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烏合之眾》讀後感11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烏合之眾》讀後感11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1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是研究羣體心理的開山之作,細緻解讀了大眾心態,讓讀者得以對羣體心理有進一步的認識,是值得多次閲讀、思考的作品。

書中寫到:集體中暗示的傳染性會瞬間形成這個羣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羣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聽從於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這樣想來,歷史上不論成功與否的農民起義、羣眾遊行等革命羣體的行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遠矚的計劃的,也許他們是更傾向於本能的行為。按照作者的話來説,正因這些特徵,羣體容易成為願意為別人浴血奮戰的人。衝動與激憤狀態也許會使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正如作者認為,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總之,在作者的`觀點裏,羣體與野蠻人無異,而同時他也認為羣體的力量與作用在社會中舉足輕重。

作者在他那個時代所預言的:“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將會是一個羣體的時代。”如今的信息時代,也分佈着各種羣體。伴隨網絡發展而來的除了驚人的信息量與便捷,還有網絡上的“鍵盤俠”,他們在網絡上毫無顧忌談笑風生,語出驚人,幽默的段子會博得網友一笑,但在層出不窮的網絡暴力事件中,他們也是“伸張正義”的主力軍。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沒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極端觀點,就易形成羣體性網絡暴力事件,進而對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我想正是因為羣體對社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對羣體的研究才成為不會過時的課題。

“個人一旦融入羣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羣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一個人不能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這也不代表個人要脱離羣體,畢竟純粹的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適應所處的環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單純成為一個被羣體驅動的機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為一個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個體。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針對研究學術説的,但我想這種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於將自己與野蠻羣體區分的個人追求,不要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2

為了每個星期的一篇小文章,我也真的是絞盡腦汁、橙汁、西瓜汁啦,美其名曰記錄生活也要加油的去寫。本週和大家分享一本書——《烏合之眾》。

這本書有一個很奇怪的觀點和大家正常思維的觀點有點不同,本書認為,一羣人的在一羣的力量會相對於一個人削弱,一羣人在一起智慧會下降,一羣人在一羣會更加容易傳遞負能量,並列舉出了許多事實證據。讓人看了,馬上就覺得,好像是有些道理。現在的社會還是比較提倡人多力量大的觀點的,而這本書也是從反面的角度去説明,大眾的一個心理,打一個比方來説,三人成虎的成語大家都聽説過,一個人説和你説,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是不相信的,當有第二個人和你説他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可能會有點遲疑,他怎麼和別人説的一樣,當第三個人説到大街上有老虎,你就真的在懷疑,大街上是否真的有老虎在,當有一堆人都在談論這大街上的老虎,你也相信加入到裏面了,這就是“羣眾效應”。而實際上大街上並沒有老虎,只是大家湊在一塊一羣討論,大家上就出現了一隻老虎,相對於來説,羣眾給了他們自己相信的力量,讓他們的智慧被阻擋,變得愚昧無知,實際上大街並沒有老虎。這個例子説明,當羣體在一塊,相對於正能量,他們是更容易產生負能量了,所以本書戲稱羣眾為烏合之眾。哪怕是世界上卓越聰慧的人,也難逃“羣眾的魔爪”。

對比我們相信生活中一樣,本來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聰慧,但是當身邊出現一些羣體,不斷在否定你認為的很多事情,不斷的去批評許多東西,慢慢的`你也會變的和羣體一樣,愚不可及。出淤泥而不染的個體其實還是比較難的,這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趣的現象,大家都是羣居動物,很容易就會在一起,也會很容易被影響。維持本心,確實艱難,連偉人們也很難走出這樣的困境,更何況芸芸眾生的普通人呢?

