同學帶大家讀背古詩。

(四)師引導生認識這首古詩結構、韻律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同學們,看到詩的題目《示兒》你是怎麼理解的?

“示”是什麼意思?“示兒”是什麼意思?(“示”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可以説是告訴兒子,在這裏指對兒孫們有所交代,相當於遺囑。)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陸游寫的。陸游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牀,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

(二)自由讀這首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麼事?

(三)學習這首古詩

1.結合課後的註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麼,讀懂哪句就説哪句。説的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2.師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元知”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

“萬事空”什麼事都沒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國。“同”統一。“九州同”是指全國統一。

②指名説説詩句的意思。

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③“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師”這裏指南宋軍隊。

“北定”“定”是平定,這裏是收復的意思。“北定”指收復北方。

“中原”這裏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佔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先。

“無”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們的。翁,指父親。

④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的時候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⑤陸游既然知道人死後萬事皆空,為什麼還叮囑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這句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思想感情。)

3.現在你瞭解陸游逝世前最牽掛的是什麼了嗎?

(祖國何時能夠統一這一件大事)

其實這也是陸游畢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這首詩的意思説一説。

(四)總結全詩

1.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齊讀這兩首詩

思考:《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聯繫詩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這一點是相同的。

但《示兒》是通過“悲”來表達盼望祖國統一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通過“喜”(聽到祖國重歸統一,“喜欲狂”)表達的。

(六)背誦默寫這兩首詩

古詩教學設計15

一、整體感知。

課件播放多媒體展示的詩文、意境圖,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詩的節奏、韻律、意境。板書課題,理解課題。

二、自讀解惑。

(一)自讀課文,對照文中的註釋,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小組交流,釋疑解惑。

(三)全班交流,質疑問難。(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能夠解決的,可暫不作答。)

三、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詞語:

月落烏啼江楓霜滿天

漁火鐘聲客船寒山寺

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上述景物加以描繪,教師選擇板書。

如:驚叫的烏鴉滿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遠的鐘聲等等。選擇一個或幾個詞語,説説這些詞語表達的意象。

如:江邊的漁火:江中亮起漁火,説明夜幕降臨,遊子的又一個漂泊夜開始了。

月亮落下,滿天寒霜:描繪了一幅幽暗、深遠寒冷的畫面,暗示黑夜漫長。

驚叫的烏鴉、悠遠的鐘聲:更加襯托夜的寂靜、淒涼。

江邊的楓樹、孤獨的客船,隱約的古寺:顯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涼。

引導想象:這是一幅什麼樣的江南秋夜圖?

音樂渲染、感知意境。

師描繪:一個深秋的夜晚,一輪明月高掛,灑下清冷的光輝,江邊的幾棵楓樹,江裏兩三點漁火,時隱時現。一葉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楓橋邊上。一個遊子眺望遠處隱約可見的寒山寺……

學生在音樂中誦讀。

師提問:讀詩時你內心有什麼感受?詩人的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這一夜景物的變化,遊子一一看過,想想這夜他該是如何度過的。

(從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遊子看着江邊景物的變化,聽到了烏啼鐘鳴,徹夜難眠。)這是為什麼?(因為“愁”)

師:詩人張繼怎麼了,勞累了一天為什麼不好好睡覺?他看看江楓,看看漁火,愁什麼呢?你們猜一猜,他為什麼而愁?

生:可能是他離家久了,非常想念家裏的親人;

可能是他外出遊玩,碰到不順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鬧矛盾了;

可能是他孤零零一個人,很寂寞。

師:那麼他是睡不着覺才聽見鐘聲,還是鐘聲使他愁了?怎麼理解“對”字?他面對的是什麼?和他做伴的是這個“愁”字。究竟為什麼呢?

課件播放補充資料,學生配樂輕聲讀。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麼長那麼大,然而就是沒有他張繼的名字。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説白天有什麼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一邊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樑燕飛去的空巢。”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睡眠》

待學生自由讀之後,指一名讀書較好的同學讀這段資料。

師:他落榜了,於是淒涼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內心愁緒造就了一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最後寫“夜半鐘聲到客船”是想表達什麼?

生:孤寂的、寒霜滿天的夜晚,除了幾聲烏啼,靜悄悄的,使詩人本來感到孤獨的心更孤獨了,所以他難以入睡。現在聽到遠處傳來寒山寺的鐘聲“當——當——”就好像撞擊在他的心坎上,他越發孤獨苦悶了。

師:是啊,張繼進京趕考落榜之後,乘一葉小舟到姑蘇城外楓橋邊停泊,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烏啼,那漁火,還有寒山寺的鐘聲,就成了這一首流傳千載的好詩。請大家一起背誦!生背誦古詩。

師:一千二百多年過去了,那金榜狀元是誰已無關緊要,真正被我們記得的是張繼以及這首聞名中外的《楓橋夜泊》。現在,讓我們暫且告別這位失意的人,離開楓橋。要知道,就在張繼寂寞憂愁之時,有一個人早已興奮地來到廬山腳下——課件出示《望廬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