開個玩笑的總結,如果你想要別人認同你的理念或者其他東西,首先你可以找一些託,不斷在別人面前説這些裏面這些東西怎麼怎麼的好,自然而然,你就可以達到你的目的。這也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興趣的東西。

題外話,可能是自己太久沒看書,所以其實這本書也不是很看得下,經常看了後面,忘記了前面,專注力不夠,要加強閲讀能力才行了。另外最近也不斷在做一個夢,夢到自己正在逐漸喪失一些能力,夢裏又描述不出來,不過也是,很多能力本來就是用進廢退的,不用自己會生疏或者消失了,還是趕緊讓自己跳出來這個舒適的圈子,多去為自己努力點。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這或多或少的源於過去的陰影,包括童年時期的陰影和長大後的陰影。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個可以改變自己的辦法,從接觸心理學以來,我就一直希望自己有天可以變成我所希望的樣子。我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導致我很自卑,很壓抑。我越是自卑越是無法改變自己,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直到我在知乎網上看到一些關於接納自己問題回答,裏面説到一個人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改變自己。裏面推薦了這邊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一個曾經吸毒、喝酒等有各種陋習的人,但是有一天她覺醒了,寫下了這本書。裏面提到一點讓我頓時眼前一亮。每一個人都擁有所有人所能擁有的潛能。透過一個人的內心,你可以窺見全人類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只要外部條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

本書中的不完美指的是我們內心中消極的一面—破壞人際關係、扼殺精神、阻撓我們實現夢想的那一面,也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畏的“陰影”。那些儘管屬於我們,但我們卻極力掩飾、拼命否認、不願承認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要接納和包容內心中的陰影,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結束生活中的痛苦,讓自己不必再欺騙自己,也不必再欺騙整個世界。只有承認了某種特質的存在,我們才能接納它,擁抱它。一切消極的特質都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關鍵在於我們看待它的態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心中的包袱,解除偽裝,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體驗到如釋重負的感覺。

發掘出隱藏在陰影中的特質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和包容這些特質。承認自己具有某些特質,並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喜歡這些特質。對於任何一種特質,都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我過去是否曾經表現出這種特質?我現在是否正在表現出這種特質?在某些情境下,我是否有可能表現出這種特質?只要你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需要對這種特質予以重視。

向自己投降。不要刻意壓抑自己。不要抗拒內心的衝動。不要偽裝。不要否認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讓原本禁錮你的牢籠變成你內心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在所有方面都追求完美,因為讓我們把自己禁錮在牢籠裏的,正是對完美的過度嚮往和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是光明和黑暗融合的產物。追求完整,追求光明和黑暗的調和,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4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我學習社會心理學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看完之後我對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有了近乎兩極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對羣體行為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羣體心理細膩的刻畫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卻也對他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強烈的種族歧視而感到不可理喻。《烏合之眾》是一部美麗與醜惡共存的作品,接下來我將根據我的理解對這部作品做一些解讀。

1、羣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羣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羣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着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後,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於羣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得順從羣體意志。

2、羣體心理的產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於羣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後,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羣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佔的優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在作祟。

3、羣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羣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發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後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並將德國一戰的失利也歸咎於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後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卻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餘萬,這個就是羣體的愚昧。

對於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羣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於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苟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瞭解了羣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5

我們在百度百科裏可以搜到這麼一段對於烏合之眾的定義:“任何陷入羣體的人,他們的道德水平比個人的道德水平低;他們的智力比個人的智力低;他們的他們的自我約束力,比個人的自我約束力低;他們缺乏自身的判斷力,極易受到煽動和蠱惑。這樣的羣體叫做烏合之眾。”

對勒龐的《烏合之眾》早有耳聞,弗洛伊德稱其為當之無愧的`名著,其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指出當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其有着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但當其融入了集體之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集體所淹沒。也許未閲此書的人會不以為然,覺得自己可以在集體活動中保留自己的個性,但當你深讀下去,會驚覺勒龐竟能將羣體的特點剖析得如此淋漓盡致,將人的心理、從個體到處於羣體中的個人的轉變血淋淋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也會質疑自己,到了集體之中,我是否還能堅持自己的個性,不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呢?

不可否認,我們可以在《烏合之眾》裏找到自己的影子。《烏合之眾》提出了四個觀點,羣體無意識,羣體不關心事實,羣體不接受理論,羣體也有道德。人體的絕大多數選擇,其實並不是理性來判斷的,而是跟着感覺走,受到一些無意識因素的影響。當羣體在一起時,這種無意識就會被放大。舉個例子,當所有人都選擇去較遠的食堂吃飯時,趕時間的你,會選擇去較近的食堂吃飯嗎?也許你會説會,但是當大家做出相同的選擇而你不同時,你內心就會勸説自己,不要不合羣,從而忽略理性思想,而把感情放在上風。

我最大感觸是,歷史的車輪是由大眾來推動和創造,但是這種前行並不一定存在實際意義,因為大眾走的方向未必就是對的。該書的觀點未必全是對的,但我們仍要對我們的天性提出質疑與反思,我能否不成為烏合之眾,能否實現自我價值?如果説我們的生活是一條河,我們作為其中的浪花,總有人不想走河流走的路途,總想着跳出來蹦噠幾下,不好意思,你勢單力薄,所以結果是你要不隨波逐流,要不走自己的道路,實現自我形態的轉化。請各位務必相信主流並非是對的,要有自己的想法,願一切從心出發,歸來願仍為少年。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6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經典之作,早有耳聞,細讀起來,頗為震驚,覺得應該早點。

“烏合之眾”並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彙,聽起來有一種魚龍混雜的感覺。從某些層面來説,這本書與其説是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不如説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學或者説是宗教心理學的書籍。書名上寫的是大眾心理學,個人感覺它卻並不適用於所有羣體,但確實比較適合用於研究“烏合之眾”。結合很多社會現實,它很多時候的確可以解釋一些頗為令人難以理解社會現象,讀着頗有意思,同時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烏合之眾”。

書裏強調,孤立的個人可能是個很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羣體中個人卻會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個體在羣體中是沒有智力的,也許是為了成為羣體的一部分,或者依附於羣體,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盲從狀態。人們在某種需求的驅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個羣體,這個羣體一旦形成,就成為一個沒有智力的.野蠻巨人,這個巨人沒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這個羣體特別容易走向極端,易於受到煽動,受到情緒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並且變得膽大妄為起來。這個巨人也許就是由我們身邊的某些人組成的,但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個人平時謹小慎微,什麼都不敢做,可當他處在這個羣體中,就有可能變得為所欲為,像在某些遊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車、圍攻門店等等行為的人也許平時就是個謙謙君子。有時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識的觀念或事物,羣眾們卻非常追捧趨之若鶩。比如某些養生專家提出的綠豆、茄子治百病理論,吃生泥鰍等等,其追隨者不乏高學歷精英。

個人進入到羣體中的變化,是道德、情感、觀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讓人覺得難以理解、難以置信,讀了此書,又覺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別人説的一句話,一個人是孤獨的,和一羣人在一起時是愚蠢的,並且孤獨的。

書裏還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並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還有杜撰和偏見的內容,但我也是“烏合之眾”的一員,所以覺得書裏的理論也是能夠自圓其説,某些時候還是頗有道理,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屬於哪個羣體?這個羣體到底是什麼?在某些時候,我們到底是誰?代表了誰?又被誰代表了?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7

翻看《烏合之眾》那幾個小時裏,內心不經感慨到羣體的可敬可畏。或許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苟同,但僅從羣體心理和行為的角度而言,《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羣體心理和行為異常契合的現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眾”,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依賴信息共享,並追求羣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羣體之中,或者説羣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為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説“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絡暴力和網絡假消息,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的特徵,而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易被洗腦,而這麼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羣體思維。

要想打動羣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説明,在洶湧的想象波濤之下,羣體看不見事實,只願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烏合之眾》因此提出,羣眾並不需要真理:“羣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也就是説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代社會,人們非常渴望獲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後,腦海裏面浮現着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於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8

《烏合之眾》是一本心理學類讀物,讀起來有些生澀,通篇都是作者基於某些歷史現象或者對民眾有較大影響的歷史名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將這些看法總結起來就成了這本書–《烏合之眾》。

行文結構先是部分提綱類的提要,隨後基於這些提要,作者開始詳細解説與闡述,這之間夾雜着部分例子。書中通過三個羣體特徵來統籌全書: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在作者眼中,羣體是一羣“烏合之眾”,只是因為這個社會是由數量眾多的烏合之眾所構建的,因此羣體才會被需要,才會被重視。羣體就像洪流,任何處在洪流中的個人,無論品性,才智如何,只要處在羣體中都只能任由洪流裹挾,難以自主。作者只對羣體思維與行為進行解剖如同醫生通過手術將病人的病變的部分展示出來卻沒有治療手段。

書中部分觀點個人覺得有所偏頗,這些偏頗符合西方世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以及對一些體制或制度的潛在看法。作者作為西方人這個羣體的一員,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所偏頗也能有理解。看完本書,內心想法與情緒都有些複雜。不可否認作者揭示的'羣體特徵在當下的世界確實存在,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員。比如網絡這個羣體,就像是茶餘飯後無所事事的閒人,聚在一起八卦。部分媒體為吸引眼球,不調查真相,只是順勢推波助瀾,然後網絡暴力,誣陷等等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網絡公關都能成為一種職業,只要給錢就能顛倒黑白。網絡之外,現實中的事實如何都抵不過網絡上大眾所認同的事實。

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任何現實都應該可以更好。這種正確與更好應該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結果。不能因為追求民主或者自由,然後多元發展。社會的正確發展是客觀的,與標榜民主和自由無關,與個人意願也無關,所以不應該被民主和自由所綁架。每個人所認同的民主與自由的邊界不同,這可以求同存異,但對一件事的正確看法可以達成共識,這便是和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個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差距,不能等量齊觀。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歸宿,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這種安身立命追求的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大家普遍追求的應該是這樣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世界。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9

閒暇之餘,我翻閲了《烏合之眾》,獲得了頗多有用的啟示。

《烏合之眾》系統化的為我們闡述了羣體以及羣體心理的特徵。勒龐站在心理學上的角度為我們闡述了心理學的各方面,他認為:當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有着鮮明的個性化特徵,當個體融入羣體的時候,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羣體淹沒,甚至被“無意識剝奪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當一個羣體存在時,他就有着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在當今愈加複雜的社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在此之前還沒有徹底瞭解人性的多變面,輕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對他人的“善意”沒有辨別善惡的靈敏度,輕則丟失其自尊,重則無厘頭的行為會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沒被掀開醜惡的那一面,則矇在鼓裏,曾經的行為極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關重要,融入到一個好的羣體易為改造自我,從而共同進步。

不盲目從眾,不隨大流,這是21世紀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向內保持本心,潔身自好,君子獨善其身是高尚的節操,不輕易受某一方影響。向外延展處看,這也是當今社會,穩定社會秩序所必須的法寶。

理智而堅固的個體一旦陷入“怪圈”羣體,就會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沒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書中也提到:“根據羣體受到的刺激不同,他們聽從的`衝動可能是仁慈或殘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點不變,這些衝動總是極為強烈,就連個人利益甚至自我保護意識都無法控制它。羣體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門,並且總是屈從於這些刺激,因此羣體極端善變。”更為可怕的是個體所固有的本質一旦受到羣體影響便消失無蹤。當個體受到摧殘,而失去了本真的意義,走向極端,不單單對自身也是對社會帶來了危害。

當一個羣體愈來愈龐大時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就拿網上的“鍵盤俠”來説,總拿別人痛苦娛樂,殊不知受害者背後是多麼令人心疼的一面,這往往需要當事人內心強大,如果沒有那結局會是怎樣?一個鍵盤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羣鍵盤俠羣爆小宇宙,有可能會導致公正的聲音被淹沒,歪曲事實,把輿論引向對受害者及家人不利的一面。

社會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如今的大環境卻是更加重視“羣體”,並且不易分割。我們一方面要融入社會,紮根羣體,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面的獨立,堅持自我意識不喪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10

真正的歷史變革,並不是那些以宏偉和暴力的場景令我們震驚的事情。能夠令文化實現偉大復興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對思想、觀念和信仰產生影響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人類思想的無形變化產生的有形結果而已。這些偉大的歷史事件之所以如此非比尋常,是因為在人類這個物種當中,沒有什麼要比代代遺傳的思維根基更加穩固的。

從智慧的層面上看,羣體總是要比被孤立的個人的水平低,不過從感受,以及被這些感受驅使的行動來看,羣體的表現要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者更糟糕,這都要看具體的環境是怎麼樣的。

羣體的形成:羣體裏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他們那些有意識的個性消失了,一個集體的思維形成了。

互聯網時代,網民作為當代一個最大的羣體,也有衝動、易變和暴躁的特徵,他們服從的各種衝動可以是慷慨的或殘酷的、大無畏的或是懦弱的,但是這種衝動總是很強烈。他們可以因為某個暗示從最殘忍的殘暴轉變為最極端的慷慨和英雄主義,打動羣體心靈的是神話傳説裏的英雄,而非真實英雄。羣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能被過度的情感所打動。一個演説家想要靠話語打動一個羣體,必須大量運用狂暴的主張。要誇大、肯定、不斷重複,絕不用説理的方法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做公共講演的演説家眾所周知的論説方法。

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在無形之中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羣體,某個國家活動日微信朋友圈廣播傳播的紀念信息,這個時候所有的人的感情和想法都指向了這個紀念日,一個紀念的羣體就形成了;當紀念日過後,這個羣體的具體人又都忙於工作、生活、學習,這個羣紀念羣體又消失了。

品牌又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聚集人們的感情和想法,獲取不同個體的認同,也是一種羣體的表現形式。積極的品牌文化宣傳和良好的產品無疑有助於這個羣體表現得更好。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説營銷也是在不斷拉攏個人建立一個羣體,而很多營銷方式缺少文化的傳播,故而顯得生硬,很難獲得個人的情感認同,大都是失敗的。互聯網的廣告、營銷雖然是大數據的方式推廣,數據來源個人消費記錄,對消費情感研究較少,故除了大數據庫殺熟外,目前也沒有看到很好的效果。綜藝類節目非誠勿擾、騰訊脱口秀這類節目因為代入了當代年輕羣體的個人情感訴求,更容易被大量的個體接受,形成新的羣體。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11

《烏合之眾》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對個人融入羣體生活的事件做了深刻的剖析。畢業之後,走入職場,學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融入。但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想要融入一個羣體而保留自己特色,談何容易?假期帶娃,發現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圈子。不認識的孩子想要融入圈子一起玩,真的很困難。對於孩子來講,需要勇氣,需要幫助,需要自己走出去。聯想到我們自己,從國小到國中、高中、大學,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呆得不滿意,重新選擇一家公司;這些都是我們重新融入羣體的事件。記得初入職場,進入一家知名快消品企業,懷揣夢想努力學習。但過於努力和勤奮讓帶教人忌憚,被部門的其他同事排擠。於是,開始放下自己的個性,跟隨大家一起組局聚餐出遊。對於工作開始盲目抱怨,從眾讓自己泯然眾人矣。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不是排擠我,而是排擠我努力的樣子。

龐勒説“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羣體的特徵概括來説有一下幾個方面:

1、組成羣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向同一個方向;

2、環境的變化導致羣體性格的變化;

3、羣體中的個體互相傳染並易受暗示;

4、羣體往往衝動、易變、且急躁;

5、羣體可以產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常常毫無價值;

6、羣體想象力改變着傳統書中記錄的神話;

7、羣體的情緒誇張且單純,同時由於缺乏理性,因此羣體具有偏執、專橫和保守的思想,並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近年來,網絡的盛行帶來了網絡暴力。四川德陽,因泳池衝突,兒科醫生承受了網絡暴力而自殺。重慶公交墜江,網絡上一時將矛頭指向紅色轎車,真相大白後譴責的不僅僅是與司機吵架之人,還包括車上的所有乘客。這樣的案件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徵,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很喜歡《烏合之眾》中的一句話:“看透盲從的多數人,成為領先的少數人。”讀了這本書,結合生活和工作經歷,我認為做事情不能頭腦發熱隨大流。凡事冷靜三分鐘後,再仔細分析,謹慎處理。在集體生活中,更要堅持融入集體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思想與原則,講融入,但不盲從。